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亲子活动

2021-04-16 涂鸦亲子活动 创新亲子活动 创新童话故事

涂鸦,孩子才有的创新意识。

孩子画画,被大人们称为涂鸦。孩子在涂鸦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带有创新意识的“力作”,而这些“力作”,往往不被老师、家长看好,常常是简单的一句“没道理”就把孩子的画作否定了。

前段时间,我和幼师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幼儿园去实习,碰到了孩子们创作的几幅这样的涂鸦。

幼儿园里有个叫琴琴的4岁孩子,当老师让他们自由画画时,琴琴画了一棵奇怪的苹果树,苹果结在树根上,埋在地底下。老师说:“你画错了,苹果应该挂在树枝上。”她忽闪着大眼睛说:“马铃薯、花生、红薯,它们的果子也是长在根上的,这样就不怕刮大风了。”老师无可奈何,只好向她摊开两只手:“唉,我怎么说你才明白,苹果只应该生长在树枝上。”

另一个男孩子兵兵画了只小猫,被来接她回家的妈妈看见了,妈妈说:“兵兵,你画的小猫怎么安上了狐狸的大尾巴?天底下有这样的小猫吗?”兵兵舔舔嘴唇说:“小猫冷的时候,大尾巴可以当被子盖呀!”妈妈说:“有了大尾巴,就不是小猫了。”他歪着头反问:“你刚才不是叫它小猫吗?”面对这样的反问,妈妈无话可说。

再说婷婷所画的鸡。她画了一只金黄色的老母鸡,愣愣地望着自己下的蛋。这是一只多么大的蛋呀,比老母鸡还大两倍!幼儿园老师笑她说:“婷婷的鸡,下的是气球呀,会越胀越大?”她一听,高兴得拍着小手说:“对呀对呀,蛋也可以长呀,越长越大,越长越大!鸡妈妈也感到奇怪呢!”老师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那天,市文化馆的张老师到幼儿园来写生,她是位年轻的画家,休息时,在办公桌上随便翻翻孩子们的涂鸦,赞不绝口,说孩子们的画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创新。那天,张老师把琴琴、兵兵和婷婷的几幅涂鸦要走了。后来,这几幅画在全市幼儿绘画比赛中都获了奖。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说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要为他们们创设宽松开放的环境。对于孩子们的涂鸦,我们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像”与“不像”,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去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表现,让他们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中得到创造的快乐。爱因斯坦、爱迪生在孩提时代就常常想些、做些成年人看来“没有道理”的事情,遭到老师的非议,可是实践证明,这对他们长大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是大有益处的。善待孩子涂鸦中的创新意识,也许他们辉煌的人生,就是从这些“不可思议”的涂鸦起步的。

延伸阅读

如何教孩子涂鸦的注意事项


如何教孩子涂鸦的注意事项

给两岁左右的宝宝一支笔,他会在任何东西的表面上起劲地乱涂乱画,画得横七竖八,这正是绘画活动的开始,描画线条的活动就是最早的涂鸦阶段。

涂鸦期是宝宝自我表现的开始。涂鸦是视觉经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品,反映宝宝当时的身心状态,具有促进感觉统合和人格形成的意义。

宝宝的涂鸦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涂鸦的水平,可以推测出他的心智发展水平,并据此施以相应的教育。

第一阶段乱画或偶然的涂鸦画(1岁-2岁或2.5岁)

宝宝的乱画是由手和臂膀的简单运动留下的痕迹,由一定数量的线条组成。

特点:手指紧紧地握着绘画工具,手腕很少移动。线条的方向和长短是靠手臂的前后摆动决定的。画线条时,画笔很少离开纸,只有当线条画到尽头时才离开,这是一种无控制的涂抹,是为了满足宝宝的动觉经验,实际上是运动神经协调活动的一种标志。

