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讨论得挺深刻的!从东西方的动画片谈到文化的差异,经济,资源的差异,真够有内涵的,我不懂这么多理论的东西,一把这些名词搬出来,我就只好用葱白的眼光看着你了。

平心而论,我是很喜欢《九色鹿》这部片子的,小时候就看过很多遍,优美的音乐、流畅的画面、感人的情节,几乎是每看一次都要流几次眼泪。片子里是否有你所贬义的政治的色彩?我从没有留意过,如今反省反省,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新发现,我只觉得它是一部非常可爱的片子,远没有你想象得那样复杂。

我们这代人,从小接受的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育,农夫与蛇的故事更是小学课本的经典寓言,在人之初,建立这样一个简单的、泾渭分明的善恶观,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学会宽容,本身也是要在建立了明确的善恶观以后,否则就是模糊了善恶的界线,就是虚伪的善良,甚至是为虎作伥。

我们的市长提出做一个可爱的人,是呼吁人文的进步,也是呼吁一种简单的善良,孩童般的善良,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把这样一部简单的动画片说得如此不堪,至于吗?!

多说一句:真要说到政治的色彩(无需贬义),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日本,无论是动画片、故事片,还是小说书,流行歌曲,娱乐新闻,网络世界,政治的影响就象是空气一样是无处不在的,孩子们所要学会的是自己有能力去识别它,而不是回避它。

仁者见仁。个人认为,死亡,对一个还没有形成世界观的孩子来说,太沉重。宽容是福。

一个能够以宽容心对待别人的人,一生可以多很多快乐少很多的痛楚。所以,我对电影里因为贪婪就给他判死刑的,觉得太过分。做错事情可以受惩罚,但是如果动辄就是生命的代价,那么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就是不可以犯错误了呢?对于他的概念来讲,错误=死亡。人性本来就有很多弱点,人犯错很正常,是凡人都会被很多世俗的东西蒙住眼睛,如果在犯错之后能够宽容能够多一次的机会,为什么不好?

还有,我谈到东西文化,我可能没有说清楚,我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东方文化是先假设你是恶的,然后再在一系列的证据来证明你是善的。(比如上海一再发生的让消费者脱光衣服搜身)西方文化中,是先假设你是善的,然后再来证明你可能是恶的。

我的理解这是宽容的一个表现,因为东方文化中是把风险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西方是在他们的承受范围里自己承担了风险。

相关推荐

有感于哈佛女孩(上)


好久没有来,今天一来就看到心痕写的读书感想。恰好新浪教育论坛上对此有一些讨论,我贴点不同的声音吧。

要声明的是,我并未看过此书,只从报纸上了解了一点,但对于所谓“塑造”的教育,却并不敢完全赞同。中国从来不缺好学生,每年进哈佛的也有不少。

也许,对孩子的教育,总是与父母的人生观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想得远一些。

孩子进了哈佛就值得写本书?要知道每年哈佛录取的新生好几千人,而跟哈佛同样好的学校在美国和全世界少说也得二十来所吧(有意思的是哈佛在中国的名气似乎比在美国还大)。再说什么哈佛看中的是她的全面素质云云,学校给学生发的录取通知书都是一模一样的,所有新生被录取都是因为他们的全面素质!再说,哪个学校录取新生都有走了眼的时候,就象北大学生也有一些水平不高的一样,进了哈佛不能说明你的素质真的就是高。至于免收学习和生活费用,如果一个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获得这种奖学金,并不说明他在当年新生里是优秀的。看看这本书,看看其他人怎么做家长肯定没坏处,但拿个哈佛录取通知书说事,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还是上次说过的,看看别的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没有坏处,但千万不可把别人的做法奉为经典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

第一,孩子考上哈佛不能说明她父母的教育方法成功,因为孩子自身的素质可能就是好,父母的教育也许只起了很小的作用。这就象你买的菜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如果没有袋装,菜也还是菜。

第二,即使她上哈佛确实是因为她父母的教育方法,那也不说明谁用了她父母的方法谁的孩子就能上名校。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在教育孩子上,没有什么高效低耗的方法。教育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全身心的付出,而孩子又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要孩子成为什么样才是“高效”?

第三,进了哈佛是否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高?我上次说过,哈佛这种名气的学校全世界少说得有二十所以上,另外还有许多学校名气不如哈佛而教育质量却毫不逊色。每一年能进这些学校的得有多少人?再说,素质是否就指学习能力。当然在今天的中国,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也是学习能力的教育,而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素质高,还在于他要有生活常识,有与人相处的能力,对于自己和生活有认识,能够独立地给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生活并且作有责任心的公民。而这些,不是进名校就能学到的。

第四,反过来说,素质高就一定要进名校?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好才是好孩子?按理说,学生只要能考及格就已经意味着他掌握了应该学的知识。为什么孩子不能成为一个技术精湛的木匠?不能成为一个忠于职守的酒店看门的?不能成为一个受孩子爱的幼儿园老师?

