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时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探索周围的世界,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能,他常常让家人为自己的“错误”而提心吊胆、哭笑不得。

多数父母都选择了跟在宝贝的身后为他们的“壮举”一一买单,心中却苦不堪言。其实,宝宝并非有意要犯错,父母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将宝宝的“错误”化作“惊喜”,做一个喜笑颜开的快乐妈妈!

案例:2岁的乐乐最近痴迷于各种各样的声音,小鸟的叫声,动听的音乐声,甚至于各类器皿破碎的声音。看吧,小家伙把家里的玻璃杯高高地举起,“啪嗒”!杯子四分五裂,他却在旁边乐开了花。当妈妈阻止他时,他就睁着无辜的大眼睛望着妈妈,说得厉害了,就开始哇哇大哭,过后依旧不时地“残害”着家里的杯子、椅子。

宝宝的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时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探索周围的世界,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能,他常常让家人为自己的“错误”而提心吊胆、哭笑不得。多数父母都选择了跟在宝贝的身后为他们的“壮举”一一买单,心中却苦不堪言。其实,宝宝并非有意要犯错,父母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将宝宝的“错误”化作“惊喜”,做一个喜笑颜开的快乐妈妈!

错就错了吧

2岁前的宝宝最担心的就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了,所以即使宝宝有错,也不能大声呵斥宝宝,不随便给宝宝贴些“坏孩子”、“不听话”之类的标签,更不能以“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等话让宝宝感到恐慌和无措。

宝宝犯错也是有苦衷的。好奇心满满的他,其智力发育往往先于其技能发展,因而,他在认知世界时,经常会笨手笨脚地损坏周围的许多东西;加之其身心发育的特点,他对外界的认知往往是“歪曲”和浅显的,大人眼里的种种“错误”在他的脑海里则是种种有趣的冒险。所以,当宝宝犯错时,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去粗暴制止,避免使宝宝的认知世界产生混乱。

父母要能够正视顽皮宝宝的种种探索。家中有个顽皮宝宝,其实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宝宝正是在这种“劣迹斑斑”的道路上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父母要允许自己的宝宝在一定范围内犯错,错了就错了,无需扳起面孔,微笑面对也未尝不可!

大方式化错为乐

当宝宝犯错时,父母要如何正确对待呢?

方法一:冷静处理理解宝宝

面对宝宝的违规行为,很多父母都很难保持冷静,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制止宝宝是他们唯一的方式。可他们的这种行为恰恰会激起宝宝更多的反抗行为,稚嫩的宝宝很容易被父母的粗暴行为而吓到。因此,冷静下来,和宝贝好好沟通,试着用别的事情来分散他的注意力,或者让宝宝用别的方式来替换他的“错误”行为。譬如宝宝喜欢听各种声音,父母就可以替宝宝收集各种美妙的乐音,当他正在犯错时放给他听,使他自动放弃“错误”。切忌蛮横地阻止,挫伤宝宝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要知道,宝宝的“错误”正是其成长的一个独特标志呢!

方法二:耐心对待化“错误”于无形

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只会闯祸,其实他也是很有责任感的,他特别害怕父母的责备,而且许多错误都是他无心而为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宝宝“犯错”后的心理安抚,父母可以在宝宝犯错后,耐心地为其收拾残局,让宝宝看到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用无声的语言使宝宝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包容,对于宝宝的一些破坏性行为,家长要提前做好防护工作。

方法三:以身作则积极沟通

3岁前,宝宝的许多行为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模仿,他的许多“恶行”源自于父母。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文明礼让,积极向上,为宝宝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父母也可以采用亲子游戏的方式,让宝宝明白:什么话是不礼貌的,什么行为是不文明的,什么样的宝宝是受欢迎的。让宝宝慢慢接触社会规则,心悦诚服地做一个文明宝宝。对于宝宝偶尔为之的“错误”,父母不应过于关注,切忌反复说教、责骂而给宝宝造成心理负担或者负面强化。对于宝宝经常性的错误,父母要仔细观察,分析原因,采用移情或者榜样的方法予以改变。

另外,在批评宝宝的时候,父母切不可唐突指责,更不能横加阻止,而应耐心引导,用自己的行动,让宝宝在爱的沐浴中化错误为成长的契机,使其身心和谐发展。

相关知识

儿童早教:孩子犯错时别用“丢人”来训斥


有那样一批父母:看待工作中,她们完美主义者,得到 了工作的取得成功;看待孩子,她们也勤奋给孩子好的教育,期待孩子一样取得成功。尤其是当孩子进到青春发育期后,父母怕孩子迷失方向,对孩子的规定更为严苛。孩子假如做的不符合父母的意,就会遭受责怪:“别给我丢人了!”可是,她们文化教育孩子时太过严苛,孩子非常容易患强迫思维。孩子犯错时应该怎么做?

