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时胎教
2020-05-21 胎动时胎教 胎教时胎动 啥时胎教宝宝犯错时,别让教育也犯错!。
宝宝的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时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探索周围的世界,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能,他常常让家人为自己的“错误”而提心吊胆、哭笑不得。
多数父母都选择了跟在宝贝的身后为他们的“壮举”一一买单,心中却苦不堪言。其实,宝宝并非有意要犯错,父母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将宝宝的“错误”化作“惊喜”,做一个喜笑颜开的快乐妈妈!
案例:2岁的乐乐最近痴迷于各种各样的声音,小鸟的叫声,动听的音乐声,甚至于各类器皿破碎的声音。看吧,小家伙把家里的玻璃杯高高地举起,“啪嗒”!杯子四分五裂,他却在旁边乐开了花。当妈妈阻止他时,他就睁着无辜的大眼睛望着妈妈,说得厉害了,就开始哇哇大哭,过后依旧不时地“残害”着家里的杯子、椅子。
宝宝的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时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探索周围的世界,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能,他常常让家人为自己的“错误”而提心吊胆、哭笑不得。多数父母都选择了跟在宝贝的身后为他们的“壮举”一一买单,心中却苦不堪言。其实,宝宝并非有意要犯错,父母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将宝宝的“错误”化作“惊喜”,做一个喜笑颜开的快乐妈妈!
错就错了吧
2岁前的宝宝最担心的就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了,所以即使宝宝有错,也不能大声呵斥宝宝,不随便给宝宝贴些“坏孩子”、“不听话”之类的标签,更不能以“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等话让宝宝感到恐慌和无措。
宝宝犯错也是有苦衷的。好奇心满满的他,其智力发育往往先于其技能发展,因而,他在认知世界时,经常会笨手笨脚地损坏周围的许多东西;加之其身心发育的特点,他对外界的认知往往是“歪曲”和浅显的,大人眼里的种种“错误”在他的脑海里则是种种有趣的冒险。所以,当宝宝犯错时,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去粗暴制止,避免使宝宝的认知世界产生混乱。
父母要能够正视顽皮宝宝的种种探索。家中有个顽皮宝宝,其实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宝宝正是在这种“劣迹斑斑”的道路上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父母要允许自己的宝宝在一定范围内犯错,错了就错了,无需扳起面孔,微笑面对也未尝不可!
大方式化错为乐
当宝宝犯错时,父母要如何正确对待呢?
方法一:冷静处理理解宝宝
面对宝宝的违规行为,很多父母都很难保持冷静,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制止宝宝是他们唯一的方式。可他们的这种行为恰恰会激起宝宝更多的反抗行为,稚嫩的宝宝很容易被父母的粗暴行为而吓到。因此,冷静下来,和宝贝好好沟通,试着用别的事情来分散他的注意力,或者让宝宝用别的方式来替换他的“错误”行为。譬如宝宝喜欢听各种声音,父母就可以替宝宝收集各种美妙的乐音,当他正在犯错时放给他听,使他自动放弃“错误”。切忌蛮横地阻止,挫伤宝宝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要知道,宝宝的“错误”正是其成长的一个独特标志呢!
方法二:耐心对待化“错误”于无形
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只会闯祸,其实他也是很有责任感的,他特别害怕父母的责备,而且许多错误都是他无心而为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宝宝“犯错”后的心理安抚,父母可以在宝宝犯错后,耐心地为其收拾残局,让宝宝看到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用无声的语言使宝宝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包容,对于宝宝的一些破坏性行为,家长要提前做好防护工作。
方法三:以身作则积极沟通
3岁前,宝宝的许多行为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模仿,他的许多“恶行”源自于父母。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文明礼让,积极向上,为宝宝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父母也可以采用亲子游戏的方式,让宝宝明白:什么话是不礼貌的,什么行为是不文明的,什么样的宝宝是受欢迎的。让宝宝慢慢接触社会规则,心悦诚服地做一个文明宝宝。对于宝宝偶尔为之的“错误”,父母不应过于关注,切忌反复说教、责骂而给宝宝造成心理负担或者负面强化。对于宝宝经常性的错误,父母要仔细观察,分析原因,采用移情或者榜样的方法予以改变。
另外,在批评宝宝的时候,父母切不可唐突指责,更不能横加阻止,而应耐心引导,用自己的行动,让宝宝在爱的沐浴中化错误为成长的契机,使其身心和谐发展。
相关推荐
当宝宝犯了错(上)
当宝宝犯错了,要不要让他道歉呢?该让他怎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我们用场景来说话吧!
