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

我喜欢撕扯家里养的花啊草啊,总是把漂亮的植物撕得乱七八糟。我还喜欢我们家的小猫,我总是把它的毛拽得一撮一撮掉下来,拽得小猫直叫唤。跟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喜欢拿手打他们,拿嘴咬他们。

妈妈说

我家宝宝就是喜欢动手。他似乎天生有一种攻击欲望。有时候他打了爸爸的左脸,爸爸还把右脸也伸过来让他打。我想,孩子还小,让他自由放纵一下也没什么吧。这样等他上了幼儿园,也不至于被人欺负。

专家说

孩子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有个阶段常常会咬人、打人,这时候他是在发展他的口、齿和手的功能。但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就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变得缺乏同情心,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不是正向的培养方向,也会使人在社会中处于孤立状态,难以融洽与他人的关系,不利于其发展。

因此,当孩子有上述行为时,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纵容鼓励,而要告诉他,打人,别人会疼的,“如果小朋友打你,你会不会疼?”要告诉孩子,小动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撕烂了,它会哭的”。用这样的方法一点一点培养出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的安慰行为能力,从而使他学会在别人碰到问题的时候,去安慰他、帮助他。

从同一个起点,迈向不同的方向,带给孩子的,也是不同的未来。

什么是安慰行为?

安慰行为指我们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如烦恼、哭泣等,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帮助他人消除消极情绪状态,变得高兴起来的行为。

安慰行为是关心他人的一种表现。其产生基于儿童对他人的情绪具有理解能力,同时要有关心他人的意识,也就是同情心。

安慰与助人、分享、合作行为,是人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

安慰行为对宝宝的未来有什么意义?

安慰行为对宝宝顺利融入社会、协调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安慰行为能力发展好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个性,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引导,则会导致孩子的不良个性,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1—1.5岁是儿童安慰行为能力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因此,父母要在这个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安慰行为能力。

怎样培养宝宝的安慰行为能力?

在游戏中培养。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游戏是培养儿童高级情感的最好途径。如:在“学做事”的游戏中,由孩子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等各种角色,享受做大人的“特权”,扮爸爸妈妈的,要做大人应干的事,打扫卫生、做饭、上班……而扮演宝宝的把平时的拖拖拉拉、撒娇也认认真真地表现出来。“爸爸”、“妈妈”觉得“宝宝”真难管。这种转换角色的游戏,让孩子很容易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体谅自己的爸爸妈妈,爱父母的感情也会由此加深。

在榜样模仿中培养。同情心不是靠强行灌输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需要的是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是从外在到内心,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要重视自身的情感修养,以良好的行为去激发孩子的美好情感。另外,还要善于从周围人中找到具体的榜样,或在专门的儿童早教图书、电视中,为宝宝寻找富有同情心的榜样,创造时机让宝宝去学习、去模仿,培养他的同情心。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机培养。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随机对宝宝进行同情心的教育,从而把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例如在游乐场玩的时候,一个小朋友跌倒了,要及时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拍拍他、拉拉他。当他看到小朋友在他的安慰下不哭了,就会获得内心的成就感,进而促使他强化这种安慰行为。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一岁一个月的宝宝显得很没有同情心


虽然小宝贝不懂那么多,但肯定一点是可以让她懂的:妈妈伤心了,妈妈哭了。我家小虫子很早就能和妈妈共鸣痛苦,但仅仅针对妈妈的痛苦表情和眼泪(也附带其他家人),只要妈妈表露这个迹象,她哭得比妈妈还快、声音还大。我常常利用这一点去教育她,很管用。

但对于她不懂的,比如妈妈疲倦了,她根本不予理会。妈妈再累也得听她的,跟她玩。因为小虫子连自己疲倦是什么滋味都模糊着呢。

语语妈的回复:

楼下这位妈妈讲得有道理。语语宝宝也有这样的情况:语语第一次把小碗从餐椅上往下扔在地板上的时候,奶奶和阿姨都发出惊呼声,语语从此爱上了这个“游戏”。语语有一阵爱掐人,在她掐我的时候,再疼我都忍着不嚷嚷(也让爸爸爷爷奶奶学我样不吭声),不多久语语就放弃这个爱好了。

championwu的回复:

