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开学前夕去做一些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孩子,你慢慢来(下)”,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我却经常发现我原来不抱希望的一些愿望,儿子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令我为之感动,与老公惊叹。

有一次,与同事在一起,我说:给叔叔一个片片,好吗?儿子站在同事跟前认真地撕完包装,拿出一片山楂来首先给了那位同事,那天还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别的孩子。自己吃东西时,会举起一个递给身边的人。

傍晚儿子喜欢出来看天边发红的云和天,虽然与人交往还是显得胆小,但是有好转了;有时会要求自己下来跑,我想等他再长长,会更好,上楼梯也愿意自己来了,不让扶,自己扶着栏杆一级一级坚定地上。和他商量什么事,他有时会很坚决地点点头,说一句“行!”当然,有时会反对,说“不好!”睡觉前,我说:你把床上的玩具都收起来,好吗?儿子会一个个捡起来放在盒子里或摆在床头,虽然不达标,但他做了。为此,我经常在心里感叹:这孩子真好!这可能是儿子天生的本质,也有我们后天“惯”的原因。老公曾经说我“太惯了!”现在他不说了,也接受这种方法了。

儿子现在还有很多“怪”行为,比如,我正给他剥葡萄,他要剥,我就给他,他拿过那个刚剥开一点的葡萄来看了看,要求我“长好!”我只好换一个整的给他。他吃月饼,自己还没咬,我说来让我咬一口吧,他就给我咬,我不想让吃那么大一块甜食,就大咬一口,咬完他一看就不干了,哭起来,只好换个原样的,这才不哭了。

我对蒙氏教育有有这样的理解:孩子是有天生优良的品质的,就看大人怎么让他发挥出来的。我现在总结的就是:给他自由,给他安全感,他会照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两三岁以下的孩子不需要别的,需要的就是安全感,来到这样一个新奇的世界,手足无措,还能需要什么呢?最需要的是安慰、帮助、宠、惯……,还不到锻炼、受挫折的时候,等他稳定下来了,还有什么不好说的呢?那时候再经受挫折并不晚。

要做到慢慢等,是需要耐心的,还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当别的同龄孩子会数到10时能认识几十几百字时你急不急?当别的孩子知道分享会自己上下跑跳会弹琴会说英语时你急不急?……

做父母是需要修炼的。

儿子,你慢慢来,爸爸妈妈等着你。

延伸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别怕“输在起跑线上”!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别让孩子跑错方向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绘画方面,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是个大挑战。

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

时代小学校长高军玉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一位8岁孩子的父亲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相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一名日本留学生告诉记者,日本在接受外国留学生时,对学生的学习总年限有严格规定,“少一年都要补齐,否则大学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学生违背生理规律超前教育,循序渐进地来。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对记者说。

让孩子作主(下)


在穿衣玩耍上孩子的意愿没有对错可言,因为那还不涉及任何道德观念,任何是非.做父母的如果干涉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会降低孩子的乐趣。

但是涉及到和别人利益相关的玩耍时,应该权衡,比如一般情况下孩子要求看动画片,我们总是满足,但是如果爷爷奶奶正在看电视,我们一般不是立刻满足她,必须等爷爷奶奶看完,这时如果小家伙哭闹也无济于事。但是这时我们常常会忍不住说孩子不听话,不乖.如果孩子理解的表示可以继续等等,我们也就会忍不住说真听话,是个好孩子!所以在孩子的心目中渐渐也就知道似乎听话才是好孩子,乖孩子,不知道别的妈妈有没有这个习惯?我有,似乎是对孩子的奖赏和鼓励。

开开妈说的很好,好孩子决不是那种对父母的话惟命是从的孩子,再深入,我觉得孩子是否真的是好孩子,还要看父母是否是好父母。我在力求做个好父母,也希望我的孩子成为好孩子。

haozhe的回复:

陶陶虽然只有17个月,而且还几乎不会说话,但是这不妨碍他的正常交流,他的自主意识这些日子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昨天给他拿出一双新鞋,显然他特别喜欢,而且强烈要求一定要穿上,因为有点大,所以不准备让他现在穿,但是这在陶陶那里绝对不行,他固执的拿在手里,而且一定要穿上!

