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不能作“统一”画法,不能作“统一”要求,更不能作“统一”标准。

儿童画不是画得很像的就好,不是画得漂亮干净的就好,不是涂色均匀的就好。

在画的过程中,既不能“互相学习”,又不能“取长补短”,也不能“互通有无”。

好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然而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

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

虽然有好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给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

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的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

三岁半的孩子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有了很大发展,同时获得发展的还有注意力、独立能力、探索精神、语言交际能力等。但这个能力还是很有限,缺少学习知识所具备的精神准备和基本技能,热情高于实际能力。情绪的稳定性,做事的秩序性,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如在上水粉画课时,除了几个平常“听话”的孩子能听完老师的讲课,大部分孩子都等不及老师说完就“慌忙应战”,乱涂乱抹起来。虽画得一团糟,但个个精神十足,信心百倍,虽然弄得手上、脸上、衣服上都是颜色也全然不顾,连平常上课20分钟就喊累的学生这时也听不到动静了。直到下课了还个个满面春风、意犹未尽。好奇心、新鲜感和画画的热情远远的超过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实际能力。

●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

●好的辅导方法,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画啥像啥的高手,而是学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

●孩子的画,画得自由,就是教师的成功。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像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像,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孩子在四岁半左右时,男孩子爱动调皮的多,女孩子的注意力相对比男孩子易集中,稳定性也比男孩子高,但在五岁后男孩子的稳定性大于女孩子。更为有趣的是女孩子喜欢画画儿的比男孩子多,男孩子学画儿人数的比例仅占全班1/3或1/4。

我们在表扬和批评孩子时,不能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要多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要当个有心人,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做到心细些再细一些。要“惜话如金”,不要轻易的表扬和批评孩子,尤其是批评更要慎重。现实让我们懂得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想法,进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谈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当好孩子的朋友,孩子才拿你当朋友。

孩子就是孩子,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再有慧眼,也难穿透“假教育”的黑洞。在这个意义上说,辅导老师的审美眼光及分辨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五岁左右的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了生活的全部。他们相信一切神话、童话都是真的,家长一定不要告诉他们“灰姑娘是不可能骑着由动物变成的马车参加王子舞会的,孙悟空不可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这不过是神话故事,实在没必要这时扫孩子的兴。

辅导孩子画画也应象管理孩子那样“管而不制”,更像抓沙子“抓而不紧”,才能抓住沙子,把沙子抓紧了,反而抓不住沙子。辅导老师应给孩子留下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自由。

孩子画写生事实上是记忆、联想、创造加写生。年龄越小往记忆、联想、创造上靠得越近,年龄越大往真实客观上靠得越近;感性的、直观的、想象的画画方法与年龄小的小朋友为伴,理性的、真实的、科学的画画方法愿意找年龄大的孩子。

●成人画的美在于“求”,儿童画的美在于“碰”。

我们教孩子画画的整个过程,孩子们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点滴记录了孩子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历程。孩子的奥秘藏在孩子的心理中,进入孩子的“心理”,才能找到孩子的“奥秘”。我们当教师的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取得好的教育结果,也更有助于我们解决儿童心理在美术教学中反映的实际问题。

首先要把自己修炼成“大龄”孩子的心态,才能教好孩子,否则,孩子不给你玩了,看你还有什么“辙”。成人画画*的是思想与审美力,孩子画画*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永远是孩子画画的动力。

涂鸦期的初始是,从无目的地乱涂乱画到能有意识地控制,并设想了某些意义,说明儿童已从单一的机械动作转化为对形象思考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还表现为兴趣高而能力小,超出了他们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局限。孩子在画画时往往不能随心所欲,大部分不能获得成功。但好奇心、新鲜感又促使他们作进一步尝试。

延伸阅读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之所以武断地剥夺孩子涂鸦的权利,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孩子,不理解孩子。其实,我们自己小时候,也都有过这样一个喜欢“涂鸦”的阶段。

在有的成年人看来,儿童“涂鸦”似乎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涂鸦”客观上对孩子手、眼、脑的协调配合,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涂鸦”有了一个“飞跃”,他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画画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有限,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我们成人很难明白,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孩子作品的内涵。

