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对如今的竞技体育留心关注的话,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冠军,要从娃娃抓起。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早早开始专业训练,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做好基础练习,这几乎成了流行趋势。在过去二十年里,网球运动的冠军流水线上也在制造着小明星,青少年网球圈子里的竞争相当激烈。我准备给大家讲几个天才儿童的故事,不知道你能否猜中这些网球神童的未来。

1.杰恩·希尔瓦就住在巴黎以西20公里外的格里尼翁,从他们家居住的山顶小屋俯瞰,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蒙瑞特罗网球学院。

每天清早,杰恩都要跟着妈妈玛芮进行一小时的训练。玛芮曾经是芬兰国内一流的网球选手,但是没有进入过职业网坛。如今她已经成了儿子的专职陪练。一小时的训练结束后,杰恩要去附近小镇的学校上课,中午放学回来,到一家有专业的营养学家管理的自助餐厅吃午饭,然后他便要去蒙瑞特罗网球学院报道。在学院,教练会针对杰恩前一天的表现进行一些点评和指导,然后他就会回到网球场上,再跟着妈妈或者教练完成一小时左右的训练。下午3点左右,杰恩跟体能教练塞巴斯蒂安·杜兰德一起,做一些提高平衡性的练习。这是小希尔瓦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因为他觉得很有趣:杜兰德扔出绿色的球,他就要用这个球击中绿色的靶心,如果是红色的球,就要击中红色的靶心,另外还有橙色的等等。如果杰恩感觉不错的话,他可以多玩一小时这个游戏,当然也可以跟爸爸司各特一起看一会儿动画片。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杰恩·希尔瓦刚刚度过6岁生日。

这是网球神童生活中最普通的一天,假如希尔瓦一家愿意坚持下去的话,蒙瑞特罗网球学院将负责把杰恩培养成一名职业网球选手。学院因此要在小希尔瓦身上投入两、三百万美元,这就是培养网球神童的成本,从为他聘请教练到购置训练器材,每一个像杰恩这样的小天才必须有这些大人的支持,才有机会成为网球明星。

当然,就目前为止,一切关于杰恩·希尔瓦的讨论,都还只是期望。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期待有点冒险。38岁的司各特·希尔瓦总是喜欢用“未知的旅途”来形容这趟冒险。事实上,关于杰恩的未来,不止是希尔瓦一家的征途,也是蒙瑞特罗的风险投资,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哪家网球学院肯接收这么小的孩子。

蒙瑞特罗之所以能打破规矩,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杰恩的天赋。

2.希尔瓦一家,原本住在加利福尼亚的柯度瓦牧场,那里距离萨克拉门托很近,除了杰恩之外,他们还有11岁的卡丹和3岁的杰斯敏。2006年3月,萨克拉门托当地的电视台听说有个4岁的小孩子很会打网球,于是工作人员扛着摄像机来到了网球场,让杰恩在他们面前表演一下发球和正反手动作。

“杰尼(杰恩的昵称)打球就是为了赢得比赛,就好像网球场上有冰激凌似的!他根本舍不得离开。”司各特说,他的话也被收进了摄像机里。后来,有人把杰恩打球的视频上传到了YOUTUBE网站。接下来,杰恩和父亲接受了IMG的邀请,去现场观看太平洋寿险杯公开赛。比赛之余,这对父子在一片空闲的练习场上打球,碰巧被大胡子巴格达蒂斯遇到——他是蒙瑞特罗最著名的学生。就这样,这所远在法国的网球学院遇到了他们心目中的网球神童。

2006年8月,蒙瑞特罗给杰恩的父母寄去了一张招生简章,希尔瓦夫妇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房子和家里的两部汽车,举家迁往法国格里尼翁。“在美国,这个年纪的孩子不能接受全日制的网球训练,但是蒙瑞特罗答应我们为杰尼制定职业化的培训课程。”司各特说,“我们可以付出一切代价,为杰尼的成长铺垫出一条路来。”

网球学院的校长帕特里克·蒙瑞特罗在得知希尔瓦一家的决定之后,立即表示:他已经为杰恩专门筹措到了一笔资金,保证每年出资14万美元,用于网球神童的培训计划,这个计划将一直持续到到他顺利进入职业网坛为止。

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对于5岁的杰恩来说并不困难。他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就基本掌握了法语语法,虽然还保留着一些加州口音,但这不会影响他跟网球学院里的各位教练和老师沟通,为了保证杰恩接受完整的教育,帕特里克安排他在附近的小学学习。

事实上,举家迁移的决定,考验的是希尔瓦夫妇,他们从接到蒙瑞特罗学院招生简章那一刻起,就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我们早就意识到,想要让杰尼有所作为,就要向他教授当今职业网球运动中最实用的技术,无论是发球,还是正反手,以及战术等等,都应该是最新的打法和理念,绝对不是其他那些5、6岁小孩子喜欢的网球游戏。”

“我想他们说的没错。”美国网球名宿翠茜·奥斯汀对希尔瓦夫妇的想法表示赞同:“我也有过类似的体会。我常常看到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学的还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东西。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停留在原地踏步不前。”

