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4日晚间进行的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中国“一姐”李娜直落两盘,以6-4、7-6(0)的比分击败卫冕冠军斯齐亚沃尼,勇夺冠军。赛后,国际主流媒体纷纷对比赛发表评论,盛赞李娜的不俗表现。

赛场上那个充满了个性与霸气的李娜,大家早就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在童年时代的李娜又是什么样子呢?

恐怕许多人都还不知道,李娜来自一个单亲家庭,这让她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而在开始打网球之前,她原先是想女承父业,走羽毛球的道路。

小时候的李娜很萌很可爱

小时候差点练羽毛球

说起练网球,李娜称完全是阴差阳错,自己本来是想练羽毛球的。李娜的爸爸李盛鹏年轻时曾是湖北省羽毛球队的业余选手,可“文革”却打破了他做运动员的梦想。于是,“运动员情结”自然转到了女儿身上。

李娜在5岁时,就被送去学打羽毛球。练了几年,李娜被武汉市网球业余体校的教练夏溪瑶教练看中,这样,李娜就开始打起了网球。

原因?“羽毛球教练对我说‘你打羽毛球像个网球选手,去试试网球吧’。”——现在应该感谢这个教练,要不是她,我们就无法看到今天这个大满贯冠军了。

羽毛球为今天的成就打了底子

据李娜的爷爷李龙立介绍,因为他以前是小学的体育老师,所以李娜受家庭熏陶,从小就爱打球。当年他做主带她去报了个羽毛球班。李龙立认为她这次在比赛(法网)里放小球多了,说明那时候练羽毛球打了底子。后来练了几年,她打羽毛球总是发力,觉得练网球可能更好,就开始改学网球。

妈妈是最重要的人

李娜身上体现出来的坚毅,其实和童年经历有关。

熟悉李娜的记者,都不会轻易和她谈起小时候。在李娜14岁的时候,父亲早逝,整个家全靠母亲照料一切,含辛茹苦。

李娜的母亲李艳萍是武汉市长江轮船航运公司的职工,她说:“李娜是一个懂事的孩子。14岁那年,她爸爸因先天性血管狭窄去世了,我的工作又不好,所以李娜进了国家队以后,每个月都把自己的工资和奖金一分不少的交给我,她还生怕我舍不得花钱,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别为她今后操心。每次回来,她都陪我逛街,给我买衣服。去澳网前,刚花了1000多块给我买了一套兰蔻的化妆品。”当然,李艳萍对女儿也非常关爱。直到今天,只要李娜在国内有比赛,李艳萍都是场场不落。而且每次李娜比赛结束后,由于要找医生恢复按摩,没时间洗比赛服,都是妈妈帮着她洗的。

李娜自言,自己从母亲身上学到许多,“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我变得坚强和坚韧,懂得一切都来之不易。”

愿望当一名家庭妇女

很早以前,李娜就曾经透露过自己的愿望是当一名家庭妇女,随着现在成绩越来越好,她强调自己的这个愿望从未改变过。“我现在还是想当家庭妇女,然后又开网校。这样姜山可以管网校,我当我的家庭妇女。”开一家网球学校,培养青少年网球,这在李娜看来,自己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

“也许跟我以前打球多多少少有阴影有关。”李娜谈起自己以前的打球经历,“我的教练余丽桥带了我9年,虽然这9年成绩一直在提高。但她不懂得怎样去表扬队员,我9年来没有受到任何表扬,她永远在骂我和李婷。但跟老外接触就不一样,他们会不停地鼓励你,给你自信。”在最为关键的打球基础阶段,给孩子们最好的网球环境,创造公平有利的竞争环境,这是李娜的一个心愿。“如果我以后有了小孩,我想我会经常带着他去孤儿院,让他多接触社会,不希望小朋友被圈养。”

李娜档案

别名:娜姐,娜美丽,亚洲一姐

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北武汉

出生日期:1982年2月26日

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学历:本科

身高:172cm体重:65kg

运动项目:网球专业特点:正手凶狠,灵活,底线好,力量大

启蒙教练:余丽桥训练地:马拉喀什,什切青,内乌姆教练迈克尔·莫滕森

丈夫:姜山

主要奖项:

2009年法国网球公开赛16强

2009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八强

2010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四强

2010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八强

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亚军

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

扩展阅读

用音乐丰富宝宝童年


音乐,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翻译的人类共通的哲学语言。除了其本身在艺术上的价值之外,音乐还有各种神奇的功效,特别是对于早期教育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优秀的早教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安抚情绪、培养音乐天赋,还可以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激活孩子大脑,促进发育,激发各种智慧潜能,并刺激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所以从一出生就接受音乐教育,开发音乐智能对宝宝来说意义重大。

