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我有一个一岁八个月的宝宝,最近他越来越粘我,特别害怕我去上班,只要我一开始换鞋,他就狂哭不已,一哭就要哭很久,弄得我也很心酸。我妈妈说,以后我偷偷走好了,免得他哭得这么伤心。但我又害怕这样他会更没有安全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辣妈支招:妈妈偷偷走,以免宝宝哭得那么伤心,听起来倒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宝宝,本来最害怕的事就是妈妈离开,结果发现妈妈凭空消失了,也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出现,你会不会更加恐惧,更加没有安全感?更糟糕的是,这样会影响到他对你的信任。

两岁左右的宝宝会有一段时间格外粘妈妈,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个人”,妈妈是会离开的,但囿于认知局限,他以为妈妈离开就是消失了,不会再出现了,这是妈妈每一次离家,宝宝都会狂哭不已的深层心理原因。

在心理学上,宝宝的这种状态称为“分离焦虑”,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如何帮助宝宝更快地战胜“分离焦虑”呢?儿童心理学家是这样建议的:

不管宝宝哭得多闹心,每次出门,你都要坚持当面跟他道别,给他拥抱和安慰,明确告诉他你何时回来,并依照承诺按时回家。你一次又一次信守承诺的行为,是宝宝信任你的坚实基础,慢慢地他会明白:妈妈离开了,还是会回来的。伴随着积极经验的累积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会安全度过这段“分离焦虑”期。更重要的是,你会赢得宝宝的信任,这种信任,会深深扎根于他的潜意识中,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宝宝太在意老师的话怎么办?


宝宝好不容易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了,妈妈们的烦恼又来啦:天呐,宝宝太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了,不论老师提什么要求,宝宝都会当100%的“执行偏执狂”。当老师和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呢?

当宝宝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时,妈妈照老师叮嘱的错一点儿,宝宝就会急得直掉眼泪,仿佛天要塌下来了。妈妈一抱怨老师要求得太细,宝宝就不惜与妈妈顶牛。妈妈们都担心,宝宝这样刻板地理解和执行老师的要求,不只性情上日趋胆小和急躁,在行为方式上是不是也丧失了灵活变通的能力?

我们来看看过来人是怎么处理这一矛盾的。

故事1:易拉罐的悲喜剧

琳琳这天回来说,班级要办植物角,老师要每个宝宝带一个易拉罐去幼儿园栽种水养或土养的植物。琳琳妈就从阳台上找了一堆易拉罐的空罐子让琳琳挑。琳琳说不对,老师说了不要可乐罐也不要雪碧罐,要八宝粥的罐子,琳琳妈就找出两个八宝粥的罐子给她看,一个是银鹭桂圆八宝粥,一个是VC芦荟果纤粥的罐子,琳琳急得说,不对,不对!老师要亲亲八宝粥。琳琳妈只得摸黑去超市买,可巧,超市里也没有,跟琳琳商量说,别的八宝粥罐子也是一样的,琳琳很固执,说不行不行,老师手上拿的就是亲亲八宝粥罐子。害得琳琳妈只得驾车跑到仓储大超市去买,心里忍不住抱怨:不就拿个废罐子种植物嘛,至于要求得这么细?

●真相:老师是要求过不要带碳酸饮料的罐子,这是因为这种易拉罐只能拉开一个钥匙孔大小的口子,如果要“全开口”用来种植物,就要用剪刀剪去顶盖,而剪出来的敞口边缘锋利,容易划伤小朋友的手;而八宝粥的空罐子顶盖是一次性拉开的,就没有这个问题。

●妈妈经验:有些时候,与老师的电话沟通是必要的。

故事2:让人为难的“复印计划”

毛毛上大班之后,毛毛妈就有了一项额外的经济支出:为毛毛班上的全体同学免费复印数学题和小故事。但全班有40个同学,毛毛老是非常积极地将复印任务拿回来让妈妈执行,妈妈也受不了呀。妈妈曾经尝试在公司的作废资料背面复印;也曾尝试在一张A4纸上复印两份小讲义,这样,在外面文印社复印的费用就要少一些,结果毛毛又哭又闹,说这是不符合要求的,复印应该一人一张大白纸,背面不能有任何东西;还说,他好不容易从其他同学那里把复印的任务抢了来,老师是看他表现好,才把这“光荣”任务交给他的,“就你小气,不就是花个二三十块钱吗?”毛毛还说:“人家爸妈复印都是不花钱的,怎么你连这点儿事也办不成呢?”很看轻毛毛妈在公司地位的样子。

