“小时候,我们取乐的方法很简单……然而我们的时间却大部分花在比较粗野的游戏上……这些游戏,能培养一个人的战斗精神和争取胜利的意志。我不晓得这是否为我日后从事政治活动预先做好准备,但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倒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李光耀

育儿头条第2期作者/小蛇

91岁的李光耀离开我们了。

也许你对他慓悍的一生早有耳闻;也许你不并认同,甚至是强烈反对他那些偏激而强硬的政治理论;也许你是从漫天飞扬的有关他逝世的消息中才开始了解这个人……但是无论如何,谁都不能否认,作为近代亚洲政治界的传奇人物之一,被称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在国际政坛上曾经放射出的耀眼光芒——正如他的名字一样。

然而作为一个妈妈,相信我们更感兴趣的问题点在于:如此慓悍的人生是如何炼成的?

从一介“愤青”到正式走上政坛,李光耀的身上始终笼罩着与众不同的眩目光彩。作为工会领袖与政府公然谈判;以鲜明的政治立场赢得全民支持;作为国家首脑领导新加坡独立;拒不接受欧美的即定价值观,独辟蹊径建立“亚洲价值观”;强硬推行创立公积金制度、廉政公署、教育改革……;在30年内领导新加坡成为亚洲最富裕繁荣的国家之一……

李光耀的一生,深刻诠释了老罗的那句著名语录:“慓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一个伟大人物的养成必然有其不一样的过程,抛开李光耀曾经显赫的家族基因和高大上的英式教育经历,也许,我们也可以从他的童年经历中窥得一二痕迹。

因此,小编费尽心力找到了李光耀的回忆录,试图从他对童年经历的点滴描绘中,寻找一个不完全的“慓悍人生养成记”,以供各位宝妈们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参考。

童年时期的李光耀

“小时候,我们取乐的方法很简单。我们捉蜘蛛,也捉褐色的身体光滑的‘叩头虫’。这种虫的习性很怪。当你把它放在火柴盒上按它的背时,它便会磕头似地敲响火柴盒,发出‘托托’的声音。我们的乐趣就在看谁的‘叩头虫’发出的‘托托’声最大。然而我们的时间却大部分花在比较粗野的游戏上。

我们斗打架鱼。我们通常在樟宜路两旁的浅沟里抓打架鱼。抓鱼时用的是一种用柳条编制的‘畚箕’。筑路工人用它来搬运泥土,我们却用它来抓鱼,然后把鱼装进玻璃瓶子里。打架鱼身长25毫米到40毫米,呈深红和紫色,一被激怒就把鳍张开,展现出耀眼的红、橙、蓝三色,异常美丽。我们把两个各装着一条打架鱼的玻璃瓶并排放在一起。两条鱼一触目,搏斗的本能便引发出来了。接着,它们仿佛跳起战舞,拍打着鳍,摆出准备战斗的姿态。这时候,我们便把这一条倒进另一条的玻璃瓶子里,让它们厮杀到其中一条惨败而逃,在惊慌失措中,身上耀眼夺目的色彩顿时消失。打胜的那条鱼的主人,把打败的那条当战利品,其实并没有什么战利品可言,因为它全身伤痕累累,不但鳍被咬断,连身上的肉也一大块一大块被咬掉。经此一败,它的战斗精神很难恢复过来。

我们也斗风筝。我们用两根细长的竹片和特别的风筝纸,自己制作互斗用的风筝。要做一只轻盈而能操纵自如,又均衡得当,不会侧向一边的风筝,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我们把风筝线拉在两根木杆之间,把掺了碎玻璃的浆糊小心地涂在线上。碎玻璃越粗糙,越呈砂砾状,涂在风筝线上时,就越有可能割破自己的手指,也越有可能割断对方的风筝线。斗风筝的目的就在于此。断线的风筝飘落地面时,谁捡到就是谁的。后来,我在剑桥大学念书时,才得知罗马法把这样的风筝称为‘无物主的财物’。

我们比赛陀螺。陀螺是从店里买来的,最贵的一种用硬柚木制成,经得起对手陀螺的撞击,不会留下任何深凹痕。为了增强陀螺的防卫力量,我们用铜制图钉给陀螺的外表钉一层装甲,使它能挡住对手的攻击。