诗诗的妈妈深知音乐早教重要,在诗诗12个月的时候就带她去上金宝贝的音乐课,本以为课上老师会教孩子一些乐器演奏或是声乐知识,可是上了几节发现,完全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老师并不会逐字逐句的教孩子们唱一首歌,也不会告诉孩子们吹口琴的时候该去对着哪个方格子,课程中,竟然都是音乐游戏的穿插。诗诗妈妈很疑惑,甚至还去质问音乐老师。但是老师告诉她,幼儿的音乐早教并不是说一开始就非要孩子学弹琴、学声乐什么的,而是给他一个音乐的环境。音乐智能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诗诗的妈妈对此本来有所怀疑,但是当她发现女儿的确有越来越强的乐感,甚至能对着一首完全没听过的歌曲准确的打出拍子、哼出才放了一集的电视连续剧片尾曲时,她才明白,原来她一直误解了音乐早教的真正含义。

金宝贝的专家指出,过早的让孩子接受乐器、声乐的培养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想发掘出孩子与生俱来的音乐感知力,后天的培养方法是关键。不论是家庭还是专业的早教机构,都该以丰富婴幼儿音乐体验为前提,在对幼儿的音乐早教中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无形刺激

这里的刺激指的是歌曲本身各个构成要素。婴幼儿的对世界的认知是与大人截然不同的童话世界。他们更加愿意接受会说话小花、小草、小兔、小猫等童话讯息。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和需要来选取那些旋律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可爱逗人的歌曲给婴幼儿刺激。

2.情景设计,感受趣味

在孩子用听觉感受音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们的视觉学习能力和肢体语言。大人可以和小孩一起用动作、高低音、甚至是不同的童话角色来帮助孩子熟悉歌词、旋律、提高孩子的兴趣。

3.摒除功利心态,让孩子快乐学习

许多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初衷,都只是希望孩子在音乐中得到快乐,但是当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家长就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成效、学费是否值得等问题。然后艺术领域的学习并非立竿见影,操之过急的家长只会让原本应该增加生命美好经验的音乐学习变成孩子难以承受的压力。每个孩子都该有享受音乐的权利,家长不要在任何阶段评判音乐学习究竟值得与否,更不要去定义孩子有无音乐天分。

音乐对孩子们来说,本身是具有“自娱”的特性的,正是这个特点吸引孩子参加进来,他们在“玩乐”当中懂得音乐,而作为大人的我们也应该以丰富生活的引入方式让孩子真正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音乐童年。

100种童年心理阴影的成因


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的挫折,都有可能在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伤痕。心理学认为,人在早期所经受的一些刺激会形成不同的心理阴影,对人的一生产生不可预想的影响。就让我们好好的回忆一下,在童年时,我们曾有过哪些不愉快的回忆,它们是否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性格,生活习惯?我们又该怎样避免这些阴影在孩子心中出现?

1.父母经常吵架,担心他们离婚

2.一直认为父母是完美的,却发现他们有不良行为

3.父母离异

4.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不和或意见总不一致

5.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6.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7.生活在重组家庭里

8.半夜醒来爸爸妈妈不见了

9.得不到父母的照顾

10.父母不孝敬老人

11.家中频繁更换保姆或直接照顾孩子的人

12.父母或较亲近的人患了较重的病

13.父母或较亲近的人突发意外

14.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

15.没有心理准备的亲子分离

16.父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观消极情绪

17.频繁搬家

18.没有与宝贝沟通就转园

19.受父母打骂或体罚

20.被大人强迫吃东西或喝水

21.家人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人说孩子“不聪明”等话

22.被大人戏弄

23.被大人用各种理由欺骗

24.做错事被大人辱骂

25.提出的问题让大人感到烦躁或者讥笑

26.给孩子设立过多的禁区

27.哭的时候被强行禁止

28.被父母当作出气筒

29.经常被大人恐吓

30.被当众严厉的批评

31.自己的兴趣总是被大人压制

32.父母总拿孩子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

33.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和他人议论宝贝

34.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

35.经常感受大人恶劣的体态语言,如:没有好脸色等

36.被父母强迫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37.父母过高估计了孩子的能力,总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

