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宝宝多大了?你已经給他灌输理财的概念了?洋洋現在对钱有一点模糊的概念,每当问他,“洋洋,你有沒有money呀,他就拍拍胸口,好像大老板似的。一听到我说,要去买什么东东时,急急忙忙跑去拿我的皮包,如果拉链打开着,他就掏出钱包,然后打开钱包取钱。

rosexin的回复:(写于7/10/20013:44:46PM)

我的宝宝才1岁7个月,说话比较晚。我拿干净的人民币教他认“钱”,还教他一元的钱是“1”,然后告诉他“钱可以买很多东西”。现在拿出钱来问他是什么,他会说“钱”,问他钱可以做什么,他说“买”,再问“买什么?”,他说“买理(买米)”这好象是他说的第一个词组。那天他看见保姆出去买菜,我手上正好有一张百元大钞,他马上拿过去,然后拉着阿姨的手往外走,一边说“买”。

我在外买了东西换回的硬币,回家后都会给小鱼儿,然后把存钱罐给他,说“幺幺,快把钱存起来,长大后读大学用”。他总会很愉快地把硬币放进罐里。

不知道这算不算理财教育。

anneliese的回复:(写于7/10/20012:04:37PM)

唉,累死宝宝了!这么早就要参加到家庭事务中,小心早熟啊!

lilybear的回复:(写于7/10/20014:49:39PM)

对宝宝的理财教育,绝对不是在刻意的环境里进行,而是让我们这些宝妈妈和宝爸爸,自然地对宝宝进行一定的引导,有时候宝宝是很乐于参与的!

我们只是在为培养一位能正确对待金钱,能珍惜劳动的人而做准备!

扩展阅读

怎样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钱是从银行取出来的吗?

如果问4、5岁的宝宝:“钱是从哪里来的?”,一定会有宝宝告诉你,钱是从银行取出来的。这是因为宝宝可能只看到父母从银行取钱的过程,而并不真正理解:钱是父母通过辛辛苦苦的工作而获得的酬劳。曾经有过“让孩子做家务该不该付钱”的讨论,这种做法是从西方传来的,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呢?其实,这种方法只要合理掌握分寸,完全可以尝试,而且对帮助宝宝正确树立金钱观念是有益的。

例如:可以确定周末的双休日为“宝宝工作日”。在这两天里,宝宝帮助父母做家务时可以按劳付酬,制定标准,报酬以1元为单位,不能过多;给宝宝安排的“工作”也应该适当,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周一到周五宝宝做家务是“义务劳动”,因为这时父母正在为宝宝和全家的生活工作挣钱。让宝宝体会一下劳动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这对宝宝是很积极的教育。

现在大多数城市家庭的独生宝宝,从小就没有体会过生活拮据的滋味,只知道缺什么就让父母给买什么,父母往往也会尽量满足宝宝的要求,甚至宝宝并没有开口,父母就已经给买好了。而且追求名牌,追求时尚,别人有什么,自己也一定要有什么。在他们的概念里,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帮助宝宝正确认识金钱的意义,应该从小对宝宝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

我对蒙氏的理解(下)


4、蒙氏教育强调教会孩子为了自己去想去发现。

教育者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思考,不是简单地让孩子记住什么,不是往他们的脑子里填正确的答案。教育者应该坚持给孩子提出正确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教育者要通过仔细观察孩子来发现孩子的需要,既要允许他们展现自己的强项,也要允许他们暴露弱项,以及明了他们的兴趣和焦虑。然后对症下药,给他们正确的引导。

1.教具问题:

蒙氏的教育理念很容易接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具。从当当妈所列的全套教具看,规模真是不小。查了一下大地信谊贸易公司的蒙氏教具报价,价格真是不菲,价格绝对值都超过英国WoolyCaterpillar公司的报价,虽然中国劳动力、原材料等比英国低的多,而且并不需要重新设计,可以直接借鉴国外产品,甚至现成的传统玩具。

我有幸发现,大地产品图中的很多教具,我爱人都是花10元以下的钱买到了类似物,有些甚至完全相同,如大地所列的三角解体物YL-2336',他们可以起到蒙氏教具的作用。大地把产品冠以蒙氏的头衔就获得了高额利润。所以只要留心,你在超市或者集贸市场完全可以找到很多蒙氏教具。另外很多蒙氏教具的制作并不复杂,我估计成本应该是报价的10分之一以下。只要多动脑筋,仔细观察,我认为完全可以从身边找到相应的教具。

