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技巧
2020-10-09 胎教技巧 关于父母的童话故事 爱父母的童话故事父母必知:抚爱孩子的技巧。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新的开学季即将到来,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入学的准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父母必知:抚爱孩子的技巧”,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1.抚摸孩子的手。Zj09.Com
有句俗话是“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话早己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大脑的不同区域掌管着人体的不同部位,换句话说,人体的不同部位都在大脑中占有或大或小的位置。而手在大脑中所占的范围比人体的任何部位都要多。既然小小的一双手要大脑中那么多的领域来支配,那么,运动手掌与十指也必然会使大脑的神经受到刺激,得到锻炼,这就是手巧与心灵息息相关最坚实、最有说服力的生理基础。所以,抱孩子的时候,要多多地抚摸他的手,舒展他的手,牵拉他的手,把握他的手,亲亲他的手,用脸去慰贴他的手。另外,做父母的应多和孩子做一些抚摸小手的游戏,像“斗斗飞”、“拉大锯”、“挠一挠”等等。
2.多摸摸孩子的头。
头皮距离大脑最近,常摸摸它,不仅可解决“皮肤饥饿”,而且抚摸孩子的头,还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孩子受到什么惊吓,或是受到点什么委屈,摸摸他的头,会使他很快镇静下来。
3.多贴贴孩子的脸。
多贴贴、亲亲孩子的脸,也有助于结他一个好情绪和好兴致。脸部的神经最发达,多爱袄他的脸,让他眉宇舒展,表情开朗,嘴角甜甜,会心微笑,长久会带结孩子一张坚毅,漂亮的脸。
4.抚摸孩子的肩膀。
孩子做出点让大人高兴的事,或是做出他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时,别忘了拍拍他的肩膀、拍拍他的屁股,以示赞赏与鼓励。以肌肤相亲的方式赞赏孩子、鼓励孩子,往往比浮泛的语言还来得有力,更容易滋润孩子的心田。
5.每天可给孩子做一至两次的全身抚摸。
可边抚摸边哼些儿歌,让孩子在融融的慈爱中接受父母轻轻的爱抚。抚摸的顺序,先让孩子仰卧,从头脸开始、然后腹部四肢。大一点的孩子,再让他俯卧,也是按从上到小的顺序轻轻的抚摸。抚摸让孩子感到舒服、畅快为原则。
6.逛公园时也别忘了找机会多抱抱孩子。
父母带孩子去公园,常见的是用童车推着孩子,这样做,一则孩子处于较低的位置,容易受到灰尘的污染和行人的惊吓,二则也不利于父子间或母子间的肌肤相亲。而“老外”们经常是抱着孩子或是让孩子骑在自己的脖颈上逛公园,这样孩子视野广阔,也会玩得开心。同时,也增加了肌肤相亲的机会。
7.父亲也要多抱抱孩子。
父爱是母爱所不能替代的,坚强宽广的父爱与温柔细腻的母爱给孩子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父亲也应尽早成为抚爱孩子的角色,和孩子一起游戏,引导孩子爬行和走路,帮助孩子洗澡换尿布。父亲还应多抱抱孩子,孩子在父亲健壮的胸脯上,那感觉肯定是十分惬意的。不要这样抱孩子:
别强行摇动和高抛孩子。
抱孩子,孩子感到高兴,大人也感到畅快,于是有些父母很愿在抱孩子时和孩子疯,不是强烈地摇晃孩子,就是将孩子高高抛起,逗得孩子咯咯大笑。但是,这样做是十分解除的,有时甚至会引发孩子脑部疾病。
最好避免在睡前、饭后这段时间里抱孩子。
抱着孩子,哼着小曲,哄孩子入睡,这样的方法并不好。因为这会增加入睡的难度,不抱不睡,不哄不睡,久而久之,大人孩子都会感到很苦。还是想法养成孩子按时自己躺下睡觉的好习惯为好。饭后,孩子当有一点轻松的活动,这时也不要抱着他。
要知道触觉的培养是不分亲疏的。
如果是由保姆看护孩子,也应教她一点育儿知识,千万不能认为孩子还小,不会说话,不知饥饱,就把孩子放在一边,自己忙活计或看电视,认为孩子只要不磕着碰着,就算尽到责任。
延伸阅读
宝宝入园后父母必知的教育技巧
宝宝入园后父母必知的教育技巧
忙活了好几个月的父母们,终于把孩子送进了称心如意的幼儿园。许多父母松了一口气,总算万事大吉了!以后孩子咋样就看幼儿园老师的了。殊不知这时的孩子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需要父母的关注、扶持。年幼儿童习惯形成需要反复地实践和训练,如果家庭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对孩子成长不利,孩子可能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形成双重人格。所以,在孩子入园后您还得讲究些教育技巧。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学会写自己名字……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对不容易适应的孩子,父母应该尽量避免问他“今天在幼儿园老师对你好吗?”“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唱歌了吗?”等等,避免让孩子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中。如果孩子说不喜欢幼儿园,或者不喜欢老师,父母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与他谈幼儿园的事。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幼儿园中,有一个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玩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就希望一起玩。一开始这个孩子只盯着小朋友,不说话。当他看到小朋友不理他时,就扑上去,一把推开那个小朋友,抢了小汽车……这仅显然是孩子缺乏交往技巧的表现。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如何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如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待交往技巧。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大方地向别人问好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3、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在培养孩子方面,父母和教师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父母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千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指责教师。刚入园的孩子,需要对老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父母应该帮助他们维护教师形象。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呢,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父母不应该说:“你们那个老师偏心。”明智的父母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记住,理智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维护老师的形象,而不是相反。
