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还不会说话,那么新妈妈们怎样判断宝宝是要抱还是想自己待着,是不是有一点儿不舒服?其实,从宝宝的手势也可以看出来宝宝的状态以及表达出来的要求。

宝宝的手指动作暗示了什么?

宝宝:爸爸妈妈,快来和我玩!

小手表现:小手张开、手指向前伸展。宝宝带着愉快的心情醒来时小手通常是这样的动作,这是他在邀请身边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玩。

宝宝:我在做梦呢。

小手表现:小手捏着松松的拳头。宝宝在睡眠中会有这种手势,说明他正在做梦,他的眼球在眼皮下轻轻地转动,有时还会发出轻轻的鼾声。其实,梦中的宝宝睡得并不深,随时可能会醒来。

宝宝:我好困,我想睡觉了。

小手表现:小手的指头放松地弯着。这时宝宝已经不再东张西望,他的手臂也松软地耷拉下来,说明宝宝已经累了,想睡觉了。

宝宝:我想自己待着。

小手表现:手臂放松、小手轻轻地握着。这时的宝宝正心满意足地享受着美妙的时光,他愿意独自呆着,而不需要外来的干扰。

宝宝:我有点不舒服。

小手表现:小手紧紧地握着拳头。宝宝紧张时通常会有这样的动作,这时或许宝宝是害怕某个陌生环境或人,也可能是他的小肚子有些不舒服。

有研究者认为婴儿手语有助于孩子语言智力发展,但是也有心理学家表示怀疑。最起码,在宝宝表达能力有限时候教他用手语表达情绪、需求、感受,能促进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交流,让孩子与爸爸妈妈共享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默契暗号。

教手语时,要就地取才施教,重复示范。比如宝宝要喝牛奶,可以示范反复握紧、张开拳头,就像牧民挤奶的动作一样。宝宝摔倒的时候,可以教他用食指画出疼痛的区域,做疼痛表情。饿时,用食指触碰嘴巴。要换尿布时,轻拍自己的臀部。

还可以用宝宝和父母自创的手语,因为手语只是一种媒介,只要父母和宝宝手语一致就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zj09.com小编推荐

我现在才1岁,我的手语,妈妈你懂吗?


多带宝宝出去,接触真实的事物。看见车可以告诉她,汽车,但是千万不要儿话音。什么是儿话音呢?就是汽车是嘀嘀,小狗是汪汪......等等。一定要告诉她实际的名称。否则等她开始会说话的时候,看见汽车会说是嘀嘀,再纠正是汽车有一定的困难。

小手张开、手指向前伸展:

宝宝带着愉快的心情醒来时小手通常是这样的动作,这是他在邀请身边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玩。

小手的指头放松地弯着:

这时宝宝已经不再东张西望,他的手臂也松软地耷拉下来,说明宝宝已经累了,想睡觉了。

小手捏着松松的拳头:

宝宝在睡眠中会有这种手势,说明他正在做梦,他的眼球在眼皮下轻轻地转动,有时还会发出轻轻的鼾声。其实,梦中的宝宝睡得并不深,随时可能会醒来。

小手紧紧地握着拳头:

宝宝紧张时通常会有这样的动作,这时或许宝宝是害怕某个陌生环境或人,也可能是他的小肚子有些不舒服。

手臂放松、小手轻轻地握着:

这时的宝宝正心满意足地享受着美妙的时光,他愿意独自呆着,而不需要外来的干扰。

本网站小编总结:和宝宝一起做手指操

一个手指点点点(伸出一个手指点宝宝)

两个手指敲敲敲(伸出两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敲)

三个手指捏捏捏(伸出三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捏)

四个手指挠挠挠(伸出四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挠)

五个手指拍拍拍(两个手对拍)

五个兄弟爬上山(从宝宝的下身做爬山状)

几里古噜滚下来(在宝宝身上从上往下挠)

读懂宝宝的16种体态语言


成年人习惯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宝宝的一举一动,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别以为婴儿什么都不懂,经最新研究表明,婴儿天生就具备思维的能力。只要妈咪细心观察,婴儿的一举一动,也就是宝宝的体态语言包含了成千上万的信息,妈咪可以据此准确地了解宝宝的心理需求,并适时地给予宝宝最贴心的照料。

体态语言1:宝宝皱起鼻子,嘴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烦着呢!”

