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们国家兴起的国学热,很多地方举办国学班,一部分人认为国学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让孩子学习国学有利于文化传承,积累文化底蕴,很有必要;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很小,对于并不理解的东西,生记硬背真的好么?那么小孩子到底要不要学国学?什么是真正的国学?如何学国学?对待社会上的国学热,如何理想的看待?

为您倾心讲解。

一、什么是国学?

对于国学,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国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国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二、学国学对孩子益处多

孩子到底要不要学国学,我们可以听听大师们怎么说。

1.杨振宁说国学

“我小时候就读很多《唐诗宋词》,妈妈当时要求一天背一首,后来大一点就背《孟子》,父亲每天用一个小时来教我《孟子》,教了一个半暑假,把将近三万八千字《孟子》从头到尾都背了。我读了《孟子》就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哲学,对我这一生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那时候我的父亲教微积分,找一个家庭教师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

2.牟宗三说国学

“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3.季羡林说国学

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古代的孔子、孟子、老子,近现代的如胡适、鲁迅、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小的时候学习古代国学经典的。为什么学习古代经典就可以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呢?原因很简单,经典是教导人如何与宇宙万物相处,如何正确看待世界,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开创事业,如何治理国家等等这些理论、方法、技巧,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能将这些东西学到脑袋里,等到长大以后随着慢慢接触世界、社会、人群等等接触到的一切,就会慢慢的理解小时侯学习的知识,假以时日,就会融会贯通。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接触经典的国学是很有必要的。

三、宝宝如何学国学?

儿童学国学,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期间孩童的德慧智全面的教育,能够培养和提升孩子的道德品格,培养他们的感恩心、博爱心、忠孝心、宽容心、自省心,形成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上善的道德能量启迪孩子先天的慧性,使孩子在接收圣贤文化的同步,可以拥有智慧的头脑,上善的品格。

根据孩子岁数大小以及领悟能力及兴趣程度等不同情况,国学的学习大体可以经过三个时期:

1.0-2岁宝宝学国学

可以放读经音频最好是读诵给宝宝听

2.3-7岁宝宝学国学

可以领宝宝读,每读一字,应让宝宝的手指指着所念的字,不认识不要紧,能背多少是多少

3.7-13岁宝宝学国学

读熟,背熟。

四、如何理性看待社会上的国学热?

国学的兴起出发的本质是好的,但是由于利益化东西的加入,已经有些变质。很多人依靠国学班赚钱,背后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自从奥数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后,国学有成为奥数第二的趋势。所以家长的独立判断很重要。不要总是问好不好,而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家庭因素等综全判断,自己需要不需要,每天花多少时间合适。

贴心提醒:家长们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陪孩子读些国学,然后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再一起分享。先尊重个体差异,从差异里面再寻找出一些共性,然后再探索出一份适合自己家里的方法。抱着研究的态度,而不是靠着天赐良药,这样的心态才是科学的。国学和奥数一样,它们是中性的,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就看你怎么使用它。用得好,会提升孩子的思维水平,用得不好,那就是一种毒药。

相关阅读

孩子哭了 要不要理?


孩子垂泪父母心焦

“孩子一哭我就难受”:自从当上老爸,朱先生事实上非常抑郁,却又不能对别人说。“电视里、广告里的小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的,怎么轮到我们家,就这么受不了呢?”朱先生禁不住对记者诉苦说:“孩子现在十个多月,每天晚上还是要哭好几次,每次孩子一哭,我的心就揪起来了,焦虑得不行。”

“小孩都是要哭的,随他哭去”:自从邻居一家搬来后,胡小姐总是不时听到他们家2岁小孩的哭闹声。听起来,孩子哭了,他们似乎都不太哄的,有时候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连胡小姐都听不下去了,怀疑这孩子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可是见面和邻居聊起来才知道,这家的父母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受西方育儿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不能孩子一哭就去帮孩子解决问题,“小孩都是要哭的,哭是一种表达,应该让孩子充分表达才对。”

“哭是不好的表现”:陈明的女儿冉冉今年12岁,快上中学了。然而冉冉却对于升学感到很恐惧。“爸爸说,上了中学,我就是大孩子了,不能像小学时一样想哭就哭了。”而陈明对记者说,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的确是用心良苦。“以后社会的竞争这么激烈,即便是女孩子也要学会面对各种事情而不退缩。哭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我希望冉冉从小就学会坚强。”

