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故事传说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因为国王尊重拇指姑娘,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的......大家一定有接触过睡前故事吧!几句简单的文字,书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你是什么时候听这些睡前故事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元宵节的故事传说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元宵节的故事传说:元宵节的由来

2017年的元宵节是2月11日哟~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而为人所知。

元宵节的由来50字:元宵节始于西汉的祭祀活动,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2元宵节的故事传说:元宵节的故事100字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袁世凯禁元宵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3元宵节的故事传说: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4元宵节的故事传说: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的故事传说: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6元宵节的故事传说:我国各个朝代的元宵节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朝: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7元宵节的故事传说:元宵节的习俗

中国地大物博,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当然也是带有各地特色的,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北方为“滚”元宵,南方为“包”汤圆。

2、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3、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主要的目的是驱病除灾。

8元宵节的故事传说点评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热闹,热闹而美丽。有名的铺子都挂出几百盏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灯来。有走马灯、圆角灯、莲花灯、大红灯笼……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传说有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你最爱的又是哪一个,不妨写下来喜欢的理由哦!

小编推荐

六月六吃新节的传说故事吃新节的传说


六月六吃新节的传说故事:节日起源

吃新节来历有三:一是为纪念开发雷公山的苗族祖先;二是大忙季节已过,趁农事稍闲时,休息娱乐,调剂一下生活;三是稻秧已孕穗、抽穗,预兆丰收,祭祀天公赐福。过节时,家家包粽粑,几户联合杀一头猪或全寨宰一头牛分食,鸡鸭鱼各户自备。进餐前要用的祭品是从稻田中扯来7至9个秧苞(孕穗)置于饭上祭祀“花树”(jenlhlod)、“岩妈”(wukvib)或祭“桥”(jux)以及祖宗神灵。以糯米饭为主食。对歌、赛歌、赛马,纪念苗族始祖“引否飞”和“莫否飞”,感谢天公赐福,预祝当年丰收。西江千户苗寨(现雷山县城区)还在这时赶热闹场,节日连续两夜三天,彻夜吹笙对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2六月六吃新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间没有稻谷,人们是靠猎取野兽、采摘野菜充饥度日。

这件事被天上的仙狗晓得了。仙狗觉得凡人生活过得太苦,心想:凡间有肥沃的土地,有充足的阳光雨露,我要把仙境里的稻种送给凡人去种植。

偷仙稻种下凡,是触犯天规的。为了避开众仙的眼光,仙狗想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仙狗像往常一样,守在晒仙稻的地方,等众仙们离开之后,仙狗便在稻谷堆里打了几个连滚,全身的毛沾满了仙稻,连尾巴上都沾满了。

仙狗满心欢喜,这下凡人不愁没吃的了。

天黑了,仙狗偷偷地逃出天门,腾云驾雾,奔向凡间。一刻时,仙狗绕过南天门,来到了通天河边。

正在这时,只见一条渡船划来,仙狗见船离岸不远,纵身一跃,便跳上了渡船,小心地蜷缩在船尾上。

船到河中心,船夫发现一条奇怪的野兽上船偷渡,心想这不吉利,举起船篙子,朝仙狗打过去。

仙狗“扑通”一声跌进通天河中。船夫见怪物落水,飞快地把船划走了。

仙狗落水后,全身水淋淋,粘在毛内的稻谷,也被河水冲洗走了。仙狗心里十分难过,一边使劲地朝对岸游去,一边用力把尾巴伸出水面,只要能保住尾巴上的稻谷,就可以繁种。

仙狗费尽全身力气,游过了通天河,爬上了河岸。

这时,仙狗摇身一变,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手里提个包袱,向有人的地方走去。

半路上,正好碰到一个农夫,白发老翁把稻种送给他,并告诉他如何繁种。

农夫刚接过稻种,霎时天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白发老翁突然昏倒在地上,农夫吓得全身发抖,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过了一会儿,白发老翁苏醒过来,连忙催农夫快离开这里。

