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胎儿进行胎教

2020-09-16 如何对胎儿进行胎教 漂亮的颜色童话故事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漂亮图片可促胎儿视力发育。

胎教顾名思义就是对胎儿进行教育。胎儿一般在3个月时就有了触觉,身体表面已经分布着神经末梢,因此胎儿全身表面都能对触摸产生反应。

孝顺的女儿几乎每天常规来电话问候我们夫妇二人,在电话里我和女儿聊天,当然聊天的内容还是离不开她孕期的问题。

“妈!您说胎教可靠吗?我需要做胎教吗?现在一些杂志刊登的胎教理论有科学性吗?我们认识的人都劝我给孩子做音乐胎教,让我多看动画片和美丽的图画,说有助于胎儿的发育,让我多触摸腹部,尤其是在胎动时和他说话并拍打肚皮更有意义。是这样的吗?”女儿在电话里将这一大堆的问题甩给了我,希望我能有一个明确的回答。

对于“胎教”,我也十分感兴趣。胎教在我国已经盛行了10年左右,市面上有不少介绍胎教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许多准妈妈、准爸爸都很崇尚这个理论,目前有关“胎教”究竟有无科学性的争论还是很激烈的,双方的观点基本上是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胎教顾名思义就是对胎儿进行教育。胎儿一般在3个月时就有了触觉,身体表面已经分布着神经末梢,因此胎儿全身表面都能对触摸产生反应。听觉发育从孕4周开始,多数胎儿在孕6个月开始听见声音,但分辨声响的能力在孕期末3个月才逐渐成熟。胎儿4~5个月时已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这时用强光照射孕妇的腹部时,会发现胎儿出现闭眼,并且胎动明显增强。

主张胎教的人认为必须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的时间,通过母体给予胎儿有针对性的、积极主动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如光照、音乐、对话、拍打、抚摸等,使胎儿大脑神经细胞不断增殖,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训练,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达到提高人类素质的目的。现在流行的是音乐胎教、语言胎教、触摸胎教等等,尤其是音乐胎教,最受准爸爸、准妈妈们推崇。

著名儿科专家、生理学专家丁宗一教授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召开的《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专题报告会上说:“胎教是没有严格的生理学研究基础的,不利于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对所谓的胎教给予了中肯的批评。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胎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泽伦教授也强调指出:“古今中外流行的胎教,无论是民间一些家庭的实践,还是某些科研部门的专题研究,至今未见有科学地论证在胎教实践中胎儿有了学习的表现。”同时,他认为胎儿在子宫里“还不能形成知觉,更没有产生思维及意识。”“把向胎儿输送声音的或光线的,及对肢体触摸的刺激活动,认为是早期教育不仅缺乏生理学及心理学根据,而且误导人们忽略对胎儿大脑发育中的保护,甚至在不懂医学和心理学的情况下,制作出一些违背正处在发育中的胎儿听觉神经,或听觉器官的安全要求的、含有声压很强的高频声波的‘胎教音乐’,用传声器直接向宫内传送给胎儿听。”“把胎教认为是对胎儿的早期教育的观念,往往从主观上忽视了营养对胎儿大脑的影响,因而误导孕妇,导致事倍功半,甚或有碍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对于胎儿来说,在子宫封闭的环境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没有自主的认知能力,因此也是不能接受教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为“胎教”就不确切了,也是不全面的,不具有科学性的。因此,无论是音乐还是抚摸都是人为地干扰了胎儿的正常生活环境,目前谁也不能用科学数据证明这种干扰究竟对孩子的发育有什么好处,即使某些所谓的胎教专家所举出的胎教成功的例子也不能完全说明这就是因为胎教的结果,因为没有可比性。

