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地工作了一天,到家还得做家务,带孩子,工作的妈妈真辛苦!工作、家务、孩子……是不是已经让你感到不堪重负?作为工作中的妈妈,你的压力超标了吗?专家列出了正面0道题,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压力程度。

答题方法:

◆答“是”的得2分;答“有时或有些”得1分;答“没有”得0分。

◆前面有“★”标记的题目,请将该题得分乘以2。

题目:

1、整天忙忙碌碌的,却不知道自己空间在忙些什么。

2、常常想,如果有谁能够改变我的生活现状就好了。

3、找不到一个地方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

4、对流行不再关心,已经很久没和打扮自己了。

★5、压不住火气,常常对孩子发泄。

6、对孩子发过火后,特别地后悔:要是自己当时能忍耐一下就好了。

7、心里装满了委屈和烦恼,却又无处可以诉说。

8、喂孩子吃完一顿饭实在不容易,每次自己只能随便扒两口或干脆不想吃了。

9、真想一个人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散散心。

★10、白天总是打瞌睡,到了晚上却又常常失眠。

11、孩子一天天长大了,自己却并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

12、对孩子已经会做的事情(比如吃饭、走路)仍然不肯放手,即使放开了手,却放不下心,总要在一旁监督。

13、认为丈夫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都不够,而且很少配合自己。

14、觉得世界上所有的妈妈都比自己有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15、突然间感觉自己老了。

16、吃东西要么没有节制,要么就是毫无胃口。

17、早上醒来后,总想在床上多赖几分钟。

18、觉得自己活得不像自己了。

19、已经连续几天意志消沉、情绪不佳了。

★20、最近身体总有点不对劲,计划去医院做一次全面的检查。

绿灯(0-11分)

你是一个整天笑咪咪的快乐妈妈,因为你想念,只有自己先快乐起来,孩子和你在一起时才会感到愉快。的确,孩子在你的影响下非常开朗活泼、无忧无虑。

但是人总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比如生理周期时身体的不适,与同事或家人的关系出现问题,好在你有立刻转换心情,从其它事情中找乐趣,忘记不快的本领。所以,烦恼没法像顽皮的孩子那样缠着你不放。

蓝灯(12-23分)

你是一个性格内向的文静妈妈,你将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切以孩子为主。即使身体疲惫、心情压抑,为了孩子,你也能咬牙默默忍受。时间久了,难免会“积劳成疾”,孩子却在你无私、忘我的宠爱下,变得任性和自私了。这当然不是你所希望的回报!

在爱孩子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爱惜自己,善待自己决不是一种浪费。泡杯咖啡、睡个午觉、听段音乐,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个冰淇淋……所有能够缓解紧张情绪的方式都不能算是奢侈。努力回想自己曾经拥有的憧憬和梦想,趁着还年轻,赶快去实现吧!不要再叹着气说,等孩子长大了,不再让人操心了再说吧。真的等到那时,恐怕你会后悔自己白白蹉跎了年轻岁月。

黄灯(24-35分)

你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妈妈。你认为,子不教,母之过。你总是将自己和孩子同周围人相比,比来比去,总觉得处处不如人。于是你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孩子。孩子觉得很累,你也不轻松,如果再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委屈和埋怨会使你怨恨孩子不为你争气,于是,朝孩子发火就成了家常便饭。孩子小,并不理解妈妈的难处,只是觉得妈妈好凶。敏感的孩子还会以为妈妈不喜欢自己——爱孩子的结果反而苦了孩子!

请快点给自己减压。因为你的压力已经成了孩子的负担。别再给自己的孩子订高标准严要求了,对孩子,也对自己说一声:“谢谢!我知道你已经努力过了!”

红灯(36-48分)

你是一个风风火火的能干妈妈,走路、说话、做事都如一阵风,那全是因为一个字——“忙”。忙工作、忙家务、忙交际,忙得你变成了一台永远不知道休息的机器,忙得你把孩子晾在了一旁。在孩子的眼里,妈妈就是一阵风,永远没有为他停留的时候。

在你抱怨孩子不听话、跟你越来越不亲之前,请先回忆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在孩子临睡前给他讲故事?牵着孩子的小手去散步?抱着孩子懒洋洋地晒会儿太阳?给孩子洗完澡后帮他剪指甲?送孩子到幼儿园门口后为他整理一下衣帽?出门前和孩子说一声再见?你的回答要是“很久没有了”,那么,请放慢你的步伐,回过头来望望孩子,这时你一定会发现,孩子还那么小,他的步伐怎么能追得上风的速度?!

zj09.com小编推荐

6类妈妈宝宝最爱 你做到了吗?