这周六给陶陶买了一个脚动的吉普车,这是他自己选的,让他决定是否要电动的摩托车,他拒绝表示不要。

不知不觉中,陶陶已经长大了,再不是我眼里不暗事事的小东西,他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我越发的意识到应该尊重他的意见,当他有某种要求时,他绝对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长大了!

孩子的确是独立的,他不是宠物,尊重孩子的想法,蹲下来倾听孩子的意见,是为人父母应该做到的!

怎样对待犯错的孩子(下)


然然现在很会说话,但还没出现说骂人话的情况。当然有做错事的时候,很多,在我们大人的角度看是错事,但对宝宝来说,他在尝试和探索,我们应该试着用幼儿的角度去看问题。

我是不赞成打孩子的,除非原则性的错误。象西西说骂人话,我想她只是好奇的模仿,做妈妈的可以平静的告诉她:“宝贝,这样的话不好,好宝宝都不说的,妈妈不喜欢这样。”下次她再说,还是要平静的告诉她妈妈不喜欢。不要凶也不要让宝贝觉得这是件很了不得的大事,这样她更好奇更想试试了,还有幼儿的逆反心理也不能忽视。在宝宝很固执时还是要淡化处理。还有要让宝贝感觉你是在和她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强迫她接受。

然然有一次玩着用石头扔一个小朋友,差点打到头,当时我可能着急打了他小手几下,不重,但我非常后悔很心疼,因为当着这么多小朋友的面有可能伤害了宝宝的自尊心,当时我应该和他讲道理,效果可能会更好。然然平时还是讲道理的。

学会正确给孩子下指示


有研究显示,现在的孩子不再像他们的父母小时候那样——家长一叫,就立刻过去。几十年前,没有汽车、电视、漫画等数不清的好玩的东西吸引着孩子。那时候孩子的生活比现在要简单很多,甚至连像样的玩具都没有。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家长召唤孩子的次数远不像现在的家长召唤自己孩子的次数那么多。

此外,那时的父母也不像现在的父母有这么多空闲时间关注孩子、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大惊小怪。也许还有个原因,就是那时的孩子的确也需要听从家长的指示,真正参与家庭生活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人料理一些家务。

心理层面的分析

当你聚精会神读一本很有趣的书时,会注意周围人在说什么吗?当你在厨房里忙着做饭时,孩子要你去帮他修马车,你会立刻跑过去吗?当你正兴致勃勃地打牌时,孩子要你去讲故事哄他睡觉,你会立即放下手里的一副好牌立刻跑过去吗?

假设一个孩子总是可以立即放下手中的事,去听从别人的要求和建议,那么他自己的思想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学会集中注意力,而老师发现小学生最常见的一个不良习惯恰恰就是不能集中精力,总是容易被周围的事情分心,或是当别人邀请他们出去玩、去郊游时,就会放下手中该做的事。意志薄弱的人总是不能集中精力,随时会被周围的任何事情所吸引。而造成意志薄弱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在当前该做的事情上。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局面:孩子应该对家长的指示立刻作出回应,但却不应该对其他人的要求作出回应。很显然,大自然并没有赋予孩子这种能力,让他们可以自然区分身为他的管理者、建议者、指引者和保护者的妈妈以及其余那些无关的人。妈妈想要孩子对自己的指示作出回应,同时又对那些玩伴或者街头的陌生人置之不理,她该怎样解决这个微妙的问题呢?

