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有到晚上10点之后才能喘口气”、“陪小孩、家庭采购、洗洗涮涮,周末过得比平时还辛苦”、“儿子不乖起来,真拿他完全没办法”……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养育小孩,夹心族们整日奔波疲惫却仍感力不从心。与其这样,倒不如给自己喘口气,放个小假,偷个小懒。

懒妈妈出招一:忍住,不管他

功效:培养孩子自娱自乐精神

当宝宝会爬会走了,tina就很少抱她,在一旁乐得轻松,顺便咿咿呀呀地对上两句“婴语”。哪怕偶尔摔跤,也都是宝宝自己爬起来,就算在懒妈妈的脚下摔倒也都尽量不扶。“后来自己跟一些妈妈交流得多了,我才发现,宝宝在独立性、自娱自乐这方面似乎真的好一些。”

一个勤快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比较懒,而一个懒惰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说不定很勤劳。tina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是个例子。“从小妈妈包办一切,我也不可免俗地沾染上了独生子女懒惰自私任性的坏毛病。”tina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当初懒妈的原因是,自己真的想偷懒。“宝宝5个多月的一天晚上,我睡得稀里哗啦,突然宝宝哭醒了要喝奶,我跟老公都不愿意起床,于是我们最后石头剪刀布,谁输了谁去。我输了,于是我就‘怨恨’地想,一定要培养一个小长工。”

这个懒爸懒妈为了自己的偷懒大计,自然要把小人热爱劳动的习惯从baby抓起。没想到有了意外收获。“现在她特别有耐心,一个人能认真地翻完一本书,而且自己看完后,会主动讲给我听。这对她自己思维以及语言的发展都有利。”

懒妈妈出招二:找爸爸

功效:加强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自信心

钱报童玩会亲子群里也有几位懒妈妈。“懒妈”球球妈告诉记者,自己懒惰的表现就是“找爸爸”。球球妈说,尤其到了周末,家里有个约定成俗的不成文规定,爸爸陪玩。

球球妈说,就拿上周末来说,妈妈在家休息,爸爸负责带宝宝小区半日游。“爸爸陪他玩健身器、跷跷板,爸爸还教他练习赛跑,帮他拍掉裤子上的灰尘。说实话,我一直在楼上阳台上偷偷张望。”球球妈说,爸爸允许球球爬高爬低,随便玩,明显发现宝宝从开始的怯生生尝试,到后来的开怀大笑,胆子变大了。

“看到球球灰头土脸,一屁股坐地上时,其实心里有点心疼,但是转念一想,这绝对有利于培养宝宝的自信心。”球球妈妈说,发展到现在,有时自己要去抱宝宝,他会说不用。“虽然心里有点小失落,不过要是老被我和奶奶捧手里,以后怎么能成为一个小小男子汉啊。”

有人说,懒妈才是最爱宝宝的那个人

这年头该有个新口号了:懒惰有理。懒妈懒得有理,正因为懒妈的懒才给了宝宝充分的锻炼机会。——仔仔妈

懒吗?我看一点不懒啊,妈妈这么尽心,懒妈妈才是最爱宝宝的那个人。——肉肉妈

妈妈是别有用心喽!也许这样的懒会给小朋友一些空间呢。——小青

懒妈妈其实是有心妈妈的代名词。——师师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别以分数评价孩子的优劣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成绩考好了,就表扬孩子,十分得意;孩子成绩不好,就责怪孩子,甚至打骂孩子。以成绩特别是分数评价孩子的优劣,似乎成了中国家长的通病,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成绩固然重要,但学习的过程更重要,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习惯等更能说明孩子自身素质的高低。

小莉是一位初三女孩,她学习很努力,但是智力平平,因此成绩一直在班级中下游徘徊。为此小莉的父母经常责骂她,在他们眼中,小莉就是一个不争气的孩子。

但是老师和同学们却不这么认为,老师认为小莉学习很认真。她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而且字迹工整、页面整洁,为此老师经常让小莉书写黑板报,因为她做事认真,还让她担任了班级劳动委员一职。不仅如此,小莉的人缘也很好,因为她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同学们都愿意和她相处,所以她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都很融洽。

