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idunnecessarybattles有些事儿真没必要较真儿

孩子坚持要穿新买的雨靴,但外面根本没有下雨!你有两个选择:a)强行帮她脱下雨靴,换上和裙子更搭配的小皮鞋。但你可能遭遇激烈的反抗,或者会费半天唇舌。b)把你的视线离开孩子的脚丫,既然她自己愿意这么怪异的装扮,那随她去吧。行动不便?脚丫又湿又热?引来别人异样的眼光?这些都让她自己去面对吧!

Bodylanguage暴力?要不得

孩子的世界很小,而父母又几乎占据了这个小世界的大部分内容。所以,孩子需要知道你所有的行为都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样他才会感到安心。

Consistency保持一致性

如果昨天跟孩子说不能动你的电脑,那么今天也不能!不要设置自己都不能坚持的规则!

Distractanddivert转移注意力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与其禁止他翻腾橱柜,不如让他帮你挑挑豆子吧。

Encouragecooperation鼓励合作

当你用需要帮点小忙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时,他就会更合作!比如“宝宝,你能帮妈妈把那本书拿给我吗?”就要比“给我那本书”效果好。

Firmvoice好好说话

有时候孩子不是被你说话的内容,而是被你说话的态度激怒,所以请轻轻地、慢慢地、好好地,说话!

Givechoices给孩子选择权

2、3岁的孩子已经很有“自我”意识了,给孩子选择权能让他们强化和满足这种感觉。但不要一次给太多选择,以免产生混乱或者焦虑。

Hunger别饿着人家

饥饿的小孩很容易发脾气,什么道理、规则,都不起作用。所以随时手边准备一些健康的可以果腹的小零食吧,以降低崩溃的概率。

Ignoreher适当的忽略并不是冷暴力

有的时候,孩子故意做一些坏的事情,就是想得到大人的注意。所以,如果他没有伤害到自己和他人,直接忽略,不予理会。这样,这些坏行为就不会被鼓励和重演。

Joiedevivre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之所以比大人感到幸福,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的每一天都充满新奇。当他们感到兴奋时就可能会做一些有点“出格”的事情。所以,当孩子满身泥水地告诉我们他的新发现时,我们有必要揪着“脏乱”不放吗?

Knowyourtoddler了解并接纳孩子的个性

了解并接纳孩子的脾气秉性,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制定并执行规则。

Limittheuseof'no'限制使用不

一项调查显示,一天中,父母使用“不”“不可以”“别”这样词汇的概率是每天30次!不信你自己数数?可是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原因是什么呢?在孩子的语言系统中,他们更关注句子的主体,也就是“不”后面的事情,所以,下次孩子再爬上高高的柜子,用“我们在柜子下面玩,因为在上面可能会摔下来,那会很疼。”代替“别爬柜子了!”

Aoidunnecessarybattles有些事儿真没必要较真儿

孩子坚持要穿新买的雨靴,但外面根本没有下雨!你有两个选择:a)强行帮她脱下雨靴,换上和裙子更搭配的小皮鞋。但你可能遭遇激烈的反抗,或者会费半天唇舌。b)把你的视线离开孩子的脚丫,既然她自己愿意这么怪异的装扮,那随她去吧。行动不便?脚丫又湿又热?引来别人异样的眼光?这些都让她自己去面对吧!

Bodylanguage暴力?要不得

孩子的世界很小,而父母又几乎占据了这个小世界的大部分内容。所以,孩子需要知道你所有的行为都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样他才会感到安心。

Consistency保持一致性

如果昨天跟孩子说不能动你的电脑,那么今天也不能!不要设置自己都不能坚持的规则!

Distractanddivert转移注意力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与其禁止他翻腾橱柜,不如让他帮你挑挑豆子吧。

Encouragecooperation鼓励合作

当你用需要帮点小忙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时,他就会更合作!比如“宝宝,你能帮妈妈把那本书拿给我吗?”就要比“给我那本书”效果好。

Firmvoice好好说话

有时候孩子不是被你说话的内容,而是被你说话的态度激怒,所以请轻轻地、慢慢地、好好地,说话!

