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创造思考的方法包括“类推”与“隐喻”,用来加强儿童的联想力。

有一些事物很抽象,或儿童从未经验过;这些事物很难用文字、图画等客观方式表达出来,儿童也很难了解。这时我们可以考虑用“类推”或“隐喻”的方法来教导。

例如,我们问儿童:“小甜甜像什么一样甜?”或“这件东西很像你知道的什么东西?”、“爸爸像太阳,妈妈像什么呢?”

把儿童不熟悉的事物,与儿童所熟悉的事物相配对、比喻,使他们更容易了解,使小脑筋转动起来。

还有一个简便的方法,称为“六W”检讨法,是对一种现行的办法或现有的产品,从6个角度来检讨问题的合理性,消极方面,可以指出缺点所在。

这6个角度是:为什么、做什么、何人、何时、何地、如何。

例如全家要利用假日去旅行,父母可以就这6个问题来跟孩子讨论:要到什么地方去旅行?到那里坐车?到什么地方住宿?

谁去买票?谁去准备茶点?谁负责行李?什么时候去较好?什么时候回来?

旅行时可以安排做些什么事?

要如何安排行程才会让大家愉快?

为什么要利用假期去旅行?

“六W检讨法”可训练儿童处理事情时,从多方面的角度去考虑,做事较有计划、较为周密。

值得提醒的是,虽然共有6种问题,但并不是每次都非讨论6种不可,可依情形而定。而且,每一类问题又可列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详细讨论。

相关阅读

早教知识:妈妈需要去培养宝宝的联想能力


妈妈需要去培养宝宝的联想能力,那么怎么样去培养宝宝的联想能力呢 ?这个问题可真是把妈妈难倒了,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要做这样事情,但是我们不懂有什么好的方法。以下列举出几种可以培养宝宝联想能力的方法,妈妈们可以看看。

第一:列举法

宝宝要会列举出这样物品的用途和功能并且还要知道怎么样使用,妈妈还要引导宝宝列举出和物品原有属性无关的其他用途和功能,让宝宝充分的运用想象力一下有个例子可以举例说明一下。例子: 给宝宝用毛巾擦脸,妈妈提问:毛巾可以用来洗脸,那宝宝还知道它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

宝宝回答:“毛巾可以用来洗澡,擦脚丫,洗头。”“那还可以做什么呢?”“当抹布擦桌子,当围巾围脖子,当枕巾睡觉,当绳子拉,当玩具扔,当棉被给布娃娃盖上等等,让宝宝知道的越多生活经验越丰富,想象力就越宽广,宝宝的思维能力就灵活越想得远。

第二:违反常规法

妈妈提出的问题可以不按正常出牌,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提这样的问题让宝宝回答,宝宝的思维需要有空间想象力,开动思考的机器。

例子:妈妈说,假如天空下的不是雪,而是白糖,那么会变成会怎么样?宝宝一脸高兴的说好好啊我可以吃白糖了甜甜的,多美的事啊……妈妈又说,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白天只有黑夜(或没有黑夜只有白天)会怎么样?如果汽车像鸟儿在天上飞会怎么样?如果车轮子是方的会怎么样…“如果”后面的“怎么样”,后面的问题就给宝宝自己天马行空的去想象了,充分发挥宝宝的到脑想象力。

第三:物品替代法

当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发现没有这件东西,那可以思考有没有别的东西来替代它。找到的替代物越多,越能表明宝宝思维的流畅性,宝宝就越聪明。

例子:和宝宝玩游戏,妈妈假装护士。准备开始玩游戏时,妈妈突然故意说:“哎呀,没有针筒怎么办?”宝宝自然会去找用来当针筒的东西,如筷子,圆珠笔。又比如,妈妈假装要炒菜,对宝宝说,如果锅铲坏了,用什么炒?宝宝这时候会为妈妈找到代替的东西。不管宝宝找到什么东西来代替,对于宝宝能配合妈妈的这种行为,都已经给宝宝鼓励和赞扬的,让宝宝更有信心对于最事情。

第四:故意为难法

妈妈可以提出一个假设的问题,要宝宝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等他想出来后,妈妈继续顺着这个答案提下一个“怎么办”,故意为难宝宝,让宝宝一直回答直到妈妈提不出问题,那样的话就可以停止了,这样对于宝宝的思维又是一个拓展。

例子:妈妈:“宝宝回答进不了们,爸爸妈妈不在家怎么办呢。你会有什么办法?”宝宝答:“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叫你们回来开门。”“万一我们回不来呢?”“我到邻居阿姨家等你们回来。”“邻居家也锁门了呢?”我在外面继续玩。”“你要是不想玩呢?”“我就在门口等。”,那等好久还爸爸妈妈还没回来你人又很烦怎么办,宝宝回答:那就做在门口写作业。

