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绘画本身包含着技能与创造,技能可以教而创造却无法灌输,只能借助于环境的熏染。如果你不想令孩子的思维枯竭、创作力受阻,最好的办法就是为他培植一片沃土,即使他不能成为“大师”,至少也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美感和灵感的快乐的人。

女儿只有2岁,已经拥有了题材丰富的涂鸦作品5大本。她甚至还可以一边画着具有连贯意义的连环画,一边配以生动的语言故事。别人以为她是什么天才,但于我看来这却是极简单不过的事情:只要你顺应孩子的兴趣、给予恰当的方法,同时提供足够宽容的空间。

我从飘飘一出生就为她创设适合培养“大师”的环境了。这种环境包括:

丰富的材料以拓展其绘画空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孩子寻找和购置各种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比如水彩笔、彩色铅笔、蜡笔、水粉、油画颜料,甚至蜡染工具和各种颜色、质地的纸张等。而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如废弃的旧玻璃瓶、报纸、易拉罐、铅笔屑、糖纸;以及自然界的树叶、花瓣,形态各异的坚果、小石头、沙子等等,也可以成为绘画创作的材料。每一种工具与材料都有其不同的特性,发挥着不同的功用,可以帮助孩子尝试着用多种途径来表现他的想像,有益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并拓展其绘画空间。

良好的感官刺激以增强其观察力

女儿未满周岁时,我就为她精心布置了丰富多彩的室内环境,并时常为她描述各种室内物品;到室外活动时,我会有意识地引领着她的目光,让她去关注蓝天白云,红花绿树,上下翻飞的蝴蝶,嬉戏追逐的小动物。这种不断的感官刺激,使她的视、听觉和语言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她拿起笔来涂鸦绘画时,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并抓住各种事物的特征。

欣赏大师的名作以培养其鉴赏力

当我初次带着吸着奶嘴的女儿步入美术馆时,引来不少好奇的目光,这其中隐藏着这么一句潜台词:“她懂什么?!”他们也许还未意识到,这种偏见可能会扼杀多少天才的孩子。事实上,及早欣赏大师的名作除了能让幼儿在视觉感官上产生刺激以外,观赏过程中成人的动作、声调、表情甚至眼神都对幼儿起着暗示的作用。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不了多久,你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孩子已经轻而易举地步入了美妙的艺术殿堂。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体验历史和生活丰富孩子的绘画题材

不要以为历史和生活只属于成人的世界,儿童的心灵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性,更容易以不同于我们的独特视角去看待一切。在教女儿绘画的过程中,我常会创设一些主题,和女儿共同体验历史和生活:以季节为素材,帮助孩子观察并记录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节日为素材,给孩子收集和讲解各地的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以周围建筑物为素材,实地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这样,孩子一旦拿起笔来便会思如泉涌。

相关推荐

亲子早教:父亲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很有造型艺术技能,五岁时所做的剪纸画就已栩栩如生。毕加索被本地人称之为奇才。亲子

殊不知,被视作奇才的毕加索却不适合院校的学习生活,到了2年学,还没有学好简易的算数,更算不上读书了。左邻右里也已不为他的美术绘画技能拍案叫绝,只是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四幅画!”那时候,基本上任何人都觉得:毕加索是一个傻子。亲子

应对来源于各个方面的讥嘲与藐视,毕加索的父亲则觉得:毕加索读书不行,美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以便掩盖自身学习上的落伍,毕加索一直不费力气地绘制博学多才的绘画。但是不管怎样,讽刺却越来越强烈,小毕加索柔软的心灵蒙到了黑影,他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了。

以便慰藉孩子负伤的内心,紧要关头,是父亲为他擎起一片蓝天白云。父亲每日坚持不懈送孩子去上学,一到课室父亲便把画笔工具和作为女模特的死鸽放到课桌椅上。即然孩子读书不行,就不必凑合他,更不可以从而抹杀孩子的美术绘画技能。亲子

那一段时间,父亲变成孩子强大的心理状态借助,好像离开父亲,毕加索压根不敢去应对日常生活。以致每日念书,务必获得父亲来送他回家了的服务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掉父亲那温暖的手。拥有父亲的适用,毕加索每日都沉浸在想像的天地里,尽管课程不太好,可他却在美术绘画的天地里找到开心。

