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给宝贝正面的回应

模仿宝宝的行为实际上是向孩子传递一种肢体语言,是表扬和认可宝宝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父母模仿孩子的时候,他将感到自己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尊重和认可。所以一旦宝宝有了好的举动,比如把自己的小被子盖在娃娃身上,父母千万不要吝惜学着他的样子做一做,宝宝会从中受到鼓舞。而当宝宝模仿了父母好的行为,比如拣起地上的废纸扔进垃圾箱,妈妈的微笑、拥抱和夸奖则是对他最好的鼓励,能激励他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及时给孩子鼓励和支持

模仿使宝宝的幻想变得丰富、使他的世界充满神奇。所以,当宝宝拿着话筒模仿电视上的歌星唱歌的时候,他俨然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位歌唱家;而当他学着超人的样子帮助被别人欺负的小朋友时,他将在模仿中培养出自己的正义感。“你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及时的鼓励和恰到好处的指导,比如说清楚歌词或给出具体的帮助小朋友的方法。”陈老师表示,模仿是创造的前提。爸爸妈妈应该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孩子模仿,无论如何要相信这一点:宝宝对正确的事物模仿越多,积累的生活经验就越丰富,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就越开阔,创造的灵感就越活跃。

Don’t

无意中做了坏榜样

假如爸爸妈妈明明是为了宝宝好,但情急之下忽略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言辞不够文雅、态度过于激烈,那无疑是以他们的“好心”做了坏榜样。因为,“粗暴”的形象一刹那就在宝宝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或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先“反射”到大脑的解决方式就是以同样粗暴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小宝贝还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好的坏的统统兼收并蓄。因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要时时牢记的。

过多关注不良模仿

宝宝用他稚嫩的手指头夹着一支笔或是一根细长的饼干做出吸烟的样子,让爸爸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夸他“真聪明,学啥像啥”。如果爸爸真有这样的言行,那就是对宝贝的误导。因为父母的关注、表扬,孩子会模仿得更起劲,日后很可能从爸爸的香烟盒里小试一番。对付孩子不良模仿比较好的方法是“冷处理”——得不到回应,自然失去了再次尝试的热情。

总之,家长和宝宝的交流过程中,彼此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精选阅读

给宝宝频繁换环境好不好呢


千里之外的母爱飞来飞去的宝宝

阿晴,女儿5岁

感言:女儿很多“人生第一次”我都不在身边

我的女儿今年5岁,在她满一周岁的时候,我就把她送到宁波的娘家给她的外公外婆带,以后的日子就聚少离多了。

每逢暑假寒假,我妈就带她坐飞机来住;平常我和女儿在电脑上聊天。看着她在电脑那头跳着新学的舞、弹着新学的钢琴曲,我的心里都不是滋味。对于她,我太愧疚了,她那么多的“人生第一次”我都没有陪在她身边,只能让她感受千里之外的母爱!

小曼,宝宝四个月

感言:大人辛苦,孩子受累

我和公公婆婆在一起住,白天婆婆能帮忙带孩子,晚上就自己全带。我爸爸妈妈也很想看看宝宝,所以有时候我就带着宝宝两边走,我们大人辛苦,宝宝的作息也因为这样“飞来飞去”不稳定,令我和我老公也挺头大。

安娜,宝宝8个月

感言:真怕见到时他不让我抱

我们夫妻在广州,婆家在清远,娘家在顺德。宝宝3个月大的时候我就上班了,没有给宝宝喂过母乳,而且宝宝一直是婆婆带着。我们夫妻只能两个星期回去一趟,真的很累。宝宝现在8个月,就要开始认生了,真怕见到时他不让我抱。

从小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

因为条件有限,有些父母不得不让孩子改变生活环境,但也有一些家长是有意让孩子“锻炼锻炼”。

青青的宝宝今年4岁,可几乎已经是“资深旅行家”了。青青说,宝宝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带着宝宝坐火车回老家待产;宝宝降生后,又在两个多月的时候坐火车去了趟奶奶家;3个多月的时候坐飞机回到广州爸爸妈妈的家;然后从宝宝1岁到现在,几乎都是这走走,那逛逛,奶奶家也住住,外婆家也住住。

