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重要么

2020-08-04 胎教重要么 胎教重要吗 入学准备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孩子不能只重说教。

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国内知名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

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宣泻自己的情绪”,孙瑞雪称,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但孙瑞雪称,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非常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孙瑞雪表示,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则“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令孩子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是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因此,家长们应该正确的教育孩子,不能盲目的教育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宝宝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教育孩子,父母要做的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鼓励和指点,不能一味的只是说教。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教育孩子不能犯的错


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请家长们注意以下“十戒”!

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早期教育

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应该知道,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不要过度保护和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早期教育网

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同时,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

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幼儿教育网

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本网站小编总结 :上面的一些方法对于家长来说是否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呢。这还要看家长使用怎样的方法希望家长可以让上面得内容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就是教育孩子最初家长们所起到的作用问题。

教育孩子时哪些话不该说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教育孩子时哪些话不该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有这样4句话,对他有帮助

1.“你来决定……”

如果你要让孩子来做什么事情,或者你想阻止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说这样的话――“你来决定吧,……”给他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自己决定了我的行为,同时对我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你的孩子正和他的伙伴在家里疯闹,你可以对他们说:“这样大声会影响到邻居的休息,那么你们来决定吧,是安静一点儿呢还是到外面去玩儿?”如果他们已经选择出去玩儿了,但5分钟后他们还在屋里大喊大叫,你就可以接着说:“你们刚才已经答应了到外面去玩儿了不是吗?”这样做,既可以教会孩子明白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后果,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总是充当一个约束他们的坏警察的角色。你选择了,并且对它负责,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2.“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的这种行为。”

教导和约束,对于孩子来说总是必要的。但你一定要把他不好的行为和他这个人分开――这会使你和他都懂得,不好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做这件事的人就是“坏人”。在你管教他的同时告诉他:“我为你指出什么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正是出于我爱你,尽管我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是我爱你!”这样同样能够给你自己一个提醒,你的目的是纠正和引导孩子的幼稚和无知,让他变得更加可爱和优秀,而不是仅仅为了教训或惩罚。同时,这也能够使你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能保持平静平和,而不至于表现出低质量的、起不到榜样作用的咆哮。

3.“你要知道,不同的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需求。”

当你的孩子又在重复那句“这不公平!”的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呵斥或忽视他,而是要耐心地让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事实上,每个人并不是一定都会得到同等的待遇的,在这种状况下,“公平”真实的含义其实是“每个人在他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得到它”。于是,如果你买了什么礼物给亲戚的孩子,你不要再买一份给自己的孩子,以示“公平”或“安慰”。试想如果别的孩子生病了,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一起吃药呢?

4.“告诉我,你心里真实的想法!”

当你的孩子在被激怒的时候,很可能会破口而出那些难听的话来:“你这混蛋!”或者“我讨厌你!”因为这是他们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所能想到(或者说模仿到)的最“狠”最解气的话。但你作为父母,你需要帮助你的孩子更深一些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究竟是什么激怒了他,让他感到愤怒(或者是不安、委屈等等),帮他分析整个事实。比如在他自己暂时厘不清头绪时,你可以给他一些帮助:“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娜娜跟别人说了你告诉她的小秘密?”根据事实,帮孩子掌握自己的情感,教导他在这种时刻应该怎么想,让自己能平和,能和他人处理好关系。这样,将来在没有家长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也能学着克制和缓解自己的情绪了。

有这样4句话,最好不要说

1.“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2.“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3.“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样啊!”

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

4.“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也许父母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简直是无微不至了,可你的这种警示其实在告诉他“我已经遇见了你会摔跟头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会遭遇失败(“跑了就会摔跟头”)!其实你可以叮嘱他“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是装备的准备,而不是孩子的“无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他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Tips

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你需要记住这些――

*让孩子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对于你的要求,他的回应和参与是被期待、被尊重的,而不是让他觉得只你不满了,他就成了你的对立面了。

*对孩子说话不要过于用“技巧”。例如“我刚才跟你说什么来着!”这种只问不答的反问句,其实隐藏的是你对孩子没有遵循你的话的指控。你直接并严肃地表达你的意愿,能减少孩子很多困惑,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在这个年龄表现出的顽固、索求和自我为中心,是合宜并可以接受的。父母对他们需要更多理解。当你发怒的时候,你的“自我为中心”要比他的更不可原谅哦。

