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抚触宝宝,让他身心更健康”,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新生的宝宝软软的,小小的,连碰都不敢碰,能给他们做抚触吗?当然可以,现在提倡最好每天都能给宝宝做一次从头到脚的全身抚触。

这种按摩技术刺激了婴儿的最大感觉器官———皮肤,激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促进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和加深婴儿的睡眠,促进小儿消化吸收,增加体重和智能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抚触过程中,加深了母子之间的感情。

上海6家医疗机构开展的一项课题研究也显示:经过抚触,新生儿体重一般增加10%左右,患先天性贫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早期神经发育得到明显促进。而且,一些患先天疾病的孩子如颅内出血、脑瘫等,如果出生后即开始对孩子进行抚触,可以让损伤的脑细胞得到刺激,能缓解病情,有利于孩子向健康进步。越早抚触,效果越好。

研究表示,即使新生儿离开医院不再被抚触了,早期抚触的效果也可以维持到他们八九个月大。抚触虽然并不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但在抚触时确有一些诸如抚触时间、室内温度、抚触手法、如何交流等需要注意。我们提倡妈妈们亲自给宝宝做抚触,自己心情要愉快,才能在触摸中给宝宝带来快乐。

触动作分解

1.脸部———永远的微笑

你吃奶累了,哭累了,长牙牙了,脸都会紧绷绷,摸摸,会很舒服。

※抚触步骤

取适量婴儿油或婴儿润肤乳液,从前额中心处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划出一个微笑状。

眉头: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划出一个微笑状。

眼窝: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划出一个微笑状。

人中: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划出一个微笑状。

下巴: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划出一个微笑状。

2.腹部———ILOVEYOU

你便便臭臭的,硬硬的,妈妈帮你按摩腹部,就会放屁屁。

顺时按摩

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在脐痂未脱落前不要按摩该区域。

漫步

用指尖在婴儿背部从您的左方向朝右漫步,您可能感觉气泡在指下移动。

※抚触步骤

I:用右手在婴儿左腹由上往下画一个英文字母“I”LOVE:依你的方向由左至右画一个倒写的“L”U:依你的方向由左至右画一个倒写的“U”做这个动作时,用关爱的语调向婴儿说“我爱你”,婴儿会很喜欢的!

3.背部———舒缓情绪

你今天一直都睡不着,妈妈帮你按摩背部,让你不哭不闹睡好觉。

※抚触步骤

分分合合,上上下下双手平放背部从颈部向下按摩,然后用指尖轻轻按摩脊柱两边的肌肉,再次从颈部向底部来回地运动。

zj09.com小编推荐

母亲脆弱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有一位母亲,在工作时突然想起孩子清晨上幼儿园时打了几个喷嚏,她不禁问自己:他会不会发热,或者是生别的毛病?她越想越担心,于是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煞有介事地请了假,并急急忙忙赶到幼儿园里。结果,她看见孩子正在那儿活蹦乱跳地玩呢!

还有一位母亲,从不允许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郊游活动,因为她害怕孩子会不慎掉进河里。

另一位年轻母亲的表现更令人吃惊:在夜深人静时,活泼可爱的孩子早已进入梦乡,她还是放心不下,睁大眼睛注视着孩子,惟恐孩子在熟睡中突然“死去”!

这些母亲也许不知道,她们这种“脆弱”的表现会连累孩子,使母子两人同时患上一种病——“母子脆弱症”。首先,她们经常性的担忧会感染孩子,使孩子也变得胆小怕事。其次,她们对孩子的关心面面俱到,无微不至,这样做的结果是惯坏了孩子,导致他们对家庭,尤其对母亲过分依赖,并逐渐形成懦弱、胆怯和忧郁的性格,不仅独立生活的能力差,而且难以很好地和周围人相处。在医学上,把这种表现统称为“母子脆弱症”。