一个孩子,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会知道他画的究竟是什么。妈妈面对“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而是非常诚恳地询问,孩子想了一下,非常认真地用小手指着他的“作品”,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在一片大树林里,有小狗、小猫、小松鼠、小白兔、小公鸡、小鸭子、小燕子、小麻雀……好多好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呼呼地睡觉了……”

天哪,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包含着那么精彩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样的新奇、丰富,而且表现手法还相当独特,富有创造性!让人庆幸的是,这位家长是孩子的“知音”,是教育的有心人,非常尊重孩子,没有简单粗暴地贬斥孩子的那让人一头雾水的绘画“作品”,从而发现并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涂鸦”是孩子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途径。保护“涂鸦”,就是保护想象,赏识“涂鸦”,就是鼓励想象。面对孩子的“涂鸦”,不要禁止,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以绘画的“规则”,要知道,想象力要比绘画技巧重要得多,要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想象。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之所以武断地剥夺孩子涂鸦的权利,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孩子,不理解孩子。其实,我们自己小时候,也都有过这样一个喜欢“涂鸦”的阶段。

在有的成年人看来,儿童“涂鸦”似乎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涂鸦”客观上对孩子手、眼、脑的协调配合,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涂鸦”有了一个“飞跃”,他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画画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有限,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我们成人很难明白,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孩子作品的内涵。

一个孩子,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会知道他画的究竟是什么。妈妈面对“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而是非常诚恳地询问,孩子想了一下,非常认真地用小手指着他的“作品”,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在一片大树林里,有小狗、小猫、小松鼠、小白兔、小公鸡、小鸭子、小燕子、小麻雀……好多好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呼呼地睡觉了……”

天哪,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包含着那么精彩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样的新奇、丰富,而且表现手法还相当独特,富有创造性!让人庆幸的是,这位家长是孩子的“知音”,是教育的有心人,非常尊重孩子,没有简单粗暴地贬斥孩子的那让人一头雾水的绘画“作品”,从而发现并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涂鸦”是孩子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途径。保护“涂鸦”,就是保护想象,赏识“涂鸦”,就是鼓励想象。面对孩子的“涂鸦”,不要禁止,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以绘画的“规则”,要知道,想象力要比绘画技巧重要得多,要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想象。

鼓励你的孩子发挥想象力


为什么鼓励想象力很重要

你的宝宝出生时就有约1000亿个脑细胞。这已经足够让人吃惊了,但到现在宝宝两三岁时发生的事几乎更令人吃惊。他的每一个脑细胞都在发出和接收被称为“信号”的电子脉冲(在复合胺等大脑化学物质的帮助下)来建立联接。重复循环使这些联接形成网络,让宝宝得以思考和学习。到宝宝3岁时,他的大脑将建立大约1000万亿个联接,差不多是你的2倍呢!

宝宝现在的大脑密度比以后要高得多,正在打造在他未来人生要遵循的路径。被重复使用的联接会变成永久性的,而不被使用的(或者很少使用的)可能就无法存在下去了。这就是为什么专家们现在如此强调宝宝前三年的重要性:你跟宝宝做的每一件事,从读书、唱歌、玩耍到吃饭、走路,都有助于开发他的大脑。随着你让宝宝接触新的景象、声音和感觉,你也在为他的头脑打开一个更大、更令人兴奋的世界。而且当你运用你的想象力并鼓励他也用他的想象力的时候,比如说“看,我是丛林里的一只老虎!”“咱们假装正在去好远的地方”时,你就是在激发宝宝的大脑去建立他自己的“想象力路径”。

举例子

你的宝宝天生就有想象力,所有的孩子都有。但他可能还不知道该如何开始。

跟宝宝一起读关于异域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开发宝宝想象力的好办法,能扩大他的词汇量和图象认知的图画书也很有帮助。要知道,如果你从来没见过海龟,你怎么能想象自己是只海龟呢?选那些有很多大的、彩色图画的书,并且在你的孩子学会读书而坚持要严格遵照文字叙述那样之前,享受现在你可以随心所欲的编故事吧。目前宝宝的大脑需要的就是输入。给宝宝看各种各样的图片,从甲虫到翼龙,给动物和交通工具配音,给不同的人物选择不同的声音,讲讲这些人物发生或可能发生过什么事。尽量限制宝宝看录像/DVD和电视,因为这些会替他“形象化”,要让他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想象画面。