想成为被宝宝喜爱的妈妈并不困难,母亲形象的塑造往往建立在和宝宝日常的接触中。作为孩子心中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宝宝对你的看法。下面我们就看看宝宝最喜爱哪几种类型的妈妈,各位母亲可以向这几个方面靠近哦。

1、心地善良性格温柔

心地善良,无论是对孩子或者其他人都要保持着善良的心,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你粗鲁的习惯。妈妈应多亲近孩子,通过肌肤接触进行情感培育,温暖愉快,情感得到满足。绝大多数小朋友被问起对自己妈妈的看法时,都会把“妈妈对我很好”挂在嘴边,所以如果想成为孩子喜爱的母亲,温柔对待你的孩子,建立相依情感,让孩子感到可亲可爱。

给妈妈的建议:

避免在孩子面前与其他人发生激烈的冲突,更加不要出现肢体碰撞或者“出口成脏”,当和他人产生矛盾时应尽量以平和的方式解决。多和孩子参与义工活动,除了能够培养亲子关系之外,还能在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宝宝的日常接触,无论是说话还是一起玩游戏,妈妈可以放轻你的口吻,用温柔的语气和宝宝沟通。

2、热爱学习知识丰富

孩子处于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阶段,对外界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当孩子问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怎么这样的?是哪来的?为什么?等等,不要觉得孩子的问题无趣而且繁多,更加不要随便用一个答案打发孩子。应能正确、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会可以查阅书或询问别人给予解答,这样的妈妈会得到孩子的信赖和喜欢。

给妈妈的建议:

请给与宝宝足够的耐心,如果你带着宝宝去到一个他陌生的环境,宝宝自然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感到好奇。如果你对宝宝所问的事物并不熟悉,你可以先和宝宝说“妈妈也不是很知道呢,宝宝和妈妈一起查查是什么好不好?”然后查询书籍或者互联网,给出孩子一个正确的答案,切勿随意臆造一个答案。

3、充分了解孩子

孩子在成长中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当孩子提出要求某种东西时,妈妈要和孩子进行足够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不要把孩子提出的需要置之不理。在宝贝的成长中,需要母亲的关爱和了解。和孩子建立起沟通桥梁,充分了解孩子的妈妈宝宝最喜欢。

给妈妈的建议:

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宝宝去超市,宝宝总是走来走去然后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放到你的购物车里。此时,请不要急着说你的孩子“乱拿这些东西干什么啊”,你应该先问他为什么想买这个回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家里是不是还有这些?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你可以考虑把这东西加到你的购物清单上。

当宝宝提出某些要求,比如“妈妈我能不能不去幼儿园”,你应该及时了解孩子提出这个要求的原因是什么,不要忽略每一个宝宝提出的请求,有可能是他在你视线范围外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情。

4、从不打骂孩子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循循诱导,不应以打骂为手段。过去很多案例告诉我们,打骂孩子往往得到反效果。当幼儿做错事时,母亲应该以教导的口吻向幼儿明确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不要轻易训斥、谩骂、殴打。宝宝喜欢的妈妈要尊重孩子,让家庭充满民主气氛,富于平等。

给妈妈的建议:

以教导为主,目的是让孩子自己知道自己做错事情,而不是通过漫骂、殴打等方式让他记得做完这件事之后会让他受到身体上的痛楚。如果孩子坚持自己没有做错,此时不妨坐下来,叫上爸爸一起开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聆听孩子的理由,父亲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妈妈不能事先让爸爸偏帮任何一方。

5、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妈妈自身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妈妈是孩子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内,言行不一对孩子日后诚信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要轻易承诺孩子的要求,但凡答应孩子的要求,不要随即抛诸脑后,注意及时兑现。

给妈妈的建议:

孩子百般纠缠着你去公园,请不要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随口说道“好,妈妈下星期就带你去”,这已经是对孩子的一个承诺,不要转眼就把它抛诸脑后。

如果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暂时不能实现自己对孩子的承诺,首先要先和孩子说“对不起”,然后再解释自己的原因。不要因为你是大人就忽略了宝宝的感受。

6、和孩子一起做家务

做家务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不要把“你什么都不会”挂在嘴边。孩子非常希望能与妈妈一起活动,给孩子机会参与到家务中。和宝宝一起劳动对于培养亲子关系也十分有效。