孩子犯错时应该怎么做?有的父母自身便是追求完美,从孕期时就刚开始留意科学饮食和宝宝胎教,让孩子上“皇室”幼稚园,开展双语教学文化教育,在家里只有说英文,不能用中文沟通交流。孩子的礼拜天比平时还忙:上电子琴班、英语培训班、奥数培训班……诸事都规定保证最好是。生活上规定孩子墨守陈规,如褥子要叠得齐整、座姿端正、书写要整齐、饮食搭配要留意肯定环境卫生……

在那样极致规定中发展的孩子,通常办事用心,考试成绩超人2,是父母与老师的自豪。可是,进到青春发育期后,长期性产生的极致习惯性就会得寸进尺,造成强迫思维。有的孩子上课的时候稍有修改,就所有撕下改版;刷题速率愈来愈慢,一遍又一遍地不断查验,乃至考試时做不完题型;甚至有,在路上还不断数脚底的地板砖而常常晚到。

青春发育期不但是生理学上生长发育的环节,也是心理状态上的转折点环节。伴随着青少年儿童自我认同的发展趋势,一些男孩、美少女刚开始越来越对自身不满意了,不管身型、相貌,還是见识、工作能力,她们总感觉自身比不上他人,期待能根据勤奋使自身在各个方面都越来越更强、更极致。父母对孩子开展完美主义者的文化教育,也促进孩子造成不实际的追求完美极致的心理状态,使孩子对自身的使用价值心存疑惑,不管做得多么的好,她们也不坚信自己。这类认知能力习惯性一旦固定不动出来,就会产生两极化,最后造成心理病。

因而,父母在文化教育孩子时要暗示着她们:既能见到别人的优点,也可以见到自身的优点,决不要给自己的缺点感慨万千悲叹,反过来,要学好悦纳自己的不够,取长补短,勤奋充分发挥自身有优点的一面,造就归属于自身的取得成功。

王女士的孩子六岁了,她要对孩子开展初期的学前教育专长学习培训,因此采用了一般学习培训、关键塑造的对策。她先送孩子去学习钢琴,可孩子却兴趣并不大,就算坐着也不耐烦,每钟头一百元的培训费就等于白色花。孩子犯错时应该怎么做?王女士一让她学琴,她就跑进自身的屋子把自己锁门起來。没法,电子琴不学了,王女士又送孩子去学美术。刚进第一堂课,她就在课堂上对王女士高声讲到:“你我明白了这一有什么作用?”弄得别的父母和孩子捧腹大笑。王女士非常尴尬,心寒地斥责闺女:“住口!你别给我丢人了!”王女士很搞不懂,为何闺女对全都不感兴趣呢?

实际上,在儿童环节,孩子的兴趣都还没真实产生,经常会出现因为好奇心而“更改兴趣”的状况。一般来说,孩子对某类主题活动的平稳兴趣要到中小学高学段乃至更晚才可以产生。看待儿童的这类经常更改兴趣的状况,父母不可强制性。有的父母不考虑到孩子的意向,擅作主张地为孩子挑选一种“兴趣”,并强制性孩子去参加,那样会让“兴趣”变为孩子的“苦事”,孩子自然会挑选躲避或抵抗。儿童的兴趣都还没真实产生,仅有让孩子多试着,多触碰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才可以使她们最后寻找合适自身的兴趣主题活动。父母可依据孩子的特性多方面正确引导,有目的地塑造她们在某层面的兴趣。

父母的情绪是能够 了解的,可是给孩子挑选兴趣班还要重视孩子的挑选,不可以彻底包办代替。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利孩子的发展,一方面会给孩子导致青春期叛逆;另一方面,孩子不易消化吸收其“营养成分”。最好是的方法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发觉孩子的喜好,随后挖掘孩子的发展潜力。

