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两岁之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开始越来越在乎“自己的”东西。虽然爸爸妈妈反复灌输“分享”的意义,但显然收效甚微。他爱吃的食物,喜欢的玩具,甚至是他坐的椅子,别人都绝不能染指。

“最开始我也十分焦虑孩子的这种趋势,怕他变成小气鬼,怕影响他与其他人的交往和相处,也曾强迫过他把手里的东西分给别人,可结果除了换来他拼命反抗和大哭之外没收到什么效果。”

静下来想想,换成自己,如果一个比你高大有力的人强硬地夺走你心爱的东西而不顾及你的感受,你又会如何呢?所以,教会孩子分享,请慢慢来。

1试着站在他的立场体会他的感受,放弃不必要的焦虑

两岁多的孩子,本身就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反叛期,独立意识的觉醒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作为家长,首先应当喜悦地接纳这一事实。在“占有”意识增强的同时,他的语言能力又没有发展到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地步,所以这个时候强迫他去和别人“分享”,多半会遭到大哭和抵抗。

这时家长不要把目光盯在诸如“他怎么变成这样?”“这么自私长大之后怎么和人相处?”之类的问题上,那样除了带给自己焦虑之外于事无补。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你会发现情况也许没有你设想得那么糟糕。

2允许差异,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较,即使是同龄的

在许多公众场合里,见过有的家长呵斥自己的孩子“看人家多大方,你怎么这么小气呢?快把吃的分给小朋友一点。”甚至强行做主去分配。而孩子呢,要么一脸茫然的表情,要么大哭大闹,弄得家长也非常尴尬。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如果超市里有售——漂亮、乖巧、懂事、从不哭闹、热爱学习等等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孩子”,你真的会买吗?因为不同,才能凸显个性的魅力,不是吗?别人的孩子懂得谦让,很好啊,但用不着拿别人的优点来比照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真的要比,为什么不先比比那谦让孩子背后的家长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呢?

3给他时间,先“自私”后“分享”

只有先确认“拥有”,才能谈到“分享”。“私人拥有”是分享的第一步,也是不可逾越的一步。一个人,如果对他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是很难真正做到去和别人分享的。

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会尊重你的独立自主权,要不要和别人分享可以由你自己决定。培养他“我是主人,我可以自己做主”的自豪感和安全感,然后再疏导,讲道理,向他灌输“分享是快乐的”,效果会好许多。

比如让他多做“轮流”和“暂时交换”的游戏,如交换玩具,轮流拍球,到最后玩具还是属于他的,让孩子从中既体会到分享的意义,又不影响他安全感的建立。

4多表扬多鼓励,夸张些也无妨

平时多鼓励,然后发现一点苗头,一次小小的进步就大力表扬,让他喜悦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可以让妈妈如此快乐。这样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他会很容易回想起你上次的反应,也会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

曾和我一样皱着眉,生着气,觉得无可奈何的爸爸妈妈们,打起精神来呀!要坚信,困难总会过去的,你的宝宝是世界上最好的,只要用“爱”的阳光,“耐心”的雨水,和一颗温柔的等待的心。

扩展阅读

让孩子学会分享


友:我女儿三周岁,看到别人有好玩或好吃的总想也要有,有时甚至上前抢夺。而自己的东西却决不肯与人分享,除非自己不要了的东西才肯给人。我们每次跟她讲道理都没用。请问专家该怎么办?