让宝宝听你讲你自己编的故事也不错,甚至这样可能会更好;你的故事不仅让宝宝有机会发挥想象,而且能向他演示创造人物和情节的基本要素。用你的孩子作为故事的主要人物还是一个拓展他自我感知力的绝佳方式。

很快,宝宝就会开始编自己的故事和奇遇了。如果他一开始是模仿你,不必担心,这就是孩子学习的方式。随着想象力的拓展,他的情节独创性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提供道具

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想象力游戏的道具。比如把毛巾缠在头上做头巾,塑料珠子当名贵的珠宝,旧的浴室地垫摇身为魔毯,宝宝的那堆玩具动物则变幻为热带雨林,动物医院、农场等等。

信不信由你,想象力游戏的最佳道具经常都是些很简单的东西。既然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宝宝的脑袋里发生,因此,那些钜细靡遗的装束(比如某个电影人物的特定服装)并不真的那么有用。一套蝙蝠侠的衣服只能扮蝙蝠侠,但是用普普通通的一顶帽子和一块毛巾,宝宝就能成为很多不同的人物。尽可能让宝宝多接触真实的人、地方和事件,这是保证他在装扮游戏时有很多能用的点子的最好方式。

准备一个专门的盒子或篮子来盛装扮道具,能使想象力游戏变得更像是一场奇遇,尤其是如果你时不时会在宝宝看不见的时候重新装东西的话(“咱们来看看今天盒子里有什么!”)。多准备一份宝宝喜欢的小玩意儿好让他的小朋友来一起玩,也会有帮助。

鼓励装扮游戏

孩子们从他们日常生活和想象生活中的戏剧化事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当你的宝宝发明了一个情节和故事主线并在里面排定人物时(比如“我是爸爸,你是宝宝,你生病了”),他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技巧都得到了锻炼。当他重演包括感觉伤心、高兴、害怕或安全的游戏情节时,会最终解决情绪问题。想象自己是个超级英雄、一匹马或一个巫师会让宝宝觉得自己很强大,也能让他明白他自己能作主,可以成为任何自己想当的人。他还通过自己或跟朋友一起制定游戏规则来练习自我约束(孩子们一起制定的复杂规则往往会让大人们都大吃一惊)。宝宝在想象一只青蛙或狗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会如何时,还发展了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力。

也许最重要的是创造想象情境,并按照情境发展到最后的结局,会教会你的孩子去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一项研究中,小时候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不仅长大一些后往往继续保留这个特点,而且他们还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后来在生活中所做的测试表明,小时候的“幻想家”在需要应对挑战和困难情景时(比如假设他们忘了带一本上学要用的书时该怎么办),会有更多的办法。

容忍混乱

毫无疑问,想象力会让宝宝把到处都弄得乱七八糟的。宝宝假装自己是鲁滨逊,就意味着他要在客厅里造一座岛,而当他要扮作巫婆或巫师时,则意味着最终会有人被扫帚打到头。

准备好用于“防护”措施的装备库会有很大帮助:把旧衬衫剪掉袖子,前后翻过来穿就是很好的工作服了;宝宝捏橡皮泥时,在下面铺上塑料布能够保护桌面;用大幅的衬里纸盖上桌子(或地面或墙壁)能够避免被宝宝画花。

制定规矩(比如不能用“剑”打人,不能往头上和脸上扔雪球,不能吃那些自己发明的大块的厨房化学混合物)并强制执行也很重要,这是为了让宝宝和你最终都能高高兴兴的。同时,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虽然可以有假想的朋友,但当你的孩子开始因自己的行为而责怪那个朋友的话,就该回归现实了。

不过,当情况许可的时候,让宝宝短暂地驰骋一下他的想象力。餐厅里吃晚饭用的餐桌不见了,因为现在它正用来做爱斯基摩人的小屋呢,这可以让你有个完美的借口在客厅地板上来一次假想的野餐。