〖教育建议〗

当你看到宝宝画的画面上大多是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线条,有的甚至还画出纸张之外,说明宝宝还不能控制肌肉的动作,不能很好地完成需要控制肌肉的工作,如吃饭、穿衣、扫地等。而你的任务就是鼓励宝宝使用动作,随意涂鸦,如在日常活动中加入一些穿珠、捡豆子之类的游戏活动,促进宝宝手眼协调发展。

第二阶段受控制的涂鸦画(2.5岁-3.5岁)

宝宝的绘画乍看起来,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仔细观察之后,你会发现这时的涂鸦,已经受到了视觉的控制,和第一阶段的涂鸦画不同。宝宝在涂鸦时非常注意自己的笔端,有时为了看自己画出的痕迹,鼻子都几乎贴到纸上了。因为手腕肌肉、骨骼活动能力的增强,宝宝能画出错综复杂的图形和弯曲杂乱的图形,腕关节比较灵活,握笔姿势几乎接近成人。此阶段的涂鸦是重复性运动的控制,是运动和视觉行为的协调性加强的结果。

〖教育建议〗

宝宝通过这一阶段反复涂鸦的动作练习后,慢慢发现有些线条是可以控制的,这是一项很重要的经验,他会从这种控制感觉中获得信心,不妨激励他继续探索和体会这种肌肉运动,以达到动作的协调。这个阶段的宝宝除了在纸上涂涂抹抹外,没有其他创造意图,他很满足于这种肌肉运动感觉和对它的熟练掌握。

此时你千万不要急于求成,硬教给宝宝各种绘画技巧。你要做的是给他提供绘画时所必需材料:粗一些的铅笔、蜡笔、纸(最好是大张的纸)、无毒的颜料等等。适当采用一些宝宝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有控制地绘画。例如你先画出树木、小草、池塘、举着伞的小兔子等,边和宝宝说“下雨啦!下雨啦!”,边让他添上七彩的雨点。在练习画线时,你可以先画好可爱的小鸡,再让他画些小虫来喂小鸡。

第三阶段命名的涂鸦画(3.5岁或4岁)

宝宝开始给自己画出的符号取名字,你很难看懂,除非你像他一样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看出涂鸦画中画的是水还是飞奔的狗。宝宝开始画命名的涂鸦画时,并不是事先想好了题材后再画,而是看画好的符号像什么,就取什么名字。例如,线条画得多起来了,画面起了变化,或是想法改变了,命名也随之起了变化。对涂鸦命名,是宝宝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显示出宝宝从以动觉经验为重点向形象思维过渡,认识到了形象与外界之间存在关系。

〖教育建议〗

对宝宝的涂鸦画千万不能以“像”或“不像”来评判。只要他能对自己的画给出一种解释,哪怕你听起来十分幼稚可笑。在天真童趣的世界里,一团乱七八糟的线条,可能都在讲述某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些看来不合逻辑、不符常理的画法,可能正是他的创意所在。

明智的做法是不要问宝宝“你画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画?”,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大声描述你从画面上看到的形象,“我看见左边地上蹲着一条小狗……”然后等待他的反应,通常宝宝会修正或补充这些图画中的信息。你还可以通过画面上的形象与宝宝对话,“我想问这条小狗一个问题……”

如果用心去观察和欣赏宝宝的作品,你会发现那不是简单的一幅画或漫无边际的涂鸦,而是他心迹的写照,你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才能调动他创造的积极性,才能使宝宝的想象空间不断得到拓展。耐下心来,学会聆听并接受宝宝内心的感受,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黄金时期。同成人相比,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那么,怎样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呢?

