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搜详解:窗口期“DevelopmentalWindowofOpportunity”,中文译作“窗口期”。宝宝0-6岁大脑分区发育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某些时期大脑对某些信息接收特别快。这些独特的时期称为窗口期。不同生理功能的窗口期是不一样的,如:出生~1岁半是视觉的窗口期;1~3岁是语言的窗口期;0~4是岁数学和逻辑能力窗口期……处于不同的窗口期,大脑对相应信息特别敏感,因此能更快更高效率地接收和学习该种信息,例如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呀呀学语时,“语言窗口”就随之打开,语言能力迅速提升。然而,“窗口期”是有时间性。如果大脑各区域的脑细胞在窗口期没有得到充分刺激,成年后,这些没有被激活的脑细胞就会逐步萎缩。一旦错过窗口期,脑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定型,潜能发展也将受到限制,原本优越的天赋将逐渐流失。正如世界学前教育的先驱福禄培尔所指出的:“我们对于儿童的帮助不宜过多、过早、过快、也不宜过少、过迟、过慢;应不失时机和恰如其分。”窗口期的“精神营养”由于窗口期宝宝对某些信息接收特别快,此时父母就要给予0-6岁宝宝合适的、充足的“精神营养”帮助其成长。这些精神营养是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的重心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帮助宝宝日后的潜能激发,影响长远的发展。以语言窗口为例,当宝宝语言区域分化发育进入语言的窗口期时,父母一方面应尽量多和宝宝进行语言交流,另一方面要注意用正确的词语、完整的句子、标准的发音,给宝宝一个正确、科学的语言基础。另外,还应多向宝宝介绍身边的事物,加强宝宝的词汇……当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宝宝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宝宝在窗口期能快乐地、快速地把能力培养起来,为日后潜能的激发打下基础。窗口期的物质营养任何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基础——脑部发育,窗口期的能力培养也不例外。良好的脑部发育,与发育期充足的营养是密切相关的。然而,窗口期的物质营养,并不是“哪个窗口期就要就补哪些营养”。在大脑的发育历程来看,0~1岁这段时期的发育显得尤其重要,被称为脑部发育的黄金期。在这个时期大脑发育的速度远远比其他时期都要快,对DHA、ARA、胆碱、蛋白质等脑部营养的需求也非常大,尤其是DHA,它占大脑中总脂肪含量的30~45%,视网膜磷脂的50%。这些脑部营养素在黄金期被摄入后,对宝宝脑部发育的作用是长期的。以DHA为例,美国营养学家贝兹教授的实验发现,婴儿头4个月补充足量DHA和ARA,不仅18月龄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DI)高7分,且在4岁时的IQ也高7分。也就是说,宝宝在黄金期打下良好的脑部基础,能支持其长大后的智力和能力发展。大脑的发育只有一次,若错过了黄金期,再补充营养就事倍功半了,智力和能力也会相应受影响。来源:美赞臣

延伸阅读

育儿新概念——窗口期


近年来,全球早教专家们相继发现:婴幼儿0-6岁大脑分区发育的时候,在某些时期大脑对某些信息接收特别快,将其形象地称之为“窗口期”(DevelopmentalWindowofOpportunity)。不同生理功能的窗口期出现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出生~1岁半是视觉的窗口期;1~3岁语言的窗口期;0~4岁数学和逻辑能力窗口期……婴幼儿在这段时期相关的学习变得十分容易、迅速,是接受教育的绝好机会;过后,获取信息的敏锐度则会大幅度减弱。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把握好每阶段“窗口期”,对婴幼儿脑发育起决定作用;一旦错过“窗口期”,即使拥有优越的天赋,也较难获得良好的发展。著名的印度“狼孩”卡玛拉就是错过“窗口期”的典型。当他被人发现时已有7岁多,身上毫无正常儿童的特征,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会与人交际。重返人类社会后经过长达6年的专业人员的护理,才学会走路;即使专家们花费很多精力去帮助其恢复语言和人性,仍然收效甚微,直到17岁时才学会十几个单词,智商仍然只有4岁儿童的水平。当各种能力迸发的“窗口期”来临时,“狼孩”卡玛拉即缺乏相应的外界刺激,在婴幼儿时期又无法获得科学的营养补给,最终导致这个令人遗憾的结局。窗口期任何潜能力的发展,都是以大脑的良好发育作基础;而充足的营养补给,则是大脑得以良好发育的先决条件。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然而并不是“到了某个窗口期才开始补相应的营养”,因为脑细胞及其轴突、树突的快速生长集中在0-1岁。我们知道,大脑的发育只有一次。从脑部发育曲线可以就可以看到:0~12个月,是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婴儿12个月时,脑重比起出生时增长175%!18个月后比12个月时就只有18%了。因此,0~1岁也被成为脑部发育的“黄金期”。在此期间,大脑发育的速度远远快于其他时期,营养的需求也急速增大,因此,要抓紧黄金期补充DHA、胆碱、微量元素碘、铁、锌等相关营养元素。其中DHA的足量摄取,对宝宝智力发育持续领先有着极大的作用。DHA俗称“脑黄金”,占大脑中总脂肪含量的30~45%,占视网膜磷脂中的50%。美国营养学家贝兹教授对两组婴儿做了一个著名的临床研究(BirchStudy):在出生后的头4个月内,在一组婴儿的膳食中持续地补充17毫克/100千卡的DHA和34毫克/100千卡的ARA,与膳食中未添加DHA和ARA的另一组进行对照后发现,在18个月时DHA组婴儿的智力发育指数(MDI)与另一组相比提升高7分,而4岁时IQ仍然高7分。(配图)因此,17毫克/100千卡的DHA和34毫克/100千卡的ARA被认定为“科学验证水平”。由此发现,在黄金期摄入“科学验证水平”的DHA,对宝宝智力发育有显著的长期促进作用。若错过了黄金期,再补充营养就事倍功半了,智力和能力也会相应受影响。把握好每个窗口期,在黄金期补充科学验证水平的DHA等脑部营养素,将对宝宝各种大脑发育及潜能激发有重要作用。

