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2021-04-23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嘘别出声童话故事想让宝宝长高 别犯这些错。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想让宝宝长高 别犯这些错》,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大长腿是欧巴和美眉判断颜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每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材修长。想要宝宝长高可是有条件的。大家都知道,身高的决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70%,后天因素占30%。在先天既定的情况下,如何牢牢把握住后天的30%呢?小编跟您悄悄说,千万别犯这些错。
1.拼命补钙不含糊听说宝宝的生长发育离不开钙的吸收,于是,一些家长以此为金科玉律,给宝宝往死里补钙,好像只要钙充足了,宝宝就一定会长大高个。
小编说,这样真的是tooyoung!toosimple!专家表示,过量补钙可能导致幼儿骨骺提前闭合。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随着年龄增长,骨骺线逐渐愈合,骨成熟也在加快。在骨骺线闭合前,增长的幅度和潜力都较大,如果骨骺提前闭合,必然会使宝宝的身高受到限制。
Tips:一般说来,食物补钙比药物补钙更安全,进食正常的食物,不会引起钙过量。母乳、配方奶应是婴儿首选的补钙食物。年龄较大一些的宝宝,除奶制品外,还可给予豆制品、虾皮、鱼肉等食物来补充。另外,补钙最重要的是补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和沉积、最安全方式就是让宝宝多晒太阳。
2.喂饭一定喂到饱很多老人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一定在吃饭的时候再喂一口,再喂一口,一直到宝宝再吃就吐了,才肯罢手。
专家表示,人在饥饿状态下,会促进脑垂体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这可以刺激儿童骨骼生长。然而,宝宝吃得过饱反而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宝宝长不高。
另外,营养过剩还会让宝宝性发育期提前,造成性早熟。这样的宝宝在一定年龄阶段可能比同龄人要高,至少不矮,但过早地促进骨骼发育,导致骨骺在生长发育期之前提早闭合,最终成为矮个子。
Tips:家长要注意宝宝每顿饭只给他八分饱的量就够了,另外还要注意均衡营养,避免宝宝养成挑食、偏食的坏毛病,每天蛋白质的摄入要重视,同时也不要忽略了绿叶蔬菜和水果。
3.晚睡早起夜猫子现在家长一80、90为主,习惯于晚睡,于是在家长的带领下,大夜猫养出小夜猫。很多宝宝也是晚上11点甚至12点才肯入睡。但是由于家长要早起上班,于是又会早早把孩子叫醒,以希望宝宝能尽快梳洗去幼儿园。殊不知,这样会影响宝宝长高。
宝宝要长高个子,特别在春天这个宝宝成长的季节,要保证宝宝有足够的睡眠,每天至少确保8小时以上。因为生长素的分泌在人入睡后45-90分钟内明显升高,且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超过全天量的一半以上。宝宝只在睡眠时才分泌生长激素,清醒时并不分泌。所以,不要以为让宝宝早睡就行,过早地叫醒宝宝,也是会影响宝宝生长激素的分泌的哦!
Tips:不要让宝宝当夜猫子,宝宝晚上睡觉时给他营造一个好的睡眠氛围,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这样可以让宝宝入睡更快。让宝宝每天保证充足睡眠,尽量让他早上“自然醒”。
4.宅在家里做宅男宅女很多家长平时要上班,一到周末好不容易休息,于是喜欢窝在家里。孩子也就跟着宅在家里玩玩具,或者玩Pad、看电视。事实上,阳光以及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宝宝发育,长期宅在家里做宅男宅女,想要长高也变得很难。
阳光中富含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可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刺激骨髓造血;紫外线可以杀灭皮肤和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加速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改善血液中钙、磷代谢,促进宝宝生长发育,并能预防贫血和佝偻病。
Tips:趁着假期,爸爸妈妈们赶紧动起来带宝宝多多到户外走走吧!科学的晒太阳既能够促进钙吸收,户外活动还能增加宝宝的活动量,跑跑跳跳多运动,对宝宝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的作用哦!建议选择早上9点和下午4点晒太阳比较好,每天2个小时就很足了。
扩展阅读
父母犯哪些错会让宝宝“变笨”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犯哪些错会让宝宝“变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儿能变聪明,不希望孩子变“笨”,如果希望孩子聪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变“笨”的,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让宝宝向聪明的方向前进。
宝宝“变笨”的三大根源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不要做孩子生命中的“巫婆”)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应该如何做?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来源:人民网)
当宝宝犯了错(上)
当宝宝犯错了,要不要让他道歉呢?该让他怎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我们用场景来说话吧!