Givechoices给孩子选择权

2、3岁的孩子已经很有“自我”意识了,给孩子选择权能让他们强化和满足这种感觉。但不要一次给太多选择,以免产生混乱或者焦虑。

Hunger别饿着人家

饥饿的小孩很容易发脾气,什么道理、规则,都不起作用。所以随时手边准备一些健康的可以果腹的小零食吧,以降低崩溃的概率。

Ignoreher适当的忽略并不是冷暴力

有的时候,孩子故意做一些坏的事情,就是想得到大人的注意。所以,如果他没有伤害到自己和他人,直接忽略,不予理会。这样,这些坏行为就不会被鼓励和重演。

Joiedevivre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之所以比大人感到幸福,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的每一天都充满新奇。当他们感到兴奋时就可能会做一些有点“出格”的事情。所以,当孩子满身泥水地告诉我们他的新发现时,我们有必要揪着“脏乱”不放吗?

Knowyourtoddler了解并接纳孩子的个性

了解并接纳孩子的脾气秉性,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制定并执行规则。

Limittheuseof'no'限制使用不

一项调查显示,一天中,父母使用“不”“不可以”“别”这样词汇的概率是每天30次!不信你自己数数?可是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原因是什么呢?在孩子的语言系统中,他们更关注句子的主体,也就是“不”后面的事情,所以,下次孩子再爬上高高的柜子,用“我们在柜子下面玩,因为在上面可能会摔下来,那会很疼。”代替“别爬柜子了!”

Makesurroundingssafe安全的责任在大人

易碎以及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东西,统统收起来吧,不要指望你跟他说“不能碰”就能起到震慑作用。

Naughtystep我家有个淘气角

在家里的设置一个淘气角吧,在那可以随便释放自己的能量,乱扔东西?大嚷大叫?都可以。

Obedience服从规则要有前因后果

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这当然不是我们推崇的养育策略,但也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则!规则是在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这些问题事先讲明白是孩子服从规则的前提。

Postivereinforcement用表扬纠正坏行为

就是多关注好的一面,多鼓励孩子去做好的事情,而忽略坏的事情,慢慢地,孩子就会远离坏行为。

Questionyourownanger我们大人更需要自控

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行为不端时,我们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怒火。但是,我们是大人!我们应该比孩子更有能力和定力控制我们的情绪。下一次,请深呼吸,或者给自己一个Timeout吧。

Routine给孩子规律的日常生活

孩子在规律的生活中会更有安全感,因为他总是知道接下来会做什么。而且,规律的生活降低了饥饿和困倦的风险,孩子发脾气的几率也会降低。

Setlimits界限是必须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辩证的环境,要在自由和限制中达到一种平衡。所以,界限是必须的!比如,你可以允许孩子在公园里松开你的手跑跑跳跳,但在繁忙的马路上,他只能紧紧地拉着你的手。

Timeout暂时休息

干了坏事或者歇斯底里的时候,Timeout确实有显著的效果。把孩子放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自己冷静一下,时间不要太长,比如3分钟之内。

延伸阅读

儿童性教育的六条规则


学龄前儿童性教育:儿童性教育的六条规则

编者按:儿童性教育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五期,叫五期性教育。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鼓励孩子的独立倾向,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别,特别应教育男孩子要尊重女性。教给孩子男女交往的一般道德规则,要孩子自尊、自爱。

1、永远不要正式“谈性”

郑重其事地谈性注定是要失败的。应该找机会多谈谈跟性有关的问题。实施“机会教育”,重要的是一针见血而不是长篇大论。

2、性教育不一定是同一性别的事情

孩子有了性的疑惑父母都可以谈,让孩子同时在父爱和母爱中摄取双亲气质中的良好方面,父母的良好“同化”对子女性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3、性和爱的教育首先应该强调的是“能做什么”

不要老是在孩子面前强调“不能做什么”。父母同时开出一张在性行为方面不能做什么的清单,孩子反倒产生“听上去很有趣味,我为什么不去试一试”的感觉。在你说出能做的事情(如握手或拥抱和kiss)时,必须同时说出下列两种不能做的事情:“结婚以前不能性交”和“永远不能伤害另一个人”。