育儿词典新发现:窗口期


最近,被总编派去外地参加了一场早教研讨会,又见到了熟悉的面孔——杨健教授。我逮着机会,再向他讨教,对宝宝的调教可有什么新方法。站在育儿教育界前沿的他,告诉了我一个让早教事半功倍的新名词——“窗口期”。打开宝宝智能发育的扇扇“窗口”据我所阅读的有关资料和杨教授的指点后,终于弄懂了“窗口期”的含义。所谓育儿“窗口期”,是指宝宝在不同的时期重点吸收的信息也各有侧重。也就是说,宝宝可能在某个阶段,对某种技能学得特别快。这是因为脑部是按照不同的功能分区发育,不同功能的脑区,窗口期也不尽相同,如宝宝在出生~1岁半是视觉发育的“窗口期”;9个月~10岁是接收词汇的“窗口期”;0~4岁是数学逻辑期;3~10岁是音乐期等。说到这里,想起我那牙牙学语的聪聪,他应该在语言的“窗口期”了吧。这个育儿界的新名词,实际上告诉了我们所拥有的视、听、说、爬、站、走,甚至吃饭的能力,无一不是在脑部发育的窗口期中受到激发发展而来的。如果在窗口期没有得到相应的刺激,学习潜能可能会减弱。工作接触到某些家长随口就来句“大人说话,小孩站一边去”,或者孩子说话不灵光却认为是“贵人语迟”也不怎么放心上,其实这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都不利。孩子10岁以前都处在语言的窗口期,此时对于激发他们语言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关闭了这扇“窗户”,孩子真的有可能今后就不太会说话了!如此看来,窗口期确实需要得到重视。抓好窗口期,提供充足的脑部发育所需杨教授认为窗口期教育的效果可能影响人一生的素质发展,但又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对“潜意识”的教育。和青少年期的身体一样,及时和足量的锻炼,更有助于体制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掘。为了保证“窗口期”教育的顺利进行,需要适宜、适时的“启智”教育。当然,还要留意宝宝的不同“学习类型”,做到因期、因材施教。除了适当的早教外,想让窗口期教育效果更理想,还得给宝宝提供充足的脑部发育营养。底子打好了,再施展早教的效用,自然事半功倍。相信妈妈们都知道,DHA是宝宝脑部发育的必需营养,但是DHA的含量得达到“科学验证水平”才起作用。像我就只选择有科学验证水平的DHA和ARA的配方奶粉给我家聪聪喝,当我听到聪聪8个月时叫第一声“妈妈”时真别提有多激动了!另外,专家也证明了补充科学验证水平的DHA确实有效果。美国营养学专家贝兹就曾把出生四个月内的宝宝分成A、B两组,A组宝宝持续摄入17毫克/100千卡DHA和34毫克/100千卡ARA,B组宝宝则不摄入。结果到了18个月时,A组宝宝的MDI指数要比B组宝宝高7分。更让人信服的还在后面,4年后再作智力测试,A组宝宝表现出IQ得分仍然比B组宝宝高7分。要知道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就在100分左右,7分都快接近10%了,你说,你还能忽视么?杨健教授曾笑用“过了这村,就没这店”来形容窗口期,脑部营养素的摄入也一样,错过了12个月以前的大脑发育黄金期,就算再补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了。所以,宝宝在婴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是给他打下扎实的势能基础,跟我一样尽量选择有科学验证水平的DHA和ARA(17毫克/100千卡DHA和34毫克/100千卡ARA)的配方奶粉,以更好地满足宝宝在脑部发育的窗口期的营养需求。一位资深法国营养专家曾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他们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要是我们的孩子IQ都能高7分,那不单个体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命运想必都有重大影响吧!博客留言:小猪妈2008-2-2118:20原来宝宝的脑部发育还存在窗口期的啊?看来得加紧给我家小猪进行相应窗口期的训练了。多谢博主的“资源共享”啊~^_^!多多妈2008-2-2311:16同意博主观点,窗口期的教育确实很重要。所以呢,一定要注意在这个时期给予宝宝足够的营养,选择有科学验证水平DHA和ARA的奶粉更有保障。看我家多多,聪明又伶俐,真是人见人爱啊,呵呵。来源:美赞臣

