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爱红装,男爱酷装”,不过现在一些中学生的打扮,着实颠覆了这个传统观念。女孩子剪了短发穿起素色男装,男孩又喜欢起了可爱的小饰品,为了穿衣打扮的问题,家长一说再说,就是不见孩子有变化。一些细心的父母不禁疑问,难道孩子真的渴望变成异性吗?

亲子关系提点:

有备而来:接受孩子有模仿偶像的欲望,不打击他的想法。

平等探讨:和孩子谈谈,在中性打扮中,他得到了什么?为什么需要这些感觉?

个案:表兄妹想互换装

小辉和Wing是一对表兄妹,两个孩子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好得不得了。这本来让双方父母都很放心,觉得兄妹俩不会像其他独生子女那么孤单。可是最近,两位妈妈却不这么想了。

先是Wing的妈妈发现,女儿的马尾辫变成了短发,带她去买衣服,又净喜欢男款的衣服,还经常跟老爸勾肩搭背,扮起了哥们儿……而小辉的妈妈也发现,原来不怎么在意穿衣打扮的他,越来越爱“俏”。有一次,两个孩子闲聊,Wing说希望自己能变得“像春春一样帅”,小天则希望能像李俊基那么“漂亮”,还说有机会互换衣服穿穿看……

心理解读: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意愿

性向不明的装扮,总让人想到性取向的问题,不过绿洲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方佩贞解释说,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异常”的着装本来就是他们的特点,多数孩子其实是通过打扮表达自己独立的意愿。家长不妨从孩子的打扮,去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有孩子的偶像

像Wing一样希望“像春春一样帅”的女孩可不少,而稍加了解就会发现,类似中性感觉的偶像如今已比比皆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偶像,”方佩贞说,“对父母认同度高的,会模仿父母,如果在家里找不到想模仿的人,同龄人都喜欢的偶像,就成了孩子的模仿对象。”特别是男孩子,如果平时不认同父亲的男性形象,更加容易去家庭外寻找模仿对象。

而模仿正是寻找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同学朋友都喜欢的偶像,自己也要用某种方式参与进去,才不至于觉得自己异于常人。”而有时连孩子也意识不到,自己在模仿和朋友共同的偶像,只是无意识地被大环境影响。

好奇心和探索欲强

在青春期,许多孩子都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异性比自己的性别更有优势,比如女孩羡慕男孩性格里的干脆、洒脱,而男孩也会希望像女孩一样,被关心、被照顾。想通过异性的装扮去尝试做异性的感觉,这对独立愿望非常强的青少年来说并不奇怪,“独立是通过探索而来的。”而事实上,成年后很多人都会感觉到,男性和女性的性格并不是对立的,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所以很多“假小子”随着年龄增长,也不再故意模仿男性的装扮。

通过装扮宣泄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都很冲动,很多情绪要发泄。”有的孩子为了反抗家长的管束,会故意穿一些奇装异服。方佩贞建议说,“先压一压自己反感的情绪,换个角度来看孩子的另类打扮。”如果孩子有情绪发泄不出来,总会急于找一些方法来表达,比如穿奇怪的衣服标榜自己很特别,或者穿大尺码的衣服来增加安全感,“另类的打扮后面,一定有不一样的想法,多和孩子沟通想法,要比评价他们的穿着有用得多。”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妈妈:不宜给孩子过分打扮


妈妈:不宜给孩子过分打扮

有的家长凭着自己的兴趣打扮孩子,给孩子涂指甲油、口红、胭脂,戴项链、戒指、耳环。

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先从健康和安全来说,孩子皮肤及粘膜柔嫩,局部免疫力不强,容易受损伤、过敏和细菌感染。如果皮肤经常被质地较硬的项链、戒指摩擦,或受化妆品中化学物的刺激,容易使皮肤损伤,甚至发生皮炎。