这与同情心没有关系的,因为13个月的宝宝其实不懂。但是,在她们探索世界的时候,她们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却很注重,这就是为什么专家要求大人一边教宝宝不能咬人,一边要求大人在被咬的时候,无论多疼也要装成若无其事。你想,宝宝做一个动作,能造成大人惊慌,这对她是怎样的成就,她怎么不会重复?

yangqin的回复:

谢谢各位高手妈妈的指点,这两天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小家伙生气时,只会啪啪地打自己的脑袋,打完就不生气了,似乎本质并不坏,没有“害人之心”。

幼儿补习班真的那么重要吗?(幼儿入学准备)


前言: 如果你是家长,我只能说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您的孩子在国内上学,英语对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说每门学科都是很重要的。就算您打算送孩子到国外深造,学会英语起码也丢不了自己。不要把英语想成是一种压力,最起码也是一项语言技能,而且年龄小的时候是最有语言学习天赋的。

强行灌输只会拔苗助长

家长没有必要在大班阶段填鸭式地猛塞知识,来应付小学的入学测试,而是应该调整好自己和孩子的心态,自然、放松地面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涯。郭宗莉说,家长强行灌输孩子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反而会拔苗助长,让孩子惧怕入学;如果家长提前灌输他们很多小学才教授的学习内容,反而会影响他们上课的听课效率。

一般有资质的幼儿园大班都会开设与小学衔接的课程,如认拼音、识汉字、做加减、念英语等。孩子如果将幼儿园所学知识统统掌握,已经足够为小学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这个年龄段应该是孩子最爱玩、也最该玩的时候,他们天生有能力在玩耍中学习,不该扼杀这种天性,牺牲玩乐的时间而接受枯燥的课堂教育。入园指导

补习班的作用只是一时

有些补习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给宝宝猛灌生字,做大量的加减运算,表面上看上去成果斐然,宝宝会念了许多字,会算了好多题,但爸爸妈妈看不到这种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一时的,因为宝宝并没有真正理解、吸收。他只是记住了这个图形发这个音,那一串符号后应该写那个数字。

其实,宝宝对字或数的认识都是由形象思维慢慢发展到抽象思维的,只有他脑中积累了一定的实物、场景、对书的概念才能融会贯通、真正掌握。而这需要长期、持续的培养,不是短期临时的补习班可以做得到的。而幼儿的思维方法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无论是教授汉字还是算术时都要引入实物,和具体的活动相结合。

学前教育家长作用更重要

“小小孩”仅靠其在一堂课上所学所会其实很少,重要的是让父母了解掌握自己宝宝的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在生活中“因材施教”。比如带宝宝去一次超市,他可以学到好多生字,做好多加减运算。生活才是宝宝最好的课堂,并不需要专业的教具或正式的教室。这个阶段应该让宝宝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可以在他脑中形成“学习是快乐的”这种观念,帮助他愿意学、喜欢学。而并不是真的要教会宝宝多少东西,如果让宝宝从小就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那真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入园须知

入小学应有的准备有哪些?

家长要调整好宝宝的心态,让他们憧憬小学生活。

家长应该为大班孩子们增加与小学进行直接交流和参观等活动,提前让孩子熟悉小学的教学环境,从精神上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家长要模拟小学的环境,让宝宝提前适应小学生活。

家长可以将原先午间睡觉的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少,和小学作息时间提前逐步接轨。

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来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有任务意识,同时加强大脑意识形态上的深入化。

本网站小编总结:虽然补习班教育局屡禁不止,就算禁止了又怎么样,你可以阻止了平乡的假期补习,但是你能阻止了其他的县乃至其他地区的补习吗?如果别的地方的孩子假期进行了补习,自己孩子不补习,那么功课可能就有差距。我认为假期期间给孩子找一个老师补习一下以往功课差的地方很有必要。但是假期如果老师打着补习的的幌子去教新课,整个班的去补习,那教育局就应该勒令停止了。

工作or孩子哪个更重要?


自从上幼儿园起,孩子就算开始融入社会生活了。每学期开学一次家长会,六一、十一、元旦联欢会,中间还会有家长开放日、运动会等,幼儿园都会邀请家长亲自参加。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关系,不得不缺席这样的活动,当时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重要,可是偶有一日,可能会突然发现,请一次假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真有那么难吗?

