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宝宝非常活泼好动,看见与他同龄的孩子就喜欢和他们一起玩。但是几个孩子在一起没多久就开始抢东西甚至打架,有时宝宝对家里的一些玩具不屑一顾,可是几个孩子在一起,再差的东西也是“宝贝”,非要夺个高低胜负。父母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头疼。

这个年龄的宝宝在一起难免会有小小的冲突,只要没有大的危险,让宝宝自己学习处理冲突,自己经历获取和给予。不要对宝宝保护过度。当其他孩子抢夺玩具时,宝宝如果抓住不放,父母不要因为成人的礼貌而强迫他放弃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样会让宝宝迷惑不解,甚至非常伤心。让宝宝有机会保卫自己的权利,这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忍让的宝宝

有的宝宝非常忍让,对人特别友好,从不抢别人的玩具,别人一抢他的东西,他就让给别人,自己去玩别的。慢慢的他也感觉到被人把玩具抢走不舒服,可是又习惯性地让给别人,每次都不知所措。

对于这样的宝宝,家长要注意观察他的情感反应,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据他的自身感受采取相应的策略。如果宝宝觉得把东西给其他小朋友无所谓,那就由他去;如果宝宝不情愿地把玩具让给别的小朋友,他自己心里会觉得委屈,时间长了有可能出现自我保护行为: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以免玩具被抢。后一种情况,家长可以鼓励宝宝保护自己的玩具,捍卫自己的权利,以保持宝宝对社会交往的兴趣。同时要逐渐教会宝宝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例如,可以和小朋友交换玩具,小朋友抢自己的玩具时给他一个替代品等。

“霸道”的宝宝

学龄前儿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认为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是因为他们才发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能得到父母较多的关怀,已经习惯了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他一个人身上,东西都是一个人拥有,缺少孩子之间的互助、互让和分享的体验,容易形成“霸道”:当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要控制一切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帮助宝宝发掘玩其中某一件玩具的乐趣,可以这样玩、那样玩,把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玩具上来,而不能把着所有的玩具。如果同伴比宝宝小一点,可以称赞宝宝强壮、聪明、灵巧,这样把宝宝的身价提高到大哥哥大姐姐的位置上来。让大哥哥、大姐姐把玩具分给小弟弟、小妹妹,只要宝宝表现出友好的行为,就称赞他像大哥哥、大姐姐。如果同伴比宝宝大一点,就可以说哥哥、姐姐可以给你玩一个花样,这样可以把玩具给别的孩子。

孤僻的宝宝

如果宝宝比较孤僻,不太合群,很重要的一点是邀请性格相近或有共同兴趣的孩子参加活动。活动刚开始,孩子们如何相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在一起,一起玩、一起游戏,宝宝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共同经历,为日后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础。一旦宝宝喜欢与同伴相处,父母就应该对宝宝强化朋友的价值,鼓励他们交往,不要鼓励宝宝抱怨同伴,否则就会强化宝宝的孤僻。

经过一段时间,父母可能会发现宝宝有了“小伙伴”,宝宝会把小伙伴的名字挂在嘴上,喜欢上那个小伙伴的家里玩。虽然他们还会有冲突、有矛盾,但是他们会自己解决,一会儿满眼都是泪水,一会儿又破涕为笑。这时,父母的作用便是指导,鼓励宝宝个人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拥有一个“小伙伴”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这为他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延伸阅读

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后的处理方法


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的乐园,也是小朋友们共同成长的大集体。在集体学习生活中,矛盾与磨擦难免会时有发生,一些小朋友被欺负或欺负别人的现象自然也时有发生。

在常人眼里,幼儿间的冲突是很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在家长眼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人欺负总是滋味不好受的。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幼儿在被他人欺负时的一些应对之策可能直接影响幼儿的心智成长与性格培养。

近日羊城晚报上刊文称,“幼儿园孩子被小朋友打了咋办?专家鼓励‘干一架’”,这种观点在好育园论坛上引起了共鸣。一些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要教育他们当遇到别的孩子欺负时要强硬反击。另一些家长则认为,不能“以暴制暴”,要让孩子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友善的性格。