给妈妈的建议:

和孩子一起扫地,可以让宝宝拿着垃圾铲;如果宝宝提出要帮你洗碗,你可以让他帮忙把你洗好的碗、盘子从大到小叠好;在生活中也可以主动要求宝宝承担一些轻松的家务,例如教他叠衣服、摘菜叶等等。

要注意劳动的度,不要让孩子做超过他能力范围外的家务。注意安全。

幼儿园宝宝也有压力 小园生压力事件簿


小园生的压力事件簿

记得梅子涵在回忆自己女儿上学的场景时,说:“我不明白她的特别伤心,所以每天都责怪。那么好的幼儿园,那么有趣,为什么伤心呢?我总是牵起她很小的手,不顾她的特别伤心,把她送到那里。”孩子们究竟在担心害怕什么呢?

【数字版初入园宝宝状况调查】

张彩云博士曾对启明幼儿园托小班孩子的入园状况连续记录了1个月,下面是统计结果:

引发哭的4大环节

来园时:46.9%

午睡前:28.1%

进餐时:12.5%

提到有关亲人的词汇时:12.5%

·哭的时间

只哭一两声:40.6%

哭5~10分钟:18.8%

10分钟以上:15.6%

不哭:25%

·进餐

愉快进餐:46.9%

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进餐:34.4%

哭,但不影响进餐:15.6%

哭,不能进餐:3.1%

·集体活动

能够参与集体活动:59.4%

偶尔能够参与集体活动:15.6%

看着大家参加活动:18.8%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6.3%;

·依恋物

不需要:65.6%

偶尔需要:25%

离不开:9.4%

·与家人分离时

拉拽家人,很难与其分离的孩子:18.8%

能与家人分离,但情绪不好的孩子:28.1%

不能主动与家人分离的孩子:9.4%

能主动愉快与家人分离的孩子:43.8%

·午睡

很快独自入睡:43.8%

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入睡:34.4%

哭一段时间后,能在成人帮助下

入睡:9.4%

不愿午睡:12.5%

【童话版孩子们想象的幼儿园】

·他的担心

1小兔汤姆想:“爸爸妈妈告诉我,在幼儿园我会有一个很好的老师。可是,他们并不认识我的老师啊。”

2小阿力担心会在学校里迷路。

3小浣熊想和妈妈留在家里,和“我”的朋友玩游戏、玩“我”的玩具、看“我”的书、荡“我”的秋千。

他的理由……

1汤姆说:“妈妈,我觉得我好像生病了,不能上幼儿园了。”他还说:“能不能让幼儿园的老师带着所有的同学到我们家,到我的房间?”

2小阿力在入学前的一天“一点儿也不想吃早餐,他只是不停地想着那个超级大的学校和学校里那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他希望“要是能一直和妈妈待在家里该有多好”。

3小老鼠阿文说:“我要带小毯子上学。”

妈妈的办法

1浣熊妈妈说:“有时候我们都必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就算那些事刚开始看起来很陌生又令人害怕,可是只要你去上学就会爱上学校噢。”

2小阿力的妈妈把小阿力的名字写在他的衣服上、书包上、铅笔盒上,然后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3小兔汤姆在幼儿园门口觉得太难和妈妈分开了,妈妈给了他一块手绢,说:“在你伤心的时候,就看看手绢,想想妈妈。”走进幼儿园的时候,汤姆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绢。

排名是不可避免的 压力也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有一种本能,什么东西能使他更易于生存,他就会对那个东西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

我们的家长为什么都对考试成绩趋之若鹜?肯定有它的合理性,分数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竞争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否定分数就行不通。

现在,很多专家反对学校以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一些地方的教委还公开处理给学生排名次的学校,甚至校长都因此降职。

但无论在哪个学校,每次考试以后,大部分家长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问孩子:“你考了多少分?你排在第几名?”哪怕学校不公布排名,但人人心里都有数。

排名是客观存在的。一场考试下来,老师心里清楚每个学生在班上的位置,清楚自己班在全年级的位置,如果是重要考试,还要比较自己学校在全区、全市中的位置。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每个孩子的考试成绩上。既然考试成绩是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成绩的名次影响着老师的前途,老师就不可能不重视成绩,不可能不在心中建立一张学生成绩名次表。

家长也必然会关心孩子的名次,可以说,孩子一生中每一道重要关口,名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重点学校,人家是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考大学更是一分之差,天壤之别。