“儿子哭好久是不是有心理问题?”:东东快小学毕业了,和一般的同龄男孩子不同,东东的情绪似乎太过敏感,常常一个人若有所思,爸爸妈妈看在眼里,却又不敢直问。可是有一天,妈妈下班后发现东东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偷偷地哭得很伤心,最让妈妈担心的是,东东哭了半个多小时也没停止。东东妈对记者说:“每次看到儿子这样,我既担心又害怕,不知道该怎样面对。”

专家:孩子哭了,“理”要得法

记者采访发现,80%以上的家长都认为“哭是一种不好的情绪,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最好都不和‘哭’打交道。”而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也都不鼓励家人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情。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孩子的“哭”呢?亲子关系心理咨询师梁红认为,孩子的哭分为不同的情况,家长要学会区别对待、从容接纳。

了解哭泣的“级别”

专家分析认为,孩子的哭泣可能有很多原因,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家长应该通过孩子哭泣的现象找到深层原因。一些哭泣的原因比较容易发现,比如孩子身体不舒服、磕碰感到疼痛等等,而真正让家长担心的是孩子出于心理原因的哭泣。哭泣的原因越发自内心,“级别”越高,应对的方式也越需要技巧。

一级哭泣:身体受伤――当孩子不小心摔跤,或者割破了手指,哭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的反应。这个时候,肌体向大脑发出信号:“快来救我!我受伤了!”如果孩子在受伤时都不能发出哭泣的声音,可以想象将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这个时候,孩子的哭与“坚强”无关,家长需要做的是确定孩子是否安全、健康,然后给孩子一定的安慰,帮助他慢慢平静下来。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哭就是“娇气、不坚强”的表现而对孩子置之不理,会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的情绪,觉得自己不被爱。

二级哭泣:委屈不满――身体受伤时,孩子的肌体会向大脑发出“哭”的求救指令;而如果孩子的心理受了伤,就会产生委屈的情绪,由于委屈而产生的哭是孩子的潜意识试图解决不愉快的心理状态的一种力量,同样是一种“求救”。然而这种哭泣的心理原因相对简单,容易归因,家长只要帮助孩子耐心疏导,是容易让孩子平静下来的。

三级哭泣:悲伤抑郁――当孩子渐渐长大,但心理又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对于周遭的事物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思想变得比较“复杂”了。然而事实上他们这一时期的很多观点还非常片面,这时,孩子就可能出现青春期的“悲伤抑郁”现象。家长最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

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哭的时候,家长最忌讳的就是叫孩子‘立刻停止’、‘憋回去’,或者以威吓的方式强迫、限制孩子不准再哭闹。接纳孩子的情绪,包括哭在内,才能够让孩子接受自己,拥有健康的内心世界。”梁红认为,“哭”是孩子最原始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家长应该冷静地面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尊重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探寻孩子情绪背后所要表达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孩子学习处理情绪的方法,将有助于帮助孩子成长。

广州心智源教育中心主任刘中良认为,“悲伤”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是纯粹负面的情绪,事实上它有很多的正面价值。“如果家长能够认识到‘任何情绪都有积极意义’的话,就不会把孩子的‘哭’一概作负面评价。”

专家认为,“哭”有其复杂的内在含义和作用。它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宣泄,是一种重要的结束的力量。“悲伤其实是对于所悲伤事物的一种告别。当和孩子感到心情悲伤抑郁的时候,允许他充分地抒发自己的心情是非常必要的。”刘中良对记者介绍说,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在所有的情绪中只有“喜”和“乐”才是好的,家长们更是巴不得孩子每天都快快乐乐,但事实上,这不但是难以做到的,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不是最好的。

探寻哭泣的深层原因

在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改变家庭环境,帮助孩子摆脱悲伤和抑郁。

先天气质:孩子的气质可能是造成孩子爱哭的原因之一。家长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包括胎儿期),夫妻二人的情绪如何,是经常表现得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还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得温和而善解人意?如果是前者,父母已经在无意识中为孩子哭闹、任性做了样板。

