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能力培养

2021-04-20 幼儿能力培养 怎样培养幼儿的入学准备 光感胎教

如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如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智力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我选择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音乐教育作为研究课题。

主要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音乐是听觉艺术,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滴答滴答;上楼时,嗵嗵嗵嗵,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不同的走路节奏。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四拍、三拍,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告诉他们这是几拍,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只是引导就行了。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时,可以让他们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并判断这些音是清脆还是浑厚、是长音还是短音,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天的生活中,如早上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能提神,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一天的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如在音乐教育活动《到全国各地去旅行》中,孩子们一会儿骑上小车去游览天安门,一会儿在草原上快马加鞭,一会儿又在长城上挥汗如雨。在《看大海》中,孩子们一会儿划船学习海军,一会儿又下网捕鱼。在《冬天》中,孩子们一会儿是狂风怒吼,一会儿是雪花纷飞,一会儿是热火朝天地堆雪人,一会儿又抒情地载歌载舞。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用耳朵去听音乐,而且用身体去表现音乐,从而提高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相关推荐

“闻歌起舞”可培养节奏感


出生后,我们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节奏都在潜移默化着宝宝,使宝宝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节奏感。只要听见有节奏的声音,小家伙就会象上了发条一般扭个不停,成了真正的电动小马达。

每个宝宝都会经历“闻歌起舞”的阶段,但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如果妈妈们没有特别在意他的这个特点和喜好,宝宝的这种感觉就会逐渐消失。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宝宝爱上节奏的契机,更好地发展他对音乐的感觉。

多听——让宝宝的小耳朵学会倾听,学会捕捉周遭的每一个快乐音符

多听节奏感强的音乐:这是为宝宝定制音乐快餐的首选,也是一条最具时效的捷径。哪些音乐具有鲜明强烈的节奏感呢?最简便的选择就是儿童歌曲。儿童歌曲的节奏往往简单明了、旋律活泼,歌词贴近宝宝的认知水平,更能让宝宝接受和喜爱。如:“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耳朵四条腿,蛤蟆不吃水,太平年。”

多听儿歌:因为儿歌一般都讲究压韵,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比如:“小蝌蚪,黑悠悠,摇摇尾巴水里游。”妈妈和宝宝逗乐的时候不妨多挑选简单的儿歌念给宝宝听,强化宝宝对节奏的敏感。

多听自然之音:永远不要忘记生活是宝宝学习的最好课堂。让宝宝跟着我们做个有心人,多听听自然的声音,比如,轰隆隆的雷声、哗哗哗的雨声、嘀嘀嘀的汽笛声……这些声音都蕴涵着未经提炼的原始的韵律。让宝宝的小耳朵学会在嘈杂的世界里寻找悦耳的声音,让耳朵也敏感起来。

多动——让宝宝的小身体动起来,让音乐浸透宝宝全身每一个细胞

全身运动:音乐响起来,小手拍一拍,小腿蹬一蹬,屁股扭一扭。让我们帮助宝宝一步步把快乐的情绪用肢体表达出来,把音乐的节奏以动作的方式传达出来。

小乐器:妈妈们不妨为宝宝准备小铃鼓、小碰铃等会发出清脆声响的小乐器,让宝宝和着音乐敲一敲、摇一摇,敲锣打鼓动起来。没有小乐器,锅碗瓢盆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亲子互动:让宝宝动起来,妈妈的示范和共同参与也很重要。别害羞,放下架子,和宝宝一起动起来、唱起来。甭管歌声是否美妙,舞姿是否优美,宝宝才不会在意你的水平,他喜欢的是与你一起互动的快乐。

TIPS:

1、给宝宝听音乐声音不能太响,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为宜。

2、讲求随意性,当宝宝显得厌烦时马上喊停,且不可勉强宝宝。

如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


我们常看到,当播放一曲美妙动听、活泼愉快的音乐时,孩子们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摇头晃脑。他们不仅能感受到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些孩子对音乐有较强的感受力。有的孩子却反应比较迟钝,他们不能掌握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变化。

音乐能陶冶性格和情感,而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则是孩子学习音乐、提高音乐修养的基础和前提。