口红引起的“口唇过敏症”时有所见,表现为嘴唇发痒,有烧灼感、红肿、干裂。口红还可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和病原体,随食物进入口内。另外,孩子年幼无知,也会把戒指、珠子等东西含在嘴里玩,不慎吸入气管造成窒息等后果严重事件。因此,涂化妆品和戴手饰对孩子来说既不利于健康,也是不安全的。

从生理心理特点来说,孩子新陈代谢旺盛,生性好动,容易出汗,手上和身上随时可被弄脏,需要经常洗净。如脸上涂了化妆品,弄脏了反而不美,又难以洗净。而且,孩子对美与丑的辨别能力不强,特别好模仿,需要成人正确地引导。如果经常给孩子涂脂抹粉,打扮得象个“小大人”,孩子容易产生爱虚荣,好表现自己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女孩子都爱打扮,而健康、清洁、整齐才是真正的美。逢年过节,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孩子打扮一下,如给女孩系上漂亮的蝴蝶结,穿上色彩鲜艳而舒适的衣裙,充分显示孩子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

切莫给宝宝异性打扮


受到传统“重男轻女”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还是有部分的家庭会非常希望有个男孩传宗接代,尤其是家中有上一代爸妈的家庭,对于下一代生男生女的事情更是十分在意,而一旦与期望不符,便很容易地给予了子女无形的压力,严重者更会带给子女教导孩子时的不良影响,而“异性打扮”便是可能表现出的一种偏差教养方式。

除了女孩被打扮成男孩的装扮,有些家庭也会因为渴望生个女孩,而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的样子,中国台湾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黄雅芬医师表示,如果爸妈只是偶尔给小孩作“异性打扮”,对小孩的性别认同,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爸妈让家中女儿长期穿着男性衣服,或让男孩子做女生打扮,便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的问题,尤其是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更容易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矛盾的困扰。

举例来说,有性别认同问题的男孩子,会喜欢穿女生的衣服,他也会认同周遭的女性,他觉得当女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赏;还有些人会把这种矛盾表现在角色扮演的层面上,做异性所做的事,而且会用梦境来表现幻想,例如,小男孩会梦到自己是女孩,并且享受各种当女孩的好处。

性别认同形成的过程

“妈妈,我是男生?还是女生?那么妈妈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大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问题,对于刚刚学会说话的幼儿来说,却是一件很难清楚了解的事情,当爸妈告诉他或她“你和爸爸一样是男生”或“跟妈妈一样是女生”时,其实对于幼儿来说,男性和女性只不过是刚刚学会的两个名词罢了。

但是到了四、五岁时,孩子因为渐渐地有了与其它孩子相处的经验,因此也有了自己的性别与其它孩子不同的“抽象性”思考概念,并且会开始好奇地去探索关于性别的种种问题。

到底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性别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经过性别形成的过程,以致于可以发展成一个健康的性别。

世界对于成长的孩子而言,每天都是充满新鲜感的,孩子随时都通过观察周遭的事物,来建立自我的认知结构,而对于性别的认同,不仅是通过爸妈,其每天所处环境的人事、物也都成为了孩子形塑对自己看法的管道。

爸妈常常藉由一起洗澡的过程,来告诉孩子性别的事情,通常在性别认同形成的过程,男孩会藉由认同爸爸,而女孩则会藉由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来逐步地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

因此,有些学者也指出,如果爸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因素,而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或是给予孩子不当的管教,孩子便有可能会因此把投射在爸妈身上的反感,转化成为对于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针对此点,黄雅芬医师也表示,其实爸妈并不特别需要与自己同性别的孩子做更长时间的相处与陪伴,只要爸妈之间的相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孩子便能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学习之中,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性,并建立起正确的两性相处模式。

性别认同混淆的解决之道

“性别认同混淆”的问题可简单定义为:在性别认同上,有扭曲、冲突及困扰,以致于形成了内在不平衡的压力,也就是说这些人所渴望的性别,与真实的性别产生了冲突,同时,他们也很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上会发生问题,与男性、女性都不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

