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身上不同能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尽管这些能力之间有某些关联,但是根据一两种已测出的能力的发展来判断其他能力的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婴儿的某些技能与其身体发育状况有关,有些与经验有关,而有些与两者都相关。在设法判断孩子聪明与否的早期迹象时,要把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总而言之,聪明儿童在发展中各个方面都超前,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有可能保持住这一优势。判断孩子是否聪明过早在出生时,聪明的孩子可能要比其他孩子更机警。有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能独自把头抬高一会儿,仿佛在环顾四周,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在你抱他时,你会感觉到这一点。如果他似乎避开某个东西,那就表明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什么不是,这也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信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非常聪明的儿童在出生时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尽然。理由是:大一些的健康的婴儿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怀孕时得到良好营养和关照的母亲生的。这些母亲也更可能在家中给予她们的宝宝最好的教育和帮助,这在后来的智力测验中会表现出来。较重的婴儿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优势,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例如,他们每次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因而不需频繁地喂养,可以把精力转向更多的智力活动方面。此外,父母因不必忙于给孩子喂食和清洗,会认为孩子可能是社会型的人,于是就可以对他采取不同的做法。因此,从一出生起,与较轻的孩子相比,较重、较吸引人的孩子可能会发现他们处在一个愉快的、情感上得到支持的世界里,就会以许多方式利用这种最初的好运气。

延伸阅读

超前学习与开发智力


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课本知识。有些学校办学前班,提前一年学习小学课程,家长配合积极。有的家长利用寒暑假,提前教孩子下个学期的课程。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发展孩子智力,把学习搞得更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这种做法的实际结果往往是孩子知识学不好,智力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开发。

学习知识与开发智力有密切关系,但不是一回事。我们在前边讲过,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一个正常的孩子,在他上小学时,他的智力水平已经发展了全部智力水平的60-70%,余下的有待于在小学、中学进一步开发。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智力活动的过程,通过学习知识,智力得到发展。

但学习知识不是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游戏、劳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人际交往等都可以发展人的智力。特别是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非常有益。

那么,能不能让孩子提前让孩子学些知识呢?回答是肯定的。但不要把目标定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应该扩大孩子的知识背景,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对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有好处。

总之,家长要认清开发智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要重视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不应热衷于让孩子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你的宝宝“缠人”吗?


宝宝说

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妈妈一离开我,我就想哭。妈妈告诉过我,她很快就会回来的。可是,我还是很难过,觉得自己的依靠没了。我也很想让自己坚强点不哭。我知道这样妈妈会担心我,但我还是管不住自己的眼泪。每当我遇到陌生人,我就有点害怕。我要抱紧我的妈妈,这样我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妈妈说

我的孩子太缠人:已经断奶了,晚上还总是要摸着奶头才能入睡;我要去上班,死活哭闹着不让离开;像个跟屁虫似的,不是缠着要妈妈抱,就是跟东跟西;一会儿要妈妈讲故事,一会儿又要妈妈一起搭积木……,就是不愿自己玩,害得我什么事都做不了。

专家说

面对“缠人”的孩子,有些父母动不动就训斥、吓唬,或者置之不理。殊不知,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胆怯,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其实,孩子缠人是有心理原因的。缠人是孩子对父母依恋情感的一种表现。他害怕与父母分离,因此产生一种“分离焦虑”。而与父母在一起,尤其是与妈妈在一起,让他感到安全。

所以,孩子缠人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粗暴地对待他,也不要冷落他,而是要充分地关心他,给予他情感的满足。当孩子从母亲那里获得安全感之后,他就会逐渐奠定起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孩子过分缠人,表明他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所以,除了给他情感满足,父母还要注意,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要适时地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他一步步学会离父母远一点,去探索对他来说陌生的世界。要鼓励他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在一点一点的进步中,孩子就会逐渐学会独立,敢于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了。

依恋的定义

依恋主要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妈妈)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母婴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

儿童的依恋类型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依恋的类型在外界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是很少会自行发生改变的,在儿童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对儿童依恋类型进行早期鉴别,并辅之以相应的教养,是非常重要的。

依恋类型及其影响

依恋类型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儿童在早期所形成的依恋类型对其未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依恋是儿童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地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朝以下水平发展:能够积极探索外界环境,情绪稳定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良好,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良好,信任他人,未来发展会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乐观。

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情感淡漠,胆小退缩、自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信任他人,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质量不高。

形成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容易冲动,情绪稳定性差、易怒,容易发展出攻击行为等不良行为。

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均属于不安全依恋,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需要父母在教养方式方面作出调整。

怎样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

1.要掌握一定的育儿知识,保持育儿热情。通过定期教养知识的指导,主动接触、观察、了解、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准确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含义,并做出及时的反馈。回避型依恋儿童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方面的提高。

比如宝宝想去稍远一点儿的地方拿一个玩具,走了两步,又回过头来看着妈妈。这时候妈妈一定不要忽视宝宝这种微小的信号,而要积极回应、鼓励他。这样,宝宝就敢于大胆地去探索周围世界。因为他知道,不管前面发生什么事,妈妈都会在他身后支持他。