不说教孩子,那怎么教孩子?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不说教孩子,那怎么教孩子?》,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个三岁多的女孩喜欢把脚踩在椅面上,妈妈在旁边提醒,“宝贝,把脚放下去。”女孩把脚放下。没过多久,女孩又把脚踩上去,妈妈又提醒,“宝贝,不能把脚放在椅子上,妈妈说过多少次了,鞋子太脏,待会儿椅子不能坐了。”女孩条件反射似的又把脚放下,可没过多久,女孩的脚又踩上椅面了……

有个5岁男孩胆子较小,不敢冒险,不敢玩游乐场的任何一种游乐玩具。妈妈觉得这样不像个男孩,男孩就应该敢于冒险,敢于挑战。某日,一家三口到公园玩,妈妈鼓励男孩去玩公园的游乐玩具,男孩不敢。妈妈再鼓励,说:“你是一个男子汉,要勇于冒险,你看人家小女孩都敢玩,要不,爸爸妈妈陪你一起玩?”男孩还是没能鼓起勇气,妈妈失去耐心,强行让孩子玩了一次。男孩在痛苦中玩了一次,后来更加不敢玩大型玩具了……

以上是两位妈妈“纠正”孩子缺点的两幕情景,妈妈们的道理都没错,可是教育效果却很糟糕:女孩照样踩椅面,甚至踩得更频繁;男孩照样胆小,甚至比以前更加不敢冒险。为何给孩子说理却说不通呢?面对孩子的缺点或不良习惯,我们该怎么办?

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人喋喋不休的说教让孩子感到反感,要么孩子会公然作对,对大人的说教不理不睬;要么是表面服从,内心却很抗拒,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说教无效的原因。对孩子的“缺点”或“不良习惯”,一次次的说教实际是在提醒孩子:你胆小,你踩椅面。这样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好的、有效的教育是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也是一个胆小被动孩子的转变。这位妈妈是大学老师,2009年12月给我发来一封名为“令人担忧的图图”的邮件:

“我女儿图图2岁10个月,胆子比较小,有点偏内向型。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开始表现得比较羞怯,玩上半天才会熟识起来。比如说,这个周末带她去儿童乐园,里面的小朋友很多,其实她很喜欢里面的东西,但就是有点怕,不敢去玩。等过了半天,兴头才表现出来。这个时候要有大人陪着。如果有别的小朋友来玩,她就会主动跑到家长身边。平时,在小区坐滑梯也是这样,如果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她就不愿意上去滑,不会和别人争抢。

“图图在幼儿园并不开心,老师说她在幼儿园一直不太吭声,也不主动去和小朋友玩,也不喜欢幼儿园的玩具。和一两个小孩子玩的时候,挺好的,就是集体活动不太乐意(我估计她很想参加,但是不敢参加,或者不知道怎么参加)。图图语言表达能力不错的,但就是不太爱说话,只有老师问她的时候,她才说。”

在跟图图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是不惹事的类型,他们对孩子保护得比较多,遇到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会立即介入。而幼儿园老师由于害怕孩子被抓伤对家长不好交代,也是一发生冲突就立即介入,所以孩子几乎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抢,因为拉不下面子去说别人,图图妈的做法是让孩子谦让,这种“不公正”的做法让孩子觉得委屈和受伤害,因而变得更加退缩。

我建议图图妈给孩子创造真实的社交圈子,大人少介入,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的能力。小朋友抢孩子的玩具时,要鼓励孩子想办法拿回来,不要顾及面子,维护规则的公平最重要。同时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胆小”之类的字眼,也不要急于让孩子主动和别人交往,以免给孩子压力。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胆大”的行为时及时肯定。

1个月后,我看到了图图妈的反馈:“今天带图图去玩,3个小朋友一起在玩滑梯,图图表现很好。当前面的小朋友准备躺在滑梯上睡觉时,图图有些着急,但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向妈妈求助或者自动退下来,而是在那里跺脚,以提醒她的小同学(同一个托班的孩子)。一会儿,在孩子奶奶的招呼下,那孩子自己滑下来了,图图也很顺利地滑了下来。这点变化,给我带来些惊喜,图图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方式,变得大胆些了。但这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有时候我会失去耐心,告诉她‘应该自己去做!应该和人家打招呼’……但效果并不好。也许,家长可以做的是相信孩子,并给予更多的交往机会,关注她好的一面,忽略她弱的一面。时时提醒孩子‘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等于在暗示孩子‘你这样不行,那样不好’,这是在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往往孩子就会成为自己所说的那个样子,我还是要多培养自己的耐心,耐心!欲速则不达!”