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在错误中成长,孩子有意无意地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他人利益的事,要不要让孩子当面对人赔礼道歉?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既然忸怩着不肯认错,说明他已经后悔了,已经对这件事的后果有所认识,那么,为什么要逼他心不甘情不愿地道歉哩?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还有些家长认为,绝不能估息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自己的错误百般狡辩和推脱,如果一个人打小就没有勇气承当做错事的后果,稍长大一点岂不成了“说谎精”、“小骗子”?因此哪怕是“诉诸体罚”,也要让孩子在痛哭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到底是哪种方案更合理?如何让宝宝乖乖认错又保全他的自尊心?其实,只要熟知这个年龄段孩子做错事后的普遍心理,因势利导,你也可以教出勇于认错的好孩子。
场景一:“好奇心”
宝宝打翻了牛奶在长毛绒地毯上,片刻的惊慌过后,他被牛奶在地毯上的渗透方式迷住了,于是地毯不幸被沦为他的“渗透力”实验品,果酱、清水、酸奶、咳嗽糖浆,凡是宝宝够得着的东西,都被他洋洋洒洒泼在了地毯上。
对策:
上策
如果你看到宝宝的“杰作”气得失声尖叫,到处找鸡毛掸子,宝宝就是痛哭着挨打也不明白你的怒气从何而来。而且,宝宝会伤心欲绝地发现,在妈妈眼里,一块地毯的价值远远超过他本人,这使天真无邪的孩子首次陷入恐慌当中:他不是担心地毯不能恢复原样,而是担心妈妈从此不喜欢他了,不要他了——他无休无止地嘶哑着嗓子痛哭:原来是为这个!妈妈的教育目的有没有达到呢?没有。
下策
如果发现孩子的错误令人抓狂,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搞清楚孩子的行为动机,再来帮助他认识“无心之过”带来的后果。你可以先向他保证,如果说出真相,保证不会体罚他;然后,试着帮助他回忆干嘛要做这样的“惊世骇俗”之事:是讨厌家里铺着地毯呢,还是想看看不同的液体倒在地毯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使是后者,父母也不要由暴怒到欣喜,来个180度大转弯,说什么“原来我的宝宝还是小研究家,长大了会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呢”。如果你转而这样赞美孩子,孩子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给父母造成了麻烦,他就更不会认错了。父母可以先肯定孩子承认这事是他干的,是有勇气的表现,然后让他独自承受行为的后果——去浴室刷洗那块糟了殃的地毯,孩子对刷洗晾晒过程中的烦恼与劳累体会得越深,他未来再犯类似的冲动性错误的几率就越小。
温馨提示:这个场景也暗示了父母应该为好奇心强的宝宝配备“玩具型工具箱”,诸如碎毛线、碎地毯、木刨花、小砂纸、小木块之类的零碎都给他准备好,在家中也经常做“刨花种蘑菇、发豆芽、渗透力实验”等小实验,以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和动手欲。
场景二:“说谎”
宝宝把成摞的CD光盘推倒、把毛绒拖鞋放进水盆当小船,在墙上乱涂乱画,只要你没在“案发现场”抓个现行,他都会这样推脱:“这是小狗干的!”“是外星人干的!”或者“它就是那样的!”父母的态度越严厉,宝宝越不会挺身而出,说“那是我干的!”简直是在爸妈的怒气上火上浇油。
对策:
上策
不要让宝宝看起来你一脸怒火的样子。与其说小家伙们只是因为畏惧“皮肉之苦”或者“一顿臭骂”而不惜撒谎耍赖,不如说真正让他们没有勇气面对的,是爸爸妈妈愤怒中隐藏的沮丧和失望。天真的孩子,在这个年龄相信可以借助回避责任、否认来换取父母的不失望、不难过。
不必过多地职责孩子是在“有意说谎”,四五岁的孩子,有时会腼腆于幻想“理想场景”的发生:比如,乱涂乱画的场景根本没有发生过,比如,那真是“外星人”的杰作。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这种帮助,包括帮他们回忆“闯祸”时那一刹那的真实想法。