体态语言2:一向喜欢与妈咪对视的宝宝突然开始不耐烦地躲避妈咪的目光,打哈欠,或者干脆眯缝着双眼不理睬妈咪。

宝宝的悄悄话:“哦,妈咪!你今天给予我的刺激太多了,我累了!拜托,请让我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儿。”

体态语言3:宝宝澄澈的眼底亮光闪闪,突然口角牵动,笑容骤现,与此同时,宝宝双手晃动,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

宝宝的悄悄话:“唔!我吃饱了,喝足了,尿布也很干爽,感觉很舒服,没有任何烦心的事情。”

体态语言4:宝宝瞪大双眼,将背部弓起,伸开的双手突然紧握成拳头,脚趾弯曲,全身悸动。

宝宝的悄悄话:“哇,好可怕的声音!天啊,我要掉下去了!我感觉痛了……我害怕,我要逃离这个可怕的环境!妈咪,快来保护我!”

体态语言5:妈咪俯下身来看着宝宝。宝宝凝神注视着妈咪熟悉的脸,突然开心地笑了。如果妈咪不抱宝宝,宝宝的笑容便会消失。

宝宝的悄悄话:“嗯?那不是妈咪来了吗?好开心啊!可是妈咪怎么不抱我啊?嗯哼,妈咪抱抱!”

体态语言6:宝宝瘪起小嘴,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随即啼哭起来,声音越来越大。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饿了(or尿布湿了or不舒服了or妈咪好久没理睬我了……)”

体态语言7:宝宝睡眠不踏实,不停地吸吮他的舌头、嘴唇,或者将小手往嘴里塞,用小手击打双颊,头摇来摇去,随即开始啼哭。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好饿啊!快给我运送粮草。”

体态语言8:宝宝眉筋突暴,脸部皮肤发红而且目光呆滞。

宝宝的悄悄话:“坏了,妈咪!救命啊,我要拉臭臭!”

体态语言9:听到妈咪的声音,宝宝立刻转过头来看着妈咪,并随着妈咪的移动而转动头部。

宝宝的悄悄话:“哦,妈咪!我是多么地爱你!”

体态语言10:宝宝自得其乐地玩弄舌头,吧嗒嘴唇,吮手指,吐泡泡。

舒缓地挥胳臂踢腿。

宝宝的悄悄话:“嘘,我现在感觉很舒服,我想自己玩一会儿,千万别打扰我哦”

体态语言11:宝宝神气活现的双眼突然黯然无光,并且显得有些呆滞。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病了。快带我看医生吧!”

体态语言12:宝宝醒了,妈咪拉开窗帘,宝宝眯缝起眼睛,喷嚏连天。

宝宝的悄悄话:“别紧张,妈咪!我没有感冒。光线刺激我的眼睛和鼻腔内神经,我的鼻子有一点点痒痒。”

体态语言13:和宝宝说话时,宝宝看着妈咪的脸,嘴唇不停地蠕动。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好喜欢你的声音!请不要停下来,我也在学习说话。”

体态语言14:宝宝睡在爸爸和妈咪之间,尽量将两只小胳臂伸得直直的,将爸爸妈咪隔离在有效的距离之外。

宝宝的悄悄话:“爸爸妈咪请注意,现在是我睡眠时间,不是你们亲热时间。”

体态语言15:见到某人,宝宝扭转头,尽量躲避某人。

宝宝的悄悄话:“哦,拜托,妈咪说没礼貌的宝宝不是好宝宝。我不能说我不喜欢你。不过,你还是知趣点,离我远远的吧!”

