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教育宝宝,在态度和方式上是要取得一致的。如何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取得教育观念的协同,年轻爸妈们可以这样做:

1让老人了解教育误区

不同的时代对于教育的观念也是不同的。在祖辈时期,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几乎是画等号的。而且,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容易因为爱孙心切,而会帮宝宝做太多事情,间接地让宝宝失去学习的机会。因此,如何让祖辈了解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请他们一起配合爸妈,是教育宝宝的关键。

2应与老人保持正确的一致性

在老人帮我们带宝宝的过程中,他们未必会了解我们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学习“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在外公外婆带宝宝之前先让他们恶补一下婴儿生理心理知识,了解教育的方法。当我们与老人在教育观念上发生差异时,我们一般可以这样做:

(1)聆听

老人有时候会固守一些传统的育儿理念,大多数还是可以被我们接受的,比如生理护理,比如辅食制作。只要不是严重的观念问题,我们就可以先听从或借鉴老人的意见,然后再慢慢和风细雨地把我们的观念阐述出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希望孙儿好的,只要我们做晚辈的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他们是会愿意接受我们的正确理念的。

(2)曲线救国——借别人的嘴说话

如果意见上真的与老人发生了重大分歧,也不要针锋相对,建议采取“曲线救国”的战略,即借别人的嘴说你想说的话,留些可以交流的可能性。因为在对待宝宝的教育上,我们与老人的目的是共同的,只要达成了科学教育的一致性,绕个圈子别跟老人拗可是很不错的选择哦。

结语:

一般情况下,祖辈们教育宝宝的“深厚功力”可以帮助年轻爸妈解决很多育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也给了年轻爸妈很多的启示。我们不妨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与他们一道,为宝宝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让全家老小因为教育宝宝,话题更多,关系更亲密,更快乐。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祖父母教养孩子的弊端与益处


祖父母教养的弊端

1、不能用现代科学的育儿观念来对待孙子。他们更偏向于“中庸之道”,对孩子出现的探险、尝试行为总是去阻止,觉得规规矩矩的才是乖孩子。他们不会尝试那些新的教育方式,更不能忍受孩子出现所谓的“叛逆”行为。

2、容易溺爱孙子。只要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祖父母大多会尽量满足孙子的要求;同时由于害怕出了差错子女会责怪,所以就加倍小心,事事顺着孩子;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不管谁对谁错,都偏袒自己的孙子,如此易让孩子变得任性和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3、对老年人的健康不利。照顾孩子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而有的祖父母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忽视了自身的健康。

4、影响亲子感情。和老人的疼爱相比,父母总显得比较严厉,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他,总是责备他,久而久之,就会使亲子间的感情出现不融洽的地方。

祖父母教养也有益处

1、祖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细心的照顾。现在的祖父母大多年纪都不是很大,有足够的体力照顾孩子。

2、可以为父母省去很多烦恼和时间。现在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上班已经很累了,如果休息时间都贡献给自己的孩子,估计身心都会很疲倦,对自己对孩子都没有好处。

3、也可以给老人带来很多欢乐。祖父母大多已经退休,晚年生活比较清闲,而儿女有没什么机会陪他们,通常都会很寂寞,有个小孩子照顾对他们来说真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的礼物。这也难怪为什么有些祖父母对孙子的爱超过对自己儿女的爱。

4、祖父母能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孩子,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祖父母不会像孩子的父母那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了,因此不会给孩子压力。

自由与限制,父母教养的潜规则


父母对宝贝的有效教养,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对宝贝设定限制的能力。

如果从宝贝开始可以自己行走起,父母就建立起正向的支持性的明确限制,并在任何的情况下保持一致。宝贝渴望冒险的勇气引导着他进行探索,而他的少不更事又会让他误入歧途,父母或教养者为他设定的界限给他带来了安全与保护。