少给孩子命令指示

妈妈应该尽量避免在孩子专心致志看书或玩游戏的时候打扰他们。如果不得不打断孩子的活动,那么她应该亲自走到孩子面前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手头的事中吸引过来,这样她的指示才能被孩子接受。如果孩子不能高兴地放下手头的事,那么最好不要给他分配任务。

但是一旦叫了孩子,就尽力说服孩子过来,不能有例外,不然孩子拒绝了第一次就会拒绝第二次。如果妈妈一天喊孩子不超过两三次,而每次孩子又都很听话地立刻过来,那么就可以了,今后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出现。

下面是一些要注意的事项:当孩子专心致志地玩耍或做事时,能不叫就不要叫他。记住,精力集中是孩子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如果在他专心致志时总是叫他,那么孩子今后做事情的时候也会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和干扰。现今社会鼓励人们有独立性、有个性、有主动性,不鼓励顺从和奴性。但是,如果某些事情确实对孩子的发展有帮助,或是出于维持家庭秩序的考虑,那就应该让孩子们做。

爱心提示:家长们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威信或者测试孩子对你尊重与否而随意指使他们。应该考虑孩子的感受的。

给孩子下指示时也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毕竟孩子的本意并不是不听家长的话,有时实在是自己很难分心来听这些指令。

从孩子跟谁睡觉说起(下)


匡匡也一直跟我睡,前一周曾自己要求睡了两天小床,可能觉得新鲜吧,三天后又不愿睡小床了,我就继续和他一起睡。我想,等他长大了,自然会要求一个人睡又宽敞又舒服的小床的,而且,长大后,他会有自己的隐私了,当然会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空间,到时候,就可以分房睡了。我跟大人一直睡到七八岁,现在独立性也挺强嘛:)所以,这倒不担心。

还有,晚上把尿,我也不赞成,等孩子大了,会叫尿了,再不用尿片不迟。频繁把尿反而会造成尿频现象,不利于孩子晚上睡眠,甚至白天也会有麻烦。匡匡用尿片大概到一岁半多一点,现在整晚不洒尿,我可开心了。当然,偶尔尿床也是有的,那就晒晒被子,洗洗床单吧:)

zhangshen的回复:

谢谢。虎子天天和我一起睡,我还在想这样会不会不好,有了你这篇文章,我可以放心地再和他睡些日子啦。

关于你的疑问,我一直都认为睡眠比把尿,换尿布重要,所以我夜里一直给虎子用尿裤,当然要选质量好的尿裤。我们家虎子个子很大,比同龄孩子都高,我想这除了良好的饮食外,与夜里的睡眠质量好也应该有关系吧。

一点个人意见而已。

June的回复:

从我家和亲友们的情况看,并没有“孩子跟保姆睡惯了,不跟当妈的亲了”的问题,孩子还是跟妈妈最亲。还有当爸爸的,虽然跟宝宝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孩子们也很亲爸爸,这不能不肯定血缘的作用。

虽然宝宝更乐意跟妈妈睡,但妈妈休息不好,很是憔悴,所以我们这里的宝宝多是跟保姆睡,前提当然是找到一个负责任的保姆。

WeeWitch的回复:

June,抱歉我想跟你较一下真儿,希望你不介意。

孩子跟不跟谁亲,不是看他跟这个人有无亲密动作,是否见到这个人就欢笑。高兴的事实在太容易。判断孩子是否跟一个人亲,关键看孩子烦恼、哭闹时,这个人是否有办法平息孩子;另外就是晚上睡觉时,孩子肯定要他的"首要抚养人"在场才能入睡,其他人是无法哄着孩子的。

我的邻居中就有孩子跟姥姥睡惯了,一到晚上就非姥姥不可,爸爸妈妈根本不管用。我前边提到的那位邻居,因为摔断了腿,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女儿由姥姥带着睡。一周后回家,女儿就不跟妈妈睡了。当妈的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顾自己的伤痛,坚持女儿和自己睡,最终赢回来女儿的心。

还是这位邻居,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她的同事是闻名全国的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育有一子。其夫人又工作又在念博士学位,孩子白天交给奶奶带。但是每晚都与父母同床而眠。这位工作极其繁忙的名人说,虽然我们早出晚归,有时一整天见不到孩子,回家时孩子也睡下了,但我们一定要让他和我们一起睡。因为我们要让他知道,他对爸爸妈妈来说是最最重要的人,我们要给他安全感。

这个道理太浅显了。和谁睡对于孩子心理的影响也很统一,不跟父母睡的确会造成疏远的。

cissy的回复:

我绝对赞成孩子跟妈妈一起睡,我家宝宝也一天都没有跟我分开睡过,不过我觉得您说的晚上必须要有首要抚养人在场,宝宝才能入睡似乎更适合小BB一些。否则那些有时需要出差的妈妈岂不是担心坏了?