胎儿的生长发育好坏是由诸多综合因素协同作用才能决定的。例如音乐胎教,有的是母亲聆听,有的是将扬声器放在孕妇的肚皮上让宝宝听,在这种情况下胎儿可能会出现胎动,于是胎教专家就认为这是音乐胎教的结果,说明孩子是在欣赏。可是丁宗一教授说:“给胎儿听音乐,得到的结果是胎儿的听力阈值下降了,胎教专家因此判断这种方法是科学的、可行的,它产生了良性效果。然而国际生理学界的共同评判是,胎儿听力阈值下降证明,这种音乐通过母体的传递,被胎儿的听觉神经感受到时已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和谐的旋律与节奏,而只是一个单纯的物理声波,是有害的噪声,而不是音乐教育,它造成胎儿的易干扰和易激惹性。

也就是说,本来给胎儿一定音量的声音才能引起他的反应,而现在,一个比原来音量还要低的声音就能引起他的反应,表面上看起来,胎儿变得伶俐了,但实际上,这使得胎儿神经紧张,得不到安静的环境。而且这种伤害还不是短期内就能表现出来的。”当然,这些音乐对于胎儿来说是不是噪音还很难说,但是已经有不少例子证明,实施音乐胎教的孩子出生后听力受到严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往往是不能治愈的,尤其是在孕5个月开始音乐胎教的胎儿受损更严重。

关于看漂亮的画片就能促进胎儿的视力发育,促进智力的发育更是无稽之谈,因为每个准妈妈的美学观点是不一样的,个人修养不一样,漂亮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是漂亮的,另外一些人就有可能认为实在不美观,因此,怎么会对胎儿视力和智力发育有好处呢!

至于抚摸胎教实在是在干扰胎儿的安静的生活环境,因为孩子在胎动时可能是伸懒腰、活动活动手脚,此时拍打胎儿会引起他(她)的躁动不安,影响他(她)进入睡眠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

本来胎儿习惯在几乎黑暗的子宫里生活,孩子虽然也可以眨眼,实际上是什么也看不见的,可是我们人为地用光照孩子,促使孩子闭眼或眨眼,得不到休息,同样是干扰了胎儿发育的生物规律。

因此我对这些胎教的手段都有看法,不主张女儿做这些所谓的胎教,我对女儿说:“不要做这些所谓的胎教,在怀孕期间注意营养全面均衡,能够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保持愉快的心情,多去公园等环境优美的地方,呼吸新鲜的空气,这样才能保证你和胎儿健康、聪明。你可以多听音乐,可以去看画展,主要是陶冶你的情操,让你全身心放松、愉快,这样也有助于胎儿的发育。但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试验还没有科学根据的所谓胎教,如果出了问题,我们将一辈子得不到安宁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我们会终生悔恨的!”

相关知识

胎教,可促进胎儿的身心发育


胎教并不是要向胎儿灌输生活知识和科学知识,而是为了促进胎儿的身心发育,提高胎儿的个体功能,对胎儿的心灵起到塑造、健全、完善和完美的作用。

我在锻炼身体呢

事实上,胎儿每天都在母亲体内运动着,以促进自己的发育,以备出生后有一个好身体。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结婚之后很快怀孕。太太希望结婚后能够享受更长一点时间的二人世界,于是向丈夫提议做“流产”。丈夫也没有主意,只好一起到妇产科咨询。

检查结果怀孕已经进入第10周,医生用超声波诊断、检查时,只见胎儿在母体中不断的动来动去。年轻的妻子看到这个画面,询问医生:“画面中会动的是什么呢?”

医生回答:“这就是你们的孩子现在的情况,他很健康,正在做‘运动’呢。”

夫妇俩一听,互相凝视,过了一会儿,妻子说:“我决定要把他生下来。我不知道这时候胎儿已经会动了。”

经过漫长的10个月,孩子平安降生,夫妇俩回忆说:“看到超声波画面的瞬间,只觉得他是个生命,绝不可以随便拿掉。仿佛画面中的胎儿在对我们诉说着什么,那感觉太神奇了!”

的确是这样,自从受精卵开始,这个小生命就开始了他的“运动”,随着月份的增长,他运动的幅度越来越大,甚至把妈妈的子宫当作了一个游乐场。他活跃的运动仿佛在告诉我们,他很健康,他很快乐!

