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网zj09.com儿童古诗频道的小编为您提供优质的“儿童古诗词”相关内容,本文《有关于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 元宵节的来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诗词

1.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2.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4.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5.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6.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7.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8.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9.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0.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元宵节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

zj09.com小编推荐

元宵节的诗词集锦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诗词集锦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3.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4.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5.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6.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7.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8.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9.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10.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1.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1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4.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5.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6.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19.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0.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21.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22.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23.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4.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25.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6.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27.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团圆的诗句古诗 团圆诗句元宵节


团圆的诗句

1.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元宵有感》

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诗曰》作者:姜白石

3.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仁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作者:刘克庄

4.有灯无月不娱仁,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仁间仁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明)唐代寅

5.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仁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唐代)苏道味

6.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

7.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仁来。《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

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仁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仁,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

9.爱元宵三五云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仁踏春阳。《折桂令·元宵》作者:佚名

10.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仁识,留得梅花试眼青。《元宵无月》

11.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元宵夜思儿》

12.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13.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鹧鸪天·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14.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云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15.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壬辰元宵夜咏》作者:伯永

16.云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仁,只作佳仁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云自知晓。《元宵夜》

17.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仁笑语中。《京都元夕》作者:元好问

18.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作者:崔液

19.东云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仁却在,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20.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雨夜元宵》作者:杨璐

2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仁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仁,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

22.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汴京元夕》作者:李梦阳

23.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元夕》作者:王守仁

24.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元宵情》作者:江雪涛

25.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曰(宋代)姜白石

26.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云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

27.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仁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28.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作者:卢照邻

元宵节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有什么


古诗句一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5.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6.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7.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8.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9.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10.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1.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2.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3.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4.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15.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16.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7.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18.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19.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20.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古诗句二

21.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22.看灯记得年时节。——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23.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4.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5.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26.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7.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8.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29.好灯争奈人心别。——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30.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31.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32.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33.今年华市灯罗列。——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34.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35.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36.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37.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38.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39.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有关于元宵节的诗句小学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古诗词

1.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我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3.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門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的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4.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的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的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啊我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6.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7.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的啊金地,钟发琉璃台。

8.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的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的衫袖。

9.折桂令.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得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10.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宵象征合家团圆更更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备。

汤圆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形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吃,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3元宵节汤圆怎么做

先准备糯米粉200g、黑芝麻100g、猪板油80g、白糖80g,接下来就正式开始做汤圆了。

1、将锅烧热倒入黑芝麻小火煸炒出香味,放凉后用料理机打磨成粉备用(家里没有料理机的可以到超市找人代磨)。

2、将锅烧热,把猪板油切成小块放入锅中不停翻炒,直至颜色发黄,油基本渗出成为油渣,捞出放凉备用。

3、将炸好的油渣、备好的黑芝麻粉、白糖均匀混合扮成馅儿,直至油渣、白糖、黑芝麻粉均匀混合,然后搓成小圆球备用。

4、糯米粉和温开水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团,静置30分钟。

5、取适量的面团在手中搓匀,捏成小碗状,然后将准备好的馅儿放入面团中,慢慢的收口,两手揉至表面光滑即可。

6、将揉好的汤圆放入带有糯米干粉的盘中(以免粘盘)备用。

7、锅内倒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将汤圆逐个下入锅中,待汤圆完全浮起后,再煮2分钟即可出锅。

元宵节儿歌大全 幼儿园元宵节儿歌


元宵节儿歌

《闹元宵》

元宵节,真热闹,看花灯,吃圆子,

小牛灯,哞哞哞,小狗灯,汪汪汪,

小龙灯,飞得高,小兔灯,跑得快。

《元宵节》

广场上,真热闹,摆满元宵原材料。

你搓搓,我按按,大家动手做元宵。

比一比,赛一赛,元宵游戏多好看。

《元宵节》

元宵节,月亮圆。圆圆元宵黏又甜。

观花灯,踩高跷。大街小巷真热闹。

宝宝对着月亮笑,又是一年春来到。

《十五元宵》

十五的月亮园又园,十五的汤圆甜又甜。

十五的鞭炮响响响,点着烟花把歌唱。

十五的灯笼亮亮亮,拿着火烛把迷想。

《元宵好》

元宵好,元宵妙。元宵好吃呱呱叫,

赏花灯,猜灯谜,欢天喜地闹元宵。

《正月十五》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花灯,

耍狮子舞大龙,圆圆的汤圆碗里盛,

你一口我一口,甜美的生活好心情。

《元宵节》

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

《元宵儿歌》

元宵节,月亮圆,圆圆元宵粘又甜。

观花灯,踩高跷,大街小巷真热闹。

《元宵灯》

元宵灯,真热闹。看花灯,吃元宵。

飞机灯,飞得高,兔子等,拉得跑。

小朋友拍手笑!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到宋代有盐豉汤印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节诗歌朗诵稿 关于元宵节诗歌朗诵稿儿童