性别混淆其实有程度上的差别,在了解了孩子性别认同建立的过程之后,对于爸妈给予孩子“异性打扮”所可能导致的性别认同混淆问题,黄雅芬医师指出,如果孩子真的出现对于自我性别认同的苦恼时,便应该开始寻求各种管道来加以解决之。

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先从阅读相关的心理书籍,或与要好的朋友倾吐心事,来尝试调整自我的心境想法。进一步的做法,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至医院的儿童行政科,而成年的孩子则可以至精神科来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此外,黄雅芬医师也表示,学校的心理辅导系统及社福单位也都能提供相关咨询,来帮助需要的人走出心灵幽谷,重新建起对于自我性别的认同感。

建立孩子在多元社会中的性别角色

男孩子就应该勇敢、不能爱哭,女孩子最好要温柔、要会撒娇,黄雅芬医师表示,现在爸妈应该摒弃以上的想法,并且尊重孩子的个人特质,给予更多元发展的空间,才能让孩子在未来变化快速的环境中,拥有更多宝贵的人格特质,来渡过任何可能迎面而来的人生难关。

性别与性向

性别(sex)

1.强调男女差别的生物性,主要从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性出发。

2对于男女之间的区分是属于“先天效果”的影响。

性向(gender)

1.通过社会文化来决定性别角色的内容,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

2.经由社会对两性的鼓励、期待与教导,区别出男性与女性,这是“后天效果”的影响。

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

性别角色(sexrole)

1.经常与性向角色(genderrole)混为一谈,或被视为相同的意义。

2.指一种对两性之行为或活动模式的期待,是社会对个人所期待的性别行为。

性别认同(sexidentity)

1.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上性别的自然认知,在心理上认知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自我概念。

2.个人对自我归属性别的自我觉知。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面向一:人格特质的分类

l.男性:进取、无情、独立、坚定、自信、竞争、勇敢、富好奇心、有担当、充满野心等。

l.女性:被动、胆小、多话、富感情、温和、善解人意、需安全感、情绪化、优柔寡断、安于现状等。

面向二:从事工作的分类

l.男性:医生、工程师、政治家、经理、军人、行政首长、律师、警察、消防员、航天员、棒球明星等。

l.女性:中小学老师、空中小姐、护士、秘书、柜台小姐、百货公司售货员、模特儿、影视明星等。

别把女孩打扮成男孩


专家提出幼儿性教育的方法

“我是从哪来的?”很多家长都经受过孩子这样的“拷问”,怎样回答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呢?日前,在北京市第二医院,心理咨询师邓军为家长们做了一期关于婴幼儿心理健康指导的讲座。

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

孩子经常问:“妈妈怎么生的宝宝?”有些家长随口说,你是妈妈捡来的、是爸爸从河里捞上来的等等。这样的回答会使孩子产生错觉。邓军建议,家长可以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反问孩子,看看他们对这些事的理解,最好直接告诉孩子“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以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到与妈妈的骨肉之情和家长对他的爱。

3岁后孩子最好独睡

孩子独睡首先有利健康。大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不利于孩子大脑发育;成人活动范围大,携带的病菌多,容易把病菌传染给孩子。

邓军认为,3~6岁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孩子会对父母的关系、两性之间的问题比较敏感。孩子3岁之后最好与父母分床。但何时可以分房睡,还要依孩子的实际能力而定。家长可以为孩子布置舒适的环境,准备一些娃娃,让他感受到安静和温暖。当然不必急于求成,没有过渡,反而会使宝宝对独睡产生恐惧。

别把女孩打扮成男孩

有的家长给男孩穿裙子,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殊不知,孩子会对自己的性别认知产生障碍,甚至造成“易性癖”。一对夫妇来找邓军做心理咨询,他们的女儿是同性恋,他们很绝望。