我们也比赛弹子。在一片坚实的沙地上,我们挖三个排成一线的洞,以便轮流把弹子弹进每一个洞里。比赛的时候,是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把弹子放在适当的位置,然后用右手食指把弹子弹出去。你也可以攻击对手的弹子。如果弹子靠近洞口,你尽可以用自己的弹子大力把它撞开,最好是把它撞破。便宜的弹子通常是用灰泥做的,也有用水泥和石膏混合做成的。这种弹子一经撞击,很容易裂成两半。只有贵的那种,是用坚硬的石块或是真正的大理石做的。

这些游戏,能培养一个人的战斗精神和争取胜利的意志。我不晓得这是否为我日后从事政治活动预先做好准备,但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倒是一种很好的训练。何况我们并不软弱,也未被宠坏。”

小编点评:

好斗是男孩子的天性,每个男孩子一生下来就像一只随时准备战斗的小公鸡。对于男孩子们小时候玩过的许多比赛的游戏,相信我们的大脑里还留有些许记忆。神奇的是,绝大多数游戏,从形式到规则,都是孩子们自己创造的。无需复杂的游戏设定,也无需伤脑筋去寻找适合孩子的即定游戏,更无需为他们设立游戏方式和规则……你要相信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所以,别再忧心忡忡,也不必指手划脚,从你的语言中抹去那些“你不会”、“这样不对”、“我来教你”……从这些自发创立的团队游戏中,孩子们会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相处模式。

别小看你眼中的这些幼稚游戏,孩子们正是从中建立最初始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公平的竞争意识、以及坚强的意志力。在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孩子们在游戏中建立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作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标配”。

当然,不是每一个独立玩耍的孩子都能成为李光耀,但是至少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当年我没有花哨的衣服和鞋子,今天我的孙子却样样有。他们所穿的轻便运动鞋,仿照成人所穿的最新款式,鞋后跟还装上电池和灯泡,能够发出绿色、琥珀色和红色的闪光。我这一代人所穿的是简单的树胶底帆布鞋,每双四五角钱,多数是本地鞋厂制造的。后来,霸打鞋公司生产了一种质地较好的胶鞋,每双一块钱。每年正二月华人农历新年到来之前或是年中,如果幸运的话,父母亲就会到密驼路的鞋店给我买双质量很差的本地制造的皮鞋。鞋内底,甚至那未外露的后跟,都是用硬纸板充数的。如果皮鞋给淋得透湿,就会扁松开来。

当年的世界比较简单。我们不穷,也不富裕。我们没有大量的玩具,更没有电视机,要使自己富于机智,得靠多阅读和发挥想象力。这对我们的求知大有帮助。可是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图书可供儿童借阅,而且书的价钱又很贵。我通常购买廉价的惊险小说,并追读哈里·沃顿和比利·邦特等一伙男童在格雷菲尔斯的奇遇故事。每个星期五,我总是怀着热切的心情,等待从英国开来的邮船开进丹戎巴葛码头。邮船载来英国的杂志和画报,这些出版物的价钱并不便宜。等我稍微长大时,我便开始利用莱佛士图书馆。每次从那里借来的书,可以阅读两个星期。我以兼收并蓄的态度阅读,但是比较喜欢西部小说,不大喜欢侦探小说。”

小编点评: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泡在“有求必应”的蜜罐里,少有人能理解那个物质和精神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极度渴望。没有花样翻新的玩具,没有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阅读成了孩子们了解世界、发挥想象力的最佳方式。且因为阅读物的来之不易,所以兴趣盎然。

当然,这种时代造成的“精神饥渴”不易、也没有必要在现代社会里复制,但是激发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却始终要好过一味地灌输。

翻一翻那些有史以来卓越人士的传记就会发现,阅读几乎是所有“大牛人”的共有“神器”,而他们的阅读习惯,则大多养成于童年时代。

关掉家里的电视,不要贪图孩子因沉迷电子产品而带来的片刻宁静。陪你的宝贝一起读书吧!绘本、杂志、美丽的童话……不要全盘代劳,给孩子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你要做的只是:适度的引导,耐心的陪伴。