对宝贝所作的限制实际上并不是要捆住宝贝的手脚,而是要对这个好奇的探索者以及他的环境加以保护,让他在给定的界限内放开手脚、更好地发挥自己。例如,处于学步期的宝贝在穿过街道或停车场的时候不想拉住大人的手。父母应该态度坚决地做出限制:只有拉着手才能穿过街道和停车场,没有别的选择。让宝贝学习乐意接受规则,并且喜欢去了解如何运用规则。

父母需要确定,宝贝的什么行为是不能允许的,并要做到始终坚持这样的限制。

对于不同的家庭和宝贝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采用的做法可以各不相同。设定限制把宝贝经受的挫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这正是每个宝贝在离开家门到社会上经受挫折的打击之前在家里必须预先经历的。如果父母确实不想要初学走路的宝贝把垃圾扔得到处都是,那么就应该把垃圾桶盖起来,或者关上门。我们要是不想让宝贝把架子上的食物随手拿光,就得把食品放到宝贝拿不到的地方。我们需要去教他不要拉扯小狗的毛,教他轻柔地抚摸小狗。剪刀和尖利的刀具是不能让他碰的,我们要学会把它们放在宝贝拿不到的地方。

当难以避免的事情发生的时候,父母要想尽一切方法坚定地转移他的注意力,用其他东西来吸引他。对宝贝有所限制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处。2岁左右的宝贝需要学习如何与全家一起分享家里的东西,而且父母们也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宝贝们有限的容忍度。正如一位母亲所说的:“我知道宝贝们的忍受程度,也知道我自己的。”

父母限制宝贝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会适当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惩罚。

并且,父母的限制是符合宝贝的年龄发展状况的,既不会要求太多也不会多于放纵。如果父母对宝贝的行为限制是适宜而又有效的,那么宝贝的内在自主性会获得较好的成长。

例如,我们已经准备出门了,宝贝正在玩玩具玩得起劲,母亲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宝贝硬抱了出来,这个2岁大的宝贝吵闹着、挣扎着……

当我们试图把哭闹、挣扎着的宝贝抱出门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标准出现了偏差,并没有用最佳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所做的行为并没有顾及宝贝的需要。宝贝需要事先提醒、需要有一个逐渐的过渡。在宝贝正玩得高兴的时候,突然要他停下来并不符合他的天性。宝贝不是要公然地违抗妈妈,而只是忠实于自己的意愿。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告别他原先的活动。如果我们同他一起坐下来,然后一起说“再见,玩具;再见,卡车;再见,小汽车……”使他能够从玩耍中轻松地摆脱出来。这不是一个什么“技巧”或者“方法”;这种教养行为自然而然地产生于父母和宝贝之间的互相尊重,以及父母对宝贝的了解。

宝贝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的感受、想法、行为与成年人是不同的。

一个2岁的宝贝跑到外面的路上去,只是要去把他的球捡回来,想法突然间产生之后,紧接着就是行动,中间不会有任何的思考。如果一个宝贝非常喜欢小伙伴的某个玩具,他就会去把它“拿”来。成年人在有了欲望之后可能会停下来,掂量一下所要采取的行动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是否符合规范与道德,而宝贝往往不会这么做。例如,在桌子下爬来钻去的子仁或许是觉得好玩而这么做,因为坐在儿童椅上实在不是他的所愿,并且他也不可能安静地坐在那里听大人们说话。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先想宝贝所想”。

如果父母在做出决定时首先从宝贝的立场考虑,那么对他们的教养就会具有很好的效果。

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最初我们总是感到担心,害怕会让宝贝们控制了我们,因为我们觉得宝贝小不懂事,我们只需要教育他们听从大人的话按照大人的意思去做就行,也许我们自己就是带着这样的观念长大的,我们的父母总会说“我是你妈,才会管你……”于是,我们今天也用相同的方式去教养自己的宝贝。然而,我们发现顾及宝贝们的观点实际上有助于对他们加以监督和管理。

