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典故都是优秀的中华文化。每个故事典故都有他们独特的教育意义。对于优秀的故事典故我们应该要鼓励传播。你收集了多少故事典故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桑中李树的儿童故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桑中李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桑树里长了李树,是一个路人不小心种出来的,后来却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神树,一起来看看桑中李树这个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吧!

从前有一个人出门,带了一些李子路上吃。他一路走一路津津有味地嚼着李子,一会儿就吃完了,只剩下几个李子核。把李子核扔到哪里去呢?这人一抬头,见旁边几步路远的地方有一棵桑树,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树干上有一个大洞,里面已经空了。于是他就把核顺手扔进了树洞里。想了想,又弄来些泥土填进树洞将李子核种上。他这样做倒也并不是为了种出李子来,只是一时好玩罢了,种完就走了,也没有当成一回事。日子一长,他也慢慢地把这回事给忘了。

再说那被种下的李子核,天下雨时便得到雨水的滋润,在树上栖息的鸟儿拉的粪便成了天然的肥料,时间长了,竟真的发出芽来,长成了一棵李树。有人见到桑树里长出了李树,觉得很神奇,就把这怪事告诉了周围的人。

有个害眼病的人听说了,认为这棵李树可能是一棵神树,就拄着拐杖探索着来到李树下,向它许愿说:“李树啊,您如果能保佑我的眼疾消除,我就献给您一头小猪。”他一说完,就觉得眼睛疼得没那么厉害了。又过了些天,他的眼睛竟慢慢变好了。他高兴极了,逢人就说:“桑树里长出的那棵李树治好了我的眼睛,果真是一棵神树啊!”然后又准备了小猪,叫人敲锣打鼓地抬到李树下去还愿,附近的人都来看热闹,大家都知道了这棵李树是神树。

就这样,“神树”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远近的人就都知道了,而且越传越神:“那棵李树能让瞎子重见光明呢!”“那棵李树可以医好百病呢……”人们都带着祭品慕名而来,祭拜这棵“神树”,希望它保佑自己。

过了一年多,当年那个种李树的人又经过这里,听说了“神树”的事,又见到大家争相祭拜它的盛况,就到树边去看个究竟。这一看不要紧,他不禁哑然失笑:“这棵树是我一年前种下的呀,有什么神奇的呢?”

种树人一语中的,“神树”不神,不过是大家捧出来的罢了。那个害眼病的人病好了只是偶然的,或者根本就只是他自己的心理作用帮他医好了病,哪里又是李树保佑的呢?我们遇到非同一般的现象,不要盲从轻信,要以冷静的头脑仔细分析推测,做出科学的解释。Zj09.COM

相关阅读

沙石中的宝石故事


不知是在哪个朝代,海盗船沉没时,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随沉船被埋在了海底。又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朝代,沧海变成了桑田,这颗曾经镶嵌在皇冠上的宝石重新升上地面,跻身沙石中间。

高速公路修建时,宝石和沙石一同被人铺在路基上,谁也没有注意到。

太阳冉冉升起,宝石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她渴望有人能发现她的存在,她竭尽全力往上挤,想从众多沙石之中脱颖而出。她的种种努力都没有成功,反而遭到沙石们的冷嘲热讽:“不安分的家伙,尽想出风头,你瞧瞧周围的伙伴们,谁像你这么爱表现自己啊?”

“我和别人不一样,我会折射出朝霞般美丽的奇光异彩。”宝石希望能得到伙伴们的谅解,可惜未能如愿。

沙石们说:“哼,不就是有那么点儿光彩么?这有什么稀罕的!人家石英姐妹不是也有光彩吗?她们都甘愿默默无闻地铺在路基上,为什么唯独你就耐不住寂寞呢?”

“我和石英姐妹怎能相提并论呢?像我这样出类拔萃的宝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啊!”宝石说的全是实话,但谁也不能理解,沙石们愤愤然群起而攻之:“这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必定是个疯子!”