诗歌一

圆圆的月亮含羞的远探,

看元宵佳节彩灯高悬,

烟花在天空写满了灿烂,

喜庆的人间热闹非凡。

怀春的少女流连灯前,

如花的倒影让人醉满,

双十的年华情窦初绽,

娇羞写满美丽的容颜。

去年曾相约今日灯展,

灯影重叠不见你的脸,

是不是早已忘记旧缘,

只留满心回味还缠绵。

2诗歌二

万盏街灯灿若烟火

今夜无眠

在时光里远去了流年

我徘徊在静静的街头

倾听每一个

从身边淌过的热闹

元宵的笑脸

在空中一次又一次回荡

那些瞬间的美丽

排山倒海般的前赴后继

响彻了整个龙年

摘下一盏

小小的花灯

在长街里徜徉

把祝福送给每一个

路过的人

元宵快乐

热闹依旧

隐入人群

快乐在喧嚣的背后

月色在灯火里阑珊

元宵快乐

诗歌三

十五的灯笼挂满谜语

就像你留下的回首

千头万绪

月光借绿风绽放色彩

礼花的热情重燃记忆

对你的思念澎湃心曲

似春的萌动给元宵节点亮灯火

那年的汤圆包尽所有的甜蜜

从此在心底无法忘记

祈盼相聚

旱船里有你的影子

绣球上有你的名字

灯笼里有你的眼神

高跷上有你的心气

今夜用相思纤长月光

思念用柳叶剪成画面

就用礼炮的轰鸣

呼唤你的名字

让心随狂舞的狮子眺望

思念不改

在枝头依然萌生着希望的嫩芽

把大地洒满一路的欢笑

就让笑声穿越世纪

似银河的守候

千年

碰撞在今宵的团聚

4诗歌四

花灯,龙灯,舞龙,舞狮。

风花雪月的季节。

热闹的必然。

元宵,汤圆,甜酒酿,甜,甜,甜。

腊肉,香肠,十里飘香。

八宝饭,腊八粥,白糖西米汤。

生活的鞲火,强过拥抱。

梅花香味的棉花被,软棉棉。

菊花蚕丝枕头,暖暖和和。

鬃树的藤床,五花大绑的绕在我心中。

动画片一样的美丽向往,

梦里都化满了挂满红宝石一样的冰糖点点蜂蜜。

要多远,无处可问。

甜。

田。

填,填满往年失落的一切……

关于腊八节的诗句 有关于描写腊八节的古诗词


古诗一

1、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2、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3、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4、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2古诗二

5、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6、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7、大腊

晋裴秀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

岁事告成,八蜡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

丰禋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兹蒸黎。宣力葘亩,沾体暴饥。

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

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

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自天。

方隅清谧,嘉祚日延。与民优游,享受万年。

8、腊八粥

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生,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数。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尝,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立。

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 关于描写重阳节的古诗句有哪些


关于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

1.秋登兰山寄张五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2.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3.秋登兰山寄张五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4.卜算子·风急雁声高