另外,尽管小莉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是她却十分喜欢绘画、唱歌,而且在这方面表现得很优秀,为此,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也都非常喜欢她。可是父母认为画画得再好,歌唱得再好,不如文化课成绩好重要,所以父母对小莉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但是小莉并没有灰心,她在努力提高文化成绩的同时,非常注重发展美术和音乐专长。

初中毕业后,小莉出人意料地被一家有名的艺术类学校录取,这令父母对她刮目相看。

尽管小莉的文化课成绩并不好,但是她具备认真做事的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品质,而正是这些成绩以外的因素,让她有幸成为一所知名艺术学校的学生。所以,对父母而言,判断孩子的素质高低不要单纯地盯着分数,而应当注重分数背后的态度、努力和习惯,这才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因素。

父母孩子以朋友相处之弊(下)


多谢你,我一直在考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与教导要怎么样把握,想出来了一些细节,但是一直没有一个成形的东西。通过看你的文章使我的理念具象化了,非常好。非常感谢!!

南洋学子的回复:

严格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当然是小孩与朋友的关系是无法想提并论的,每个人都需要有亲情和友情,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简单说,父母与小孩应该以亲情相处,而不是以朋友相处。当然,亲情有别于过分的疼爱。

huihuidou的回复:

这则消息是谈的加拿大的情况,文中提到了一些打骂父母的事件。当我看过这则消息后,在我脑子里出现的就是“天地君亲师”这块匾……

在中国,有些儿女之所以被称之为逆子,是因为他们违背了这样的道德准则。“上孝下慈”才是我们力求达到的境界吧?

catherineyan的回复:

父母跟孩子是什么关系呢?

就是“君、亲、师”的关系。君者,领导也,从出生婴儿到长大成人能够独立思考,需要为人父母的指点,引导,指明大方向,如灯塔;亲者,亲人也,关心她的物质、精神的方方面面;师者,老师也,耐心的教导,循循善诱。这三者,缺一不可。缺君,则容易溺爱;缺亲,则没有温暖、雨露;缺师,则无以事从。如果把这三种关系圆融进与孩子的关系中,则无往而不胜。

其实,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领导与下属、朋友……只要运用上述三原则,则无往而不胜。

至于说与孩子交朋友,其实质是说在心里面把孩子平等对待,尊重他的人格,而不是说愚蠢地做与孩子的小朋友一样的那个朋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尊重他,他也会尊重你,怎能有不孝之理?

尊重自己的父母,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人自性中的一种行为,性德的体现,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一样,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不孝,那是迷失自性的表现,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

anneliese的回复:

打骂父母的事件,并非只发生在父母同孩子的关系处得象朋友的西方国家;就是在十分讲究孝道的中国也时常听到。关键要看父母如何教养自己的子女。

父母同孩子的关系如同朋友,我个人认为,那只是看到了父与子关系的一个方面而已,它并不抹杀父子之间的亲情,那种血浓于水的关系。

说起来西方家庭关系松散,父母到老没有孙儿绕膝之乐,无子女鞍前马后伺候的福份,其实,我看到,儿女周末回去看望父母的情形也比比皆是;换个角度考虑,也许西方的老人根本不想身边那么喧闹,他们追求的正是这种静的效果呢。但我们看来,仿佛他们晚景凄凉似的。

说到底人性是相通的。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孝敬父母的,在他们那个社会亦然。只是有别在方式上罢了。

做个身懒而心不懒的妈妈


做个“懒”妈妈的道理

实际上,根据我个人的感受,“懒”妈妈比“勤”妈妈更加费心劳神,更加辛苦受累。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因为孩子往往“帮倒忙”。孩子与大人分床,夜里就要多次起来给她盖被;孩子自己吃饭,撒得到处都是,就得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的袜子、手绢不干净,就得重洗一遍。孩子自己洗澡,搞得“水漫金山”,就得“大禹治水”抢险救灾。处置这些事情,当然没有自己直接包办更为快捷方便,省心省力。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做个“懒”妈妈,因为我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身懒而心不懒