体态语言16:宝宝大脚趾后伸,脚板僵硬指向地板,或者脚趾弯曲。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这是我疼痛的暗号。”(大脚趾后伸:疼痛不是特别厉害。脚板僵硬指向地板:疼痛剧烈。脚趾轻度弯曲:有点不太舒服。)

宝宝总试图以某种奇特而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向妈咪传递某些信息。上面列举的只是一些婴儿常见的新妈咪不太容易理解的体态语言。每个宝宝传递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不管你养育一个宝宝还是多个宝宝,每个宝宝的出生对妈咪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因此妈咪更要细心观察宝宝,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宝宝独特的心理需要。

读懂“慢腾腾”的孩子


这是倩倩家,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都要上演的家庭剧-------

早上6时15分,九岁的倩倩还在睡梦中,倩倩的母亲开始“报警”:“倩倩,倩倩,快起床了,要来不及了,六点半了!------因为母亲知道倩倩动作慢,起床总要磨蹭,所以每天都提前15分钟叫醒她,以便时间充裕些!可是倩倩呢-----

“嗯……”翻了个身又睡了.

“哎呀,你怎么还不动啊,真的来不及了!”5分钟后,母亲第二次“报警”。

“噢……”倩倩知道母亲可能又提前叫她了,所以她应了一声,再睡一会儿。

“倩倩。”母亲第三次“报警”,音量显然大了1倍。“我的小祖宗,快起床,要迟到了!”并开始动手拖倩倩,这下倩倩只能睁眼行动了-----此时已是6时25分,随后在母亲的拉扯、催促下,倩倩穿衣、洗漱、吃早点,7时10分由父亲负责送去学校,好紧张!

晚上7点,倩倩一家吃完了晚饭。

“倩倩,快把功课拿出来,抓紧时间做作业。”倩倩的母亲说着。

“让我休息一下嘛,才7点,功课我一会就做完了!”倩倩嘟囔着。

“快做吧,做好了再休息。”倩倩的母亲与父亲保持一致。

……

“哎呀,你怎么还不把书拿出来,一会儿睡觉又要迟了!”母亲简直拿女儿的“慢”没办法,只好帮她拿出书包里的一堆课本。此时己是北京时间晚上7时30分。接下来的故事当然是母亲不断地催促,倩倩慢腾腾地写着并时不时发发呆,直到9时30分结束,准备洗漱、睡觉。

……

倩倩的母亲实在受不了倩倩的“慢”了,于是带着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倩倩妈:真不明白,为何这孩子总“慢一拍”?

咨询员:是不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这样呢?

倩倩妈:差不多。小时候是吃饭慢、穿衣慢。上学后又多了做功课慢,真是急死人,从一大早就要开始不停地催了,怎么办啊?

咨询员:倩倩,从小你吃饭、穿衣时,妈妈、爸爸就经常催你,说你动作“慢”吗?

倩倩:是的。

倩倩妈:不催,她更慢了!我和她爸爸都不是“慢腾腾”的性格,干什么事情都很干脆利索,为什么孩子却偏偏如此?

咨询员:好,让我们一起换个问题想想,为什么会“慢”?比如:开车-----什么情况下,开车会“慢”呢?可能有以下原因:不熟练.比如刚学会开车的人,因为缺少经验不可能开得很快。〈2〉路况问题。比如“塞车”或者下雨天等,不能开快。〈3〉挫折。比如曾因开车而吃过苦头,所谓“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敢开快。〈4〉其他“干扰”。比如等人或者看风景等。对于倩倩的“慢”,也有类似的解释,不过我想问你们几个问题。倩倩,昨天数学课上了什么呢?

倩倩:好像是……

倩倩妈:怎么昨天学的就忘了?

咨询员:先不要怪她。上课内容不熟练就是“慢”的原因之一。另外,我想问您,倩倩做功课时,始终都是您陪着的吧?

倩倩妈:是啊,不陪她她就不做呀,我这是为了让她快点,难道这也不对?

咨询员:那当倩倩做错的时候,你是不是马上就让她改正?或者她一停你就催呢?

倩倩:妈妈是这样的,很烦的!

咨询员:倩倩在思维、动作等方面“慢”吗?是不是比别的同学需要更长的时间思考、看、写等?比如,同样写一个字,其它同学用四秒钟,而她则要七八秒呢?

