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你慢慢来

读大学时曾经很喜欢看龙应台的《野火集》,喜欢她文字中的豪气和犀利。后来做了妈妈,看过《宝宝你慢慢来》,更被她对宝宝的那份柔情、那份淡定,和对生命的思考与热爱打动。记得书的最前面有张照片,宝宝走在铺满金色落叶的路上,照片下面写着一句话“长长的路,慢慢的走。”

自己养育宝宝的时间虽不长,但每当回首时,总会发现,很多曾经经历的“问题”、曾经让我焦虑的事儿,现在想起来,都已不再是问题,也都不必为之焦虑。于是很多时候总是想到这句话,“宝宝,你慢慢来。”

昨天拿到好好幼儿园本月的家园联系表,里面写着:“本月幼儿情绪平稳、快乐、放松,心理能量逐渐强大,遇事及处理问题相对冷静、沉稳了许多,有时可心平气和地与教师表达内心负面、消极的情绪,教师给予安慰及疏导后,情绪很快好转。饮食、睡眠情况良好,生活中有自己的玩伴,相处非常融洽;交往中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对于小点点(小宝宝),相对比较宽容、忍让。真的长大了!”

看到老师写的“真的长大了!”,我忍不住偷笑。回想从前,曾经为好好和好朋友之间的矛盾而焦虑、曾经为好好爱发脾气不能冷静表达而焦虑、曾经为好好对小不点不够宽容而焦虑,而当宝宝真正长大时,就会觉得曾经的那些事,只是成长中的一些小插曲和片段,而妈妈的焦虑并不会解决问题,相信宝宝、从容面对才是正途。

一位很用心的妈妈(明月清风),曾经就宝宝爱发脾气的事在圈子里一再发帖(妈妈,你走!我不要你了!、再说“你走!我不要你了!”),在帮助宝宝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正确表达的过程中,这位妈妈也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焦虑,随着妈妈的用心陪伴和宝宝不断长大,妈妈终于看到宝宝的改变。“谢谢,那次我这样说了,儿子好象吃了一惊,然后接着继续发脾气,不过持续的时间短多了,看来这话真的管用。”——这是她最近的回复,这真让人高兴。

前段时间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咨询我要不要带9个月的宝宝去上一个很贵的、国外品牌的亲子班,我问她,“为什么想去上这个亲子班呢?”

“因为宝宝一直不会爬。”

“9个月的宝宝还不会爬也正常啊。”

“小区里别的宝宝都会爬了,我很着急。听说这个亲子班可以教宝宝学会爬。”

“亲爱的,宝宝不用教就能会爬的。”

“可是我在家里照着书上说的各种办法让他爬,比如用玩具逗他,他都不肯爬。”zJ09.COM

突然想到什么,问她“你经常扶着他走路吗?”

“是啊,他现在特别喜欢让大人扶着走路,而且从特别早就喜欢站着了。”

“当他能够站着走来走去时,他是不会愿意爬的,因为站着能看到更多,而且能够被扶着走过去当然比爬过去更省劲。你说宝宝会选哪一个呢?”

“我明白了。”

又过了些天,朋友打电话过来,告诉我,宝宝会爬了!她在家里铺上海绵垫子,在宝宝周围放上有趣的玩具,然后大人在旁边忙别的。一开始宝宝叫大人来帮忙,后来就自己想办法去拿,就这样会爬了。

其实呢,我说这件事,并不是反对上亲子班,只不过,有的时候,通过亲子班或者其他方式,真正解决的,是妈妈心中的焦虑。

宝宝总会长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是从容淡定的,也许能更好地陪伴宝宝成长,也更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奇迹,不是吗?