了解宝贝成了我们懂得如何去教养他们的关键,他们知道是我们在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我们会帮助他们成为听话的宝贝。爸爸妈妈最了解他们,在他们心里和我们心里对这一点都确信无疑。

如果父母在宝贝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宝贝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

那么,这种亲子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支持、相互接纳的稳定关系。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宝贝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例如,当子仁听到“小姐姐坐得好”时,那也就表示“我不如别的宝贝好”……父母常常会不自觉地说“你看XX会讲故事”,“XX会自己吃饭”,“XX的画画得真好”……这种方式会让宝贝产生羞愧,感觉父母并不全然地对待自己,父母爱的前提是“我要比别人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小的时候对父母的要求做出妥协或遵从,到宝贝11-12岁时,也会产生大的亲子关系冲突,因为在宝贝的心里,对父母的信任是有条件的。

独生子女性格分析与教养原则


独生子女性格分析

很多人对现在的小孩子的印象,大部分都是娇惯、霸道、脾气大等。其实,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出现的人格特质会有以下几种。

占有欲很强

宝宝从出生开始,家中所有的资源都由他独自享用,大人的宠爱也是他一人独占,长期下来,孩子就会觉得这些理所当然都应该是他的,而不应该和别人分享。如果家中来了其他的小朋友,宝宝也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食物、玩具等。

独生子女因为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不管是财力、相处的时间、父母的注意力等,各种权利都比一般家里有1个以上的孩子的家庭优越。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的爱不会被分散,陪孩子的时间相对也会较多,孩子拥有父母全部的爱,而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一旦有人来分享,他们当然会很不乐意。

容易霸道

“我家的东西都是我一个人玩,为什么我要分给他玩?”刚到幼儿园的文文每次与同学玩游戏时,总会一个人霸占着玩具,任凭老师怎么劝说也不愿意分给其他的小朋友,让老师不知道如何是好。

独生儿已经习惯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一个人所有,除了极高的占有欲之外,还可能出现“霸道”的行为。在没有与他人“分享”习惯的前提下,不管与同龄的孩子还是其他人相处,都会用非常自我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事情,所以大人总会感觉孩子比较霸道,不愿意与人分享。

高傲的态度

因为是唯一的,所以他习惯了所有人对他的宠爱,特别容易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比其他人重要、特别。虽然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主要是因为父母的宠爱,但是若不帮助孩子戒除这些陋习,就有可能造成孩子日后与同伴之间相处困难。

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会很不适应,他会觉得有疑问:为什么周围的人都不像爸爸妈妈那样把自己的话当圣旨?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自以为是、高傲的态度,很容易让孩子有不合群或是跟其他孩子起冲突的情况产生。

依赖性强

伴随着孩子的高傲态度,他的依赖性也会比较高。现在很多父母太过宠爱孩子,总是什么事情都帮他们打理得妥妥当当的,几乎是替孩子做好全部的事情。这样不但阻碍了孩子接触生活经验的机会,从小就依赖父母的结果,还会减少他们和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也会相继产生。

爱孩子并不是必须帮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也不是要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着接触新事物,学会独立自主,这样他们的人格才会健全发展。

会有孤单感

现在的独生子女不像以前那样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陪伴他们的只有父母,当父母忙碌时甚至完全没有人陪伴他们,因此难免会有孤单感。因此,他们会很渴望结交其他的朋友,也会主动走近人群,试着与他人沟通相处。

独生子女教养原则

父母的教养原则一致

在教育孩子之前,爸爸妈妈应先针对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沟通,尽量将彼此的观点跟看法提出来,提出各自希望的做法,然后通过协调达到最和谐跟适合孩子的方式,这样才能减少因为父母教养观点不一样而产生的矛盾,孩子也不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给孩子提供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多给孩子制造可以和其他人相处的机会,如假日可以带孩子去拜访朋友、参加家族聚会,让孩子通过和其他人的相处过程学习怎样和同伴相处,且有机会与他人进行人际关系互动,另外父母们也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教养方法和经验。