4、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入园之初,父母要主动帮助老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向老师价绍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让老师真实地掌握孩子的特点,以便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接近孩子,使孩子对教师形成信赖、依恋的心理。幼儿入园后,父母同样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既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指导孩子的方法,也有利于老师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消除孩子的顾虑、不安,促进孩子的成长。
父母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直接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联系手册,进行家园联系。此外,幼儿园各种活动,如六一儿童节、元旦,以及父母开放日,父母要积极参加,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方法,亲眼目睹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全面了解孩子,才能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使教育发挥最大效率。
希望在孩子独立的起点上,父母们能做得更好!
父母惩罚孩子的十个小技巧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可以避免我们在开学报名时的手忙脚乱,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入学的准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父母惩罚孩子的十个小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父母惩罚孩子的十个小技巧
有些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惩罚孩子的十个技巧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7.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9.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10.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和孩子谈性必知的几个技巧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和孩子谈性必知的几个技巧,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和孩子谈性必知的几个技巧
三四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会对自己的出处产生好奇,甚至经常追问:“我从哪里来的?”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回答呢?我想大概不至于是“长大你就明白了”或“巫婆生的啦”,抑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吧”。如果你的答案真是如此,那可得改正了,因为此刻的他已需要你给他真实的答案,纵然他听不懂,也必须如实回答。
在此我想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位母亲曾在儿子问她:“我从哪里来?”的时候,急切地把自己早已准备好的一套知识告诉儿子。结果儿子竟马上接口说:“隔壁小化说他是从宜半来的,我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故事也提醒父母在回答诸如“我从哪里来?”的疑惑时,一定要先明白孩子想知道的重点是什么,再一点一滴地随年龄而增添,避免操之过急,一口气说出一大堆孩子无法消化的理论。
在答复的技巧上,可以利用孩子易懂的字眼来形容,譬如:“妈妈身体内有一个通道,叫产道,每一个小宝宝都是通过他妈妈的产道出生的。那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周围充满着液体,保护小宝宝。”
在回答爸爸妈妈结合、为什么会生下小宝宝的问题时,可以从“植物传粉”讲起。
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说故事的方式已无法满足他。“据实以告”是这个年纪最好的性教育方式。
通常,女孩在十二岁到十四岁,男孩在十三岁到十五岁,就会出现生理上的变化。父母应该让女孩了解关于月经来潮的过程及其处理方法,让男孩知道勃起射精的真实原理,避免孩子事到临头措手不及或恐惧张皇。
孩子入园后,父母要讲究教育技巧
忙活了好几个月的父母们,终于把孩子送进了称心如意的幼儿园。许多父母松了一口气,总算万事大吉了!以后孩子咋样就看幼儿园老师的了。殊不知这时的孩子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需要父母的关注、扶持。
年幼儿童习惯形成需要反复地实践和训练,如果家庭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对孩子成长不利,孩子可能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形成双重人格。所以,在孩子入园后您还得讲究些教育技巧。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学会写自己名字……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对不容易适应的孩子,父母应该尽量避免问他“今天在幼儿园老师对你好吗?”“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唱歌了吗?”等等,避免让孩子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中。如果孩子说不喜欢幼儿园,或者不喜欢老师,父母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与他谈幼儿园的事。