June的回复:

记得女儿小的时候,好象是半岁左右吧,确实有你所说的问题,就是要保姆哄她、陪她睡,但长大些以后,也许是懂事了,她就知道亲妈妈。保姆过年回家,我跟她睡她会更高兴。有时候她不舒服了,就要妈妈抱,生病了,晚上也要跟妈妈睡。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担心她不亲妈妈。

孩子是有灵性的,谁最爱她,言行动作甚至是眼神都会流露,她是会感觉出来的。

当然,太小的宝宝在某个阶段会依恋照顾她起居饮食的人,妈妈应该多花些时间照顾她。以前我只要在家,就给她喂食、洗澡,间中陪她睡觉。

孩子入学准备大检阅(下)


D、小学一个班孩子数量比幼儿园的多,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程度也会相应地降低,孩子听到鼓励表扬的话也会减少,如何让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也能保持很高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不受影响呢?

妈妈高招:

在孩子入学前一年,家长应该多和孩子一起游戏,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和适当增加一些竞争性的游戏。其间,一方面鼓励孩子力争取胜;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对失败的承受力。当孩子遇到挫折而想放弃时,父母不予允许,但也不要责备,而应怀着极大的兴趣与孩子一起探讨,以增强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在解决难题中感受到乐趣而并非压力。

调整孩子的生活规律

上学后,孩子的生活不能再像以前,要给孩子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孩子慢慢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A、和孩子一起为他选购一款他喜爱的小闹钟,教孩子认识钟表,对时间概念有比较直观的了解。教会孩子认识钟点,使他养成时间概念,学会掌握时间,以后上学不迟到。

B、和孩子一起按照小学的标准,制定作息制度,和孩子一起画一张表格挂在墙头,监督孩子执行,孩子做得好可以适当给孩子鼓励。

C、晚上固定睡眠时间,早一些睡觉,少看电视。早晨按时起床,早餐要吃耐饥和富有蛋白质的食品,让孩子一顿吃饱,午餐前不吃零食或甜食,中午准时开饭。午睡从少睡一点逐步过渡到不睡午觉。

让孩子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对电视很入迷,也爱看带有漫画的书,但对文字的书却毫无兴趣。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了,怎样才能使他爱看书呢?

小法宝:

A、精心地为孩子选购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不仅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还有益于培养孩子经常读书和爱护图书的习惯,这将使孩子一生受益。

B、给孩子书以前,可以先给孩子念一遍,并作适当的讲解,这样会使孩子对新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以后即使再拿到这本书,他也就会自己照着图画来理解书的内容。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内容会使孩子爱上图书。在给孩子讲解图书时,还可以对孩子提出各种问题,并与孩子一起讨论和解答,这样,孩子对图书的兴趣就会更高。

C、在上小学以前的1~2年时间里,就可以常让孩子阅读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画册。这个年龄的孩子想象力很丰富,能够很好地理解童话和民间传说,并为之所吸引。

D、每次给孩子的书不要太多,否则孩子只会浮光掠影地看看图画,然后就换一本再看,不利于养成从书本中获取有益知识的好习惯。如果隔一段时间给孩子一本图书,不但每次孩子都会产生新鲜感,能从中学到东西,更重要的是有益于孩子养成认真看书的习惯。

学前知识储备

1、一般现在的小学在入学前,都有入学检测。家长可以事先向学校了解一下检查的范围,有针对性地给买一些这方面的书辅导孩子。

2、可以让孩子在家作一些画画方面的作业,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还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通过绘画,使孩子能熟练用笔,掌握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让孩子每天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学写阿拉伯数学、中文数学以及简单的词汇,每天做几道10以内的算术题和简单应用题等,这样,从学习习惯和知识技能上逐步过渡,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后,不会感觉学习负担过重,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具

主要是准备好必要的文具用品。一切用品以舒适、简单、美观、大方为主。过于花钱的东西,孩子弄丢弄坏很可惜,复杂的用品孩子小还不会用,为时过早,功能复杂,玩具化的文具也是不太适合孩子的,容易在上课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造成孩子之间的攀比。也不一定完全要买新的,家里有旧的也可以利用,不要造成孩子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孩子是否已经适应学校生活?