育子聪慧:亲子器重自身的孩子,并不是忍受孩子一错再错的缺陷,也不是盲目跟风地娇惯,假如孩子拥有 基本上难能可贵的缺点,而大家又一味不管不顾具体情况,烂泥扶不上墙,以恶语相向、恶语相向看待孩子,这会给孩子内心导致无法痊愈的外伤。毕加索的父亲在紧要关头解救了孩子,大家做爸爸妈妈的也应当尽量地扬孩子优点,避孩子所短,使孩子心身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趋势。

爬出一片天(上)


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父母都很关心“宝宝爬行”的课题。“爬”似乎是多数宝宝由坐而站必经的阶段,而“让宝宝多爬,有助其智力提升”的观念,也曾在几年前被大加倡导;然而实际上却也有为数不少的宝宝不经过爬的阶段,便直接站立、学走。

那么宝宝不爬是正常现象吗?是否宝宝不经过爬的阶段,智力发展就比肯爬的孩子略逊一筹?如果父母引导宝宝多爬,真能刺激脑部发展,提升智力吗?

爬行并不是必然的发展阶段

就医学的观点来看,“会站”、“会走”是每个孩子爬行的目的,换句话说,爬行是孩子站、走的准备动作。然而,“爬行并不是孩子生长发育必经的阶段,有些不爬的孩子反而比较早学会站和走。”小儿脑神经科主任张敬文说。

小儿科主任吕适存医师也说,有些孩子天生就是不爬,直接学站、学走;有些孩子爬的时间很短,如四五天,连父母都没注意到。“其实,‘站’和‘走’都是比爬更高级的动作,当孩子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时,显示他的肌肉协调与平衡已发展到相当良好的程度。”吕适存医师进一步说明。

因此,儿科医师认为,父母不需要因为孩子不爬,便担心他在生长发育上出了什么问题。张敬文医师表示,医生不会以孩子爬行与否,来评估孩子的心智发展。儿童心理专家蔡文哲也说,只要孩子其它的发展像动作、感官、智能、语言、社交技巧等都有进展,而且符合那个年龄的标准,就没有所谓“发展迟缓”的疑虑。“千万不要强迫一个不打算爬的孩子‘非爬不可’,那样太难为孩子了。顺其自然就好。”蔡文哲医师叮咛。所以客观来说,宝宝的爬与不爬是天性使然,因人而异。

孩子爬不爬也会受环境影响

可是天生就不爬的孩子多吗?张敬文医师表示,原本在自然的情境下,大多数的宝宝都会经过爬这个阶段,然而随着穷乡僻壤的改变——都市的生活空间较小;婴儿床、游戏床、学步车的普遍使用;父母因宝贝孩子而经常把他抱着、背着;怕孩子会弄脏或吃到脏东西生病;或者因为安全问题的考虑,很少给孩子在地上爬的机会,于是有些孩子便在“因应环境”的本能下,略过了爬的阶段,直接进入站和走的学习。“所以,宝宝不爬便站、走的情况,似乎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吕适存和张敬文两位资深的小儿科专科医师均如此表示。

换句话说,“环境因素”也是现代孩子少爬或不爬的主因。对此,吕适存医师表示,有时候帮宝宝换个生活环境或者更换主要的照顾者,情况便可能改观。比如以宽广的地板取代游戏床,换个赞同孩子多爬的保姆,或者给生活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带,都可能让原本不爬的宝宝自然而然地爬了起来。“这就像有些孩子语言发展较慢,在换了环境或照顾者之后,即可获得改善的道理一样。”吕适存医师说。

亲子互动是提升幼儿智力的关键

看来不爬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做父母的还是不禁会想,宝宝是否还是爬比较好?因为我们常听说“多爬的宝宝比较聪明”,真是这样吗?

从儿童心智发展的角度来看,蔡文哲医师指出,爬行与否和幼儿的心智能力并无直接关系。专精小儿脑神经医学的张敬文医师也表示,医学界并没有“多爬的宝宝比不爬的宝宝智能较高”或是“爬行时抬头的姿势,有助于脑神经发育”等相关报告。倒是许多研究指出,亲子互动关系良好的孩子,智力较高,吕适存医师也说:“从经验法则我们也可以轻易看出,经常有机会和大人接触、游戏、讲话……的孩子,脑筋比较灵活。”