3.奥斯汀也曾被称作“网球神童”,在她之后顶着“神童”光环成长为巨星的还有安德莉亚·杰格、安德烈·阿加西、詹妮弗·卡普里亚蒂、威廉姆斯姐妹以及玛丽亚·莎拉波娃。奥斯汀的出现,让我们开始将“具有卓越的网球天赋的孩子”当作某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来研究。她四岁时就登上了网球杂志的封面,14岁赢得职业巡回赛冠军,16岁夺取美网冠军锦标,17岁成为最年轻的世界第一。虽然后来有塞莱斯刷新了奥斯汀创作的纪录,但她对现代网球运动的影响,却是后来这些神童无法企及的。

在翠茜·奥斯汀之前,我们把小孩子打网球看成一种纯粹的游戏。约翰·麦肯罗8岁才开始学习网球,比利·简·金第一次拿起网球拍时都已经11岁了。但奥斯汀和他们都不同,她对这项运动的理解源自于天生的热爱。在她成长的那个年代,没有专业的体能训练师、营养师、运动理疗师,也没有个人网页,更没有能让全世界都看到她打球的视频网站。

“尽管全世界有千千万万的孩子都在打网球,但我相信他们中的一些人只是忠于自己,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没有复杂的目的,没有好高骛远的目标。”奥斯汀说:“我觉得7岁的玛丽亚(莎拉波娃)离开妈妈,跟爸爸一起前往佛罗里达学球的时候,她本身觉得很快乐,因为她可以打网球,可以长时间的留在网球场上。虽然为人父母者,对子女会有很多期望,但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快乐的原因就是那么简单。”

现在,当我们注视着莎拉波娃的时候,这个身价超过数亿美元的网球宝贝像是从明星生产线上走下来的芭比娃娃。被成为“网球明星缔造者”的波利泰尼说:“要看上帝给了这些孩子什么,再帮他们选择未来。”在他笃定上帝给了阿加西和莎拉波娃一颗网球之后,他在自己的学院里培养出了世界上最迷人的网球偶像。

“你可以得到整个世界。”波利泰尼说,他特别强调了“整个”这个词儿,还做了一个把世界攥在掌心里的手势。“看看NBA,看看棒球运动。”他其实还想说:看看俄罗斯、塞尔维亚、中国以及那些地处东欧的国家,他们因为向世界输出了冠军和明星,而一下子成了网球版图上的大国。

他特别提到了一点: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开始学习打网球,而且都是小小年纪就走上了网球场。

“我的网球学院里培养出了阿加西和塞莱斯,我曾说:‘我还能发现下一个网球神童!’”波利泰尼说:“不过现在我却不会这么说了。”世界各地的网球资源正在整合,当美国的网球学院不能接收只有5岁的杰恩·希尔瓦的时候,法国的蒙瑞特罗却可以敞开大门。

4.渐渐地,我们发现职业网球运动变成了环球贸易。而为数不多的网球神童,就成了这场环球贸易中决定胜负的筹码。

随着网球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让小天才们及早开始接受职业化的专业训练,能把神童们培养成为大人物,这种观点已经成了趋势。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致力于研究“人类如何学习特殊技能”。他因此收集了很多优秀运动员和音乐家的案例,经过多年分析,埃里克森认为这些人取得的成功,与他们接受了更出色的专业培训,完成了更多的训练密不可分。他以国际象棋运动为例,解释说:“无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涌现的国际象棋大师,还是那些在竞争激烈的象棋俱乐部里脱颖而出的顶尖选手,相似之处就是他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切磋棋艺上,所以他们的成功是必然的。”

不过对于那些打网球的天才儿童和他们的家庭而言,想要进入职业网坛和加入国际象棋俱乐部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希尔瓦一家,即便他们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培养这个网球神童,也不是就能轻易如愿以偿的。波利泰尼网球学院已经接受了成百上千小学员,但没有一个孩子是跟杰恩年龄相仿的。这项运动的竞争强度已经让波利泰尼对“职业化”不那么自信了,他逐渐偏离了自己当年为网球学院制定的原则——培养出成功的职业网球选手。现在,每当有人带着一个孩子向他咨询“职业前景如何”时,这位鼎鼎大名的网球教练都会小心翼翼地说“希望不大”。

“他们对一个5、6岁的孩子寄以厚望。”波利泰尼对蒙瑞特罗网球学院接收杰恩·希尔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为他计划了一切。这我可做不到,真的做不到。”

瑞克·马奇,另一位美国著名教练,他指导过的孩子包括卡普里亚蒂、罗迪克和威廉姆斯姐妹。瑞克说,他对于杰恩的故事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希尔瓦夫妇愿意倾家荡产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专业训练。像马奇和波利泰尼这样的教练接到过无数家长打来的自荐电话,或者有人干脆寄来孩子们打球的视频,他们这么作就是希望教练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网球神童。“不过我认为让孩子们过早开始接受职业化训练不一定就会取得好成绩。”瑞克觉得没有哪个孩子的天赋能超过卡普里亚蒂和汤米·荷(1988年美国网协青少年冠军,他当时只有15岁)。可是结果呢?荷进入了职业网坛,但他的世界排名却从来没进过前80。类似的例子还包括艾尔·帕克和布赖恩·邓恩,他们都曾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青少年网球赛的冠军人物,不过后来却变得寂寂无名。