茅于燕:对于一个三岁的儿童来说,东西没有“你的”、“我的”、“我们的”分法,只有“我的”,尤其是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好的东西就是该“我的”。他开始掌握“所有权”(possesiveness)的概念。但是还没有掌握“这个东西”可以和别人一块玩、一块儿用的概念。有时,不仅认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是他的东西,而且把真正是别人(哥哥、姐姐、同伴)的东西,也会认为是自己的,这就是她看到别人有好玩的或好吃的,甚至会去抢的原因了。有时,她抢别人的玩具是她表现自主和独立的方式,也是她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一种表示,和大年龄儿童的霸道是不同的。

儿童这种“拥有”的概念是正常的,也是日后通往共享(sharing)必经之路。必须让孩子懂得所有,她才能学会分享。分享是拿出“我”的东西和你共用,懂得“所有”比懂得“分享”要早得多。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两岁就懂得“我的”了,但到三四岁有的儿童才学会分享。

要孩子学会分享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1、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凡是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要学会分享是很困难的,这些无自信、无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成为东西的“贮藏”者,以积累东西来“支持”自己的自信和自尊,表示自己多么有能耐。

2、不要勉强孩子去与人共享他的东西,这表明你把别的孩子看得比他更重要。在这个发展的敏感阶段,自我意识出现不久,他认为自己比别的孩子更重要。同时他也渴望安全,和别人共享他的东西,他会感到自己的所有权被剥夺了,安全受到影响,所以不愿意。

3、把玩具让别的小朋友玩哪怕是15分钟后仍然还给她,她也会感到这个玩具失去了,因此不愿意拿出来一起玩。“归还”的概念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要做一些“借与还”的游戏,让她懂得分享、借出以后,仍然会得到的。

4、不要打骂,可以对孩子说:“是的,拿出你心爱的娃娃来一块儿玩是有点舍不得,不过,某某来了,他对你又特别好,把娃娃拿出来一块儿玩一会儿,他会很高兴的,我也和你们一块玩一会儿,好吗?”不要说:“你不给某某玩,不是好孩子,妈妈不喜欢你”。

5、当有可能会碰到要孩子与小伙伴共享玩具时(比如约好同事带孩子到家里来作客),可以事先和她谈这件事,要她把她愿意拿出来一起玩的玩具准备出来,在招待过了小伙伴以后要大大表扬她的大方。

6、有时自己也可以和孩子共享什么东西来训练她这种意识。比如:让孩子一块吃你抹好黄油的面包、一块儿看图画书、穿穿你的靴子、戴戴你的太阳镜等,对她讲:“这些都是妈妈的,妈妈愿意和你分享。”

7、有意识地和她玩共享的游戏。约好假日到街心花园,孩子带一两件玩具,邻居家的孩子带一两件玩具,你让我玩你的玩具,我让你玩我的玩具,渐渐地次数多了,就会形成共享的好品德。

8、家长自己可以和朋友或同事一起旅游,你带一点吃的,我带一点喝的,也把各自的孩子带在身边,让他们体会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共享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往往是最好的榜样。

9、共享本身是有成效的。比如你孩子把自己的积木拿出来和另一个小朋友的积木放在一起,可以搭一个特大的高楼,大家一块儿让小猴、小兔、小山羊住进去比一个人的积木块搭楼高多了,好玩多了。

慢慢等你会分享(下)


三四岁的孩子逐渐懂得,分享能够让大家都快乐

孩子们真正能够学会与他人分享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两年之内就能做到的。

一两岁的孩子只知道什么东西都是“我的”,等到了三四岁,他们就会懂得只有某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随着孩子的日益独立,他们逐渐会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他们会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当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自己“财产”的过度保护。

他们热中于守护自己的物品,非常注重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并不能把“与他人分享”这一条放在第一位。但是如果大人以身作则并且鼓励他这样做,那么三四岁的孩子即使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有时也会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大方。

孩子们最初愿意与他人分享是受父母、老师和其他周围大人的影响,是因为大人告诉他应该这样做。因此,父母的教育体现在如何教给孩子与别人分享。

那么,孩子们怎样才能开始自觉自愿地与他人分享呢?

首先需要让孩子们能够明白其他小朋友像他一样也非常渴望玩这个玩具。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有这种认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方了。这是因为他们与人分享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很高兴,他们心里也就会感觉很良好,而且他们也会意识到如果他把自己的玩具与朋友分享,他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玩具交换,双方满意。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做些什么促使孩子慢慢学会与他人分享呢?