怎样培养孩子的乐感呢?乐感的培养不是三天二日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1、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培养孩子的乐感,听觉是关键。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给孩子精心选择一段乐曲(不是流行曲),每天早、中、晚播放三次,而且至少应持续五个月欣赏同一乐曲,也就是说乐曲大约要被欣赏四百五十次,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受到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名作曲家的曲子。

2、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感受力。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就在我们生活之中,这就要靠家长去引导孩子感受它。例如孩子们喜欢的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这里就有一定的节奏。

3、培养孩子对歌曲和乐曲的能力。孩子年龄小,对一些复杂的情感不能理解,但对他们能感受诸如欢快的情绪,安静的气氛等。他们学唱了这样的歌曲或听到这样的音乐,经过家中发,都能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教孩子学唱和谐、明快,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歌,对孩子理解音乐情绪有一定的帮助。如《一分钱》、《学做解放军》、《爱护小树苗》等,随着那和谐、明快、动听的旋律直接渗入孩子的心扉,他们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受到鼓舞。

如何培养幼儿的利他感情


作为生命最初的一段时光,不论在身体力量还是在社会权利上,与成年世界相比,幼儿总难免处于弱势。然而它却以另外的一些方式,显示着自己有别于甚至超越成年世界的特殊力量,那是一种与幼儿独特的理解力、丰沛的创造力,以及单纯的爱与快乐相连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促使着幼儿表现出人类最为本原、最为淳朴的行为,而正是在年幼的婴孩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更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性善论”的真谛。其实,在现实的生活中,细心的家长常常会发现:一个十几个月的幼儿听到一个婴儿在哇哇大哭时,会马上快步上去注视着他,甚至摸摸他的小脑袋。如果无济于事,婴儿还在哭泣,幼儿也就跟着哭泣起来,最后他把自己的妈妈找来,拉起妈妈的手放到婴儿的额上。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就是婴儿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或称为“移情”能力,即把自己的感情转移运用到他人身上。幼儿的这种利他的行为恰到好处的阐释了何谓“性善”,而作为家长,更应该注意的是尽早对幼儿这种行为或感情的保护和培养,使幼儿这种原初而又可贵的同情心发展成为利他主义的思想感情。

幼儿的利他感情需早培养

利他感情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的情感,通常表现于人的交往过程中,感情的发生是以使他人受益为前提。“利他”实际是一种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并构成其社会能力的一种层面,它能增进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这种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行为,通常以他人为目的,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从各种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人之初的幼儿就已经有了利他感情的萌芽,而在幼儿此种感情的萌芽中,家长如何激发和培养这种利他行为,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实,如果我们将这种利他感情看成是人本性的一部分的话,那么年幼的儿童,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则可能表现出更多的利他感情及相应的行为。作为家长,如果能抓住各种教育的契机,就能够使幼儿利他的本性得以发扬。同时,正是由于幼儿早期各种利他行为的出现,极早的通过引导培养幼儿健康、积极的利他感情,就尤为重要了。

榜样教育是培养幼儿利他感情的重要途径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成就来影响个体品德的一种方法。有专家曾指出:由于幼儿通过榜样比通过告诫学得更多,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提供好的典范来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幼儿会热切地模仿有道德的人的行为。从专家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榜样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幼儿利他感情的培养方面,榜样的作用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周围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刺激着幼儿的神经,激励着幼儿对某一种行为进行简单模仿。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幼儿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完全没有自主能力,在幼儿身上模仿性和依赖性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幼儿对父母存在着明显的依赖和对他们的模仿,他们的吃、穿、住、行无一不是借助于别人的帮助或引导而完成的,他们是一个个没有、且不能独立的个体。正是这种特点使幼儿依赖父母,贴近父母,从而在父母的身上或在他们的引导中感受世界、体验世界、认识世界。所以,幼儿表现出来的些许行为,都是对父母的模仿。比如,母亲在带孩子出去游玩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跌到了,这个时候,母亲赶忙去扶起跌倒的小朋友。其实,这中间所有的过程,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以后他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处处关心他人。如果他看到一个婴儿躺在床上哇哇大哭,想要玩具又够不着的时候,他就会立即走上前去把玩具递给他,说不定还会安慰几句。因此,正是因为在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点,决定了榜样教育在幼儿阶段的特殊意义。