邓军了解到,这家人非常希望能生一个男孩,所以从小就把女儿当男孩子养。家中也以妻子为中心,这给了女儿一种误解:“爸爸应该是妈妈,妈妈应该是爸爸”。年幼时性别角色定向出现偏差,父母没有及时纠正,才使她在青春期发展为性角色认同障碍。对此,邓军建议:

1.家长应淡化对孩子性别的期待,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的观念。

2.要以孩子的性别,选择对待他的方式,避免孩子形成错误的性别意识。

3.如果孩子出现性别意识偏差,应在幼儿第一反抗期,即三四岁时对其进行纠正、调整。

邓军还提出了幼儿性教育的具体方法:

身体接触的一般原则

1.家长要告诉孩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属于自己的,应该被尊重;

2.可以抚触自己的身体,但抚触有些部位不宜当众进行;

3.不能随意接触别人的身体,如果在接触时别人表示反对,应该及时中止;

4.不可接触别人的一些部位;

5.除了父母、亲近的照看者和医生以外,任何人不能接触自己的隐私部位;

6.如果任何人的接触让你感到不舒服或“不对”,即使是亲友师长,孩子都有权要求中止。

让孩子树立隐私感

1.人身体上有些部位比另一些部位更特殊,不宜暴露;

2.有些事不适合当众做,但可以在卫生间或自己的卧室做;

3.男女有别,有些事情男、女要分开做;

4.隐私并不等于不好。

如何回答孩子的“怪”问题

1.孩子指着父母的生殖器官问那是什么时,该怎么说?

答: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无性意识状态,你只要简单易懂地告诉他那是什么、有什么用就可以了。

2.可不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

答:当然可以。和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洗澡,也是一种性教育,因为通过亲子共浴,你可以教给孩子很多有关人体的知识。孩子长大后,当他不想和你一起洗澡,或者开始有些抵触时,就是停止亲子共浴的时候了。

3.孩子会掀女孩的裙子,如何处理?

答:学龄前的孩子,总是对遮住的东西充满好奇,这与色情无关。这时候,家长可以问他想知道什么,告诉他: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地方不可以让别人看,除了爸爸妈妈帮你洗澡时可以看,其他人谁都不可以。如果有人看了你的小鸡鸡,一定要告诉爸妈。姐姐穿着裙子就是不让别人看的意思,你当然不能看了。

4.为什么男孩子站着尿尿,而女孩子蹲着尿尿?

答:直接告诉孩子,那是因为性器官不同。

5.为什么不可以随便亲人、抱人呢?

答:这样做别人可能感到不舒服,别人不愿意就不要勉强他们。

6.为什么不能随便乱摸女孩子?

答:如果人家不愿意,身体每一个地方都不能随便摸;你的身体也一样,你不愿意,别人就不可以摸。

可以换个方法跟宝宝说“不”


当宝宝做出危险或不适宜的动作、行为时,爸妈必须说“不”来制止,但你可以换个方式说“不”,同时更积极地建立一个“可以”的环境,让孩子既能自由探索,又能建立行为规范。

有时,宝宝出现被禁止的“危险”动作,其实是要引起你的注意,逗你开心,或是想尝试看看。

在宝宝探索动机最强的时期,少用“不行”。我们要让宝宝学会的是某些动作、某些行为、某些地点是危险的、不适宜的。像宝宝爬楼梯,是他对自己大肌肉的挑战与训练,我们可以对宝宝说:“宝贝,太快了,很危险,要慢慢地、一步一阶地走。”又比如宝宝喜欢把玩具往地上摔,我们知道他在观察物体掉落的现象,我们可以说“宝贝,丢小车子砸到脚会痛的,你想玩丢东西的游戏,那我们来玩球。”