以上几种方法对于开发宝宝的联想能力很有用,妈妈想让宝宝聪明的话不妨试一下,在不知不觉中,把宝宝引入思考的境地,挖掘想像的潜能,让他成为喜欢思考、能解决问题的宝宝,这样妈妈等于培养了一个联想能力非常丰富的宝宝哦。

锻炼孩子交往能力的训练


1、增加与孩子的主动接触

坚持母乳喂养,可以让孩子通过乳房或怀抱享受吃奶的快感,引发特有的快乐反应,由此体验最初的社会接触。妈咪还可以利用每次吃奶后精神好的时候,让孩子看着你的脸,然后慢慢移动头,以此吸引他的视线追随。

妈咪更应该经常和孩子面对面地对视着说话。要面带笑意,用轻柔和蔼的声音,逗孩子多笑、多动。这种笑与刚出生时嘴角浮现的奇妙的浅笑不同,那是一种自发性的笑,而逗引下的笑是一种“诱发性”的微笑,它体现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快乐。

2、回应孩子的所有反应

当孩子咿呀自语时,妈咪应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主动与他交流,即使你正在做家务,也要及时用声音回应他,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发音的兴趣。当孩子发出近乎“爸”、“妈”的声音时,虽然可能是出于无意识,并不具有语言的指向性,但此时也要尽可能回应、模仿,使他了解声音在与人沟通中的作用。

3、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妈咪要有相应的反应。比如,注意观察孩子不同的哭声,尽量及时满足他的要求,以培养母子感情,促进孩子对人的友善和信任。

4、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给孩子穿上满裆裤,告诉孩子在大小便前要告知妈咪;训练孩子自己坐盆,尽量保持白天不尿裤子。这样做虽然有点麻烦,但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也是社交活动的需要。

5、教给孩子应有的社交礼仪

平时应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交动作,如挥手再见、摇头表示“不”、拍手欢迎等;妈咪离开时可以亲亲孩子,回来时向他问好;家人的礼貌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6、带孩子的参加社交活动

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儿,这样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但一定要确保安全,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玩耍。即使弄得浑身“脏兮兮”也不要大惊小怪。如果孩子一时还不能和小朋友玩得很好,那也不要着急,只要孩子还有兴趣来,慢慢地会和谐起来的。

7、理解孩子的特点及需要

当孩子参加成人的社交聚会时,可能会对身边的生人感到陌生和害怕,可以早去些,让他先对环境有个熟悉的过程,再把他介绍给客人;也可以将客人介绍给孩子,让孩子逐渐习惯。宗旨是不要太突兀,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

8、经常性地赞许和鼓励

当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宠物等表现出爱和关切时;或当家里人进门,孩子帮助拿拖鞋时,要及时给与鼓励并表扬,强化孩子表达爱意的行为。在对孩子好的“社交”表现赞许的同时,对不好行为的要从表情和言语上表示出不满。

慢跑能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


·怎样教孩子慢跑呢?

1、最初学跑可以走跑交替的方式进行,主要以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跑的兴趣,如在跑中穿插有模仿动作的走步。

2、以培养孩子正确的慢跑姿势为重点,通过正确示范及适当教法,纠正幼儿腿部的动作,达到步子大,落地轻。

3、帮助孩子学会用鼻子呼吸的方法。幼儿期很难做到这点,因此一般是先教会幼儿口鼻呼吸,呼吸时嘴不张大。

4、要根据孩子体质和气候等因素,安排跑的运动负荷及跑的时间。刚开始可以是几分钟,以后逐步加长时间。由于幼儿期各方面功能还不完善,因而慢跑可与走交替进行,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为好,夏季尽可能安排在清晨,冬季可适当晚一点。

5、在慢跑前不能让幼儿吃得过饱,也不能空腹跳步,不然会损伤孩子身体。

6、在慢跑前,可适当做些准备活动。慢跑结束时,可做放松活动,让机体逐步恢复平静状态。

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独立进餐和洗盥,自己洗脸、洗脚和洗小手帕等。

孩子自理能力差,主要原因有: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嫌孩子自己吃饭太慢或弄脏衣服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那么怎样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1、根据孩子生理发展特点,逐步提出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3岁的孩子可训练自我服务的各项本领,如吃饭、洗手、刷牙等;4岁孩子可学习折叠被子、整理床铺以及自己照料生活;5、6岁的孩子要求穿脱衣服迅速、整齐,洗脸洗手要洗得很干净等,还要逐步教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浇花等。

2、为孩子生活自理创设必要的、合理的条件。如:最好有自己的小床、小被子;衣服要放置在低矮的橱里,便于孩子取放;洗脸盆要小而轻便,洗脸巾要短且薄等。

3、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如:教孩子擦脸顺序是:用毛巾擦眼睛、脸部、鼻子、前额,然后擦耳朵、耳背,最后擦颈部等。

4、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从而养成自觉爱劳动的习惯。成人对孩子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