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在错误中成长,孩子有意无意地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他人利益的事,要不要让孩子当面对人赔礼道歉?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既然忸怩着不肯认错,说明他已经后悔了,已经对这件事的后果有所认识,那么,为什么要逼他心不甘情不愿地道歉哩?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还有些家长认为,绝不能估息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自己的错误百般狡辩和推脱,如果一个人打小就没有勇气承当做错事的后果,稍长大一点岂不成了“说谎精”、“小骗子”?因此哪怕是“诉诸体罚”,也要让孩子在痛哭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到底是哪种方案更合理?如何让宝宝乖乖认错又保全他的自尊心?其实,只要熟知这个年龄段孩子做错事后的普遍心理,因势利导,你也可以教出勇于认错的好孩子。
场景一:“好奇心”
宝宝打翻了牛奶在长毛绒地毯上,片刻的惊慌过后,他被牛奶在地毯上的渗透方式迷住了,于是地毯不幸被沦为他的“渗透力”实验品,果酱、清水、酸奶、咳嗽糖浆,凡是宝宝够得着的东西,都被他洋洋洒洒泼在了地毯上。
对策:
上策
如果你看到宝宝的“杰作”气得失声尖叫,到处找鸡毛掸子,宝宝就是痛哭着挨打也不明白你的怒气从何而来。而且,宝宝会伤心欲绝地发现,在妈妈眼里,一块地毯的价值远远超过他本人,这使天真无邪的孩子首次陷入恐慌当中:他不是担心地毯不能恢复原样,而是担心妈妈从此不喜欢他了,不要他了——他无休无止地嘶哑着嗓子痛哭:原来是为这个!妈妈的教育目的有没有达到呢?没有。
下策
如果发现孩子的错误令人抓狂,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搞清楚孩子的行为动机,再来帮助他认识“无心之过”带来的后果。你可以先向他保证,如果说出真相,保证不会体罚他;然后,试着帮助他回忆干嘛要做这样的“惊世骇俗”之事:是讨厌家里铺着地毯呢,还是想看看不同的液体倒在地毯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使是后者,父母也不要由暴怒到欣喜,来个180度大转弯,说什么“原来我的宝宝还是小研究家,长大了会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呢”。如果你转而这样赞美孩子,孩子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给父母造成了麻烦,他就更不会认错了。父母可以先肯定孩子承认这事是他干的,是有勇气的表现,然后让他独自承受行为的后果——去浴室刷洗那块糟了殃的地毯,孩子对刷洗晾晒过程中的烦恼与劳累体会得越深,他未来再犯类似的冲动性错误的几率就越小。
温馨提示:这个场景也暗示了父母应该为好奇心强的宝宝配备“玩具型工具箱”,诸如碎毛线、碎地毯、木刨花、小砂纸、小木块之类的零碎都给他准备好,在家中也经常做“刨花种蘑菇、发豆芽、渗透力实验”等小实验,以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和动手欲。
场景二:“说谎”
宝宝把成摞的CD光盘推倒、把毛绒拖鞋放进水盆当小船,在墙上乱涂乱画,只要你没在“案发现场”抓个现行,他都会这样推脱:“这是小狗干的!”“是外星人干的!”或者“它就是那样的!”父母的态度越严厉,宝宝越不会挺身而出,说“那是我干的!”简直是在爸妈的怒气上火上浇油。
对策:
上策
不要让宝宝看起来你一脸怒火的样子。与其说小家伙们只是因为畏惧“皮肉之苦”或者“一顿臭骂”而不惜撒谎耍赖,不如说真正让他们没有勇气面对的,是爸爸妈妈愤怒中隐藏的沮丧和失望。天真的孩子,在这个年龄相信可以借助回避责任、否认来换取父母的不失望、不难过。
不必过多地职责孩子是在“有意说谎”,四五岁的孩子,有时会腼腆于幻想“理想场景”的发生:比如,乱涂乱画的场景根本没有发生过,比如,那真是“外星人”的杰作。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这种帮助,包括帮他们回忆“闯祸”时那一刹那的真实想法。
下策
