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它是一种要求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是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孩子虽小,也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在人格上也享有与成人平等的权力。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极易受到损伤,成人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就使其产生愉快、自信、向上的情绪,这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佳状态。相反,若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使其产生自卑感,性格也会变得固执任性,难以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稍不注意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如:

1、当着众人批评孩子。

2、不问青红皂白和事情缘由责怪孩子。

3、总给孩子“翻旧账”。

4、说过头话,将孩子的过失扩大化。

5、总以别的孩子的长处与他的短处相比较。

6、当孩子需要成人的夸奖和认可时,不加理睬或泼冷水。

7、当孩子情绪不好、身体不舒服或正玩得高兴时,教训他,等等。

我们相信,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孩子幼小,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一旦自尊心受损害,就难以愈合,对其一生将造成严重的影响。成人在教育孩子时要时刻注意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1、对孩子采取个别引导、正面教育的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批评,人多势众,可以给孩子制造压力,促使他改掉缺点。殊不知,孩子和大人一样爱面子,这样做只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家长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粗暴地讽刺挖苦和训斥孩子,应多采取正面引导、个别谈心的方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2、孩子对一切事物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心,对任何东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尝试尝试。家长应注意,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训斥和责怪,应弄清其动机和缘由,再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找出原因。

3、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针对性,就事论事,不要把从前的“历史问题”和“陈年旧账”抖出来,唠叨不停,使孩子灰心丧气、自暴自弃。

4、对孩子要求适度,不要过分严格,应适当放松要求。在过分严格的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心、有过分依赖的心理;相反,对待孩子的缺点也不能放纵和姑息迁就,在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的情况下,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使之克服缺点。

5、当孩子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对成人而言哪怕是多么微不足道,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6、不要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别的孩子,并与之相比较,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7、孩子一旦建立了初步的自尊心,家长不可掉以轻心,应注意保护,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精选阅读

宝宝六大底线 家长谨防碰触孩子自尊心


别看宝宝才2、3岁,但他们在外人面前的自尊心表现的依然很强烈。仔细观察,他们会懂得在外人面前嘴甜、表现得体,会对妈妈爸爸的指责而愤怒不已。他有这样的表现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你让他丢了面子,失了自尊心。粗心的家长们,快来看看宝宝们不可触碰的六个底线。

底线一:丢人的毛病

幼儿往往对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他们会觉得这些缺点会让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幼儿园老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当众指出孩子的这个毛病,更不能嘲笑、挖苦。

底线二:心理疾病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患过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病,幼儿往往会很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孩子的康复。即便疾病痊愈,但当着孩子的面提及也是在揭孩子的短处,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眼中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仅仅是:一次比赛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不愿提及”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经不再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常常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的地步。

底线五:身体上的残疾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自尊是送给孩子最佳的礼物


很多孩子知道,虽然父母是爱他们的,但未必尊重他们,比如,当孩子与客人攀谈时,您可能会命令他不要“多嘴”,或者代他表达某种意思,甚至嘲笑他的“幼稚”和“愚蠢”……这些不明智的举动无疑会极大地损伤孩子们的自尊心。

您应该带领孩子多做一些“平等”的活动,让孩子们得到这么一个信息,在大人心目中完全有他的位置;听他们讲故事,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它们正是在孩子心中筑起自尊之宫的砖块呀!

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便是当孩子们可靠的“同盟军”。当他们沮丧时,我们得为他们鼓气;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就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的种种“工具”,其中一门“工具”就是“补偿”——让孩子不仅要看到不足之处,也要发现自己的长处,而绝不把自己看得“一团漆黑”。

为孩子在竞争中鼓劲:当孩子在智力、体质或外貌上“相形见绌”时,父母更应帮助他在这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学会奋斗。任何“低能儿”得知有父母作“强大后盾”时都会勇气倍增,不过,在鼓励孩子勇于拼搏的同时,您也应教育他们领悟真正的人生价值,要他们热爱他人、热爱正直、热爱真诚。

让孩子学会严于律己:处罚会不会使孩子灰心丧气?答案取决于父母处罚孩子的方式和动机。切记不要在众人、尤其在孩子的朋友面前处罚孩子,也绝不能将处罚孩子当作给自己泄怒的手段,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如若完全不要纪律约束,他便没有人尊重。