4、父母双亲同时施教

性和爱的教育最大的危险是父母双亲在性道德和性思想方面产生分歧。父母双亲是爱和被爱最亲近的典范。

5、性和爱的教育不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教育

不要指望进行一次性教育就能使孩子终生免疫,其中的道理正如一再要孩子自己整理房间并不能使孩子的房间永远保持整洁一样。

6、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内容主要应注意:

树立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

从小防止性压抑和性抑制;

正确地回答儿童提出的有关性问题。

6岁前孩子须学6条规则


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证。成人能够遵守规则,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教育孩子遵守规则能够让孩子掌握与别人相处的注意事项,不守规则的孩子往往会最先在游戏中出局。

家庭教育的20条金科玉律


1: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记住情感教育永远都大于道理教育。

2:学前教育更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3: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孩子现在的成绩是怎样的更为重要。

4: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5:一个行为的反复养成习惯,习惯反复形成品质,品质改变命运。

6:只有父母与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育习惯,您的孩子或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7: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8: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9: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给予引导,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10:父母在自己担任家庭教育前最好是自己先学习教。

11:中国年轻的父母会花数千元学开车或给自己孩子送到幼儿园,却鲜有自己参加家庭教育培训。

12: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13:孩子坏的习惯80%都是在家里形成的。

14:父母不要万事代劳,剥夺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

15:父母要想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就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

16:孩子挑食是从父母谈哪一个不好吃开始的。

17: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

18:父母要准备一个记事本,记录和孩子在一起发生的事情,或者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经常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反省自己的过程。

19:在平时的家里,父母和孩子尽量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遇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20: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遇到困惑时可以尽量请教老师、邻居或是教育专家。

6岁前必须立下的6条规矩(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


引言:常言说的好无规则不成方圆,教育小孩子也是一样,因此家长们不可以过多的放纵孩子,一些必要的规矩还是让孩子知道比较的好,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

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证。成人能够遵守规则,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0-6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亲子网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亲子教育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本网站小编总结:对于小孩子们的教育,家长要让孩子懂得最起码的礼貌与对他人的尊重等等,不可培养孩子任性,傲慢的性格,若是父母们对于这一方面了解的甚少,那就敬请关注更多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吧!

自由与限制,父母教养的潜规则


父母对宝贝的有效教养,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对宝贝设定限制的能力。

如果从宝贝开始可以自己行走起,父母就建立起正向的支持性的明确限制,并在任何的情况下保持一致。宝贝渴望冒险的勇气引导着他进行探索,而他的少不更事又会让他误入歧途,父母或教养者为他设定的界限给他带来了安全与保护。

对宝贝所作的限制实际上并不是要捆住宝贝的手脚,而是要对这个好奇的探索者以及他的环境加以保护,让他在给定的界限内放开手脚、更好地发挥自己。例如,处于学步期的宝贝在穿过街道或停车场的时候不想拉住大人的手。父母应该态度坚决地做出限制:只有拉着手才能穿过街道和停车场,没有别的选择。让宝贝学习乐意接受规则,并且喜欢去了解如何运用规则。

父母需要确定,宝贝的什么行为是不能允许的,并要做到始终坚持这样的限制。

对于不同的家庭和宝贝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采用的做法可以各不相同。设定限制把宝贝经受的挫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这正是每个宝贝在离开家门到社会上经受挫折的打击之前在家里必须预先经历的。如果父母确实不想要初学走路的宝贝把垃圾扔得到处都是,那么就应该把垃圾桶盖起来,或者关上门。我们要是不想让宝贝把架子上的食物随手拿光,就得把食品放到宝贝拿不到的地方。我们需要去教他不要拉扯小狗的毛,教他轻柔地抚摸小狗。剪刀和尖利的刀具是不能让他碰的,我们要学会把它们放在宝贝拿不到的地方。

当难以避免的事情发生的时候,父母要想尽一切方法坚定地转移他的注意力,用其他东西来吸引他。对宝贝有所限制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处。2岁左右的宝贝需要学习如何与全家一起分享家里的东西,而且父母们也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宝贝们有限的容忍度。正如一位母亲所说的:“我知道宝贝们的忍受程度,也知道我自己的。”