当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带着宝宝不断重复正确的、适宜的动作,同时不断给予鼓励与信心,有了正向的示范,宝宝模仿的同时,也学会了好的行为模式。你可以尝试通过游戏、扮演、甚至说故事,让宝宝学习“不行”的界线。积极地提供一个清洁、安全无虞的环境,让他可以自在地探索。在“可以”多于“不行”的环境下,宝宝能够从爸妈度、爸妈的应对与行为模范中,更容易学习自制、学习调整自己!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的,掌握好方法,让孩子健康成长。

把女孩打扮成男孩不好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男子是家庭的支柱,更是传宗接代的寄托所在,既然国家要求只生一个孩子,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之下,生了男孩总是显得更加如愿以偿,虽然大多数人对此已经不以为然了。

有这么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两代人一心一意想有个男孩,偏偏天不遂人意,生了个女孩,疼爱归疼爱,总有些遗憾。一天奶奶说了一句话:囡囡,奶奶就你一个宝贝,就把你当孙子养了。大家也就此达成了共识:让我家囡囡比男孩还强!从此,囡囡的玩具世界里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小汽车而非洋娃娃,囡囡一直梳着齐耳短发,从来没扎过羊角辫,也很少穿裙子。耳边经常听到是这样的叹息:“囡囡,你要是个男孩该多称心呢。”

成人这样的做法可能会造成孩子性别认同方面的问题。幼儿从来不停止对自我的探索,她知道并会说出来“我喜欢这个”、“这不是我要的”。幼儿对性别的认识是从自己的外形、所穿衣服、所玩玩具及成人的引导中获得的。假如一个小女孩为她的漂亮裙子而自豪,又会得意地对一个男孩子说:“这个洋娃娃是我们女孩子玩的。”她的性别认同就非常好,因为她非常满意并接纳自己的女孩身份。囡囡的性别认同会如何呢?她是否会迷惑:“我到底是女孩还是男孩?”更因为成人重男轻女的态度,囡囡可能会不喜欢自己的性别。况且,囡囡作为女孩的天性如果被压抑,对其人生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更为严重的是,变性专家陈焕然博士指出,父母把女孩当男孩或者把男孩当女孩来养,会人为地造成孩子心理性别上的混乱甚至扭曲,他所接触的要求变性的案例中,30%是由此原因造成的。

其实,在引导孩子建立正确性别认同的前提之下,更应帮助孩子树立两性平等的观念,比如女孩喜欢运动,就鼓励她运动,使孩子懂得:喜欢就可以去做,并不因为他是男孩或女孩。

孩子如何看大人们的爱情


关于婚姻与爱情,一组5至10岁的美国小孩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也许听起来傻傻的,却颇耐人寻味。看小孩怎么回答:

1.合适的结婚年龄是多少岁?

84岁吧。那时候什么也不用做,有好多时间彼此相爱。(朱迪,5岁)等我读完幼儿园,就得开始考虑为自己找个妻子。(汤米,5岁) 

2.爱情是怎样发生的呢?

我听人说,这和身上的味道有关。大人们都很喜欢用香水。(简,9岁)

我想大概会被一支箭之类的东西射中吧——应该不疼的。(哈伦,9岁)

3.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如何?

如果会像学拼写那么麻烦,我可不想试。太花时间了。(里奥,7岁)

4.外表重要吗?

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我长得应该算不错了,可是没听说过有谁想嫁给我。(加里,7岁)

5.为什么恋人们总是手牵手?

是怕戒指掉下来吧!那些东西很贵的。(大卫,8岁)

6.愿意恋爱吗?

我还是很希望和人谈恋爱的——只要别在电视放《猫和老鼠》的时候。(安妮塔,6岁)

就算你想躲起来,爱情也一定会找到你的——从5岁起,我就常常想藏起来不让人看见,可是那些女孩老是能找到我。(鲍比,8岁)

7.怎么让别人爱上你?

告诉她你有好多糖。(阿朗佐,9岁)

8.怎么判断在餐厅里吃饭的两个大人是不是在恋爱?

