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有一个著名的金字塔结构,而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对于快乐也分为了三个层次,你家孩子属于这里边的哪一层呢?

竞争式的快乐

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了竞争式的快乐这一层面。

所谓竞争式的快乐,即,一定得我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比方说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学,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开心,但你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你的快乐一下子消散了,转而恨自己的孩子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争气。

我第一次深刻领会到竞争式的快乐,是因一个朋友。她对我说,她实在没法明白,人与人交往时,除了比较还能做什么。马丁纳引用了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竞争式的快乐。

两个商人紧挨着开了商店,经营范围类似,他们唯一的快乐就是比对方强一点。一天,一个天使来到一个商人面前说,对我许愿吧,你的任何愿望都可以实现。不过,你的对手会比你多一倍。这个商人最初很沮丧,但突然间开心起来,他对天使说,请弄瞎我一只眼睛吧。

这个故事说明了竞争式快乐的可怕之处。陷在竞争式快乐中的人,势必会被这魔鬼的一面所折磨。

条件式的快乐

所谓条件式的快乐,马丁纳说,这里面去除掉了竞争的成分,这是很客观的快乐,你要一个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满足,你就会很快乐。譬如你的愿望是挣到多少钱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当这个愿望实现后,你很快乐,而不会沉浸在比尔-盖茨比我有钱多了的痛苦中,这就是条件式的快乐。

无条件的快乐

第三个层面无条件的快乐,马丁纳称为"至乐",处于这一层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这是很美的状态。

第三个层面的快乐,并不容易活出。尽管有些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一些无条件的爱,但整体上,几乎没有谁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如此丰厚的馈赠,从小就彻底沉浸在无条件的至乐中。想获得这种快乐,我们都需要自己去学习。

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意识到,快乐有这三个层次,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只是最低层次的快乐,而我们的应试教育的核心逻辑,就是在追求竞争式的快乐,不仅教育系统的官员和老师如此,家长们也如此,而这些大人们也试图让孩子相信,这就是一切。

孩子天生具有:简单的快乐

其实,我们反过来可以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快乐其实是很简单的。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乐。他要玩游戏,玩时就很快乐。他们有竞争式的快乐,但这绝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强烈地参与其中,制造"别的孩子"比你更值得爱这种信息,那么孩子对竞争式的快乐不会太痴迷,他们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乐了。

可以说,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至乐。

长大的我们仅剩:人群中的快乐

但长大了,我们好像都忘记了那些简单的快乐,我们最后只剩下了一种快乐——人群中的快乐。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为最被赞许的,否则我就不快乐。

条件式的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竞争式的快乐时,那么你会时时感觉身处地狱中。

孩子逐渐沦为:大人享受竞争式快乐的工具

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是大人们在享受竞争式的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他们美好的生命,就消耗在如此没有意义的事情中。

假若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给别人提供竞争式的快乐,那就会产生巨大的无意义感。

我有一个可怕的预言——假若我们教育体系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是压力继续升级,那么被当作工具的孩子们会以他们的生命抗争。最后孩子们的自杀率会高到让整个社会恐惧,那时大人们才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逻辑。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选择保护孩子,免于目前教育体系的伤害,那么他们最终会发现,他们收获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处于快乐之中。

扩展阅读

早教: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数学


“会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处理生活起居和学习中的难题,感受数学的意义”是大班科学行业的数学教育內容。如何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数学?

大家常说,数学课是逻辑思维的体操运动,它代表着数学活动有益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而引导幼儿会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处理生活起居中合学习中的难题,更是让幼儿有大量的机遇,在处理一个个的具体难题中,发展趋势剖析、分辨、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如何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数学?

因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量、形、数、時间、室内空间等数学内容,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学数学也恰好切合了幼儿判断力行動逻辑思维的特性,幼儿能够 在操作过程中造成学数学的兴趣爱好,进而积极获得有关的数学课工作经验,真正体会学习培训数学的意义。尤其是在此全过程中,在幼儿内心深处撒下的“学有所用”的種子,会让幼儿在一生的开心发展趋势中获益。

幼儿园如何塑造?

在幼儿园,老师除开紧紧围绕量的较为、排序;数的分解、构成,简易的统计分析;依据日常生活情景简易地交互计算和当然精确测量等数学教育內容总体目标,机构专业的教学活动外,还会继续捕获幼儿一日日常生活出現的难题,像值日生派发物件、按总数摆桌椅、幼儿主题活动排序、区域活动原材料的放置等,引导幼儿开展思索与研究,如派发碗碟时,用什么方法迅速地测算出与各桌总数相同的总数,在桌椅摆放后核查总数时有几种数一数的方式,幼儿排序时如何排序的这些。如何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数学?