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幼儿园中,有一个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玩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就希望一起玩。一开始这个孩子只盯着小朋友,不说话。当他看到小朋友不理他时,就扑上去,一把推开那个小朋友,抢了小汽车……这仅显然是孩子缺乏交往技巧的表现。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如何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如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待交往技巧。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大方地向别人问好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3、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在培养孩子方面,父母和教师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父母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千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指责教师。刚入园的孩子,需要对老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父母应该帮助他们维护教师形象。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呢,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父母不应该说:“你们那个老师偏心。”明智的父母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记住,理智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维护老师的形象,而不是相反。
4、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入园之初,父母要主动帮助老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向老师价绍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让老师真实地掌握孩子的特点,以便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接近孩子,使孩子对教师形成信赖、依恋的心理。幼儿入园后,父母同样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既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指导孩子的方法,也有利于老师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消除孩子的顾虑、不安,促进孩子的成长。
父母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直接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联系手册,进行家园联系。此外,幼儿园各种活动,如六一儿童节、元旦,以及父母开放日,父母要积极参加,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方法,亲眼目睹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全面了解孩子,才能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使教育发挥最大效率。
希望在孩子独立的起点上,父母们能做得更好!
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三种“技能”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要给宝宝传输各种各样的知识与行为举止。有时候往往会忽略了最重要的3个技能,那就是“爱”、“责任”、“助人为乐”。快来为孩子补上这一课吧!
第一项技能:爱
只有爱才能让人感到自信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感情就是“自我肯定感”。
所谓自我肯定感,就是肯定自己存在的感觉。自己理应在这里,周围的人都为自己的存在而高兴。自己的存在将会给家人带来幸福,很高兴自己能这样存在。就是“我喜欢自己”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们作为自己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东西,是对自己存在的一种自信。
如若不喜欢自己,生存将是一件痛苦的事。如若感觉家人不喜欢自己,日子将会灰暗阴霾。感觉“自己的存在是一种痛苦,不为人所爱”的人也许会想去死。终极的自我否定就是自杀。因为当人完全找不到自我肯定的素材时,就会迷失。
这种自我肯定感,会在人生之初,从养育我们的人们的爱中得到。
父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给予孩子自我肯定感。那是一种传达给孩子“爱”的行为。体会到“爱”的孩子,一生都会幸福生活。因为爱自己、肯定自己,所以即使遇到痛苦的事情,也会坚强面对。
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既不会爱自己,也不会爱别人
父母如果不去关爱,只是义务性地接触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敏感地察觉。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存在是绝对性的,若是从最想得到爱的人那里得不到关爱,孩子就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值得爱。这样,就不会产生自我肯定感。
如果感觉不到父母爱自己,自己也就难以喜欢上自己。自己身心感受不到爱,也就很难去爱别人,很难友好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怎样向孩子表达爱
有人在回应自己传达的信息,满足自己的要求。这种安心感,正是支撑人一生的“爱”的开端。
经常抱起来接触宝宝的肌肤,经常微笑着眼含爱意地跟宝宝说话,经常陪宝宝一起玩儿。这样把“爱”传递给孩子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总之,就是无条件地宠爱宝宝,大量地肌肤接触,经常把“好可爱”“好喜欢”之类的话挂在嘴边。
也许有人会觉得:那么小的宝宝,跟他说“好可爱,好喜欢”,他也不会明白的。但是事实上,这种感情是能够充分传达给宝宝的。因为当你看着他的眼睛跟他说话的时候,父母心中的“可爱、喜爱”之情也会满目盈溢。这样的感情是能够传达给宝宝的。
第二项技能:责任
叫孩子起床该是谁的工作?
