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爱抚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爱抚教育可以使孩子感受亲情、友情的美意,激发孩子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而以爱为出发点的冷面教育,也是家庭教和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方法。

所谓冷面教育是理智的教育、冷静的教育。现在不少独生子女有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这主要是由家长对孩子爱抚教育有余、冷面教育不足所致。冷面教育就是在爱抚教育的同时,对孩子严格要求,必要时对孩子给予严厉的批评。冷面教育就像医生手中锋利的手术刀,它能为有“毛病”的孩子做心灵手术。爱抚教育和冷面教育不能脱节,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所谓“仁慈评价”是指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时,怀有一颗仁慈之心,不苛求孩子,适当放宽尺度。家长“高度”的好的评价,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使孩子产生满足感,同时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对自己提出进一步的奋斗目标。对于表现不佳或后进的孩子还有增强其自信心和激发奋进勇气的作用。这些效应就是“仁慈效应”。

家长还应注意到“仁慈评价”掌握不好,也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仁慈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不能离开实际。孩子有了成绩应该进行肯定的评价,如果孩子没有成绩也进行“高度”评价,就会产生负作用。

2、在对孩子进行“高度”评价时,不要忘记指出其不足。

3、进行“仁慈评价”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过低的评价难以产生激励作用,而过高的评价会出现负作用。有效的“仁慈评价”应该是在孩子实际的成绩、能力的基础上略高一点。这样的评价才有利于孩子通过努力实现更高的目标。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家庭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家长在家教中应坚持如下几条基本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现代社会要求未来的建设者,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不但要有较高的智力素质,还要有较高的非智力素质。任何偏废都不利于适应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

2、一致性原则。孩子的父母要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教育的方法方式要保持一致。父母在教育方面的不一致性往往使家教事倍功半。

3、榜样原则。家长不可忽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要谨言慎行,发挥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

4、超前性原则。家长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提前了解和研究孩子下一个发展期的变化特点,做好教育方式方法调整的准备。

5、两个积极性原则。家教的成功不但要有家长的积极性,还要有孩子的积极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是家教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尤其对处于婴幼儿期、童年期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对其性格、气质、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由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个特点是亲子关系的密切性(包括祖孙关系)。亲子关系和祖孙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养育和被养育的关系,也是一种亲情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亲子间必然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

第二个特点是教育的启蒙性。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是基础性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并会影响孩子日后接受其他教育的能力。

第三个特点是教育的渗透性。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第四个特点是影响的深刻性。正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以上三个特点,家长对婴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教育孩子的快感原则和现实原则


首先来说一下什么快感原则和现实原则,因为这两个都是精神分析用语,我们尽量简单地来介绍一下。从结论来说,“满足了的欲求”根据快感原则有可能再次产生相似的欲求,而“被阻止的欲求”则根据现实原则,其后不太可能产生同样的欲求。

如果你认为孩子的欲求是正当的,那就满足他的欲求;如果你认为孩子的欲求是不当的,那就要坚决阻止他的欲求。

从很早时候父母就应该亮出这种基准,这是很重要的。孩子由此体验人生早期的“基本学习”。

这种早期学习体验的最重要时期是3岁之前。1岁之前培养放弃萌芽的训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放弃意识的孩子即使被阻止,也不会产生欲求不满,比较容易接受现实。这是早期训练的必要条件。

小学生、初中生都可以进行按照快感原则和现实原则区分的训练,但是由于孩子的早熟,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生都迎来了第二个反抗期,逆反心理增强,这种训练变得非常困难。有时会火上浇油,有可能引发更大的麻烦。

到了这个时期,只有等待孩子本人的觉悟。

但是,孩子的自知很不容易得来,而指导又很困难。很明显顺序有误。1岁前有没有放弃萌芽,直接影响到这个阶段训练的成败。

那是什么呀?!

“合理的欲求就满足他,令人不快的欲求就拒绝他”,这似乎是很简单的基本原则。

但是现在这是很复杂的问题。

这是发生在一个公园的事情,一个小学男生和他妈妈一起用石头投向在水池中游的鲤鱼,打中的时候拍着手高兴。路过的老人提醒他不该这么做,他的妈妈说“这是让他做投球练习呢”。

老人坚持说“鲤鱼是所有市民的财产,应该好好珍惜”,生气的孩子妈妈反问道:“你有什么权利说这样的话!”“看到坏事或不对的事市民都有阻止的义务。”老人这么说以后,妈妈一边骂骂咧咧的一边带孩子走了。

这个母亲对孩子使用了“投打鲤鱼也没关系”的快感原则,她这么做没有错吗?