青青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小孩子多换换环境是好事,能见到更多人和事,从小体会不同的生活,我是刻意这样锻炼他的。”青青说:“现在的社会流动性多大啊!等宝宝长大了,说不定还要出国呢,到时候什么都不适应,就想着家里熟悉的环境哪行呢?我们希望从小就让他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破坏孩子生活习惯容易造成心理混乱

小洁的家和婆婆家都在广州,而娘家在湖北武汉。小洁的宝宝虽然已经3岁了,但跟外公外婆还是比较陌生,所以小洁就让宝宝回外婆家住了一阵子。

但是,宝宝回来后,小洁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来好不容易让孩子养成不吃零食的习惯,现在孩子回来后却总是嚷着一定要吃零食才行。另外,小洁平时很少让孩子看电视,可宝宝回来后开始喜欢赖在沙发上看电视了。小洁觉得比较烦:“好不容易给小孩养成的好习惯,这下全泡汤了。老人家也可能是好心,真没办法。”

对大人来说,换环境都是一件比较累的事情,需要时间去适应,对孩子来说就更是了,在采访中,多数家长并不赞同频繁给孩子换环境,“小小的孩子,老被折腾来折腾去的,孩子都不知道哪儿是自己的家了。”

“因为工作关系,我没有时间照顾宝宝,宝宝出生后一直由婆婆带着,白天晚上都是。我奶水比较少,很早就给孩子吃奶粉了。开始的时候没觉得什么,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嘛,跟谁都一样。可是现在孩子两岁了,我发觉她更喜欢和婆婆在一起,对我好像有点无所谓。我真的挺难过的。毕竟我这么辛苦地工作是为了他今后的成长啊!”

孩子两岁前最需要安全感

给宝宝频繁换环境究竟好不好?新爸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育专家给新爸妈们提出了建议。

心理学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而另一方面,无论从遗传学还是“后天影响论”的角度来说,父母都是养育孩子的最佳人选。“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时间其实并不多,而这种需要也正是对于亲子感情的呼唤,陪伴宝宝一同成长,其中的欢乐与艰辛,会给父母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因此年轻的父母不要把孩子推给老人带。”

两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如果他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确认“我是可爱的”,任何需要帮助和关注的时候都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就会建立“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别人”的观念。频繁换环境和看护者,则可能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导致日后孩子没有自信心,很难相信周围的人。

另外,婴幼儿对于环境的改变看似无所谓,其实是很敏感的。

偶尔给宝宝换换环境,可以给孩子大脑带来新鲜感的刺激,有助于孩子智力成长。如果太频繁,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会造成隐患,如水土不服、乍冷乍暖等等,在心理上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定感。

为孩子找到“安全岛”

对于迫不得已要将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的新爸妈来说,想办法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岛”是一个权宜之计。

什么是“安全岛”呢?据专家介绍,家长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一个长久陪伴型的玩具,对于女孩子来说,“安全岛”可以是一个娃娃或毛绒玩具,对于男孩子来说,“安全岛”可以是一个小弹弓,或者是任何喜欢的东西。这种玩具可以在孩子突然面临新环境的时候给他以安全感。

保持固定生活习惯

虽然孩子有可能一段时期内在一个地方生活,但如果家长能够尽量让孩子保持既有的生活习惯,可以减轻孩子对新环境的不适症状。如孩子平时用惯的小闹钟、小枕头、小被子可随身携带,这样虽然“大环境”变了,小环境还是能给他一种一贯性的感觉。

教养方式达成一致

对于孩子来说,最忌讳的就是经常更换教养者,如果一个人一种方法模式,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矛盾感。因此如果孩子迫不得已要到处住住,家长一定要就某些问题与家人达成一致,并坚决贯彻执行。

总之,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了解宝宝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


模仿是人类的能力之一,这种能力在宝宝出生之后就具备了,并且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逐渐增强。宝宝这种模仿能力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就有模仿的能力了?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疑问,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解答。

