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胎教
2021-04-16 错误的胎教 新生入学教育准备什么 美术胎教错误的美术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我不爱画”很少有孩子天生不喜欢画画的,那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变得不喜欢画画了呢?我觉得这里出问题的,往往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孩子们最初的涂鸦很随意,随便涂涂抹抹、点点画画,就算完成了一幅“作品”,而且会很高兴地拿来给爸爸妈妈看。而父母们呢,却往往对这些“瞎画”的东西很不以为然,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发现孩子“瞎画”中的兴趣点和潜藏的能力。“你画的都是些什么呀?乱糟糟的。”
“要画就好好画,别乱涂乱抹的。”
“他哪儿会画呀,不过瞎涂涂罢了。”
“都是他乱涂的东西,跟废纸一样,都扔了都扔了。”
这些话我们是不是都很熟悉?家长如果对孩子说的话和做的事情缺乏兴趣、缺乏理解,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
有些不愿意等待的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他们按捺不住地自己动手,迅速画出个太阳或者房子,要求孩子照着画。还有些父母为了吸引孩子,把家里挥洒得到处鲜艳卡通。
父母们这些“好心”,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弄得孩子对自己本来很有兴趣的事情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有些碰巧被行家说是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家长却对他的“潜力”的实质毫不知情。孩子的天赋再高,也在父母的误区里变得黯然无光了。
旧的美术教育,使我们中的很多人觉得画得“好”就是画得“像”,似乎只对那些“跟真的似的”视觉艺术作品有兴趣。当孩子们的画比较抽象,因而显得不那么“像”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发急,开始批评孩子的画,斥责或者嘲笑孩子,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这对孩子的发展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孩子的天赋和灵性渐渐地被消磨掉,孩子的兴趣渐渐地被抹杀,而家长还一无所知。
“我不会画”
成都一位3岁女孩的妈妈给我写信说:8年前,她的小侄儿只有5岁时,曾经与她有一段对话,让她刻骨铭心:
“维维,明天是你妈的生日,你妈属马的,你给你妈画匹马做生日礼物吧。”
“我不会画。”
“为什么?”
“老师没教过。”
这位妈妈当时就想,如果我有孩子,决不能重蹈覆辙!
可现在8年过去了,她发现她所在的地方,美术教学还是那么传统。
岂止是她所在的地方的美术教学有问题,在我们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幼儿园也好,中小学也好,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这样的教学现状使更多的家长陷入困惑。
“我不会教”
有位2岁多孩子的妈妈非常疑惑地说:到底我该如何帮助女儿?我实在是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对绘画不感兴趣,照着实物或书本,怎么也下不了笔。
还有位妈妈说:画画,我是最头痛的。小时候上画画课,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如今更是画不成画,毫无美感可言,指点孩子画画更加没有可能了。
这位妈妈为什么对画画课感到最头痛?是什么样的教育使她“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毫无美感可言?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错误的美术教育的结果。我们曾经接受的艺术教育是个误区,它让我们把技法当作美术本身,把“画得像”当作美术好的标准。于是,如果我们不能对着一个东西画得很像,就觉得自己不会画;于是,我们看不懂那些抽象的艺术作品,也没法欣赏孩子们的涂鸦;我们不能像孩子们那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更不用提用画笔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了。到了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了,同样的问题还在继续。
家长表面上赞美着孩子的画,实际上却觉得孩子的画很乱、很难看。
有位妈妈惊喜地告诉我,她发现她的孩子特别喜欢梵高的画;可她也诚实地告诉我,对于梵高的作品,她除了觉得难看以外,实在没有什么别的感觉。
小其妈妈供稿
延伸阅读
我们应该给予宝贝什么(下)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应该给予宝贝什么(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每个人的快乐标准是大不相同的,每人享受快乐的方式也是各异的。也许我们认为的快乐,正是孩子的“痛苦”。我们可以有千万种设想,千万种盼望,但快乐与否,还是孩子自己的感受。
个人认为,能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可以算是人的一种快乐。试想,遇到挫折时,能够自己想方设法排除;拥有成功时,不会得意忘形而失去更多的机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人生,以优雅资态面对朋友,……如果能做到这些,他一定会是个心灵快乐的人。
所以,现在,不去想给她太多的什么,而只想为她提供一个美妙的环境,我坚信,身心的快乐定会造就出美好的人格,而美好的人格魅力会令她终生快乐!