对此,幼教专家认为,总结日常幼儿园教学实践,幼儿在幼儿园受欺负不能一味强调强硬反击或者一味忍让,要分析内在原因,注重正规的教育及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的相互结合,专家建议:

其一,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时,家长切莫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一定要了解其中的缘由后再确定应对之策。

孩子受欺负,可能原因在于别的孩子太霸道,也可能是因为孩子惹恼了别的孩子,找清事因,分析出根本的解决之道。

如果是因为别的孩子太霸道,可以按羊城晚报上的专家所言,让孩子学会“打架”,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太调皮了,则要从自身找找原因,做好自己孩子的教育工作。

其二,当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时,一定要注意与老师的沟通,重视老师的日常教育。

家园共育永远是幼儿成长的中心点,要首先及时将有关情况向老师反映,让老师做好日常的教育工作。当老师的教育效果未尽如人意时,则可教育孩子用坚强有力的回击来应对这些“成长的烦恼”。

其三,需要认识到,过于的忍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怯懦。

当孩子在遇到别人欺负时,一味强调忍让,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无法保护自己,会让孩子滋生怯懦的心理,遇事会一味的退让,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因而,建议父母不要过多强调“忍让式”的教育,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最需要坚强的性格。

其四,在教育孩子以“强硬反击”无理的“欺负”时,要注意适度适量。

不能太过份,以免让孩子滋生暴力的性格倾向。适当的强硬反击一般会让不讲道理的孩子退而却步,但过份的强调强硬,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其五,需要强调的是,应对此事的教育核心是“我不被人欺负,但也不能欺负别人”。

在教育孩子应对此类事件时,家长一定要注重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即孩子不能被人欺负,但也不能仗势欺负别的孩子,如果教育过线,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让宝宝入园后不吃亏的好方法


让宝宝入园后不吃亏的好方法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里健康成长。如何选择一个适合孩子的幼儿园?想让孩子快乐上幼儿园,家长需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三个一”选好幼儿园

做“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缩小“选择范围”。

目前,幼儿园可分为公办、民办、私立、合作几种类型,以公办幼儿园居多。家长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幼儿园,重点关注幼儿园的性质、办园规模、收费情况、师资力量等。

进行“一次”较深入观察,锁定目标。

家长有必要对初步选定的幼儿园进行实地观察,可留意以下几方面:环境,包括园内、室内有无足够活动空间,有无充足光照,设施布局,玩具收藏量是否充足,桌、椅、床、卫生间设备是否适合幼儿使用,周边是否有污染源等;饮食安排是否得当;作息制度是否符合科学规律;保健工作怎样安排等。

有可能的话,到某个班去看看教师、孩子的精神面貌,试着跟孩子们打个招呼,看看是不是既有规则又活泼无拘。最好跟园长有一次面对面接触,感受园长的工作作风、办学理念和幼儿园特有的办园风格。带孩子去“一次”幼儿园,作出决定。

选幼儿园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最好带孩子去一趟幼儿园,放手让孩子玩一玩,如果孩子很喜欢,就可作出决定了。

四类孩子,入园更难适应

初入园,绝大部分孩子都会陷入焦虑,但有的孩子会表现得格外严重。有四类孩子的家长,做入园准备工作时需多下些功夫。

包办过多型。这类孩子基本生活技能较弱,相对独立的生活让他们感到特别无助。

过于溺爱型。这类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往往会因争不到玩具等小事,就充满挫败感。

社会性指导偏差型。有家长过分限制幼儿与外界接触,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碰到困难时,孩子缺乏向老师、同伴寻求帮助的勇气。

对幼儿园概念过于美好或严肃型。有家长在孩子面前把幼儿园说得就是个大型游乐场,孩子一旦发现现实与想像有距离时,往往会很失望。而有家长总拿幼儿园吓唬孩子,使孩子潜意识里对幼儿园产生敌意,这都可能加重孩子的焦虑。另外,“单亲”家庭孩子和完全由祖辈教养的孩子等,适应能力也较弱。