在“外星人”式的错误面前,父母保持冷静十分重要,哪怕他把你从土耳其带回来的昂贵披肩剪成了蝙蝠侠的斗篷!心里默数10个数后,心平气和与之交流,告诉他:“刚才都发生了些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诉我。也许我会有点生气,但,我会更高兴你能诚实地告诉我一切。”然后,不妨给孩子一个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如“你说那个在墙上乱写乱画的人应想些什么办法,来弥补他的过错呢?”你主动提出进入“弥补”程度,说明你是愿意接受他的认错与道歉的,孩子的情绪马上会从沮丧与恐慌中被拯救出来,很热心地要当你的“刷墙小助手”了。
当宝宝犯了错(下)
当宝宝犯了错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宝宝犯了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当宝宝犯错了,要不要让他道歉呢?
该让他怎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我们用场景来说话吧!
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在错误中成长,孩子有意无意地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他人利益的事,要不要让孩子当面对人赔礼道歉?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既然忸怩着不肯认错,说明他已经后悔了,已经对这件事的后果有所认识,那么,为什么要逼他心不甘情不愿地道歉哩?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还有些家长认为,绝不能估息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自己的错误百般狡辩和推脱,如果一个人打小就没有勇气承当做错事的后果,稍长大一点岂不成了“说谎精”、“小骗子”?因此哪怕是“诉诸体罚”,也要让孩子在痛哭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到底是哪种方案更合理?如何让宝宝乖乖认错又保全他的自尊心?其实,只要熟知这个年龄段孩子做错事后的普遍心理,因势利导,你也可以教出勇于认错的好孩子。
场景一:“好奇心”
宝宝打翻了牛奶在长毛绒地毯上,片刻的惊慌过后,他被牛奶在地毯上的渗透方式迷住了,于是地毯不幸被沦为他的“渗透力”实验品,果酱、清水、酸奶、咳嗽糖浆,凡是宝宝够得着的东西,都被他洋洋洒洒泼在了地毯上。
对策:
Don't
如果你看到宝宝的“杰作”气得失声尖叫,到处找鸡毛掸子,宝宝就是痛哭着挨打也不明白你的怒气从何而来。而且,宝宝会伤心欲绝地发现,在妈妈眼里,一块地毯的价值远远超过他本人,这使天真无邪的孩子首次陷入恐慌当中:他不是担心地毯不能恢复原样,而是担心妈妈从此不喜欢他了,不要他了——他无休无止地嘶哑着嗓子痛哭:原来是为这个!妈妈的教育目的有没有达到呢?没有。
Do
如果发现孩子的错误令人抓狂,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搞清楚孩子的行为动机,再来帮助他认识“无心之过”带来的后果。你可以先向他保证,如果说出真相,保证不会体罚他;然后,试着帮助他回忆干嘛要做这样的“惊世骇俗”之事:是讨厌家里铺着地毯呢,还是想看看不同的液体倒在地毯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使是后者,父母也不要由暴怒到欣喜,来个180度大转弯,说什么“原来我的宝宝还是小研究家,长大了会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呢”。如果你转而这样赞美孩子,孩子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给父母造成了麻烦,他就更不会认错了。父母可以先肯定孩子承认这事是他干的,是有勇气的表现,然后让他独自承受行为的后果——去浴室刷洗那块糟了殃的地毯,孩子对刷洗晾晒过程中的烦恼与劳累体会得越深,他未来再犯类似的冲动性错误的几率就越小。
温馨提示:这个场景也暗示了父母应该为好奇心强的宝宝配备“玩具型工具箱”,诸如碎毛线、碎地毯、木刨花、小砂纸、小木块之类的零碎都给他准备好,在家中也经常做“刨花种蘑菇、发豆芽、渗透力实验”等小实验,以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和动手欲。
场景二:“发泄”