“谈到度假,我们一家人往往到外祖父蔡金鼎坐落在菜市的树胶园木屋去,在那里逗留几天或一个星期。我们乘坐牛车从樟宜路前往树胶园。牛车由两头牛拉着,负责赶车的是外祖母的园丁。牛车的木轮用铁圈箍着,但没有消震器,所以车子在布满辙印的泥路上行走时,总是颠簸得很厉害。50年后,也就是在1977年,当我搭乘协和客机,以三个小时的时间从伦敦飞越大西洋到纽约时,我不知道同机的搭客,有谁体验过乘坐牛车的乐趣。”

小编点评:

很多人把现在的孩子称为“温室的花朵”,出一次门好像古代的皇帝出巡,不仅准备工作繁琐复杂事无巨细,全部行程安排也是极尽舒适,更要跟上一大帮“随从”随时伺候着……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经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最原始的乐趣。别说是牛车,如今许多城市里的孩子,可能连牛都没见过,但是这样真的好么?

李光耀的童年并不舒服,也不刻意,但就是在那些最贴近大自然的体验中,他可以用心去感受最初的幸福和快乐,也感受到了普通人生活的苦与乐。童年的丰富经历并不是去过多少国家,走了多少景点,孩子们的眼界,往往就在最自然最“原生态”的旅行中得以渐渐开阔。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李光耀贵为一国总统之后还对这段童年经历津津乐道的原因吧。

人的成长道路从来不是一番风顺,这并不是说要刻意去安排孩子们“吃苦”,而是尽量少些掌控,还他们最本真的快乐,最自然的天性。正是在些许苦乐掺半的旅程里,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从而更加坦然地面对未来的际遇。

“我们三餐吃得比较简单,也比较健康。当时没有汉堡包和意大利馅饼之类的快餐,也没有不健康食物和特许经营的餐馆,更没有外国的小甜饼,有的是本地烘制的糕点。每年一次,母亲和阿姨们为了准备农历新年除夕和往后两个星期的节庆所需,会一连几天烘制糕饼,然后把一个个玻璃瓶装得满满的。当年也有本地生产的“和和”饼干,是仿制英国亨特利和帕尔默饼干厂的产品。至于英国饼干,只有英国老板和本地富有人家才吃得起。我们都吃得饱,从没挨过饿。在我记忆中,当年在家里,在渔村里,或是后来(1930年一1935年之间)在直落古楼英校里,都没见过肥胖的孩子。”

小编点评:

孩子的肥胖问题,是很多现代父母心底磨不去的伤。优越的物质条件下,伴随着肯德基、麦当劳、可乐、薯片、零食长大的孩子,要么小小年纪大腹便便,要么瘦小羸弱营养不良,身材发育健康正常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深知各种垃圾食品的危害担忧不已,一方面面对孩子或渴望或任性的目光不忍拒绝,面对着孩子超越年纪的硕大身影,只能默默自我安慰:“孩子喜欢就让他们吃吧,长大应该就会好的”。

然而,事实表明,自小身材肥胖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恢复正常身材。自小养成的任性却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让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一再放纵自己的欲望,缺乏必要的运动,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智力发育。这不仅仅对孩子的健康和形象毫无益处,更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

许多肥胖的孩子很小时就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即使在长大成人后,也很难建立强大的自信心。而一再在饮食上毫无节制地放纵,让他们长大以后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也较差,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孩子日后的事业、心理、和人际关系发展。

李光耀一生坚持控制饮食,并崇尚运动,每天20分钟的长跑他坚持了几十年,即使晚年也始终如一。其他如高尔夫、自行车、游泳,都是他热爱并长年坚持的运动。正因如此,李光耀的身材始终保持匀称挺拔,任何时候都展现出极为旺盛的精力,更成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力。李光耀在任期间,在新加坡大力倡导运动理念,让一代代新加坡的年轻人从小养成了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也正因如此,整个国家才始终保持着健康向上的活力。