给三四岁孩子父母的建议:

■鼓励孩子与你分享。对孩子来说,这更容易做得到。因为他知道你不会抢他的玩具,也不会因为得不到而大发脾气,所以他愿意与你分享。经常要求孩子把他的玩具给你玩,并且要让他知道他是有权利再把玩具要回来的。

■带孩子去游乐场。这是一个让孩子们学会按顺序轮流玩的最佳场所。因为这里的所有设备和器材不属于任何人。你的孩子会发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滑滑梯,他也会意识到几个孩子一起在蹦蹦床上跳更有乐趣。

■不要强迫分享每一件东西。在小朋友到家里玩之前,允许你的孩子决定哪些特殊的玩具不给小朋友玩,可以让孩子把他想收起来的玩具放在箱子里。如果父母不是总要求孩子与人分享,那么今后他也就更容易放松抓紧玩具的双手。

■提供足够的受欢迎的多种玩具。如果是这样,孩子们就不可能拼命地想得到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了。另外,也可以帮他们玩到一起。比如,玩具小汽车可以和小火车组合在一起玩,当汽车开过来的时候,“小司机”可以指挥火车停下来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轮换玩需要事先说明,并保证实施。孩子们越来越在意是否公正了,所以他们会接受父母这样的说法:“飞飞先玩这个汽车5分钟,然后就该佳佳玩了。”最好有时间的限制。虽然他们对时间还只是模糊的认识,但是设定时间就会让孩子知道过一会儿肯定就轮到他玩了。

■为等待安排另外有趣的活动。如果一个孩子正眼巴巴地等着轮到自己玩,你可以先让他玩其他的玩具,比如一个小的提线木偶,或者给他一本带有图画的书,如果还不行,你可以让他帮你喂鱼。

■教会孩子基本的协商技巧。一旦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了,就让他们都坐好,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去做。下一次你的孩子就很可能不是大喊大叫,抢过玩具或者彻底认输了,他会与别人交换玩具,或者当别的小朋友正在玩某个玩具的时候,他会去问“能给我玩一会儿吗?”,也可能建议大家一起玩。

■不要每次都说教。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轮换着玩,那么他也不会听你说分享的重要性。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带他离开,让他投入到另一项活动中去。今天做不到与他人分享,今后的某一天也许就更容易做到了呢。

慢慢等你会分享(上)

慢慢等你会分享(上)


8个月的宝宝会很高兴地让你玩他的玩具,但如果你胆敢碰一下2岁孩子的小汽车,他会立刻“暴跳如雷”。我们希望你了解,想培养一个大方的孩子,父母们也要耐心一些,等待你的宝贝慢慢长大,慢慢体会“分享”的意义。

多父母都很熟悉这样一个画面:孩子坐在一起玩,他们的母亲在一旁聊天。像往常一样,开始孩子们玩得很高兴,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互相争夺起玩具,大喊大叫道:“这是我的!是我的!”最后,只好由妈妈把玩具拿过来,高举过头顶使他们停止争抢。

当孩子之间因为一本书、一只玩具熊或者彩色笔发生争吵的时候,很多父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分享这些东西。因为他们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朋友,并且学会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

但是,孩子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知道与朋友一起玩要比自己玩更有乐趣,要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或许需要几年的时间。八九个月的小宝宝能够高兴地把手里的东西给周围的人;2岁的孩子总把“我的!我的!”挂在嘴边;三四岁的孩子就会懂得只有某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自己“财产”的过度保护。

1岁以内的孩子很“大方”,但到了两岁却开始自私了。

有些父母很自豪:“我孩子在八九个月大时,就能高兴地把手里好吃的东西或玩具给其他小孩儿。”

其实,如果从儿童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讲,这跟孩子是否“大方”并没太大关系,而只是因为1岁以内的婴儿还不知道某一样东西只属于某一个人,他们没有物品归谁所有的概念,只有有限的记忆和有限的时间观念,所以当他们把东西送给了别人以后,他们会认为这个东西已经不存在了。