解读BB兴趣启蒙3个关键词


下面这3个小故事,隐藏着宝宝在才艺启蒙过程中最重要的3个小秘密。家长如果想让宝宝的学艺之旅变得轻松有趣,那么首先就要了解宝宝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他的成长需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它们的。

故事一:我很喜欢书法艺术,它是我“终身相许”的兴趣爱好。正因为深刻体会到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所以我希望女儿也能喜欢它。于是,我急切地想教女儿写毛笔字。时常追着问她:“静静,要写毛笔字吗?”女儿一般会给我否定答案,然后迅速跑掉。后来我放弃了强迫她,但是会在自己每天临帖的时候让女儿在身边玩。她玩她的玩具,我练我的书法。几次之后,当我写了一段时间后,女儿就会提出她也要写一写。接下来我们母女就会快乐地书写一阵。

心理学家解读关键词:模仿

模仿是宝宝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甚至有些理论认为,婴儿在出生十几天后就会模仿成人张口、撅嘴等行为。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与成人比较起来,儿童有更强的模仿倾向,这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缺少独立性有关。”而且,对于宝宝来说,越是他喜欢的、熟悉的、见得最多的人,他就越喜欢模仿。所以,宝宝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或者小朋友。

0~3岁的宝宝,对父母的情绪特别敏感。他可能还听不懂父母的语言,但是他读得懂父母的情绪,也会受父母情绪的影响。所以,父母对宝宝的情绪传递是非常强的。父母对什么东西喜欢和投入,宝宝就很容易接受和投入,这比你和他说教强。

一句话点睛:父母真心喜欢,宝宝才会喜欢。

故事二:我从怀孕开始就每天晚上给肚子里的宝宝念一两篇故事或诗歌。他出生后我也保持着每天给他讲故事的习惯。但是,有一阵儿我每天一回家,儿子就会把一本已经翻得旧旧的图画书放到我面前,让我给他讲,一直讲到他满意为止。我也曾经给他买过几本新书,试图替换旧书讲给他听,都被他拒绝了。难道他对阅读别的书没兴趣了?

心理学家解读关键词:重复

很多宝宝喜欢看动画片《天线宝宝》,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重复”。4个天线宝宝总在重复地说一个词、一句话,很多场景也是重复的,所以宝宝很爱看。

很多宝宝都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或者要求妈咪反复唱一首歌。宝宝喜欢这个过程,是因为他在期待妈咪讲出来的下一个故事情节或一句歌词,和自己知道的正好一致,这让宝宝颇有成就感。

在宝宝的学习过程里,除了模仿,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自己的尝试和错误来验证的过程。在尝试和错误中,宝宝需要不断重复。当重复之后的结果被验证是正确的话,宝宝会很快乐;如果被验证是错误的话,宝宝就会在下一次重复中校正自己。在兴趣启蒙中,如果了解了宝宝的这种心理特点,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或试图改变他。

一句话点睛:“多重复”、“小步子”,你的耐心和陪伴就是他的成长空间。

故事三:女儿还不到2岁,爷爷就教她看起了地图。开始我有些不以为然,宝宝那么小,话还没说利索,哪能明白那些版块和颜色的含义。可是没过多久,爷爷就向我展示了成果:“中国在哪儿?”女儿的小胖手毫不犹豫地指向了亚洲版图上那只“大公鸡”。爷爷又问:“澳大利亚在哪儿?”女儿迅速去找大洋洲。这真让我吃惊。现在女儿每个洲都熟悉了一个国家,并能迅速找到,比很多大宝宝还强呢。