“早上叫孩子起床的家长请举手?”
这是谈起责任感时,我每次必提的一个问题。通常都有大约八成的家长举手。那么你家里的情况怎样呢?你的孩子每天早上自己起床呢?还是需要有人叫起来呢?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那么,早上按时起床,争取上学不迟到,是谁的工作呢?”
是的,早上早起争取上学不要迟到该是孩子自己的工作。然而,父母却从孩子那里夺过来这个工作,去叫孩子起床,因而孩子就变得依赖父母。这样,孩子的自立就受到父母的阻碍。
“不叫孩子就会迟到”,正是源自父母的这种担心的“帮助”行为,结果造成了孩子可以不用自己起床的状态。不是孩子自己起不来,是父母使孩子认为不必自己起来。
想教给孩子的第二个力量就是“责任”了。
没有学会责任的孩子会害怕变化
在教给孩子责任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体会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孩子起晚了迟到,重要的是让他体验迟到的结果:就是要被老师批评而感觉不舒服。这里孩子如果感觉不到这种不爽,他就不会受窘。如果不感觉受窘,他就不会去想办法改变现状。
学习责任的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很多东西。通过反复经历,他们就会知道只要自己去做,就能改变结果,同时,他们的耐性(处理失意情绪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成长起来。正视现实的勇气成长了,积极成长的热情发芽了。相反,学不到责任的孩子,因为欠缺反应能力,就会不善于灵活应变。
第三项技能:助人为乐
给孩子“想做”的主动性
表扬也好,批评也罢,物质奖励也同样,都是来自外界的行为动机,都是从外部诱使孩子去做的做法。真正的行为动机不是来自外界的,真正想做是发自孩子内心深处的一种冲动。这种能喷涌而出的想做的冲动,就是父母能够在孩子的幼儿时期,植入孩子体内的一粒行为动机的种子。
这粒种子就是“助人为乐”。植入这粒行为动机的种子,孩子一生都会保持健全的动力。在这种动机下行动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充实感。
用表扬来支配、教育孩子是很危险的
对父母来说,用表扬作为奖赏来随意支配孩子,确实很方便。跟孩子说“真乖”,实际上就是在暗示孩子:“好好听话,我就会喜欢你。”想让孩子听话时,就拿出表扬这个法宝:“宝贝儿真乖,帮妈妈……好吗?”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对于自我肯定感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表扬很快就成了支配孩子行动的语言。父母使用表扬、随心所欲操纵孩子,孩子为了寻求父母的爱、得到表扬而努力变得乖巧,这种亲子关系对父母和孩子都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把表扬作为诱使孩子行动的武器,孩子就会变得为得到表扬而行动,没有人表扬就没有动力。或者,做了好事得不到表扬就会自己受伤,就会丧失前进的气力。
帮孩子建立助人为乐的善意
我们经常会教导孩子一些社会礼仪:“给老年人让座”,“同情善待弱者”,这些礼仪的出发点,就是一种想助人为乐的善意。
所以,如果能让孩子懂得“助人为乐”,诸多具体礼节就不必逐一相告了。孩子很自然地就会亲切待人。“助人为乐”正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动机催生剂,是一切礼节的出发点。
与此相对,被植入为获得表扬而做的种子的孩子,没有表扬这个回报,是不会行动的。
而不想挨批、不想被骂才去做的行为动机,又如何呢?表面看来效果不错,但是从维持亲子之间的长期关系来看,其中的消极因素却实在太多。
与上述两种副作用太多的行为动机的种子相比,“助人为乐”这颗动机种子,就能让孩子积极、肯干。
以“助人为乐”作为自己思想基石的孩子,只会做于人有益的事情,并因此而感到快乐。所以对方不必给予什么回报。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为追求回报而做。这个行为动机没有任何副作用。