还有一件,这也是发生在一个公园的事情,一个3岁左右的女孩将垃圾袋扔进了草坪,路过的中年妇女温和地提醒她说“乖孩子,扔进垃圾箱里哦”。

旁边听到的年轻母亲变了颜色厉声呵斥道:“不是说过吗,不能在有人的时候扔!”

这个母亲对幼儿使用了“不能在人前扔垃圾”的现实原则,这么做没有错吗?

总之,看完以上两个小故事,大家都很容易明白了哪些是可为的,哪些是不可为的。尽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合理的欲求就满足他,令人不快的欲求就拒绝他。

国外性教育的观点和做法


千方百计防着小小的“第三者”,却还是不小心被他看到了大人在“生活”,你有没有碰到这样的尴尬呢,又是怎么跟孩子解释的?针对这样一个有点雷却也可能会出现的话题,不少网友讲述了他们的方法。不过,国外在性教育方面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值得借鉴哦。

【观点】

网友文静:遇见这事的确很尴尬,但是情不自禁也是可以理解的哦。孩子遇见了,首先她会觉得妈妈被欺侮,那要和她好好解释一下,可以告诉她那是爸爸和妈妈在相爱的一种表现。等你长大了遇见自己的爱人也会有如此的表现。现在的孩子都是小人精,一点就透的,无须多言。

网友阿云:孩子5岁时的一天中午,我和老公趁孩子午睡,情不自禁地进入房间……正当我俩难解难分时,孩子突然醒来推开我们的房门,孩子对眼前情景的第一反应是爸爸欺侮妈妈,他要伸张正义,于是将老公死命地从我身上推开。我俩又惊又羞,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但我很快冷静下来,迅速穿好内衣后对孩子说,爸爸不是在欺侮妈妈,而是和妈妈在过性生活。“你不是见过鸡蛋吗?你知道由鸡蛋可以孵出小鸡来,妈妈肚子里也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像蛋那样的东西叫‘卵子’,爸爸身体里也有一种小而又小的东西叫‘精子’。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通过性交流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受精卵。它很小很小,但它会长大,在妈妈肚子里经过10个月的时间,就变成一个小孩子,到时候,妈妈肚子收缩,孩子就从妈妈身子下面的一个通道里生出来了。好孩子,你就是这样来的。”孩子对我的回答虽有些朦胧,但却很满意,因为他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性生活”。而且还弄明白了自己是如何降临到人世的。

【支招】

在国外,重视青少年性教育,培养健康的性心理,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讲究浪漫的法国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青少年懂得男女两性的差别、人的发育和成熟以及妊娠分娩等生理科学知识,而且还要他们知道生命的可贵和男女友爱的重要性。在街头碰到一对青年恋人忘情接吻时,大人会停下来,向孩子讲述爱情的幸福滋味,告诉他们是自然的、美妙的,它并不可怕,也没有罪恶性,可怕的是人们对它的不正确态度。

瑞典是性开放程度很高的国家,其父母也很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他们亲昵或性生活时被小家伙瞧见了,会十分坦然,一点儿也没有惊慌失措,他们会轻松地告诉孩子,我们也在玩呀,就像你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不过我们是大人的玩法,你们是小孩子的玩法。孩子听了,立即恢复了轻松,自己玩去了。

日本文部省出版的小学第一册《卫生》教科书封面就是一名妇女分娩的情形,产妇分开大腿,一个婴儿的脑袋正钻出产道。这一画面比较直观地回答了许多儿童爱问的问题:我从哪里来?在初高中,日本每所学校里都有专门由专家学者成立的“协助者协会”,负责向学生提供各种性咨询、性教育,并编写性教育指导手册。

美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传授生育、两性差异、个人卫生、做爱、性道德等知识。初中阶段讲生育过程、性成熟、月经、遗精、性约束等知识。进入高中时期讲婚姻、家庭、性魅力、同性恋、性病、性变态等知识,并向学生发避孕套。

新加坡针对近年来女学生怀孕率不断增多的不良情况,在学校专门开辟了性教育课,教导学生们如何对待友谊、如何对待异性朋友、如何对待感情、如何对待早恋等,高度重视他们的青春期心理问题,并为孩子创造一些同异性接触的机会,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影视出版物、电脑黄毒等大力抵制,打击各种诱使少女犯罪的不法分子。

性教育不能“忌”和“过”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对家长来说,一直都是一个挺头痛的问题,家长们既不想把性弄得过于神秘,又不敢对孩子全盘托出,分寸不好把握。作为一个幼教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副园长吴冬梅表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都要适度和自然,既不能“忌”,也不能“过”。最好能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自然随意地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浑然天成,抹掉说教的痕迹,让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对性正确的意识或是观念。

性安全教育不可忽视

某一对80后父母,思想前卫。女儿5岁了还跟爸爸一起洗澡,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两夫妻一起洗澡也不关门,孩子也都一览无余。同样,有一位母亲为了不让儿子对性太好奇、太敏感,从小就一直坚持和儿子一起洗澡,现在儿子都十一二岁了,此时,她困惑了,还能一起洗下去吗?