下策
在“外星人”式的错误面前,父母保持冷静十分重要,哪怕他把你从土耳其带回来的昂贵披肩剪成了蝙蝠侠的斗篷!心里默数10个数后,心平气和与之交流,告诉他:“刚才都发生了些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诉我。也许我会有点生气,但,我会更高兴你能诚实地告诉我一切。”然后,不妨给孩子一个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如“你说那个在墙上乱写乱画的人应想些什么办法,来弥补他的过错呢?”你主动提出进入“弥补”程度,说明你是愿意接受他的认错与道歉的,孩子的情绪马上会从沮丧与恐慌中被拯救出来,很热心地要当你的“刷墙小助手”了。
当宝宝犯了错(下)
当宝宝犯了错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宝宝犯了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当宝宝犯错了,要不要让他道歉呢?
该让他怎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我们用场景来说话吧!
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在错误中成长,孩子有意无意地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他人利益的事,要不要让孩子当面对人赔礼道歉?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既然忸怩着不肯认错,说明他已经后悔了,已经对这件事的后果有所认识,那么,为什么要逼他心不甘情不愿地道歉哩?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还有些家长认为,绝不能估息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自己的错误百般狡辩和推脱,如果一个人打小就没有勇气承当做错事的后果,稍长大一点岂不成了“说谎精”、“小骗子”?因此哪怕是“诉诸体罚”,也要让孩子在痛哭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到底是哪种方案更合理?如何让宝宝乖乖认错又保全他的自尊心?其实,只要熟知这个年龄段孩子做错事后的普遍心理,因势利导,你也可以教出勇于认错的好孩子。
场景一:“好奇心”
宝宝打翻了牛奶在长毛绒地毯上,片刻的惊慌过后,他被牛奶在地毯上的渗透方式迷住了,于是地毯不幸被沦为他的“渗透力”实验品,果酱、清水、酸奶、咳嗽糖浆,凡是宝宝够得着的东西,都被他洋洋洒洒泼在了地毯上。
对策:
Don't
如果你看到宝宝的“杰作”气得失声尖叫,到处找鸡毛掸子,宝宝就是痛哭着挨打也不明白你的怒气从何而来。而且,宝宝会伤心欲绝地发现,在妈妈眼里,一块地毯的价值远远超过他本人,这使天真无邪的孩子首次陷入恐慌当中:他不是担心地毯不能恢复原样,而是担心妈妈从此不喜欢他了,不要他了——他无休无止地嘶哑着嗓子痛哭:原来是为这个!妈妈的教育目的有没有达到呢?没有。
Do
如果发现孩子的错误令人抓狂,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搞清楚孩子的行为动机,再来帮助他认识“无心之过”带来的后果。你可以先向他保证,如果说出真相,保证不会体罚他;然后,试着帮助他回忆干嘛要做这样的“惊世骇俗”之事:是讨厌家里铺着地毯呢,还是想看看不同的液体倒在地毯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使是后者,父母也不要由暴怒到欣喜,来个180度大转弯,说什么“原来我的宝宝还是小研究家,长大了会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呢”。如果你转而这样赞美孩子,孩子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给父母造成了麻烦,他就更不会认错了。父母可以先肯定孩子承认这事是他干的,是有勇气的表现,然后让他独自承受行为的后果——去浴室刷洗那块糟了殃的地毯,孩子对刷洗晾晒过程中的烦恼与劳累体会得越深,他未来再犯类似的冲动性错误的几率就越小。