农夫见白发老翁不能行走,就上前去扶他,白发老翁连连摆手说:“我不能走了,我本是天上的仙狗,今天偷送稻种下凡。这稻种是天上神仙们吃的,如今被玉皇大帝晓得了,我要遭雷打火烧。”

农夫听后,心里很难过,但无力相助,只好含泪离开。

风停了,雨住了。仙狗被雷打火烧后,失去灵气,再也不能上天了,变成了凡间的狗,从此,在人间生存。

第二年,农夫按照仙狗传授的方法,精心种稻,禾苗长得特别好,获得好收成。

为了感谢仙狗送稻种,六月六那天,农夫用石碓舂了谷壳,煮了一大锅白米饭,盛了一大碗,还夹一块肉放在米饭上面,先给狗吃。

此后,每年稻谷熟了的时候,在这天,农夫都要让狗先尝新。就这样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个风俗,相传至今。

3六月六吃新节的传说故事点评

中国南方的苗族、侗族、仡佬族、基诺族等民族都有吃新节的习俗,这是个农事节日,多是为了庆贺丰收并希望来年丰收过的节日,大都在庄稼成熟时节过。各民族又各有不同。为什么大家喜欢旅游呢?因为我们可以领略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传承。

睡前故事:圣诞节的传说故事


圣诞树的传说

据说,有一个农民服务可怜的孩子在一个寒冷的圣诞前夜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圣诞餐。

男孩砍了一棵冷杉树的树枝,把它插进了地球,他说:“每年这个时候。这一部门将会有很多礼物。

真希望我能报答你对这棵美丽的杉木的青睐。”男孩离开后,农夫发现树枝已经长大成了一棵大树。然后他意识到这个男孩是上帝的使者。

这是圣诞节的起源。在西方国家,无论你是什么,每个人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幸福的圣诞节。

圣诞树是常青树像松树,象征生命长存。人们把蜡烛,鲜花,玩具,明星的树,他们把圣诞礼物在树上。在圣诞节前夜,人们唱歌跳舞,愉快地享受自己在树。

2圣诞袜的传说

传说有个心地善良的没落贵族,生活非常艰难。三个女儿快要出嫁了,他为没有钱给她们买嫁妆而难过。喜庆的圣诞夜,三个姑娘早早地蜷在炕上睡觉了,剩下父亲在长吁短叹。圣诞老人决定帮助他们。他在他们家的烟囱里撒下了许多金子,落进姑娘们烤在火炉旁的长统丝袜里。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圣诞节的袜子就这样产生了。

3圣诞老公公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爱帮助贫穷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帮助三个贫穷的少后送他们三袋金子以逃过被卖的不幸。当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给其中一名女子时,他把金子从其中一个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景在壁上的一长袜中。于是,将礼物放在圣诞袜子的送礼方法家挨户地去要糖果哟!

据说平安夜的晚上,圣诞节老公公会驾着驯鹿雪橇满载着礼物准备送点这一年来表现很好的小朋友,他会悄悄地从烟囱爬进屋内,礼物塞在挂在床头的袜子里。所以孩子总会把一条条色彩缤纷的袜子挂在床头,并在袜子旁边放杯热牛奶给劳苦功高的圣诞老人解渴,并送份大礼给自己。隔天每一个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礼,想知道自己得到什么奖励。

到了1822年,一位荷兰传教士把这位伟大慈善家的故事传到美国之后,美国商人更以特殊的行销手法,每年利用这个节日大张旗鼓地宣传广告,大赚一笔,在亚洲的日本及其它各国也群起效尤。因此装扮圣诞老人来庆祝圣诞节的风俗习惯也就渐渐地流行到世界各国了。

4平安夜的传说---圣诞节前夜

耶稣诞生的那一晚,一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有声音自天上传来,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好消息。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来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知道。

后来人们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报人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报佳音已经变成圣诞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通常佳音队是由大约二十名青年人,加上一备装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圣诞老人组成。在平安夜晚上大约是九点过后,开始一家一家的去报佳音。

每当佳音队去到一个家庭时,先会唱几首大家都熟悉的圣诞歌曲,然后再由小女孩念出圣经的话语让该户人家知道今夜是耶稣降生的日子,过后大家一起祷告再唱一两首诗歌,再由慷慨大方的圣诞老人派送圣诞礼物给那个家庭中的小厅子,整个报佳音的过程就完成了!