模仿行为是一种复杂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个新生儿从来没有照过镜子,也从来没有玩过发现自己鼻子和母亲鼻子的游戏,但他们能看到你的面孔,马上联想到自己身体的具体定位,这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新生儿有着宽宽的前额,大而明亮的眼睛,微小的鼻子,柔嫩的皮肤,对爸爸妈妈来说像是一块带有磁性的吸铁石。当母亲第一次接触新生儿时,母亲的动作大多和新生儿面部的表情特别是眼睛的表现有关。

正像你对新生儿的面部感兴趣一样,婴儿也对你的面部特别感兴趣。当新生儿将成人的面孔与几何图形作出比较时,他们会首先选择人脸。在安静觉醒状态下,婴儿常以特别的兴趣注视着你的面部,他们不但有能力对于看到的面部作出反应,而且能正确地模仿你的某些表情。

本网站小编总结:宝宝的这种能力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早教的一种帮助,我们可以利用宝宝这方面的本领通过言传身教的给孩子传输一些正确的观念,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面前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让孩子有模仿不良习惯的机会。

怎样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规矩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太多太多的规矩了,家长要怎样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规矩呢,家长可以参照一下下面的内容来告诉家长来说对此有这种问题呢。

对于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1.不伤害自己

2.不打扰他人

3.不破坏环境

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至于孩子要遵守的规则,具体有以下6条: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6条规则,其实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妈妈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能随心所欲,“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并不能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早期教育

以下几个关键词,相信只要妈妈能够掌握,就能更成功地为孩子建立良好规则。

技巧关键词1:弹性

妈妈难题1:

定下一个规则后,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耐心,开始讨价还价。这时是否需要变通地修改一下规则?

管教技巧:

规则要有弹性,不是规则本身可以变来变去,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执行规则的弹性。

学过琴的人都深知练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专家建议,如果孩子表现出对琴棋书画的兴趣,家长不妨先带他去听,看或体验,比如小波的妈妈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学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会很长,过程也很枯燥。当孩子遇到了瓶颈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是的,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当你走过了,克服了,会非常棒。在你到达那个目标之前,妈妈愿意在这里陪着你。”

达达说,跟我学琴的孩子,我保证他入门,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从此以后,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分钟来练琴。10分钟噢!如果你说,大年三十儿要放炮,可不可以不练?我就说:可以放炮,但是宝贝,你连10分钟也没有么?

这个规则不仅适用于学琴,也适用于任何目标,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它就这么地简单——每天只有10分钟,却又这么地坚定——这一生的每一天,你都要为你的梦想和目标付出10分钟。早期教育网

技巧关键词2:探究儿童心理的秘密

妈妈的难题2:

规则一旦建立,肯定就有违规的时候,这时家长是否需要为此设立惩罚的原则?其中的分寸又是什么?

场景:

小熊妈妈规定:不许摸电源和电视荧屏,摸就打手心,小熊就先摸一下电视,再主动伸出手来让妈妈打。

管教技巧:

他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不提倡惩罚,而主张探究儿童内心的秘密。

这个场景是家长与孩子间最常见的冲突。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儿园封住所有的电源插座,不给孩子犯错的条件。对于其他的危险物品,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摸电视荧屏,可能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有人有房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给他电视机的包装盒,让他坐在里面体会,也可以说,电视屏幕上的静电对身体不好,去摸它是违背了“不伤害自己”的规则。幼儿教育网

技巧关键词3:松弛,安静,悠闲

妈妈的难题3:

孩子吃饭是很多妈妈感到头疼的问题,应该如何设立规则,执行规则呢?

场景:

天天妈妈深知,儿童教育专家都在强调减少孩子吃饭的压力,但天天的确是不追着逼着喂,就不好好吃饭。妈妈试过很多办法,但有些办法都不是特别有效。

管教技巧:

在吃饭的问题上,教育专家主张先调整妈妈的心态:请妈妈深呼吸,接纳孩子。比如孩子在1到2岁时有一个“和饭”的过程,他喜欢将饭从这个碗倒到那个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饭,但是,孩子的发育过程中,需要这种玩儿饭的自由。

吃饭的良性循环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饭,为孩子演示优雅的餐桌礼仪,全家吃饭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知道吃饭不仅是为填饱肚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是难得的与家人朋友沟通、表达情感的美好时段。幼儿教育网

吃饭的恶性循环则是:妈妈担心孩子吃不饱,这种紧张情绪令孩子恐慌或反感,然后更吃不好了。家长于是更着急,想方设法要求孩子进食,直至追着喂,最终让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彻底丧失。

技巧关键词4:上善若水

妈妈的难题4:

孩子在家、在幼儿园里学会了遵守规则,但在其它场所,遇到来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抢他的玩具或打他时,家长怎么向他解释这种矛盾?怎么说服孩子继续执行规则?家长又如何平复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带来的愤怒情绪?