在区角游戏里面,老师激励幼儿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处理碰到的难题,如制做发饰时绑带必须多久,演出木偶剧必须好多个人物角色,用哪些的乐高积木能搭成梯状的房顶等。生活中的数学无所不在,老师是个用心,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在各种主题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

在家里怎样塑造?

如何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数学?在家里,父母还可以把握住生活起居中的各种各样机遇,引导幼儿用基本的数学知识解决困难,如买东西前让幼儿测算提前准备买几种物品,买东西时看一下早已买来几种,也有几种不买;今日用餐必须摆好多个碗、两双筷,好多个盘;假如每一个人吃一个新鲜水果,要洗好多个这些。总而言之,父母要充分运用与小孩一对一的优点,尽可能为小孩造就学数学的机遇,协助幼儿在多种多样主题活动中,不断感受数与物的互相转换,才可以有利于幼儿真实创建起抽象性的数的概念。

生活中孩子真的在说谎吗?


生活中孩子真的在说谎吗?

有一天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宝宝想吃冰淇淋,“妈妈,我想吃冰淇淋。”“不行,你的咳嗽刚好,不能吃。”妈妈拒绝了她的要求。过了一会儿,爸爸问正在和娃娃玩的宝宝:“你刚才跟妈妈说吃冰淇淋,妈妈答应了吗?”“答应了!”宝宝痛快地说。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有些着急地看着她,这个孩子怎么“说谎”呀?

心理分析

孩子真的是在“说谎”吗?当然不是。这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给孩子这评判:“你这个孩子,怎么总说谎呀?”“这孩子,瞎话张嘴就来”……儿童的想象力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孩子的想象具有夸张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会把大的东西说得特别大,“我的汽车有房子那么大”,也会把小的东西说得一点点小。同时这个阶段孩子的想象力发展还会表现得将想象的形象与现实的记忆混淆的特点,使幼儿分不清哪些是由于渴望得到而想出来的形象,哪些是真正经历过的真实记忆。而且孩子还会常常把想过的事和做过的事情混淆,常常把假想的事信以为真,或者想着想着就以为是真的了。孩子的想象力发展会因人而异,有的是在三四岁,有的到了五岁,还会出现想象和现实不能分开的情况。

面对孩子在想象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限制孩子的想象力的发展吗?当然不是,我们对孩子的想象力发展要采取积极的引导,让孩子的想象充分发展,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要帮助孩子学会分辨哪些是想的,哪些是真的,想象的夸张与现实的真实到底有什么不同。顺乎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想象的权利,就是对孩子创造性的最大程度的保护。而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的创造性,才是维系其一生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

关注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培养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孩子可以采取的策略:

1、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发展孩子的表象

想象是在孩子大量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别人说“苹果”,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一个“苹果”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就是表象。正是依靠表象的积累,孩子的想象才逐渐发展起来。我们要帮助孩子积累的生活经验正是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表象的过程,孩子表象的积累越多,就越容易将相关的表象联系起来,这也就是想象发展的过程。在学前阶段,我们鼓励家长经常要带孩子走向大自然,与社会接触,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机会丰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留下更多的表象,为想象的发展打下基础。

2、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激发孩子想象的欲望

除了带孩子外出,在家中也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踊帮助孩子想象力的发展。给孩子合适的图书,和孩子一起分一享故事描述的情景,和孩子一起想象情节的变化,鼓励孩子想一想结局怎样,都是帮助孩子想象发展的好办法。读故事书时,改变一下读的方法,读一读,停一停,想一想,给孩子一个吸收和连接已有经验的时间。此外,和孩子一起游戏也是置鼓励孩子想象的大好时机,女孩子爱玩的“扮家家”,男孩子爱玩的搭积木,都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机会。不只是提供玩具,还要和孩子一起玩,在游戏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想象,“你今天给娃娃做什么饭呀?…‘我们上次去动物园,你还记得吗?我们给大象搭一个家吧?”……

3、给孩予轻松的氛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象

孩子将想的说出来也是一个过程,他不但是将生活经验梳理的过程,也是将经验在头脑中组织、整理后表达的过程。我们墨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还要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像前面提到的例子中,孩子想的就当成真的说出来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句“瞎说”就将孩子打发掉,而是应该仔细地问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想的,还是真的,帮助孩子分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真寞?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地鼓励他:“你想想为什么?”“你想会是什么样呢?”