李光耀的一生,尽管外界褒贬不一,却几乎写满了强悍的印记。需要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几番起伏和外界的巨大压力,始终领导新加坡坚定地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在世界政治史上划下慓悍的一笔。

无论成绩还是财富,一时量化的数据都难以成为一个人的注解,但是坚强、自信、独立、智慧却永远是生而为人的必备素养。也许,从李光耀的童年回忆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孩子成长的启示。

——原文部分节选自李光耀回忆录《风雨独立路》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警惕5大“育儿真理”伤宝宝


做了妈妈之后,我们会从书本上或者别的妈妈那里了解到很多的育儿真理。但是如果我们较较真,就会发现这些“真理”的实质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有理。

伪真理之一: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不完全真相:

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

虽然父母的后天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70%的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孩子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能怎么办:

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的,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身体内的潜能。

伪真理之二:和孩子一起时间越长,对他就越有益

不完全真相:

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他可以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照顾。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

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我们能怎么办:

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最合适。

伪真理之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

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

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我们要说的是:

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我们能怎么办:

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四:父母应该给孩子最好的物质

不完全真相:

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

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有然后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个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我们能怎么办:

你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且无价,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伪真理之五:母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

当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

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

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断标准,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别人嘴里的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子可能存在听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个样,回到家里一个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个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顽劣,那都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我们能怎么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换不同的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独立或依赖。但是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子,都请宽容地接受他的能力、他的爱好、他的梦想……他的真实面貌。

5个育儿“伪真理”(上)


做了妈妈之后,我们会从书本上或者别的妈妈那里了解到很多颠簸不破的育儿真理。但是如果我们较较真,就会发现这些“真理”的实质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有理。下面就是几个肯定在你的头脑中存在过,并且常常在妈妈间传播的“真理”。那么,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话真的正确吗?

伪真理之一:你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当然,你肯定比任何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

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断标准,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别人嘴里的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子可能存在听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个样,回到家里一个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个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顽劣,那都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我们能怎么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换不同的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独立或依赖。但是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子,都请宽容地接受他的能力、他的爱好、他的梦想……他的真实面貌。

伪真理之二:你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

不完全真相: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虽然父母的后天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70%的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孩子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当他们诞生的时候,

我们能怎么办: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的,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身体内的潜能。

伪真理之三: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容易变成一个好孩子。

不完全真相: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他可以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照顾。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我们能怎么办: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最合适。

下一篇:5个育儿“伪真理”(下)

这些年,我们相信过的“育儿真理”


不可轻信的10大育儿传言

传言1 剖宫产的孩子大运动能力落后

自然分娩是正常的分娩方式。孩子经过产道的挤压,主动参与了一系列适应性的转动,刺激了他的皮肤及末梢神经,有效促进前庭功能和大脑的发育。这一过程对孩子免疫功能的构建、正常呼吸的建立以及今后的身心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剖宫产的孩子自然是少了这样的过程。故一些研究表明,剖宫产的孩子在大运动发育及感觉统合能力方面更容易出现落后。但是,这个推论并不是绝对的。许多剖宫产出生的孩子的运动能力也可以很优秀。

提醒:必须剖宫产时不必太纠结

准妈妈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尽量选择自然的方式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

但如果因为某些高危因素必须剖宫产,也不必过分纠结。无论如何,妈妈和孩子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孩子出生后要多注重触觉及运动的发育,如多为孩子做抚触、多让孩子趴着玩等等。

传言2 早学站的孩子早会走

首先要纠正一个观念:无论站还是走,都不是教出来的,除了少数有发育异常的孩子外,绝大多数孩子都不需要父母过分干预,既不用刻意训练,更不能过分保护。

孩子从坐到爬、从爬到站、从站到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般来讲,站得较早的孩子走也会早一些。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有些孩子天性谨慎,不到很有把握时决不会轻易迈出“第一步”;有些孩子的站是家长过度干预的结果,早早就站在学步车里,这样的站对孩子的运动继续向前发展是毫无益处的。

提醒:遵循孩子自己的步调

孩子的运动不是教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宽松的环境,让孩子遵循自己的发展轨迹,快与慢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传言3 “贵人语迟”,说话晚的孩子更聪明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育进程,说话也是一样。有些孩子语言的理解能力非常好,也能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但就是开口晚,这样的孩子智力发育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有些孩子的说话晚本身就是智力发育落后的表现。