图图妈真是一个有悟性的妈妈,她意识到了必须“关注其好的一面,忽略其弱的一面”,这样好的一面被强化,好的一面的“面积”便会越来越大,覆盖掉弱的一面。反之,如果时时提醒孩子“你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弱(坏)的一面被强化,弱(坏)的一面的“面积”会越来越大,覆盖掉好的一面。家长们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当孩子出现打人、吐口水等“不良”行为后,如果家长大惊小怪、或哈哈大笑、或气急败坏、或一番说教,总之只要家长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孩子就会越来越起劲,哪怕家长厉声喝止,孩子也会继续其恶作剧似的行为。如果家长忽略他的行为,就当没看见,孩子搞两下,索然无味便罢休了。

我们幼儿园有一个五岁多的女孩芳芳,只要闲下来就喜欢吮手指,经常把手指咬出血。她妈妈急得不得了,想了很多办法,讲道理、打骂、涂苦药水、戴手套等,都改不了这个习惯。有一天她碰到我,发愁地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吃手,手都啃出血了,这可怎么办呀?”我对这位妈妈说:“孩子吃手是表象,本质是缺乏安全感,要完全纠正这个行为,就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你的这些措施都是对孩子行为的一次次强化,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加强她的行为。”芳芳妈说:“那我怎么才能改掉她这个坏毛病呢?”我说:“首要的肯定是建立安全感,这个命题很大,父母需要通过学习,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给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让孩子和你们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碰到孩子吃手的时候,不要指责,不要提醒她‘不吃手’,轻轻拿开她的手即可。然后以她感兴趣的活动来分散她的注意力。平时找事给她做,不让她有闲下来发呆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活动上面,就会减少吃手的行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她的这个习惯,以免强化她的行为。养成一个习惯容易,要改变一个习惯难。改变一个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三两天可以改变的,你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

没多久,芳芳上小学了,也不知这个习惯到底改了没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妈妈仍然是以前那样的方式,这个习惯是改变不了的。

我的小侄女晓晓喜欢一边捻头发,一边做吸吮状,这个习惯导致她形成了“地包天”,即下面的牙齿包在上面的牙齿外面(正常情况是上牙包在下牙外面)。经过牙齿矫正后,医生叮嘱,必须改掉吸吮的习惯,不然换牙时还会形成“地包天”。晓晓的这个习惯本来不是太严重,仅仅是在显得无聊的时候偶尔为之。我妈心情急切,唯恐晓晓的“地包天”再次复发,每当晓晓捻头发的时候,她就大声喝止“别捻头发”“怎么又捻头发了”,有时还打晓晓的手。在奶奶的“监督”之下,晓晓越发紧张,捻头发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从以前的偶尔为之发展至时时刻刻都举着手捻头发!

重点提示:

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人喋喋不休的说教让孩子感到反感,要么孩子会公然作对,对家长的说教不理不睬;要么是表面服从,内心却很抗拒。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某个弱点或不良习惯,一定要记住“教育无痕”四个字,不要对孩子进行说教,说教太多孩子听不懂,就算听懂也接受不了。不要提醒,因为每一次提醒都是一次强化。我们要忽略掉孩子不好的一面,善于发现孩子好的一面并给予大大的关注,这样好的一面就会慢慢放大,覆盖掉不好的一面,孩子的缺点和不良习惯将慢慢改变。

教育孩子不能错过的事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教育孩子不能错过的事情”,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错误一些美丽的风景即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的事情,到底是由那些事情呢,通过下面内容的介绍来帮助家长介绍一下这些思想,对于孩子来说是完全有必要的。

好妈妈修为之一:让孩子学会生存

【自我照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建议一:支持孩子自己来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常常会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吃”、“我自己走”,这表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要求。

建议二:向孩子示范自我照顾的方法

训练孩子自我照顾时,妈妈应该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孩子暂时不会,妈妈不要呵护或责骂孩子,更不要为了省事而代劳,可以慢慢练习,而且要坚持天天学、天天练,直至孩子完全掌握。