家长在生活中就可以随时随地根据机会教育孩子

“这个蛋糕分一半给妈妈好吗?”通过这些过程教孩子学会和他人分享。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享心事,所以要让孩子多和他人相处沟通,与玩具、娃娃说话也有助于帮孩子抒发情感。

鼓励孩子的具体行为

适度地给予孩子鼓励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在鼓励时,还要告诉孩子到底是他的哪种行为值得鼓励。很多家长在鼓励孩子的时候都会说:“你好乖”、“你好棒”,但是具体好在哪里却没有告诉孩子,孩子并不知道他们的哪种行为是令人赞赏的,只有实际的鼓励和赞美才能让孩子知道他们哪里做得比较好,并且可以在以后重复这些行为。如“你把玩具收拾得好整齐,真棒!”让孩子了解自己真正好在哪里,这样除了能让宝宝了解自己的优点之外,也能减少与外界标准的落差。

父母多发现孩子好的行为

父母总是能轻易看见孩子的缺点,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你错了,你不该这么做。”父母应调整自己的观念,积极发现孩子良好的行为,或积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这样孩子的缺点才能逐渐被良好的行为所取代。纵使孩子有缺点与不足之处,家长也要学会欣赏好的部分,逐步将不完美的部分给改正掉。

家长不断学习

现在有很多教养孩子的资料可供参考,所以家长要多学习相关的知识及经验,而且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通过学习,学会如何抒发自己的情绪及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有些父母对孩子其实有满腔的爱,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或行动体现出来。

孩子对事情的认知度和大人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这个过程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多学习如何和孩子沟通,了解用哪些方法教育孩子会更好,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解决,多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结语

父母的教养方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相当大,父母的用心更重要。现在的子女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身上总会有点小缺点,家长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养方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就一定会有个可爱又懂事的宝宝。

老人带孩子的利弊分析


那天妈妈群里有两个妈妈在为孩子爱打人犯愁,一个妈妈说孩子两岁半快该上幼儿园了,跟小朋友在一起,别人玩了他想玩的玩具他抬手打,别人没招他惹他,也是嘴里喊着“打”手就挥上去了。这让妈妈很犯愁。孩子从小是姥姥带的,姥姥对孩子感情好得没话说,但也把孩子惯得嚣张跋扈。

爸爸妈妈每次吵孩子,姥姥都会护着。

另一个妈妈说他们家孩子也是姥姥带,这个妈妈原本觉得孩子姥姥还比较注重育儿方法,譬如姥姥没事会看一些育儿书籍什么的。可是他家的孩子也会打人,但不是谁都敢打,而是只敢打姥姥。

群里的妈妈都说问题出在孩子不该由姥姥带,父母亲自带的孩子一般没有这种毛病。这里牵扯出一个问题,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这两年被叫得很热,针对隔代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到底隔代带孩子好,还是父母带孩子好?我们可以用妈妈们提供的案例说明一下:

隔代教养情境一:

要吃饭了,宝宝刚拿起勺子,姥姥赶紧夺过来:别弄洒了,姥姥喂你!孩子要喝水,他想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水。姥姥赶紧叫着:哎哟宝贝,小心烫着你的手,来让姥姥帮你倒。倒好了会接着说:水太热了,姥姥帮你吹吹,冷一下再喝!好了,现在可以喝了,来,姥姥端着你喝!

矫正情境: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孩子自己来吃,即使洒到桌子上流到衣服上也没关系!喝水的时候,孩子:妈妈,我渴了,要喝水。妈妈:你的小杯子在柜子里,喝水自己去倒吧。分清热水和凉水,不要被热水烫了!等热水凉一些再喝。唔,真棒!现在妈妈也渴了,宝宝能帮妈妈倒水喝吗?宝宝:可以哦!妈妈:哇,宝贝你真棒!