圣诞节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节日,也是基督教重视的重要节日。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个隆重的节日,民间有很多丰富色彩的传说。每年的深冬,圣诞节的温馨唤起对亲人的思念,圣诞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

5圣诞节的传说

圣诞节对于全世界的基督徒来说是一个非常盛大而且庄重的节日,相传这一天,是耶稣诞生的日子,圣母玛利亚在马棚里诞下耶稣,耶稣为世人救赎,流血被钉上十字架,世人为了纪念耶稣为拯救世人所付出的一切,于是把他的诞生之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定为圣诞节,之后的多年,各种圣诞老人的形象、圣诞树的造型等逐渐兴起,圣诞节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更加流行起来,但是圣诞节对于基督徒来说所赋予的神圣色彩却与一般人的感受不同。

6圣诞节的传说故事点评

圣诞节这么重要的日子少不了庆祝,在西方每个家庭都会特别隆重准备过圣诞节,小朋友们享受圣诞节的礼物,圣诞节这一天是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团聚,大家都会特别享受圣诞节的快乐。我们中国的小朋友在圣诞节免不了少恶作剧,把爸爸的臭袜子送给妈妈,但是小朋友千万别睁开眼,圣诞老公公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哦。

睡前故事: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在很久以前,相传有一个吾诺王国,那里住着三个王子,他们个个文武双全......我们在儿童时期经常是听着睡前故事才睡觉的。大部分睡前故事都写着最完美的结局,这样能让孩子更加安心。大家是什么时候接触睡前故事的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睡前故事:腊八节的传说故事》,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三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四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五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六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七说: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2腊八节的资料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3腊八节的来历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剪纸的由来


那圣诞树比富人家的更大,装饰得也更富丽堂皇......大家都会阅读过睡前故事的经历,一般来说,睡前故事能在梦里满足小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你给小孩子读过睡前故事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剪纸的由来”,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剪纸的来历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2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剪纸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3、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4、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在现代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5、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6、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剪纸,更多的是常常用作家居装饰,美化家居环境。

3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

汉朝时期,那个时候刚刚发明了纸不久,一位书生(当时的我),十分的落魄,家里有一位身体不好的妻子——似玉,还有一个6——7岁的男孩:碧玉。

这位书生真的很有才,可是就是没有人赏识,无人问津。而且手脚比较笨,干点别的还是不是很行,幸好有时妻子给别人帮点忙,帮人做点衣服赚点钱,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度日!使我欣慰的是,我的碧玉十分的懂事和听话,别看年纪很小却帮助母亲烧饭洗碗,从来不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吃的玩的。

这年冬天特别的寒冷,在接近年关的时候,似玉身体又有些感觉不舒服,有好几日下不了地了,眼看家里的米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了,我很着急,于是到一些大户人家央求,是否需要写字,因为我为人很刚直,不愿意向别人讨要什么。可是那些大户人家对此都不感兴趣。

无奈我只好饿着肚子回往家里走。

走到半路,天下起了大雪,呼呼的北风冻得我特别的冷。我急急的往家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发现一位老太太倒在了那里,老人家穿的很是破烂,左手拄着一个棍子,右手拿着一只破碗。我看到这里心生怜悯,赶忙把老人家扶起,搀着她走到了屋内。

进到屋内,我向似玉告知原委,碧玉主动去烧水,似玉强撑着病弱的身体,把家里仅剩下的一点点的米拿了出来,熬了一大碗稀粥。这时老人家慢慢的缓醒过来,我赶紧把稀粥弄得不烫嘴的程度,慢慢的让老人喝下。时值天色已晚,老人好像明白过来什么,问:是你们救了我?你们也一起吃饭吧!似玉说,“我们不饿,老人家您先吃吧!”“唉!那我就先吃了!”老人家无奈的说。

我现在心里为了晚饭发愁,但是又不便说什么,于是索性拿出笔来在一张拣来的纸上写一个“福”字。

当喝完这碗稀粥,老人的身体似乎恢复了很多。于是站起身来四处打量这间屋子,一看是穷的可怜,几乎什么都没有。看了看似玉,说,孩子你身体不舒服吧!似玉说,每年到冬天这会儿都是这样,身体总是不舒服。老人从怀里摸出一种像草药一样的东西,说,烧点水,把它放在里面,熬水喝了之后,你的病就会好了!

