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画对儿童想像力,创造力的伤害在学术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可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幼儿园还在教孩子学习简笔画。

简笔画教学是一种流行已久的儿童美术教育方法,它抽象概括地用线条的方式将事物和人的轮廓形态描绘出来,供孩子摹仿学习。成人一般认为它简单明了,形象生动,利用它孩子能够很有效率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实际上,这里面有不少误区。

简笔画是成人眼里的儿童画

简笔画是成人为儿童学习绘画而创作的,成人往往以为这样一种简单写实的轮廓是适合儿童的心理的,以为它可爱,有童趣。实际上,那只是成人的错觉。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他们特殊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规律,在艺术表现和创造中有其特有的表现方式。例如四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可以大胆的,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有象征性的图画。例如"蝌蚪人",小孩子把圆圈当做头部,两只大眼睛占据了头的主要部分,用单线条表现手和脚,创造出了富有儿童本性的"蝌蚪人"。

简笔画扼杀孩子的艺术天赋

黄进认为,模仿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这会严重阻碍他们艺术感受和才能的发展。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大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就在于它是独特的,有创造性的。给了孩子一个标准,并要求他摹仿,会限制他关于事物的想象。很多幼儿园的教师把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就完成了任务。简笔画简单易学又容易出"成绩",自然会受到欢迎。

美国一学者曾经做过这方面的试验很能说明问题,同样是对于小鸟的表现,学过简笔画后,孩子就只会用几个规范的几何图形"画"小鸟了,而以前,他们却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即便充满稚气,却体现了创造的活力。遗憾的是不少家长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手把手地教孩子简笔画了,小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就在绘画上很"成熟"了。

究竟应该怎样教

不少家长认为,不教给孩子绘画的方法,孩子就画不出来。这个观点本来无可厚非,因为艺术同样是要教的,但关键在于理解这个"教"字,如果把教理解为要提供一个范本给孩子,让他照着画,那就不合适了。想让孩子能够好好地"画出点东西来",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各种线条,色彩的丰富变化,并引起声音,触觉,嗅觉的联想,从最稚嫩的表达开始,就鼓励他们探索和创造,而不是急于画出一幅"好作品"出来,更不要以成人那种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贬损孩子充满天真的,"不合理的",梦幻式的表现方式。

相关知识

早教知识:动物简笔画丰富孩子想象力


说白了动物简笔画,便是用简易的线条画出动物关键的外观设计特点,要画得“简”,画得像,务必删除关键点,突显关键特点,把繁杂的品牌形象简单。动物简笔画非常容易把握,不但能激起孩子的教画兴趣爱好,还能够塑造孩子的巧记能力、归纳能力、想像能力,有益于孩子的智商发展趋势。如何教孩子画动物简笔画呢?教孩子画动物简笔画应留意以下内容:

1.教會儿童归纳动物的基础形状。

基础形状便是大轮廊,它是依据动物的外观设计特点决策的。要使繁杂的品牌形象简易,最先要用简易的图形来归纳动物的基础形状,再在基础形状上开展生产加工。如画小鸭子,父母可取出范画让孩子观查,启迪孩子讲出小鸭的脑壳是啥形状?身体又是啥形状?父母还能够把小鸭的外观设计用四句顺囗溜来归纳:“脑壳滴溜圆,身体像小帆船,颈上嘴唇扁,双眼是半圆形。”可让孩子边说顺囗溜边画小鸭子。

2.教孩子把握住动物的变化规律。

因为动物所在的方向和运动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 基础形状也不是固定不动的。比如,侧边仔猪和反面仔猪的基础形状就各有不同,反面的仔猪身体应画成环形的,侧边的仔猪身体是椭圆型的。

3.能够教孩子依据各种各样动物的特点采用浮夸、拟人化的技巧来画,使品牌形象更为突显。

比如把小熊猫的脑壳画得极大地可看起来更讨人喜欢,把鸟儿的头画得大点可看起来更开朗……

在教幼儿画动物简笔画时,一定要把这三点融合起來,才可以使孩子把动物简笔画画好,并对丰富多彩孩子想像力有很大的协助。姜文导演

孩子想象力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已证明,会想象性说谎的孩子比不会的孩子更具高度的创造力。所谓想象性说谎,就是一种说出假想的经历,是一种能够把语言和行为分开的想象力,与“无中生有”的创造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说谎技术越巧妙,这种孩子具有的创造力越高。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几种方法: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动物简笔画丰富孩子想象力

培养宝宝想象力的小游戏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想象力是智力发展的体现,是创造活动的翅膀,是好奇心向创造力的延伸,人类正是通过想象才冲破一次次界限,创造出现在这样一个美好世界,而且这个世界也将因想象更加美好。