最近一次碰到麦克·阿加西,他说了一段引发我思考的话。作为安德烈·阿加西的父亲,麦克亲手将儿子缔造为美国网球的传奇。他说:“我曾经考虑过让孩子们打高尔夫或者棒球。高尔夫球运动生涯可以维持很长时间,在棒球比赛中,你的球队输了比赛,并不影响你个人获得成功。”麦克的话让我意识到父母可能并不了解孩子的天赋到底是什么,只是模糊地认为他不是个普通的小孩儿。可是你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打网球呢?

5.假如你有一个4岁的女儿,你猜她上过第一次网球课之后,会对教练说什么?“她当时说,我明天还能见到你么?”39岁的加拿大人阿尔曼·格雷多说,他的女儿戈丽尔4岁生日那天得到了一把网球拍做礼物,从此这个家庭的生活轨迹就发生了改变。阿尔曼是一位基金经理,妻子是位脊椎病理疗师。戈丽尔完成了一年的网球课程后,她的妈妈觉得女儿颇具网球天分,就拍摄了一张她打球的光盘,寄给波利泰尼。起初,这位金牌教练对戈丽尔不感兴趣,觉得她实在太小了,但是在格雷多和妻子的努力下,2005年8月,波利泰尼还是邀请5岁的戈丽尔来到佛罗里达。她在那儿待了6个星期,回到加拿大之后,又吵着去美国继续学习。波利泰尼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接收戈丽尔在网球学院参加全日制训练课程。在小女儿学球的日子里,格雷多一家包括大女儿和另外两个弟弟也都搬到学院附近住了下来。

波利泰尼第一次看到戈丽尔时说,她的击球动作一般,不过却具备15岁孩子才有的专注力。

大概就是这样的专注力改变了波利泰尼,他希望戈丽尔能成为自己的网球学院里第一个从初学者一步步走入职业网坛的学生,以前那些成绩优异者都是来这里进修的。戈丽尔可能会改变人们对传统网球学院教学模式的印象:以前大家认为网球学院只能让学生们掌握扎实的网球技术,而心理和战术层面的技能却是在职业赛事的历练中获得的。戈丽尔参加了不少双打的练习,她还不确定自己究竟更擅长双反还是单反。波利泰尼说,等戈丽尔到了11、12岁,开始参加一些青少年赛事后,她的发球和击球能力还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现在,戈丽尔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文化课程,她每天的生活大多集中在网球场、学校和体能训练馆。另外,她每个星期要学习两节中国功夫和三节瑜珈。西贝尔·艾米是一位瑜珈教练,跟她学习瑜珈的名人包括莎拉波娃和其他一些体育明星,她说戈丽尔很有创造力,会为她自己和洋娃娃设计一些新的瑜珈姿势。除了打网球之外,戈丽尔还有个爱好:睡觉。爸爸阿尔曼说女儿出生后,每天都要睡足12个小时。

跟随波利泰尼学球的戈丽尔现在已经7岁了,放眼全世界,这个年纪的网球天才不胜枚举,这个年纪得到的夸奖也不能代表她的未来。“我女儿会成为冠军吗?我不知道。”阿尔曼说:“不过我确信她会成为一个有力的竞争者。”

尽管戈丽尔还没有引起媒体太多关注,但是阿尔曼已经开始留意收集一些评论家的看法,对于自己对女儿的培养模式,他还是希望能听听大家的声音。阿尔曼觉得,如果能吸引到公众的关注,他们的女儿就能多一些成功的机遇。

“没人知道这些年我们经历的酸甜苦辣,”阿尔曼说:“如果有一天她不想打球了,或者注意力转移到了画画或是别的什么,我们想说:不管她做什么,希望上帝保佑她。”

6.和戈丽尔比起来,杰恩·希尔瓦则得到了太多关注,围绕着他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息过。去年夏天,司各特说如果有机会的话,小儿子能跟偶像詹姆斯·布雷克打上几个回合。他还鼓励儿子参加《今天美国》等节目,不过很多人对此表示反对。一些媒体的读者指责司各特有辱骂孩子的行为,更多的人认为希尔瓦夫妇让孩子频频曝光,是为了赢得利益,他们是把杰恩当成了赚钱的工具。在这些反对的声音中,我们发现大家并不认为杰恩的网球技能有多出众,甚至有人表示让这么小的孩子长时间爆晒在阳光下打球,是一种虐童行为。

“他们指责我们,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事实。”司各特说:“是的,杰尼的生活在由我们来规划的,但他觉得很快乐,他喜欢这样的生活。”

在陪伴儿子去法国学球之前,司各特·希尔瓦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妻子玛芮在萨克拉门托的金河网球俱乐部做教练,他们没想到蒙瑞特罗网球学校会向5岁的杰恩敞开大门,所以当这封法国来信寄到夫妻手上的时候,他们所有的生活计划被完全打乱了。