孩子犯错时应该怎么做?孩子的兴趣喜好,实际上便是闪亮的一瞬间,例如孩子踏过蚂蚁窝,又回到看来,做为父母,不必粗鲁地说:“小蚂蚁有什么好看的,快一点走。”而应当耐心地等候,让孩子开展观查,或在一旁正确引导孩子说:“你看看,小蚂蚁排的团队多齐整呀,小蚂蚁和人们一样有性命,不能用脚去踩。”假如您发觉孩子在听歌时主要表现得十分潜心,表明他有这些方面的技能,或对这些方面较为感兴趣,应当多方面发掘和正确引导,自然还可以报考报名参加相对的培训机构。那样,孩子才会出现好的发展趋势。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为什么孩子“犯错”不敢跟大人讲?因为我们的观念里,不犯错的才是好孩子,所以父母都不准许孩子犯错,一犯错就是重惩。结果没有使得孩子不犯错,而是逼着孩子学会蒙骗,只求眼前过关!你指望这样长期在蒙事中长大的孩子如何成为有用之才?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孩子愿意跟父母沟通,遇事可以随时求助父母。如此既可以舒缓紧张情绪,也可以得到父母实质的帮助,自然就能防患未然。可如若家长看到孩子出问题动辄打骂,让孩子心生恐惧,孩子自然会从此封口,打死也不让你知道发生过什么——

在餐厅看过一个亲戚家五六岁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打破了碗,立刻从椅子上下来想收拾,但手惊恐地一直抖,拾不起碎片,叫人看了非常不忍。我们为什么这么苛责孩子,不准他们犯错呢?那天更离谱的是,她那个很会辖管孩子的母亲没有生气,也没有打骂。因为打破的是餐厅的碗,她不心疼。要是在家,孩子只怕免不了一顿狠打。

中国的父母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也不准他们犯错。一楼小孩子的奶奶,常常孩子在学步时亦步亦趋,遇到台阶和高低不平,赶紧抱起来,生怕孩子摔着。有时奶奶不在一旁,那个孩子走台阶如履平地,一高一低叫人惊心。如果一开始就让他自己摸索,岂不是孩子早就练就了自我保护?

大人都很知道通过动手学习更有效,亲手操作才会知道轻重。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多动手呢,让孩子从“动手动脚”中尝试学习,就要有接纳孩子“出错”的能力,不要让孩子一出错就是大难临头,然后宁死不承认,把责任都推给别人,这还如何指望孩子能有责任心呢?

双语养育,不要担心犯错


我经常问自己,我是双语养育吗?Nova是双语或者多语宝宝吗?一切的发生都纯属偶然,发生在我身上的很多事情都纯属偶然,但我多么感谢这些偶然啊!直到现在,尽管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让我说说是怎么做的,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让我说说Nova的语言程度,我同样不知所措。或许,最大的收获,是她自然地从语言之门进入了其后的曼妙世界吧。

Nova并非出生以后就开始双语养育,而且即便是现在我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纯英文教育。双语养育,如果你的宝宝不是混血儿,如果你们长期只在一种环境(譬如中文)生活的话,无论双语还是多语都是考验家长耐心的行为。不停地说给宝宝听,不停地呈献给宝宝外文的内容,至于其他必须的元素,大概就是最宝贵的“平常心”了。当然,胜不骄,败不馁,说来容易,做起来也是要费些心力的。

Nova之进入英文世界,可以说完全靠的是视听产品,不过如果我像现在这样重视孩子的眼睛的话,肯定不会让她之前看那么多DVD和电脑。Nova上幼儿园之后,我削减了她的电视量,每两天才让她看一次,每次15~30分钟。在这种情况下,外文图书成为她不可或缺的内容,效果也好过任何一种外语教材。只是一定要不断地、及时地和宝宝重复她看过的资料,无论图书还是音像制品。

从一开始,Nova的脑海里,很多东西总是一下子就出来两种(中文和英文),现在有时候也有三种(中文、英文、法文)同时出现的情况。当然如果她一种语言的词汇量高于另一种的时候,又另当别论。最初的时候,我并没有把这当成问题,不过现在,我认为只有在两种语言量对等的情况下、在孩子自发的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形才不值得担心。否则,就尽量用中文解释中文,用英文解释英文。如果把英文翻译成中文给宝宝听,虽然宝宝可能会经常做中英文之间的翻译,但是你千万不能模仿他。

很多人可能担心同时输入这么多语言,会不会带来混乱。Nova的情况是,她中文很好,三四个月的时候就能清晰地喊出“爸爸”来,尽管并非与真正的爸爸相对应。1岁之后,她就很会饶舌,“你好你好你好”可以连续不停地说很多次。她的英文和法文都是分阶段进行的。不过,同时进行应该会更好。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家里如果爷爷说上海话,奶奶说广东话,姥姥说福建话的情况下,孩子们照样可以听懂,普通话他们日后也说的不差。中国地方大,我说的这些方言,如果放在欧洲的范围内,岂不也等于法、德、西等多种语言了?