父母限制宝贝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会适当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惩罚。

并且,父母的限制是符合宝贝的年龄发展状况的,既不会要求太多也不会多于放纵。如果父母对宝贝的行为限制是适宜而又有效的,那么宝贝的内在自主性会获得较好的成长。

例如,我们已经准备出门了,宝贝正在玩玩具玩得起劲,母亲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宝贝硬抱了出来,这个2岁大的宝贝吵闹着、挣扎着……

当我们试图把哭闹、挣扎着的宝贝抱出门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标准出现了偏差,并没有用最佳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所做的行为并没有顾及宝贝的需要。宝贝需要事先提醒、需要有一个逐渐的过渡。在宝贝正玩得高兴的时候,突然要他停下来并不符合他的天性。宝贝不是要公然地违抗妈妈,而只是忠实于自己的意愿。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告别他原先的活动。如果我们同他一起坐下来,然后一起说“再见,玩具;再见,卡车;再见,小汽车……”使他能够从玩耍中轻松地摆脱出来。这不是一个什么“技巧”或者“方法”;这种教养行为自然而然地产生于父母和宝贝之间的互相尊重,以及父母对宝贝的了解。

宝贝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的感受、想法、行为与成年人是不同的。

一个2岁的宝贝跑到外面的路上去,只是要去把他的球捡回来,想法突然间产生之后,紧接着就是行动,中间不会有任何的思考。如果一个宝贝非常喜欢小伙伴的某个玩具,他就会去把它“拿”来。成年人在有了欲望之后可能会停下来,掂量一下所要采取的行动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是否符合规范与道德,而宝贝往往不会这么做。例如,在桌子下爬来钻去的子仁或许是觉得好玩而这么做,因为坐在儿童椅上实在不是他的所愿,并且他也不可能安静地坐在那里听大人们说话。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先想宝贝所想”。

如果父母在做出决定时首先从宝贝的立场考虑,那么对他们的教养就会具有很好的效果。

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最初我们总是感到担心,害怕会让宝贝们控制了我们,因为我们觉得宝贝小不懂事,我们只需要教育他们听从大人的话按照大人的意思去做就行,也许我们自己就是带着这样的观念长大的,我们的父母总会说“我是你妈,才会管你……”于是,我们今天也用相同的方式去教养自己的宝贝。然而,我们发现顾及宝贝们的观点实际上有助于对他们加以监督和管理。

了解宝贝成了我们懂得如何去教养他们的关键,他们知道是我们在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我们会帮助他们成为听话的宝贝。爸爸妈妈最了解他们,在他们心里和我们心里对这一点都确信无疑。

如果父母在宝贝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宝贝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

那么,这种亲子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支持、相互接纳的稳定关系。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宝贝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例如,当子仁听到“小姐姐坐得好”时,那也就表示“我不如别的宝贝好”……父母常常会不自觉地说“你看XX会讲故事”,“XX会自己吃饭”,“XX的画画得真好”……这种方式会让宝贝产生羞愧,感觉父母并不全然地对待自己,父母爱的前提是“我要比别人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小的时候对父母的要求做出妥协或遵从,到宝贝11-12岁时,也会产生大的亲子关系冲突,因为在宝贝的心里,对父母的信任是有条件的。

宝宝与宠物安全共处的小妙方(夏季亲子健康指导)


前言:让小宝宝养宠物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同时缓解宝宝独处的孤独感,但是我们都知道宠物容易传播一些的疾病,况且小孩子们的抵抗力又都比较的差,那么如何才能让宝宝与宠物安全共处呢?

如何让宠物干净卫生,宝宝安全无忧

1.带宠物去兽医那里做个全面检查。永远记住健康的宠物才是安全的宠物。驱虫,打防疫针必不可少,要是做个美容那就更好啦!