所以,应该综合、全面地观察孩子的发育水平。

提醒:警惕“语迟”外还伴随的其他异常

在宝宝15个月大之前,单纯的说话晚并不用紧张,但是如果同时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发育问题,如运动协调能力、理解能力、模仿能力、交流能力等出现问题,就一定要引起重视,切不可抱着“贵人语迟”的侥幸心理,而错过了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15个月之后,宝宝还是没说出任何话,就要向医生咨询了。>>网友发贴分享:摇妈育儿那些事儿

育儿问答:

友秋qiu秋问:两个月的宝宝有必要去早教机构吗?

特聘专家王小新(向她提问)解答:早教机构就是一个家长的学习课堂,如果家长已经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且非常自信非常懂您的宝宝,当然去这样的学校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您缺乏对您宝宝基本的了解,并且对于教育自己没有什么理念,就可以选择有这样小年龄段的一对一课程的学校,这样有助于您全面的了解您宝宝身心发展状况,学习到科学的育儿理念。>>看看其他专家的解答

不可轻信的10大育儿传言

传言4 安抚奶嘴用多久都没关系

安抚奶嘴是现代妈妈选择的育儿物品之一,常常能立竿见影地缓解孩子的哭闹。只要使用的时间不是很长,是不会影响孩子的牙齿发育的。但是如果长时间使用,则有可能造成牙齿咬合不正等口腔问题。

提醒:安慰宝宝不是只有安抚奶嘴

小婴儿哭闹总是有原因的,饿了、困了、害怕了,孩子都会用哭声来表达。及时给孩子准确回应,对他安全依恋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不得已时再借助安抚奶嘴吧!妈妈柔软的乳头、温暖的怀抱以及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都是给孩子最好的安慰,会让孩子很快平静下来。

传言5 孩子出生时个头小将来也长不高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孩子出生时的身高,很大一部分受母亲孕期的营养、健康状况影响,并不能预测日后的身高。孩子的身高与遗传及后天环境均有关系,父母的身高、营养、睡眠、运动、情绪等许多方面都与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关系。

有些孩子的出生体重、身高值都比较低,甚至父母身高都不高,但在科学养育下,孩子的个头却可以长很高。

即使是早产、低体重的孩子,在精心的呵护下,体格发育都可以追赶上正常的孩子。反之,如果后天的养育不合理,出生时个头很大的孩子日后也未必个子高。

提醒:后天的养育对身高影响很大

妈妈从孕期甚至是孕前就要关注好自身的营养、健康及情绪,孩子出生后大可不必为出生时的身高所困扰,抱着轻松的心态,注重后天的科学养育即可。

传言6 宝宝哭不要抱,一抱就会惯坏

在宝宝说话之前,正是通过哭来和世界沟通的。你应该明白,自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哭是孩子跟这个世界的唯一交流,假如妈妈毫无反应,孩子就会产生挫折感,对整个世界失去信心。

一些研究调查显示,父母在宝宝哭泣时立刻给予回应,让宝宝有被重视的感觉,有助于日后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建立,沟通技巧也比较好。

提醒: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

出生以前,孩子在妈妈的子宫里无忧无虑地度过了9个月,突然之间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嘈杂的声音、刺眼的光线、混乱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恐怖的,而小小的他除了躺在那里什么都不能做,还必须使劲吃奶才能生存,屁股经常湿漉漉的也很不舒服……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些都是让他感到委屈的原因,他才会用尽力气、扯着嗓子号啕大哭。

总之,孩子正处于需要无条件关爱的时期,不用犹豫,及时、正确地回应孩子的哭声吧。

育儿问答:

友杨烁皓问:看“中国家长的4大早教误区”中指出不必强迫孩子改掉左撇子的言论。孩子会在以后的时间内自行改掉吗?