缺乏安全感:还有些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安全感差,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如别的小朋友,周围的一切总能对自己造成威胁。在这样的情绪下,只要遇到一点麻烦孩子就会哭鼻子。这时家长应该做的是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亲子关系疏远:还有一种爱哭闹、任性的孩子,是因为疏远的亲子关系造成的。如今许多家长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托付给他人看管,结果孩子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只能通过哭闹来宣泄自己,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因此,当孩子能够听懂大人的话时,家长最好要做到在孩子不哭的时候也常常爱抚他。如果家长只是在孩子闹的时候才抱他,孩子很快就会变得更爱哭闹。

多询问,少帮忙

“当孩子面临挫折的时候能成为孩子的‘军师’当然并不坏,因为这至少意味着孩子愿意和家长吐露心声,亲子关系是健康、信任的。”不过,专家并不建议家长帮孩子“大包大揽”地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可能让孩子变得容易依赖。孩子原本可以在悲伤和抑郁的挫折中得到更多。”专家建议家长在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时候,多采用询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少主观地帮孩子作判断、下结论。“这样不但家长自己累,孩子也得不到成长,以后面对下一个问题时还是不知所措。家长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逐渐自己走向成熟。”

专家还提醒家长:在安抚孩子负面情绪时,“爱”的表达是很重要的。“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句温柔的语句,都可有效减缓孩子的负面情绪。此外,平时替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如经常一起看书、讨论等等,可以让孩子拥有较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时,就不容易悲伤抑郁了。”

旁边提示:帮孩子之前先“帮”自己

“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孩子的哭会使得他们的父母处于一种特别状态,让许多家长怀疑他们为人父母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紧张情绪会不断加剧,最后变成进攻性的行为,或者导致消极沮丧的态度。

专家表示:在处理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时候,家长应该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因为孩子的哭而导致的焦虑、无力的状态,给自己一个深呼吸的机会。而不是马上就采取“解决问题”的行动。这就为进一步处理孩子的情绪创造了健康有序的前提。

要不要逼迫孩子“分享”?


一些家长总是喜欢跟宝宝要吃的,以此来测试宝宝对自己的爱,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宝宝,把你的苹果给奶奶吃一口吧?”如果宝宝同意了,有的家长会说“宝宝真乖,你吃吧,奶奶不吃”;如果不给,则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啊,我不喜欢你了。”这样逗孩子真的好吗?宝宝分享真的代表了大方和小气么?我么么应该如何教会宝宝分享呢?

一、分享不是与生俱来的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所以,真正的分享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从动机上说,产生分享行为的孩子必须是主动自愿的;从形式上来说,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从情感上来说,孩子通过分享行为,最终获得的是愉悦和满足的情感。

分享并不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行为,也不是一旦出现就会永远保持的行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种差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分享。研究发现,年龄大的儿童较愿意分享,或显得较为慷慨。也就是说,年龄小的孩子,分享意识不强,分享行为也较少。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6岁前都是自私的,并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瑞士一项研究也显示,人在幼年时期通常表现自私,直到七八岁才懂得与人分享。

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也证实,2岁儿童还不能做出真正的分享行为,3岁儿童的利己趋向更明显。

二、3岁前的宝宝不必刻意进行分享教育

要求3岁前的儿童做出分享行为是不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刻意对3岁前儿童进行分享教育为时过早。

3岁前的孩子行为完全没有复杂的动机,他们会不会做出分享的行为,只有两种可能:1.孩子不喜欢这个东西,给不给你无所谓;2.孩子不明白“我的”概念。

只有孩子明白了所有权的概念,才可以慢慢学会分享。研究证明,3岁前的儿童,思维发展要经历混沌一体到主客分离到自我中心的历程,这种发展历程必然导致儿童先独占后分享,先利己后利他。所以对于3岁前的儿童,不必刻意强迫他去分享,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分享的概念和能力。独占和利己是孩子的一种社会化属性,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试图通过外在诱使等手段让孩子去分享。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相信他们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愿意和他人分享。

三、正确分享四步走

1.帮助孩子形成对自己持有物“物权”的安全感。

在儿童与别人分享前,必须先让儿童知道一个结果,即这个物品是“我的”,不管谁触碰或使用过之后,这个东西仍然是“我的”。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先向儿童讲明物品所有权,征求儿童的同意,然后引导儿童做出分享,千万不能强求或自己做主将物品送给别人。