温馨提示:这个场景也暗示了父母应该为好奇心强的宝宝配备“玩具型工具箱”,诸如碎毛线、碎地毯、木刨花、小砂纸、小木块之类的零碎都给他准备好,在家中也经常做“刨花种蘑菇、发豆芽、渗透力实验”等小实验,以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和动手欲。
场景二:“发泄”
宝宝从幼儿园回家后让保姆给他削水果吃,保姆阿姨正忙着,就让他等5分钟,结果宝宝抄起水果盘里的苹果就朝保姆身上砸,保姆气懵了,一面躲让一面哭,当天就要辞职回乡。爸爸妈妈让宝宝向保姆道歉,宝宝也哭,说:“为什么你们的话保姆都听,都马上去做,我的话她就不听?不就是欺负我是小孩子嘛!”
对策:
Don't
不要事情一开始就强制宝宝道歉。要让宝宝意识到自己错了,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平时在家对保姆颐指气使?有没有给予保姆平等尊重的态度?当保姆帮了大家忙,有没有说“谢谢”?平时有没有要求孩子以对待长辈的态度来对待保姆阿姨?此外,父母有没有在外遇事不顺回来拿保姆和孩子撒气的习惯?如果有,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向他认为“最好欺负”的保姆撒气。
Do
在这一场景下,蕴藏的是孩子“平等”观念的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此时,父母要跟孩子讲清楚暂时放下自尊心的必要,告诉孩子,当他做了让别人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道歉可以让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试着体会“换位思考——激发同情”的过程,比如,“如果保姆阿姨发火,用苹果扔你,你会希望她怎么做?”父母也要告诉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并拥抱对方请求原谅,对做错事后心怀愧疚的人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只有别人原谅了你,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
场景三:“嫉妒”
妈妈去接宝宝的时候,一半的小孩子都来争先恐后得告状说“你家小微把蓓蓓的裙子给画了,蓓蓓都哭了,那条裙子是蓓蓓爸爸在英国买的,可贵了!”“小微就是不愿对蓓蓓说‘对不起’。”回家的路上,小微说起这件事来就哭:“我才不道歉!她蓓蓓有什么了不起的,穿了漂亮裙子就显摆。我知道,她长得漂亮,家里有钱,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喜欢她!我就是不服气这一点!”妈妈正为要赔蓓蓓的裙子烦恼着,听了女儿这样倔头倔脑的话,气得打了女儿两下,这下,两个小女孩的“怨仇”似乎更没有办法解开了。
对策:
Don't
孩子因为无心或有意之过,得罪了别的小朋友,父母千万不要代她赔偿及道歉。其实,“代孩子道歉”的方式,其客观效果一方面是代孩子受过,袒护孩子心理中的阴暗面,孩子既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比如这个案例中,孩子最大的问题,明显是无法克服自己嫉妒心的问题,如果父母代之赔偿,代其道歉,只会让孩子的嫉妒心膨胀发酵,最终发展到看不得任何人比她强,比她受欢迎的地步,最终会成为同伴群体中“最不受欢迎的人”。此外,如果父母没有解决导致孩子嫉妒心态的其他诱因——如认为老师偏袒,自卑于自己无法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勉强孩子去说“对不起”,一定是让孩子言不由衷的。
Do
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意识,是歉意的基础,那么,怎样激发起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心呢?让孩子看一看对方被伤害后的伤心,看一看其他孩子对其的安慰,也看一看对方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宽容(这需要小微的父母提前做好工作,避免对方家庭的不依不饶激发起孩子更强的对立情绪),与此同时,也让老师参与孩子的说服工作,向孩子
想让宝宝IQ高点,我要做些什么?