搬家后 宝宝不想上幼儿园


你是不是也遇上过搬家后,宝宝不愿意再去上幼儿园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不可强逼宝宝去幼儿园。那样对宝宝的心理和情绪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文文是一个乖孩子,聪明可爱,自从上幼儿园后一直表现突出,上课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喜欢帮助小朋友,在幼儿园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文文还参加了市里组织的绘画比赛并获奖。文文受到老师、园长的一致好评,爸爸妈妈也很喜欢他。但是今年由于搬新家,文文转学到了另一所幼儿园。文文到了新的幼儿园,变得不遵守纪律,集体比赛也不认真,有时还不想上学。为此文文的爸爸妈妈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专家分析:

当我们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时,有生活上、心理上的不适应是可以理解的。就好像大人出国后,生活秩序和心理感受也大大的不同。小孩子的生活阅历少,更没有适应环境转换的经验和能力。在旧的环境中,他受关注和认同,在熟悉的环境里形成了他的位置和自我价值;到了新的幼儿园,一切都是陌生的,他突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感,这种新旧的对比会让他无所适从。

孩子的个性和行为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当某种表现受到鼓励和赞同时,他就会从中体验到乐趣,他的表现就会持续下去。当失去了这种鼓舞的力量,他的表现就可能产生变化。如果让他顺利地过渡这些变化,让他在新的环境中恢复自我价值感,那么他的表现就可能会慢慢地恢复正常。

专家支招:

1.家长要陪着文文适应新的环境,多与他沟通他在新环境中的情况和感受。让他内心的孤独感减少,鼓励他去面对和适应新的环境,告诉他,他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父母相信他在新的幼儿园一样会表现得很好,慢慢与大家熟悉了之后,老师同学也会喜欢他。

2.家长应与老师进行沟通,让他们给予文文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对于文文表现出来的优点要及时赞扬。当文文没有熟悉的朋友时,可以请求老师安排两个性格比较温和的小朋友陪伴着文文,可以安排坐在文文旁边或一起玩、一起吃饭等。这样可以增强他在陌生环境中的安全感,使他尽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小编点评:孩子对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在环境突然改变时一定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家长要做到多陪护,多与她沟通。解除孩的孤独感和陌生感。慢慢适应新的环境。

可以换个方法跟宝宝说“不”


当宝宝做出危险或不适宜的动作、行为时,爸妈必须说“不”来制止,但你可以换个方式说“不”,同时更积极地建立一个“可以”的环境,让孩子既能自由探索,又能建立行为规范。

有时,宝宝出现被禁止的“危险”动作,其实是要引起你的注意,逗你开心,或是想尝试看看。

在宝宝探索动机最强的时期,少用“不行”。我们要让宝宝学会的是某些动作、某些行为、某些地点是危险的、不适宜的。像宝宝爬楼梯,是他对自己大肌肉的挑战与训练,我们可以对宝宝说:“宝贝,太快了,很危险,要慢慢地、一步一阶地走。”又比如宝宝喜欢把玩具往地上摔,我们知道他在观察物体掉落的现象,我们可以说“宝贝,丢小车子砸到脚会痛的,你想玩丢东西的游戏,那我们来玩球。”

当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带着宝宝不断重复正确的、适宜的动作,同时不断给予鼓励与信心,有了正向的示范,宝宝模仿的同时,也学会了好的行为模式。你可以尝试通过游戏、扮演、甚至说故事,让宝宝学习“不行”的界线。积极地提供一个清洁、安全无虞的环境,让他可以自在地探索。在“可以”多于“不行”的环境下,宝宝能够从爸妈度、爸妈的应对与行为模范中,更容易学习自制、学习调整自己!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的,掌握好方法,让孩子健康成长。

不同性格宝宝的入园适应对策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入园适应的状态也不尽相同。面对不同的孩子,也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许多宝宝可能会在某一类型上表现的比较显著,但也同时具备其它类型的一些特征,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宝宝的情况,找出最佳的适应对策。

A.坚持度高的宝宝

这类宝宝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这很好,但是如果你和他说不可以时,他也会很坚定地挑战你。坚持度高的宝宝入园时会哭很久,期待你把他带回家。

适应对策对这类宝宝的行为,尽量不要直接说不可以,最好能和他说一说你反对的原因,如果你能说服他,他会非常坚持地执行你的规则。但是在你必须立界限的地方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他的坚持而放弃原则。坚持度高的宝宝有时比较害羞退缩,如果第一天就把他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会很害怕,最好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提早一点带他去看看幼儿园,慢慢熟悉环境。刚开始时只送半天,逐步渐进,这样他的适应过程才会比较顺畅。

