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个育儿“伪真理”(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伪真理之四: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我们要说的是,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我们能怎么办: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五:你应该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不完全真相: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有然后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个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我们能怎么办:你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且无价,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相关推荐

5种育儿“伪真理”你有吗?


你曾经为自己并不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自责,或者正在为塑造孩子的性格而不懈努力吗?我们的文章恐怕会使你改变主意。

做了妈妈之后,我们会从书本上或者别的妈妈那里了解到很多颠簸不破的育儿真理。但是如果我们较较真,就会发现这些“真理”的实质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有理。下面就是几个肯定在你的头脑中存在过,并且常常在妈妈间传播的“真理”。那么,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话真的正确吗?

伪真理之一:你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当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断标准,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别人嘴里的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子可能存在听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个样,回到家里一个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的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顽劣,那都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我们能怎么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换不同的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独立或依赖。但是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子,都请宽容地接受他的能力、他的爱好、他的梦想……他的真实面貌。

伪真理之二:你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

不完全真相: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虽然父母的后天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70%的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孩子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携带了个人密码。

我们能怎么办: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体内的潜能。

伪真理之三: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容易变成一个好孩子。

不完全真相: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他可以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照顾。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我们能怎么办: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最合适。

伪真理之四: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理想的父母应该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我们要说的是,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我们能怎么办: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五:你应该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不完全真相: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我们该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种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我们能怎么办:你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且无价,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5大育儿“伪真理”,你用过么?


经验之谈或许是错误的,被奉为真理的格言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观察一下周围或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导小孩的方式,看看以下5大“伪真理”有没有在自身上演过?

伪真理之一: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不完全真相:

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

虽然父母的努力对孩子后天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70%的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事实上,孩子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

父母的正确做法

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的,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身体内的潜能。

伪真理之二:和孩子一起时间越长,对他就越有益

不完全真相:

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感觉到父母是爱他的,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

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事实上,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父母的正确做法:

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才是最合适。

伪真理之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

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要特意做带孩子做一些事情,或做出一些事情让孩子学习,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

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父母的正确做法:

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四:应该给孩子最好的物质

不完全真相: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

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然后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个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父母的正确做法:

要明白给孩子的最好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而是应该给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但弥足珍贵,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伪真理之五:母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

当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

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断标准,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别人嘴里的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子可能存在听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个样,回到家里一个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个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顽劣,那都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父母的正确做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换不同的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独立或依赖。但是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子,都请宽容地接受他的能力、他的爱好、他的梦想和他的缺陷,因为那也是他真实面貌。

警惕5大“育儿真理”伤宝宝


做了妈妈之后,我们会从书本上或者别的妈妈那里了解到很多的育儿真理。但是如果我们较较真,就会发现这些“真理”的实质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有理。

伪真理之一: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不完全真相:

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

虽然父母的后天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70%的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孩子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能怎么办:

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的,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身体内的潜能。

伪真理之二:和孩子一起时间越长,对他就越有益

不完全真相:

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他可以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照顾。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

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我们能怎么办:

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最合适。

伪真理之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

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

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我们要说的是:

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我们能怎么办:

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四:父母应该给孩子最好的物质

不完全真相:

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

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有然后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个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我们能怎么办:

你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且无价,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伪真理之五:母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

当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

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

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断标准,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别人嘴里的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子可能存在听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个样,回到家里一个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个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顽劣,那都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我们能怎么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换不同的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独立或依赖。但是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子,都请宽容地接受他的能力、他的爱好、他的梦想……他的真实面貌。

这些年,我们相信过的“育儿真理”


不可轻信的10大育儿传言

传言1 剖宫产的孩子大运动能力落后

自然分娩是正常的分娩方式。孩子经过产道的挤压,主动参与了一系列适应性的转动,刺激了他的皮肤及末梢神经,有效促进前庭功能和大脑的发育。这一过程对孩子免疫功能的构建、正常呼吸的建立以及今后的身心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剖宫产的孩子自然是少了这样的过程。故一些研究表明,剖宫产的孩子在大运动发育及感觉统合能力方面更容易出现落后。但是,这个推论并不是绝对的。许多剖宫产出生的孩子的运动能力也可以很优秀。