tt801的回复:(写于2/22/20018:51:12AM)
我非常同意宝妈的看法,让孩子拥有一个豁达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为此,我们需要先培养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所以说,跟孩子一起成长,一点不错。
guanhongxia的回复:(写于2/21/20013:44:47PM)
我想这就是快乐的标准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快乐标准,甚至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标准都是不同的。我觉得不一定非要让孩子成什么什么家之类,但一定要培养她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如果她确实在某一方面有天赋,那就要着力培养。尽量以引导为主,必要时也需采取强制措施,即使孩子当时觉得痛苦,也许以后她回忆起来还会觉得那种痛苦也是一种快乐呢。
洋洋妈的回复:(写于2/21/200111:55:26AM)
还记得2000年春节晚会上有个可爱的玩打击乐的小女孩子吗?前两天中视有一个节目采访她。小丫头神气极了,可是看着她在爸爸妈妈虎视耽耽的目光下练习,练得眼泪直掉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疼极了。也许这就是个矛盾体。洋洋渐渐长大了,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zezema的回复:(写于2/25/20016:09:27PM)
我儿子还小,七个多月,不用说我非常爱他。然而在我对他的教育方向还不明确的时候,我是非常焦虑的,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索,我的想法也基本成熟:
第一是我的无条件的爱那是他成长的基础。
第二是教会他思考。
第三是给他一个优秀的品质和修养
其实我现在的想法不在于我能给他什么,而是我所不能给予的更多的知识、更多的阅历、更多的理性的指导。这才是我的方向。
我们应该给予宝贝什么(上)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我们应该给予宝贝什么(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也说说该给孩子什么:尊重她的选择!
妈妈们在讨论什么是快乐,翻翻词典:快乐是感到幸福或满意。
咪咪如果将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而对方乐于接受,她就很满足的样子,也许应该是快乐着。两岁的时候,家里来客人,咪咪给人家西瓜,客人推辞不要,咪咪放声大哭。给予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不快乐。当然如果问她,她会说:跟妈妈在一起就快乐;(大约受《宝莲灯》沉香的影响:幸福就是跟妈妈在一起。)
我们希望孩子不落后,为她策划人生,实际上是在向孩子索取,希望得到满足,快乐的是我们自己。孩子怎么想呢?,年少时我一直向往到北京去上大学,但父母认为女孩子不该走的太远,于是到现在我仍然呆在济南。生活的也不错。但每每想起来,总觉得那会是另一种人生。如果是自己的选择,即使是错的,也没有遗憾。尽管咱们的孩子还小,她的生活还很简单。我觉得,尊重她的选择,她就会快乐。
“今天上不上幼儿园?”
“不上。”我们尊重吗?
这样问:今天上幼儿园,坐车还是骑自行车?
划个道出来,尽量宽一些。
家慧的回复:(写于2/21/200111:38:45PM)
我觉得,能给宝宝一个知足常乐的个性很要紧,但是,又不能没了上进心,不知道怎么培养,各位妈妈有好建议吗?
haomather的回复:(写于2/21/20013:23:10PM)
我刚才看了你的文章,觉得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觉得只给孩子爱是不行的。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因为我们不可能帮他们做所有的事情,对吗?
心痕的回复:(写于2/21/200111:02:14AM)
这些天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不过我的疑问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自从孩子上学以来,看到他为自己的付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开心快乐,我就会想,这就是我们期望中的快乐吗?
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什么是快乐”的调查,很多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就快乐,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快乐,而很多家长也觉得孩子多才多艺是快乐,但是我想,多才多艺的孩子一定是吃了不少苦头的,那么,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才使他们快乐呢?我们快乐的方向和孩子们的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是不是你给予的时候又希望孩子有一定的结果来回报呢?