希尔瓦一家移居法国之后,司各特失去了原来的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后来在帕特里克·蒙瑞特罗的示意下,他进入网球学院,成了一名业务经理。蒙瑞特罗还把杰恩介绍给了卢卡·阿皮诺,他曾经担任过巴博拉特球拍的执行官,他也可以为这家人提供一些帮助。

现在这个美国家庭已经在格里尼翁安顿下来,而且只要杰恩的成长之路走得顺利,他们就会在法国长久的居住下去。不过希尔瓦一家还是希望能有美国的网球学院接收杰恩。“我也不知道杰恩为什么愿意小小年纪就开始这样艰苦的训练,”司各特说:“但我知道,假如我不竭尽全力地帮他实现梦想,我就不是个称职的父亲。不管你是否理解,我们只是在尽为人父母的责任。”

相关推荐

未来取向的育儿经


未来取向的育儿经

——心理专家李子勋在《父母必读》创刊30周年庆典暨二十一世纪儿童发展论坛的演讲

李子勋,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等栏目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杂志的专栏作家李子勋老师。他演讲的主题是:未来取向的育儿经。

李子勋:刚才好几位专家的讲座,让我收获很大。既然是一个未来导向,我想可能我们要来思考一下,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有能力来教育我们孩子或者从心理结构来讲,我们是不是具有对他们教育的能力。

从现在的儿童教育理念来看,每个国家,每个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在的理论和自在的技术,谈到未来,我就在想二十年以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刘丹已经讲了,实际上在社会学分析我们一直把六十年代的美国和二十年后面的中国做比较,六十年代出生在美国到现在已经五十年了,这一帮美国人现在几乎站在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意识。所以看看现在美国,比起二十年以后的中国就差不多了。为什么这么说?八十年代是中国产生巨大改变和变革的时间,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心理学上来讲由于你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结构和物质条件下。

现在我们比较强烈是讲社会,一个人是一个社会的人,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只是前半生,真正一个孩子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是由心理和社会共同完成,社会本质对孩子的影响大于一个家庭,为什么这么来讲?我们明显的看到一代一代人有明显的不同,八十年代是中国变革时代,那么到了现在三十年过去,中国的变化大家看到了,刘丹也谈到这是一个急速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讲,所有出生在八十年代以前的父母们,其实是完全不了解的。因为你们内在结构完全是不同的。想象我们孩子在这么多关爱下面,从来没有因为爱的缺乏而痛苦过。同样他们在物质上满足是过度的,尤其是85年以后,90以后的孩子。

想象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他们生活情况完全不同,首先当时中国很不稳定,大家处在一个动荡社会里面,我们没有吃的,经常会饥渴,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现在都是富翁,他们都是存在饥渴,所以对物质产生需要。

我们曾经分析过华为老总的任正非的成长,他生活的情景决定这个人成年以后会干什么?会喜欢什么?而85年以后的孩子和我们80年前在中国的人来讲,从他内心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我们教育理论和我们专家所做的研究,都是在这样一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思想意识里面,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个误差,可能在误读我们85以后的孩子们。

刚刚我们看到陈教授的一段录像,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完全不同的东西来。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理论,或者我们这些层面的人并没有涵盖这些孩子的生存和生活的经验,他们的幼年和这些孩子的幼年,他们所处的成长社会是完全不一样。所以因为这些理论并没有涵盖这些孩子,他成长发展的经验和这样的社会现象,所以这些理论对这些孩子应该说是无效的。没有太大的用处的。只是想提醒大家,我们是不是在一些更和孩子沟通中去感受,而不是判断和分类,或者去创造一个标准,以五六七这些年代的人形成的这样一个观察系统去观察我们未来的孩子。其实我们现在普遍存在对80后的误解。仔细想一下,我们用现在美国衡量我们80后,90后的孩子,这些孩子将会建造一个更完美的中国,五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他们形成的社会意识,现在看来是在社会能力来看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意识,充满着贪欲,充满着欺骗,没有公平,也没有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当然我们的中央领导发起一个运动要改变中国整个社会的状况。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事。

对六七十年代人建立这样一个思想意识,比如说成功学,或者利益最大化,或者是买掉所有房子,让那些没有钱买房子的人更加买不起房子,这些事情是谁可以做得出来,当然是我们这一代人干出来的,但是相信我们孩子不会这样做,85以后孩子他们不怎么竞争,也不在乎成为多么有钱的人,现在80后已经开始工作了,我们这个社会并没有公平为他们留下生存的空间,他们马上要生孩子,想象他们孩子到了二十岁,二十年以后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子?一定跟现在不一样,一定没有人再进行竞争,因为这些孩子们从小他的愿望得到满足,而不是贪婪的,我们看看这些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他们不努力,别以为这是糟糕的事情,恰好这是一个社会未来导向更平和,更美好的一个精神动力。

我们一直强调是创伤资源,在五六十年代正好经过一个工业革命,那个时候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分离性障碍,是这些人要远离自己家园来到城市生活,成为一个机器的雇佣,为什么需要经典理论分析,是那个时候的人的心理障碍,来源于人跟社会,人跟自然之间的分离,我们失去人性本身的一种和缓的生活,来到一个被科学技术倡导的高度发展的社会。