建议三:强化孩子的独立自豪感

在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妈妈不妨多夸奖孩子,让孩子体验到独立的喜悦。比如:“宝宝今天能够自己穿衣服了,真棒!”“宝宝今天能够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 妈妈也可以用积极的情绪帮助孩子来描述这种感觉。

好妈妈修为之二:让孩子懂得为人

【自信:树立孩子的信心】

建议一:正确看待孩子的成败

孩子一时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父母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成败得失。如果孩子没有得第一名,如果孩子没有获得预期的成绩,父母不妨多点帮助和鼓励,帮助孩子查找原因,帮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孩子会满怀信心的前行。

建议二:夸奖孩子要具体

表扬越具体明确,就事论事,孩子就越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对哪些是好行为就越清楚,并且重复这一行为。”这样的表扬会让孩子知道究竟哪一种行为受到了表扬,孩子也好遵循和发扬好的行为。

建议三:批评孩子要恰当

批评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不高兴,更不是让自己生气,而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能够主动改正错误。因此,批评的语言不用太多,批评的语气不用太硬,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幽默的比喻,都可以是批评的有效方式。

【自控:让孩子驾驭自己的情绪】

建议一: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年幼的孩子经常因为得不到某个喜爱的东西而哭闹不已,许多父母为此也感到非常难办。这时,妈妈应该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愤怒还是悲伤,情绪都是孩子在生命中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内容。妈妈可以陪伴孩子,等待孩子,和孩子共情,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悲伤。”“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愤怒,因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小汽车。” 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虽然无法得到某个东西,但是自己是被理解,妈妈知道我的想法,他会好过一些。

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妈妈要告诉孩子,因为得不到某件东西不高兴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而去伤害别人的抢夺行为,是非常错误的。通过讲道理,让孩子忘掉刚才的不快,并尽快平静下来。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可以从中学会自我控制。

建议二:正视孩子的不满情绪

当孩子因为不满而出现哭闹、烦闷时,妈妈应该理解孩子的情绪,不要惊慌,不要急躁,更不要用打骂、呵斥的方式来制止孩子。强制性的手段往往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容易让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

【自省:让孩子不断完善自己】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慢慢地,孩子就会学会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自觉地进行反省。

建议二: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单靠正面说理是不够的,不如让孩子体验由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的后果,让孩子学会反省自己的错误。

好妈妈修为之三:让孩子懂得处事

【随机应变: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建议一: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和同伴的问题

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了,妈妈可以这么说:“怎么办呢?妈妈也想不出好办法,你说怎么办好?”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想一想。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妈妈相信你会想出好办法的!”

建议二:教孩子明确“别人的”和“我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在孩子头脑中强化一个概念:别人的东西不属于我,我要想玩,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享用一会儿。如果别人不愿意,自己只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接受他人说“不”时,会联想到自己有喜欢的玩具,别人想玩,也得经过我的同意。这样,碰钉子与拒绝他人都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自主选择: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建议一: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把自主权放给孩子,就是因为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其实,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生活经验还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他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没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足够的实践,将来需要孩子自己作判断的时候就很可能束手无策,毕竟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能自主判断。早期教育

建议二: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

家中的一些事情,父母尽量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比如,房间的布置、家具的选择、布艺的装饰等,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筹划设计方案,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认真斟酌孩子的建议并加以以采纳。

建议三:让孩子在限定范围内选择

当孩子自己选择做决定时,考虑到孩子知识、经验的缺乏,父母可以给孩子一定范围的选择权利,也就是让孩子在限定的范围中进行选择。早教网

【自我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建议一:孩子的事让孩子负责

孩子做了错事,父母不要因为疼爱孩子而为孩子收拾残局。这样做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更不能让孩子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孩子犯错后,让孩子去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当然必要的时候,妈妈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帮助、建议和指导。

建议二: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孩子由于身心发育还不健全,做事情或者做决定时,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结果。这时,妈妈要先提醒孩子,让孩子明白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如果孩子一意孤行,那就让孩子自己来承担可能会出现的后果。

【自我安排:做事有条理】

建议一:教孩子做事有条有理

不管是做什么,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做得有条有理。归位的活动,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好习惯。幼儿早教

建议二: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

妈妈可以向孩子示范或者和孩子讨论计划,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计划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够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好妈妈修为之四:让孩子学会学习

【自由探索:在探索中学习】

建议一:鼓励孩子的探索活动

孩子对周围的许多事物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他们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做一些危险的游戏,并能从中获得乐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动,而应该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当然,妈妈要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方法和知识,防止孩子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早期教育网