2.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

要形成分享行为,首先应该让幼儿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早教之父“斯波克”说,“真正的慷慨来源于爱,那种最深刻、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感情。如果孩子们心里没有爱,那么教会他们分享和给予就很有限。”

3.正面教育为主,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注意言传身教,让宝宝看到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当宝宝做出分享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

4.注意分享小技巧

在教会宝宝分享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技巧。比如多带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教会小朋友们“轮流玩儿”,外出的时候多带一些玩具和小朋友之间交换等等。

四、分享行为三不要

1.不要给宝宝“贴标签”

当宝宝拒绝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宝宝“小气”、“抠门”等等。如果总是说孩子小气,孩子就会真的“小气”了,孩子会把“小气”和自己的行为对应起来。因为家长说他“小气”,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2.不要惩罚宝宝

不要对宝宝期望过高,认识宝宝的成长必经阶段,并且平静地接受这样的事实,或许对妈妈更有帮助。当宝宝不肯分享的时候,如果妈妈加以惩罚或者强迫宝宝去分享,那么只会让宝宝对妈妈和参与分享的伙伴产生怨恨,进而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并不会让他(她)因此变得慷慨。

3.不要硬性强迫宝宝

当宝宝不乐意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能抢过宝宝手里的东西,硬性塞给其他小朋友。这种行为会破坏宝宝的安全感,造成可以抢别人东西的印象,而且会让宝宝厌恶分享行为。

孩子间的争执 家长要不要干预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他也会有自己的小圈子,拥有自己的好朋友。然而,小孩子间的嬉笑打闹,难免会发生小矛盾、小摩擦。这真的说明小伙伴们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了吗?面对孩子间的争执,家长要不要干预呢?学会理解孩子们间的游戏

1.孩子之间的“挑衅”是为了吸引小伙伴

我们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在亲子节目中,有时总能看到孩子喜欢“挑衅”对方。例如,有些孩子喜欢抢走小伙伴手中的玩具,随之而来的就是一通追逐打闹。在大人的世界中,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孩子喜欢挑衅、喜欢欠招儿。真的是如此吗?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喜欢“挑衅”小朋友的孩子,最后都会在一起快乐的玩耍起来。这样的挑逗方式是儿童之间非常常见的社交行为,一个会挑逗他人的孩子,说明他的智力发育有了飞速的成长,能够利用自我设计的游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进行友好交往。同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开他的玩笑,他也能够快乐地接受,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对方的挑逗,是请小朋友参与到游戏中的一种行为。但是,也有些小孩子确实喜欢抢别人的玩具,甚至占为己有,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爸爸妈妈注意了,不要让孩子有过多的私欲,要让孩子懂得分享的同时,学会如何与其它小伙伴交往。

2.小孩子也会“不打不成交”

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戏当中,孩子们体验着自己的力量,发现着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着自信心。并且呢,还排出老大、老二的顺序,还会根据伙伴的力量逐步调整。爸爸妈妈不仅需要经常拥抱孩子,也应该多跟孩子进行扭打游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找到力量的极限、建立起自信。

3.理解孩子们的“战争”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两个玩的火热的小朋友,突然因为一些原因,你推我攘,然后一个孩子倒地大哭起来。随后而来的,就是家长的互相指责。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由于过早地引入了争斗、输赢、吃亏等等概念,让孩子参加各种竞技比赛,敦促孩子取得名次和证书;把孩子跟同龄、同班小朋友相比较,强调孩子必须各方面都得第一;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容不得孩子“吃亏”,并且教导孩子必须时时处处占上风,不然就批评指责孩子太笨、太窝囊。这些做法会误导孩子的游戏意图,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恶意的。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但是不是所有的争执都是恶意的。

孩子间的争执家长要不要干预?