看看是谁付钱。谈恋爱的男人都愿意付钱。(约翰,9岁)

恋爱的人总是我盯着你,你盯着我,吃的东西都凉了。(布拉德,8岁)

恋爱的人准会叫甜品——他们心里准是很甜。(克里斯汀,9岁)

9.当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心里想着什么?

她没准在想:爱是爱,不过最好他能勤点洗澡,至少一天一次。(米歇尔,9岁)

10.应该什么时候亲吻自己喜欢的人?

除非我有足够多的钱,买得起结婚戒指和摄像机,否则我不会去吻一个女孩子。因为女孩子们总是想把结婚那天录下来。(吉姆,10岁)

11.爱情怎样才能持久?

多花一点时间,不要老是想着上班。(汤姆,7岁)

别忘了她的名字——那样会把事情弄糟的。(罗杰,8岁)

接吻的本事很有用——就算你忘了清理垃圾,她也会原谅你的。(兰迪,8岁)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哪些动画片适合孩子看?


该怎么给孩子选择动画片?是不是所有的动画片孩子都能看?需不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动画片里蕴藏了哪些风险?

一名5岁的男孩从6楼阳台跳下,万幸只是皮外伤,大家惊魂未定之余,他问道:“奥特曼不就是这么飞的吗?”

问孩子平时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十个有九个会回答爱看动画片,对于孩子的这一兴趣,父母也都是支持的。毕竟,这对孩子的益处多多:既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受力……所以,只要动画片一开播,父母就放心走开,让孩子独自去享受那些夸张的人物和滑稽有趣的情节所带来的乐趣。

然而,许多父母不知道的是,即使是动画片,有一些也是“少儿不宜”的。在这原本是属于儿童的天地中,已污染上了成人世界中色情、暴力等精神垃圾。因此在孩子看动画片之前,父母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鉴别出适合您家中宝宝收看的“健康精神食粮”。

哪些动画片适合6岁以下的孩子收看呢?

画面稳定清晰、色彩鲜艳。画面稳定很重要。有些动画片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故意抖动画面;有些则是粗制滥造,使得画面效果比较差。这样的片子,对孩子的视力有弊无利。有些动画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例如在国际上得奖的一些动画短片,但是它们的色彩往往偏灰偏暗,明暗对比不鲜明。这样的动画片,即使您爱看,相信您家的宝贝也是不太会感兴趣的。

人物造型可爱、充满童趣。动画人物千姿百态,但是无论美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可爱、有趣,让人忍不住产生喜爱之情。不过,目前有些动画片(尤其是日本动画片)却在人物造型上走了“性感”路线,甚至会有动画人物“半裸”或“全裸”出镜。爸爸妈妈可要当心这样的片子,别让小孩儿过早接受如此“早期教育”。

远离暴力。大多数欧美的动画影视公司对自己出产的动画片都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定位。若是专门针对幼儿的动画片,会有严格的规定确保在镜头中没有与暴力相关的道具、动作和画面,如:刀、枪、打人、杀人及流血画面等。在国内,目前还没有这么详细的规定,这就要靠爸爸妈妈的“火眼金睛”来加以鉴定了。

思想积极向上。这是一句老话,所谓的积极向上指动画片中所宣扬的是善良、真诚、友谊、爱国等精神和品质,这一点相信大多数的动画片都能做到。但仍需注意两点:

一是动画片中的情爱场面。如果您不想孩子小小年纪就满口“爱呀爱”的,就请注意避开。

二是过于成人化的思想。有些动画片(大多仍是来自于日本)的思想比较复杂,如人的两面性、事物的悖论、世事的无奈、人心的险恶……大人都不一定能懂,更何况小孩儿呢?

家长需要适时引导孩子

家长最好能够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在分享精彩之余,更能了解孩子对片中情节的理解,如果孩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家长就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过来,这样,就可以避免了本文开篇所说的“惊魂一幕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