●真相:幼儿园老师其实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大班小朋友的这种教学任务,属于“自愿加料”,是没有文印方面的经费保证的,为了几次复印收钱的话,有些家长又会抱怨。所以老师让“有条件”的家长义务奉献一下。

●妈妈经验:让宝宝明白环保的重要性,以及“为班级做贡献”是不需要攀比的。

故事3:假传圣旨与撒谎

小明这两天跟爷爷闹脾气,妈妈一下班,爷爷就诉苦说,孙子嫌弃他了,嫌他老,嫌他记不全老师交代的功课,嫌他把老师要求带的东西给忘了……孙子一定要父母去接送他放学。小明妈妈一问儿子,才知道是老师对孩子的父母总不露面有意见,老人的记忆力不好,讲话比较啰嗦,与老师沟通不力,孩子第二天上课用的东西总是没有带齐,一来二去,老师对小明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心生不满。小明的妈妈与老师商议,让老师费点事将每天交待的事用短信群发家长,或者在小明的“家园联系簿”上写上明日要带的东西,老师也同意了,可第二天,小明还是对爷爷去接他的事实心生不满,还说,“老师说的,要是妈妈不来接,以后宝宝就不要评小红花学员了!”

妈妈避开儿子打电话给老师证实这一说法,老师很惊讶地说:“只有犯了严重错误的小朋友,才会在某一个阶段评不上小红花学员。谁来接送宝宝都可以,要看家长的时间安排。我哪有说过爷爷接送就不能评小红花学员?”小明妈妈一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原来儿子不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还学会“假传圣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了,这还了得?

●真相:如果你问才4岁的小明,老师是不是说过“爷爷接送就不能评小红花学员?”小明一定极其真诚地、眼泪汪汪地点头!

这说明孩子的“假传圣旨”与有意说谎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在哪里,他们往往将自己推理想象的东西,当作真的。我们不妨称之为“真真真相”;还有一些属于老师没做具体要求,但显而易见会讨老师欢心的选择,我们称之为“假假真相”。“爷爷接送就不能得小红花”就属于“假假真相”,完全是孩子从老师对谁来接送的态度上推断臆想出来的,最终,连孩子自己也认为,老师是做过这样的要求,讲过这样的话了!

●妈妈经验:从孩子的角度讲,“假传圣旨”与说谎有着本质的不同,家长要理解孩子,必要时另开辟沟通渠道。

妈妈太强势 儿子变"伪娘"


■人在婴儿阶段便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性问题:性身份的确定。为了防止性身份障碍或性倾向问题的发生,必须处理好母子关系,母亲与婴儿(尤其是男婴)的接触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孩子稍大一些以后,就应当适当地少抱,对男孩来说,可以为他提供对父亲认同的机会。如果没有父亲,就应为男孩提供一个替代性的男性进行来往接触,以帮助男孩性别认同。这要比一个男孩接触、效仿女性化的爸爸要强得多。

■有些男孩发生性身份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病不是没有父亲的缘故,而是家庭里父---母---子三角关系中的女性行为作用太强,即母亲颐指气使,父亲言听计从,形成母亲决定一切的局面。

性启蒙与家庭关系

人在婴儿阶段便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性问题:性身份的确定。这个问题在出生的头两三年里,同母子关系的性质密切相关。为了防止性身份障碍或性倾向问题的发生,必须处理好母子关系,尤其是在这个关键性的成长阶段,以保证性心理的正常发展。母亲与婴儿(尤其是男婴)的接触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正如需要建立母子联系一样,逐步地解除这种关系也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顺利地脱离母亲的直接庇护,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孩子稍大一些以后,就应当适当地少抱,多让孩子自己活动,以便孩子独立和正常成长。这种母子相对脱离的状态,对男孩来说,可以为他提供对父亲认同的机会。如果男孩与母亲之间“发生”关系延续过长,势必会阻碍对父亲的认同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父亲,就应为男孩提供一个替代性的男性进行来往接触,以帮助男孩性别认同。这要比一个男孩接触、效仿女性化的爸爸要强得多。