孩子幼儿园组织活动我与他爸爸由于工作忙,很少参加,昨天孩子说每次活动别的小朋友都是父母参加,只有他是姥姥。希望我与他爸爸去一次,因为幼儿园明确提出希望是孩子父母去!我说工作忙。他说要不你去一会,再把我转给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我听了真的很惭愧和心酸,因为上次活动,由于我和他爸爸没有参加,是姥姥去的,但是他姥姥要参加什么会议,参加一会就把他交给别的家长了。我发现由于我一直以来认为幼儿园每次组织活动都是工作日,还要求父母参加并且比较频繁,好像父母在家没事一样,所以我并没有给予重视。但是我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今天早上一起床孩子就说:妈妈周五的活动你陪我去!我实在太难受了,发现一直以来很失败,所以明天一定去!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做得还可以,但是现在发现自己真的应该作检讨!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重视和交流!

网友意见——

uttamama一定要去,工作就那么重要吗?一天假都不能请?

很爱光头妹当然孩子重要了,孩子的成长只能经历一次啊!谁也说不好,如果你不去对他的影响会有多大。现在孩子打预防针、体检,我和她爸必陪着。以后六一、娃生日、开家长会、孩子上学中的需要,我肯定都会请假陪着。陪不了几年,娃就不再需要我们的陪伴喽!

一弛他妈想明白就好,拼命工作为的啥啊?不就是为了家人更好地生活嘛!孩子的成长最重要,如果光为了工作挣钱而错过了欣赏和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太不值了。钱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因为工作因为钱而放弃更重要的亲情。

雨天普洱茶上周五孩子幼儿园有一次公开课,40分钟的科学实验。我的车限行,孩子爸说算了,别去了,不是家长会啥的。但孩子跟我说的时候,挺认真的,希望我去。最后我还是去了,去的时候稍晚了五分钟,进教室的时候,发现孩子就一直向后180度扭着脖子在人群中找我们。看见我们之后,给了一个极灿烂的笑脸,才转过头去开始上课。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很简单就能让孩子如此快乐,我为啥不去这样做呢!

远儿妈妈我家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经常会有活动。老师会说让父母来参加,孩子也希望父母去,因为有时有亲子活动,姥姥、姥爷岁数大,不能带他一起玩,他会不高兴。基本上是开学一次家长会,六一、十一、元旦联欢会,中间还会有家长开放日、运动会等,每次都要半天。有时间能请假还是尽量去吧!

z_lightstar我儿子的幼儿园要求家长一起去。我和老公都决定要请假一起去,这是必需的。

fengfx0000公开课我没去,但是这次圣诞节汇报演出我去了,孩子非常开心!以后要求家长参加的,我一定会去!

dawnguoxm我也是每次都去不了,因为我们领导对员工请假很反感。不光是扣钱的问题,会长期有阴影。所以我们也经常是姥姥去。没办法。

天炜妈妈必须要去的,和孩子亲近的也就这么几年,等到孩子长大了,你想跟着去人家还嫌你烦呢!

专家指点

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儿童心理专家金利波表示,其实不仅是职场妈妈,包括全职妈妈也会遇到这样的选择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和孩子沟通,并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无论妈妈去不去参加宝宝的活动,妈妈都是爱他的。

金利波说,父母由于工作关系无法每一场活动都亲自参加也是正常的,但是事前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很好地表达:妈妈或者爸爸很愿意去,但是很遗憾,由于工作或者什么原因不能去。同时父母还可以祝福孩子:即使爸爸妈妈不去,你也一样很快乐!此外,父母还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去与不去都是正常的,都是爱他的。要让孩子明白,无论父母去不去参加自己的活动,他都能获得快乐,而这种快乐不是与父母捆绑在一起的,是要他自己去获取的,因为父母永远不可能做到孩子一召唤就能立即到场。金利波还强调,其实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选择难题,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尽情享受这个过程,回家告诉家人自己的快乐,与大家分享是一件更快乐的事。

金利波建议,其实父母也不必为难自己,幼儿园那么多活动,每次都参加也是不现实的。可是父母可以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有选择地参加一些。一次都不去或者每次都委托老人去参加,这种行为也是有所欠缺的,父母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例如迎新年、毕业典礼等对孩子们格外重要的活动来参与,并明确告诉孩子,让他知道父母会参加自己的活动。

金利波提醒家长们,父母做任何事都与孩子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一个“说法”,需要父母将他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父母则应该明确地让孩子知道,有时候爸爸妈妈的爱在心里,有的时候爱体现在行动上。

帮助孩子克服社交很重要


结合当代的发展,我们得出人与人交际方面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是目前有许多的家长们不注重对孩子这一方面的培养,从而使得小孩子们长大以后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以下就来结合实例看看吧!