隔代教养情境二:

宝宝在看动画片,老人歪在沙发上假寐。宝宝:姥姥,你看大雄飞起来了啊!为什么他坐在那个上面就可以飞呢?姥姥:哦,他会开飞机吧!宝宝:不是啦,不是飞机啦!姥姥:快看吧,看完跟姥姥睡一会儿去!

矫正情境:宝宝:爸爸,那个一闪一闪的东西是什么?爸爸:是火箭在夜空中飞行吧,啊,不!这个是宇宙飞船呢!宝宝想知道什么是宇宙飞船吗?爸爸给你讲啊……

很明显,老人容易事事包办,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容易缺乏活力。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同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语言以及智力上的刺激。也会有耐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而现实中,父母却很难做到亲自带养孩子。因此在无法实现父母带的情形下,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养中,譬如下班后,譬如周末,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互动,称赞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不当的行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示范的话,孩子会较孝顺。早教专家冯德全有本书叫《谁说爷爷奶奶不会带孩子》,书里提到老人带不好孩子的关键词如:包办、代沟、纵容、过度忧虑、生活闭塞、文化缺失等。但他认为如果爷爷奶奶肯放手,懂得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爷爷奶奶也可以带好孩子。冯德全为此提醒老人:有些话,千万不能说——你爸爸小时候还不如你呢!/别怕,我去跟你爸说!/你妈不要你了!/你真笨!/看看邻居奶奶的孙子!/你和你爸一个德行!/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你可别像你爸似的,将来没出息!/当班干部太影响学习了!/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吗?

怎么样,这些话是不是比较耳熟?但愿老人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在以后的育儿中多多克制。也希望爸爸妈妈们为孩子规避不良的语言环境,创造优良的探索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健全地成长。

孩子有问题都怨老人?这个锅老人不背!


“外婆三年带两娃患上抑郁症。”

这个新闻标题炸亮了开学季。李阿姨退休在老家过得相当滋润,噩梦从女儿生了二宝,让她去带娃开始。带娃没半年,李阿姨暴瘦10多斤,去医院一查,患了中度抑郁症。李阿姨跟张昌勇医生坦白,“现在带孙辈真累,生怕有个闪失。最怕就是孩子生病,女儿女婿埋怨。更让憋屈的是,帮带孩子,还时不时被女婿抱怨。”

李阿姨的故事绝不是个例,老人已经成为带娃主力军。据统计,2岁半以内的儿童,60%-70%由祖辈照顾,3岁以后则占40%。记者随机抽取12位老人采访,超过七成的老人表示:带过一个娃,已经累怕,再带一个,有心无力。张昌勇医生也表示,每天接诊的失眠老人中,三成就是带娃、情绪焦虑引起的。冯少慧医生指出,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老人带小孩的压力越来越大,出现情绪障碍的老人明显增多。

老人带娃还要被抱怨

老人给孩子吃个糖

妈妈:“妈,跟你说多少遍了,不要给孩子吃甜食。”

姥爷:“孩子眼泪汪汪就想要吃,十天半个月吃一个没事的。”

妈妈:“跟你说没用,他蛀牙了,就怨你。”

老人帮带孙儿

妈妈:“孩子这学期成绩怎么差?”

婆婆:“不算差,老师说了是中等。”

妈妈:“不是我说啊,妈你电视费别交了,你看电视孩子也跟着看,成绩怎么能好得了。”

婆婆:“我天天督促他做作业,他去上课我看会电视哪里影响他了。”

妈妈:“电视可以看,那个诱惑在那儿,叫孩子怎么静心学习。”

老人天天给孩子做早饭、中饭、晚饭。

妻子:“今天宝贝去体检,医生说体重超标。”

先生:“那小子可得加强锻炼,明天开始咱家打羽毛球。”

妻子:“什么鬼?主要是爸妈做饭要少放点油,少放点盐,少放点糖。别老给他加鸡腿和五花肉了。吃胖了,孙子减肥可就辛苦了。”

把孩子甩给老人,长大叛逆了,怪老人太溺爱。把孩子甩给老人,有坏习惯,怪老人没监管。把孩子甩给老人,跟父母不亲,怪老人没教好。

有人说:“不是你催我生的吗?”“不是你想抱孙子的?”“你又没事做,帮我看孩子怎么了?”