场景:

妈妈教洋洋,公共场合的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游戏场,洋洋拿着一个小铲子玩得正高兴,另一个孩子上来就抢,洋洋不松手,他就打了洋洋一巴掌。妈妈看着洋洋吃亏,心疼得不得了。

管教技巧:

一个在规则中成功建构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种内在力量的。强大的内心力量像水一样,柔软,包容,却拥有改变对方的能量。

当这样的孩子面对冲突,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主动伤害别人,同时有明确告诉对方“不许伤害我”的勇气,在对方一再伤害自己的时候,敢于反击。

另一种是,选择离开,意味着接受这种现实,但不愿陷入这种斗争的姿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修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么了,我也知道我怎么了,我离开,因为我不想介入你这种不好的状态。而此时妈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根据上面所介绍的一些方法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真正的方法,对于家长教育孩子的真是的意思用来把孩子当成教育孩子的真正的意义。家长应该怎样通过那些方面可以成为对孩子有利的方法。

看宝宝如何从模仿走向独立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那么家长们如何能够利用这一点来让孩子们从“模仿”走向“独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此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吧,“模仿”对于孩子们长知识有着很高的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绝对信任、爱你没商量。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当你把宝宝拥在怀里,他同时也紧紧地抱着你,实际上是通过模仿传递他对你的爱,就像你爱他一样。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和宝宝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一、模仿的形式

1岁以内,孩子对语言有着极强的兴趣。他会听你说话,模仿你的语言。所以,你要面对宝宝说话,让他看到你的口型,这样,他不仅能尽早学会说话,甚至连你说话的语气、语速、语调都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

到了2岁,孩子更多的是模仿生活中的事情,比如洗脸、梳头、推车等,有时甚至有些创造性的模仿,喜欢玩过家家类的游戏。但是,模仿毕竟有好有坏,家长要懂得控制和规避风险。一定要把药品、清洁用品,以及剪刀等危险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3岁之内,有些动作绝对不能让他模仿。比如开火做饭、开微波炉、用打火机、插电源等。早教网

二、模仿的意义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孩子看到某一行为自己无法确定而不能完成时,儿童就不会模仿,而会苦恼和焦虑。或是儿童根本没有发现,也不能模仿,两岁左右最明显。比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带着巨大的喜悦。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儿童。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儿童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儿童智能和认知的发展。智能发展的阻碍必然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这都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的现象。

模仿有利于宝宝理解他人的情感

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它不仅仅在做动作如用手抓玩具摇鼓时活跃,而且在观察别人如何拿起摇鼓时也变得活跃。大脑会模仿该动作,同时我们会设想他人大脑中的意图:他想拿起摇鼓晃动发出声响。镜像神经元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体谅他人。再简单一点说,通过对周围人表情的模仿,宝宝学会了善解人意。

三、如何引导不同年龄的宝宝模仿

孩子从一岁开始,就会主动地去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语言。父母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要注意自己地言行习惯,尽可以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不过也不必尽求完美,因为孩子不只是模仿你而已。

孩子会走路以后,就会经常在户外走动,所看所闻也会丰富起来。对于好奇的人事,特别是喜欢的人,孩子都会主动去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对于“喜欢”最原始的表达。这时,父母就不能用严厉的语言来命令孩子不要去模仿了,而是应该用商量和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模仿好的方面。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让孩子学学和模仿汽车和特种车辆的喇叭和报警声,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它们的跑、走、飞和游的,如果孩子模仿不上来,家长可以给予正确引导。根据孩子的好奇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由孩子的好动、爱模仿来培养孩子的动作协调,以及灵敏的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四、宝宝凡是喜欢模仿别人怎么办