亦弛的妈妈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应该给予宝贝什么(下)
五一了,我们为什么带孩子去旅行?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一了,我们为什么带孩子去旅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次旅行中,团餐极其难吃。好多孩子都嗷嗷哭闹,同桌一个小朋友却很特别,不仅认真吃饭,且坚持把饭吃完。后来得知,他从五岁开始就常跟着父母到处旅游,见过很多风景,也吃过苦头,遇到小困难他很自然地选择去面对和适应。现在很多家长去旅行不带孩子,一是觉得孩子小,什么也记不住,去了白去。二是怕旅途有危险和意外。三是觉得带孩子麻烦。其实旅行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益处。
首先,可让孩子学会理解和适应他人。旅途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旅友、居民、观光客等,口味、风俗、习惯、语言各有不同,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观察不同的人,体会思想的多样性,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
其次,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表达自己的需求。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而离了父母胆怯怕事。旅行中有更多的机会,要他们自己照顾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冷了热了,饱了饿了,都要学会自己表达。
再次,感悟世界之大,遇事不易走极端。总是呆在固定的地方,见固定的人,做固定的事,思维变得越来越狭隘。若孩子有机会领略更多风景,接触更多人,真正体会世界之大,思维眼界将变得开阔。遇到烦恼和困难会思考用更多的方法去解决。
最后,虽然带孩子要做更多的事前准备,也要花些精力照顾他。但同时孩子们也会给旅途带来更多欢声笑语,这是一家人提升家庭凝聚力的好机会。
打骂教育带给孩子什么坏处?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骂教育带给孩子什么坏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人历来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这种粗暴的家教方式只能摧残孩子的心灵。教育孩子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
2004年11月的一天,武汉一家医院儿科门诊部,一伙人一路跑着抬来了一位少年垂危病人,只见他头歪向一边,脸色苍白,呈昏死状。经医生检查,孩子已经瞳孔放大,四肢冰冷,心跳呼吸停止。
“尽最大力量抢救!”医护人员不忍看到这朵已经十分柔弱的鲜花在他们面前凋谢,迅速对他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呼吸,气管插管等。
一切能够用上的抢救措施都用上了。小孩的心脏在强刺激的作用下,出现过短暂的微弱跳动,但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这个名叫陈军的孩子还是于次日凌晨死亡。
原来前天中午放学时,陈军的父亲陈明汉到儿子就读的小学接他回家吃饭。在校门口等所有的孩子都走光了,仍不见陈军的影子。一打听,陈军早上根本没有去学校。
陈明汉怒气冲冲地刚回到家,儿子也丧魂落魄地跟着进了家门。
“你到哪里游荡去了?敢不上学!”
“到……到17中……”陈军怯怯地回答。
陈明汉怒喝:“到17中去干什么?”
“……”陈军语塞。
“你的书包呢?”
陈明汉见陈军是两手空空地回到家。
“被扣在17中了。”
陈明汉大怒,命令陈军跪在地上,又用尼龙绳将儿子拦腰三道,五花大绑,悬空吊在暗楼横梁上,然后将门反锁,骑车到17中去找陈军的书包。半小时后,陈明汉提着儿子的书包回来了,门一打开,只见11岁的陈军脑袋歪在一边,瞳孔放大……
“儿子,你听得见吗?爸爸在叫你……”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嚎回苗在整个门诊大厅。
“我有罪,我该死啊……”但是无论陈明汉怎么自责,都没有用了。
教育专家认为:打骂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感情。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是向孩子表示:当别人的需要与你的需要发生冲突时,武力(或权力)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受挫或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这种管教并不能增加孩子的自律。当有人管着的时候,这种孩子常常不敢表达自己,但没人管的时候又什么都敢做。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培养出一个两面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已看不到他们身体上挨父母打的伤痕。但在他们的内心,仍然保留着幼年时挨打的痕迹,其后果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莫名的内疚,这种内疚会有不同的表现:性格有攻击性,跟人相处困难,或工作不负责任。幼年的压抑不自信,对成年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因为打骂已经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身心,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孩子特长的发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爱抚,是教育的实质和精华。”教人首先要教心,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合声中最细腻、最柔和的旋律实属于心声。
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
尊重孩子应当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这份尊重不决定于孩子的行动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
尊重并不是不能提出严格要求和批评责备,而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另外,在很多家庭内,打骂完之后孩子仍然会犯相同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就是孩子,打只能使他暂受皮肉受苦,而不能让他从根本上明白任何事理。
所以,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要再打骂孩子了。要学着用心去改变孩子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