随着城市已经建设得比较美好,适合人居,而且工厂变得人性化,建立强大的工会系统,那个时候人类心理痛苦主要是来源于人际关系,所以心理学改成一个以课题为中心的治疗体系。六十年代出生的美国人,他们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比如说现在的比尔盖茨、奥巴马、乔丹等等一系列的六十年代出生的美国人,他们更自在。但是看看六十年代以后美国人教导出来孩子他们没有这个需要,他们需要的只是欣赏别人。他们更自我,更自在,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看看我们孩子们,尤其是90以后的孩子,实际上已经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我喜欢我喜欢的生活,至于你们要干什么,跟我没有关系。当然这就是说从未来来想一下二十年以后,我们孩子到底是会生活在什么情景下?成为什么样人类。今天教育家一定要来思考,因为不然就做了很多无用功。你越是试图用六七十年代意识影响你的孩子,结果是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违背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如果按照美国经验来讲,这些孩子们已经不再需要责任,不再需要一个社会认同体系,他们自在地生活。

所以在美国心理学已经改变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心理学理论,是把自恋和自信作为发展的中心,从小建立自己的自恋情结,因为只有喜欢自己,在未来社会才是幸福的,不需要看别人怎么样。我们社会也是一样的,因为物质决定一个人的意识,很早一个经济学家来中国讲学,谈的是四千美金还是两千美金平均收入,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变的时刻,现在中国已经达到这样一个物质财富,整体中国人朝向一个更平和的社会,更和谐的社会,现在中国倡导和谐社会,尤其是我们的国家的领导人在这方面做的非常非常多的创新,相信中国二十年以后,会是比美国还和谐,还美丽的国家。

在这一点我想提醒家长们,其实我们都庆幸我们不像我们父母,想象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老一代人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平缓的社会,那个时候的人很缓慢,所以他们看到我们看电影,交朋友,逛公园,他们很愤怒,但是看看这三十年,我们这一代人把中国已发展到一个非常让世界尊重的这个位置上,而且我们也没有觉得我们医学败在我们的手里。

我说说我父亲,每次回家的时候空调不开的,冰箱也不开的,当我回去的时候,爸爸会把空调打开,说你们需要,但是我们一走这些都是不开的,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像他们那一代人,结果会怎么样?中国经济发展不起来,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的父母使劲把孩子教育得跟自己一样,想想看,那肯定是要失败的。所以我们这些父母庆幸我们不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希望我们孩子像自己。

这一点我特别同意刘丹谈到,我们真的不知道未来什么样的孩子更适合未来得生活,但是我们觉得一个平和的,一个有爱心的,一个可以把玩具拿给别人玩的,一个可以慢慢等待别人玩完自己再玩的孩子,这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孩子,而不是具有攻击性和冒险性的孩子。有时候我们培养孩子,要与我们未来和谐的社会来思考,而不是保留被六七十年代人这样一个竞争和参与方式来思考。

我曾经为五六七十年代的人做过一些颠覆,尽管在社会能力上,这一批人把整个中国变得可能在未来一百年以后,我们会评论这一批人,我们会骂他们,社会肯定批评他们,像美国在八九十年代时候,对过去财富者的指责是一样的,但是同时我们要感激他们,没有这三十年出生的人,中国没有办法得到世界的尊重,我说的是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崛起。如果我们不把被我们三十年人所建成的因为饥渴和不安全感为主导,这样的人的心理结构做一个清理,我们会可能传承给我们孩子,现在至少我相信社会学要超越心理结构。现在报纸上经常说80以后的孩子是物质的孩子,说这个话肯定是六七十年代的人,为什么?因为你想一想,一个社会总是决定一个人的意识,人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知道我们倡导雷锋时候,我们都喜欢雷锋,我们倡导大学生好的时候,各个美女都找大学生,但是今天我们社会一直在倡导物质,倡导成功者,倡导有钱人,精英分子,八十年代女孩子就应该是嫁这样的人,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批评他们。但这是社会构成的原因,而不是他们的原因。如果我们从小教育孩子外面都是坏人,我相信这些孩子不会得到幸福。

其实现在我在想说,现在物理学其实已经倡导一个儿童发展的认知发展方向,谈到早期的信息刺激,谈到儿童的很多知识结构,实际上就是娘胎里就在他身体里面,儿童对于一个自然信息的接受是来自于生命原,只是唤醒而已。所以在儿童的本质的遗留里面这些知识并不存在,为什么孩子学数学很难的原因,因为这些东西在他心里没有用,但是这些孩子看一些动物很容易接纳,而且永远不忘,这些信息是他的原初的。

在教育儿童方面,认知发展方面,我们现在更主张刺激,所以刺激就是对孩子自觉产生以神经发展的秩序来产生刺激,在刺激儿童的这样的时候,最好是不用人类文化的产物,我去世博会唯一感受是中国人太传统了,中国搞了一个庞大人类文化产物在那里摆着,虽然很耀眼,但是你上去你知道中国建筑学至少晚了西方二十年。真的不值得那样去宣扬它,当然我这样说设计师可能不赞同,我特别喜欢日本、英国国家设计的,都是把生命存在联系的很密切的一个建筑思想。这是未来人类的前进。