杨华,从小学习勤奋、聪明伶俐,上小学时颇得老师赏识,还当上了班长。可就在一次班会上,他站在讲台上发言时说错了一句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他当时不知这是因为讲错话所致,还以为是自己脸上出了什么毛病。从那以后,他就总觉得自己长相难看,先是觉得脸面不好看,后来又觉得头型不好看,再往后就觉得连体形也不好看了,总之,他觉得自己浑身上下哪儿都不好看,以全于后来他越来越关心自己的长相了。工作之后,更是疯狂,他贴面膜,甚至光顾美容院,希望通过这些方法使自己的长相能有所改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变得越采越内向,越来越孤僻,最后发展为极度自卑,甚至常常不敢走出家门,更不敢与生人交往。平时别人多看他一眼,他就觉得是自己长得太难看才吸引了别人的视线:如果别人没有看他,他又觉得这是因为自己长得小好看,别人对他不屑一顾。后来,他几乎不敢在公众场合露面,更别说与人自如交谈了。为此,他痛苦不堪。早教网

杨华的症状,属于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许多人或多或少对与陌生人接触都会有些害怕,但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社交恐惧症主要可以分成两类:

1.普通社交恐惧症

普通社交恐惧症是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他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他,观察他的每个小动作,他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他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他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他的权利。

2.特别社交恐惧症

患了特别社交恐惧症的人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某人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愣在现场。

从心理学角度采讲,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总是走不出过去重复的泥潭,社交恐惧症往往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长期形成的。患者往往从小就在社交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随着年龄的长大而自然解决,而总是一遍遍地重复旧有的困扰,令患者十分痛苦。这是怎么回事呢?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解答:人的口腔里有了溃疡,总想用舌头一遍遍舔它,即使又疼一遍还是这样做,为什么?是想要修复它。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样,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常常在想:“再这样做一遍可能就会成功吧!”可是再这样做一遍往往还是失败。要想走出过去重复失败的泥潭,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对自己的生活模式逐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领悟,这样才可以使伤口愈合。

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都要从家里走向社会,过分羞涩内向会妨碍性格的发展和完善,对学习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偶尔没有达到目标,就容易自卑,同时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这很正常。但如果反应过度,就会缩手缩脚,影响自己的交往,逐渐形成自我封闭。这对性格的完善是有害的。

要帮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1)要孩子首先战胜自己。要让他知道,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不要无限夸大别人的优点,放大自己的缺点。不必仰望别人,只要努力,你也可以很优秀。克服了自卑心理,就会增加交往的欲望。

(2)教会孩子有意识地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的呼吸,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注意训练孩子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他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3)学会转换气氛。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可能因为某些原冈,说到某种话题会难以开门,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在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转换一下话题,使气氛得以缓和,等到气氛融洽,有利于说出真情时,再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意图。早期教育

4)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造成的。因此,平时要让孩子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知识会帮助他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5)让孩子勇敢地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先教孩子和熟悉的人交谈,然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和陌生人交谈的水平。平时在家里时,可以虚拟一个公众场合,下面有无数听众,让孩子发言。经过长期艰苦的心理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完善,社交恐惧症是可以逐渐克服的。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娃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给予孩子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

本网站小编总结:日常的生活之中,走在路上看到熟人因为怕羞而故意躲避的大有人在,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害怕与人对视等等,这都是由于其社交能力所决定的,因此希望大家们从小就多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亲子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游戏:

1.ForwardRoll/BackwardRoll前/后滚翻

家长右手托住小朋友腹部,小朋友双手自然垂下撑地,家长左手可帮助小朋友低头,同时右手轻轻向上、向前,帮助小朋友完成翻跟头动作,通过前后滚翻加强小朋友身体灵活性、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加大器官含氧量。