享受反传统

当你的宝宝连续3天都请求穿上太空人的装备(如果是女孩儿或许会想带上仙女翅膀什么的)上幼儿园的话,你可能会感到很为难。成年人已经习惯严格划分“公众的”和“私密的”行为,你可以在家里穿臭烘烘的旧运动短裤和有兔子装饰的拖鞋,但这样去超市就不行了,所以你恐怕难以相信宝宝不会这么想。当你发现自己被迫与宝宝干上时(“你得现在就把你的仙女翅膀摘下来!”),别忘了他自己还没有这些界限概念,而且你也无需为此担心。这并不代表宝宝陷入某个虚幻世界无法自拔,他只是还没玩够而已。

作为成年人,我们会根据目标如何来思考,希望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任务。而且我们担心别人的看法,因此,会有尴尬这样的情绪。这些习惯都是正面的,我们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立足于社会,并在工作中获得成功。但这些习惯确实跟自由自在的想象生活相悖。换句话说,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从想象力的角度来说,你背负了太多的包袱。两三岁的宝宝是一帮疯疯癫癫的小家伙,因为他们还没学会担心自己无用或看起来傻里傻气的。他们可真是幸运!

倾听与欣赏

艾丽丝(《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主角)可能最初只出现在刘易斯•卡罗尔(LewisCarroll,故事作者)的脑海中,但如果他没有把他的冒险经历写下来的话,我们的生活都会变得更乏味。发展想象力的一部分就是学习跟别人分享。

帮助你的宝宝进入这下一个阶段的最好方法就是当个好听众。当然,宝宝的语言技巧还不那么娴熟,但通过练习会越来越好。你可以跟宝宝轮流讲一个故事:当你开车时,可以说:“从前,有一只狗。它跟一个叫小红的小女孩住在一起,他们喜欢逛公园。有一天……”然后轮到宝宝接着讲。如果他还讲不出什么故事情节,也还是能参与,可以让宝宝给小女孩和狗起个名字。

等你的宝宝能画画了,让他给你讲讲他画了什么。别一上来就说“多漂亮的房子!”(除非宝宝真的是一个小徐悲鸿,否则你很可能会猜错他画的东西),而要说“你用的颜色真好看!”

装扮游戏让宝宝成为他想成为的任何人,练习他已经学会的东西,让事情按照他的愿望发展。这可能看似混乱或听似噪音,但何不往好处想想,把这当成是一部酝酿中的艺术或文学大作呢?倾听宝宝的话有助于你了解他在想什么,谁知道呢,说不定你会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

培养宝宝的想象力


幼儿期是宝宝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宝宝认为月亮公公每天晚上在看护自己睡觉,小白兔会说话,太阳有脾气等等。父母讲的故事特别能激发宝宝想象力的发展,而丰富的想象力往往来自于联想,许多宝宝可以在你讲到一个事物时联象到多个与此有关的事物,这就是想象力的开端。

那么,怎样培养宝宝想象力呢?家长在与宝宝沟通时,要注意少用限制式提问,多用开放式提问,不要提出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要提出答案丰富的问题让宝宝去寻找。还可以让宝宝自己设计、主持游戏,在设计的过程宝宝接触到许多未知领域,对他的知识是个补充。爸爸妈妈在宝宝学习的过程中,要真诚地鼓励他,当他出现小错误时不要耻笑,这样会打击宝宝的积极性,影响他的自信心。父母可以多和宝宝一起做想象游戏,如所有关于鱼的话题,鱼会游泳、鱼有各种颜色、鱼的品种等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想象游戏的内容:

可以模仿家庭生活,让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过家家”;还可以模仿社会活动的“看医生”、“当警察”、“扮老师”、“打电话”等;还可以与宝宝一起画简便易行的“想象画”;或着续编小故事;有时还可以拿着图与宝宝一起看图说话。

那么想象游戏对宝宝有什么好处呢?

想象游戏可以让宝宝改变社会身份,模仿预习未来社会角色。还能丰富他的语言词汇,锻炼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宝宝的组织能力,使他从中获得快乐。还有助于发散式思维培养。促使宝宝在游戏中建立起自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