怎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懒”妈妈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身懒心不懒”。

首先,要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自觉性。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让孩子懂得劳动是光荣的,依赖大人是没有出息的。

其次,要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创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帮大人扫地,到邻居家借东西,下楼买日用品等。抓住儿童节、生日等契机,鼓励孩子闯过难关,使其独立性迈上一层新台阶。

第三,要有信心和耐心。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少埋怨、少指责,循循善诱,促其进步。

最后,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自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切忌操之过急。家长对孩子应有坚定不移的引导和始终如一的要求,并且做到长期坚持。

案例说明

我做“懒”妈妈绝不是为了享轻闲、图自在。孩子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开创,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小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母亲在我家小住,最后被“气”走了。临走丢下一句话:“没见过你这样的懒妈妈,你这样对待孩子?我看不下去!”我母亲秉承了传统的育儿观念:吃,宁多勿少;穿,越厚越好;家务活,自己再累也决不让孩子帮忙。

而我和先生坚信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的育子之道,“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也许用传统的眼光看,我的确不是一个勤劳的母亲。孩子一出生我就让她单独在小床上睡。1岁4个月时,我就让她自己吃饭,不再喂她。2岁时,我就把她送进幼儿园,中午不接回家。2岁半时,我就让她自己刷牙、洗脸、洗脚。3岁时,我就让她自己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手绢。4岁时,我就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早上自己叠被整床。孩子跌倒了,我从来不扶她,而是让她自己站起来。玩具散乱了,我从来不帮她收拾,而是让她自己整理好……

其实,做个“懒”妈妈是为孩子着想,对孩子的成长负责,让孩子从小独立处理事情。

家教故事:不要做个懒孩子


儿子再长大一点后,我还会常常使唤儿子帮我搬张小椅子啦,拿点餐巾纸啦,特别是我家阳台上种的花,我就直接将浇花的这个任务教给了他。老公常埋怨我说:“你呀,可真懒,你儿子这么小让他去浇花,你看弄得阳台上都是水。”我说:“不是我懒,这是在锻炼你儿子呐,以后你就会觉得我做得好了。”

可是现在,我们搬去跟公公婆婆住了,公公婆婆对我儿子特别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尤其是我的公公。以前,儿子都是一个人睡一个床的,现在,跟我公公婆婆睡一个房间后,我们也想让他一个人睡,可是我公公坚决不同意,硬是要让我儿子跟他睡。他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够让他一个人睡呢,万一晚上蹭了被子着凉了怎么办?万一从床上摔下来了怎么办?”总之,他罗列了许多个不足之处,我也是实在拿他没有办法,只能妥协了。儿子渐渐地长大了,他也学会了见风使舵,只要他爷爷不在家,我们说的话都很听,让他做的事情也会乖乖地去做;而他爷爷在家时就是另一番表现了。这也是事出有因,因为他每一次做错事情后,只要他爷爷在家,他爷爷都会帮他打掩护。

儿子长大了,都上一年级了,可是却变得越来越懒惰了,他也学会了怎么去使唤人了。一次,我在屋外理菜,他就蹲在边上看我,蹲了一会儿感觉累了,就对着屋内正在煮饭的爷爷说:“爷爷,我的腿好酸呀,你快帮我搬个椅子过来。”我就跟他爷爷说:“你可别去听他的,不然你会惯坏他的,还会让他变成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孩子的。”正好,他们前几天学了一篇《陈毅探母》的课文,我就问他:“你觉得陈毅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他的母亲怎么样?”他听后,就低下了头不说话,我想他是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现在,儿子的表现好多了,有进步了。我也跟我的公公婆婆耐心地劝说不能再惯着孩子了,还把在我们单位听到的一个《知心姐姐》的讲座的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念、经验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试着做一个懒奶奶、懒爷爷。儿子也跟我表了态:“我再也不要做个懒孩子了。”我也相信儿子一定会做到的。