注意孩子的“课堂表现”:入学后,如孩子成绩不理想,会有许多因素易使孩子失去自尊。这时,如有可能,可请家庭教师,也许能助孩子一臂之力。要是孩子尽了全力而成绩依然不佳可别训斥或讥笑他,原因很简单:人人都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时。悲剧恰恰是:仍有为数众多的父母缺乏自知之明,非要自己天资不足的孩子成为第二个爱迪生或牛顿。

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成年人的许多能力实际上是在童年时代便培养起来的,因而父母该鼓励孩子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责任心,不能什么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长大一点了,他便喜欢“自作主张”。七岁的儿童通常都能自己穿衣服,也会铺床、扫地。

别摧毁孩子的自尊而不自知


自尊是人类生命的本源,是人走向群居生活的基础。一个孩子只有建立起自尊心,才能逐渐建立起自立精神。在他的意识里,靠自己努力来获得成功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他会逐渐培养起主动学习的精神。然而我们很多家长却在不知不觉中做着摧毁孩子自尊心的事情却毫不自知。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

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长如果自己行为上诸多不检点处,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4.当众批评孩子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

所以,大家在教育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5.破坏性批评孩子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6.不尊重孩子

不尊重孩子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大敌。每个家长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

7.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肮脏的情感。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8.拿别的孩子比较

这里说的比较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

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

9.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决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的强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

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10.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

11.有条件的爱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所以他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因为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成年以后他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定的情爱关系,这就决定了他婚姻的不幸。他将在环境中被别人鄙视,最后沦落成小市民式的势利小人,终生在社会底层徘徊。

教育孩子巧用“三心”


教育孩子既要尊重他的成长规律,又要讲究方式,用智慧去了解孩子的心灵,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就特别注重利用了孩子的“三心”。

满足虚荣心

孩子的虚荣心其实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表现,适度的虚荣有益孩子自信、自尊的培养。

巧妙地满足孩子的虚荣心理,能够激发他自我表现的欲望。所以家长不妨多给孩子一些"出风头"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热衷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暑假到了,丈夫提议让5岁的儿子参加少儿英语班学口语,可我深知贪玩好动的儿子不会乖乖听话,即便强迫他就范,他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怎样才能打动儿子的心,让他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呢?我灵机一动,对儿子说:"妈妈的英语都忘光了,想从头学起,可没有辅导班要妈妈这样的大龄学生,妈妈想啊,只有拜你为老师了。""我?"儿子睁大了眼。"是啊,不如你去参加英语班,回来后再教妈妈,这样不就可以了吗?"

儿子异常兴奋,爽快地参加了口语班,而且雄心勃勃地想当好我的老师。当然,我也很虚心地向"儿子老师"学习,这个互动的过程,既使孩子巩固了知识,又促进了他学习的劲头。

巧用好胜心

好胜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妨多给孩子提供"竞争"的机会,在"竞争"中多鼓励,巧激将,让孩子取长补短,在不知不觉中改掉坏习惯。

儿子原本做事拖拉,穿衣服要好半天,洗脸也是不紧不慢,吃饭更是"细嚼慢咽"。我和丈夫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也不见他改正。想起儿子争强好胜的个性,我干脆引入"竞争机制",趁着假期把比儿子大一岁的侄女接到家里同住。我鼓励两个孩子凡事都展开竞赛,"看谁故事讲得好","看谁动作麻利","看谁吃饭不挑食"等,这些小竞赛的展开,激发了儿子的好胜心,有了竞争对手,他自然不甘落后,一个月下来,原来那些拖拉磨蹭的毛病已不见踪影。

善待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一切创新的基石,发明创造就往往萌芽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而止于家长粗暴的干涉和限制。

虽然儿子的好奇心总是与"犯错误"相伴相生,但我对这些"错误"都尽可能抱以宽容的态度。刚买来的玩具,儿子为了看个究竟,一会儿就给肢解得七零八散,我会笑着让他"重新组合",如果儿子不能独立完成,我再从旁协助,决不轻易包办。对儿子好奇的发问,诸如"牛奶加上醋是什么味道?""红色与绿色合在一起是什么颜色?"我从不简单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给他自由思考的空间,让他自己去猜想验证。

对孩子"三心"的巧用,使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更加从容不迫,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会因为家长选择切入点的不同而取得不同的效果,只要家长付出了慧心的参与,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应。

既惩罚又不伤自尊,教育孩子这样做!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宝宝叛逆和错做事情的时候,那么这时我们应该怎样教育或惩罚孩子,才可以达到警惕的效果同时又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呢?