所以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不需要人类文化刺激它,包括我们人类的绘画技术,其实这个东西面对大自然来讲是苍白无力的,两岁以前我们要让这个孩子经历所有信息,因为孩子对颜色和声音分类要比成年人强的多,其实刚才刘丹说了一个很好的话题,教育的结果是让孩子得到很少,丧失的很多,所以在现在我们认为对孩子智商刺激主要是信息,充满自然的信息,因为大自然的声响,大自然的色彩,大自然的结构,永远都会比我们人类静态科学丰富多彩的多。这就是保持创意,保持孩子天性理念跟自然的匹配性。

我真的不反对我们让孩子接触很多人类文化,但是一定要晚一点,比如说到三四岁,四五岁以后,在他原始的才能唤醒以后,我们把人类文化放进去这是好的。不是说只是让他被刺激。当然我今天不想讲对于儿童认知刺激的一些国外的研究和经验,但是我们知道过去的教育和对儿童的一个早期开发方式是很值得重新梳理的。

我相信这一天有人谈到关于右脑的开发,真的就是这样的,因为生命总是把最原始的东西先发展,最后的东西后发展,其实左脑并没有太大功能,主要功能人类智慧聪明不是左脑,但是对字的理解对整篇文章理解是排不上用场,过度刺激左脑,就是愚蠢的,这在西方社会都发出批评了。

谈到未来社会,我想未来应该是比现在美国还要好的社会,我们让我们孩子变得有爱心,而不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大家去过北欧或者北美,在发达国家里面,每个人生活的比较现实,不管中国人怎么维持,但是有一天还是会发展成日本那样一个社会,不管是什么体制,因为当物质足够的时候,我们会寻找更多幸福感,满足感和精神追求。

既然如此干嘛把我们这个年代,我们这三十年来的一些强烈的焦虑,恐慌不安,贪欲强加给孩子。在未来来讲,可能我们心理学也要开始以自在生活为中心来做咨询,他选择自己生活,并且学会欣赏别人,既能够维持喜欢自己,又能欣赏别人,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从心理上学上讲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会欣赏别人,你可能是不爱学习,但是没有什么,因为这是你选择的生活,在一个自己心理学里面我们强调自我选择。这个社会在多样化社会以后,会给很多人带来美好发展,不一定是成功,而是可以美好的度过他的一生,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点滴,包括活在当下,包括他去爱这个人类,爱别人,爱这个社会。

我们要意识到,可能我们没有能力教导,因为中国翻天覆地改变以后,这些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要来重新的蹲下来和他们共同成长,学习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去学习他们的方式,同样我们要对80后说声抱歉,在五六七三十年代的人,我们真的在我们强烈的贪欲里面,把这个社会瓜分太紧,我们没有给80后孩子留下多大的空间。因为我们活的这批人在拼命的活着,我们梦想拿到手里面不愿意还给这个社会,所以我们对这些孩子们说抱歉。

神童是怎样产生的


古今中外,有许多优秀人物在年少时就显现出不同寻常的聪明才智,人们称年幼的他(她)们为神童。神童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许多家长都想知道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神童来。

而很多神童的家长在谈及神童的成长时,都认为大脑的发育是产生神童的关键。

脑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是怀孕后期3个月到产后6个月。智力作为一种综合的潜在能力,它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及其功能活动而蕴藏在大脑中。因此,脑细胞内有关基因的重组、突破和染色体变异,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智力的发展。而脑细胞的特点是其增殖时“一次性完成”,错过这个机会就无法补偿了。胎儿的脑在妊娠5个月时开始形成,出生时脑重为350g左右,1岁末脑重量增至1000g左右,到两岁时脑神经细胞达到100亿个~140亿个,以后脑细胞数量就不再增加了。因此,应在这段时期内充分注意饮食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对孩子脑发育有益的营养物质。母亲怀孕后便多吃高蛋白质和含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物,除正餐外,应多吃瓜果,如猕猴桃、梨、苹果、番茄、西瓜、甜瓜等。在哺乳后期便给孩子喂骨头汤。两岁以后,给孩子吃些杂粮、核桃、葵花籽等,炊具应使用铁具,使儿童身体健康,大脑皮层沟回深、粗犷,增强智力。有些神童之所以具有超凡的数理才能,主要是其大脑的某些形态结构非常完备,善于对数的信息进行多层次的编码、储存、分析并准确地提取。有的神童之所以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是因为其脑细胞内含有充分的核糖核酸和某种蛋白质,借以进行高效率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可见,想要成为神童,没有一个发育优良的脑是不行的。

有了发育良好的脑,还得保护它不受到损伤。如外伤、产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论是宫内感染还是产后感染)、高热等,均可对脑细胞造成损伤,需特别注意避免。