B.适应度高的宝宝

适应性高的宝宝,会让父母在教养上感觉比较轻松,但他也容易把情绪压在心里。有时还会因为适应度高,而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快学会一些其他小朋友的坏习惯。

适应对策对这类宝宝父母要仔细观察宝宝的情绪状态,如果宝宝见到新的东西很好奇,愿意去尝试,精神状态、睡眠和饮食都很好,那么不用担心,他并没有在压抑情绪,是真的适应很好。同时,要给宝宝树立正确观念,适度地隔离环境不良影响。

C.活动量大的宝宝

这类宝宝有旺盛的精力,总是跑来跑去的,尚未学会自我控制。在一个被限制的环境下,常常容易出问题。进入幼儿园后很可能会出现打人的情况。这种情况源于他的特质以及缺乏和同龄人相处的经验。

适应对策这些宝宝可能需要很清楚地知道规则,这些规则要具体、及时。当你发现宝宝因为活动量大带来很多问题时,可以在每天进幼儿园前,针对他容易出现的状况进行特别提醒,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比如,不可以打人,但是可以和同学一起玩;老师在讲话时要专心听,但是自己玩的时候可以自由玩。带着这种新鲜的印象,这一天里宝宝不容易忘记。一旦学会新的技能后,孩子打人的行为就会慢慢减少。

D.规律性低的宝宝

这样的宝宝日常作息比较没有规律,每天肚子饿、想睡觉、想大便的时间都不一样。优点是比较有弹性,容易调整自己;困难是,当幼儿园要求一起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没有办法配合。比如,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肚子就是不饿;午休时间,他就是不想睡。

适应对策给他适应的时间,但要求他在行为上配合。比如,不强求他午睡,他可以躺着,但不能发出声音,打扰到别人。吃饭时间不想吃,就少吃一点好了,但还是要跟着大家的作息流程走。内在的生理时钟是可以慢慢调整的,一段时间后,宝宝完全可以适应到幼儿园的规范里来。父母或老师不要给宝宝负面评价,比如,你怎么比人笨,别人会的你都不会……一路上受到这样批评的孩子,容易没自信。

调节策略不同对孩子的影响


不同的心理调节策略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

以上1和2属于消极策略,3属于中性策略,4、5、6属于积极策略。

面临同一情境时,年龄相仿的孩子由于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不同,采取的调节策略可能差别很大,这不仅会导致不同的调节后果,形成思维习惯之后,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人格以及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被动应付”的孩子虽然不像“发泄”那样令人难堪,可能还显得比较听话,但孩子比较被动,不善于动脑筋,遇到问题就发呆;这种不喜欢意志努力的消极策略,阻碍孩子形成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进取人格。

家长容易忽视“被动应付”的孩子,因为他比较安静和乖巧,显得息事宁人,家长常常意识不到这样的孩子还需要进一步积极引导。

★“自我慰藉”是孩子用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调节心理平衡,达到自我安慰。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年龄小的孩子常常这样反应,这有暂时性的自我保护作用,但如果孩子对此依赖过多,会养成幼稚、退缩、逃避的心理与习惯,不利于提高孩子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勇敢面对现实的能力。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使用这一策略。

★“发泄”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攻击和破坏等问题行为,养成抱怨、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

有些年轻父母认为,发泄有助于释放消极情绪,排解心理压力。事实上,在释放和排解过程中,孩子并不愉快,他情绪亢奋、行为过激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破坏了和谐的人际氛围,之后还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即出现问题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于是,他通过把外在环境变得更加混乱,用两败俱伤来“扯平”。显然,与其他几种策略相比,这种方式是消极和不足取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习积极调节策略,否则孩子在心理调节能力方面就落后于同龄伙伴了。