既然蒙氏强调培养孩子的独创精神,我们作父母的首先要以身作责,先培养自己的独创性。发现教具自然就是一个最实用、最经济、对孩子最有感染力的独创。比如:四方拼盘,完全可以用硬纸板裁出,然后,表面贴上彩纸仿制。味觉瓶和嗅觉完全可以用家中有不同氣味的,常吃(水果—橘子、香蕉、鳳梨,蔬菜—韭菜、芹菜、紅蘿蔔,調味料—胡椒、芥末等)或常用的物品(香皂、樟腦丸、皮件等)来代替。而且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就让宝宝观察制作过程,甚至参与,可以很好地寓教于乐。况且同样目的的教具,大地和WoolyCaterpillar的外形都可能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开动脑筋,给孩子使用我们自己的教具。

在指导幼儿学习时,不做些弹性变化,不配合其他的活动进行,照搬照抄,是培养不好自己的孩子的。正如你所说:“咱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只要自己用心去掌握一些育儿的精髓,就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然后用爱心和耐心去陪孩子玩,这样绝对比上亲子班经济而且有效果!指望着别人来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成天才是白日做梦,是逃避责任。”

2.蒙氏教育精神

蒙氏教育就是要以孩子为本,在不违背人的天性下,followthechild,所以我认为,从事蒙氏教育重要的是始终贯彻蒙氏的思想,但是更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是随时随地发生的,不是非要在使用教具和特定环境中才给孩子以启迪。

比如,在孩子和你一起摘菜的时候,不妨把四季豆和毛豆混些在一起,让孩子把它们分开,并数出有多少毛豆,有多少四季豆,这样可以使孩子学会分类和数量概念。在带孩子洗手的时候,先加凉水,(当然不能冷到刺骨),让孩子试一下,然后再添加热水,搅匀后,在把孩子的手放进去,可以给孩子感知温度的变化。这大概有比那温度板有趣的多。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让你找到让孩子学习的机会,只要留意。这就是家庭和学校的最大不同。家庭里到处而且经常添置宝宝没接触过的东西,什么东西都可以是很好的教具。而学校不可能有那么丰富的材料,所以只能采用模型式教具。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寻找孩子想探究的东西,然后分享,探讨。

任何事物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专家的蒙氏是幼儿园的蒙氏,我们的蒙氏是家庭的蒙氏,不需要把幼儿园所有的东西搬回家,而要在生活中贯彻蒙氏思想。

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下)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能平心静气地寻思其中的道理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子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早教文章:外国家庭对孩子的理财教育


一向以认真细致而出名的德国,应对孩子却有栩栩如生的一面,向孩子叙述投资理财寓言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使我们看一下这本书讲些哪些:“假如你仅仅带著试一试的心理状态,那麼你最终总是以不成功结束,你能一事无成。试着是一种托词,你要沒有做,就早已为自己想好啦余地。

不可以实验,你仅有二种挑选,做或是不做。”、“你可否赚到钱,最重要的要素并不取决于是不是你有一个好主意。给你多聪慧也不是关键缘故,决策要素就是你的信心水平。”这种轻松愉快的语句,坚信孩子们会从初中到许多的人生哲理。

美国:卖玩具换收益

美国人传统式、传统的观念较少,在生活方式上都不墨守陈规。一样,在儿女理财教育层面,习惯性花将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一样。美国爸爸妈妈期待孩子很早就明白独立、努力与钱财的关联,把理财教育称作“从三岁刚开始完成的精彩人生方案”。针对少年儿童理财教育的规定是:三岁能分辨钱币和钞票,5岁具备“自身的钱”的观念。她们有一句口头语:“要掏钱打工赚钱去!”美国小孩子会将自身不需要的玩具摆放在大门口售卖,以得到 一点收益。这能使孩子了解到:即便出世在颇具的家中里,也应当有工作中的冲动和责任感。

美国:可省的钱不省很愚昧

美国人倡导合理消费,激励省吃俭用。美国人擅于在各种各样要求里找寻最好的生活习惯。在美国,从儿童起就刚开始理财教育,并对于不一样环节明确提出不一样规定:五岁至六岁的少年儿童要明白钱的不一样来源于,并明白钱能够 用以多种多样目地;六岁至十一岁的少年儿童要课程管理自身的钱,了解到存款针对考虑将来要求的功效。

日本:控制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认为孩子要自食其力,不可以随意向他人借款,认为让孩子自身控制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文化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开太阳和气体是自然界赏赐的,别的一切必须根据劳动者得到 。”很多日本父母都激励孩子运用业余时间出外打工挣钱。在日本,许多家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是告知孩子,玩具只有买一个,假如要想另一个得话就需要直到下月。 新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