4、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引导孩子合理地幻想

幻想是想象的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一种合理的想象,在学前期和小学初期,孩子的幻想也是在从远离现实的幻想到接近现实的幻想发展的过程。如孩子喜欢“奥运会”吉祥物,就进而幻想,开奥运会的时候,我怎样与奥运会吉祥物见面?这就是一个合理的想象,也就是幻想的过程。还可以引导孩子想象一下未来的交通会是什么样,未来的环境会是什么样?合理的幻想正是创造的开始,也是想象的一个最高境界。

利用生活物品启发孩子(中)


3、锦上添花法

所谓的锦上添花是将原来孩子熟悉的玩具、游戏方法或是故事内容做增加或改变,而在过程中引发趣味性。

熟悉游戏及故事的运用

a、童话故事改编

比如大家熟悉的三只小猪的故事,故事中三只小猪分别用茅草、砖块等东西盖房子,在盖房子的情节部分,可以问孩子,盖房子还可以用什么盖?有的孩子会说用糖果或是饼干,盖成一间糖果屋,自己就可以住进去无奇不有享用点心;当然,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想法,让孩子改编故事的内容,说不定还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故事。

b、改变游戏规则

以孩子常玩的123木头为例,这个游戏玩入了,当木头的都会很灵活,当鬼的人很难抓到另一个人来当鬼;当游戏进入僵局时,可以问孩子,木头最怕什么?当孩子回答木头最怕樵夫时,可以让鬼变成樵夫去砍木头,此时安静的声面会一下子动了起来,等变成樵夫的鬼砍到一根木头后,又可以恢复成原来的玩法。

另外,像玩一些在富翁等盘面的游戏,也可以改变原来只能前进、后退、停顿的游戏方式,改成的移动或是制造一些有创意的陷阱。改变游戏的规则或步骤可以创造不同的游戏东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想熟悉的游戏有没有新的玩法。

4、无中生有的游戏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比较狭小的空间,所以生理创造空间小,既然无法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生理创造空间,就提供给孩子无限的想像空间吧!父母可以用“假如”为开头的问句去引导孩子,比如可以问孩子,假如你是一颗握,可能会飘到哪里去?可能会碰到什么东西?让孩子随着这个假想的问句发挥想像力;当孩子发挥想像力诉说他要变成握后所遭遇的事时,父母可以跟着与孩子对话,让想像无限地延伸。

孩子有自己的想像力,大人对于孩子的想像力要给予认同感,而不是纠正孩子,强加大人的想法给他。其实孩子在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多想像力,所以她个人反对给孩子有格式的图画本,最好给孩子空白的图画本,让他自己去发挥。

启发想像力的方式

鼓励孩子去想

尽量发挥孩子的想像力。比如当在教孩子认识“=”这个数学符号时,会先不告诉孩子这个代表的含意,先问孩子这个图形像什么?孩子的答案往往会出乎意料,虽然这些答案与其原来的意义没有什么相关连,不过孩子在你问他问题的时候,已经发挥他的想像力了。所以说想像力可以在任何时候培养,只要大人不僵化自己的思想,多给孩子想的机会,这个能力自然可被启发。

数理、逻辑思考能力的启发

数学对许多孩子来说是一门困难且艰深的学问,很多孩子也有数学恐惧症,但是数的概念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却息息相关,很多思考的模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从数学演变而来,所以拥有数理、逻辑的能力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数学是相当生活化的东西,可自许多生活中的小东西中学习,而且可以在孩子还小时就给他不同的数学启发,二岁半到三岁是一个启发孩子数理、逻辑能力很好的时机。

一、分类概念的运用

数学中最基本的是分类的概念,当孩子有这个概念时,可以整理自己的玩具、衣服、日常用品等东西,等长大后,更可自己有条理地整理家具、用品。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整理的能力很强,比如学校的笔记可以做得很好,搬家时东西可以地分类打包好;而有些人不但平日家中就乱七八糟,要他东西,可能老半天还理不出一个头绪,所以从小让孩子习得分类的概念,对孩子将来帮助很大。

生活小东西的运用

a、玩具、糖果、饼干

利用这些小东西让孩子学习分类,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让孩子在分类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样东西的特性,这样东西和那样东西有什么地方不同。

b、罐子

收集家中的瓶瓶罐罐,这些东西有圆有方,让孩子根据瓶罐形状的不同做分类。

c、各种豆子

比如蚕豆、豌豆、绿豆等,将豆子分类除了可以分类的能力外,更可以训练孩子手指等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d、不同材质的东西

让孩子根据物品摸起来的触感不同来分类,比如同样是圆形的球,有软硬分类。

e、衣服

衣服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长袖的、短袖的,长裤、短裤,各色袜子等等,妈妈每次洗完、洒完衣服后,可让孩子将不同种类的衣服分类叠好。