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上)


一位“五一”节期间携子南下探亲的朋友回京后告诉我,婆家城市里学龄前的小孩子们,节日期间根本没有放假,都在各种培训班里上课。朋友大姑子的女儿因为要陪她们玩儿,放弃了语文班的学习,老师竟然打电话来斥责,说落下的课不给补。这个可怜的五岁的小姑娘,每天陪表弟玩儿完回家,不能休息,而是要夹着课本到一间小屋子里做作业。据朋友观察,这个孩子已经表现出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看到北京来的表弟不必象他那样小小年纪就头悬梁、锥刺骨,感到十分愤怒,于是对表弟大打出手,乱扔表弟的东西。

一些妈妈给我写email,问我,北京那么多早教机构,我选择了哪些送Sam去上?我平时在家里,都教Sam什么?

我说,北京那么多的早教机构,我一家也不知道。Sam什么学都不上,什么班都不去。我平时在家里,几乎什么都不教Sam。

Sam现在2岁3个月,仅仅能把1到10数完,有时说些“12、14”之类的;曾经自己琢磨出来“1加1等于2”;因为经常看Elmo’sABC那本书,认得几个字母;一个汉字都不认识;原来阿姨教过他,曾经会背“锄禾日当午”,后来疏于练习,现在是背不下来了;能分辨一些基本颜色,有时弄不清白和黄;他对讲故事没有任何兴趣,所以至今没有完整地听过任何故事,也不怎么爱看书。

Sam酷爱玩儿小汽车,迷恋Elmo和Barney,每天必看这两个角色的DVD。他喜欢音乐,爱唱歌爱跳舞。每个星期去一次京城大厦的BabyGym,有一个老师带着跳跳舞。我带他去那里,主要不是要他学跳舞,而是去跟其他小朋友玩儿,去参加集体。

请不要误会,Sam其实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孩子,他经常有一些表现让我很吃惊,甚至觉得他是一个“神童”。但是我仍然不去教给他太多的知识,因为我认为,对他的健康成长来说,那些东西在他这个年龄,并不重要。

我心目中的早教,有这样一个原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做“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就是说,与其给他几条鱼,不如把打渔的本领交给他。

几条鱼只能解决暂时的饥饿,有了打渔的本领,就会一生不愁吃穿。

因此,与其急功近利地给Sam脑袋里填塞一些知识和技巧(鱼)—看书识字说外语演奏乐器等等,不如利用他人生最重要的头几年,在我们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影响下,授予他自信心和安全感,培养他的爱心和合作精神,树立他的道德品行和人格,鼓励他独立思考,教会他保护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给他充分自由发挥、自然成长的空间。

那些知识性技巧性的东西,今后他上了学,自然会学到,现在费劲地教他,不仅会引起他的反抗,而且即使勉强学会了,也会很快忘掉,这是幼儿永久性遗忘的特点。更何况,学了太多的知识,反而会约束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对Sam的关注,更多在于他对“渔”的掌握,目前看来比较令人欣慰:

Sam是一个爱心充沛的孩子—

看到别的孩子受伤哭泣,他会上前关心安慰人家;他吃东西的时候,会叫着爸爸妈妈阿姨一起吃,提醒我们喝水;上星期在京城大厦,阿姨给他倒了一杯牛奶,放到我们坐的桌子上,他把阿姨拉回饮料桌子,叫阿姨“倒咖啡!”阿姨给自己倒了一杯咖啡,Sam才回到我们桌子上,开始喝他的牛奶。

Sam大方慷慨、乐于分享—

经常会碰到一些一两岁大的孩子,十分保护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别的小朋友碰,有些家长会批评他们“太小气”,甚至强迫孩子分享玩具。其实这是与他们年龄相符的表现(age-appropriatebehavior),孩子一般要到三岁以后才懂得分享。