2.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母亲不仅要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还要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提高与孩子间情感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孩子想到一起、做到一起、玩到一起。这种交流的习惯与气氛,会使孩子得到一种健康情感的影响,从而建立对母亲的信任与亲近感,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形成对母亲的安全依恋。同时,这种交流和互动不是偶尔的,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家庭交流的氛围和习惯。回避型依恋以及反抗型依恋儿童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方面的提高。

3.创造轻松和谐的家庭育儿环境。安全依恋的形成不仅仅靠母亲一个人的教养行为,整个家庭的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不安全依恋的改变更是需要如此。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双方都要具备一定的早教知识;家庭教养意见要统一,以便形成一种教养的合力,进而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亲子依恋。

你的宝宝舍得“分享”吗?


影响宝宝分享的四大因素

三岁前的宝宝不愿意分享,主要原因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有关有限,宝宝学会分享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日常生活经验少,分享意识不到位

孩子不愿意分享,与日常生活经验较少密切相关。三岁以下的孩子知道分享食物,食物就会被吃掉、不可能再还原了,误以为分享玩具也是一样,自己就失去了对玩具的控制权。孩子还不能做到完全平等、自愿地、非功利性与人共享资源,孩子以为应该先分给自己、确保自己有一份、分给自己多的、大的、好的那一份,会把自己多余的、不喜欢的、不需要的分给别人;分享的时候会以交换为条件,渴望得到成人的表扬。

◎心理发展水平有限,分享对象有选择

与小朋友相比,孩子与成人分享行为更多,其中与家里人分享比与外面人分享更多;与陌生小朋友相比,孩子与熟悉的小朋友分享更多;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比上幼儿园以前分享行为更多;与男孩子相比,女孩子分享行为更多;与新颖玩具相比,孩子更愿意分享普通玩具;孩子的分享观念水平比分享行为水平更高;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与教育引导下,孩子的分享观念与行为都显著提高。

◎成人逗孩子不得当,分享意识被误导

小孩子惹人喜爱,很多成人都喜欢逗孩子,但是逗乐不当会误导孩子。有的成人提出要分享孩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答应,成人就佯装争抢,孩子吓着了,以后更不愿意与人分享;如果孩子答应,有的成人又不分享了,而是“独享”了孩子的心爱物,结果孩子哭了,成人就乐了:“看看,小气吧,还是不愿意吧,我是逗你的,不要了,还给你--”而孩子觉得一点都不好玩,反而面色尴尬,成人出尔反尔的行为更让孩子不可思议;也有的孩子爽快地答应分享之后,成人马上说:“宝宝真乖,我是逗你的,你自己留着吧。”孩子就误以为分享只是一个游戏而已,不但别人会原封不动地还给自己,还能得到成人的夸奖,却不明白这是“伪分享”。

◎家长围着孩子转,分享锻炼机会少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条件从小就独自拥有所有的食物、玩具、空间,没有和兄弟姐妹分享的机会,如果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支持孩子独享,搞特殊化,孩子很容易变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自己有需要,不知道别人也有需要,结果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引导孩子分享的五大良策

★平时积累有借有还的生活经验

分享玩具有时是与小朋友共同玩,有时是暂时借给小朋友单独玩,后者需要孩子有安全的归还意识才能做到,在家里家长很少借孩子的东西,所以孩子很少积累有借有还的生活经验,一旦出门了,尽管家长费劲地解释:“小朋友是借你的玩具,玩一会儿还会还给你的。”孩子还是不愿意,就是因为他不知道有借有还的操作意义。因此,可以在家对此进行模拟练习,故意借一借孩子的画笔、皮球、积木,答应10分钟之后还给他,还的时候突出:“宝宝,这是刚才妈妈借你的画笔,现在还给你,谢谢!”久而久之,他就明白了所谓分享其实就是暂时离开自己一会儿,过一会儿还会回来的,自己没有什么损失。

★做分享游戏,体验分享快乐

与孩子多做一些需要分享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就乐意分享。例如与三岁以下的小孩子玩相互传球的游戏。孩子都还喜欢穿妈妈的鞋、戴爸爸的领带,当他玩得正兴奋的时候,及时地启发他:“这些都是爸爸妈妈的东西,爸爸妈妈愿意和你分享,你愿意给爸爸妈妈分享你的东西吗?拿你最喜欢的玩具让我们玩一会儿好吗?”让孩子体会分享是相互的。

节假日邀请小朋友到自己家里玩,先征求孩子的意见邀请谁来,准备拿什么玩具给小朋友玩。为了避免有的小朋友不会分享,家长可以主动与其他家长联系商量,让每个小朋友都带两三个好玩的玩具,然后相互交换玩,让每个小朋友都有分享的意识和分享的机会。考虑得周到一点、准备得充分一点有助于孩子消除戒心、体现公平,更放心地体会与小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可见,分享教育是一门艺术,有些家长采取软硬兼施、连哄带骗的方法效果并不好,平时应该加强锻炼,孩子才能获得更加成熟的分享意识。