2.FoggieJumps蛙式跳跃

小朋友蹲下,双膝向外找开,双手置于双膝间,轻撑地面,双腿同时跳起,加强腿部力量。

3.KneeScale小狗屈伸

帮助小朋友跪立,双手撑地,形成类似于猫式动作,指导小朋友向后伸直一条腿,然后换另一条腿。若小朋友平衡性较好,可在伸直腿的同时将相反的手向前伸直,加强腹部力量、身体平衡性。

4.Headstand头倒立

家长与小朋友面对面,小朋友双手撑住地面,头着地,家长双手握住小朋友胯部,轻轻帮助小朋友形成倒立姿势,确保小朋友头部着地,但脖子不受任何压力,通过头倒力训练,能够加强小朋友身体血液循环、手臂腹部力量、促进认知发育。

5.BackFlip360°后空翻

小朋友站立在家长身体右侧,家长双手握住小朋友胯部,大拇指朝下,右手置于小朋友身前,以右手为轴帮助其完成360°后空翻,加强小朋友身体血液循环。

6.ShipProw泰坦尼克号

家长双膝跪坐,小朋友站在家长大腿根部,双手握住小朋友膝关节上部,帮助其腿部崩直,家长身体慢慢跪立,小朋友身体形成自然的拱形弯度,加强小朋友身体平衡性及上肢力量。

7.StorkStand金鸡独立

帮助小朋友站立,双手向外伸直端平,慢慢将其中一条腿抬起或放置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控制住,加强身体平衡性。

8.FlywithaFlip踢越式后空翻

家长平躺地面,双膝呈90°弯曲,小朋友躺在家长小腿上,手握小朋友髋部,小腿轻踢,完成360°后翻,加强小朋友身体平衡性、自信心、促进亲子眼神交流。

不能陪孩子玩的妈妈不是好妈妈

有效利用讲故事的游戏时间

和孩子一起大声读故事也是母子间最好的游戏方式。因为读书的时候,节奏立刻放慢下来,并且在读书过程中有停顿的时间。你们可以一起体会彼此的声音,留意你们之间情绪的起伏变化。并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时刻,孩子的联想很容易在此时形成,增强孩子的创意思维和自主决断能力。

设立一个和平角让孩子休息

“和平角”或者说“平静角”是你为家人留出的一个特殊的地方。你可以放一张孩子最喜欢的图片或者照片、一些自然的东西、让人平静的图片、宁静乐曲、杂志、乐钟、玩偶。另外,保证这个地方足够大,可以让孩子躺下,放置几个舒服的枕头和一台CD播放机,给孩子提供一个享受安静时光的角落。

明白玩是孩子的神圣工作

玩是孩子的神圣工作。玩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和确定自我”。当孩子们通过体验和玩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的时候,他们能把所学习到的东西更充分、更综合地运用到生活中,并且成为将来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石。这样的模式不是被动地参与,而是怀着原始的好奇心和自信心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他们不是被外界的权威强迫学习,而是被自身的好奇心和渴求所驱动。这种童年的渴求使孩子成为高效的学习者,也使我们愿意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成为高效率的老师。

要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游戏中要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有确切答案的问题,这样将有助于你扮演好一个“学习伙伴”的角色。例如,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是这样的:“今天在一起的时候,有哪些是最吸引你的?”这样可以任由孩子去描述。而一个封闭性的问题是这样的:“告诉我在冥想的时候,我们都做了哪些事情?”这样好像老师的提问,小小的宝贝可记不住哟。另外,在这个过程当中,全身心地投入和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给孩子安宁平静的家庭生活

爸爸、妈妈和宝贝,如此一家人快活玩作一团的情景,你也为自己的家庭生活提供了更多“安宁”和“平静”的机会。在忙碌狂躁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没有片刻休息的时间。孩子们越多地体验“安宁和平静”,他们就越能感受到内心的平衡和心情的舒畅,这种平衡的内心和舒畅的心情,可以减轻我们生活中经常受到过度刺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他变得正直和积极。所以,如果你和他爸爸要吵架,请离开孩子的视线,越远越好!