宝石和沙石的争吵声惊醒了压路机。这个庞然大物不分青红皂白地碾轧过来,轰隆隆的大嗓门儿淹没了宝石的呼救声。压路机吼叫起来:“都别吵了!能够铺在高速公路上是你们的最大荣幸,如果还有谁不满意,那一定是神经出了毛病啦!”

不一会儿,宝石被紧紧挤压到沙石中间,只剩下一点儿微弱的亮光。

水泥路面开始铺浇,这颗珍贵的宝石即将重新被掩埋了。幸好,就在她即将永远沉入水泥路的瞬间,一位偶然路过的长者发现了她,而他正是研究宝石的专家。长者艰难地将宝石挖了出来。他感慨地说:“天啊,这里竟然有这么一颗无价之宝,险些被埋没了!”

沙石们感到非常意外,说:“嘿,自吹自擂的家伙竟然也有人赏识呢,这个老头子必定也是一个疯子!”

“不!”长者斩钉截铁地说,“她是货真价实的稀世珍宝,愚昧无知的人怎能懂得她的价值!”

网中之鸟的故事


网中之鸟的故事

一个大湖的岸边,经常飞来许多鸟,在这里捕食,在这里栖息。多的时候,鸟儿黑压压的一大片,常引得过往行人驻足观看。

有一个人就想,若能捉到这些鸟,就能烧制成美味佳肴,或吃,或卖,都可以。

这个人就在湖边架起了一张很大的网,并在网下投放了一些鸟们爱吃的食物。然后,他躲在岸边的大石头后边。有个迷路的人,看见天上一群鸟带着网子飞,地上一个人跑着追,就笑了起来,说:“你又没有双翅,怎么能追上天上的飞鸟呢?快别费力气去干这样的蠢事啦!”

捕鸟人并不生气,他对那个迷路人说:“你看,太阳就快要落山了,鸟们一定会寻找夜间栖息的地方。不同的鸟儿有不同的栖息习惯,那时就会各找各的栖息地,它们一奔东西,就哪儿也飞不去了,因为大网死死罩住了它们。到那时,我很容易就会捉到它们了。”

路人点点头,说道:“此话有理,此话有理啊!”就继续赶自己的路去了。

捕鸟人也继续追踪着那些网中之鸟,累得浑身出汗。他咬着牙想:“这些可恶的鸟,等我抓到你们,非把你们一个一个全宰了,好出我这口恶气!”

又迫了一会儿,太阳真的落山了,天渐渐地变得暗了下来。飞累了的鸟儿们也各想各的,为自己寻找着栖息之地,有的往东飞,有的往西飞,有的想寻找树木,有的想寻找山涧.有的升腾,有的下降,把个大网扯来扯去,谁也挣脱不了,反而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从天上掉了下来,摔在地上只剩喘气的份儿了。

捕鸟人一见鸟儿落了下来,快步上前,终于把网中的鸟儿全捉住了。他一边杀这些鸟,一边狠狠地说:“叫你们飞,叫你们飞!”

2网中之鸟的故事点评

在地球上看星星的人觉得星星璀璨迷人,可是只有登上星星的人才知道那里有尘埃,有沙石。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是这扇心灵之窗却常常蒙尘,有时使人看不清美丽的东西,有时又使人看不清丑陋的所在。所以,我们要睁大眼睛别被表象所蒙蔽!看到表象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实质哦。

那些歇后语中的故事


无论在社会还是学校中,要用到歇后语的情况还是蛮多的。歇后语在民间流传较广,影响力巨大。比如:炒了的虾米-- 红人(仁)。那么,你知道有哪些歇后语的故事吗?下面是亲子早教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那些歇后语中的故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那些歇后语中的故事(篇一)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故事:有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样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湖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样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随从们说:“天鹅已经飞走了,还是想想补救的办法吧。”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留意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

释义: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那些歇后语中的故事(篇二)