有些男孩发生性身份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病不是没有父亲的缘故,而是家庭里父---母---子三角关系中的女性行为作用太强,即母亲颐指气使,父亲言听计从,形成母亲决定一切的局面。因此,成员各自遵守自己的性身份和角色,对孩子性别身份的确定,会起好的作用。在这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孩子才有可能细细观察、用心体会父母如何完成其性角色行为,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征,以符合自己的性身份。

从转归看,像“假小子”的女孩,一般在青春期以后都能表现出几分温柔与稳重,不出现性身份的问题。男孩则不同,男孩跨性别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往往是日后异性症或同性恋的前兆,必须尽早地加以纠正、矫正,切不可认为这是个会自行消失的现象而任其拖延发展。

培养孩子情商3-5岁是父爱"介入"最好时期

从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男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认同的男性对象,这个对象常常就是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缺席”,孩子就会缺乏可以认同的男性对象,不知道自己言行的边界在哪里,所以他就想什么做什么,这实际上是在试探一个边界,看看在什么地方有人会喊“停止”。

单亲妈妈容易养出"贾宝玉"父爱母爱须互补

一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从0-12岁之间的教育中缺乏男性(包括父亲和男教师),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畸形的,将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产生潜在的危险。男孩女孩性格趋同,会产生更多的“贾宝玉”。

妈妈太强势影响孩子“性商”


在很多孩子心中,妈妈要求高、管束多、爱责备,甚至言语粗暴,父亲则比较幽默、宽容,甚至慈爱,传统的“严父慈母”家庭关系被颠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清表示,她咨询过的案例中,70后、80后家庭中有七成以上是这种情况,但母亲过分强势,对孩子的性格成长非常不利。

希望爸爸强势些,妈妈温柔点

在12岁的小伟看来,妈妈样样管着他,不让他放学和同学玩,不让他去学喜欢的舞蹈,不让他看课外书……如果他打破了妈妈立的规矩,妈妈就会来个“河东狮吼”。他在日记里称妈妈为“母老虎”“霸王龙”,把自己称为笼中困兽,希望有一天撕裂笼子跑出去。

小伟说,爸爸很温柔,很有涵养,但就是不够强势。很多时候,爸爸想支持小伟的做法,可常常被妈妈吼回去。“妈妈张嘴闭嘴说是为了我好,我真想求求她,别为我好,别管我了。”小伟无奈地说。

妈妈这么凶,我想换一个

上三年级的雯雯说,妈妈对她非常严格,不仅从幼儿园开始逼着她学舞蹈,学钢琴,现在更是给她报了五个兴趣班,每天她下了课就是直奔兴趣班,周末更是全天上课。“最可怕的是,她特别爱唠叨,从我一进门一直唠叨到我睡觉。如果我考试考得不好,或钢琴弹错了,她还会发飙摔东西,骂我,掐我,特别可怕。”雯雯说,她现在特别讨厌学习,讨厌考试,为了能安全通过考试,她甚至拿钱给前后位的同学来作弊。

爸爸则是雯雯心里最好的人,不仅从来不打骂她,在妈妈发脾气的时候还会站出来护着她。平常,也会偷偷带她去吃肯德基,偷偷给她零花钱。

父亲缺席教育,妈妈被迫强势

雯雯妈妈说,她从来没意识到女儿这么害怕自己,直到老师给她打电话说,女儿用钱买通同学作弊,才知道女儿是那么怕她,怕考不好自己打骂她。“我也是没办法,老公常年在外出差,孩子的学习全落在我肩上,就怕太惯着她,学习跟不上。”雯雯妈说,她对女儿这么严,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能让女儿在婆婆面前争口气,“婆婆重男轻女,总觉得女孩是赔钱货,我就是要雯雯出人头地给她看。希望儿子成才,不得不扮黑脸

“我对孩子严格,还不是为了他好。”小伟妈聊起儿子对她的不满,自己也是一肚子委屈。她说,自己当年就是吃了学习不好的亏,大专毕业后没找着好工作。

如今,她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将来替自己一圆大本梦。“老公忙得没空管孩子,就知道纵着孩子的性子来,我要不扮‘黑脸’,真怕孩子被宠坏了。”小伟妈说。

在采访中,不少妈妈都表示,自己之所以被孩子讨厌,很大程度上和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承担了过多责任有关。“都说干得多,错得多。孩子爸甩手不管,我们管的人自然在孩子面前不落好。”孩子上四年级的王女士说。还有的妈妈表示,自己脾气大有时候和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有关,“工作压力很大,孩子再不听话,就很容易发作。”