Sam也有不愿意分享自己玩具的时候,我们不训斥他,也不勉强他。从一开始,我们就教他如果想要别人的玩具,必须把自己的一个玩具拿给别人交换。Sam对这一点学的很到家,有时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表示不必交换了,你就拿我的玩儿吧,Sam依然坚持将自己的玩具放到别人那里,表示公平合理。

Sam吃东西的时候,也乐于和别人分享,经常主动把手里的吃的送给爸爸妈妈阿姨以及其他小朋友。前几天我们去一家饭馆吃饭,Sam看见老板儿子在吃泰式炸虾片,觊觎良久,闹着要吃,老板就送给我们一盘。服务员小姐逗Sam能不能给她一片,Sam点点头。我拿起盘子里最大的一片,问他可不可以把最大的一片送给小姐,他又点点头(嘴里塞满了,不能说话)。小姐说,你真大方,我不要,你吃吧。我对她说,你必须吃下去这一片,不然这对他来说就没有意义了。小姐说她正上班,不能吃东西,我说那你就拿走。平时只要Sam表示我们可以分享他的东西时,我们都真的拿去,而不是假装要,再还给他。(转下文)

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下)

父母孩子以朋友相处之弊(上)


我最近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类似的讨论,让我费解的是,我真不明白这些专家是什么样的专家,怎么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含义是这么的狭窄和偏激呢?不是左就是右。难怪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他们自己就没想明白还指导大众。

Curious George的回复:

所谓父母和孩子以朋友相处,也是指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下,以平等的方式和孩子商量,对孩子的想法比较尊重而已,真正完全和孩子是朋友在现实社会里是不可能存在的,比如孩子1岁时难道和他一起抢奶瓶,10岁时和他一起数压岁钱,总是存在抚养和被抚养,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的,只有到了孩子独立了才可能有完全是朋友的关系,那又何尝不可,因为年轻一代的想法应该有强于老一代的地方,否着社会岂不倒退了。和孩子做朋友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只会使父母更能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容易亲近,也更容易即使教育孩子,西方社会的老人也不见得都很孤独,我去美国时就看见不是假日老夫妇单独带着孩子玩,我的朋友嫁在欧洲,住在公婆的房子里,她上班时婆婆看孩子,不也和国内差不多嘛!

wsam13的回复:

这两天正好在看论语,有一点感触。

孔子是提倡“父慈子孝”,可是传到现在就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愚孝了。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想这就是中国传统对父母和朋友的定义吧。

还有,对父母的孝并不全部体现在每月贴补多少家用,而在于对父母的态度上。如果对父母态度冷淡,或者是仗着自己给的钱而对父母大声呼喝、心安理得地回家吃现成饭,那并算不得孝。

我觉得,现代中国的父母太会“服侍”孩子了,太会把所有的事都揽在自己身上了,自己都觉得要孩子孝顺是一种奢望。自己都没信心,孩子又怎么会孝顺呢?

多一点朋友相处的心态,也许能有一点改善吧。不过,虐待遗弃老人是父母没教好,关“朋友相处”何事?即便是朋友,也没有教人家做坏事的,除非是损友。

还有,养儿防老的确是很功利的说法,但是,父母把我们养育成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回报他们呢?象我们这些妈妈,为了孩子的吃喝拉撒操心,为了哪一套英语教材更好些操心,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丝毫不晓得体谅我们,那这个孩子的教育算不算成功呢?

蛮蛮的回复:

为什么总要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养孩子不是为了防老,我们只是想让他健康快乐!朋友之间也是同样需要尊重和关心的,我认为只是看你怎样来处理这朋友的关系。我们要做的是在他困难时,给他帮助,我们也从中得到快乐,这些都是相互的。

happyspirit的回复:

所谓朋友关系如同两条平行线,即使偶尔交叉或并行,但总是隔着一定安全距离的。朋友之间关于亲情和道德的约束远比不上和家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朋友之间根本就谈不上孝道和尽可能多的宽容和忍让,因为血缘关系是与生俱来,而朋友关系则是任性的分分合合。

美国人的小孩可以直呼父母大名,他们父母也对此毫不介意。可他们很少有大家族在一起生活,父母的晚景也是孤独凄凉。朋友般的儿女按朋友规则游戏:既然是朋友,何来养老一说?