“家”“园”沟通技巧父母手册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开学前夕去做一些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家”“园”沟通技巧父母手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宝宝入园后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不适应幼儿园严格的作息时间而被老师当做“捣蛋鬼”揪来批评;孩子带去幼儿园的球和小自行车屡被其他孩子抢用;孩子好不容易被选上文艺汇演的舞台,却在最后一刻遭淘汰,而老师忙于最后的彩排,对“落选宝宝”并无一句安抚;幼儿园屡屡遗失公用玩具后,老师提出来,所有的孩子在离园前都要把裤兜翻过来检查……遭遇这些“事件”,身为父母,我们的情绪可能是气恼、愤懑,又特别地怜恤受委屈的宝宝……
妈妈经验:哪些情况需要父母介入沟通
一、当幼儿园严格的作息时间已经成为孩子对幼儿园抵触情绪的源泉时
丁丁妈:丁丁去了幼儿园,别的还好,就是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午睡成了丁丁的梦魇。他是那种白天睡得很少的孩子,晚上8:00上床,早上7:00醒,睡得很足,非常不适应幼儿园里漫长的午睡。丁丁躺在小床上煎鱼,只要老师一转身,他就撩拨附近床铺的其他小朋友,做鬼脸,翻筋斗,发怪声,受到老师的多次批评。我也很急,求救于其他小朋友的妈妈,她们对我“秘授机宜”说,应该尽量缩短丁丁晚上的睡觉时间,比如,让他熬到10点钟再睡。这个法子我试了,行不通,一到晚上8:30,丁丁已经困得不行,好像用火柴棒去把他的眼皮撑起来,都撑不住。丁丁老受批评,越来越不喜欢幼儿园,每天吃午饭的时候就紧张,生怕睡不着。丁丁越紧张,就越睡不着,等孩子们三点钟起床去玩桌面游戏时,丁丁反而哈欠连天,直想睡觉。老师更生气了,更认为丁丁是有意在捣蛋。
我是怎样解决的:
因为丁丁委屈得不得了,我只有背着他去跟老师做了一次沟通。我说了我们全家延迟丁丁睡眠的努力,老师的态度马上和缓下来,她反而安慰我说:“丁丁的作息时间也是不错的,将来去了小学是没有机会午睡的,丁丁会很习惯,其他小朋友反而要重新适应。”我提出可不可以让丁丁不午睡,老师很为难,说这样做可能会引发其他小朋友的攀比——比如有的孩子纯粹是为着贪玩不午睡,他也许会说“为什么丁丁可以不睡觉我不行,这不公平!”老师认为这会引发管理上的混乱。最后,我与老师商议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与丁丁约定先睡半小时,如果半小时后还睡不着,老师就带他去活动室玩一些折纸类的游戏(此时,别的孩子都睡着了,不会发现丁丁的“特殊待遇”)。一个人玩纸艺是很容易发困的,一般玩了半个多小时,丁丁的眼皮就耷拉下来,老师会带他去睡觉。现在,丁丁对上幼儿园要午睡这件事,已经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了。
二、当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权益老是受到其他孩子抢占时
媛媛妈:我家媛媛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有着体育传统的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孩子们都要学习滑旱冰、骑小自行车和打少儿排球。旱冰鞋、小自行车和排球都是自备,原则上都是自用。我们都给媛媛买了最好的装备,生怕孩子的运动安全有个差错。结果呢,全班小朋友的装备都放在一起,老师一说“开始”,媛媛的好东西都被别人抢走了,轮到她拿时,球是瘪的,小自行车是没有辅助轮的。媛媛回家哭得梨花带雨,奶奶心疼地说:“你可以告老师呀!”媛媛哭道:“老师不管这事,让我自己找小朋友解决!可是我不敢……”
我是这样解决的:
我很快意识到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看着媛媛无助而伤心的眼神,我知道这件事给她造成的阴影可能一时半会儿难以消除,长此以往,她会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欺负人的,就是恃强欺弱的,这不好。我去找老师沟通,老师听了媛媛的情绪反应也很吃惊,她说,把所有的装备放在一起混着玩是她的主意,目的是不想让四五岁的小孩过早地觉察到“贫富差距”,她却没有料到孩子之间,却由此有了“强弱差距”。经过反复思量,我们一起想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办法,将全班36个孩子分成四组,每组轮着有一次选装备的优先权,这就使得买了普通装备的孩子,与我家媛媛一样瘦弱胆怯的小朋友,一样有着选择较好装备的机会,同时又不让他们觉得老师在帮他们,不伤及他们的自尊。
这两天,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媛媛很高兴地回来告诉我说,孩子们已经打破了一个人独玩的局面,三三两两组合起来玩。因为,谁都想玩好球,骑好车,如果你这次不想到别人,下次别人也不带你玩了!