不可否认,有些家长让孩子一心念书是为了在人前面上有光,但大多数家长是为了孩子,想让孩子过幸福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幸福?孩子如果能成为一个心智成熟、懂事又懂得生活的人,如果他用自己的一生干自己最喜欢的事,那才是幸福。如果他被社会流行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那就不是幸福。而今天我们作父母的,能否先做到不被社会流行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

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所以我的批评也不是针对这本书。我的批评,是针对您把这本书当宝贝每隔一两天给大家推荐一次。这是我“不能苟同”帖子的第一句话:“还是上次说过的,看看别的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没有坏处,但千万不可把别人的做法奉为经典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理由现在再说一遍:

1、孩子上了哈佛不一定就是素质高。

2、孩子考上哈佛是否是父母教育方法的成功,谁也不知道。

3、就算是父母教育的成功,也无法照搬给其他孩子。

4、就算能够照搬,也不一定应该照搬,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志向,不是人人都想进名校。

您谈到书中并不是只讲学习,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但从您提供的目录来看,考哈佛都成了挑战人生,冲刺哈佛,附录则是申请留美的方法和经验,我想这本书的重点在哪还是很明显的。至于您说的作者观点其实跟我的很相似,那我就更不用看这本书了,是不是?

再说一次,我没有反对任何人看这本书,我反对的是您把这本书当成经典的态度。

有感于哈佛女孩(下)

有感于哈佛女孩(下)


再说你回复我的意见:

1、我说考上哈佛不一定就是素质高,你的回答是她确实素质高,提哈佛只是因为这样才有很多人关注。我确实想不出什么客观理由反对这种做法。我只是不喜欢。因为我一是觉得上哈佛没什么了不起(原因已说过两遍),二是觉得如果哈佛这两个字能够大大增加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那正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2、我说孩子考上哈佛不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好,你说看了书就知道。其实看了书也不一定知道。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要想发现在一个事件中什么是决定性的因素有多难。比如说这个考上了哈佛的孩子,她的成长环境里有父母,也有老师同学亲戚朋友,还有她自己,如果你想知道她父母的方法是否有用,你得看这种方法是否在其他人身上也有用,你得把这孩子放到一个与她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去,然后看她父母的方法是否还有用……

教育学家们在研究教育方法(比如,是否应该对孩子进行体罚)的时候,一般要找两组孩子,他们的家庭情况、性格和所在学校等等因素都基本相同,唯一区别是一组孩子的家长不体罚孩子,而另一组则有体罚。对这两组孩子观察之后如果发现两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有区别,才敢下结论说:体罚与不体罚是有区别的。通过父母培养一个孩子的历程,你会看到父母的一些个人体验,但是他们的做法是否好不会被一个孩子的成功而证明。

3、我说他们的做法即使好也不能照搬,而你说确有能借鉴之处。注意我说的是照搬你说的是借鉴,不是一回事。当然,几乎任何书都有可借鉴之处,但不是任何书都有相同的借鉴价值。你如果愿意,也许应该看一些教育学家们写的书,那些书里推荐的教育方法是被认真研究过的,更经得起检验。

4、我说不是人人想进名校,而你说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上个好大学。希望是希望,不能不顾自己孩子的兴趣与能力,把自己的希望转化成对孩子的要求。至于跟孩子做朋友之类,现在到处都是这方面的书和文章。

5、至于你说你与你相似的人还是需要前人的经验。你是什么人呢?你想上名校是因为什么?你应该多想一想,还是那句话,不要被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左右。

6、在把什么书当经典的问题上,也许我们谈差了。我是在谈公认的经典,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儿童文学经典。你谈的也许是个人心中的经典。当然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品,但公认的经典能够放到“中学生必读书目”之类的东西上去,而自己的偏爱不好这样每一两天宣传一遍。从坛里其他家长对这本书的评价来看,它确实够不上公认的经典。

就这样吧,我都觉得我有点太没完没了了。

有感于哈佛女孩(上)

动画片到底何去何从


孩子该不该看卡通片,这对孩子早教有没有好处是存在于家长们心头的疑虑。看卡通就要通过电子产品,这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伤害;孩子会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行为而有危险,这些都是卡通片的不良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放弃这种早教方式,因为它对孩子也有好处。