让老人常常见到孙儿,共享天伦之乐,这没错,但这跟让老人主要带娃,是两回事。

你得明白:老人有能力帮带娃,愿意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作家李清浅写过一篇文章,感谢婆婆不帮她带孩子:

快当妈妈时,她和先生手忙脚乱,婆婆却因为放不下老家的猪和鸡,不肯上来帮忙。李清浅也曾对婆婆心生怨怼。双职工带娃很累,但她和老公却因全程参与孩子的吃喝拉撒、吃喝玩乐,更有默契。孩子也对爸妈超亲昵。对比闺蜜,刚生娃时很安逸,婆婆排除万难帮她带娃,结果,孩子到四岁,只粘奶奶一人,爸妈都是外人。睡觉没有奶奶就睡不着。

后来,李清浅的婆婆因此内疚。但李清浅的回答却令人欣慰:“妈,说实话,当初你告诉我不能帮我带孩子时,我是有点怨你。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我的要求其实挺自私的,您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我不能用孩子绑架您的晚年。而且现在回头看我自己带孩子的这段经历,我的收获真的太多了,我反倒感谢您拒绝帮忙。”

生娃是成年男女的相爱本能,育儿才是成熟父母的责任担当。

带孩子是父母最不该偷懒的事情。今天老人帮你带娃,你该感恩戴德。明天娃娃不跟你亲,你谁也怨不得。孩子不会因为你贡献了DNA而跟你亲,你得把屎把尿,得用奶粉、米汤一点点浇灌,把小肉球养成大胖小子或者白嫩小姑娘,你先有付出,ta才有依赖。听过来人一句劝:要想娃长大心里有你,能自己带,尽量自己带。

工作忙,不是不带孩子的借口。

五个月以前,灿辉和妻子每天六点半从佛山挤公交、转地铁,来珠江新城上班,晚上八点半从市中心回佛山桂城,倒完地铁和公交,回到家十点,老妈已经哄女儿睡着。和城市里的很多人一样,他们以为努力搬砖就是好爸妈,可实际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却周一到周五碰不了头。直到弟媳生了双胞胎,老妈不得不回老家去照应。他们以为没办法,结果也逼出了办法:两人重新租了离工作地方近的房子,把女儿带到附近上学,灿辉六点起来做早餐,妻子吃饱带女儿去上幼稚园,五点半灿辉去接女儿放学,妻子回来做饭。房租贵,开销大,灿辉就多接几份编程外单。带娃难,哄娃难,妻子加完班回家还陪女儿认字画画。哪有谁那么容易就为人父母呢?都是风里来雨里去,一家人才能扯断骨头连着筋地相爱。

我们批判物质上的啃老,成年子女不能独立,吃父母的,穿父母的,压榨父母的养老钱去买车买房,摆明就不孝。但差使父母帮带孩子,无异于让他们退休再上岗。他们这辈子,好好读书,为了找到好工作,好好工作,为了找到好对象,好好恋爱,为了组建好家庭,好好努力,为了孩子能读书,好好努力,为了孩子能找到好工作,好好努力,为了孩子能买到房成个家。忙一辈子,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老了老了,以为能为自己活一把。没想到,还是要继续拼命,为了孩子的孩子。霸占父母的晚年时光,何尝不是精神啃老、体力啃老?这种不孝大概就如王尔德说的:“你不知羞耻地索取,毫无感激地接受。”

本文采编有删减,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根据老人带孩子的经验,作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自我反思