延伸阅读

让孩子学会分享 请慢慢来


孩子到了两岁之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开始越来越在乎“自己的”东西。虽然爸爸妈妈反复灌输“分享”的意义,但显然收效甚微。他爱吃的食物,喜欢的玩具,甚至是他坐的椅子,别人都绝不能染指。

“最开始我也十分焦虑孩子的这种趋势,怕他变成小气鬼,怕影响他与其他人的交往和相处,也曾强迫过他把手里的东西分给别人,可结果除了换来他拼命反抗和大哭之外没收到什么效果。”

静下来想想,换成自己,如果一个比你高大有力的人强硬地夺走你心爱的东西而不顾及你的感受,你又会如何呢?所以,教会孩子分享,请慢慢来。

1试着站在他的立场体会他的感受,放弃不必要的焦虑

两岁多的孩子,本身就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反叛期,独立意识的觉醒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作为家长,首先应当喜悦地接纳这一事实。在“占有”意识增强的同时,他的语言能力又没有发展到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地步,所以这个时候强迫他去和别人“分享”,多半会遭到大哭和抵抗。

这时家长不要把目光盯在诸如“他怎么变成这样?”“这么自私长大之后怎么和人相处?”之类的问题上,那样除了带给自己焦虑之外于事无补。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你会发现情况也许没有你设想得那么糟糕。

2允许差异,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较,即使是同龄的

在许多公众场合里,见过有的家长呵斥自己的孩子“看人家多大方,你怎么这么小气呢?快把吃的分给小朋友一点。”甚至强行做主去分配。而孩子呢,要么一脸茫然的表情,要么大哭大闹,弄得家长也非常尴尬。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如果超市里有售——漂亮、乖巧、懂事、从不哭闹、热爱学习等等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孩子”,你真的会买吗?因为不同,才能凸显个性的魅力,不是吗?别人的孩子懂得谦让,很好啊,但用不着拿别人的优点来比照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真的要比,为什么不先比比那谦让孩子背后的家长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呢?

3给他时间,先“自私”后“分享”

只有先确认“拥有”,才能谈到“分享”。“私人拥有”是分享的第一步,也是不可逾越的一步。一个人,如果对他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是很难真正做到去和别人分享的。

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会尊重你的独立自主权,要不要和别人分享可以由你自己决定。培养他“我是主人,我可以自己做主”的自豪感和安全感,然后再疏导,讲道理,向他灌输“分享是快乐的”,效果会好许多。

比如让他多做“轮流”和“暂时交换”的游戏,如交换玩具,轮流拍球,到最后玩具还是属于他的,让孩子从中既体会到分享的意义,又不影响他安全感的建立。

4多表扬多鼓励,夸张些也无妨

平时多鼓励,然后发现一点苗头,一次小小的进步就大力表扬,让他喜悦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可以让妈妈如此快乐。这样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他会很容易回想起你上次的反应,也会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

曾和我一样皱着眉,生着气,觉得无可奈何的爸爸妈妈们,打起精神来呀!要坚信,困难总会过去的,你的宝宝是世界上最好的,只要用“爱”的阳光,“耐心”的雨水,和一颗温柔的等待的心。

慢慢等你会分享(上)


8个月的宝宝会很高兴地让你玩他的玩具,但如果你胆敢碰一下2岁孩子的小汽车,他会立刻“暴跳如雷”。我们希望你了解,想培养一个大方的孩子,父母们也要耐心一些,等待你的宝贝慢慢长大,慢慢体会“分享”的意义。

多父母都很熟悉这样一个画面:孩子坐在一起玩,他们的母亲在一旁聊天。像往常一样,开始孩子们玩得很高兴,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互相争夺起玩具,大喊大叫道:“这是我的!是我的!”最后,只好由妈妈把玩具拿过来,高举过头顶使他们停止争抢。

当孩子之间因为一本书、一只玩具熊或者彩色笔发生争吵的时候,很多父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分享这些东西。因为他们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朋友,并且学会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

但是,孩子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知道与朋友一起玩要比自己玩更有乐趣,要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或许需要几年的时间。八九个月的小宝宝能够高兴地把手里的东西给周围的人;2岁的孩子总把“我的!我的!”挂在嘴边;三四岁的孩子就会懂得只有某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自己“财产”的过度保护。

1岁以内的孩子很“大方”,但到了两岁却开始自私了。

有些父母很自豪:“我孩子在八九个月大时,就能高兴地把手里好吃的东西或玩具给其他小孩儿。”