研究和观察发现,“母子脆弱症”中的母亲,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甚至有较高的学历,但常有性格内向、忧郁、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心理素质不稳定等特点。同时,她们对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很敏感,而且固执、心胸狭窄,看问题太主观。她们对医学知识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思维较呆板,喜欢钻牛角尖。这些母亲往往对孩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细微变化大惊小怪、喋喋不休,甚至心神不定、惊慌失措。倘若孩子患了感冒,或有轻度的腹泻,即使她们明知这是一些小毛病,但还是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不仅不让孩子上幼儿园或学校,而且脑子里出现了许多“并发症”:如发热会不会发展成肺炎,会不会损害大脑、影响智力?腹泻会不会加重,并造成孩子脱水,是不是应该马上给孩子输液……她们忙着翻阅医学书籍,或到处寻医问药,弄得全家人都很紧张。

母亲情绪飘忽不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感染”。一方面,由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会变得胆怯、懦弱、孤僻和乖张,情绪不稳定,心理素质差。另一方面,母亲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遇到一点小事不顺心,或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大哭大闹。不仅助长了孩子好逸恶劳的恶习,还会使他们形成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大事小事均依赖父母和家人,动手能力比较差,适应能力更差,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往往就垂头丧气,不知所措。

防止“母子脆弱症”的发生,关键在于母亲。因为她们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而且,这种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有“脆弱”表现的母亲们,应该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和教育孩子。母亲不能溺爱孩子,对孩子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也不要管束过严,应该给孩子留下一些活动的小天地,使他们从小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要与对他们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提高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活化早教更益BB身心


早教从来没有这么火热过,可是早教到底是教育谁呢?

已经有很多人在争议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的常青藤模式。比如说,中国传统的教育大多从背书开始,即使不提倡读经的家长,让孩子背诵“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等等也是家常便饭。但常青藤教育反对死记硬背。有的研究结果甚至表明:过早死记硬背的教育,虽然使孩子头几年学业上领先于人,但日后容易厌学,学习成绩常常会落后于那些晚开始的孩子。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孩子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记住大人告诉自己的事情,很少有讨论,更不用说提问了。常青藤的教育则正好相反,总要从孩子的问题开始、让孩子自己启动自己的大脑。孩子只要学会挑战大人,长大可能超过自己的上一辈,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种教育绝不仅仅限于课堂,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孩子啼哭时是否要抱,到出去购物怎么花钱,几乎无所不包。

生活式早教影响逐渐扩大

生活化早教已经影响到国内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女性。

家长可以从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五个方向,充分与孩子互动:一起做游戏、听音乐、读书、散步、收拾东西。细心的家长更可借机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家长还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比如,孩子首先用嘴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需要。

第一个该受教育的应是父母

儿童文学家樊发稼感叹:“中国的孩子太累了,没有时间玩耍,太早失去了淘气的机会和能力。”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曾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教育革命。研究快乐教育理论学说的钱玉博士推出东方版的《快乐教育》,讲述了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及方法,并将0至18岁的成长过程和教育重点用一幅手绘的“快乐教育循环链”生动地展示给读者。像这样早教图书正越来越多地涌现。提倡生活式早教的专家强调,父母的高素质是培养子女高素质的基础,家长的高素质与学历无关,没有学历有智慧的父母一样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其次,父母与子女亲密相处非常重要。另外,专家还特别提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强调及时发现、解决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的不同问题。身为成人,我们可以选择给孩子理解还是误解,是给以快乐还是压迫。早教,第一个该受教育的就是成人。

生活化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化早教特别强调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华爱华教授谈早教指导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新生儿是无能的,教育对其是没有意义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早期教育研究不断出现新进展,看待婴儿的传统观点已经被现代科学作了重大修正。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经验对婴幼儿一生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婴幼儿阶段开展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正成为一种潮流。

那么,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现实情况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呢?为此我们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华爱华教授。

问:现在国内很多早教机构的课程及做法存在较大差异,您是怎么看的?