相信在当今社会,家庭里赤裸相见,夫妻与孩子之间无秘密状况并不少见。但是对于这两个案例中家长的做法,吴冬梅深表遗憾,她认为,有点过了,可能家长的初衷只是希望孩子见惯不怪,形成了视觉麻痹后,等孩子一旦接触到这个性的“雷区”就不至于因强大的视觉冲击引起强烈的好奇心了。但他们忽视了一点,就是每个孩子的性成熟期是有区别的,有的孩子对成年人的裸体并不陌生,但仍然早恋或是过早地对异性的身体感兴趣,都源于他们的性成熟期不同。而有的孩子从没见过成年人的裸体,也从不见得就会对这方面特别好奇。“因此,我觉得孩子对性好奇,与什么时候接触裸体或是接触裸体的时间长短没有关联”。

作为父母,首先自己要有正确的性观念,不能片面地以为给孩子一个裸体就能消灭其性好奇,其实给孩子展示一个裸体,不如帮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性观念。这些观念的形成,不是单单靠经常一起洗澡或是一起如厕就能解决的,还有很多日常的生活细节要注意。

家里孩子也有隐私

对于上述案例里提到的5岁女孩,在家里和爸爸一起洗澡,爸爸上厕所不关门,爸爸妈妈一起洗澡也不关门……吴冬梅对此有点担心:“在性教育里,尊重隐私和保护隐私都很重要。上厕所和洗澡要关门,除了是一种要让孩子懂得的文明行为,更是一种保护隐私的行为。即便在家里,要进入父母的房间,都要先敲敲门,在经过许可后方能进入。自尊、自爱应该放在第一位。”

当孩子对幼年与成年人的身体产生好奇时,或是当孩子提出要和父母共浴时,也完全可以满足其愿望,但一定要告诉她,在中国只有是亲人或是同性,才能够这样赤裸相对。

传统家教里,成人意识里没有尊重孩子隐私的观念,例如孩子当众随地大小便、家长当众帮孩子换衣服……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长对孩子独立人格的漠视,后果就是孩子不懂得保护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有的孩子被性侵犯了,都还懵懵懂懂,后果很严重。

成功案例分享

吴冬梅园长有一个挚友,她比较赞同这位朋友的性启蒙教育方式。

这位朋友家有个男孩,母子关系很亲密也很民主,孩子有很多悄悄话都愿意跟妈妈说。有一次她去这位挚友家做客,她家孩子当时在幼儿园读小班,大概2-3岁吧,等孩子洗完澡出来时,才发现有客人,便“哎呀”大叫一声,突然用双手挡着“小鸡鸡”,就冲进房间去了……

孩子的反应引起了园长的好奇,于是他妈妈就讲了很多孩子在这方面的趣事。有一次,爸爸上厕所时以为孩子没睡醒,就没有关门,结果孩子进来看见了,说了句“对不起”就跑了,他跑到妈妈那“咬耳朵”,说爸爸的“小鸡鸡”很大而且有很多毛,妈妈忍着笑告诉他,因为爸爸是大人了,所以爸爸的生殖器就比你的大(那是孩子第一次听到生殖器的名称),你长大了慢慢也会长得和爸爸一样的,这是成熟男人的标志。

有一天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问妈妈:为啥女孩子没有小鸡鸡?妈妈又和孩子讲了一番男女孩不一样的原因,所以男孩站着拉尿,女孩蹲着。结果,孩子说:“嗯,还是做男孩好,女孩太麻烦!”妈妈立即补充说:“是啊!所以你做男孩子不能欺负女孩子,而且要保护女孩子啊!”