其实,如果从儿童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讲,这跟孩子是否“大方”并没太大关系,而只是因为1岁以内的婴儿还不知道某一样东西只属于某一个人,他们没有物品归谁所有的概念,只有有限的记忆和有限的时间观念,所以当他们把东西送给了别人以后,他们会认为这个东西已经不存在了。

然而两岁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开始意识到有一些东西是自己特别喜爱的,一旦他注意到了这个东西,他非常喜欢,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他的了。两岁半的孩子同样如此,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如果他看见了,或者他摸到了,那么就属于他了。因此,一年前还看见自己的小宝贝乐意与他人分享的父母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变了:如果其他小朋友碰了一下他的玩具,他几乎有暴跳如雷的反应。

父母们应该明白,“我的”通常是两岁孩子常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孩子把东西都看成自己所有并不是一个表明他自私的信号,而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信号,表明了他想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强烈愿望。只有孩子先懂得了“所有权”这个概念,他才能开始慢慢学习与他人分享。

给两岁孩子父母的建议:

■确保你的孩子有较多的玩伴。如果一个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其他的小伙伴,或者他接触的小伙伴的范围非常有限,那么他就很难学会与人分享。实践出真知,孩子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懂得与他人分享的重要性。所以,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

■换一种方式说服孩子。如果你清楚地告诉两岁的孩子:“你玩这个球已经很长时间了,亮亮一直在等着呢。现在轮到他玩了。”那么你的孩子就会表现得更友好,更大方。当亮亮玩完了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看,他不玩了,你还可以继续玩。”这样,孩子从中能够学到两点:一是亮亮和他一样喜欢玩球,二是属于他的东西,或者他喜欢的东西最终还能够回到他手里。

■最喜爱的玩具最容易引发争吵。如果有个小朋友拿了你的孩子最最喜爱的玩具,那么他可能会非常地生气和不满,也许是因为这只玩具熊是他睡觉时离不开的心爱之物,也许这个玩具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避免发生冲突的办法就是允许你的孩子把他的宝贝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看不到。

■善于利用机会,以身作则。如果你两岁的孩子非常想拿你珍贵的东西,比如你的珍珠项链,那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他与人分享。你可以让他和你一起看,但是要提醒他轻拿轻放,因为项链很容易拽断。还要告诉他等他看完了要归还给你。(接下文)

下一篇:慢慢等你会分享(下)

慢慢等你会分享(下)


三四岁的孩子逐渐懂得,分享能够让大家都快乐

孩子们真正能够学会与他人分享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两年之内就能做到的。

一两岁的孩子只知道什么东西都是“我的”,等到了三四岁,他们就会懂得只有某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随着孩子的日益独立,他们逐渐会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他们会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当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自己“财产”的过度保护。

他们热中于守护自己的物品,非常注重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并不能把“与他人分享”这一条放在第一位。但是如果大人以身作则并且鼓励他这样做,那么三四岁的孩子即使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有时也会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大方。

孩子们最初愿意与他人分享是受父母、老师和其他周围大人的影响,是因为大人告诉他应该这样做。因此,父母的教育体现在如何教给孩子与别人分享。

那么,孩子们怎样才能开始自觉自愿地与他人分享呢?

首先需要让孩子们能够明白其他小朋友像他一样也非常渴望玩这个玩具。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有这种认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方了。这是因为他们与人分享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很高兴,他们心里也就会感觉很良好,而且他们也会意识到如果他把自己的玩具与朋友分享,他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玩具交换,双方满意。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做些什么促使孩子慢慢学会与他人分享呢?

给三四岁孩子父母的建议:

■鼓励孩子与你分享。对孩子来说,这更容易做得到。因为他知道你不会抢他的玩具,也不会因为得不到而大发脾气,所以他愿意与你分享。经常要求孩子把他的玩具给你玩,并且要让他知道他是有权利再把玩具要回来的。

■带孩子去游乐场。这是一个让孩子们学会按顺序轮流玩的最佳场所。因为这里的所有设备和器材不属于任何人。你的孩子会发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滑滑梯,他也会意识到几个孩子一起在蹦蹦床上跳更有乐趣。