建议二:“破坏”也是一种学习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具有破坏欲望。什么东西到了孩子手里,他都要看个究竟,有的东西就被拆成七零八落,让父母哭笑不得。其实这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现,孩子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学习思考、学会创造,家长要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孩子搞“破坏”。

建议三: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学习课堂,父母可以利用大自然和社会给孩子上一些精彩的课。节假日和双休日,你可带孩子到郊外游玩,也可带孩子到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让孩子在观察事物中学会发现问题,接触的事物越多,产生的新想法就越多。

【独立思考:不做人云亦云的跟屁虫】

建议一:尊重孩子的想法 重视孩子的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这样不行!”“我说的话没错,你得听我的!”而是要经常对孩子说“我认为……你觉得呢?”“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这事件,妈妈的意见是……”这种沟通方法能够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置于至于平等的地位,从而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虽然孩子的提问是天真的、幼稚的甚至可笑的。但是,聪明的父母会在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里,引导孩子发现有趣的现象,使他们尝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幼儿早教

建议二:让孩子感受思考的乐趣 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

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孩子遇到什么问题,这时,妈妈要耐心,不要马上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让孩子去体验思考的乐趣。

如果孩子实在想不出来,可以给孩子一点提示,然后鼓励孩子多方面的去尝试,孩子自己想出办法,会有一种成就感,这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本网站小编总结 :通过对于上面内容了解,家长明白了有些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道理的,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中对于孩子的行为。再加上家长积极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效果非常不错的。每一项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拒绝孩子可以,但只会说「不」是不行的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拒绝孩子可以,但只会说「不」是不行的”,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个孩子在想玩这个游戏想听那个故事时,都会向爸爸妈妈提出他的要求,以征得同意。通常,爸爸妈妈都会根据当时的情况来满足孩子。

可当孩子的要求在家长看来有些不合理:

缠着爸爸带他下河玩水;

过了睡觉时间,非要多看一会儿电视;

在商场里吵着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

这种时候,爸爸妈妈该如何正确地拒绝,而不伤害跟孩子们的亲密关系呢?

其实,家长拒绝时,只需要遵守一个原则:拒绝的时候不要只说「不」,一定要加上共情、解释与指导。我们可以拒绝孩子,但一定要跟他解释清楚,「我为什么拒绝你」。

一般来说,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分为两种:

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底线,比如下河玩水这事儿很不安全。

孩子提的要求在那一刻超出了家长的心理预期。

当然,孩子想做的事情没做成,难免有点儿小情绪。如何正确说「不」,就需要一些技巧了。

方法一:说「不」之前想清楚,到底该不该说

很多时候,家长只是下意识就拒绝了孩子。其实,面对孩子的要求,我们可以先想想「孩子提的这个要求真的不合理吗?」

比如孩子玩玩具不想出门,只是因为他正玩得起兴,想多玩玩,满足他就是了。别为了自己的方便,就忽略了孩子的正常发展需求。

方法二:可以否定孩子的行为,但别否定他这个人

孩子要吃地上捡的东西,我们可以跟孩子说「这样做不行,吃这个肚子会疼哦!」但千万别跟他说「说了多少遍了,怎么就是不改?你这孩子就是这么不爱干净!」

我们可以否定孩子的行为,因为行为可以纠正,而且只要孩子愿意,立刻就能改,但如果上来就说孩子这个人有问题,就很容易刺激孩子,让他觉得「对啊,我就是这样!

方法三:引导孩子一起找答案

最好的约束,就是帮助孩子自我约束。

即便是拒绝孩子,我们也别跟他死磕,而是尽量解释「如果你这样做了,会怎么样」,然后引导孩子一起得出一个结论。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不是在指责我,而是和我一起解决问题。

方法四:让孩子自己定规则

孩子想看动画片,其实挺正常的,但如果刚看完20分钟,又说要看,就有必要约束了。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学会一种方法:让孩子自己定规则,而且要事先说好。也就是要丑话说在前面。

我家孩子在提看电视的要求之前,我会跟他建立规则:想看电视?可以。看多久呢?让孩子自己说出来,对他才有约束力。

父母教育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下面我们来看看父母教育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应该知道,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不要过度保护和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教育孩子 首先要尊重孩子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张扬正在玩积木游戏,妈妈想让他先去做作业,叫了两遍,张扬没动,还是聚精会神地垒着宝塔。妈妈这下急了,一下把积木推倒,大声呵斥道:“让你先做作业没听见啊!”