★“主动解决”是孩子正确面对现实、认真分析问题、自主尝试办法的积极策略,它是人一生都在发展和提高的能力,研究发现,儿童从1岁就会出现使用这种策略的能力,并随着他运动、语言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孩子的经验有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他的主动解决策略有时不正确,有时不成功,需要家长的启发和帮助。但是家长常常忽略了孩子的这种主动性,把他不正确和不成功的策略归为反叛、多动、固执和捣乱,因此采取否定、压制或者包办代替的管教方式,这将阻碍孩子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替代活动”是孩子调节自己需求的积极策略,当孩子“主动解决”策略不利的时候,他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意义的其他行为,从而求得心理平衡。它与逆来顺受的“被动应付”不同,也与逃避和歪曲现实的“自我慰藉”不同,孩子选择“替代活动”的态度还是积极的,选择的行为也是相对能吸引自己并从中得到快乐的,因此“替代活动”是培养孩子心理调节能力的常用策略,有时孩子能自己找到“替代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启发、提示、支持和帮助。

★“重新思考”的孩子对事物的意义再次进行评估,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形成态度一变、行为就变的积极调节方式。与“酸葡萄”效应的“自我慰藉”不同,它并不回避和歪曲现实事物,而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大利益与小利益之间的关系中进行重新思考和判断,最终做出心甘情愿的理性选择。

如果家长善于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运用此策,培养孩子遇到矛盾换个角度思考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主动掌握并善于使用这种积极的调节策略。

你带着孩子到饭店参加同事聚会。饭菜已上桌,但还有人没到,大家便边聊天边等待。孩子饿了,想吃,你不让,要求他再等一会儿,这时你的孩子可能是什么反应——

①他生气地拍桌子或者踢椅子。

②他反问你:“我饿了,为什么不让我吃?”

③他乖乖地坐在那里,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说。

④他开始翻你的手提包,看看里面有没有好玩的东西。

⑤他眼巴巴地望着桌上的饭菜,忍不住吮起了手指。

⑥你说如果他今天听话,明天就带他去游乐场,他想了想,就自己出去玩了。

⑦他问你要钱,自己到外面买了一个冰激凌吃起来。

或许孩子还有其他表现,但归结起来都属于不同类型的“心理调节策略”。

人一生会面临大大小小很多挑战,其中一个经常性的挑战就是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而且不同的人通常采取不同的调节策略。

这些策略中,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积极策略帮助孩子隐藏或者改变自己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办法适应当前的新环境,从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人际关系。

●消极策略助长孩子的不良反应,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发育。

因此,父母平时要多加留意自己孩子的心理调节策略,引导他向积极方向努力,避免消极心理状况不断升级。

孩子的心理调节策略通常有以下6种

1.发泄:这是孩子使家长比较尴尬和为难的极端方式,他采取一些攻击性、伤害性、破坏性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愤怒。除了①所表现的捣乱和破坏以外,其他还有尖叫、哭闹、摔打、骂人等消极行为。

2.被动应付:孩子不主动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来调节面临的矛盾,而是被动地承受,什么也不想、不说和不做,只是发呆。如③。

3.自我慰藉:孩子通过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来排解心中的焦虑,如⑤,或者“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说一些假想的话来歪曲现实以安慰自己,比如“这些饭菜不好吃”。

4.主动解决:孩子积极主动地采取针对问题和困难的适应性行为,尽可能地帮助自己减轻压力,摆脱困境。除了如②所表示的,要求给出理由以外,还有口头反对、提出疑问、摆出条件、寻求合作、自己尝试其他办法(如⑦)等行为。

5.替代活动:孩子自己想办法转移注意力,采取一些分心行为,忽略自己的需求,除了如④所表示的,主动寻找玩具以外,还有主动找别人说话、自己唱歌跳舞等行为。

6.重新思考:指孩子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对事物的价值重新做出判断和选择,最终调节心理平衡,如⑥,孩子“想了想”妈妈的话,在暂时的“小痛苦”(现在饿一会儿)和明天的“大快乐”(去游乐场)之间进行权衡,最后判断后者更有价值,经过重新思考,他愉快了调节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的,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的,家长们一定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不同性格的母子如何相处


早点了解孩子的性格,有助于父母采取科学的育儿方法。有科学家将人的性格根据其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大致分为三种倾向,那么,不同性格的妈妈该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宝宝相处与互动呢?