宝宝从幼儿园回家后让保姆给他削水果吃,保姆阿姨正忙着,就让他等5分钟,结果宝宝抄起水果盘里的苹果就朝保姆身上砸,保姆气懵了,一面躲让一面哭,当天就要辞职回乡。爸爸妈妈让宝宝向保姆道歉,宝宝也哭,说:“为什么你们的话保姆都听,都马上去做,我的话她就不听?不就是欺负我是小孩子嘛!”
对策:
Don't
不要事情一开始就强制宝宝道歉。要让宝宝意识到自己错了,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平时在家对保姆颐指气使?有没有给予保姆平等尊重的态度?当保姆帮了大家忙,有没有说“谢谢”?平时有没有要求孩子以对待长辈的态度来对待保姆阿姨?此外,父母有没有在外遇事不顺回来拿保姆和孩子撒气的习惯?如果有,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向他认为“最好欺负”的保姆撒气。
Do
在这一场景下,蕴藏的是孩子“平等”观念的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此时,父母要跟孩子讲清楚暂时放下自尊心的必要,告诉孩子,当他做了让别人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道歉可以让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试着体会“换位思考——激发同情”的过程,比如,“如果保姆阿姨发火,用苹果扔你,你会希望她怎么做?”父母也要告诉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并拥抱对方请求原谅,对做错事后心怀愧疚的人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只有别人原谅了你,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
场景三:“嫉妒”
妈妈去接宝宝的时候,一半的小孩子都来争先恐后得告状说“你家小微把蓓蓓的裙子给画了,蓓蓓都哭了,那条裙子是蓓蓓爸爸在英国买的,可贵了!”“小微就是不愿对蓓蓓说‘对不起’。”回家的路上,小微说起这件事来就哭:“我才不道歉!她蓓蓓有什么了不起的,穿了漂亮裙子就显摆。我知道,她长得漂亮,家里有钱,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喜欢她!我就是不服气这一点!”妈妈正为要赔蓓蓓的裙子烦恼着,听了女儿这样倔头倔脑的话,气得打了女儿两下,这下,两个小女孩的“怨仇”似乎更没有办法解开了。
对策:
Don't
孩子因为无心或有意之过,得罪了别的小朋友,父母千万不要代她赔偿及道歉。其实,“代孩子道歉”的方式,其客观效果一方面是代孩子受过,袒护孩子心理中的阴暗面,孩子既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比如这个案例中,孩子最大的问题,明显是无法克服自己嫉妒心的问题,如果父母代之赔偿,代其道歉,只会让孩子的嫉妒心膨胀发酵,最终发展到看不得任何人比她强,比她受欢迎的地步,最终会成为同伴群体中“最不受欢迎的人”。此外,如果父母没有解决导致孩子嫉妒心态的其他诱因——如认为老师偏袒,自卑于自己无法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勉强孩子去说“对不起”,一定是让孩子言不由衷的。
Do
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意识,是歉意的基础,那么,怎样激发起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心呢?让孩子看一看对方被伤害后的伤心,看一看其他孩子对其的安慰,也看一看对方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宽容(这需要小微的父母提前做好工作,避免对方家庭的不依不饶激发起孩子更强的对立情绪),与此同时,也让老师参与孩子的说服工作,向孩子
当宝宝犯了错(下)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当宝宝犯了错(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场景三:“发泄”
宝宝从幼儿园回家后让保姆给他削水果吃,保姆阿姨正忙着,就让他等5分钟,结果宝宝抄起水果盘里的苹果就朝保姆身上砸,保姆气懵了,一面躲让一面哭,当天就要辞职回乡。爸爸妈妈让宝宝向保姆道歉,宝宝也哭,说:“为什么你们的话保姆都听,都马上去做,我的话她就不听?不就是欺负我是小孩子嘛!”