正因为老师和家长都关心名次,学生就不可能不把名次当回事。即使不是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孩子自己也会很在乎分数,因为这是一种评价方式。学习了半天,总要体现出成就,由什么来体现呢?分数。我们的社会并没有给孩子提供多少实践的机会,孩子们不可能随时将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他要自我评价、自我肯定,只能通过这种无所不包的考试制度。我们整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从来就是倾向于精英教育,最正统的成才之路就是考学,孩子身处这个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其实,客观地看,这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运动员参加每一场比赛,都要排名,金牌就是金牌,银牌就是银牌,哪怕只慢半步,结果就是不同。因而让孩子有排名的意识,并非没有好处。

我们的专家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生怕孩子受伤。我想了一下原因,恐怕和专家的生存环境比较好有关。既已成为专家,就已经跻身精英之列,生存是不成问题的,自己孩子的前途也不必过分操心。孩子在智力上有一定的遗传优势,专家再给他环境熏陶,辅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这些孩子即使达不到优秀,也很少会进入糟糕之列。

生存的竞争在专家眼里并不可怕,但在普通百姓眼里就是很大的问题。人都是这样,自己不足的,往往会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很多强烈希望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的父母,自己都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相反,拥有名牌大学文凭却郁郁不得志的人,很可能有反对应试教育的倾向,希望孩子在综合素质和社会经验上出类拔萃。

对自己人生的反省,会影响教育策略的选择。专家和百姓的立足点,往往是不一致的,因而思想观念上也常常存在很大分歧。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

平民百姓没有雄厚的资源,往往就只有用笨办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习惯了这种压力,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压力原本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现在不压,将来也会压,从小适应压力没准还是一件好事。孩子的适应性往往是超出我们想像的,孩子有他自己的办法,来应付这些压力。

排名次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关键是我们对排名的态度。我们对孩子的评价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排名次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已。关键是不以名次来绝对地肯定一个孩子或者否定一个孩子,要看到名次背后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名次的变化,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既要上进,又要平和,胜不骄,败不馁,让孩子在一个压力重重的社会中,仍然能成长为坚强而快乐的人。承认排名存在的合理性,并不等于赞成分数至上。生存竞争所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分数只是其中之一,仅有分数,并不能保证孩子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待排名,应该会平和一些。

专家的话未必可信。看见一篇报道,一群教育专家参加一个讨论会,大家都侃侃而谈,研讨了很多理论。但是在会后吃饭的时候,谈起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专家是完全按自己说的理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专家也有很多无奈,也有很多妥协,但他们并不把自己的无奈和妥协表现在公众面前,他们的理论实际上是自己也无法实践的理论,那还有什么用呢?

学习压力引发儿童性早熟


上海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杨雄手拿《上海青少年性早熟调查报告》,忧虑重重。他说:“最新调查数据已显示,上海达到性早熟标准的孩子占青少年总人数的3%。而在5年前,这个数字是1%,当时上海有约3万名的孩子存在性早熟。此外,上海青少年的性成熟年龄相对5年以前又有了明显提前。”

重要原因:孩子学业负担太沉重

沉重的学业负担是上海孩子性早熟的重要诱因。做过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杨雄主任这样剖析:“上海中小学生的上学时间整整比日本同龄孩子早1个多小时,夜晚学习的时间则又要长于日本学生。中国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杨主任的解释得到上海儿科医院专家俞建的赞同:“巨大的学业压力的确诱发了上海学生的性早熟。”

教育学家包水娟感慨:“中日青少年的体质差距已经敲响了教育界减负的警钟。日本也曾面临青少年的性早熟困境,可日本早就开始了学校减负改革。现在,日本的性早熟比例同其他先进国家一样,已将数字控制在0.6%左右。”

缺觉,严重影响生长素分泌

与近邻日本的同龄孩子比较,上海孩子的性早熟年龄明显要提前,直接后果是平均身高低于日本孩子。

俞建表示:正处于发育阶段的低年级孩子每日睡眠时间不应少于10小时,睡得少会直接影响生长素的分泌。另外,夜晚长时间人工光源下的学习会严重干扰人体褪黑激素,从而影响身高。性早熟的孩子因发育提前,往往发育期还没结束,骨骺就提前闭合,成年以后个子矮小。

你夸对孩子了吗?


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适当称赞是教育孩子重要的方法。但是,称赞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以防引起过敏反应。

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宝宝真棒”

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聪明“你真聪明!”