上期读者email选登
发件人:茜茜妈妈
自从生了宝宝,宝宝成了我世界的全部,从怀孕到现在宝宝七个月了,我一直想积极主动为宝宝的发育勤奋地学习着。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宝宝的IQ高点儿(EQ也得不错,哈哈),好让她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出类拔萃。不知道我要做些什么?
智商(IQ)测量的是一个人与同龄人相比的智力指标。遗传对智商的影响仅占40%,更多的取决于后天因素,如营养补充和环境因素。
营养补充:DHA是脑部营养素中最重要的一种
DHA是大脑的重要结构成分,占大脑脂肪总含量的35-45%,视网膜磷脂中50%都是DHA。而DHA摄入时间和摄入量是宝宝大脑发育的关键。
大脑在婴儿期头12个月的发育最快,被称为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如果能在黄金期补充足量的DHA,则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有一个临床实验对DHA的摄入量也有研究。实验表明,在婴儿期持续摄入17毫克/100千卡的DHA和34毫克/100千卡的ARA,能令这群婴儿在18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指数比没有摄入DHA的另一群宝宝高7分。而4年后的跟踪科学研究表明,这群宝宝在4岁时的IQ比没有摄入DHA的另一群宝宝依然有高7分的优势。
DHA如此重要又如此神奇,但遗憾的是,人类无法自行合成DHA,必须从饮食中获得。而婴儿期的宝宝对于富含DHA的海产品的摄入却是有限的,只能从母乳或配方奶粉中摄取。值得提醒的是,添加少量的DHA与不添加DHA的配方奶都不能满足处于大脑发育黄金期的宝宝的需要。DHA的含量是否达到科学验证的水平很重要。
环境因素:有趣的启智活动能锻炼宝宝的脑力
环境的因素包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宝宝的各种脑力刺激,无论对对宝宝和家长而言,它们可能都是一些有趣的活动:
1.提供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物体,让你的宝宝可以观察,并可利用触摸、观看以及嗅觉来感受它。成品玩具经精心设计,具有某些启智功能,但请记住,简单的家居用品也很有趣,它可能帮助你的宝宝更主动地去把它当成玩具,而不单只旁观。
2.玩模仿游戏时你要重复你的宝宝刚做了或说了什么,或者鼓励你的宝宝去模仿你做过或说过的内容。例如如果你的宝宝发出一种不寻常的声音,你要尽力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让自己也发出这种声音,这样可以进行一种“呼叫和反应”的游戏。
3.教会你的宝宝用手势表达他所感兴趣的词汇。举例来说许多婴幼儿知道把他们的胳臂举过头顶是要求“抱我起来”。其它手势可以用来表示想干的事情,如开始、停止或继续,或者有的手势可以用来命名有明显特征的东西。婴幼儿在他们会说话前就会使用形体和手势,因此鼓励宝宝使用手式可帮助你的宝宝发展沟通技巧,建立词汇,并了解他周围的世界。
4.描叙你正在进行的活动,无论这是有趣的或只是很平凡的活动,比如换尿布、给宝宝洗澡、骑车子或在做饭,你都可利用丰富的词汇来生动地描述一系列的行动和感受,甚至做出诗歌,歌曲和笑话。
正如茜茜妈妈所言,她希望培养一个IQ、EQ高的宝宝,好让她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出类拔萃。我们可以改善孩子未来的方法,就是保证在他的大脑发育黄金期得到最好的营养和丰富多彩的启智游戏,使他聪明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动力和毅力也影响孩子在生活中各方面的表现。有些孩子天生就很努力,但大多数儿童需要对他们做一定程度的工作,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辛勤工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