又回身看看我写的“福”字,拿起来似乎要看的真切,可哪知道,她用手三下五下给撕了!我当时就急了,这张纸是我好不容易拣到了,我们一家救了您,要过年了,我们家想贴个福字,以求明年的好运,可……您为何要把它撕掉呢?老人家不紧不慢的说到:把我撕的“福”字展开来看看是什么样子?

碧玉好奇跑过来慢慢的把它展开,呀,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个福字被一条大鱼围着,而且经过这番“撕”之后,福字更有立体感了!把小碧玉乐得小嘴都合不上了,把这张纸抱在胸前让他妈妈看,还说这样好不好看!

老人家不等我们说什么,又从怀里掏出一些钱来说,“我看的出,你们能把最后一碗饭给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就说明你们一家是一个德善之家。你们目前所遭受的一切,其实也算是劫数吧!现在也算应该过去了。我这里有一点钱,你们拿去买点米,让你的妻子和孩子过一个好年,你的妻子从此以后也不会得病,你的孩子以后也会有很好的前程,而且我一会儿告诉你的妻子,怎样才能把一般的字变成这种东西,你把这种“纸”拿到集市和那些富贵人家那里,肯定会卖一个好价钱!”说着就把怎样做好这门手艺的办法告诉了似玉。

此时我们才明白今日我们遇到了神仙,于是我带着似玉和碧玉跪在地上,连连叩头说,敢问是哪位神仙?老人家似乎有些意外,连连说,“我嘛,算不上什么神仙,我只是受一位神仙之托,来到人间,察访看看有无德善之人,然后把这种技能传给他。来的时候,那位神仙叮嘱我,要我找到你,试试看你行不行,行,就传给你这种技能,不行我们只好另找别人。这下好了,你们在两千年之后,再相互遇到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此事呀!”

4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点评

剪纸,是我们小时候上手工课时的一种手工,也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怎么样呢?2017年是鸡年,你能剪出美丽的小鸡吗?

每天都是圣诞节的故事 关于每天都是圣诞节的故事传说


每天都是圣诞节的故事

几个星期过去了,她还没有收到回信。但是在圣诞节的前夜,她收到了圣诞仙女的一封信,信中说她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从此以后,每天都会是圣诞节。那时小姑娘正在忙着为第二天的圣诞节作准备。她太兴奋了,因此圣诞仙女的信没有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只是决定这件事暂时不告诉任何人,当每天都是圣诞节这事真的来临时,她要让每个人都大吃一惊。不久她就把这件事给忘记了。

那天晚上她很早就上了床,以便让圣诞老人在她的长筒袜里放进礼物。第二天早晨她第一个起了床,发现袜子里放满了各种糖果、橘子、泡泡糖和各式各样的小礼物。她的爸爸和妈妈的长筒袜里装满了用薄纸包好的土豆和煤块,他们总是在圣诞节开这样的玩笑。

小姑娘第一个冲进了起居室,看到书桌上放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礼物,有书、文件夹、文具、手镯、洋娃娃、小炉子、小雪橇、溜冰鞋、小雪锹、镜框架、糖果等等。当然还有一棵大圣诞树放在房间的中央,树上亮着灯,挂满了各种装饰物。

这一天,小姑娘过得非常愉快。早晨她吃了许多糖,连早饭也不想吃了。然后她又忙着到处去给别人送礼物。回家后她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有火鸡、果子酱、甜土豆、布丁、干果、葡萄干、橘子和许多糖果。饭后她推出了她的小雪橇玩去了。当小姑娘回来的时候,她肚子痛得哭了起来。她父亲说,明年再也不弄那么多东西了。所以晚餐他们都吃得很少,全家人很早就上床睡觉了。