有一次妈妈来月经,不小心弄到了裤子上,被孩子发现了,哭着去找爸爸,说妈妈流血了……爸爸给他解释了一番,同时也告诉他要多关心妈妈。

爸爸与孩子之间虽没有一起洗澡,但他经常带孩子去游泳,所以孩子对男人的身体不会陌生,但有一次孩子提出和要妈妈一起洗澡,妈妈让孩子说理由,孩子说想知道是不是跟书上画的一样,妈妈答应了,这次后,孩子从没有再提出过类似的要求了。

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上初中了,学习很用功,爱好运动,在学校里人缘也很好,是父母的骄傲。有一次,吴冬梅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运动。他说:“只有自己身体好,以后才能照顾好亲人,性格阳光的男孩会有很多女孩子喜欢。”又问他:“是不是有很多女孩子。”他答:“我比赛的时候很多女孩子都来加油,但是我不会这么快交女朋友结婚的,因为我现在还没有能力养家和生孩子,我现在要努力读书,等我赚了很多的钱和有房子时,我才会去结婚。”

吴冬梅听了一脸愕然!后来才了解到,他爸爸经常很有意识地通过身体力行来向孩子表现一种顶天立地的大男人形象,而且当孩子掌握了一些生理常识以后,他就很有意识地告诉孩子,结婚生子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不能太随便,当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时不能随便造人。首先要爱一个人,当然她也要爱你,你愿意照顾她一辈子,愿意跟她生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并有能力养得起这个家和养得起你们共同的孩子时,然后还要得到亲人的祝福,并尽力做好爱人和父亲,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饭桌教育影响孩子人格和气质


“饭桌教育”,你不知道却最重要

这里的饭桌是指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个比喻。对有的家庭来说,床头可能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而这些场合是无意识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最容易无意识影响孩子的教育场所,你也最容易暴露你的弱点,并传染给孩子。如果你在饭桌上讲的是正面的、善意的、开朗的话题,相信你的孩子也会拥有健康快乐的心理。

饭桌是最重要的无意识教育场所

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什么地方孩子最容易受到你们的影响?

我给出的答案,是在饭桌上。

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精神气质乃至价值观像他的父亲或母亲,那么你可以观察他们家庭一天的生活,最终你会发现,最重要的言传身教场所是在饭桌上。

虽然我们提倡吃饭时不要说话,避免一嘴两用,但是吃饭期间,还是会聊一些烦恼或者开心的事。一个三口之家,你会发现这样的情景:吃饭的时候,三个人聚在一起,比如,妈妈可能会抱怨单位里某个同事特别讨厌,老喜欢在领导面前讨好卖乖,言语之间充满了不屑,也许还夹杂着比不过人家的酸溜溜的无奈;爸爸可能会吹嘘自己如何耍了点滑头,在同事中争取到一次半出差半旅游的机会。放心,你们这些牢骚和伎俩,你的孩子很可能全盘接收。

如果碰上朋友或者客人来了,在饭桌上客客气气,客人走了后又掰扯与朋友或者客人的矛盾,说人家的不是。请放心,这阴一套阳一套的东西,你的孩子很快也能继承。

如果你们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喜欢把婆媳不和的矛盾拿到饭桌上展览,相信我,你的孩子将来肯定也是后宫之战的高手。

我强调负面的例子,是要让父母们警醒:我们在家里,不知不觉地将自己身上猥琐的、恶意的、乖戾的、讨巧油滑的一面教给孩子了,但我们完全无意识。家长们不要不承认自己性格中有这一面,你好好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天所说的话,一天所做的事,你会发现自己也有很恶心的一面,而我正是强调这种无意识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假如你在饭桌上跟你父母总是争吵,谁对谁错对孩子来说是个为难的判断。他也许会认为,生活就是一个计较与斗争的过程,更别提你的那些小心眼儿也可能会传染给他。

饭桌教育影响孩子人格气质

饭桌教育一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饭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心理、习惯、价值观乃至处事方式都可能有影响。如果你看到一个自私的、与同学斤斤计较的学生,你到他家里去拜访一下,很可能这些毛病都是他父母所具有的。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个话有一定道理,但道理并不在于我们平时理解的那样,农民的孩子就是农民,知识分子的孩子就是知识分子,黑社会的孩子就是黑社会。不能按照职业去分,现在有多少知识分子都是农民的孩子呀!

我认为更多指的是人格气质的影响。龙凤是大器之物,高瞻远瞩,胸怀远大,在这种气质的培养下,不论孩子将来是扫垃圾的还是开公司的,也有光明正大的气质和良好的生活追求;而老鼠,专干偷偷摸摸的活儿,鼠目寸光,眼中有小利而无大义,这种人格气质,将来即便当官,也差不离是个人人小瞧的混混儿。饭桌教育对孩子人格气质的影响很大。

这里的饭桌是指教育的主要场所,饭桌是个比喻。也许对有的家庭来说,床头可能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比如说跟孩子共处一室,那么睡前的谈话往往对孩子影响很大。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而在这些场合里是无意识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最容易无意识影响孩子的教育场所,你也最容易暴露你的缺点,并传染给孩子。家长一定要警惕,自己已经有这样的性格缺陷了,就别让人家说自己的孩子:这德性跟他爹似的。