38.父母给买的东西都不是孩子喜欢的

39.被父母强迫按照他们的意愿装扮

40.从小被错位养育

41.有过独立呆在黑暗地方的经历

42.听过可怕的故事

43.看到暴力、血腥、恐怖的镜头

44.受到同龄或大孩子的欺负

45.听到过怪声

46.做噩梦

47.有过长时间在陌生地方独处的经历

48.看牙医或打针

49.被惊吓过

50.遭受过性侵犯

51.犯错误被当场抓住

52.走丢过

53.当众出丑

54.把父母珍爱或别人的东西摔碎了

55.心爱的玩具找不到了

56.挨饿

57.生过一场大病,有痛苦的治疗经历

58.被人殴打过

59.遇到过坏人劫持

60.受到大孩子的威胁或恐吓

61.被拐卖过

62.总是睡不够觉

63.遭遇精神病人

64.被某类公务人员(如警察)吓唬过

65.在浴盆或泳池呛水

66.异物卡住喉咙或进入耳朵

67.受到动物的攻击

68.被放在高处

69.被烫伤过

70.触电

71.穿很紧的衣物或鞋子

72.受过很严重的伤

73.因贪食某种食物而生病

74.被人冤枉或遭到不公平的待遇

75.觉得自己不漂亮、不可爱

76.被人嘲笑“长的胖”等

77.被别人说“这么笨”等

78.自我感觉好,但总不被别人承认

79.得不到老师的宠爱,什么“好事”都轮不到

80.和小朋友在一起总是不如别人

81.家庭经济拮据,经常被小朋友嘲笑穿戴

82.小朋友嘲笑自己的父母

83.向别人求助时遭到拒绝

84.因某种生理缺陷而被人侮辱、嘲笑

85.小朋友总是不和自己玩

86.和小朋友一起玩总受到排挤

87.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总是没有

88.家人或老师偏心

89.和最好的“朋友”决裂

90.家人或老师辜负了自己的信任

91.尿床被别人知道了

92.幼儿园里有一个总跟自己“过不去”的老师

93.在一次重要比赛中输了

94.有亲人突然离世

95.看到别人家里有亲人离世

96.家中有人犯罪

97.目睹交通事故等

98.家里的宠物意外丢失或死亡

99.动画片里的宝贝喜爱的人物死了

100.目睹宰杀动物

陪贝儿过童年(上)


从报上看到周末有童话剧专场,就急不可耐地告诉贝儿:星期六下午爸爸妈妈带你看童话剧去!——其实心里还有一份“私情”,想还自己一个儿时的梦想。

《马兰花开》的故事,我在很小的时候听姐姐们说过。她们比我大上十多岁,童年时代是在北京和上海度过的,那是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中期,自然看到很多的童话剧、木偶剧。而我生逢文革,条件环境都比不上姐姐们。在姐姐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她们童年时代看过的童话剧,是多么美丽的一个梦境啊!

老公则比我更惨。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留在他记忆里的童年,除了放牛割草满地撒野,收麦时曾一顿吃下七大碗面条,就是在两三岁上他听着锣鼓队跟着走上几里地的迷路经历了。老公常说,一个人有一个半童年,一个属于自己,半个是陪孩子。那意思是,父母要陪伴孩子的整个童年期,更主要的是他要在贝儿的童年中挽回自己的童年,弥补自己的遗憾。这个主意深得我心。

我们亲戚很少,朋友不多,周末的整个时间,就是挖空心思找地方玩。挖荠菜,踏青,赏梅,看桃花,放风筝,划船,野餐,看动物,坐火车,游泳,躺在草地上睡觉,光着脚丫走泥地,捡落叶,拾落花生,看雪景,……现在又多了一个项目,看童话剧。基本上每周一个节目,有了长假就全家出门旅游。

上不上兴趣班?我们听贝儿自己决定。她想学画画儿,就报个画画班;想学跳舞,就报个舞蹈班。她说她什么都不想学了,只想玩儿,于是我们就乐得陪她到处找地方玩。本来嘛,童年最大的任务就是玩耍。我们对贝儿的要求体现在“三好”上:吃好玩好睡好。当然,在幼儿园里也得学好。——现在贝儿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散养”。让她好好享受童年自由自在玩耍的乐趣。

傍晚贝儿从幼儿园回来,先是找些吃的喝的,再找大小玩具办幼儿园的游戏,玩腻了就缠着保姆讲故事,或者自己看动画片。吃晚饭后,一家人聊聊幼儿园的见闻,问问贝儿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新东西(多数情况是,贝儿忘记了就说等我想起来再告诉你吧),完成一些老师布置的小作业(这个贝儿一般记得挺牢),有时,做父亲的会请求贝儿学习一首唐诗,但多半会被我的暗示或明示打断。

因为我在两岁半的时候已经能够背诵当时所有公开发表的毛主席诗词,虽全然不解其意,但背得有声有色一字不拉。被大院里的人引为“神童”,到医院打针都因此会得到护士们的青睐,打得轻些还能得到数只针盒药瓶做玩具。但到如今,这些诗词早就被我就饭吃下肚去,脑海里找不到它们半点的影子了。所以我非常反对教幼童学唐诗。有时间不如学些儿歌,孩子倒能入脑入心。

到了晚上八点二十左右,贝儿听爸爸妈妈讲一至两个故事后,她就上床休息了。没有认字,没有练琴,没有绘画,没有双语教育。但是贝儿有养金鱼,养花草,养螺蛳,她为邦邦(她最爱的一个娃娃)做衣服,她在家里为每个人安排角色演《灰姑娘》和《白雪公主》,阿姨烧菜她放盐,阿姨盛饭她端菜,吃完饭她帮着收拾桌子(她抹桌子比爸爸抹得都干净,她说抹布是桌子的梳子,梳着桌子的头发)……老师说她“一看就是心理非常健康的孩子”。(待续)

陪贝儿过童年(下)

中国的“隔代教育”问题


什么是隔代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如何看待中国的隔代教育,长远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但也不能全盘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我们积极引导,通过开展大量的鲜活的、校本的隔代教育应用性课题,帮助更多的祖辈家长们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家长,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祖辈家长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原因二: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原因三: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原因四: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隔代教育的类型

类型一:过分关注型。

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类型二:过分监督型。

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类型三: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类型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