双重压力下,母亲变“坏人”

“‘严母慈父’和现在中国的社会分工以及家庭分工有关。”心理专家杨清说,现在家庭中男性的主要任务还是“主外”,女性不得不肩负起更多孩子的教育责任。在教育中,母亲更能体会宠溺对孩子成长的负面作用,只能板起面孔化身“严母”。而没时间管又心疼孩子的爸爸,出于补偿心理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慈父”。此外,大多数母亲除了在家庭中承担持家和扶养孩子的责任外,她们也有自己的工作,也要承担职业压力,这样在内外双重重压下,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难免脾气急躁成为“坏人”。

母亲太强势,影响孩子“性商”

在家庭教育中,“严母慈父”的模式存在怎样的问题?杨清表示,这一模式对孩子的性格成长有着致命的伤害。“孩子眼中看到的母亲是强势的,父亲是温柔甚至是软弱的,但这和社会或影视作品中男女的形象又是截然相反的。于是,孩子困惑了,他不知道男性和女性哪种形象是正常的,从而无法确定自己的性别取向。”杨清说,很多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第三性”孩子就是这样出现的。而这样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自我性别模糊,“性商”不高,不会和异性交往,不懂得应该如何做男人和女人,一部分孩子甚至因此性别错乱,发展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

杨清表示,虽说“严母慈父”有弊端,也不是说“严父慈母”就一定好。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应该多参与孩子的教育,使孩子获得相对平衡的父爱和母爱。同时父母要注意,回家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回归父亲、母亲、妻子、丈夫的家庭角色,不把社会身份和压力带回家。“关键还是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做父母,学会如何做个好父母,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最理想的家庭教育。”

自然应对宝宝手淫


一、不要惩罚和责骂孩子。

有些家长常用恐吓和处罚的办法加以阻止,结果惩罚无效,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焦虑和惊恐不安,形成怯懦、敏感、自卑或孤僻等性格,这样更有可能使孩子从手淫中寻求安慰,使手淫的次数更加频繁。所以当发现孩子有手淫的习惯时,家长最好不要点破,而应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给他新颖的玩具让他玩、给他讲有趣的故事或者和他一起做游戏等等,这样使孩子没有机会去手淫,在紧张而有趣的活动中,逐渐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二、鼓励孩子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把精力投入到积极的活动中去。

当孩子独处时,最容易发生手淫,让孩子和同伴一起活动,多参加群体游戏,游戏中个体行为受到群体的约束,孩子就不会去注意自己的生殖器官,从而忘掉手淫。

三、注意培养孩子的性卫生习惯。

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每天晚上在睡觉前都要清洗外生殖器,保持外生殖器的卫生清洁,以防止疾病的产生。若发现孩子有不正常反映应及时加以治疗,例如,孩子如果经常在会阴、肛门处抓痒,应考虑孩子是否有蛲虫,可在孩子睡熟后,用手电筒照照肛门周围,如发现小白线样蛲虫,应及时采取措施驱虫;如果发现孩子外阴处发红或包茎内发红,可以采用高锰酸钾溶液为孩子泡洗。

四、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定点睡觉、起床。

孩子手淫常在睡前和醒后发生,因此,不要让孩子过早睡觉,待孩子疲倦了,有睡意时,再让他上床睡觉。孩子睡醒后,要让他立即起床,如果他醒着不起床而在被子中玩耍,极易去抚弄生殖器,发生手淫。

五、父母要多和孩子接触,进行感情交流。

为孩子提供轻松、愉快、有教养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温暖,只要孩子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减轻内心的紧张与孤独,那么用手淫去满足情感需要的自体刺激行为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六、不要让孩子穿紧身衣裤,紧身衣裤容易使会阴或阴茎受到刺激而诱发手淫。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应给他们穿宽大的内衣。

应对初入园“问题宝宝”


宝宝长大了,可以进幼儿园了,当看到自己的小宝宝一摇一摆地走向人生新的阶段,作为父母,是否有种油然而生的骄傲感呢?但是,这个时候,也更需要父母及幼儿园老师注意潜伏在孩子身边的危机——“初入园焦虑”。