小姑娘睡得很熟很香。当醒来时,她看到一群孩子手里拿着礼物正围在她床前蹦跳着。

“怎么了?”小姑娘说,她揉揉眼睛疲倦地坐了起来。

“圣诞快乐,圣诞快乐!”他们大声喊叫着,挥动着手中的礼物。

“别瞎说了,昨天才是圣诞节。”

孩子们大笑起来。“那我们不管,反正今天是圣诞节,不信你去起居室看看。”

这时小姑娘突然想起了仙女已经同意了她的要求。每天都是圣诞节的一年开始了,她虽然感到很疲倦,但是仍然像只云雀那样,从床上跳了起来,冲进了起居室。书、文件夹、文具和手镯等礼物仍然放在那儿。圣诞树在闪烁着灯光,一家人正在拿他们的礼物,但是他们看上去都很疲倦。小姑娘的爸爸对这件事感到迷惑不解,她的妈妈快要哭出来了。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来处理这些东西,”她的母亲抱怨说。她的父亲说,好像前天刚拿到过这些礼物,他想自己可能是在做梦。小姑娘感到这好像是个有趣的玩笑。她吃了很多糖果,不想吃早饭了。午饭时她吃了烤火鸡,然后出去滑雪,回来后又肚子痛得哭了起来……

第三天,又是圣诞节,但是每个人的脾气都变得很坏。一个星期之后,许多人的脾气都变得更坏了,你到处可以遇到发火的人,这使大家都非常不愉快。

小姑娘开始有点害怕保守这个秘密了,她想告诉她的母亲,但是她不敢,她又不好意思要求仙女收回给她的礼物。这样做会使她显得不懂礼貌和没有教养。因此她想设法应付下去,但是她简直不知道如何才能度过这一年。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圣诞节还在继续下去,情人节、华盛顿诞辰纪念日都变成了圣诞节,甚至连愚人节也成了圣诞节,当然在那一天什么都是假的,但这反而使人得到了一些宽慰。

过了不久,煤和土豆都变得稀少起来,因为有那么多的人都用纸包着煤块和土豆去跟父母开玩笑。火鸡已很难得到了,每只鸡的价格高达1000美元。

他们把任何东西都当做火鸡,甚至连没有长大的蜂鸟也被当做火鸡来吃了,因为真正的火鸡太少了。

另外每只浆果需要用一颗钻石来交换。树林和果园里所有的树木都被砍掉用来当做圣诞树了,原来的森林只剩下了一片树桩。又过了一些日子,人们都变得很穷。因为他们每天要买圣诞礼物互相赠送。他们买不起新的衣料,只好穿旧衣服,他们变得那么穷困,以致每个人都不得不到贫民院去。只有做糖果的商人,制作礼品的商人和邮递员是例外,他们都变成了富人,他们财大气粗,当顾客来购买东西时,他们几乎不愿意接待他们。这多么可怕啊!

三四个月之后,小姑娘早晨起来不论走到哪间房间,都可以看到那些难看的大袜子挂在火炉旁,到处都是令人作呕的礼物。她常常一见到这些东西就坐下哭起来。到了第6个月,小姑娘已经筋疲力尽,她甚至再也哭不出声了。她只是躺在沙发上,气喘吁吁地转动着眼睛。大约从10月份开始,她无论走到哪儿,只要一看到洋娃娃,不管他们是法国洋娃娃还是别的洋娃娃,她就坐到娃娃的身上。小姑娘再也不喜欢看到他们了。到了感恩节,她把礼物丢得满地都是。在那时,人们已经不再好好地互赠礼物了,他们把礼物扔过篱笆,或者扔进窗子。他们也不再花力气写问候信或者送圣诞卡了,人们就定这么一句话:“收下他,让人讨厌的东西。”

几乎每个人都不得不修建木棚来堆放礼物,但是不久棚子里都堆满了,人们只好把他们到处乱扔,任凭日晒雨淋,有的时候,警察来叫他们把礼物从人行道上铲掉,否则就逮捕他们。

“你不是说人们都到贫民院去了吗?”琼打断了他。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是去了,”她父亲说,“但是不久贫民院都住满了人,人们不得不把人们都送回他们自己的家。”