引言:家中一个孩子,所以把孩子看的太重,总觉得隔辈带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其实问题是避免不了的,老人带孩子也许问题会很多,但自己带孩子问题照样不会少,不要孩子教育不好就怪在老人身上。他们多大年纪了,把我们养大就不易,何况还帮自己带孩子。我觉得在指责老人时首先要反思自己。

那么我们先看一下老人带孩子会出现的问题:

1、有一个奶奶,说自己的孙子命里缺金,立马就把自己的金戒指摘下来塞到孩子的嘴里了,三个月的孩子一下子就吞下去了,差点丢了性命;还有一个奶奶,新得了孙子,高兴极了。要按照“习俗”用钱给孩子洗澡。结果孩子皮肤严重过敏,浑身起大红疙瘩,哭闹个不止。

2、在幼儿园里头,在游乐场里头,孩子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老人趁他不注意嘴里塞一个水果。在老人看来:只有这个时候,孩子不会轻易抗拒,塞一个,孩子就会吃一个。吃一个,就算一个。老人做得对不对呢?实际上这个小小动作极易破坏了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有些孩子上学的时候,为什么他的注意力不好?实际上就跟他小时候一点一滴的这种“被打扰”有关。

3、孩子撞在桌子摔倒了,老人赶紧将哇哇大哭的孩子抱起来,“打它,桌子不乖,撞到宝宝,打它……”这是育儿还是害儿呢?这样的教导,让孩子是非不分,长大后,往往将自己的失误和过错推到客观环境或者别人身上,这样的孩子,不善于自我总结和纠正,也终究会变得自欺欺人。

4、老人怕冷,于是他们也习惯地给孩子穿很多。孩子是纯阳的,他不怕冷,除非他的体质生下来就偏弱。结果孩子一运动,就容易出汗,汗凉了,孩子一热一冷,反倒更易生病。

5、老人最常跟孩子说,慢点跑,别摔着。一岁半以后,其实经常是爷爷奶奶稍不注意,孩子一溜烟就没有了。于是老人害怕:我干脆抱着他好了。经常抱着孩子会导致什么情况?一旦会走路的孩子,反而不愿意走路了,老想让大人抱着。孩子也会形成了不敢冒险的意识

,前面有危险,还是呆奶奶身边好了。这样很容易养出胆小的孩子。

6、孩子一哭闹,什么糖、汽水、零食都给孩子吃了,疼爱孩子到无节制的地步。老人也不知道什么食品添加剂,也不知道零食危害孩子健康,更不知道添加剂会损害孩子的大脑。

以上列举了老人带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老反思一下,做父母的我们会不会同样出现这些问题。

1、就拿孩子取名字来说吧,很多父母不惜花钱让取名字的人专门给孩子取个不错的名字。根据什么五行呀、星座呀等等。虽然没有给孩子造成伤害,但同样也是迷信。当这种迷信发生在其他地方,不一定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2、父母把饭做好了,不管宝宝是在玩游戏或者是在看故事书,都会打断宝宝,让宝宝先吃饭,吃完饭再玩。这种做法和老人的做法区别不大吧。

3、孩子小,喜欢仍东西,父母不制止,甚至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扔东西是正确的,慢慢养成仍东西的习惯。同样,老人在孩子摔倒后,责罚东西而不是孩子,也是让孩子养成了一种习惯。其实不管是父母还是老人,只要是不好的习惯我们都应该制止。

4、年轻的父母带孩子没经验,也经常给宝宝捂得厚厚的,这只是因为爱,想让孩子觉得更暖和。虽然这种爱的方式不正确,但是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错,所以不要拿老人说事。