对策:
上策
不要事情一开始就强制宝宝道歉。要让宝宝意识到自己错了,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平时在家对保姆颐指气使?有没有给予保姆平等尊重的态度?当保姆帮了大家忙,有没有说“谢谢”?平时有没有要求孩子以对待长辈的态度来对待保姆阿姨?此外,父母有没有在外遇事不顺回来拿保姆和孩子撒气的习惯?如果有,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向他认为“最好欺负”的保姆撒气。
下策
在这一场景下,蕴藏的是孩子“平等”观念的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此时,父母要跟孩子讲清楚暂时放下自尊心的必要,告诉孩子,当他做了让别人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道歉可以让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试着体会“换位思考——激发同情”的过程,比如,“如果保姆阿姨发火,用苹果扔你,你会希望她怎么做?”父母也要告诉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并拥抱对方请求原谅,对做错事后心怀愧疚的人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只有别人原谅了你,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
场景四:“嫉妒”
妈妈去接宝宝的时候,一半的小孩子都来争先恐后得告状说“你家小微把蓓蓓的裙子给画了,蓓蓓都哭了,那条裙子是蓓蓓爸爸在英国买的,可贵了!”“小微就是不愿对蓓蓓说‘对不起’。”回家的路上,小微说起这件事来就哭:“我才不道歉!她蓓蓓有什么了不起的,穿了漂亮裙子就显摆。我知道,她长得漂亮,家里有钱,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喜欢她!我就是不服气这一点!”妈妈正为要赔蓓蓓的裙子烦恼着,听了女儿这样倔头倔脑的话,气得打了女儿两下,这下,两个小女孩的“怨仇”似乎更没有办法解开了。
对策:
上策
孩子因为无心或有意之过,得罪了别的小朋友,父母千万不要代她赔偿及道歉。其实,“代孩子道歉”的方式,其客观效果一方面是代孩子受过,袒护孩子心理中的阴暗面,孩子既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比如这个案例中,孩子最大的问题,明显是无法克服自己嫉妒心的问题,如果父母代之赔偿,代其道歉,只会让孩子的嫉妒心膨胀发酵,最终发展到看不得任何人比她强,比她受欢迎的地步,最终会成为同伴群体中“最不受欢迎的人”。此外,如果父母没有解决导致孩子嫉妒心态的其他诱因——如认为老师偏袒,自卑于自己无法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勉强孩子去说“对不起”,一定是让孩子言不由衷的。
下策
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意识,是歉意的基础,那么,怎样激发起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心呢?让孩子看一看对方被伤害后的伤心,看一看其他孩子对其的安慰,也看一看对方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宽容(这需要小微的父母提前做好工作,避免对方家庭的不依不饶激发起孩子更强的对立情绪),与此同时,也让老师参与孩子的说服工作,向孩子
父母犯哪些错会让宝宝“变笨”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犯哪些错会让宝宝“变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儿能变聪明,不希望孩子变“笨”,如果希望孩子聪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变“笨”的,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让宝宝向聪明的方向前进。
宝宝“变笨”的三大根源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不要做孩子生命中的“巫婆”)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应该如何做?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