在感恩节的前一天,每天都是圣诞节的原因泄露了出来,原来是小姑娘吃足了苦头,在睡觉时讲梦话泄露了这一秘密。在这之后,简直没有人和她一起玩耍了,人们都蔑视她,因为要不是她如此的贪心,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这时小姑娘陷入了痛苦之中,她开始给圣诞仙女写信,然后又打电报,要求仙女停止这种无休止的圣诞节。但是她去找她,出来开门的小姑娘不是说,“仙女不在家,”就是说“她正在吃饭,”等等。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又到了原先的一年一次的圣诞节的前夜,小姑娘一觉醒来,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了。

全国的人民知道了这个消息,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他们见面的时候都互相接吻欢呼。城里的垃圾车来来回回地收集糖果,葡萄干和胡桃,然后把他们扔进了河里,在全国各个州,人们燃起了篝火,孩子们把各种礼物都扔进了火里,他们感到这是最高兴的时刻。

小姑娘去感谢圣诞仙女,因为她使圣诞节停止了。小姑娘说希望她保持她的诺言,永远不要再让他们过圣诞节了,他们再也不要圣诞节了。

但是仙女皱着眉头问小姑娘,她是否仔细考虑过讲的这些话的意思。小姑娘仔细地想了想,她说那么就一千年过一次圣诞节吧,然后说一百年过一次,之后她又说十年过一次,最后她认为还是一年过一次好。

仙女说,这是个很好的老习俗,自从圣诞节开始以来,人们都喜欢这样,她同意一年过一次圣诞节。小姑娘很高兴,她告别了仙女,蹦蹦跳跳地回家去了。

2每天都是圣诞节的故事点评

这个故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为什么一年只过一次圣诞节,那些有趣的节日能收到许多的小礼物,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曾想过天天过节就好了呢?可是我们也不得不认真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年一次的节日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因为一年只有一次便显得特别的珍贵。如果所有的节日都变成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我们反而会变得不开心呢!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在一片大森林中,住着一群快乐的小动物,他们过着美好的生活......小时候大家一定有听过睡前故事,给孩子阅读睡前故事可以让孩子们乖乖睡觉,你是什么时候听这些睡前故事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春节的由来与传说,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之春节的由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2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之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3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之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传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主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深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暴烈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它可让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据说唐代时,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程串做成“编炮”(既鞭炮)。燃放爆竹以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4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之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之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6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之“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这风俗越传越广。

7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之腊八粥的故事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还有一个腊八粥的传说,朱元璋小时候家庭穷困,常有断炊之患。一日,他放牛归来饥饿难挨,忽见墙角有一个鼠洞,想逮鼠充饥,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物。他把这些杂粮洗净后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尝,无不称妙。因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朱元璋就称此粥为腊八粥。后来,传至民间,就沿袭成俗。

8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之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之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民众鲜明的爱憎。

10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之贴春联的传说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春联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就符。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优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连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拒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付对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老百姓家,除夕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出巡,埃们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提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11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之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国君,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为纪念他,就把初一定为“年”。

12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点评

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起红灯笼,贴上春联,亲朋好友都大老远的回到自己的家里,为的就是吃上这一年才有一次的除夕夜团圆饭。饭桌上,大人们的讲述则是这一年的所有经历,而我们这些孩子们则毫无忌讳的大吃大喝。小编最喜欢是在除夕夜吃完饭、分好岁,拿到压岁钱后,我们一家人一起在火炉边上烤火、吃瓜子、剥花生还有水果,大家有说有笑感到很幸福。奶奶坐到九点多钟就开始做汤圆了,然后,我帮奶奶一起做汤圆,爷爷和爸爸就出去到邻居家里串门,到十二点前他们就回来。等到十二点时,爷爷和爸爸就拿出烟花放在道地中央,然后开始放烟花,随着“轰轰”响声,天空中绽开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好看极了!随着这一阵阵声响,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小朋友们最喜欢哪个节日呢?

元宵亲子活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