然而两岁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开始意识到有一些东西是自己特别喜爱的,一旦他注意到了这个东西,他非常喜欢,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他的了。两岁半的孩子同样如此,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如果他看见了,或者他摸到了,那么就属于他了。因此,一年前还看见自己的小宝贝乐意与他人分享的父母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变了:如果其他小朋友碰了一下他的玩具,他几乎有暴跳如雷的反应。

父母们应该明白,“我的”通常是两岁孩子常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孩子把东西都看成自己所有并不是一个表明他自私的信号,而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信号,表明了他想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强烈愿望。只有孩子先懂得了“所有权”这个概念,他才能开始慢慢学习与他人分享。

给两岁孩子父母的建议:

■确保你的孩子有较多的玩伴。如果一个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其他的小伙伴,或者他接触的小伙伴的范围非常有限,那么他就很难学会与人分享。实践出真知,孩子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懂得与他人分享的重要性。所以,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

■换一种方式说服孩子。如果你清楚地告诉两岁的孩子:“你玩这个球已经很长时间了,亮亮一直在等着呢。现在轮到他玩了。”那么你的孩子就会表现得更友好,更大方。当亮亮玩完了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看,他不玩了,你还可以继续玩。”这样,孩子从中能够学到两点:一是亮亮和他一样喜欢玩球,二是属于他的东西,或者他喜欢的东西最终还能够回到他手里。

■最喜爱的玩具最容易引发争吵。如果有个小朋友拿了你的孩子最最喜爱的玩具,那么他可能会非常地生气和不满,也许是因为这只玩具熊是他睡觉时离不开的心爱之物,也许这个玩具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避免发生冲突的办法就是允许你的孩子把他的宝贝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看不到。

■善于利用机会,以身作则。如果你两岁的孩子非常想拿你珍贵的东西,比如你的珍珠项链,那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他与人分享。你可以让他和你一起看,但是要提醒他轻拿轻放,因为项链很容易拽断。还要告诉他等他看完了要归还给你。(接下文)

下一篇:慢慢等你会分享(下)

打招呼,宝宝你可以慢慢来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家的孩子会与别人打招呼吗?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回想一下,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会与别人打招呼吗?当你没有主动与别人打招呼的时候,你的父母是怎样一种态度,会与你说什么、做什么呢?回想之后,对于打招呼,让我们的孩子慢慢来。

打招呼,目的何在?

“来,叫阿姨。”当碰到父母的朋友时,孩子一般会被这样要求。他们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么甜甜地说一句“阿姨好”,要买抿着嘴不作回应。大多数父母会希望孩子是前一种:嘴巴甜、懂礼貌、家教好。“那样才是‘面子’有光。”如果碰到第二种不待见的情况,父母可能会感到羞愧,更甚者会当面呵斥孩子“让孩子丢脸了。”

可为什么会有第二种孩子?人与人打招呼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打招呼,可以是点头、微笑、问号、拥抱,等等。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离不开与他人接触。打招呼,则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从胎儿到出生,再到长大成人,人的本性决定了他需要在这个社会立足、成长和进步,必须学会最自然的交流方式——打招呼。

另一方面,当打招呼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后,也成了父母必须从小开始教导孩子的“本领”之一。孩子学会了这种“本领”,也会更好地在社会开展人际交往,从而受益一生。

别落入“面子”陷阱

“‘打招呼’很重要,我就该好好教他!”许多父母以为,自己在用心地教孩子打招呼。当孩子怎么都叫不动、不听话、不懂得叫人时,自己便是“脸面无光”,于是心有不满,嘲笑孩子“别人的孩子就比你强”,或者当中呵斥孩子。如此一来,孩子只会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变得懦弱、退缩、害怕失败,从而影响他良好性格的养成。

可能有一天,孩子真的“估计”父母的“面子”而选择了开口打招呼,但在他看来,他只是完成了父母交给他的任务。之后没有更多的交流敷衍了事。

孩子这样的打招呼方式,又是否违背了你的初衷了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