“因此,与其说‘爬’这个动作有助于幼儿心智发展的提升,不如说在刺激多爬的过程中,提供了父母与孩子良好的互动的机会,而正是这样的‘双向沟通’激发了孩子心智发展的潜力。”张敬文医师进一步表示。所以“亲子互动”才是父母应该重视的课题,至于孩子到底有没有出现‘爬’这个动作,并不是那么重要。

张敬文建议父母,对于肯爬的孩子,可以透过“地板游戏”多刺激他爬,例如和孩子玩滚球、追球的游戏,或者拿着玩具吸引孩子从一边爬向另一边。而对于那些本身不爱爬,或者因父母或照顾者的带养习惯,较时间处在学步车或游戏床的小孩,只要大人经常与孩子互动,及刺激孩子的感官(触觉、听觉、视觉等),他的心智发展与多爬的孩子相比,并不会有所逊色。

(接下文)

爬出一片天(下)

“爬”出一片天


美国医生丹普尔等人联合倡导被动爬行模式,他们认为,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脑的充分协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外界信息刺激,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明显的效果。 

心理学家温格的研究和雷蒙•达德人类研究所的研究都指出,允许婴儿自由地在地上爬行的民族比严格限制婴孩爬行的民族,文化或技术水平要高。

爬行不是必然阶段

很多家长都问过医生类似的问题,为小孩不会爬而感到担心,许积德教授说,其实,虽然大多数孩子都会经过爬这个阶段,但爬行并不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并不能仅因为小孩不爬就认为他发育落后。爬行是孩子从会坐到会站、会走的一个过渡动作,也就是说,爬行是孩子站、走的准备动作。而有的孩子并不经历爬的阶段而直接学会站和走,家长也不必为此担心。

宝宝学爬好处多

尽管有的孩子没有经历爬的阶段,而且专家也说不爬并不代表发育不好,但爬行对于宝宝的成长来说,确有很多益处。

爬需要抬高并左右转动头部,还需要胳膊及手腕的力量支撑整个上半身,因此有利于强化宝宝手、脚、颈部的关节,并使腹部、颈部、四肢的骨骼关节和小肌肉群得到锻炼,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增强体力并为将来的动作发展打下基础。

爬行时,需要上肢及下肢的共同参与,是全身的协调动作,因此爬行可以增进大脑对四肢及眼睛的控制能力,锻炼手、脚、眼的协调性,有效预防感觉统合失调。

充分爬行可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扩展他的视野,能促进大脑发育,开发孩子智力潜能。当孩子在襁褓中时,视听所及的范围很小;当他坐着或躺着时,视听范围略有扩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多;而当孩子在会爬行时,姿态由静到动,范围由点到面,他所接触和观察到的事物逐渐增多,认识世界的范围也在扩大,同时,他的思维、语言与想像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创造学爬好环境

环境因素是很多宝宝不会爬的重要原因,要让宝宝学会爬,首先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1.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

有的家长担心宝宝在学爬的过程中受伤,也有人担心宝宝会爬后,可到处活动,自己稍有疏忽就可能出意外,使宝宝身体受伤,其实,只要做好安全工作,对孩子多加注意,一般是不会发生什么意外的。

2.多给宝宝提供学爬的机会

多给你的宝宝提供学爬的机会,把他从婴儿背带、推车和学步车中解放出来。当孩子只有3、4个月大的时候,如果你总是背着他或是将他放在推车中,他可能不知道自己其实可以有更多的运动,如学习爬;而当他8、9个月时,如果你常常将他放在学步车中,任他自己去“走”,宝宝用惯了学步车,发现借助学步车可以快速到达他想到的地方,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更不愿意再学爬行了。

3.给宝宝爬行的空间

首先是要给宝宝足够的空间,比如一张大床或是家具摆设较少的房间。

其次是要给宝宝舒适的爬行空间。宝宝爬行的地方应该软硬适中,摩擦力不可过大或过小。摩擦力过大使宝宝爬行起来更困难,而过小又容易使宝宝摔倒。

4.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宝宝会爬了,他能看到更多的事物,此时,他的“探索欲”非常强,说不定你一眨眼,他又爬出了老远。宝宝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在妈妈的火眼金睛之下,因此必须做好安全防范。

房间里容易被拽倒、摔碎的物品要收起来,比如热水瓶、花盆、玻璃器皿等;

剪刀、水果刀、针线等物品要收拾妥当;

塑料薄膜、塑料袋、气球等物品要收好,以免造成宝宝窒息;