我们家长除区分想象力与说谎的关系外,还要理解孩子有时候想入非非,异想天开也是想象力的表现。比如有一位四岁半女孩的母亲就提到过:“一天孩子正在看西游记,我说看完这一集后带她去洗澡,结果她头也不回地对我说‘妈妈,我不能和你一起洗澡,我还要和我的师傅去西天取经呢!’我一和她急的时候,她就说‘俺老孙有金箍棒,我怕谁!’您说她是不是有些颠三倒四?”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进行角色替换想象。许多家长不是很理解的现象都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期间内想象的特点决定的:想象与现实分不清。

幼儿时期,天性好玩的孩子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像出妈妈讲的故事的人物及情节;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想像作画、搭积木;他们能运用想像来玩各种游戏、表演节目。幼儿期孩子的想像异常地活跃、大胆,由于不受成人世界的标准的约束,他们的想像常令大人们惊叹不已,甚至使大人们深感自愧不如。1609年,荷兰一家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孩子,悄悄地拿了几块镜片,有老花的,也有近视的和邻居孩子玩耍。有一个淘气的孩子,想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游戏,他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把它们一前一后举在眼前向远处一望,不由得惊喜地发现,礼拜堂的尖塔突然变得那么近啦!老板赶来一看,孩子们真是了不起,孩子们在游戏中竟发现了一种可以望远的透镜。汉斯就照着这个方法做了一架望远镜。后来望远镜传到意大利,伽利略就设计了一架天文望远镜,用来观察天上的星星,把人类的视线从地面转到了天上,从此为人类打开了宇宙的大门。

幼年时期许多美好的想象就象一颗种子,如果得到精心呵护,到成年的时候真的能在自己的努力下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家长应当鼓励、启发孩子大胆想像,并且常对孩子的想像给予惊叹,如果您更有心的话就以科学的视角引导孩子进一步想像。

谈到引导孩子想象,我们不妨以想象性说谎为例,比如当孩子说他星期天去动物园了,家长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你到动物园都见到什么动物了?斑马长的什么样?看见大象和小象了吗?你去海洋馆了吗?那里都有什么?”,通过一段深入而具体的对话,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想象时伴随有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不是被冠以说谎后的压力,快乐能释放孩子的想象空间,压抑只能扼杀孩子的想象热情。如果家长感到有必要,可以在想象游戏结束后,和孩子说一句“我们刚才坐在家里用想象游戏去了一次动物园,但实际上我们没去,不是吗?”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分清想象与现实的不同。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之所以武断地剥夺孩子涂鸦的权利,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孩子,不理解孩子。其实,我们自己小时候,也都有过这样一个喜欢“涂鸦”的阶段。

在有的成年人看来,儿童“涂鸦”似乎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涂鸦”客观上对孩子手、眼、脑的协调配合,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涂鸦”有了一个“飞跃”,他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画画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有限,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我们成人很难明白,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孩子作品的内涵。

一个孩子,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会知道他画的究竟是什么。妈妈面对“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而是非常诚恳地询问,孩子想了一下,非常认真地用小手指着他的“作品”,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在一片大树林里,有小狗、小猫、小松鼠、小白兔、小公鸡、小鸭子、小燕子、小麻雀……好多好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呼呼地睡觉了……”

天哪,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包含着那么精彩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样的新奇、丰富,而且表现手法还相当独特,富有创造性!让人庆幸的是,这位家长是孩子的“知音”,是教育的有心人,非常尊重孩子,没有简单粗暴地贬斥孩子的那让人一头雾水的绘画“作品”,从而发现并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涂鸦”是孩子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途径。保护“涂鸦”,就是保护想象,赏识“涂鸦”,就是鼓励想象。面对孩子的“涂鸦”,不要禁止,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以绘画的“规则”,要知道,想象力要比绘画技巧重要得多,要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想象。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之所以武断地剥夺孩子涂鸦的权利,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孩子,不理解孩子。其实,我们自己小时候,也都有过这样一个喜欢“涂鸦”的阶段。

在有的成年人看来,儿童“涂鸦”似乎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涂鸦”客观上对孩子手、眼、脑的协调配合,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涂鸦”有了一个“飞跃”,他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画画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有限,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我们成人很难明白,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孩子作品的内涵。

一个孩子,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会知道他画的究竟是什么。妈妈面对“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而是非常诚恳地询问,孩子想了一下,非常认真地用小手指着他的“作品”,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在一片大树林里,有小狗、小猫、小松鼠、小白兔、小公鸡、小鸭子、小燕子、小麻雀……好多好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呼呼地睡觉了……”

天哪,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包含着那么精彩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样的新奇、丰富,而且表现手法还相当独特,富有创造性!让人庆幸的是,这位家长是孩子的“知音”,是教育的有心人,非常尊重孩子,没有简单粗暴地贬斥孩子的那让人一头雾水的绘画“作品”,从而发现并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涂鸦”是孩子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途径。保护“涂鸦”,就是保护想象,赏识“涂鸦”,就是鼓励想象。面对孩子的“涂鸦”,不要禁止,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以绘画的“规则”,要知道,想象力要比绘画技巧重要得多,要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想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