2.不要自以为家里的宠物很乖,可以跳过一些安全措施。即使你的宠物品种有着“乖巧伶俐”的美誉,也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安全防范。亲子网

3.如果家里有很多客人来访,不要让它围绕在客人周围。人多、陌生人都会让它兴奋,加之来家做客的人肯定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宝宝身上,这会让它围着宝宝乱蹦乱跳乱叫。所以最好的办法父母把注意力同时放在宝宝和宠物身上,防止意外发生。

4.别让宠物和宝宝一起睡在无人照看的房间里。

5.当你抱着宝宝在沙发上时,别让宠物上沙发,这会让宝宝与宠物的关系中,宠物占上风,也可能是一种对侵略行为的鼓励。

6.别误以为一个口套就能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虽然狗狗被套住嘴是不能咬人了,但如果宝宝和狗狗不能融洽相处,它还能用它的爪子抓伤宝宝。

7.要让小宝宝知道:和宠物接近有时是有会有危险的。坚持制止以下行为:用手去戳动物的眼睛、耳朵,或者把手放进宠物的嘴巴里,拖着宠物的尾巴或者乱扯它的毛。

8.带着宝宝到家有宠物的朋友家串门。让宝宝学习如何与宠物打交道,获取照料宠物的第一手资料。

9.告诉宝宝承诺的严肃性,保证不让他在接触宠物几周后就失去兴趣;告诉宝宝宠物会因为他的忽视而受到心灵伤害。亲子教育

如何挑选小宠物?

1.如果你决定这只宠物是为宝宝而买——而且宝宝答应会好好照顾它,那你可以买一个切合你宝宝需要的宠物——猫猫狗狗需要每天照料,但鱼儿、乌龟、鸟类、仓鼠、小白鼠之类就不那么复杂。

2.买宠物前要考虑到它的脾性。温顺的宠物总是与宝宝最相配的,你可以从它的品种中获悉其性格倾向,所以再买宠物前一定先研究清楚各个品种宠物的脾气。如果是买狗,可以考虑吉娃娃、约克夏、小猎犬等;如果是养猫,可以考虑美国短毛猫、缅甸猫、波斯猫等。

3.注意家里的过敏病史。如果家人对动物毛发、皮肤、鸟羽过敏,或者宝宝有湿疹、热病、哮喘,又或者你的家族有遗传的过敏病,挑选宠物时你就得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尽量去咨询一下儿科医生和兽医。

4.确保所买的宠物是健康的。几乎每种宠物都可视为一个疾病的潜在来源,所以务必确保买来的宠物是健康安全的,这才不会危及你的家人。

本网站小编总结:宠物对宝宝们所构成的潜在危险家长们一定要多注意,尤其是宝宝身上寄生虫、宠物毛致过敏、宠物抓伤宝宝等三大问题尤为严重,但愿以上的文章可以帮助父母们解决这些问题!

让孩子言听计从的5条家规


小孩子的自由散漫、调皮捣蛋、物我两忘、阴晴多变,是大人很难掌控的。作为朝夕相处的父母,以我的亲身体会,建议你千万不要企图说服你的宝贝,或者感化、或者改变、或者棍棒加糖果……,因为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与随心所欲的小动物的结合体,不要企图成人世界的手腕,就能让你的孩子服服帖帖、规规矩矩。

1、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举动所带来的后果。

《教会你的孩子正确举动》一书的作者之一查尔斯?斯卡尔菲教授认为,要采取一些办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意识。一个三岁大的孩子就有能力明白基本的因果关系。他建议家长试着用一种“事实就是如此”的语气来陈述某种不寻常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如果你把玩具留在车道上,它们可能会被车辆碾过。”让这种自然发生的状况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换掉那些损坏的玩具。

小提醒:如果你永远都不想要你的孩子丢面子,那么他就永远都学不会自己振作起来。

如果事情本身带来的结果可能非常危险(比如孩子用玩具敲打玻璃桌),或者可能代价昂贵(比如他忘了锁自行车),就给他另外安排些合理的后果。比如把玩具收缴,一个星期不准他骑车等等。

父母常犯的错误:安排了一些与他的举动所造成的损害毫无关联的后果。

如果你的孩子看电视时跳上沙发,用取消他的一次娱乐安排作为惩罚他是毫无作用的。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你需要他明白他的举动和造成的后果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必须关掉电视。