然后,就是要开发脑的潜力。早期教育是造就神童的重要一环。人在幼年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模仿力远胜于成年人,是接受教育的绝好时机,要使孩子成材,就必需抓紧这个时期的教育。甚至有的神童父母认为,应在胎儿期就实施胎教。一位神童的母亲在孕期曾致力于写小说,竟无意中起到了胎教的作用。等到孩子开口说话时,就常从小嘴里往外蹦词。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其实,只要遵循儿童心理和智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依照孩子各自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反而能培养出一个令人称叹的“神童”来。

家有电脑神童


我今天38岁,有一个11岁的儿子,叫宋司宇,是个电脑神童,是E童网()的首席信息官CIO,我非常自豪,不仅是因为他小有成就,更因为他影响我的后半生。

我23岁就结婚了,太太是大学同学,谈了4年恋爱,也算水到渠成。1988年老婆怀孕时,我去东北出差,看到商场卖的小红裙子特别漂亮,就想要给我快出生的孩子买一件。当时同事都不让我买,说你老婆肯定生的是儿子。果不然,生下来的是个儿子。我原来是想要个女儿的。老婆生儿子时我不在身旁,头天晚上熬不住,回家睡觉去了,第二天到医院才知道生了个儿子。当时第一个感受就是特别好,像抱着一个可爱的小动物。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机关工作,太太在出版社,日子很平淡,那个时代也很平淡。我太太当时收入比我高一倍,也过得挺富裕,挺满足的。有了孩子以后,生活顿时觉得紧张了,支出开始多起来。当时还是简单的支出,孩子不会要什么,你给他买什么他要什么。等孩子长大了,开始与我交流的时候,我才真正有了做父亲的感觉,意识到自己是在做爹。

孩子懂事后,对有按钮的东西特别有兴趣,像功能复杂的录像机遥控器,我们大人都弄不清每一个键是干什么的,他能。一天在商店里逛,儿子看到一台打字机,对那些按钮产生兴趣。那是1991年,他才2岁,不会用省略句,用一句完整的话对我说‘爸爸给我买个打字机’。我连哄带骗把这事绕过去了。当时我们没有房子,孩子住在我岳父、岳母家,一星期才接一次。每次见面,孩子都问我‘买了打字机还是没买打字机?’老问。后来我经不住他每次见面都问我,下了决心买打字机。

当时我的工资是每月220元,带了一个月工资,怕不够还带了张500元的存折。当时家里刚买了冰箱、洗衣机,没有太多的钱,就这张存折了。我骑着自行车,一个商场一个商场地看,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当时没有国产货,打字机一种是南斯拉夫的,一种是巴西的,一个700多,一个800多。看着看着我突然有股无名怒火,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穷光蛋,已经工作8年了还是个穷光蛋!又想到儿子长大了还会要更多的东西,我这个当爹的怎么办?当时我骑着自行车在路上,满腔怒火,下了决心,就像一名歌唱得一样:‘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

我儿子是个穷人的儿子,他爹买不起儿子想要的打字机。这使我在1992年调动了工作,离开了原来工作过的机关大院。

来年的冬天,我给儿子买了台当时流行的286电脑。迈出机关这一步完全是为了儿子,一台打字机影响了我的后半生。

孩子慢慢长大,对电脑的兴趣越来越浓。从幼儿园一回来就打开电脑。儿子是4岁时我和一起学习五笔字型的。我有时打字拆不出一个字,儿子在旁边就会告诉我。1993年暑假,他中午不睡觉就翻我买的电脑书,看了一个暑假后说书里的DOS命令有错的,我一看,果然是。又隔了几个星期,突然觉得儿子对电脑懂得特别多,我很希奇。这时候儿子已会按书里的程序在电脑里加东西,电脑被他弄得老出问题。我有时自己搞不懂的东西问他,他能告诉我,我发现儿子成了电脑应用高手了。

1997年我们家里换了台586,后来又换了奔腾Ⅱ,这时在计算机方面我已与他无法交流了。他8岁开始做程序,做数据库,单位的电脑出问题我就打电话问他,他肯定能解决。为了儿子,我不断为他买书,买软件,越来越专业,这方面的花销几乎是家里最大的。为了培养儿子,我现在每周四下午等他放学后接他到中科院软所系统公司,跟几个工程师学习,儿子的理想是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我做父亲的就为他创造条件。

去年,儿子和他几个同学成立了司宇工作室,还开通了电子信箱,他是程序开发员,另外还有美编、程序员、推广员。他们已开发了三四个游戏软件,送给同学玩,过了关还能再拿回来升级。我有时在家工作累了还玩他做的游戏呢。

我比较欣慰的是儿子与我特别融洽,也比较佩服我,知道我为他也挺不容易,为他投资。只要是儿子的事,我都特别上心。一次学校搞联欢,我儿子自告奋勇报了个相声,回来让我写本子。我绞尽脑汁,特别用心地写了一个,老师看了说这么好的段子肯定是抄的,把他气得够呛。

儿子生病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只要他一生病,我就觉得像是世界末日,什么事都干不成。儿子小时候有急性喉炎,只要睡前咳得声音不对劲,晚上肯定要闹。我只要发现晚上他咳的不对劲,我就不敢睡觉,在外屋坐着等他晚上闹醒,准备好钱、衣服和病历,一有问题马上去医院打针。