3-6岁是幼儿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喜欢模仿,说明幼儿观察力比较强,喜欢获得别人的认同,但是如果宝宝事事都模仿,不喜欢自己动脑筋想问题,凡事没有主见,确实应该引起家长的关注了。虽然说3周岁的宝宝喜欢模仿,但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不喜欢被支配,总是追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早期教育

如果宝宝喜欢盲目从众,胡乱模仿,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干预:

1、给宝宝讲模仿别人的坏处

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幼儿:凡事喜欢模仿别人,就会被别人瞧不起,认为不聪明、不能干,是个“跟屁虫”,这该多难为情啊。

2、鼓励宝宝动脑筋想办法

爸爸妈妈可以跟宝宝讲:“宝宝最聪明能干了!只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肯定比他们想的更好!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会干得更好!”

3、培养宝宝的独立思维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教给幼儿一些方法,想出一些点子、主意,开启宝宝思维的阀门,引导宝宝灵活地思考问题,并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导语: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模仿不仅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孩子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体现。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并引导宝宝模仿。

本网站小编总结:爱模仿是每个小孩子们的天性,这也是小孩孩子们学习的方法之一,平时家长们都要学会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正确的引导宝宝们的模仿行为,使其学习更多的知识!

鼓励宝宝模仿挖掘艺术潜能


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可以从孩子1岁半到2岁半时就开始,再大一些的孩子开始玩角色扮演游戏,尝试着扮演他们所观察到的大人甚至有些动物的各种活动或动作,有时甚至能模仿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对于孩子的这种能力或者才能,大人不要打扰或反对,而是应该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条件或环境,让孩子的这一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在人类最早的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占有突出的地位,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有一种快感。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模仿是他们最初的再现艺术才能的显石,不论他们模仿的像与不像,当孩子在模仿之前都需要经过认真的观察,模仿时都需要发挥各种思维能力,包括记忆力、想像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才能达到模仿的目的,孩子如果特别的喜欢模仿并且模仿的很像的话,很可能是孩子具有表演潜能的初步显现,大人们千万不要错过利用孩子的这一兴趣培养孩子潜能的机会。要知道,孩子的模仿不仅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坏处,而是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在领孩子观看了动物以后,让孩子模仿鸡是如何叫的、猫和狗是如何叫的,小鱼是如何吃东西的,小乌是如何飞的、小猫如何走路的等等。这些不仅能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而且对孩子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都是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也能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有条件的时候,给孩子提供观看别人艺术表演的机会,或者通过电视、电形等媒体给孩了提供观看艺术表演的机会,看过了之后让孩子学着模仿表演。观看士兵的操练、观察交通誉察如何折挥交通,过后让孩子模仿。对于孩子的模仿给以积极的肯定和及时的表扬,这些都对提高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存好处。不论是舞蹈还是表演,都是儿童智慧的组成部分,大人应当尽最的保留和发展孩子在早期显露的这份兴趣和艺术潜能。

你是否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专心学习的环境?


有许多父母在论坛里讨论孩子做什么都不专心,一心只想着玩让他们很头疼。其实孩子天性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者有限的时间教会他知识,再有一点就是教育孩子的环境不是十分理想,有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的话你一分钟都讲不下去。

如果在教孩子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小道具来拉回孩子的注意力保证集中,但是这道具要选择的合理与教的内容最好相关,帮助孩子联想带入式学习。 接下来请你检查一下,你一次所提供的"新鲜事物",是否种类太多,孩子在花了眼和花了心下,表现出浅尝即止的不专心就是很自然的。就如同摆了十盘八大碗的新鲜饭菜在孩子面前,他能专心只吃一道菜吗?还有有时学习内容太难、太容易、不符合兴趣,也会让孩子因跟不上或觉得没有挑战、无聊,都会让他无法专心。当孩子还是个不会玩玩具的婴儿时,许多妈妈就喜欢在孩子床头挂上许多玩具,以为如此可以给孩子较多的刺激,大脑变得更灵活些,其实对思绪仍处于混沌期的幼儿来说,太多的玩具,反倒干扰宝宝脑神经专心接受必要的刺激因此若想培养孩子专心习惯,首先就得将他的环境"净空",如把床上堆着的玩具收起;学习时桌上只留下必备的物品,收起其它玩具或杂物;一次只准许拿一个玩具出来玩,玩完收起后才能再取另一件;一段时间内只要求他完成一件事,但必须是有头有尾的完成,如此目标明确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容易集中。