倩倩妈:其实,只要她动起来,还是挺快的,就是不愿意抓紧时间,老要让人催。

咨询员详细指出了孩子“慢腾腾”的缘故------

咨询员:现在说说倩倩“慢”的原因吧。其一,不熟练,缺乏经验。小孩子在学一样新东西的时候,练习是必须的,就像走路、吃饭、穿衣。比起成人,孩子在这些方面肯定会慢一些。学习上,更是如此,再加上倩倩上课没听好,本来就不大懂,写得“慢”是肯定的。其二,就是“挫折感”。如果成人没耐心,一看到孩子“慢”或者“错”了,就指出,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思路(好比“塞车”),还让孩子觉得“我不行”“我做错了”,久而久之,谁愿意做老做不好的事情呢?其三,依赖性。小时候是吃饭、穿衣,因为她“慢”,你们肯定经常帮她、催她;现在做功课了,倩倩一不会或一做错,你们就会告诉她做的方法,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她只要“慢”就有人帮,就有答案,根本不用动手、动脑筋;而且她一停下来,就有你们提醒她,她根本不用担心时间够不够。长此以往,倩倩已经习惯“等待”了,她有你们的催促或提醒,就动不起来。就好像家里有三个时钟,同一时间里,却有三个不同的时间值:一个当然是钟表上的时间,一个是你们父母头脑中的时间,另一个就是倩倩头脑中的时间了。钟表上的时间是标准时间;你们总是担心倩倩会慢,于是将自己的时间往前调了,时间总是比标快一些;而倩倩则知道你们总是要早叫她,所以就将时间往后拔了。这样显然就“慢一拍”了。比如:明明1时30分,父母的时钟却已经在2时了,而倩倩的则可能指在1时。于是,你们急得要命,而倩倩却快不起来!

倩倩妈:确实很像!可我们不催她,她更拖拉!

咨询员:那么,倩倩,你现在有没有玩的时间啊?

倩倩:哪里有,连双休日都得去上课,没意思!

咨询员:这就是第四个原因,你们要求倩倩做这件事,她却想着另一件事。比如吃饭时,想看一下动画片;穿衣时,还想“再睡一会”;做作业时,因为没玩够,就总想着玩,所以我猜她做作业的时候,准保一会儿想喝水,一会儿想上厕所,一会儿要摸摸这个,一会儿又发呆了,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

倩倩妈:太对了,就是这样,也确实怪我们,管得太多,可现在怎么办呢?

咨询员:倩倩,你觉得老被爸妈催好吗?

倩倩:当然不好,整天这样,烦死了,他们的声音又大,有时还会打我呢!

咨询员:首先我们必须相信倩倩肯定能快起来。请倩倩妈妈回家后告诉家里其他人,以后少说“慢”,说多了,倩倩会觉得自己就是“慢”的,怎么还能快起来呢?就像我们将自己想成“乌龟”,那么还怎么跑得快呢?要逐渐改变说惯了的话,并让倩倩来监督!倩倩,以后你记录妈妈、爸爸说你“慢”的次数,好吗?

倩倩:太好了!

咨询员要求倩倩父母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感”------

咨询员:接下来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倩倩建立起内在的“时间感”。倩倩对时间的估计停留在“主观化”时期,不是根据客观的时间标准来衡量时间,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主观感觉来衡量。做喜欢的事情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很短,会无意中将自己的时钟拔“慢”。比如:倩倩玩了一小时,是下午5时了,她的时钟却只有4时30分,这样就可以再玩半个小时;早上6点半要起床了,她觉得才6时15分,还可以再睡一会。相反,对于没有兴趣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将时间有意“延长”,只写了10分钟的字,却觉得已经很久了,于是不由自主地进行“劳逸结合”,比如发发呆、玩玩橡皮、喝点水等,结果当然增加了做作业的时间,表现为“慢”。

倩倩妈:确实如此!不知怎样才能建立“时间感”?