二、数量的概念

在分类的概念有了之后,就可以让孩子明白对应的关系,比如有几个人在悍就要有几副碗筷,有多少人就应准备多少份水果。让孩子知道两个人对应两个水果的观念。

生活中的小东西的运用

a、碗筷

让孩子在吃饭前先到餐桌排碗筷,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要排几根筷子、拿几个碗;若家中有客人来吃饭,让孩子排碗筷,更是一个让孩子学习数量概念的好时机。

b、水果

吃完饭后让孩子分水果给大家,让孩子学习有几个人就要分几个水果。(转下文)

利用生活中的小东西启发孩子(下)

孩子的选择与你不一致时(中)


我也正在反省我的想法——即是否太功利了。

你的帖子让我往更深一层想。其实,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都不一样,像你和你老公,对“另类”的渴望,也定位在塔尖位置。

如果,只是为了爱好与兴趣,连“另类”的成功也不在乎,还是不是值得付出一生呢?这个问题很深,深得我不敢多想。因为心爱的孩子,毕竟只有一个人生,不敢用来尝试。我欣赏马克思的“理想”:上午打鱼、下午当哲学家,晚上拉小提琴(大意如此)。理想的社会,应该给人提供多种选择,当职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人生的丰富与美好便是可期的了。否则,当人必须用自己的童年爱好去辛苦谋生时,恐怕快乐会大打折扣。我极喜爱邓肯,她的自传,是我对舞蹈的启蒙教材。但有几人能达到她的境界?

tt801的回复:(写于4/19/20023:51:36PM)

翩翩妈妈,其实我一直想发个贴子讲讲我的表弟和侄儿的故事,但却总也没空静下心来写。看到你提的这个话题,我又想起这事来。

我的表弟和侄儿同年同月出生。两个多月前,我妈打电话来同时告诉我两个消息:一个是表弟担任男一号的舞剧《情天恨海圆明园》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一个是侄子参军去了昆明。这两个孩子都是我看着长大的,从智力来说,侄儿明显地比表弟聪明机灵很多。但两个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大不相同,侄儿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所持的观念是"树大自然直",唯一对孩子要求的是学习成绩,结果搞得孩子极端厌学(其实这孩子在他感兴趣的方面显得极有天份),初中毕业勉强考上了技校,技校毕业后找了个公司当司机,后来终于对自己的前途有所设想,便主动要求去参军了,但从他写来的信看,仍然对未来很迷惘。而表弟的父母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小带着他参加了很多的兴趣班,却发现这孩子对其他都不感兴趣,唯独对舞蹈情有独钟,于是父母不遗余力地支持他跳舞。可能正是因为自己有兴趣,这孩子参加舞蹈训练特别不怕吃苦,先在少年宫跳,后来拨了尖,小学毕业就直接进了艺术学校,艺校毕业后被重庆市歌舞团选中,小小年纪就可以挣工资了。可这孩子一心要在舞蹈方面有所成就,眼巴巴地要考北京舞蹈学院,可摆在面前的困难一个是他的文化课成绩并不理想,二来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这孩子凭着一股子执著劲,在功课上好好地下了一番功夫,同时也赢得了一大家子人的支持,最后如愿以偿。

呵呵,我讲的故事跟翩翩的情况很不一样,但想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翩翩的选择尽管不合妈妈的心意,但相信看到女儿执著的热情能够尽情的释放,翩翩妈妈的看法一定会有所改变的。

翩翩妈的回复:(写于4/17/200211:39:22AM)

孩子可能是五分钟热度,但愿!我从未想过让她以舞蹈为业,她条件并不好。可我想,如果今后她真的一意孤行,我怎么办?

在翩儿面前,我一点儿都没打击她,当然也没有特别鼓励,只是微笑着看她练,表示些许的欣赏。却不免心怀“鬼胎”:我有个同事,儿子做了摇滚歌手,而她原本当然是想让他学些“正经专业”的,所以经常和孩子有冲突。我劝她,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你的想法强加于人。今天她“幸灾乐祸”地说:哈,你也开始头疼了吧?头疼开始得比我还早呢。

这个社会,种种“另类”的诱惑太多(当然,舞蹈之类还不在其列,但是摇滚……)。如果将来真的与孩子为某项选择有冲突的话,我恐怕做不到像劝别人那样从容——特别是你明知道她不会成功或享受真正的快乐,而她自己又根本不这样认为的话。

翩翩考舞蹈学校这件事,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淡化或被她忘掉。我是从这件事想到后面:我真的能在孩子选择与自己不一致的时候,依然保持平常心吗?——我是不信任自己呵!而且翩翩是个很固执的孩子。

孩子的选择与妈妈不一致时(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