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一旦解决不好,容易让孩子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就出现“困难期”。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使孩子尽量避免出现“困难期”。

以下三个标准,孩子入学一段时间后,可以用来衡量孩子对学校生产是否适应:

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

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

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从幼儿园的宝宝变成一名小学生,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漫长的学习生涯即将开始,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做好全面的入学准备,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育大自然的孩子(下)


二、环保亲子游戏

1、游戏一:沉睡的守门人

游戏目的:培养宝贝对小动物的爱心,并养成轻举轻放、减少噪声的良好习惯。

游戏过程:

*妈妈蒙上眼睛,坐在房间门口,作为“守门人”,房间里放着各种捕猎来的“野生动物”(玩具)。

*要求宝贝设法悄悄地越过“守门人”,到房间里去解救这些无辜的“野生动物”。如果弄出声响,给“守门人”逮着就算输了。

*为了给宝贝以成就感,游戏开始时,“守门人”可以装着没听见动静的样子,待宝贝“抢救”出几种动物以后,再稍稍显示出已经听到一点动静的样子,以此来培养宝贝轻举轻放的好习惯。

2、游戏二:我是谁?

游戏目的:宝贝对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和同情心。动物是最能引起宝贝关注和最便于交流的自然环境要素。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宝贝加深对身边常见动物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动物的情感,初步形成保护野生动物的环境意识。同时还能发展宝贝的动作、语言和认知能力。

游戏准备:

*在带宝贝参观动物园或通过看电视录像,初步掌握一些珍惜动物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家长制作好分别绘(贴)有大熊猫、长臂猿、恐龙、华南虎、丹顶鹤等珍惜动物的卡片。

*与宝贝一起在卡片上认识这些动物的形态特征、运动特征和生活习性。在帮助宝贝了解这些动物的基本特征的同时,告诉宝贝,这些可爱的动物有的已经灭绝了(如恐龙),有的已经很少很少了。

*和宝贝一起学一学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

游戏过程:

将卡片打乱,让宝贝随机抽出一张卡片,贴在妈妈背后(不要让妈妈看到卡片上的动物),妈妈就“变”成了这种动物。妈妈向宝贝提出一些与动物的基本特征相关的问题,如“我在地上跑吗?”“我爱吃竹子吗?”等,通过宝贝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判断“我”是什么动物。告诉宝贝,回答妈妈的问题只能用“是”和“不是”,不能有其他任何提示,直到妈妈猜对了为止。然后妈妈与宝贝再交换角色继续游戏。游戏变化:

如果宝贝太小,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可以减少动物卡片的数量,介绍动物时可以只抓住最主要的一、二个特征即可。还可以将游戏改造成亲子双方模仿某一动物的动作,学一学它的叫声,然后让对方猜一猜“我是谁”。

3、游戏三:你听到什么啦?

游戏目的:让宝贝感知声音环境,学会欣赏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交响乐),体验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学会安静地行动,进而培养宝贝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动作能力、行为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游戏准备:带领宝贝在环境中体验各种声音,家长模拟、创设或录音回放各种来自自然界的和人为的声音,让宝贝辨听、比较不同发音体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游戏过程:

*给宝贝蒙上眼睛,用不同的发音体在不同的地方创设不同的声音,让宝贝说出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并用手指出声音来自何处。

*与宝贝探讨“你最喜欢哪种(些)声音?”“你最不喜欢哪种(些)声音?”“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避免噪声的产生?”

培育大自然的孩子——0-3岁宝宝环保素质教育方案(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