咨询员: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倩倩的“慢”,一方面有主观原因,另一方面就是客观上给了她“慢”的条件,让她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因此,要给倩倩自己按排时间的机会,开始时可能是10分钟,然后逐渐增多。还要给倩倩“量的反馈”,比如,10分钟内她到底能写多少字;要注意给孩子积极而具体的指导,让她体验自主与进步的感觉。而且一定要记住:时间感的培养要融合在生活中,不单单在做功课等学习中。良好的生活习惯往往是自觉学习的基础!当孩子学新东西的时候,父母要善于耐心观察与等待,不要急着指点孩子。

倩倩妈:谢谢咨询老师的指点。

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的“作”


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的“作”

讲过很多遍的故事,非要缠着大人讲无数遍;喜欢绘画,却总拿着蜡笔要在墙上画……孩子的很多表达方式,在大人看来是“作”。昨天,在思南路幼儿园举行的上海市首届思南论坛上,一些幼教专家指出:对大人来说,孩子的“作”是无理需求,往往采取呵斥或置之不理的手段,“其实这是他们没读懂孩子,对他们的‘不合理’需求,大人要尊重并引导。”

特级园长、思南路幼儿园园长郭宗莉说,孩子的一些捣蛋行为,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学习需要。比如,缠着大人讲故事,是因为他们每次听,都有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在墙上乱涂乱画,是因为有了好奇心,要尝试动手,探个究竟。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累积,孩子认知性需要越来越强烈和复杂,家长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临睡前,准备一本童趣盎然的故事书和一段无人打扰的亲子时光;每天或每周拨出一些时间,营造一次共同劳动的经历;为孩子涂鸦提供充分条件,如大小不同的纸张、各种美术用具,允许他们在墙上、地上、桌上尽情挥笔,并且在他们“工作”时尽量不干扰等。

专家们指出,还有一些孩子,“作” 的时候任你苦口婆心规劝,或是揽入怀中安慰也无济于事,这就需要一些“小道具”。一些初入园不适应的孩子,到了教室一直哭,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思南路幼儿园老师细心地在教室门口摆放几张凳子,不急着让他们加入,而是先让孩子们坐着看,给他们一个“心理缓冲”,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自己走入教室参与了活动。一次,郭宗莉到一家新建幼儿园参观。中午时,孩子都在吃饭,可一个两三岁大的孩子哭个不停,老师们怎么哄都没用。郭宗莉走过去,蹲下来,向这个孩子伸出了一个手指头,没想到孩子立刻停止了哭泣,勾着郭宗莉的手指安静地随她走到了餐桌旁。郭宗莉说:“低龄孩子在陌生环境中,会因为不知道需要做什么而紧张害怕,勾手指起到了安慰和指引的作用,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

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王熙珍老师说,对于“作”的孩子,大人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有的孩子,你和他说了一两句话,他不理你,老师不要轻易说“这个孩子没礼貌”。其实,对一些反应较慢或是故意“作”的孩子来说,他没有立即回应你,是因为他在思考你说的话,或者考验大人的耐心,“老师要懂得留出时间给他们,也要经受得住他们的考验。”

聪明妈妈如何为宝宝选择兴趣班


面队如今林林种种的风格如今各异的兴趣班,妈妈们该如何选择才能使自己宝宝的特长通过兴趣班得到长足的进步呢?作为一个聪明智慧的妈妈,首先要知道宝宝喜欢什么,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对号入座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兴趣班。

发现宝宝的兴趣所在

所谓兴趣班,顾名思义,就是能让孩子感到兴奋的,能给孩子带来乐趣的课堂。因此选择兴趣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原则就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但是不少的父母会感到困惑:孩子的兴趣常常是稀奇古怪、阴晴不定,实在难以琢磨。的确,很多孩子的兴趣是非常广泛的,他们的兴趣如同他们的胃一样,生来就已经准备好接受各种各样的“食物”。

作为父母,此时就要开启“慧眼”,做孩子兴趣的捕捉能手。

·亲子同乐,发掘孩子兴趣。在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因此有时间不妨就多陪着孩子玩,一起写字、画画、读书、做手工、修理日用品、做家务……只要你留心,孩子的兴趣就会“尽收眼底”了。