本网站小编总结:对于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多以趣味启蒙为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这样会为他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好环境才能培养好宝宝


康建琴:创设一个整洁、美观、安全的家庭物理环境

实验表明,物理环境会对宝宝的心理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爸爸妈妈在布置房间时应当多加注意,尽可能为宝宝创设一个整洁、美观、安全的物理环境。

1.房间陈设

宝宝的房间简单实用就好,一张高低适度的床铺、一套跟宝宝身高匹配的桌椅就可以了。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摆放上书架、衣柜等。室内的桌、椅等家具要摆放合理,尽可能给宝宝留出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爸爸妈妈最好能在室内给宝宝布置一个“收纳角”,为宝宝准备一个玩具箱或玩具架,用来放置宝宝的玩具,每次宝宝玩完玩具了,就让他自己把它们放回原处,从小培养宝宝的良好习惯。

2.室内装饰

在宝宝房间的墙上贴上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可爱的墙贴,提升宝宝的审美能力,刺激宝宝的视觉发展。除了张贴现成的图画以外,爸爸妈妈也可以鼓励宝宝自己动手,画一些图片或制作一些小手工来装点自己的房间。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宝宝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调动宝宝的积极性,让宝宝很有成就感。

3.音乐熏陶

音乐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对边缘系统和网状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促进态度和行为改变。音乐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爸爸妈妈可以为宝宝选择一些轻柔或韵律感较强的音乐,让宝宝在音乐中提高听力和视觉空间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意志,陶冶情感。

4.排除安全隐患

家庭中安全是最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在他们有限的人生经验里还不太知道危险是何物,因此,爸爸妈妈们在家庭环境中要注意为宝宝排除安全隐患。

厨房:把厨房里的刀具、剪刀、易碎的锅碗瓢盆等都放到宝宝够不着的地方,在宝宝最可能打开的一些抽屉里为宝宝放上他自己吃饭用的餐具。同时,还可利用塑料罩把灶具的开关盖住,防止宝宝玩耍;另外,要把锅具的手柄移向靠墙位置,以免宝宝触及。做饭做菜时,要留心电器电线被宝宝拉扯或绊住,以免导致烫伤或跌伤等意外。

客厅:客厅中摆放了各种家具,宝宝蹦蹦跳跳,最容易出现撞伤、跌伤等意外,因此,要谨记在餐桌及茶几的边角套上柔软的套子。也应把窗帘绳夹高,否则宝宝玩耍时很有可能引致勒伤的悲剧。

卫生间:宝宝最爱玩水,卫生间自然是一个游戏之地。把水盆及水桶里的水全部倒掉,并把它们放于高处。还有爸爸的剃须刀也要收好,用完后要放回原处妥当收藏,以免宝宝模仿使用而被划伤。

李玲:营造一个民主、和睦、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

有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气氛是宝宝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宝宝的世界应当由爱、温存、体贴关怀和欢乐组成。

如果宝宝从小在这方面不能够得到满足,就好比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长此以往就会发生畸变。一些从小遭受父母毒打、很少感到亲情温暖的孩子,大多数容易形成冷漠或者残酷的性格,少数人则会格外地宽容和善良。总之,他们跟一般的孩子会有明显的不同。

但是,如果家庭中的爱过了头,这时候爱也会变成毒药,同样也会伤害宝宝的身心健康。一些爸妈由于过分包办代替,事事顺着宝宝的意思,很容易让宝宝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形成自私、任性、放肆、爱发脾气的性格。

如何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创造温暖的家庭环境?