父母篇

如果孩子能在入园前习惯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大大减轻“初入园焦虑”。父母要有恒心、耐心和信心,要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一定能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里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入园前:每天抽空让孩子和左邻右舍年龄相近的孩子多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来上幼儿园时,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上学,这样就不会感到孤独无助了;让孩子逐步养成和幼儿园相适应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餐,中午睡午觉;常带孩子到户外运动、游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训练孩子自己上厕所,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增加自信;

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给孩子看一些简单的图卡、画片。

入园后:孩子大哭大闹时,父母逗留时间不易过长,应及早离开;父母不宜当着孩子的面,告诉老师孩子的缺点,要记得顾及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不良嗜好已经在幼儿园中改正了,回家后父母还应配合巩固;父母要常和老师沟通,按照老师的指导、要求配合家教,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老师篇

“问题宝宝”之大哭大闹型

症状:小明是一个体弱多病的男孩,初入园三天以来,他一直大哭大闹,还闹绝食。老师上前抚慰他时,他就用踢、推等攻击性行为发泄不满。妈妈来接他时,他紧紧抱着妈妈不放,边哭边喊:“妈妈不要走,我不要上幼儿园!”

对策:1、做游戏。老师可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来转换他的注意点,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和老师亲近起来,这有助于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恐惧和陌生感。

2、扮演妈妈。对特别依赖妈妈的孩子,老师不妨有意识地扮演妈妈的角色,让孩子感觉一切如常,好像在妈妈身边一样,消除孩子与妈妈分离的恐惧、焦虑和不安。

“问题宝宝”之孤僻沉默型

症状:到幼儿园来的第一天,小乖的眼睛一直红红的,眼泪时不时地要往下掉,显得很孤僻。她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不愿意睡午觉,要求把自己的小床和小朋友的分开,搬到另一个房间去;小朋友主动找她玩,她也拒绝和小朋友亲近,独自一人躲起来哭。

对策:1、主动聊天。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每天都主动找这类孤僻沉默的孩子聊天。

2、帮助孩子找一个性格开朗的小伙伴。

3、立刻表扬。发现这类孩子的点滴愉快情绪,老师应该立刻在大家面前表扬、鼓励她,让她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并表达出来。

4、单独游戏。对于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游戏的孩子,老师不妨把自己转换成孩子的角色,单独和他做游戏,激发他和别人共同游戏的兴趣。然后老师再慢慢离开,换上其他小伙伴和他继续做游戏,让他感受和同龄孩子游戏的快乐,促使他主动寻找小伙伴,渐渐摆脱孤僻,有自己的好朋友。

“问题宝宝”之特殊嗜好型

症状:小龙年龄和其他孩子差不多,却有一个很“幼稚”的习惯:迟迟不能断奶,时时刻刻必须含着奶瓶,游戏、学习、睡觉一刻都离不开奶瓶。路路是个大个子男孩,每天都带着橙汁来幼儿园,家里人把他宠成了什么水都不喝、什么饮料都不沾,只喝橙汁的特殊嗜好。

对策:1、一步一步“戒掉奶瓶”。对断不了奶的孩子,老师可每天减少他的牛奶量,逐渐过渡到晚上不用奶瓶,但由老师抱着入睡,再逐天减少老师抱着入睡的时间,最后过渡到让孩子安心地睡在自己的小床上。

2、让孩子教育孩子。对于只喝橙汁不喝水的孩子,老师可让他每天亲眼看一看小朋友在体育锻炼后是怎样开心、主动地喝水的;让他亲耳听一听小朋友诉说喝完水的凉爽感觉、水对人体的好处。渐渐地,孩子就会跟着其他小朋友尝试喝水了。

宝宝攀比动机该如何应对?


攀比心理很常见,人皆有之。然而幼儿园里的小宝宝之间开始“攀比斗富”的时候,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的正常发育。

幼儿园里的“斗富对白”

前些天,班里的小朋友进行了一场令人深思的对话。对话是我们请参加某一活动的小朋友交50元钱引起的。

小朋友甲说:“50元算什么,1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乙说:“2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丙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几百元钱的玩具呢,这点钱算什么?”

小朋友丁说:“我家还有小轿车呢。你家是什么牌子的车?桑塔纳?我每天来幼儿园坐的是XX牌豪华车。”

还有一些小朋友说,我家有3层楼别墅,我家有摄像机,我家还有……

听到这段对话,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于是,我把这段对话内容记录在教室后面的“家教园地”里,旁边设了一个“家长信箱”,请家长谈谈看法。

家长们也非常震惊。短短几天,信箱里就塞满了家长的反馈。家长纷纷反思说:“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了?”“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会不会给孩子的却是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攀比心理?”