三、当孩子成为委屈的“陪练”,而老师又没有及时安抚时
玲玲妈:到文艺汇演前一刻,老师才通知我家玲玲说,16个打小鼓的宝宝,最后只需要12个上台表演,她和另外三个小朋友被淘汰了。这事儿前一天没有预兆,孩子还在兴高采烈练习打鼓,结果,老师说,“你不用准备演出服了”,玲玲整个人都焉了。文艺汇演那天,她闹肚疼,死活不肯去幼儿园。看着她灰心丧气的模样儿,我心疼极了。
我是这样解决的:
我去找她们老师讲了自己的看法:“幼儿园的选拔和竞争,要避免最终只淘汰四分之一的小朋友的这种情况,16人当中选12人,与24人或32人中选12人,对被淘汰的孩子的打击是不一样的。少数几个小孩子被淘汰,他会认为自己是这个群体中表现最差、最笨拙,或者是老师最不喜欢的小朋友。”老师听了我的分析,道歉说,她们忙昏了,真的没想过这么深;当时只想着舞台的纵深度不够,不能容纳四排孩子打小鼓,换作三排孩子上场,可能效果更好。“事已至此,可怎么弥补呢?”我和老师商议了半天,一致认为该给这4个淘汰的孩子组织一场“复活演出”,让她们给来开家长会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表演一场“花样小鼓”,为此,老师和正式参演的小朋友,都纷纷为她们的重新排练出主意、想办法,开心的笑脸终于又回到玲玲的脸上。
四、当孩子被评价为“问题小孩”,而流露出对未来小学学习的惧怕情绪时
彬彬妈:一上大班,一学习拼音和算术,彬彬就仿佛成了一个问题小孩,他屡屡把p成q,d写成p,u写成n,又把2和5写反,好像成了“2”和“5”镜子里的影像。这种错误讲了多遍不改,老师就有点着急上火,有一次老师开玩笑说:“你这种情况还择什么校呀!白花钱。”我儿子回来一脸愁容,说,妈妈我怎么这么笨,没有小学老师会喜欢笨小孩的,我怕从幼儿园毕业,怕去上小学。我的心像被揪了一下。也许幼儿园老师是无意的,但一句无心的玩笑话很可能被孩子都放大成对自己根深蒂固的评价。长此下去,孩子自然对学习越来越畏惧,对就要到来的小学生活越来越畏惧。
我是这样解决的:
我把我的看法委婉地跟老师提了,建议她多增加对孩子的鼓励,也增加对小学老师的“正面宣传”,不要一味强调小学老师要求严、惩罚多,要多对孩子说:“小学的学习也很有意思,老师组织小朋友做游戏,上体育课还玩‘老鹰抓小鸡’呢。”“小学里的很多内容老师都教给大家了,大家还小嘛,所以学起来会有一点困难,不要紧,大家都是聪明孩子,慢慢来!”老师有点惭愧地说:“彬彬妈你真的很有办法。”又说:“看来教彬彬这样敏感的小朋友,咱还真得多讲究方法,多付出观察和耐心。”
其他有赖于与老师沟通的情况:
1.当孩子有不舒服但又必须拜托幼儿园看护时
虽然有晨检,但有些孩子的健康状况不佳,却未必能引发老师的关注。此时父母必须将孩子的病况告知老师,说明没有传染问题,以便于老师安排食堂做一份清淡的病号饭,并提醒孩子增减衣物,减少活动量并安排休息。
2.当孩子昨日受伤而老师未及时发现时
即使你不想追究谁的责任,遇到这种情况也要告诉老师,提醒老师对全体小朋友进行安全教育,如有“肇事者”,应找他特别认真地谈一次话,以杜绝“事故”苗头的再次发生。这也是对幼儿园的关注与负责。
3.当孩子没有听清回家后的功课时
发生这种情况,要么是自家宝宝注意力不够集中,而老师没有发现;要么是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和任务没有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孩子和家长都会有遗忘。提醒老师改进“布置功课”的方式,可以方便父母和孩子共同执行。
专家指路:想取得更好的沟通成效,要注意三原则
原则一换位思考
毕竟两三个老师要照管三四十个孩子的生活起居、活动安排,留心到他们每个人的情绪变化,是非常累的一件事,所以平时要求孩子们步调一致也是为了方便管理,带着某种不得已的成分。父母跟老师去做沟通,多数是希望老师给予自家孩子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照应到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而这些要求可能会给老师带来额外的压力和不便,对此,千万不要以指责、对峙的态度去参与沟通,不要说“您有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或者说,“我家宝宝受了这么大委屈您都没有注意到,您太疏忽了。”要对老师的辛苦抱以感激之情。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应该换位思考,对老师的些微疏忽予以充分谅解。
原则二找准沟通的时机
如果在早上入园时找老师沟通,一般来说,老师只能给你两三分钟来谈问题。因为这个时候老师很忙,要观察每个小孩的情绪,检查必带的东西是否带齐,因此除非孩子带病带伤入园,要拜托老师照应,此时不是深谈的良机。下午四点到五点之间,是家长接孩子的高峰期,老师也是应接不暇的。过了下午五点,大部分孩子都被接走了,老师的情绪完全放松下来,此时的沟通才有利于双方谈得深入,谈得心平气和。
原则三最好避开孩子这个“当事人”
很多沟通话题不可避免地将议论到孩子的性格缺陷、生活能力缺陷,以及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缺陷。因此避开孩子的在场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会强化孩子在这方面的自卑与不安。怎样避免孩子在场呢?很简单,谈话当天可由父母双方一起去,其中一方带孩子去玩幼儿园的大型器械,另一方留下来与老师交流即可。
宝宝入园后父母该知晓的4个教育技巧
忙活了好几个月的父母们,终于把孩子送进了称心如意的幼儿园。许多父母松了一口气,总算万事大吉了!以后孩子咋样就看幼儿园老师的了。殊不知这时的孩子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需要父母的关注、扶持。