铁公鸡的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一毛不拔

“铁公鸡――一毛不拔”,是句家喻户晓的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是极端吝啬的代名词。“铁公鸡”来源难以考证,但明代袁枚《子不语》卷22的《铁公鸡》却让人过目难忘。济南一富翁“性悭吝,绰号‘铁公鸡’,言一毛不拔也”。他要纳一妾,条件是“价欲至廉,貌欲至美”。未几,媒人带来一女,“不索价,但取衣食充足而已”。未料半年以后,富翁“启其所藏,已空矣”。原先女子是他家一旧房客,该富翁嫌他们“多费”而将之赶走,此刻她特来报复,偷光了他的钱财,拔光了他所有的羽毛。

可若从“一毛不拔”的来源来说,此话本是一句褒语。据《燕丹子》载:燕太子丹被秦王扣为人质,一心想报仇雪恨。燕国侠士田光给丹出主意说:我认识一个叫荆轲的,“为人博闻强记,体烈骨壮,不拘小节,欲立大功”,“太子欲图事,非此人莫可”。在太子丹拜托下,田光找到荆轲,把太子丹的复仇愿望和盘托出:“燕太子,真天下之士也,倾心于足下,愿足下勿疑焉。”荆轲回答说:“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今先生令交于太子,敬诺不违。”荆轲与田光一样,言必信,行必果,他将匕首藏于图中,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气氛中,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成为千古一侠,流芳至今。

荆轲的“鄙志”包括两层,一是对自己认定的目标和理想,他全身心的投入,“情为恩使,命缘义轻”,真可谓舍生取义,杀身以成仁。二是对道不同、志各异的人,他丝毫不肯为之出力,哪怕纤微如“一毛”也不肯拔下相馈。

那些歇后语中的故事(篇三)

阿斗的江山——白送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刘禅本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全靠诸葛亮掌管着军政大事,他也不敢自作主张。诸葛亮死后,虽然还有蒋琬、费祎、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但是他毕竟不像诸葛亮在世时候那么谨慎了。到蒋琬、费祎死去后,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就越来越糟了。

到了蜀汉灭亡,姜维被杀,大臣们死的死了,走的走了。随同他一齐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郃(音xi)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明白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郃正指点。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郃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郃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先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但是在刘禅看来,却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先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悲哀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此刻,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郤正在身旁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刘禅的府里,郤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

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样说呢”

郤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就应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

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之后,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想起郤正的话,就把郤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貌,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

那些歇后语中的故事(篇四)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用草船为周瑜借来十万支箭之后,吴侯孙权便催周瑜赶快进兵曹操水寨。周瑜和诸葛亮不谋而合,都想到要用火来攻曹兵。为了先把人打进曹营诈降曹操,为火攻带给条件,周瑜与黄盖合谋,决定采用“苦肉计”,诱曹操上当。黄盖坚决表示:“为了保全东吴,我就是粉身碎骨,决不怨悔!”周瑜大喜,立刻拜谢黄盖。

第二天,周瑜击鼓召集众将,诸葛亮也到了。周瑜故意对大家说:“曹操号称有百万大军,看来不是一天可破,你们每人可先领三个月粮草,以便相持下去。”黄盖一听,立刻表示反对这样做。周瑜勃然大怒,喝令将黄盖推出去斩首。黄盖怒火直冲,指着周瑜大骂。周瑜怒不可遏,拍案大叫;“快把黄盖斩了!”众将一齐跪下替黄盖求情,周瑜才免了黄盖的死罪,下令重打一百棍。军土不敢违令,只好动手。打到五十多下,黄盖已被打得皮开肉绽。在众将哀求下,周瑜把黄盖骂了一通,才气愤地走进后帐。众将从地上扶起黄盖一看,已经奄奄一息了。鲁肃和众将无不流下眼泪。鲁肃去找诸葛亮,责备他为什么不劝阻周瑜。诸葛亮道:“公瑾(即周瑜)毒打黄盖,无非是要黄盖去诈降曹操。上次他收留蔡中、蔡和,就为的是让这两个人去传递消息,好叫曹操相信。他们正在使着‘苦肉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为什么要劝呢”鲁肃听了,恍然大悟。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编成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打黄盖-自己人打自己人”、“周瑜打黄盖-苦肉计”等歇后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