1:增强思考能力

说到如何选择卡通片,可能令许多父母感到头大,因为总是担心卡通片里存在不利于幼儿发展的因子。要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父母陪同收看。凡是卡通片中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如“巧虎”中包含了教导小孩如何学习生活细节,家长可借机将卡通片中的内容转化至日常生活,教导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2:改变暴躁情绪

由于幼儿对于卡通片拥有高度的专注力,因此看卡通片所收到的教育效果会比其他工具好很多,比如书本、录音带等,可说是相当适合用于调整幼儿性格的教养工具。平时父母可先收看卡通片内容,筛选出适合幼儿观赏的精品节目。再说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很忙,下班后也可能要加班或忙于家务,无法长时间陪伴幼儿,因此幼儿可能会闹情绪,此时便可挑选温馨一点的卡通片给孩子看,帮助他稳定情绪。

3:帮助学习规矩

由于幼儿很喜爱卡通片里的人物,所以多将自身投射到某一角色身上。比如很受女孩子欢迎的芭比娃娃,每个小姑娘都想变成她,既漂亮又有气质。因此,家长可能发现3岁左右的女孩开始注重打扮。其实这就是很好的教养契机。

当然,在利用卡通片里的角色来教养孩子时,必须考虑到该角色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情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不能胡乱联系、乱给卡通人物戴帽子,否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思考能力逐渐变强,就会认为家长一直在糊弄人!

4:加速语言学习

说到卡通片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很多家长可能感到难以置信。其实,只要婴幼儿能够多接受语言刺激,就可以达到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平时父母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的话,不妨多让幼儿收看卡通片,可间接增加其语言刺激。

本网站小编总结:动画片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在给孩子选择动画片可以选择一些有正面教育意义的片子给孩子看,这样可以避免他们从中模仿一些不好的行为。在观看是最好是用电视在远距离观看,控制每天看的时间和次数,这样对孩子眼睛的危害就能降低。

如何给孩子选择动画片


该怎么给孩子选择动画片?是不是所有的动画片孩子都能看?需不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动画片里蕴藏了哪些风险?

一名5岁的男孩从6楼阳台跳下,万幸只是皮外伤,大家惊魂未定之余,他问道:“奥特曼不就是这么飞的吗?”

问孩子平时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十个有九个会回答爱看动画片,对于孩子的这一兴趣,父母也都是支持的。毕竟,这对孩子的益处多多:既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受力……所以,只要动画片一开播,父母就放心走开,让孩子独自去享受那些夸张的人物和滑稽有趣的情节所带来的乐趣。

然而,许多父母不知道的是,即使是动画片,有一些也是“少儿不宜”的。在这原本是属于儿童的天地中,已污染上了成人世界中色情、暴力等精神垃圾。因此在孩子看动画片之前,父母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鉴别出适合您家中宝宝收看的“健康精神食粮”。

哪些动画片适合6岁以下的孩子收看呢?

画面稳定清晰、色彩鲜艳。画面稳定很重要。有些动画片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故意抖动画面;有些则是粗制滥造,使得画面效果比较差。这样的片子,对孩子的视力有弊无利。有些动画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例如在国际上得奖的一些动画短片,但是它们的色彩往往偏灰偏暗,明暗对比不鲜明。这样的动画片,即使您爱看,相信您家的宝贝也是不太会感兴趣的。

人物造型可爱、充满童趣。动画人物千姿百态,但是无论美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可爱、有趣,让人忍不住产生喜爱之情。不过,目前有些动画片(尤其是日本动画片)却在人物造型上走了“性感”路线,甚至会有动画人物“半裸”或“全裸”出镜。爸爸妈妈可要当心这样的片子,别让小孩儿过早接受如此“早期教育”。

远离暴力。大多数欧美的动画影视公司对自己出产的动画片都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定位。若是专门针对幼儿的动画片,会有严格的规定确保在镜头中没有与暴力相关的道具、动作和画面,如:刀、枪、打人、杀人及流血画面等。在国内,目前还没有这么详细的规定,这就要靠爸爸妈妈的“火眼金睛”来加以鉴定了。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思想积极向上。这是一句老话,所谓的积极向上指动画片中所宣扬的是善良、真诚、友谊、爱国等精神和品质,这一点相信大多数的动画片都能做到。但仍需注意两点:

一是动画片中的情爱场面。如果您不想孩子小小年纪就满口“爱呀爱”的,就请注意避开。

二是过于成人化的思想。有些动画片(大多仍是来自于日本)的思想比较复杂,如人的两面性、事物的悖论、世事的无奈、人心的险恶……大人都不一定能懂,更何况小孩儿呢?

家长需要适时引导孩子

家长最好能够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在分享精彩之余,更能了解孩子对片中情节的理解,如果孩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家长就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过来,这样,就可以避免了本文开篇所说的“惊魂一幕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