■不要强迫分享每一件东西。在小朋友到家里玩之前,允许你的孩子决定哪些特殊的玩具不给小朋友玩,可以让孩子把他想收起来的玩具放在箱子里。如果父母不是总要求孩子与人分享,那么今后他也就更容易放松抓紧玩具的双手。

■提供足够的受欢迎的多种玩具。如果是这样,孩子们就不可能拼命地想得到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了。另外,也可以帮他们玩到一起。比如,玩具小汽车可以和小火车组合在一起玩,当汽车开过来的时候,“小司机”可以指挥火车停下来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轮换玩需要事先说明,并保证实施。孩子们越来越在意是否公正了,所以他们会接受父母这样的说法:“飞飞先玩这个汽车5分钟,然后就该佳佳玩了。”最好有时间的限制。虽然他们对时间还只是模糊的认识,但是设定时间就会让孩子知道过一会儿肯定就轮到他玩了。

■为等待安排另外有趣的活动。如果一个孩子正眼巴巴地等着轮到自己玩,你可以先让他玩其他的玩具,比如一个小的提线木偶,或者给他一本带有图画的书,如果还不行,你可以让他帮你喂鱼。

■教会孩子基本的协商技巧。一旦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了,就让他们都坐好,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去做。下一次你的孩子就很可能不是大喊大叫,抢过玩具或者彻底认输了,他会与别人交换玩具,或者当别的小朋友正在玩某个玩具的时候,他会去问“能给我玩一会儿吗?”,也可能建议大家一起玩。

■不要每次都说教。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轮换着玩,那么他也不会听你说分享的重要性。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带他离开,让他投入到另一项活动中去。今天做不到与他人分享,今后的某一天也许就更容易做到了呢。

慢慢等你会分享(上)

孩子“性格”也会慢慢长大


性格,也会慢慢“长大”

心理遗传学认为,孩子的性格一半来自遗传,这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一半则来自后天发展,包括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并且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成长道路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外要因素都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性格,从婴儿开始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似乎有些宝宝一出生就很乖巧,不哭不闹,家长带了就很省心;有的宝宝生下来后夜夜啼哭……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对此,儿童心理研究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这是由婴儿的先天气质决定的。气质是一个与遗传有关、属于先天的、新生儿自出生的瞬间即表现出不同的气质,而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种气质随着宝宝日后在成长中的实践,慢慢就养成了特定的性格。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家长对待婴儿的态度和行为完全是由父母一方的个性、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期望决定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却表明,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事实上,许多实验已经表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和方式。而婴儿的气质类型主要有3种:平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平易型婴儿:

生活有规律、情绪愉悦、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实现新要求,因而护理起来比较容易,父母也就更愿意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婴儿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被父母关心、重视,因而情绪、行为表现都会更加积极,发展也会更为迅速。

困难型婴儿:

护理起来比较困难,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比较消极,他们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久而久之,父母就会对孩子失去耐心,对孩子施加压力、催促孩子、或者向孩子让步,这些都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困惑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形成一个消极的循环圈,这些孩子护理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迟缓型婴儿:

和困难型婴儿有些相似,他们同样对洗澡、新事物和陌生人反应消极,但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消极反应不如困难型儿童那样强烈,因而家长对他们也比较有耐心。

“根本性格”——最真实的性格

“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是“根本性格”不起作用了吗?不!“根本性格”是在多数情况下、在关键时候起作用。面对一个只剩一半的苹果,有的孩子会满怀感恩地想:“太好了,我还有一半苹果”,而有的孩子会不免沮丧:“就剩下这半个苹果了!”

谁会影响宝宝的性格?

性格的形成是个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人则是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0~1岁的宝宝生活需要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而每天烦琐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照顾过程中,成人的性格特征、育儿方式、待人接物、兴趣爱好、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如一个温柔细致,做事有条有理的成人在育儿过程中就会表现得细致周到,呵护有加,这就可能影响到宝宝,使他也表现谨慎细心的性格特征,而性格风风火火的成人也可能会影响宝宝,使他变得外向活跃,不拘小节。可以肯定地说,宝宝的照料者,也就是和宝宝接触最多的人,会对其性格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当然,宝宝还在不断地长大,在他今后的成长道路中还会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外要因素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