当孩子之间有了争执时,爸爸妈妈不要忙于介入,先学会观察、聆听,如果介入过早,一来孩子会依赖于家长或老师处理问题,久而久之养成惰性,反而不会处世之道,二来未必有助于孩子之间矛盾的解决。当然,这里的等待介入是基于孩子之间矛盾不激化的情形,如果孩子的争执中出现攻击性行为,那么一定要及时介入,给予制止和教育。

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他才愿意和你沟通。别以为孩子们还小,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管是一件事还是一个动作,都有他们如此做的理由。因此面对争执中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做到先听后说。认真听他讲述事情经过,以此帮他宣泄负面情绪并寻找原因。

孩子哭闹,家长要不要理他?


孩子哭闹,家长要不要理他?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免伴随着哭泣,妈妈不给买玩具,摔了跤,被小伙伴打了一下,让老师批评了……孩子哭了,作为父母,你通常怎么处理的?专家认为,允许孩子充分表达委屈、悲伤等负面情绪,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孩子垂泪父母心焦

“孩子一哭我就难受”:自从当上老爸,朱先生事实上非常抑郁,却又不能对别人说。“电视里、广告里的小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的,怎么轮到我们家,就这么受不了呢?”朱先生禁不住痛苦地说:“孩子现在十个多月,每天晚上还是要哭好几次,每次孩子一哭,我的心就揪起来了,焦虑得不行。”

“小孩都是要哭的,随他哭去。”自从邻居一家搬来后,胡小姐总是不时听到他们家2岁小孩的哭闹声。听起来,孩子哭了,他们似乎都不大哄的,有时候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连胡小姐都听不下去了,怀疑这孩子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可是见面和邻居聊起来才知道,这家的父母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受西方育儿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不能孩子一哭就去帮孩子解决问题,“小孩都是要哭的,哭是一种表达,应该让孩子充分表达才对。”

帮孩子之前先“帮”自己

“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卡舒斯特认为,孩子的哭会使得他的父母处于一种特别状态,让许多家长怀疑他们为人父母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紧张情绪会不断加剧,最后变成进攻性的行为,或者导致消极沮丧的态度。

专家表示,在处理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时候,家长应该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因为孩子的哭而导致的焦虑、无力的状态,给自己一个深呼吸的机会。

探寻哭泣的深层原因

在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改变家庭环境,帮助孩子摆脱悲伤和抑郁。

先天气质:孩子的气质可能是造成孩子爱哭的原因之一。家长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夫妻二人的情绪如何,是经常表现得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还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得温和而善解人意?如果是前者,父母已经在无意识中为孩子哭闹、任性做了榜样。

缺乏安全感:还有些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安全感差,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如别的小朋友,周围的一切总能对自己造成威胁。在这样的情绪下,只要遇到一点麻烦,孩子就会哭鼻子。这时家长应该做的是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增强他的安全感。

亲子关系疏远:还有一种爱哭闹、任性的孩子,是因为疏远的亲子关系造成的。如今许多家长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托付给他人看管,结果孩子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只能通过哭闹来宣泄自己,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因此,当孩子能够听懂大人的话时,家长最好要做到在孩子不哭的时候也常常爱抚他。如果家长只是在孩子闹的时候才抱他,孩子很快就会变得更爱哭闹。

如何帮孩子减少眼泪

1、找个乐观的小伙伴

对于不容易适应新环境的宝宝,父母最好请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然后再带自己的宝宝去“回访”。以此为开端,帮他接触更多的小朋友、熟悉他们的爸爸妈妈。

2、父母先沉住气

面对宝宝的哭,父母在确认没有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最好轻描淡写地说一声“没关系”,宝宝会因此觉得自己真的是安全的。等宝宝安静下来,再讲道理,让他知道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

3、听故事做游戏

借助听故事、讲图画书的方式,对宝宝进行勇敢者教育,使之模仿故事中的主人公,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坚强的宝宝。

4、鼓励宝宝说出来

鼓励宝宝在遇到困难或有要求时说出来,爸爸妈妈才有可能帮助、满足他。

5、学习承担挫败感

教宝宝掌握一些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平时放手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学会适当承担一些挫败感。

6、转移目标

在宝宝情绪失控的时候,妈妈最好给他一些新的提示。当然,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的方式,使宝宝的情绪平静下来。

7、撤回你的关注

如果宝宝对父母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父母就要立刻撤回对他的关注,有条件的话可以与宝宝分开,但是,态度要平静,不要让宝宝感到你生气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