★主动创造锻炼孩子分享的机会

分享之前学会分配,上街买东西的时候要照顾所有家庭成员的需要,孩子不但要知道自己最喜爱的,还要知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最喜爱的,平时买回来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观察孩子能否分配合理;家庭平时养成大家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不吃独食的好习惯;爸爸妈妈与孩子一样过生日,家长给孩子操办生日活动,孩子也要为家长过生日表达心意、准备礼物,体会一家人分享快乐的亲情。

★引导但不苛求真正意义的分享

真正意义的分享是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自己也不富余也能拿出来分享;是心甘情愿的、主动的分享,不是因为表扬、交换或者别人的要求才做的;分享之后是感到快乐,而不是失落;不但愿意与人分享物质,也愿意与人分享欢乐、幸福、好处、机会和爱;分享不分对象,能够一视同仁;分享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不是偶尔为之。

但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期间会出现与孩子自然发展特点相关、分享意识还不完全到位的各种“伪分享”,家长不要苛求孩子一下子就做到真正意义、成熟的分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孩子处在慷慨与吝啬、大方与小气共存的状况,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水平,逐步提高和锻炼孩子更高水平的分享。

★尊重和倾听孩子分享的意愿

分享是孩子应该具备的情怀,但是不要急于强求孩子。因为分享对孩子来说还是个很难理解的观念,分享会给他带来不舍、犹豫、酸楚、挣扎、忍耐、克制和坚持等复杂情绪,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却姗姗来迟,当看到别人分享他的东西所产生的愉悦时,他担心自己不再是物品的主人。更加关键的是,孩子正在发展物权和所有权意识,通过对物品的掌控权和操作自由来体会自我的力量,三岁以下的孩子甚至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的东西也应该属于自己,所以他有可能随意就拿走、争抢别人的东西。所以在要求孩子分享之前,要使他有足够的时间欣赏、玩弄自己的玩具,维护孩子的所有权意识,物权和所有权作为孩子自我意识的一个部分,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

分享还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时孩子不愿意分享是担心别人把自己的心爱物搞坏了,如果是家长送给自己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想保持独享的权利,这些意愿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分享,需要告诉孩子牙刷、水杯、手帕、内衣裤等东西不能与小朋友分享;引导分享还要适度,不要还没做到分享,就让孩子谦让,对孩子来说,谦让比分享更难以接受。

宝宝你快乐吗?(下)


恰巧昨天在学游泳的路上,翩翩也与我谈到这个话题。她说:在我们班上,除了我以外,几乎所有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一直都在抱怨:爸爸妈妈太唠叨、作业太多、老师太严格、下课不让出去玩——他们都想离家出走呢!包括***(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男孩)也抱怨呢,只不过他没有说离家出走。

我问为什么你和他们不一样呢?

翩翩说:我因为只是第三名,算中等吧!他们成绩特别好的呢,觉得负担太重,回家老要做特别多的题目,他们受不了啦!都想还不如降下来呢;成绩不好的呢,觉得自己太贪玩了,又很想把成绩升上去。所以他们都不满意、不高兴。我呢,不想上也不想下,我觉得挺合适的。还有,他们所有人都觉得学习很苦的,可我觉得学习也挺快乐的。比如现在放暑假我觉得特别开心,可我却有一点想念上课的时候,更开心呢……

孩子能“苦中作乐”,我真是觉得欣慰!20年寒窗,如果一直深以为苦,人生真的了无趣味了。如果以寒窗为乐,岂不皆大欢喜!

当然,我觉得翩翩的小学还算是观念开放、教学宽松的。孩子的许多负担是家长加出来的!

郑好妈的回复:(写于7/2/200211:12:13AM)

是啊,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因为童年只有一个,给宝宝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最重要的,如果宝宝长大以后记忆中的童年就是焦虑不安,紧张等等,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妈妈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究竟怎样给宝宝一个快乐的童年,做起来可能就不象说着那样容易了。

我家郑好从小就是一个开心的小姑娘。特别爱说爱笑。我现在还记得她8,9个月时在公共汽车上使劲的盯住旁边的一个阿姨乐,直到把那个阿姨也逗乐了,我多么希望她能把这种爱笑的秉性保持终生啊!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有很多的压力,他们拼命的要去做一个好孩子,听话上进。甚至于在幼儿园里就要开始学习各种知识和各种的技能。孩子会在家长的殷殷期盼之下,他们身上的负担很重。这种压力会剥夺他们的快乐。可是作为一个家长,就我来说,很难下决心让孩子远离这一切,而且也无处可逃。如果对我说,就让孩子快快乐乐的玩吧,什么都别去学,可能我无法同意,因为孩子毕竟面临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你要想让她保持优势,最好让她从小就保持优势。除非是极少数天才的孩子,可能会在轻松的学习中就能出类拔萃,大多数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还得勤奋努力。让孩子快快乐乐地玩,什么也不要学了,做得到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