1、适当惩罚

惩罚过重易引起孩子对抗情绪,太轻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惩罚孩子要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2、必要事后说理

孩子受罚后也许会改正错误但并不等于他明白道理,也不能保证下次不再犯。所以让孩子明白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后必不可少的。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旧账。

3、点到为止即可

父母唠叨太多会让孩子分不清重点,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慢慢的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因为他孩子根本听不懂,这会使教训失去效果。

4、指责不伤自尊

家长不应该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这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不要在公共场合惩罚孩子。

5、惩罚后要安慰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只是不喜欢他的错误行为,希望他能够改正,这样父母就更喜欢孩子了。

6、父母一致态度

尤其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爸爸和妈妈之间要达成一致。

7、避免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非常生气时,试试从1数到10。这样可以使家长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情绪。

如果说妈妈们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能够做到这几点,那么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明事理,知礼仪的宝贝。

不要助拦孩子勇于尝试的心


周末看电视拨到少儿频道,里面正在教孩子如何制作奶酪。5岁的儿子看到,立刻兴奋起来,跑到厨房拿了盘子、碗、牛奶、白糖、食盐等东西,说也要自制奶酪。老公一看他把东西摆了一茶几就急了,说:“快给我收拾走,小心弄脏了衣服、打了碗,看我不打你!”

儿子不肯收拾,两眼直瞅着我,向我求援。我说就让他做吧,老公直说我这是助纣为虐。

儿子有了我的支持,学得起劲,跟着电视,像模像样地做了起来。等到最后一步完成,儿子开心地向我炫耀:“一会儿就能吃上奶酪啦!妈妈你一定要吃哦!”几个小时后,儿子打开冰箱取出自己辛苦忙活后的成果,仔细地切开,分给我一块,分给老公一块,自己留了一块。

我尝了一口,既甜又盐,还有股子酸味,实在不怎么好吃,可还是强忍着咽下去了;老公显然没有我忍耐性强,只咬了一口便吐到烟灰缸里,“太难吃啦!不成功!”儿子的小脸立刻垮下来,我一见,瞪了老公一眼,赶紧给儿子鼓劲,说还凑合,第一次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儿子自己尝了一口,也皱了眉:“盐放多了。不过,多试验几次我准会做好的!”我点头称是。儿子也很高兴,计划着什么时候做第二次。

我一向不主张包办孩子的一切、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动手。比如,儿子觉得刷碗新鲜,我就让他刷,宁愿等他刷完后,自己再偷偷刷一遍;儿子要亲手做糖拌西红柿,我就教他怎么用刀;他要修理总是掉腿的凳子,我会把锤子递给他,告诉他如何拿,如何钉,如何防止砸到手。

只要看着儿子一脸的骄傲,我就会觉得很满足。所以,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要拦住孩子伸出去的手,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也该是所有家长要坚持的。

用平常心面对孩子的不足


一些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望女成凤,但是对女孩的不足之处却不愿去接受,或不能正确面对,这不仅会削弱女孩的自信心,也可能会促使其在痛苦中走向叛逆。父母逃避的原因,并不是缺乏勇气,而是缺乏一颗平常心。不够漂亮的女孩有很多,不够聪明的女孩也有的是,如果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困扰自然会远离。

拿破仑曾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可见,人的心态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下的反差是巨大的。对于女孩的不足之处,父母大可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既然人都有不足之处,女孩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种不足之处不应该使父母不能包容而耿耿于怀。如果父母的心态不积极,那么女孩更难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不足。

马女士的女儿其貌不扬,成绩平平,但性格开朗,很惹人喜爱。马女士在谈到女儿时说:我女儿既不聪明,也不漂亮,但是她穿衣服很会搭配,从来不用我操心,对此我已经很满意了。况且,人有不足之处很正常啊,平凡人有平凡人的真实和幸福。同事家的女孩在别人眼里非常优秀,既聪明又漂亮,但是我从来不拿我女儿和她比较,因为我觉得我女儿现在的状态很好,拿她和别人比较会伤害女儿的心,没有必要去做不利于女儿成长的事。

马女士的这种心态很好,她这种积极、豁达的心态不仅让自己少了一份忧愁,而且也给女儿传达了积极的信号。总之,对于女孩的不足之处,要用平常心去面对,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这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也是孩子最渴望得到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