提醒:必须剖宫产时不必太纠结

准妈妈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尽量选择自然的方式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

但如果因为某些高危因素必须剖宫产,也不必过分纠结。无论如何,妈妈和孩子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孩子出生后要多注重触觉及运动的发育,如多为孩子做抚触、多让孩子趴着玩等等。

传言2 早学站的孩子早会走

首先要纠正一个观念:无论站还是走,都不是教出来的,除了少数有发育异常的孩子外,绝大多数孩子都不需要父母过分干预,既不用刻意训练,更不能过分保护。

孩子从坐到爬、从爬到站、从站到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般来讲,站得较早的孩子走也会早一些。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有些孩子天性谨慎,不到很有把握时决不会轻易迈出“第一步”;有些孩子的站是家长过度干预的结果,早早就站在学步车里,这样的站对孩子的运动继续向前发展是毫无益处的。

提醒:遵循孩子自己的步调

孩子的运动不是教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宽松的环境,让孩子遵循自己的发展轨迹,快与慢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传言3 “贵人语迟”,说话晚的孩子更聪明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育进程,说话也是一样。有些孩子语言的理解能力非常好,也能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但就是开口晚,这样的孩子智力发育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有些孩子的说话晚本身就是智力发育落后的表现。

所以,应该综合、全面地观察孩子的发育水平。

提醒:警惕“语迟”外还伴随的其他异常

在宝宝15个月大之前,单纯的说话晚并不用紧张,但是如果同时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发育问题,如运动协调能力、理解能力、模仿能力、交流能力等出现问题,就一定要引起重视,切不可抱着“贵人语迟”的侥幸心理,而错过了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15个月之后,宝宝还是没说出任何话,就要向医生咨询了。>>网友发贴分享:摇妈育儿那些事儿

育儿问答:

友秋qiu秋问:两个月的宝宝有必要去早教机构吗?

特聘专家王小新(向她提问)解答:早教机构就是一个家长的学习课堂,如果家长已经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且非常自信非常懂您的宝宝,当然去这样的学校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您缺乏对您宝宝基本的了解,并且对于教育自己没有什么理念,就可以选择有这样小年龄段的一对一课程的学校,这样有助于您全面的了解您宝宝身心发展状况,学习到科学的育儿理念。>>看看其他专家的解答

不可轻信的10大育儿传言

传言4 安抚奶嘴用多久都没关系

安抚奶嘴是现代妈妈选择的育儿物品之一,常常能立竿见影地缓解孩子的哭闹。只要使用的时间不是很长,是不会影响孩子的牙齿发育的。但是如果长时间使用,则有可能造成牙齿咬合不正等口腔问题。

提醒:安慰宝宝不是只有安抚奶嘴

小婴儿哭闹总是有原因的,饿了、困了、害怕了,孩子都会用哭声来表达。及时给孩子准确回应,对他安全依恋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不得已时再借助安抚奶嘴吧!妈妈柔软的乳头、温暖的怀抱以及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都是给孩子最好的安慰,会让孩子很快平静下来。

传言5 孩子出生时个头小将来也长不高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孩子出生时的身高,很大一部分受母亲孕期的营养、健康状况影响,并不能预测日后的身高。孩子的身高与遗传及后天环境均有关系,父母的身高、营养、睡眠、运动、情绪等许多方面都与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关系。

有些孩子的出生体重、身高值都比较低,甚至父母身高都不高,但在科学养育下,孩子的个头却可以长很高。

即使是早产、低体重的孩子,在精心的呵护下,体格发育都可以追赶上正常的孩子。反之,如果后天的养育不合理,出生时个头很大的孩子日后也未必个子高。

提醒:后天的养育对身高影响很大

妈妈从孕期甚至是孕前就要关注好自身的营养、健康及情绪,孩子出生后大可不必为出生时的身高所困扰,抱着轻松的心态,注重后天的科学养育即可。

传言6 宝宝哭不要抱,一抱就会惯坏

在宝宝说话之前,正是通过哭来和世界沟通的。你应该明白,自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哭是孩子跟这个世界的唯一交流,假如妈妈毫无反应,孩子就会产生挫折感,对整个世界失去信心。