A类:积极活跃的行动派

宝宝:这类宝宝往往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玩具、新事物都兴趣十足,但常常很快就会厌烦。

妈妈:这类妈妈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朋友众多,善于平衡人际关系,但常会强制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B类:敏感消极的内向派

宝宝:这类宝宝比较认生,喜欢缠着大人,习惯一直依附在妈妈身边。动不动就会哭,每次哭闹的时间很长。

妈妈:这类妈妈对于压力和刺激比较敏感,容易苦恼,情绪一旦低落,就需要调整很长时间才能振奋起来。

C类:从容自主的思考派

宝宝:这类宝宝即使看到旁边的孩子哭,也不会受到影响。与新玩具相比,他更看重自己一直喜欢的玩具,常会一个人乐在其中。

妈妈:这类妈妈通常是“慢性子”,总是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才付诸行动。

A类妈妈和A类宝宝

特点:母子性格类型相同,相处起来有很好的兼容性。妈妈在陪伴宝宝时总会带着微笑,宝宝也会笑口常开。

最佳育儿法:可以通过一起去没有去过的游乐场所等方式,试着共同寻找新的刺激,在其间,妈妈要特别注意宝宝是否会疲劳。

A类妈妈和B类宝宝

特点:尽管妈妈是不易焦躁的性格类型,但仍会产生很多育儿方面的困惑,因为妈妈很难充分理解宝宝的想法。需要提醒的是,妈妈千万不要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宝宝。

最佳育儿法:首先要认真观察宝宝的情绪变化,了解宝宝的兴趣所在。当宝宝感觉到妈妈能理解自己时,就会渐渐地对各种事物感兴趣了。

A类妈妈和C类宝宝

特点:在A类妈妈眼里,C类宝宝可能是一个“超级慢性子”。

最佳育儿法:妈妈最好能充分了解宝宝的个性,并试着配合他的节奏。和宝宝一起玩耍时,最好给宝宝留出让他自己想问题的时间。

B类妈妈和A类宝宝

特点:妈妈常常会抱怨“宝宝太淘气”,担心宝宝会发生磕碰而受伤。

最佳育儿法:妈妈应平和地对待孩子好动的个性,试着放手让宝宝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行事,这对宝宝的成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B类妈妈和B类宝宝

特点:尽管母子俩的性格比较相似,但妈妈更容易动怒。因为敏感的妈妈很难理解宝宝为何总是哭;宝宝会因为感觉妈妈反应慢而变本加厉地哭闹。

最佳育儿法:妈妈不妨试着和宝宝一起玩些有利于增加宝宝好奇心的游戏。在游戏中,应经常教给宝宝游戏的方法,并在宝宝做得好时及时予以表扬,引导宝宝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B类妈妈和C类宝宝

特点:这类组合在育儿方面一般不会发生大问题。有时妈妈担心邻居装修的噪音会吵醒睡梦中的宝宝,但实际上,宝宝却丝毫不受影响,照样睡得又香又甜。

最佳育儿法:不必为宝宝自顾自玩而担心他性格上存在什么问题。只要对宝宝的成长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就微笑着任其自然吧。

C类妈妈和A类宝宝

特点:妈妈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不太敏感,但宝宝却总希望获得新鲜刺激的体验,因此,宝宝可能常常会对妈妈表示出不满。

最佳育儿法:妈妈应时常留意宝宝的情绪变化,试着多给宝宝的生活增加些小变化,譬如做些新的辅食,或是进行一些复杂的亲子游戏等,让宝宝在紧张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C类妈妈和B类宝宝

特点:这类妈妈一般不会与宝宝粘在一起,因此,妈妈也就很难理解敏感型宝宝细腻的情感以及哭闹的原因了。

最佳育儿法:当宝宝哭泣时,不妨把宝宝抱起来哄哄。让宝宝在肌肤接触中获得安全感。比较适合他们的游戏是妈妈读画册给宝宝听,或者妈妈和宝宝一起画画。

C类妈妈和C类宝宝

特点:由于妈妈和宝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类型,所以,很容易形成妈妈和宝宝各自沉静在自己世界里的现象。有时,妈妈还喜欢把自己的行为通过语言告诉宝宝。

最佳育儿法:妈妈应创造机会,带着宝宝和其他母子一起外出游玩,试着与各种人保持联系和接触,从而帮助宝宝增强交际能力,并逐渐调整“慢性子”的性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