我刚才说的基本上是负面的情景。相反,如果你在饭桌上讲的是正面的、善意的、积极向上的话题,相信你的孩子会更容易拥有健康快乐的心态。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些场所谈些健康的话题,谈些培养孩子光明气质的话题,而把那些见不得人的夫妻私己话题、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争端移到更加隐秘之处,那么我相信,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已经创造了比一般家庭更健康的环境。

另类教育:我和儿子“斗地主”


不知儿子什么时候学会了斗地主,54张扑克牌在他手里,玩得比我利索。禁是禁不了的。我干脆叫上儿子斗几盘,两个人稍把规则改动,玩得不亦乐乎。慢慢地,我寓教于玩,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家教过程,总比干巴巴的说教强。一般隔两天,我就同儿子斗五盘地主,也许,输或赢的东西本来是不该让儿子接触到的,但我寓教于玩,父子同乐,何尝又不是另一种获得呢?

俗话说:赌场无父子。斗地主讲求技巧、计算,当然基本的底牌也很重要。起初儿子见牌差,扔掉扑克就要认输。我怎么也不答应,和颜悦色告诉他,说不定一番运筹帷幄也有赢的转机。将信将疑的儿子重新拿起牌,我故意让着他点,儿子果然赢了,乐得他拍着小手大呼小叫:“我赢了。”从那以后,儿子不到最后一刻不轻易服输。

有时,儿子使出耍赖的伎俩,出了牌反悔,还一个劲央求:“爸爸,原谅我一次行不?”我呵呵笑着回答:“原谅可以,但落子无悔,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还怎么玩下去。”儿子的脸红了,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不要太计较输赢、得失,要拿得起放得下。”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他时常同我拉了钩,输了不服气,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懂不懂,男子汉一诺千金,你不怕别人瞧不起你吗?”他挠下头皮,不吭声了。

儿子手小码牌相对较慢,偶尔抬起头来一看地主是我的,他无中生有地说:“爸爸,你搞牌?”甚至开口就要重新发牌,我有点生气了:“我是谁,我是你老爸啊,会随随便便整你吗?哼,小小年纪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你连我都不信任,还能信任谁?”儿子想想,也是啊,一个劲地赔不是:“我误会爸爸了,罚我吧?”我说罚你的最好方式就是相互信任,连这点基础都失去了,父子间只能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先吃完不管,后吃完洗碗。”自从儿子学会了做简单的家务活,这条约定俗成的家规好像专门针对妻子,因为她细吞慢嚼。近段时间,妻子需要加班,每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吃点消夜又要搞家务,儿子提议说:“那我们斗地主,5盘3胜,谁输了洗一周的碗。”第一次儿子输得口服心服,挽起衣袖收拾碗筷、倒洗涤剂,像模像样地干起来,一边有些懊恼地说:“我的运气怎么那么差呢,不行,哪天一定要赢回来。”

话虽这样说,然而儿子连续两周都揽下了洗碗任务,他有些不乐意了。哈哈,我才不理他呢,愿赌服输嘛。

祖辈教育观念和方法要更新


据一项“隔代家庭中家教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隔代教育弊多利少,祖辈家长教育观念和方法亟待更新。

隔代家庭中祖辈家长学历偏低,休闲时与孩子玩耍活动少,对孩子溺爱,照管方式不当,是隔代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祖辈家长要注重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近年来,不少年轻的父母,因出国、下海经商或为自己的事业奔忙等因素,无暇照管自己的孩子,于是把孩子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管,形成了隔代家庭的结构。据悉,这种隔代家庭目前有增多的趋势,由此也产生了隔代教育。

据抽样调查统计,在“从孩子3岁时的表现就可能看到他的将来吗?”这个观点上,有70%的祖辈家长表示同意,而父辈家长同意此观点的只有21%。在“您向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后,能否坚持到底不改变”的问题上,能不改变的祖辈家长只有27%,父辈家长则达46%,可见祖辈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远胜于父辈家长。不能经常发现孩子缺点的祖辈家长有33%,父辈家长只有3%,显然祖辈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观察远不如父辈家长。家长的育儿观念对教育的走向影响极大,这种潜意识的不同,教育结果也必然不一样。

调查还发现,在“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的问题上,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差异极大,经常鼓励的祖辈只有12%,而父辈却有55%。由于祖辈家长对孩子采取限制多于引导的“看管方式”,所以孩子的主动交往意识弱,隔代家庭中孩子主动找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非隔代家庭的孩子则达24%,这样,将来孩子适应社会程度就会不一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