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好宝宝”

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三大窍门

1.留心孩子的努力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

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时你亲眼看见孩子付出的努力,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比如孩子写完作文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夸孩子别嫌“啰唆”

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啰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啰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升学压力逼近学龄前儿童 


有报纸报道:一所招生不到300人的著名小学有3000人报名。小学名校考试录取率远低于中考和高考。为就读“重点小学”,大量学龄前儿童被迫坐在书桌前,识更多的字,解更多的题……

应试教育从学龄前儿童园开始

小学入学考试,一些家长简称“小考”。学龄前儿童应对“小考”,父母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教育人士深有感触地说:“入学压力已经向学龄前儿童靠拢,现在家长选择学龄前儿童园并不是看重园中的“软”“硬”件的配置和水平,更关心的是该园的入学升学率.”

“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许多父母之所以熬费苦心地把孩子想办法弄到“名校”上小学,很大程度上缘于不同阶段的考试,也就是现在名学校流行的“应试教育”。学龄前儿童园升小学有“小考”,小学升初中有“初考”以后又是“中考”和“高考”。各级考试一环套一环,如果其中一环出现问题,很有可能环环失利。

“小考”有市场

在上海浦东洪山路上的南市书店,《小学入学自测试题选编》、《小学入学多元智慧测试》、《重点小学入学测试题精选》……这类小学入学考试的考前复习资料可谓品种繁多。

“橘”、“凳”、“酱”、“藕”、“墨”这类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原本要到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现在赫然出现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前500字》中。

“1、4、?、10、?、16。请在问号处填上符合规律的数字”,“请将1—9数字填入9个格子里,使横竖斜3个格子内数字之和相等”,“请在5分钟内记住以下8个车牌号,每个车牌号由6个无规律数字组成)”……这是出现在《重点小学入学测试题精选》里的题目。

据书店营业员介绍,这类复习资料销量相当好,不亚于中小学生的“一课一练”和高考“五星级题库”。这位营业员说:“家长都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即使不完全对口,也会买来给孩子做。”

学校:为更多利益不断造势

“升学压力逼近学龄前儿童园”,大量学龄前儿童被迫做题,他们接受的早期教育,内容片面,行为短期,目标功利。一旦方法处理不当,孩子就会早早地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小考”有市场,一方面,家长本身的趋利心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前我们一些中小学校利用自身的办学资源优势,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为这种“升学压力逼近学龄前儿童园”不断造势。显然,这种通过考试来录取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并不符合当前教育部门有关的规定,这说明相关部门在管理上的缺位。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可能成为最后的输家

“让孩子超前学习,并不是学龄前儿童园的功能所在。入学前的教育,应该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为目的,而这些复习资料、补习班和入学考试却容易让孩子厌学。即使他们学会了这些算术题、认识了这些字,对他们将来的学习来说也得不偿失。”一些专家认为,“一所小学是否‘好’的标准,并非是‘能进好的中学’或者‘考试分数高’,而在于是否有孩子喜欢的老师,老师是否能够发现孩子的才能,能否让孩子学得开心。

盲目应对“小考”,看起来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很可能成为最后的输家。

安抚受创伤的宝宝你做了吗


在2—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遇到创伤后的主要表现会是极度依恋,恶梦,夜惊以及尿床等“退化”行为。这时,家长从态度上要接受他,尽量鼓励。即使出现尿床一类的行为也不要嘲笑。对于孩子的感受,家长应该尽量鼓励他表达出来并给予理解。

从方法上,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比如一开始一晚上不尿床给一个贴画,然后两个晚上、三个晚上,这样逐渐恢复。

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比如晚上少喝水,半夜叫他起夜。睡前看一些快乐的电视节目,读一些愉快的童话故事。房间里可以安一个夜灯。当他尿床哭的时候,平静地过去安慰他,告诉他没关系,这很正常。

在处理的时候,肢体语言和声调很重要。假如孩子一尿床,家长就紧张地冲过去,用尖厉的声音说:“哎呀!你又尿床啦!尿床没有关系!”这样家长的语调和行为无疑传达的是相反的信息:尿床很有关系。

如果孩子住在幼儿园,需要和老师沟通,让老师配合。千万不能伤了孩子自尊心。如果有别的孩子嘲笑,老师要平静地解释:“这是很正常的,哪个小朋友遇到他遇到的那样的事情都可能会尿床的。”不要过度关注这件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