心理学家解读关键词:主动

宝宝是一个积极、主动接受信息的主体,即使是小婴儿也有很强的吸收新事物的能力。宝宝从一生下来就对外界的很多事情充满好奇,2岁左右的宝宝又正是处于什么都想尝试的年龄,如果宝宝的生活环境相对丰富,宝宝就会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这时如果父母对宝宝的反馈是积极的,而且是有帮助的话,对宝宝的兴趣发展或各种学习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们不要人为限制宝宝的兴趣范围。

另外,对于小年龄段的宝宝来说,父母往往会出于安全或健康的考虑,给宝宝设置过多规矩或规定,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而且还觉得他太小,会替他做很多事。其实,只要我们多花费一些精力,就可以给宝宝扩大很多活动范围。他们能在这个合理的边界里随心探索,也能被激发出更多兴趣。

一句话点睛:给宝宝提供相对丰富的生活环境,让宝宝主动去探索。

孩子才艺启蒙的三个关键词


若想让孩子的学艺之旅变得轻松有趣,我们就要首先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他的成长需要。下面这3个小故事,隐藏着孩子在才艺启蒙过程中最重要的3个小秘密。看看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它们的。

故事一:我很喜欢书法艺术,它是我“终身相许”的兴趣爱好。正因为深刻体会到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所以我希望女儿也能喜欢它。于是,我急切地想教女儿写毛笔字。时常追着问她:“静静,要写毛笔字吗?”女儿一般会给我否定答案,然后迅速跑掉。后来我放弃了强迫她,但是会在自己每天临帖的时候让女儿在身边玩。她玩她的玩具,我练我的书法。几次之后,当我写了一段时间后,女儿就会提出她也要写一写。接下来我们母女就会快乐地书写一阵。

心理学家解读关键词:模仿

模仿是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甚至有些理论认为,婴儿在出生十几天后就会模仿成人张口、撅嘴等行为。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与成人比较起来,儿童有更强的模仿倾向,这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缺少独立性有关。”而且,对于孩子来说,越是他喜欢的、熟悉的、见得最多的人,他就越喜欢模仿。所以,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或者小朋友。

0~3岁的孩子,对父母的情绪特别敏感。他可能还听不懂父母的语言,但是他读得懂父母的情绪,也会受父母情绪的影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情绪传递是非常强的。父母对什么东西喜欢和投入,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和投入,这比你和他说教强。

一句话点睛:父母真心喜欢,孩子才会喜故事二:我从怀孕开始就每天晚上给肚子里的宝宝念一两篇故事或诗歌。他出生后我也保持着每天给他讲故事的习惯。但是,有一阵儿我每天一回家,儿子就会把一本已经翻得旧旧的图画书放到我面前,让我给他讲,一直讲到他满意为止。我也曾经给他买过几本新书,试图替换旧书讲给他听,都被他拒绝了。难道他对阅读别的书没兴趣了?

心理学家解读关键词:重复

很多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天线宝宝》,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重复”。4个天线宝宝总在重复地说一个词、一句话,很多场景也是重复的,所以孩子很爱看。

很多孩子都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或者要求妈妈反复唱一首歌。孩子喜欢这个过程,是因为他在期待妈妈讲出来的下一个故事情节或一句歌词,和自己知道的正好一致,这让孩子颇有成就感。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里,除了模仿,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自己的尝试和错误来验证的过程。在尝试和错误中,孩子需要不断重复。当重复之后的结果被验证是正确的话,孩子会很快乐;如果被验证是错误的话,孩子就会在下一次重复中校正自己。在兴趣启蒙中,如果了解了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或试图改变他。

一句话点睛:“多重复”、“小步子”,你的耐心和陪伴就是他的成长空间。

故事三:女儿还不到2岁,爷爷就教她看起了地图。开始我有些不以为然,孩子那么小,话还没说利索,哪能明白那些版块和颜色的含义。可是没过多久,爷爷就向我展示了成果:“中国在哪儿?”女儿的小胖手毫不犹豫地指向了亚洲版图上那只“大公鸡”。爷爷又问:“澳大利亚在哪儿?”女儿迅速去找大洋洲。这真让我吃惊。现在女儿每个洲都熟悉了一个国家,并能迅速找到,比很多大孩子还强呢。

心理学家解读关键词:主动

孩子是一个积极、主动接受信息的主体,即使是小婴儿也有很强的吸收新事物的能力。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对外界的很多事情充满好奇,2岁左右的孩子又正是处于什么都想尝试的年龄,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相对丰富,孩子就会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这时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反馈是积极的,而且是有帮助的话,对孩子的兴趣发展或各种学习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们不要人为限制孩子的兴趣范围。

另外,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父母往往会出于安全或健康的考虑,给孩子设置过多规矩或规定,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而且还觉得他太小,会替他做很多事。其实,只要我们多花费一些精力,就可以给孩子扩大很多活动范围。他们能在这个合理的边界里随心探索,也能被激发出更多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