药品,尤其是糖衣片以及其他不适合婴儿吃的食品也都要收起来;

将所有尖锐的桌角、柜角套上保护垫,以免宝宝不慎撞到;

注意电源线,并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防护盖或使用安全插座。

爬行不仅让宝宝的肌肉和关节得到了锻炼,还让他学会了转移重心,为行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就在不久后的某一天,您会突然发现,宝宝自己颤颤悠悠地走到了你的面前。

专家/许积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保健科教授

爬出一片天(下)


爬行能强化肌肉、刺激触觉,增加孩子的空间感

虽然从疾病、神经医学或心智发展的角度来看,宝宝略过爬的阶段,直接学站、学走,并不如父母想象的“有什么问题”,或许我们还该为孩子的“发展迅速”感到高兴。然而,如果从“复健医学”或“蒙特梭利幼教”的观点来看,“爬行”对宝宝的身心发展,却有着不可忽略的意涵。

疗养院康复科主任高丽芷指出,爬行能强化宝宝手、脚的关节,并且锻炼腹部、背部的肌肉,使这些环绕在脊椎周围的肌肉强壮有力,有助于宝宝站立时维持良好的姿势,进而减轻脊椎的负担。换言之,宝宝爬行与其未来的脊椎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丽芷主任表示,在我们人体的脊椎周围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循环代谢等管线,以及重要的内脏器官,当脊椎的角度歪曲时,将人对其造成压迫,进而引发神经、血管、新陈代谢、内脏功能失调等疾病,或是造成骨刺、肌肉酸痛等病痛。“医学研究指出,在成长阶段多爬的宝宝,肌肉、关节比较强壮,姿势比较挺,长大后脊椎的相关毛病比较少或病痛的程度比较轻微。”

此外,高丽芷主任也指出,爬行时的抬头动作,能强化颈椎的支撑力,未来孩子在学校上课学习时,会显得比较有精神;而爬行时手掌与地面或其它物体的接触,则有助于触觉的开发和手指的灵活运用,还可促进四肢动作的协调。

和以前融入大自然的生活相比较,生活在现代化城市的孩子已较过去失去许多爬行的机会,因此高丽芷主任认为,父母应利用游戏等方式,刺激孩子多爬,“以补目前生活环境处处受限的不足”。如果环境许可,也没有安全的顾虑,高丽芷主任还建议父母多给孩子“爬高爬低,爬上爬下”的机会,因为孩子将随着视觉上的改变,发展出比较好的空间判断力。

爬行能累积孩子的生活经验

现任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的周丽珍曾实地观察幼儿园里孩子的学习情况,她发现某些孩子虽然智力上与一般孩子无异,可是“思考路径”却很短,比如提到“下雨”只能想到“带伞”,然后就打住了,无法像其他孩子能天马行空地“想象”。在溯及这些孩子的成长经验时,周丽珍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婴儿期几乎没什么爬行。

“爬行”提供了生命早期“主动探索”和“尝试独立”的机会,让孩子在“实地去做”、以“感官实际接触”的过程中,熟悉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学习生活上必需的“技巧”,激发不同层次的“思考”,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凡此种种,都会储存在他的‘记忆痕迹’(潜意识)里,成为孩子未来挥洒生命的重要资源,而这正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精髓。”周丽珍园长说。没有人知道孩子早期的经验将转化成怎样的形式呈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现在自我呈现”都是站在过去的无数经验之上。

“当然,‘走’也是积累生活经验的方式,但是爬行的行为发生得比走早,爬行的孩子将比不爬便走的孩子多出几个月的探索经验,而这对各方面发展迅速的小宝宝来说,着实弥足珍贵。此外,爬行时的眼界比站立来得宽广,爬的重心可以让孩子很有安全感地‘到处’探索,由爬而坐比由站而坐来得容易,因此孩子有较多机会停下来(坐着)把玩手中的东西——而手的接触正爬行带来的最大学习。”因此周丽珍强调,当孩子自然发展到爬的阶段时,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多爬。

不爬没损失,多爬多收获

看了几位专家的不同见解,我们或许可下个结论——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有许多关键,“良好的亲子互动”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至于孩子“爬”或不“不爬”,最好顺其自然,孩子不爬并不表示他有什么损失,然而对于肯爬的孩子,如能多给他爬的机会,那么他必然有更多的收获。

采访撰文/吴亭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