温馨提醒:胎教并不是要向胎儿灌输生活知识和科学知识,而是为了促进胎儿的身心发育,提高胎儿的个体功能,对胎儿的心灵起到塑造、健全、完善和完美的作用。

给父母的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都曾经从胎儿期走过,但那时候的事你们一点也记不起了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让你们看见现在胎儿的生活状况,仿佛看见了曾经的你们,既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吧。

我现在已经9个月大了,让我给你叙述我这一天的生活吧:我在这天早晨醒来,睁开双眼,打着哈欠,使劲用脚踢了几下。然后用小手去抓自己的脐带,把脐带当做玩具,他真的很好玩呢,软软的,长长的。然后我不停地把手伸到嘴里,吮自己的大拇指,就像吸奶嘴一样,呵呵。在我的的上边是妈妈的心跳声和消化系统的肠鸣声。我还可以听到妈妈和父亲的谈话,我真的很认真听你们的说话,以至不我都不再吮自己的大拇指。妈妈开始走动,轻轻地摇晃使我想睡觉……

我睡觉的时候好像做了一个梦,我不记得了,是音乐声把我吵醒了。我眨一眨眼,多这陌生的声音有点厌烦。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很喜欢这音乐,并开始注意地听着音乐。我扭过头,把耳朵更贴近妈妈的肚皮。妈妈的笑声在我听来是沉闷的隆隆声。妈妈轻轻拍打着肚子,我就高兴地用脚踢着回应。妈妈和我玩了半天,直到我失去兴趣,睡着为止。

后来,我又被剧烈的震动吵醒,妈妈被绊倒了。她吓坏了,爸爸也吓坏了,其实不用担心,由于羊水的液囊充满液体水泡,对任何伤害都有极好的缓冲作用。但是他们由于担心伤害到我,心情非常紧张,导致肾上腺素和其他激素分泌增加。我很不舒服,我就用脚踢着,做出哭喊的样子。慢慢地,妈妈平静了,激素减少时,我也就安静了下来。

我用一只脚探查着柔软光滑的胎盘。渴了就喝点羊水,吞咽这种刺激物常常引起呃逆。妈妈会感到一阵轻微的有节奏的跳动。呃逆停止后,我就把自己安顿在很舒适的位置—背部靠近母亲的左侧,屁股蜷曲在母亲的肋骨下面,我便又开始打盹了……

如何促进婴儿的智力发育


婴儿期主要是运动、感知觉、言语等能力的发展,并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无意注意和初步的记忆能力。开发婴儿的智力首先要注意对孩子的感知觉的训练,新生儿期就用光亮、红色球等刺激视觉,用声音或音乐刺激听觉,妈妈应经常向婴儿说话以增加感情促进婴儿大脑的发育,以后可给婴儿作被动体操,给予玩具抚摸刺激触觉,婴儿虽不会说话,但有记忆会作出反应,故随着月龄的增长应增加对婴儿的爱抚,与之谈话,教给人物或物体的名称等。

从孩子牙牙学语阶段开始,家长就可以循序渐进地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此时婴儿能注意大人说话的声色、嘴形,开始模仿大人发出的声音和作出的动作,这时主要是训练孩子的发音,尽可能使其发音正确,对一些含糊不清的语言要耐心纠正;在训练孩子发音及说话时,引导孩子把语音与具体事物、具体人联系起来,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孩子就能初步了解语言的意思,如孩子在说“爸爸”、“妈妈”时,就会自然地把头转向爸爸妈妈,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有初步的记忆,看到爸爸妈妈时就能发出爸爸妈妈的言语。

给以合理的外界刺激促进动作的发展。如4个月左右的婴儿喜欢用手玩弄胸前的玩具,家长可在3个月时,在他小床的上空悬挂一些玩具,使孩子双手能够抓到,这样就可锻炼他们手眼协调功能;再如8、9个月的婴儿伏卧时能用双膝支撑着向前爬,家长可在孩子6、7个月时就开始设法为孩子创造爬的机会,如放一二件玩具在孩子前方,让他俯卧着吸引他向前爬,尝试着去抓取玩具,以促进其动作的发育。