·好奇“滋生”兴趣。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看着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孩子“蠢蠢欲动”,望着帅气OR漂亮的授课老师孩子“心花怒放”,玩着可爱的橡皮泥、各色颜料孩子“惬意无比”,看着自己的酷造型,神气的POSE孩子“乐在其中”……孩子的兴趣就是在这些貌似“不靠谱”的各种动机之中“滋生”的,使他们跃跃欲试。但是通过尝试,孩子最终会知道围棋、美术、跆拳道、轮滑、钢琴等都是怎么回事,也能认识到他们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擅长,由此达到自我认识。所以作为父母,不妨让孩子多接触、了解、尝试各种兴趣班,有利于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有意识地创造环境,培养兴趣。兴趣是可以“传染”的。对于孩子来说尤其如此。一个孩子投入地做一件事,经常会引起其他小朋友纷纷加入。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保持对某种兴趣班的热情,最好多让孩子和那些也喜欢这种兴趣班的孩子共同切磋。同时还要为孩子营造好的环境氛围,如果你希望孩子喜欢音乐,那么最好让孩子尽可能多接触音乐:家里常播放好听的音乐,看有关于音乐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听音乐会,买关于音乐的书籍,结交懂音乐、爱好音乐的朋友……

·给孩子设定的目标要看得见够得着;同时还要适当鼓励,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为孩子的兴趣“保鲜”。

父母给孩子定的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才能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而鼓励、认可、赞扬也是兴趣“保鲜”不可缺少的“调鲜剂”。经常鼓励孩子,并发自内心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感到高兴,也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因此面对孩子学了一段时间后说的的“不感兴趣”,父母不要轻言放弃,也许调整一下进度、换一种练习方式,让孩子体验到一次成功,孩子的兴趣就会重新燃起。同时,孩子由此也会学到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引导孩子享受自己的能力,体验其中的快乐。兴趣所致,乐在其中,这恐怕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无论是音乐、美术、英语、游泳、舞蹈,还是下棋、武术、体操、书法,父母都要逐渐把孩子的兴趣引向活动本身。在音乐、舞蹈中体验美,在武术、游泳中体验驾驭身体的快感,在美术、书法中感知妙手偶得的乐趣……让这种兴趣和技能伴随孩子终生,为孩子的一生带来快乐与幸福。

·父母态度影响孩子兴趣。父母经常过于在乎孩子是否“学到了什么”,一旦认为孩子没有“学好”,心情就会“多云转阴”,这种心态的变化很容易影响到孩子,让孩子的兴趣因为父母的举动而丧失。但往往当父母放松心态,把注意力放在帮助孩子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步骤时,孩子反而更容易“学到了什么”。

因材施教合理选择兴趣班

宝宝类型:安静解谜团

此类宝宝爱玩拼图、积木、走迷宫……在他眼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理论得到了最好的证实。他喜欢比较,并能够耐心地发现他们的不同,比如妈妈包的饺子就是和奶奶的不一样。所以像拼图版这样的游戏能够让他快乐地摆弄上几个小时。

适合兴趣班:奥数、科学实验课、围棋……

这样的宝宝有着耐心的个性和细致的观察力,并且有着强烈的逻辑思维的能力。认为万事都有着“因为”,才能够有“所以”,这使得他们总是不经意地去探索和找寻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以最终获得完美的解释和解决为快乐的源泉。对于这样的宝宝,可能是我们未来的科学家呢,你不妨鼓励他严谨、较真的个性,尽可能给他合情合理的答案。

宝宝类型:爱选美服饰

此类宝宝喜好收集彩色糖纸、最爱形象各异的玩偶、橡皮泥……他喜欢收集漂亮糖纸和布娃娃,小小年纪就常常对服饰又挑又选,不好看的还不穿呢,可谓小小时尚达人。这种宝宝能从一样的小朋友们的毛巾中毫不费力地选出属于他自己的那条——千万别怀疑,毛巾是她喜欢的粉色,边角有他让妈妈绣上去的他的名字。

适合兴趣班:绘画、雕塑、儿童模特队

这样的宝宝非常有意思,如果只是听老师念儿歌,他多半不知所云,这就像收音机接收不清一样,收音机没有问题,电台也没有问题,是频道没有对准。如果你要给他配上鲜艳的图片或着绚烂视频。强烈的视觉刺激总是能够让他立刻进入状态。所以彩色的世界对于他来说非常的重要,在形象化的世界里,他会感到舒心又开心。