双语养育之路并非坦途,只不过养儿育女多听则乱。无论你因为什么原因选择双语养育,都要自信地坚持自己的道路,自得其乐为妙。另外,虽说早一点儿开发语言适合宝宝的发育规律,但即使错过婴儿与幼儿期,在孩子其他任何时间开始与他用英文交流,也都是可行的。

本着“过,则勿惮改”的原则,我与Nova的生活在多语的陪伴中,都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变化。

(“过,则勿惮改”出自《孔子》,意思是“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Nova妈妈:满园星

孩子犯错才会长大


国一最严重的一次犯错,起源于一个放在她房间里的硬纸盒。那个硬纸盒是妈妈的储蓄罐,里边放了很多枚五毛和一元的硬币。国一自己的储蓄罐虽是空的,但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动这些钱,因为每次她买东西需要钱时,爸爸妈妈总是痛痛快快地把钱给她。可有一次,她把才买回来几天的新钢笔弄坏了,本来想向妈妈拿点儿钱再去买一支,可一想妈妈会批评自己不爱惜钢笔,就不吭声了。

怎么办呢?国一突然想起了那个钱盒子,跑过去一看,哇,里边有一大堆硬币!她想,少几枚妈妈肯定不会发现。当时,她美滋滋地数了六枚硬币放进了口袋里,放学时买了一支新钢笔。嗯,花钱不用向妈妈要的感觉真好啊!此后,国一常常在上学前从钱盒子里数出几枚硬币,拿去买零食或者文具。

有一天,国一再去盒子拿钱时慌了神,因为里边只躺着孤零零的几枚硬币,那一大堆硬币都被她搬完了!接下来的几天,她一直提心吊胆,生怕妈妈问起这件事。但该来的还是来了。一天,她一进门,妈妈就问:“你有没有拿钱盒子里的硬币?”她连连摇头:“没拿,真的没拿。”说完,慌忙溜回自己的房间。

一连两天,爸爸妈妈都没有再提丢钱的事,国一更加不安了。她不知道该不该向妈妈坦白,于是找来两个纸条,一个上面写“说”,一个上面写“不说”。揉成两个纸团,信手一抓,是“不说”。那天中午,爸爸妈妈带上她请客人一起去吃饭,爸爸和客人走在前面,国一和妈妈走在后面。国一拉拉妈妈的衣角说:“钱是我拿的……”一句话没说完,眼泪就“哗哗”流下来。妈妈一点儿也不吃惊,平静地说:“先吃饭,下午再说。”天哪,看妈妈的反应,恐怕早就知道是自己拿了钱。那顿饭,国一食不下咽,吃完了饺子都不知道是啥馅儿。

回到家里,国一伤心地哭起来:“那些钱,大部分都买吃的了,还买了些文具……”

东子思考了一下:第一要批评,第二不能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让孩子由此对自己产生厌恶,所以话不能说得很重,否则孩子的心里一辈子都会因为所谓的“偷钱”留下阴影。东子严肃而温和地对国一说:“第一,不经同意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行为。即使在家里,即使这个人是你的父母,也不能这么做;第二,不能随意拿家里的钱,更不能不经父母同意,无节制地乱花钱;第三,以后想买什么东西,向爸妈要钱就行了。”国一羞愧地低下头:“要不,我去打工,把钱盒子再装满……”爸爸又表扬说:“知道认错,是好孩子。”

让国一感动的是,钱盒子仍然放在她的房间里。后来,她再也没有拿过里边的一分钱。

如果父母就此把钱盒子拿走,国一会因为父母不再信任自己,而让“我是个好孩子”的信念发生动摇。

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孩子,如此,孩子才会主动用好孩子的标准约束自己。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会无所顾忌地向坏的方向发展了。

温馨点读

东子把教育心得总结为“三三”教育理论,即“三多三好三强”。

三多:玩耍的时间多、看电视的时间多、看课外书的时间多。

三好:国文好、国语好、学习好,这学习好是指学习能力强,三好并不以分数为目标。

三强:自理能力强、自立意识强、心理素质强。

记者在广州见到范姜国一和她爸爸东子。在采访过程中,都是国一给记者讲故事,东子只笑眯眯地在旁边听。有一个故事可能给国一留下极深的印象,小姑娘给笔者讲得很仔细:

国一三年级时,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英语卷子发下来,她吓呆了:“47分!我可一辈子也没考过这么少的分数啊!爸爸妈妈知道后会很生气……”眼泪一滴一滴地落在卷子上,把一个个叉号都打模糊了……她真恨不得自己是个魔术师,把分数变成100分!