1.和宝宝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爸爸妈妈有空的时候,要经常和宝宝一起做游戏,给宝宝讲故事,带着宝宝出去走走。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话题跟宝宝一起讨论,如宝宝喜欢的某部动画片、某个故事或宝宝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某个游戏等。在这些话题的谈论中,除了能增强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外,还能增加宝宝的自信心,令宝宝感觉到被重视、被需要,父母价值观的引导也会被自然渗透。

2.跟宝宝亲密接触,让宝宝切身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可以经常伸开双臂,给宝宝一个大大的拥抱,或摸一摸宝宝的头、拉一拉宝宝的小手,给宝宝一个甜蜜的吻。亲密的身体接触对年幼的宝宝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拥抱就可以使一个正在哭闹的宝宝得到安抚。许多缺乏身体接触的孩子大多没有安全感,长大后会在行为、情感、社交方面出现问题。

3.多鼓励宝宝独立自主,为宝宝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

应鼓励宝宝自强自立,给他较多的自由,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按个人的意愿去从事创造性生活,甚至允许他去冒险。但是父母也要有一定的权威,能对宝宝提出要求,但并不专制,能容忍宝宝的犯错。

4.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尤其不要互相攻击

年幼的宝宝感觉很灵敏,他会把家庭里的争吵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可能会使性格变得冷酷、怪僻。因此,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父母之间和谐相处是首要的条件。夫妻之间的争吵也许是难免的,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有时候父母的争吵也会让孩子体会到感情的复杂性,但父母充满攻击性的言辞则会给孩子带来恐惧、不安和焦虑。

5.家庭成员对宝宝的要求一定要保持一致

如今不少家庭中除了爸爸妈妈以外,还有爷爷奶奶等共同承担着对宝宝的照顾和抚养责任。老人们的一些做法和观念经常会和年轻的父母产生冲突,在对宝宝提出要求时往往会出现矛盾。这样不仅会让宝宝过早学会察言观色,形成不良的品性,同时由矛盾冲突造成的紧张气氛也会给家庭中所有的成员带来压力和不愉快。

因此,家庭成员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致,有问题可以在事前或事后做好沟通。平时,爸爸妈妈也要跟家里的老人多交流,建立好跟老人之间的情感,甚至可以带着老人一起去参加亲子班的活动,让老人一起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

刘丽湘:打造一个活泼有趣、乐学好问、文明礼貌的家庭教育环境

0-3岁是宝宝身体、大脑和性格发展最快的时期,如果爸爸妈妈能在这一阶段为宝宝打造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那么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宝宝放松地进行探索活动,激发宝宝的学习兴趣,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培养宝宝的良好品行。

斯宾塞曾说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完全改变孩子的境遇,即使是父母已经意识到这种不快乐境遇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但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家庭。”那么就让我们开始行动吧!

1.游戏环境

年幼的宝宝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他们通过游戏模拟生活,丰富自我,于是渐渐学会了生活,渐渐长大成人。因此,在宝宝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努力为宝宝提供一个活泼有趣的游戏环境。

父母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性别、兴趣和爱好为他们选择一些玩具,也可以和宝宝一起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玩具,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宝宝光有玩具是不够的,父母应积极参与到宝宝的游戏中来。父母既要指导宝宝如何去玩,启发鼓励宝宝去思考和探索,又要把游戏设计得生动有趣让宝宝爱玩。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宝宝的意见,引导宝宝遵守游戏规则。

2.阅读环境

阅读不仅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且还对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性格发展都有着正面影响。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技能的掌握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早期的家庭环境中形成的,是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儿童时期甚至是幼儿时期为宝宝创设一个阅读环境,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培养宝宝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经常在家中看书、看报会给宝宝留下深刻的印象,宝宝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拿起书本。父母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和兴趣,为他选择一些适合的读物,抱着宝宝一遍又一遍地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宝宝听。当宝宝稍大些,父母可以引导他们在倾听中积极思考、提问,并对故事的内容、情节加以评论。也许他们的评论会很幼稚,但父母也应当给予鼓励,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大有好处。

3.道德环境

宝宝就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随时都会在宝宝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如果爸爸妈妈希望宝宝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平时在家说话、做事的时候就要给宝宝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比反复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爸爸妈妈还可以让宝宝参与一些简单易行的家务劳动,从小培养宝宝的劳动美德。比如:可以让宝宝帮妈妈拿肥皂;在叠衣服时让宝宝帮忙叠一叠小手帕和袜子;给爸爸递张报纸等。许多父母对此或许不以为然,但是让宝宝充当父母的小帮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可以锻炼他动手动脑的能力,还能让他学会体恤他人、关心父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