特聘专家潇潇(向他提问)解答:在我们国家习惯以右利手人为“正常”,所以发现有的孩子是左撇子,就要去纠正他,要把这种“异常”现象扭过来,其实大可不必这么做。当然,发现孩子使用左手做事,也可以试试纠正他,有时也可以纠正过来。但不能太勉强。>>详细

不可轻信的10大育儿传言

传言7 枕秃就是缺钙

绝大多数的枕秃现象缘于生理性脱发。孩子躺的时间比较多,头部又特别容易出汗,经常接触枕头部位的头发常常掉得最明显。所以,枕秃并不意味着缺钙。

但是,如果钙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孩子就可能出现烦躁、多汗的现象,出现枕秃的几率就会更高,所以才有了“枕秃就是缺钙”这样的误解。

提醒:真正缺钙的孩子不多

城市中的孩子真正缺钙的很少。对于正常婴幼儿来说,1岁以内的孩子每日奶量在600mL以上,1~2岁的孩子奶量在400mL以上,加上其他丰富的饮食,再加上每天的户外活动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基本能满足钙的需求。

传言8 3岁前的宝宝没有记忆

成年人对3岁之前的生活似乎没有留下多少印象,那段时光就好像被人用橡皮擦从大脑中擦走了一样。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儿童失忆期”。于是有人据此得出“新生儿的大脑尚不成熟,不能储存记忆”的结论。在过去,这种观点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有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大脑记忆的能力早在宝宝一出生,甚至在子宫里就已经开始形成,以某种方式记录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影响着我们以后的发展。

提醒:为孩子制造美好记忆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准备丰富有趣的刺激,为宝宝留下美好的回忆吧!要知道,许多情绪强烈的回忆都源于生命早期。那些挨打、被忽视等负性痛苦经历,会深深烙印下来,延续到成人以后。而记忆里的童年如果充满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会更容易、更从容。

传言9 让宝宝早些独睡有利于培养独立性

什么时候分床睡,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在按自己的节奏成长,有的孩子一定要和你一起睡,坚持分床会惹来他的号啕大哭,反而增加了你的疲惫;而有的孩子很小就能自己睡了,分床可以让你也能早点得到不受打扰的优质睡眠。

反过来,如果你会因为自己不和孩子一起睡而产生不安和愧疚感,进而引起育儿的心理压力,对孩子肯定也是不好的。总之,让孩子独立睡的标准并不是年龄,而是你和孩子自己。

提醒:独立性培养不能牺牲安全感

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对于一两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培养他的独立意识,而是培养他和父母间的依恋关系。如果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分床,睡前最好能给他讲讲故事或者唱唱歌,安抚好之后再离开房间。

传言10 一味练爬可以让孩子更聪明

的确,爬行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运动发育、空间感发育等均有重要意义。

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可靠的研究结果证明,会爬的孩子就一定更聪明,不会爬的孩子一定就更笨。

提醒:顺应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多爬,一看到孩子站起来就横加干预,导致有些孩子到了1岁都不太会站。

与其强迫练习,我们更应该顺应孩子的发育规律,该爬时爬,该走时走,快乐、自由地发展就是最好的。

5种育儿“伪真理”你有吗?


你曾经为自己并不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自责,或者正在为塑造孩子的性格而不懈努力吗?我们的文章恐怕会使你改变主意。

做了妈妈之后,我们会从书本上或者别的妈妈那里了解到很多颠簸不破的育儿真理。但是如果我们较较真,就会发现这些“真理”的实质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有理。下面就是几个肯定在你的头脑中存在过,并且常常在妈妈间传播的“真理”。那么,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话真的正确吗?

伪真理之一:你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当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断标准,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别人嘴里的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子可能存在听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个样,回到家里一个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的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顽劣,那都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我们能怎么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换不同的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独立或依赖。但是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子,都请宽容地接受他的能力、他的爱好、他的梦想……他的真实面貌。

伪真理之二:你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

不完全真相: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虽然父母的后天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70%的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孩子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携带了个人密码。

我们能怎么办: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体内的潜能。

伪真理之三: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容易变成一个好孩子。

不完全真相: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他可以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照顾。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我们能怎么办: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最合适。

伪真理之四: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理想的父母应该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我们要说的是,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我们能怎么办: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五:你应该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不完全真相: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我们该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种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我们能怎么办:你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且无价,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