首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幼儿创新精神和创新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和突破;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教学就僵化就滞了。试想,倘若施教者观念陈旧、意识陈旧、意思狭隘、方法保守、手段落后,那又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其次,应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

1、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孩子犯错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幼儿好奇心很强,能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并会自作主张地去解决某些问题,结果常常做错事。这时,教师和父母应主动、热情、耐心地对待幼儿的问题,决不能采取冷淡的态度。对幼儿的错误,要积极分析原因,在给孩子耐心讲明道理的同时,对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2、要鼓励幼儿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向于未来活动的。一个人只有敢于幻想,才能超越,才能创新,才能摆脱平庸。人类就是因为有了幻想,才有了向前走的动力,世间无数发明创造,都是有了人们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懒于幻想的人必定是目光短浅、缺乏创造精神的人。因此,教师和父母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要多给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和他人的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孩子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甚至独立做到“一题多解”。

4、要确认识“听话”与“好孩子”之间的关系。社会对人的肯定的评价经过长期的熏陶,“听话”已经成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可以说,大部分老师和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这个标准又大多是以他们自己的理念和非判断为中心划定的圆。可事实上,在这个圆中活动的不少孩子,恰恰缺乏独立和创新的特征。他们的头脑成为施教者思想的跑马场,他们的行为以施教者制定的标准为依据。这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教师和父母应树立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把幼儿视为有平等人格的个体来进行教育,砸掉“框框”,为孩子提供创造的机会和空间。

总之,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是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否则,这种可贵的精神将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幼儿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且很可能最终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孩子的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


首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幼儿创新精神和创新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和突破;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教学就僵化就滞了。试想,倘若施教者观念陈旧、意识陈旧、意思狭隘、方法保守、手段落后,那又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其次,应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

1、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孩子犯错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幼儿好奇心很强,能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并会自作主张地去解决某些问题,结果常常做错事。这时,教师和父母应主动、热情、耐心地对待幼儿的问题,决不能采取冷淡的态度。对幼儿的错误,要积极分析原因,在给孩子耐心讲明道理的同时,对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2、要鼓励幼儿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向于未来活动的。一个人只有敢于幻想,才能超越,才能创新,才能摆脱平庸。人类就是因为有了幻想,才有了向前走的动力,世间无数发明创造,都是有了人们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懒于幻想的人必定是目光短浅、缺乏创造精神的人。因此,教师和父母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要多给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和他人的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孩子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甚至独立做到“一题多解”。

4、要确认识“听话”与“好孩子”之间的关系。社会对人的肯定的评价经过长期的熏陶,“听话”已经成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可以说,大部分老师和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这个标准又大多是以他们自己的理念和非判断为中心划定的圆。可事实上,在这个圆中活动的不少孩子,恰恰缺乏独立和创新的特征。他们的头脑成为施教者思想的跑马场,他们的行为以施教者制定的标准为依据。这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教师和父母应树立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把幼儿视为有平等人格的个体来进行教育,砸掉“框框”,为孩子提供创造的机会和空间。

总之,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是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否则,这种可贵的精神将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幼儿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且很可能最终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之所以武断地剥夺孩子涂鸦的权利,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孩子,不理解孩子。其实,我们自己小时候,也都有过这样一个喜欢“涂鸦”的阶段。

在有的成年人看来,儿童“涂鸦”似乎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涂鸦”客观上对孩子手、眼、脑的协调配合,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涂鸦”有了一个“飞跃”,他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画画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有限,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我们成人很难明白,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孩子作品的内涵。

一个孩子,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会知道他画的究竟是什么。妈妈面对“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而是非常诚恳地询问,孩子想了一下,非常认真地用小手指着他的“作品”,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在一片大树林里,有小狗、小猫、小松鼠、小白兔、小公鸡、小鸭子、小燕子、小麻雀……好多好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呼呼地睡觉了……”

天哪,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包含着那么精彩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样的新奇、丰富,而且表现手法还相当独特,富有创造性!让人庆幸的是,这位家长是孩子的“知音”,是教育的有心人,非常尊重孩子,没有简单粗暴地贬斥孩子的那让人一头雾水的绘画“作品”,从而发现并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涂鸦”是孩子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途径。保护“涂鸦”,就是保护想象,赏识“涂鸦”,就是鼓励想象。面对孩子的“涂鸦”,不要禁止,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以绘画的“规则”,要知道,想象力要比绘画技巧重要得多,要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想象。

涂鸦亲子活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