宝宝类型:喜欢学说话

此类宝宝喜好表演唱、读书、听收音机……这样的宝宝对于富有旋律的音乐会特别地有反应:比如啊、啊地叫起来,挥动小手,扭动身体等。他可能是个小小歌唱家,常常照着镜子不停地唱歌、跳舞,能够模仿小鸡小鸭叫。比如突然听到电视传来一段音乐,立刻跟着唱起来:“宝宝金水——”。他开口讲话比较早,喜欢学说话,对于来自爸爸、妈妈、奶奶、舅妈的抑扬顿挫的不同的声音能区别得很清楚。

适合兴趣班:声乐、钢琴、故事班、相声……

这样宝宝的思维模式是声音带动思维,他喜欢利用声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是老师通过口授进行教学,这对于听觉学习型宝宝是最有利和得益的。在唱歌、朗读这样的活动中,这样的孩子往往能够表现得游刃有余。但是对于是否有音乐天分这件事,还要看孩子的先天条件,比如是否有夜莺般的嗓音也是妈妈要考虑的。

宝宝类型:最爱打打闹

此类宝宝爱玩轮滑、踏板车、打闹……在人群中,他可能被评价为最有活力的,或许,更常用的字眼是“麻烦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他的生活总是整装待发迎接战斗,不是在跑就是在跳,即使在吃饭的小小间隙也不消停。不论是爬行还是走路都比其他宝宝要早,刚能走路就需要父母追着他在后面一路小跑。

适合兴趣班:跆拳、武术、游泳……

触觉学习型宝宝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吃亏,最不被看好的宝宝,常常被称为好动、不专心、爱破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你要知道,他只是通过他的双手或者身体的感知来探索世界。这样的宝宝也有他的优势,就是动作协调能力比较强,对于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富有激情。而适当地让这些孩子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更有利于日常安静的学习。

宝宝类型:精细动作型

此类宝宝爱帮妈妈剥豌豆、给小娃娃梳辫子、自己制作手工……这样的宝宝富有耐心,并且能够完成技巧较高的活动,有着超强的动手能力。比如拆装汽车、串珠子、码碗碟等。通常,这样的活动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常常进行,但只有为数很少的孩子能坚持到完成任务,多数会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而我们说的就是这一少部分孩子,他们乐在其中,直至最后完成。

适合兴趣班:书法、编织、珠算……

这样的孩子非常难得,通常在良好的引导下,成人之后都有着认真、细致的态度,这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所以无论将来他们做任何工作,都会有着良好的态度。但就样细致的个性而言,孩子毕竟年龄小,如果能适当地参加一些手工方面的兴趣班,可以帮助他们在拓展这部分个性的同时,学到一些技能或完成一些具体的事情,因而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的喜悦。

宝宝类型:超级模仿秀

此类宝宝喜欢扮鬼脸、讲故事、模仿……这样的孩子不仅希望得到妈妈一个人的关注,而且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小家伙有一个特点,就是“人来疯”。也就是说,人越多,他表现得越活跃,越希望他是世界的焦点。当然,这样的宝宝也有着能够吸引你注意力的本领:比如丰富的表情、手舞足蹈的样子,和高亢的声音等。

适合兴趣班:表演、主持、舞蹈……

如果是上了幼儿园的孩子,表明自己的小宝贝已经向社会迈出了第一步,那个世界将是他要多多接触的。所以,你可以和幼儿园的老师谈谈,不妨在适当的时机给自己的宝宝表现的舞台。从第一次开始,当孩子在正常的公众场合得到认可的时候,他会很乐于、并且很自信地去表现自己。而不是躲在家里,只在镜子面前自我陶醉一番。

大数据教你读懂2-6岁的娃


对很多父母来说,孩子一定是来自于火星的生物。你不知道为什么他会调皮的让你火冒三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能冒出一两句贴心贴肺的萌言萌语,让你心都融化。根据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近40的数据分析,教你读懂2-6岁的娃,让你了解那些是宝宝发展过程中的共性,这样在教育的时候就会心里有底了。

1.2岁孩子叛逆期

这时候的孩子习惯“不”字当头,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不要轻易让孩子讨价还价,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让步。

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学。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从大约1岁半到2岁半前后,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因此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2.3岁宝宝天使期

3岁的孩子,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虽然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也发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长,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3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3岁半的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得很不愉快。他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

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更有趣的是,恋母情结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3.4岁孩子活泼、探险期