今年六一,我和儿子共同创立了E童网(),他是首席信息官CIO,我是首席执行官CEO。我们网站6月5日正式开通,三天的访问量就达200人,我们很高兴。

短式网球培养孩子素质


“那么小的孩子,连球拍都握不住,打什么网球?!”我们很多人都这么想,好像网球和孩子是无缘的。

先别急着下结论,看看北京天立网球中心的小学员们——5~7岁的小孩子,已经能有模有样地挥拍击球了。他们学的,就是短式网球。

什么是短式网球?其实,短式网球就是微缩版的网球,除了器材和场地比正规的网球小外,规则没有什么不同。它的球拍、球以及场地设计都是专门针对5-11岁孩子的。

那么,学习短式网球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北京天立网球中心培训中心的经理陈辉给我们做了介绍:

增强体质,提高协调性、爆发力和耐力。短式网球有网球运动的全部内涵,它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柔韧性、协调性、感受性、模仿性强的特点,在玩中健身和掌握网球技术,训练协调性、爆发力和耐力,增强体质。

培养孩子的素养和规则意识。网球本身有很多的礼仪规则,比如不许赤膊,不许跨网,不许用脚踢球等等。比赛也有各种规则:比赛前先猜“石头剪刀布”选场地或发球权,以示公平;比赛中要等对方准备好后才发球;比赛结束时,不管是赢是输,都要与对方握手。教练在训练过程中会把这些规则一点点渗透给孩子。所以,学网球的孩子都很有规矩,有的孩子输了,哭得满脸花也照样去和对方握手,非常可爱。

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既然打网球那么好,干脆让他直接学正规网球得了!可别,如果球拍太重,手腕自然就会垂下来,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而且,对于5-11岁的孩子来讲,学成人网球是在超出本身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对孩子的身体成长不利,也会影响孩子今后在网球上的发展潜力。

而短式网球器材简单,便于掌握,很适合5岁以上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孩子接受过短式网球训练后,能在短时间内规范地掌握网球技能,将来能很快与正规网球接轨。

短式网球好处是知道了,但是有些疑问,还需要专家来解答:

初级班学什么?

初级班学习动作和发力,正反手击球。一期10次课下来,孩子能知道正反手如何打,定点给球时能击出,但还做不到移动击球。移动击球要求手脚的配合要好,对球飞出去的速度、落球点、球弹起来的高度都要有一定预测能力,初级班的孩子还达不到。

在家怎么练?

在家里只要求练颠球、拍球,不要求孩子打球。主要是让他找到击球的感觉,找到“甜点”。

TIP:

什么是甜点

甜点又叫甜心,是指球和球拍接触的最佳点。甜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甜点区域内有两个精确的点,一个是最佳手感点,一个是最强弹力点。另外,在球拍中心的上端还有一个点,球击在该点上拍弦震动很小,这个点称为最大减震点。总的来说,甜点就是指在击打来球时能给你提供最大力量,又能使你手感最舒服的一个区域。

女孩会不会把胳膊练得太粗?

一般人都认为网球是手打球、胳膊打球,实际上是腰打球,是靠腰的旋转带动大臂把球打出去的,这样打球不会觉得胳膊很累,也不用担心胳膊会练粗。孩子学习短网,就是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正确的击球方法。而且,网球运动能拉长肌肉,令人身材匀称健美。

那么,已经让孩子学了短式网球的妈妈又是怎么想的?来听听她们的想法=

许竞翱妈妈:我儿子5岁,体质较弱。我一直想选一种运动项目让他学,增强体质。之所以选择网球,是因为网球是他自己学会的。不像篮球足球比较普及,不用教他也能投投篮、拍几下、踢几下。只要他愿意,我会一直让他学下去。

王闻岳妈妈:男孩子嘛,该学的球都要学。在这之前他学过乒乓球,知道球落在地上弹起来的感觉,所以进入状态比较快。我和他爸爸都爱打网球,一直很留意孩子学网球的信息。他学乒乓球其实是为学网球做铺垫,让他知道怎么接从地上弹起来的球。

关于短式网球

短式网球起源于70代后期的瑞典,以后在欧美各国流行甚广。1990年,国际草地网球协会正式认可并接纳这项运动为发展规划项目。1995年,国际网球联合会正式决定并颁发了短式网球推广计划,公认它是孩子训练的最理想方法。

球场:短式网球使用的场地是标准网球场地的1/3。

球拍:短式网球的球拍与正规网球球拍形状和结构一样,但轻且小,有铝合金和碳素两种。球拍的长度一般分为47厘米、49厘米、55厘米、59厘米4种,重量在160-220克之间,根据孩子身高、年龄、手的大小、手腕的力量、性别等来选择。在选择球拍时,一定要遵循“宁轻勿重”的原则。一套短网球拍价钱在105元左右。

网球:短式网球有两种,一种是海绵球,重量极轻,适合于6岁以下孩子使用。另一种叫过渡球,类似于正规网球,但是尺寸小,球内压力小,打起来没有标准网球那么硬,适于力量小的孩子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