2、给予正面的支持。

“抓住你孩子做出好表现的时机——比如他和别人一起分享玩具玩耍,对别人表现得彬彬有礼,帮助做家务事等等——就赞扬他,向他微笑或者拥抱她。”《你孩子的健康》一书的作者——丹佛的儿科医生巴顿?D?施密特提到,“每天对孩子的批评和赞扬,要达到一定的平衡程度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

向孩子表达你明确的态度:“谢谢你在我通电话时保持安静”以及“对于你今天解决你和你弟弟之间的争端的方式,我感到非常自豪。”

父母常犯的错误:把奖励当作贿赂来防止孩子的不正确行为。

专家认为: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应得到这样的款待。制止不正确行为,更好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停下,取消他们的某项优待特权。

3、缓和孩子急躁的脾气。

畅销书《了解你的孩子》的作者之一儿童精神学家斯特拉?切斯认为:孩子性情上的差异是造成教育子女不能一概而论的主要原因。四十多年来她对于131名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而近年来有关个人特性的科学发现,比如基因等也支持了她的结论。

切斯说:“仅仅出生几个星期后,婴儿就会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一个孩子的性情,影响了他的行为标准、专心程度、对新环境的反应以及他感情表达的激烈程度。研究者现在发现了试着改变这些人格特性是无用的,因为某些性情是与生俱来的。

父母常犯的错误:为适应你的孩子而竭力改变周围的世界。

如果你带着你精力旺盛的孩子走访亲戚,不要叫别人把所有易碎的东西移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相反你应该在走亲戚之前就训练孩子具有正确的行为;如果她要调皮捣蛋,马上把她带出去。

4、把持底线。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心,不喜欢听到当你阻拦他的计划进行时他所发出的尖叫。

父母教育中心的研究表明,教育在孩子六个月大时开始己初见成效。所以,你越早开始把持和孩子打交道的底线,效果越好。《抚养一个没被宠坏的快乐孩子》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波顿?L?怀特说:“就算一个婴儿在哺乳过程中咬疼母亲,也应该把他拉开。如果用一种简单的、适合他们年龄的办法向学龄前孩子阐述道理,他们最终能做到遵守规则。”

一个孩子要逐渐融入社会,他需要知道怎样区分自己和别人的合理权力。怀特说:“要想有效把持给孩子设定的底线,你必须学会面对孩子在某些情况下不快的哭泣。”

明确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界线,让你的孩子明白界线是什么,以及孩子跨过界线后会发生的后果。从今天做起,每天都做到,保持一致。

父母常犯的错误:对孩子过分严厉。

孩子们需要机会在经历中发现并学习经验,所以不要设置不必要的底线。比如你不该把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放在原地,而应该给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

5、别打击你的孩子。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问题,很容易引起了父母的反应,如命令式的:“立刻把你弄脏的地方打扫干净”、威胁式的:“如果下次再迟到,就惩罚你”,或者在冲动之下,带点讽刺味道:“如果你不能把头贴到肩膀上,那么也就忘了那事吧。”心理学家托马斯?哥顿父母教育效力训练项目的创始人,他认为:“这样的语言向孩子表达了一种责备的情绪,会使他们感觉不被父母爱护着,或者遭到了不公平的指责。”

如果你这样说:“亲爱的,电视声音这么大让我难受。我和你爸爸都听不到对方说话了。”这样简单的语言,也比唠叨叨叨的埋怨好。孩子心里会想“妈妈在向我唠叨了,其实我并不想打扰他们谈话的。”

父母常犯的错误:将“从我出发”的信息表达成了“从你出发”。很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语言以“我觉得……”开头,而后面跟随着某种污辱性的语言,而当时你自我感觉正在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说“我觉得你很自私”与“你很自私”有一样的效果。试着向孩子表达具体的感情和具体的事情:“那些家务事本来你答应了要做的,现在让我做了,我感到精疲力竭。”

怎么样?感觉有收获吗?

在你还没找到对付小家伙的办法之前,不妨试试这“5条军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