张扬吓了一跳,狠狠地瞪了妈妈一眼,打开门跑了出去。妈妈赶紧追出来,问:“你去哪里?”孩子哭着说:“你是个坏妈妈,我不要你了。”妈妈听后很诧异。

作为家庭的一员,孩子在家庭中应该有和父母平等的地位。妈妈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认为他不懂事,什么事情都是父母说了算,把孩子当成服从的工具,这不仅会使孩子丧失被尊重的权利,也会让妈妈和孩子产生隔阂。

家里遇到的事情,有些是不需要孩子知道的,但在关涉到孩子的事情上,就应该让他们知晓,并且参与到讨论决策中来。父母应该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还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决策能力的机会,会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妈妈对孩子采取什么态度,孩子就会对妈妈回馈什么态度。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独立的人,孩子也会把自己当成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人与妈妈合作,这是两代人良好沟通的前提。

所以,妈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要什么事都自己来决定,而是要以认真的态度征询孩子的意见,大家以民主的方式来决定事情,这样孩子不仅心情愉悦,而且能更好发展自己的能力,也避免了孩子一意孤行,走向极端的可能。

建议一不做专制的妈妈

孩子小时候,在许多事上妈妈可能会替孩子做主,但到孩子稍微懂事之后,很多事就会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时妈妈应该适当放手了。

敏敏刚上小学一年级,一天吃完晚饭,想要帮妈妈洗碗。妈妈认为她还小,怕她洗不干净,或者把碗打碎了,就不同意她洗。敏敏自己拿起碗,学妈妈的样子开始洗起来。妈妈看她做得还像个样子,就出去看电视了。

刚刚坐下,就听见“啪”的一声,敏敏打碎了一只碗。妈妈对敏敏吼道:“说不让你洗,你偏洗,看到了吧。”敏敏很委屈地哭着说:“老师说家长上班很累,应该帮助父母做家务,可是……”

孩子的行为可能会有所失误,可是孩子有了一种行动的思想,并且是正确的,妈妈就应该鼓励、尊重,而不是打击、呵斥。

建议二对孩子说话要用商量的口气

没有人喜欢别人用高高在上命令的口气对自己说话,孩子也一样。妈妈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语气要温和,语调要轻柔,让孩子去做事时要用商量的口气。

齐馨的妈妈是个音乐老师,唱歌的声音很优美,可是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就让人感觉特别刺耳。一天小馨在给自己的洋娃娃梳头,妈妈说:“别玩了,马上穿上鞋跟我一起出门。”齐馨还没给洋娃娃梳好头,所以没有动。

妈妈马上就发火了:“你没听见吗?再梳我给你扔了!”齐馨吓了一跳,生气地说:“我不去。”妈妈硬拉她穿鞋,她立刻把鞋子扔了,两个人就这样僵持了半天。妈妈对孩子说话时语气要缓和,不能强迫命令。特别是对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孩子,要和他商量,孩子有权决定是否配合妈妈的要求。

建议三关系到孩子的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妈妈对于关系到孩子的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是自己行为的主体,只有孩子自己决定要干什么,他才会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否则,有违孩子的意愿,孩子不但不会配合把事情做好,反而可能把事情做得更糟。征求孩子的意见是民主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妈妈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积极应对妈妈提出的问题,想出最适合的对策,从而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建议四尊重孩子的意见

妈妈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见,即使这个意见不实际,也一定要对孩子的意见表现出兴趣。这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思想是被重视的,会激发孩子遇事开动大脑,积极想办法。如果妈妈不尊重孩子的意见,把孩子的意见批得一文不值,就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以后即使有想法也不会说了,并且会越来越懒于思考,因为他潜意识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想法妈妈都会否定的”。

建议五孩子能自己决定的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现在很多妈妈对孩子的事情会“越俎代庖”,认为孩子的事自己不过问就会出问题,很不放心。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事孩子都能自己做出合理的选择、决定。孩子能做的事妈妈就不应该再过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妈妈如果事事过问,甚至替孩子拿主意,就会丧失孩子的自主性,并且使他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在孩子自己能做主的事情上,妈妈应该学会放手。

小编总结: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

胎教重要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