一些研究调查显示,父母在宝宝哭泣时立刻给予回应,让宝宝有被重视的感觉,有助于日后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建立,沟通技巧也比较好。

提醒: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

出生以前,孩子在妈妈的子宫里无忧无虑地度过了9个月,突然之间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嘈杂的声音、刺眼的光线、混乱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恐怖的,而小小的他除了躺在那里什么都不能做,还必须使劲吃奶才能生存,屁股经常湿漉漉的也很不舒服……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些都是让他感到委屈的原因,他才会用尽力气、扯着嗓子号啕大哭。

总之,孩子正处于需要无条件关爱的时期,不用犹豫,及时、正确地回应孩子的哭声吧。

育儿问答:

友杨烁皓问:看“中国家长的4大早教误区”中指出不必强迫孩子改掉左撇子的言论。孩子会在以后的时间内自行改掉吗?

特聘专家潇潇(向他提问)解答:在我们国家习惯以右利手人为“正常”,所以发现有的孩子是左撇子,就要去纠正他,要把这种“异常”现象扭过来,其实大可不必这么做。当然,发现孩子使用左手做事,也可以试试纠正他,有时也可以纠正过来。但不能太勉强。>>详细

不可轻信的10大育儿传言

传言7 枕秃就是缺钙

绝大多数的枕秃现象缘于生理性脱发。孩子躺的时间比较多,头部又特别容易出汗,经常接触枕头部位的头发常常掉得最明显。所以,枕秃并不意味着缺钙。

但是,如果钙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孩子就可能出现烦躁、多汗的现象,出现枕秃的几率就会更高,所以才有了“枕秃就是缺钙”这样的误解。

提醒:真正缺钙的孩子不多

城市中的孩子真正缺钙的很少。对于正常婴幼儿来说,1岁以内的孩子每日奶量在600mL以上,1~2岁的孩子奶量在400mL以上,加上其他丰富的饮食,再加上每天的户外活动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基本能满足钙的需求。

传言8 3岁前的宝宝没有记忆

成年人对3岁之前的生活似乎没有留下多少印象,那段时光就好像被人用橡皮擦从大脑中擦走了一样。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儿童失忆期”。于是有人据此得出“新生儿的大脑尚不成熟,不能储存记忆”的结论。在过去,这种观点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有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大脑记忆的能力早在宝宝一出生,甚至在子宫里就已经开始形成,以某种方式记录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影响着我们以后的发展。

提醒:为孩子制造美好记忆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准备丰富有趣的刺激,为宝宝留下美好的回忆吧!要知道,许多情绪强烈的回忆都源于生命早期。那些挨打、被忽视等负性痛苦经历,会深深烙印下来,延续到成人以后。而记忆里的童年如果充满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会更容易、更从容。

传言9 让宝宝早些独睡有利于培养独立性

什么时候分床睡,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在按自己的节奏成长,有的孩子一定要和你一起睡,坚持分床会惹来他的号啕大哭,反而增加了你的疲惫;而有的孩子很小就能自己睡了,分床可以让你也能早点得到不受打扰的优质睡眠。

反过来,如果你会因为自己不和孩子一起睡而产生不安和愧疚感,进而引起育儿的心理压力,对孩子肯定也是不好的。总之,让孩子独立睡的标准并不是年龄,而是你和孩子自己。

提醒:独立性培养不能牺牲安全感

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对于一两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培养他的独立意识,而是培养他和父母间的依恋关系。如果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分床,睡前最好能给他讲讲故事或者唱唱歌,安抚好之后再离开房间。

传言10 一味练爬可以让孩子更聪明

的确,爬行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运动发育、空间感发育等均有重要意义。

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可靠的研究结果证明,会爬的孩子就一定更聪明,不会爬的孩子一定就更笨。

提醒:顺应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多爬,一看到孩子站起来就横加干预,导致有些孩子到了1岁都不太会站。

与其强迫练习,我们更应该顺应孩子的发育规律,该爬时爬,该走时走,快乐、自由地发展就是最好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