带孩子到户外的大自然中去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空间,至少可以有空间让孩子跑、喊、玩,释放他们体内由于受到不同压力而淤积的能量。另外,因为户外比室内有更多的氧气,所以孩子可以做更深的呼吸,通过登高远眺,帮助孩子获得看待事物的新观点,探索这个世界和未知的大自然。孩子会慢慢体验到:不仅用意识,而且用身体来感知他所处的外在环境。

游戏中要给宝贝正面的鼓励

如果孩子在一天中受到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的干扰也许是他正在看电视的时候,有暴力或者恐怖的事件播放;也许目睹一起交通事故,看到一辆急救车呼啸而过;也许这是游戏中的一个环节。这时候可以“暂停”一下练习,然后给出一些正面的想法,或者做一些必要的情绪修复。和孩子讨论他们的担心,以及全身心地倾听孩子提出的问题,对孩子成人以后,处理恐慌事情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经常和孩子做游戏,这样不仅可以增进感情,还可以提高宝宝的智商,让宝宝有个好未来。

父母对孩子的隐私教育很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隐私教育很重要

隐私感的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比如:

——人身体上有些部位比另一些部位更特殊,不宜暴露。

——有些事不适合当众做,但可以在卫生间或自己的卧室做。

——男女有别,有些事情男、女要分开做。

——隐私并不等于不好。

在这方面,不同家庭的尺度是不同的。重要的不是尺度到底在哪里,而是明确有某种尺度需要孩子逐渐掌握。这种尺度同样不是通过长篇大论去灌输?在公众场合尽量不要让孩子随地大小便,尽量让孩子在卫生间方便。当孩子当众抚弄生殖器官的时候,不大声呵斥,而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让孩子到自己的卧室去。随着年龄增长,减少让男孩上女厕所的次数。当母亲带儿子外出的时候,锻炼孩子自己去上男厕所。

夏天穿裙子的时候,逐渐要求女孩注意自己的姿态,尽量不要暴露出三角裤。……

教给孩子社会的文明常规、礼仪是父母的责任。在此过程中,父母应该特别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如果父母过于生硬、严厉,则会让孩子对身体产生过度强烈的羞耻感,以至影响以后形成健康的性意识,就得不偿失了。但另一方面,如果对孩子过于宽松,而孩子可能因为从他人那里受到严厉指责而产生心理阴影。

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语言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指出:

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二)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

幼儿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这一阶段,所以,他们的想象需要具有丰富的经验表象。幼儿在阅读图书时,图书仅提供给幼儿一些直观的想象,幼儿在阅读时首先要观察,然后依靠想象、逻辑思维进行加工,才能理解画面的意义。因此,平时应注意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生活,丰富其直接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在阅读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个特点决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内部驱动力是兴趣,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快、记得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重复多遍,也不留深刻的印象。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活动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上,并将早期阅读教育融于幼儿所喜爱的文学作品中,幼儿自然会对早期阅读活动发生兴趣,所以一定要精选文学作品,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适合幼儿阅读且具有一定积累价值的幼儿喜爱的文学作品。让孩子自由的选择、观看、讨论,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可塑性较大,容易“先入为主”,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且幼年时期形成的习惯也比较牢固,不易改变。专家们普遍认为阅读是伴随幼儿一生成长的活动,所以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应站到终身教育的高度予以重视。

(四)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为以后的课堂学习时听课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2-8岁是习惯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期,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阅读是学习的基础,人的阅读能力往往决定了他的学业成就,同时也是这个人未来成功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幼儿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需要为孩子的未来担心吗?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的前提。听课的效率是决定孩子成绩的重要因素,成绩优异的孩子大都有着良好的听课习惯。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听讲能力强弱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

(五)有利于帮助幼儿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幼儿期的孩子对生活环境中的一事一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常以好奇的心态去发现疑难问题,寻找答案,不断地对成人加以穷究、发问。面对这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我们家长应耐心地解答孩子的疑问,切不该粗暴地加以制止或敷衍了事,可陪同孩子一起去书中查阅资料。图书中含有丰富的知识,大量的信息,如果幼儿学习大量阅读,可弥补正规教育内容的局限性,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同时产生对书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六)大大丰富幼儿的情感

在我们的童年里,有许多故事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美丽善良的天鹅姑娘、机智勇敢的阿凡提,还有许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战斗英雄们,他们都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幼儿在倾听这样的作品时,往往会随着故事的进展时喜时悲,或为主人公的人格佩服得五体投地,或为主人公曲折的道路唏嘘不已。不同的角色,孩子们的心情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对大灰狼、凶恶的王后等深恶痛绝,对狡猾的狐狸的无奈,小小的心灵,情感竟然如此丰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