榜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父母要做到经常想到别人,在家庭中营造尊老爱幼、互相关爱等的良好氛围,承担起为人父母而约束自己行为的责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言行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懂事起,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一点一滴地定格在孩子的脑海中。其次,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榜样的表扬强化。这里所说的表扬强化,是通过对榜样的表扬,以提高被试对榜样的模仿倾向。被试模仿被表扬的榜样行为,目的在于使自己也得到表扬。我们可以在幼儿同伴间交往的过程中发现幼儿身上的利他行为并及时进行表扬,这样对其他幼儿就产生了一种强化。因此,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适当的表扬强化是不可缺少的。最后,在对幼儿进行榜样教育中,应注重幼儿的年龄差异。幼儿喜欢模仿,因此榜样的行为能轻而易举地为幼儿所接受。然而,不同年龄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下,结果是不一致的。0-3岁的幼儿应着重正面形象教育,并要多次强化,以加强效果。此外,还必须言行一致,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4-6岁的幼儿应以同伴榜样为主,并加以故事榜样的教育。这样有利于复杂认识的提高。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更喜欢模仿家长、教师、同伴及影视中的人物,所以应该多给他们以形象化的教育。

诚然,帮助幼儿培养利他感情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的,但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这种利他感情在幼儿成长中的特殊意义,做到尽早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寻找教育契机,起到正面的模范作用。这样,才能使幼儿将利他感情这种人之本能得到释放与深化,才能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个纯朴、温馨的童年。

早教音乐:如何培养孩子“音乐细胞”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早教音乐:如何培养孩子“音乐细胞””,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孩子们往往禁不住地伴随着音乐摇头晃脑,来源于音乐是小表情达意的造型艺术,少年儿童刚好具备喜形于色、情感露出的特性,她们无法用语言表述她们心里的感情和感受,而音乐中明显的心态比照、独特的情感描绘正表达了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孩子对音乐纯天然的喜爱和憧憬,对大家传出了数据信号:每一个孩子都必须音乐,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接纳音乐的心愿和规定。因而,音乐早期教育在孩子的童年时光里看起来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孩子“音乐细胞”?

如何培养孩子“音乐细胞”?当孩子呱呱坠地时就唱出了他人生道路的第一个音乐符号。孩子们更期待根据用自身的歌唱来表述自身的情绪、自身的心愿和理想化。效仿是孩子的较大 特性,大家理应把握住孩子的这一特性,给孩子提前准备各种各样音乐、曲子、世界名曲供她们赏析或教唱。提示父母千万不要用很差的音箱,走调的音乐总是让孩子厌倦,扼杀孩子最开始对音乐的喜爱。

父母是孩子不能挑选的第一任教师,因而,父母们务必提升本身的音乐涵养,教孩子歌唱时要音标发音精确、咬字清楚、节奏性强。自觉得沒有音乐体细胞的父母能够 依靠收录机、VCD等机器设备,让孩子从教唱简洁明了的儿歌下手,正确引导孩子多问、多练、多唱,在唱中进一步推进孩子的视觉与听觉、节奏性和音乐记忆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音乐细胞”?做为幼稚园的老师,我还在教三岁的孩子唱:“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头伸出来,手指头伸出来,鼻部在哪儿?鼻部在这儿,用手指出去,用手指出去”的情况下,我并沒有来教她们一个半姿势,由于我的两手在弹钢琴,可孩子们却伴随着音乐边唱边拍拍手、伸出手指头、指向自身的鼻部,简直不教自会,讨人喜欢无比。

由此可见孩子与生俱来喜爱伴随着音乐音乐做姿势,大家成年人要多给孩子一些激励和赞美,给孩子一个充足呈现自我的舞台,让孩子畅快地主要表现自身,表达心里的感情,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协助孩子融洽四肢的姿势。如何培养孩子“音乐细胞”?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相互编创小韵律、小舞蹈。当亲戚朋友来家坐客时,给孩子一次演出机遇,让孩子在欢呼声中享有音乐为自己、给大伙儿产生的快乐。使我们的孩子在音乐中快乐成长吧!

幼儿能力培养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