4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欢刺激。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对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反应了。

4岁孩子发现大人虽然还是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从他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屋顶不会因此而塌下来。

4岁的孩子经常开口闭口都是狗屎、大便之类的话。而到了4岁半,他开始学会了讨价还价。从这个时段开始,孩子也渐渐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坏。这个时期,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

4.5岁孩子懂事好宝宝

5岁孩子开朗而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一意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

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5岁小孩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他非常在意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他对新的、陌生的事物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会为了冒险而冒险。

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变得安静了、有节制了、更顾家了。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对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或既成的事实,就觉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时间是现在,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里。

5岁的小孩所以能够不惹麻烦,最重要的关键是,他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他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断得很准确,而且他就只尝试那些他认为一定办得到的。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5岁的小孩不会胡思乱想地担心事情,6岁的小孩则常担心放学后找不到妈妈。5岁的小孩会认为,妈妈一定在家的,不只现在在家,以后永远也会在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灭的。

到了5岁半,会有一个重大改变。5岁半的特质是迟疑不决,懒散闲荡。但是5岁半时孩子的眼和手配合却不如从前那样快速、肯定。因此他经常把数字或者文字颠倒着写,所以最好不要在这个年纪教他读书写字。

5.6岁孩子进入第二个叛逆期

6岁孩子进入了暴风骤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个性极端两极化。

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6岁孩子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岁现象。

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而且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噩梦也会给6岁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赖任何人。

6岁孩子,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分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

孕妈妈如何吃西瓜(夏季孕妈妈专题)


前言:现在正是西瓜上市的季节,许多的人都喜欢买个大西瓜来解渴,但是对于孕妈妈来说可不能随便的吃西瓜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孕妈妈健康的吃西瓜法吧,这了自己和宝宝的健康你可要注意了噢!

吃西瓜有益处

西瓜是一种很有益处的水果,不仅味道好,而且它的果汁里含有丰富的矿物盐和多种维生素,是夏季主要的消暑果品。

西瓜含糖份比较高,可以补充能量,能保护肝脏作用,因此准妈妈常吃些西瓜也是大有好处的。有的准妈妈在孕期会有精神紧张,胃肠蠕动减弱、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现象,这时吃些西瓜不但可以补充水分、增加糖、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的摄入量,刺激肠蠕动,促进大便通畅,还可以增加乳汁分泌。儿童疾病

孕妇在怀孕期间常吃些西瓜,不但可以补充体内的营养消耗,同时还会使胎儿的营养摄取得到更好的满足。特别是在怀孕后期,孕妇常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水肿和血压升高,常吃些西瓜,不但可以利尿去肿,还有降低血压的功能,这对于孕妇的健康也是有益的。

吃西瓜注意事项

准妈妈吃西瓜有好处,但是千万不能无节制地吃,一定要适量,每天吃西瓜最多不超过200克。因为如果吃西瓜太多,就会摄入过量糖分。由于孕期女性内分泌发生了生理性变化,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对血糖的稳定作用下降,造成糖在血液中的浓度高,会发生妊娠糖尿病,而妊娠糖尿病是引发孕妇流产和早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孕妇不能过量吃西瓜。

另外,一些患有感冒或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妈妈最好少吃西瓜,因为这样会加重病情。尤其是患糖尿病的准妈妈,吃西瓜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随心所欲,以免病情加重,影响大人及孩子的身体健康。儿童疾病预防

还有,我们在选择西瓜时要选择新鲜的、熟透的西瓜,千万不要吃刚从冰箱内冷藏的西瓜。因为西瓜温度太低,可能会引起宫缩,严重的会造成早产。同时准妈妈还要注意,在吃西瓜时最好不要饭前吃,而应在饭后少吃两片,这样会为了防止食欲下降。

现在,准妈妈都知道了,西瓜是很好的水果,但是我还是要提醒您,准妈妈不能光吃西瓜,别的水果也得吃,否则会引起维生素的摄入不均衡。

本网站小编总结:我们都知道孕妈妈吃西瓜会导致血糖升高,其实只要孕妈妈们能够合理的吃西瓜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敬请关注更多的来自此有关孕妈妈健康饮食的文章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