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发现孩子斗富的内容,大至家中住所环境、汽车品牌,小至衣服、玩具,无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么 是谁教会了他们比呢?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 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幼儿园里 的小朋友有那种玩具,我也要买”,估计不少家长曾面对孩子类似的要求。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攀比心态时,首先不可盲目训斥或一味满足,而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比如说“这么多玩具,妈妈不可能都买回去啊”。专家认为,爱“攀比”是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因为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而在幼儿园里,老师的言行也是促使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同样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例如,千万不要问“今天咱们班谁穿得最漂亮?”“谁带来的玩具最好玩?”等。

我们对孩子的表扬应集中体现在平时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谁最乖等良好行为上,这样幼儿在努力获得表扬的过程中,将会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我们现在受“赏识教育”思潮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这种泛滥的表扬也让孩子容易产生精神上的虚荣,尤其是一 些个性好强的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会受不了。我觉得,针对“攀比风”,最关键的还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 要帮助他找出优点,培养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平息他的攀比之心。

到底应该怎么做妈妈


对于有些事情,妈妈是有理由不内疚的——把宝宝留在家里,自己去会朋友有何不可?难道做了妈妈,朋友就应该舍弃吗?

孩子和朋友并不是对立的。不要以为每天24小时围着宝宝转的妈妈就是合格的妈妈,约朋友喝茶聊天就是个坏妈妈。或许,外出后是少陪了宝宝一会儿,但妈妈们也需要好心情,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啊!

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包括孩子!你为什么要例外?生了孩子,并不等于把你卖给他当老妈子了。就是保姆,她也有休假的权利不是吗?

与丈夫度假,享受二人时光

世界上并非只有你一个人能照顾好宝宝,交给老人和保姆,或许不会像你照顾得那么细心,可他们同样有你所不及之处,能带给宝宝不同的感受。而且,重温一下久违了的二人世界,不是还能增加你们的感情吗?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于宝宝的意义,远远大于妈妈那几天的陪伴。

偶尔的奢侈

不要做那种给宝贝花钱可以不眨眼,给自己花钱却眨了无数次眼也不出手的妈妈哦!偶尔的奢侈,例如:给自己买件贵重的首饰,或者享用一顿美食,并不过分,又不是缺了这些钱宝宝就没奶粉喝了。

宝宝生病、受伤

“如果我再细心点儿,宝宝就不会生病了!”、“如果我没离开,他怎么会嗑着呢?”……

可哪有孩子不嗑嗑碰碰、闹点儿小病小灾就长大了的?如果把这些“罪过”都揽到自己身上,担保你不到40岁就愁白了头!<

偶尔懒惰一下

屋子乱一点儿、少做一顿饭,老公不会怪罪你吧?那你干吗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虽说我少做了家务,那不是有更多的时间陪宝宝了吗?哈哈,精神胜利法!

工作太忙

既然选择做职业妈妈,就总有工作和孩子抢时间的矛盾。歉疚能解决这种矛盾吗?解决不了,干脆别想。咱们不是可以以质取胜吗?我只有10分钟陪宝宝,就要把这10分钟发挥到极致!

离异

虽然离婚会给宝宝带来一定的伤害,但可以换个角度去想:如果为了宝宝而凑合着过,不是冷战就是大吵,那种不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不是对宝宝的伤害更大?

对宝宝偶尔发火儿

谁说做妈妈的就必须充当圣人,就不能有生气的时候。虽说对宝宝发火不好,可偶尔的一次,还不至于影响到宝宝的心理,也不会影响你们的亲子感情。只是不可常犯!

不能给宝宝更好的教育和物质条件

曾经看过一个妈妈的哭诉:每每看到大城市里的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她都会为自己不能给宝宝提供这样的条件而歉疚不已,为自己的宝宝感到委屈。

为什么要为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烦恼?给宝宝足够的爱,足够的耐心,宝宝就很满足了,对于物质的需要,其实只是成人的心理,于宝宝而言,意义实在不大。照此推理,大城市妈妈看到外国孩子的处境,也要以泪洗面了?人和人是没法比的,要不准得气出个好歹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