国一磨磨蹭蹭地回到家,按响门铃,看见开门的是妈妈,她再也忍不住了,扑进妈妈怀里“哇”的一声哭起来。爸爸也出来了,连忙问是怎么回事。国一低着头,把卷子递过去。爸爸看了后笑着说:“分数不少嘛!”国一吃惊得忘了哭,抬起头:“爸爸,47分可不是74分……”爸爸笑道:“像你这么小的孩子应该刚上一年级,可你已经读三年级。如果让你原来二年级的那些同学做这些试卷,恐怕他们得不了47分。”也对呀!国一破涕为笑。爸爸又说:“等过一段时间,你适应了新课本,英语分数会上去的。”国一这时候心情好极了。

等国一进了屋,妈妈担心地说:“怎么才考了这么点儿分?”爸爸压低声音说:“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给孩子安慰和鼓励。如果批评她,她对这门功课就会没了信心,那可就真的学不好了。”爸爸的做法是对的。期末考试时,国一考了97分。

东子说,孩子在学习上受到挫败的时候,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帮助、理解、支持和鼓励,唯一不需要的是批评。他已经非常沮丧自责了,家长这时候还要雪上加霜,就会引发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创伤体验。

东子关于孩子私自拿钱的处理方式也非常正确。教育家陈鹤琴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写到小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做父母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责罚他,骂他“下流东西”“小偷”等等,目的可能是想激发他的羞恶之心,使他改掉不好的行为。

可要知道,无论干什么,人受奖励而行善是容易的,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恶话。做父母的如果贬低他的人格,他心里就要很不高兴了,非但无悔过之心,反而助长其为恶之心,所以他的人格从此堕落了,变本加厉地去拿别人的东西。

第二种,倘若子女做的事不好,就责骂他所做的事,而不应责骂他的人格。父母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不过这样去拿人家的东西是很不好的。”

于是孩子就会听父母的教诲,再不犯同样的错。做父母的只就事论事,他以为不好的是事,而非其人,就会努力改正错误。

在“万松浦论坛”上曾出现厉剑童的一篇文章《第99根电线杆》值得家有爱“玩”孩子的父母们一读:

五一长假,张老师带着儿子,王老师带着女儿,四个人结伴到十多公里远的一个小镇游玩。为了增加兴致,锻炼孩子的体质,两位母亲决定和孩子一起步行。

走了大约1.5公里路时,王老师的女儿累得小脸通红,一步也不愿意再往前走了。怎么办?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张老师的目光落在山路边的一根根相距100多米远的电话线水泥桩上,她眉头一皱,有办法了。张老师和王老师一商量,便开始为这两个小孩设下了第一个目标:“看谁最先跑到第一根电线杆。”张老师话刚说完,本来还在路边休息、大口喘气的王老师的女儿噌地站起来,又跑了起来。张老师的儿子也跑得飞快,第一个目标他最先到达。等两个小孩都站到第二个起跑线时,出现了奇迹,王老师的女儿劲头十足,她不时还跑在了张老师儿子的前面,最后小女孩先到达第二个终点。两个孩子又站在了第三个起跑线上……这次是张老师的儿子赢了。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目标一个接着一个……

一路上,两个小孩子总是跑在大人的前面。有时,当他们已早早地到达了某一个目标时还会坐下来等妈妈,带着几分童稚,笑话大人走得比他们慢。两个孩子越跑越有劲,越跑兴致越高。就这样,一路上你追我赶,当电线杆数到第99根时,两个孩子在你输我赢、你赢我输中愉快地走完了整整十多公里的山路,胜利地完成了他们有生以来的一次“壮举”。

当我听完张老师、王老师讲的这件事的时候,我震撼了。10多公里山路,即便是大人一口气走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却被两个四岁多的小孩子完成了!我佩服孩子的天真可爱,更钦佩两位母亲的教育智慧。是她们——两位年轻的母亲——将一个看起来难以完成的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才使得孩子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跨越。

要善于将人生的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这样,成功就一步步地近了。

谁都免不了要犯错误,幼儿尤其如此,要学会了解宝宝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学会分析并帮助宝宝去克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