所以,还是秉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来教育儿女吧,把西方优秀的观点引入借鉴,但不要全抄。经过长时间历史验证的东西是可靠的。

父母孩子以朋友相处之弊(下)

爱孩子就做70分的“懒”家长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说,一个获满分的家长,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1.自己的尽心尽力是个错误?

自从女儿出世后,我便和中国绝大多数母亲一样,开始了新的“工作”:阅读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在某些地方用红笔划上记号;每天严格按照育儿食谱,为女儿精心准备既科学又美味的食物;准时收看天气预报,添加或减少她的衣服;稍大一点的时候,每晚给她讲一个又一个故事,直到她安然入眠;再大一点的时候,负责接送她去幼儿园……

一个有了孩子的女人,要把所有的时间节约出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一次带女儿去吃麦当劳,她大口吃着,我眼睁睁看着希望她能主动“奖赏”一块鸡腿给她辛劳的妈妈,可她吃得旁若无人、心安理得,眼里、嘴里只有可口的汉堡、鸡腿。再看看周围,一家一家的,吃的多是孩子,看的多是家长,那些家长心平气和、毫无怨言,我还能有什么意见呢?丈夫说得对,在中国,家长出门办事都舍不得坐出租车,可只要带孩子出门,哪怕再近都会打的。

如果满分是100分,那么中国的家长肯定会朝着满分努力、前进,甚至还希望创造101分的纪录。可家长100分的付出,在孩子身上能收到100分的效果吗?显然没有,观察周围的家长,他们给孩子盛饭、喂饭,全然没想到养成了小家伙懒得动手甚至懒得咀嚼的习惯;因为家长过于细心,孩子也因此稍不如意就撇起嘴来哭;因为事事替孩子考虑好了,他一遇事就会指望家长;因为家长从小就是孩子最亲密的玩伴,他慢慢变得自私、胆小、霸道,也不合群……

难道这就是100分父母教育出来的儿童吗?

直到有一天,我注意上了小区里一个从澳大利亚回来的小男孩,他和女儿同龄,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玩,玩腻了和父母打声招呼就跑出去找小伙伴,玩饿了跑回来大口大口地吃饭,每天晚上自己唱着歌儿睡觉,从来不要人陪。

看看女儿,最多只能打40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尽心尽力难道是个错误?与其做一个100分的父母,不如做一个70分的“懒父母”!

2.父母也需要关心

看着餐厅理所当然、独自大吃特吃的孩子,我就会想,他知道父母的一片苦心吗?看着舒舒服服坐在出租车里的孩子,我也会想,他知道父母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的辛苦吗?我要让我的女儿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知道家长的辛苦和病痛,知道父母也需要关心。

我一有头疼脑热就嚷嚷,还会让女儿端茶送水、拿吃的;如果腰酸背痛,我更会通告,让女儿帮我按摩几下;即便是她什么都不做,眼巴巴地守在我身边,最起码也能让我感受到她细小的担忧和关怀,这比那些药物更有效!

我也不做默默奉献的妈妈,时常还会偷懒什么的。周末的早上,一定是睡懒觉的时候,如果女儿起得早,那对不起,早饭自理。偶尔,女儿要在周末参加活动,需要我早起去送,我会拍拍她的小脑袋,发点儿“牢骚”:“哎呀,为了你,妈妈又少睡了一个懒觉。”女儿呢,也会搂着我懂事地回答:“那我把最好吃的糖果分几颗给你,谢谢老妈。”没有哪一位父母在乎孩子的回报,但是要让孩子明白,不能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

今年过生日,女儿悄悄告诉我要送给我一份大礼。大礼呈上来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原来她用她的零花钱,让爸爸带她去商场,给我挑选了一支高级护手霜!那支护手霜我每次只使用一点点,每用一次,心里就暖融融的……