年幼儿童习惯形成需要反复地实践和训练,如果家庭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对孩子成长不利,孩子可能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形成双重人格。所以,在孩子入园后您还得讲究些教育技巧。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学会写自己名字……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对不容易适应的孩子,父母应该尽量避免问他“今天在幼儿园老师对你好吗?”“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唱歌了吗?”等等,避免让孩子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中。如果孩子说不喜欢幼儿园,或者不喜欢老师,父母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与他谈幼儿园的事。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幼儿园中,有一个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玩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就希望一起玩。一开始这个孩子只盯着小朋友,不说话。当他看到小朋友不理他时,就扑上去,一把推开那个小朋友,抢了小汽车……这仅显然是孩子缺乏交往技巧的表现。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如何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如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待交往技巧。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大方地向别人问好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3、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在培养孩子方面,父母和教师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父母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千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指责教师。
刚入园的孩子,需要对老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父母应该帮助他们维护教师形象。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呢,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父母不应该说:“你们那个老师偏心。”明智的父母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记住,理智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维护老师的形象,而不是相反。
4、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入园之初,父母要主动帮助老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向老师价绍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让老师真实地掌握孩子的特点,以便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接近孩子,使孩子对教师形成信赖、依恋的心理。幼儿入园后,父母同样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既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指导孩子的方法,也有利于老师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消除孩子的顾虑、不安,促进孩子的成长。
父母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直接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联系手册,进行家园联系。此外,幼儿园各种活动,如六一儿童节、元旦,以及父母开放日,父母要积极参加,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方法,亲眼目睹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全面了解孩子,才能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使教育发挥最大效率。
希望在孩子独立的起点上,父母们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