婴儿情绪和情感在发展,应多给以爱抚及亲切的面容以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父母和颜悦色、反复多次的爱抚语言还能促进婴儿大脑的发育。

促进婴儿智力发育的5方法


3个月时,婴儿视觉皮层的细胞联系达到高峰,2岁内大脑的每个细胞都与大约一万个其他细胞相连。3岁以后大脑就基本停止发育,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基本定形,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地形成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停止,但如同计算机一样,硬盘已基本格式化完毕,等待编程。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会判断宝宝智力发育情况呢?虽然,婴儿智力的诊断要经医生的精确检查才能下最终结论,深圳wonderbee亲子乐园教你用一些简单的判断方法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警惕作用,让你快速留意到宝宝的异常。

1、婴儿是否爱笑

一般来讲,出生4~6个星期的婴儿就开始会微笑,有的孩子可能更早一些。刚开始婴儿的微笑往往是在浅睡时出现,再长大一些,婴儿可能会在睡梦中会咯咯地笑出声来。

有些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发现,从婴儿的微笑中可以大致了解其智力发育的情况。爱笑的孩子要比不爱笑的孩子智力发育更好一些。如果婴儿出生8~10个星期后,仍不会笑,那么就可能在智力方面存在着问题。

2、婴儿是否能用眼睛“跟人”

新生儿瞳孔对光有反应,但因视黄斑区细胞较少,眼肌调节不良,故视觉很不敏锐,视力范围最远为60厘米,20厘米内视觉最清楚,并能短暂注视。婴儿4~6周能在水平方向用目光追随活动的物体转动90度,12周时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会转头朝向母亲。12~16周时,看见成人拿奶瓶准备给他(她)喂奶时,会张开嘴等着。如果到了6个月孩子仍然不能用眼睛“跟人”,就有可能智力发育不正常。

3、婴儿睡眠是否太多

新生儿每天绝大部分都在睡觉,随着他的长大,睡眠时间越来越少,清醒时间越来越长。如果婴儿睡眠时间过长,超过了一定限度,整天都在昏睡,连喂奶都有困难,则可能是智力方面有问题。

4、婴儿动作发育是否正常

刚刚出生的婴儿会握住放到他们手里的一切东西,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这就是抓握反射。婴儿只有在出生3个月以后抓握反射消失时,婴儿才能有意识地握物。

这时他们往往躺在床上,玩自己的手。但在出生6个月以后,他们大多停止对自己肢体的玩弄。智力发育异常的儿童在6个月以后直到1周岁仍会出现玩弄自己手的现象。6~7个月的婴儿能弯腰拿取离自己较远的物体,并能将物体在自己的两手之间传递;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有咀嚼食物的动作,能自己吃饼干。9个月的婴儿能随意放掉或扔下物体,并常常以此为乐。上述这些也可以作为了解婴儿智力发育状况的参考。

5、社会性发展是否正常

婴儿刚出生后,还不会认人,谁抱都一样,一点也不认生。3个月以后,婴儿开始认人了。当父母或亲近的人走近时,他(她)常常以微笑表示愉快,有时还会手舞足蹈。婴儿6个月以后,开始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为害怕、躲避,甚至惊哭,常常把脸埋在母亲怀里,而一旦看见亲人,就张开双臂,想让人抱他。这说明孩子此时已能分清熟悉的人和陌生人,有了明显的记忆。如果孩子已满8个月,仍没有怯生现象,则要考虑是智力方面有问题。

促进婴儿智力发育的5方法

一、妈妈摸一摸,宝宝笑一笑

抚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年人也需要握手、拥抱,对婴幼儿来说更为必要。不仅能开发孩子的触觉能力,促进他们成长,还传递着父母的爱心,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心态,是亲子交流的绝佳手段。(抚触应在孩子清醒时进行,父母一定要洗净手,除去戒指、手链、腕表之类的饰物,以免划伤孩子。抚触时用力要轻柔,时间不宜过长,每天五六次,每次三四分钟即可。)