5、孩子在外面玩时,我们父母是不是也在喊:“宝宝慢点,别摔倒了。别到处摸,很脏的,一会怎么吃东西。”难道和老人的做法不一样吗,多么相似呀。

6、现在的孩子,哪个不吃零食,家里没有了,父母就会主动买回。不仅仅是老人不知道食品添加剂,很多年轻人更不懂得,认为孩子爱吃的一定要满足他。

作为父母的我们,我们是老人带大的,无形中我们不知不觉的把老人教给我们的再教给孩子,虽然有些不正确,但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带孩子的方式呀!不要否决老人,同样也否决了自己。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通过实践慢慢的给自己的孩子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希望我们能爱老人,虽然我们给予老人的爱永远比不上给自己孩子的,但我们要珍惜老人把我们带来了这个世界,是他们一点一点把我们养育大的。所以我们要给予尊重,不要再拿老人说事。教育宝宝首先要懂得尊重和孝顺。

如何与宝宝谈性?


动笔之前,陪儿子在厕所解手,儿子重申,“妈妈你是女人,我是男孩儿。”我说,“对啊。”儿子接着说,“我喜欢当男孩儿。你喜欢做女人吗?”我说,“我当然喜欢做女人了!”

我怀女儿6个月时,参加中学同学的聚会,席间一位同学的儿子跑到我面前大声问我:“你的肚子怎么这么胖?”哄堂大笑之中我告诉这位独生子:“我怀孕了,肚子里有一个小宝宝。”

我的儿子Sam比较幸运一些,他目睹了我孕育女儿的全部过程,亲眼看着妈妈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还跟着我去医院听到了妹妹的胎心跳动,回家后兴奋地逢人就讲“我听到妹妹的心跳啦!”有时他也跟着我翻看孕期书籍中的画片,看看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长大的。当时才两岁多的Sam,已经知道了自己也是这样长成的:一粒妈妈肚子里的小种子,长啊长,长到9个月,妈妈肚子装不下了,医生就把妈妈的肚子切开,把他取出来。

因为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剖宫产,在面对Sam最初的好奇心时,我走了一条捷径——告诉Sam他和妹妹都是从妈妈肚子里取出来的。一起洗澡时他看见我的刀口,多次很心疼地问我“疼不疼?我能碰一碰吗?”“切你的刀子有多长?有感觉吗?”随后很甜蜜地抱住我,仿佛体会到经受了这么深刻的痛苦生出他来的妈妈一定非常爱他。

不过我的心里还是紧锣密鼓地做好了思想准备。终于在他四岁多的一天,有了第一次这样的谈话(原话是英语)——

当时我们俩准备洗澡,脱好了衣服我坐下来小便。Sam以前观察过多次,知道他和爸爸站着小便,妈妈则坐着。今天他问我:

“你怎么从屁股里撒尿?”

我告诉他:“因为我没有阴茎。”

“为什么?”

“因为我是女人。男人有阴茎,女人没有。”

“我要你也有阴茎。”

“那我就不是女人了,也就不能生孩子了。”

“为什么?”

“因为小孩子一般是从女人在这个部位的产道里生出来的。”

“可我是从你肚子里钻出来的。”

“是的,那是因为医生认为妈妈自己生太危险,需要他们帮助。但是一般来说,你应该从我的两腿中间分娩出来。”

“从你的屁股里出来?”

“不是。是另外有一条秘密通道,不是我们拉屎撒尿的地方。”

“在中间的一个开口?”

“对,中间的开口。”我当时心里很惊讶他怎么一下子知道了这条通道的准确位置?转念一想也合情合理,一向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Sam其实是根据自己身体的构造推断出来的:撒尿的开口在前、拉屎的在后,那么妈妈说的第三个开口肯定是在中间喽!

Sam一边洗澡一边想,又问了我一个更富挑战性的问题:

“那当我还是一粒小种子的时候呢?也是医生切开你的肚子把我放进去的吗?”

“不是,是爸爸通过我身上的秘密通道放进去的。”

“中间的那条?然后我就长啊长,长成这么大,然后他们就把我取出来啦!”

“对啊!”

“切开你的时候疼吗?”Sam第N次问我。

“不疼。”我第N次回答。

“因为他们给你打麻药了!”他很权威地宣布。这场谈话到此结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