3.让孩子自己找玩伴

让女儿自己寻找玩伴。小区里有很多小朋友,我向女儿描述外面美好的景象,譬如绿绿的草地、欢快的小朋友、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些,都能勾起女儿的兴趣和打消她对陌生孩子的警惕。当女儿和其他孩子见面后,我通常坐在一边,不会陪着她玩,我告诉她:“妈妈很累,想休息了,你自己玩吧。”女儿只能自己找小朋友玩了,很快就融入其间。

如果跟小朋友有了什么矛盾,我也不管,让她自己去解决,不然游戏就不能进行了,小小的人儿慢慢也学会想办法了,比如跟小朋友谈条件,你把布娃娃贡献出来,那我就把小沙包拿出来,两个小朋友皆大欢喜——无形之中,原本自私的孩子学会了分享。

后来,我懒得下楼了,干脆让女儿自己去和小朋友玩,教她必要的安全守则就行了。而我刚好腾出时间,做一顿全家人享用的美味佳肴或做做美容。先生夸我“育儿、理家两不误”!

4.妈妈不是全职保姆

一个70分的家长,一定是个“懒”家长。实际上,“懒”妈妈比“勤”妈妈更加费心劳神,更加辛苦受累。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因为孩子往往会“帮倒忙”。在实施懒妈妈计划前,要事先计划好。譬如,要让孩子跟大人分床,夜里就要多起来给她盖被子;孩子自己吃饭,开始会撒得到处都是,就得多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澡肯定会搞得“水漫金山”,我就得“大禹治水”……

先从吃饭上改造女儿。只是简单地通知女儿吃饭,然后自顾自地扒起自己的饭菜。女儿见我们没有像过去那样帮她盛好饭,闹起了“罢食”。我对她说:“你已经4岁了,应该自己盛饭、吃饭。来,妈妈给你盛饭,你看妈妈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做。”在我的示范下,女儿学会了盛饭,没多久,我们再也不用为她的就餐问题烦心了——吃饭是自己的事,爸爸妈妈不会管她。

周末的早晨,我不想早早起床,对女儿说,妈妈想睡一会儿,你自己到冰箱里拿酸奶和面包吃吧。女儿不但吃完了,还拿了一份给我。看来,不一定你对孩子付出越多,孩子就回报越多,有时候懒一点,孩子反而成长更快!

我向当儿科医生的朋友做了咨询,然后决定开始培养女儿的穿衣问题:我将自己坚持收看天气预报的工作转交给她了,让她根据天气变化自行添加或减少衣服。

女儿睡觉也是我们最头痛的问题之一。4岁的她一直和我们同床睡觉,每天晚上还要讲故事。现在,我布置了一个温馨的、令她喜欢的小卧室,她自己看着故事书或是听着磁带就可以入睡了。

女儿成了幼儿园里的小明星,老师的评价是自理能力强。我应邀到幼儿园传授教育心得,总结女儿的“成绩”:

1岁4个月,自己吃饭;

2岁时就把她送进幼儿园日托班,中午不接回家;

2岁半时,就要让她自己刷牙、洗脸、洗脚;

3岁时,就要让她自己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手绢;

4岁时,就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早上自己叠被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孩子跌倒了家长就不用扶她,让她自己站起来,收拾家务时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

在场的家长惊讶不已,一些妈妈甚至认为我是个不太称职的妈妈。我微笑着说:“我不能用100分的标准来给自己打分,衣食住行是孩子自己的事,妈妈不是全职保姆!”

70分的家长是成功的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说,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是个获满分的家长,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做个成功的70分的家长,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1.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身懒心不懒”。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2.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创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有信心和耐心。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少埋怨、少指责,循循善诱,促其进步。

4.不要让孩子带着情绪生活。从100%的爱到70%的爱,这部分缺失的爱会让孩子不适应,产生情绪。要想办法让孩子扭转“父母不爱我了”的稚嫩想法。

5.和孩子一起改变。父母的一切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说话的方式、饮食习惯、待人接物的模式都会影响到孩子。千万不能要求孩子少吃零食,而自己却抱着饼干、瓜子吃个不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