二、美妙的声音让宝宝更聪明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耳聪目明,口齿伶俐,尽早地训练与培养孩子良好的听觉,非常有益于孩子语言水平的发展与智力的提高。正常的婴幼儿一出生就有听觉能力,听声辩源是主要的训练方法。要坚持轻柔亲切地反复地对孩子讲话,这能在宝宝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信息。孩子特别喜欢短小欢快、节奏鲜明的儿歌,可以多念给他听。但要注意,听觉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

三、饱览大千世界宝宝见多识广

初生的婴幼儿视力较弱,只能近距离看物,随着月龄增加,三个月时能看清五六米外的东西,六个月即可远距离视物。所以视觉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孩子对鲜明的颜色较为敏感(尤其是红色),缤纷鲜艳的色彩,丰富多变的物品最能激发宝宝的兴趣。

四、运动宝宝身体好

运动不仅让孩子变得健康结实,更有助于孩子多种感觉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他良好的方向感和平衡能力,使孩子聪颖活泼。但做运动时要结合孩子的本身体质,运动量、力度、难度要适中,不要让孩子过度疲劳。

五、宝宝爱模仿进步可不小

婴幼儿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求知欲极强,如海绵吸水般“贪婪”地探求着。父母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宝宝认识周围事物。要细致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需要与兴趣,更要耐心教导,不厌其烦,决不能生硬急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应注重“身教”,以和蔼的态度,体贴地照料,耐心的重复和不断的鼓励为孩子营造温暖的氛围,培养愉悦的心境,这样,孩子会形成健康的心态,热情自信的性格,乐观向上的品质,让孩子收益终生。

促进儿童记忆力发育的4方法


每一位爸爸妈妈都希望宝宝拥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因为记忆能力对宝宝未来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宝宝什么时候具有记忆能力呢?

据研究表明:宝宝出生后两三天就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记忆能力会获得自然的发展,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能有效挖掘宝宝的记忆潜力。

方法一:3岁前宝宝的记忆富有情绪色彩,特别容易记住那些使他们愉快或令他们悲伤、气愤的事情或情景,以及其他引起他们情绪反应的事物。

在听故事、儿歌时,宝宝往往特别容易记住最有感情的那些句子,比如《小鸭子游泳》这首诗,宝宝听后首先记住的是“小鸭子摇啊摇,扑通一声跳下河”,诗句中“摇啊摇”、“扑通一声”等语言形象生动,能引起宝宝情绪上的反应。还比如第一次高高兴兴去外婆家的情景,他能记得很久很久。

宝宝的这种情绪记忆大约开始于出生六个月或更早些。

方法二:3岁前宝宝的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较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年。

据研究表明:宝宝见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1岁以内的宝宝只能认得几天以前的事物;2岁左右的宝宝只能认得几个星期以前的事物:3岁左右的宝宝可以认得几个月以前的事物。宝宝见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1岁以内的宝宝不能回忆起来;2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回忆几天以前的事;3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回忆几个星期以前的事。比如爸爸在外学习一年后回到家中,小宝宝可能就不要爸爸抱,这时爸爸大可不必伤心,因为宝宝的记忆能力有限,他已经忘记了爸爸的形象,把爸爸当成了陌生人。

方法三:3岁前宝宝记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目的和意图,凡是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

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能经常遇到的情景是:自己的某件东西不知放到哪儿去了,若宝宝在身边,你边找边嘀咕着“我那东西放哪儿去了呢?”,这时他可能一下子就能帮你找到(前提是:你放置东西时宝宝在身边)。你可能会觉得非常奇怪,为宝宝非凡的记忆力而喜出望外,其实这些都是宝宝的无意记忆,而且宝宝非常擅长无意记忆。

方法四:宝宝记忆内容在脑中保存时间的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影响儿童记忆力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看得听得越清楚、越仔细、越完整,在脑中保持时间越长;

二是宝宝的知识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程度。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宝宝对事物的理解,而理解较深的事物记的时间就越长;

三是宝宝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或引起宝宝积极情绪体验的事物宝宝记的时间越长;

四是记忆对象的特点。引起宝宝兴趣的、形象生动鲜明的,在脑中保存的时间长。

如何对胎儿进行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