年代:宋作者:陈著

风急雁声高,露冷蛩吟切。

枕剩衾寒不耐烦,长是伤离别。

望得眼儿穿,巴得心头热。

且喜重阳节又来,黄菊花先发。

5.偈颂一百零九首

年代:宋作者:释可湘

重阳节,何可说。

篱菊新开剪剪金,霜柑微露团团月。

元亮攒眉回去见境生情,闽王特地缄来弄巧成拙。

处处登高看不彻。

6.偈颂八十五首

年代:宋作者:释妙伦

九日重阳节,渊明采菊时。

黄花到处有,何止在东篱。

2关于描写重阳节的古诗句

7.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年代:宋作者:释绍昙

九月九,重阳节。

不向东篱赏菊花,只点茱萸茶一啜。

苦涩难尝舌如{上绝下力},更吞栗棘蓬肝肠裂。

且道陶渊明,还曾知此味麽。

莫说莫说。

8.偈颂七十六首

年代:宋作者:释师范

九日重阳节,东篱赏菊花。

歌欢公子事,淡薄野僧家。

9.偈颂七十六首

年代:宋作者:释师范

昨日九月九,过了重阳节。

今日忆重阳,陞堂何可说。

拟欲问黄花,黄花虽有在东篱。

拟欲问白醪,白醪虽有非我知。

不如一时放下衲被幪头,从教门外飕飕,

雨飕飕,幽州江品,

采石渡头,三三两两钓渔舟。

10.偈颂七十六首

年代:宋作者:释师范

去年不在家,虚过重阳节。

今年既在家,须要强施设。

淡水煮冬瓜,真个滋味别。

不知滋味者,却似嚼生铁。

11.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年代:唐作者:王维

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

御柳疏秋景,城鸦拂曙烟。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

12.重阳节玉津园锡宴

年代:宋作者:宋庠

纪节符阳序,承恩出上兰,

厨均尧脯膳,优集汉觞欢。

紫菊吹花酎,丹萸辟恶丸。

秋光浮翠帟,杂蘤珥华冠。

宫树遥分柞,林苕且辨兰。

神池翻瑞鹄,帝竹隐歌鸾。

烟阙云中见,严城斗外看。

欲知人意悦。霏雾满归鞍。

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

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4.醉花阴/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5.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6.满江红·喜遇重阳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17.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18.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有关于龙头节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习俗


古诗

1.《二月二》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2.《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3.《二月二日》

[宋]晁说之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

4.《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皀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5.《二月二日席上赋》

[宋]贺铸

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2古诗中的习俗

踏青

[唐]白居易:《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这首诗描写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十字码头,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二月二在唐代也称“踏青节”,此时正值大地生机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游的绝好时节。诗文抒写踏青见闻,刻画了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

挑菜

[宋]张耒:《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这首诗写的是宋代二月二挑菜节的习俗。诗人说,每年二月二这天,他都要采来青菜烧一锅肉菜汤。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的辘轳的声音。这种“挑菜”的风俗,始于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就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到了宋代,这种风俗更加盛行。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发,人们便纷纷到郊外挖来野菜,或到园中摘取新菜,生食或作成菜肴,这样既可尝到鲜菜的美味,又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财”同音)。当时还把二月二日这天定为“挑菜节”。这种风俗,在宋代还由民间传到了宫廷。

迎富

[宋]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习俗。诗人说,正月晦日送穷的日子刚刚过去,又到了戴着花迎富的时候。因为“穷神”难以驱逐,许多人已对“送穷”没了兴趣;可一向渴求富裕的人又怎能回避“迎富”的风俗呢?贫困若是容易除去人人都想除,富贵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不过这些都是传之久远的风俗而已,我只是随大流去看看热闹罢了。”

撑腰糕

[清]蔡云:《撑腰糕》

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

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此诗写的是江南一带二月二吃“撑腰糕”的习俗:二月二这天春意正浓,大家互相劝说着吃隔年的花糕可治腰痛。担柴挑米凭的是腰板结实,有了健康的身体就不怕终年劳作。二月二吃“撑腰糕”,这种风俗在江南一带也传之久远。所谓“撑腰糕”,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扁状、椭圆形,中间稍凹,如同人腰状的塌饼。过去一到二月二这天,江南一带家家都将隔年的“撑腰糕”用油煎食,据说可以治腰痛。不过想减肥细腰的女子,这种糕却不能多吃。

3由来

龙抬头节又称春龙节、春花节,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传说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罚三年无雨,人间河干沟竭,树枯苗死,人们难以过活。司管天河的龙王心中不忍,在阴历二月初二这天私自给人间降雨,因而受到责罚。人们用炒熟的玉米花、豆子供献龙王,报答其救命之恩,因此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龙王继续为人间降雨。以后二月二祭龙王,相沿下来成为节日。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其实龙抬头的意思就是指大地经过冬眠,百虫开苏醒,经过了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进入雨季,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不过在古时,“龙”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是祥瑞的化身,也是风雨的主宰,所以人们都普遍认为这是“龙”的功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