华爱华教授(以下简称华):这取决于早教机构的服务定位。有两类“早教机构”:一类是招收O—6岁婴幼儿的全日制托儿所和幼儿园,这类早教机构的课程是直接面向婴幼儿组织教养活动的,活动是教师和婴幼儿之间展开的互动;另一类则是非全日制早教机构,由家长带着孩子来接受早教服务。这类早教机构由于服务定位的不同,课程的组织实施形式也会不同。当定位于直接促进婴幼儿发展时,那么课程是面向婴幼儿来组织实施的,但因为孩子是由家长陪着来的,也因为孩子过于年幼,所以教学活动是由家长配合教师进行的,活动是教师联合家长共同与婴幼儿展开的互动,有时家长仅仅是活动的旁观者,这类活动我们称为“早教活动”。当定位于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时,那么课程则主要借助亲子互动的方式对家长进行育儿观念、育儿知识以及育儿方式的传递,这时的活动是教师、家长、婴幼儿之间展开的三方互动,这类活动我们称为“早教指导活动”。

问:您能解释一下“三方互动”吗?

华:三方互动是指在早教指导活动中就亲子互动的现场实况而展开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这里包括亲子之间、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婴幼儿之间同时展开的三角双向互动。具体来说,教师设计游戏或创设游戏环境引发亲子互动,通过观察亲子互动行为,随时与家长展开互动,以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行为,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互动。同时,家长也就自己与孩子互动中的疑惑和问题随时与教师展开互动,从教师那里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这种帮助和指导不仅是语言上的,教师也通过与婴幼儿之间的互动向家长进行示范。可见,三者之间的互动是以家长和教师的互相观察为前提的。

问:在早教机构中,这两种定位哪一种更重要?

华:我认为,就非全日制早教指导机构而言,婴幼儿每周才去一两次,每次至多也就两三小时。显然,通过这样几次专门的早教活动是根本满足不了婴幼儿发展需要的,家庭才是婴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家长进行早教指导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当然,通过早教活动来对家长进行早教指导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教师设计的早教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亲子游戏,也可以是教师组织的婴幼儿活动,无论是家长参与了活动,还是家长观摩了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技巧。

问:以家长指导为目的的早教活动与我们平时在托幼园所组织开展的早教活动有什么不一样呢?

华:同样内容的教养活动如果定位于早教指导的话,在组织设计时会有更多考虑,比如该活动向家庭迁移的可能性,活动材料以可替代的家庭日用品为宜,活动个体化开展的可能性,向家长提示该活动中孩子行为的观察要点和解释要点等。如果我们设计的游戏活动只能在早教指导机构中才能开展,所使用的材料是家庭无法获取或替代的,活动的开展只能在集体进行,那么这样的活动就不具有很强的示范指导性。

问:也就是说,以家长指导为目的的早教活动设计,应当考虑这个活动可在家里反复开展。那么,怎样的活动内容才具有这样的可能性呢?

华:这是问题的关键。婴幼儿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一种新行为、新经验的出现都需要在不断的重复中得以巩固。日常生活循环往复,养育行为无时不在,带养人与孩子的互动频率最高,婴幼儿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靠到早教机构里进行几次蜻蜒点水式的训练活动。要从单纯的“养”到“教养融合”,早教指导就是要帮助家长摆脱“养而不教”的观念,并且学习如何“在养的过程中教”。我们应当相信婴幼儿是在自然的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的,成人的“教”则应更多地与婴幼儿的自然生活和自发游戏同步,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式的活动,是生活化、个体化的。

问:个体化在家里可以做到,但在早教机构短短的时间内如何实施活动的个体化原则呢?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分别组织活动吧?

华:我所说的活动的个体化开展,是指我们设计的活动要有助于家长与孩子一对一开展的。在早教指导机构,老师组织这类活动往往是同时与多个孩子和家长平行开展的,是一种平行性的集体活动,而不是合作性的集体活动,正是这种平行活动才便于向家庭延伸,也便于老师就每一对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行为进行个别化指导。也就是说,所有活动都是可以与孩子一对一开展的,也应该易于向家庭延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日制托幼机构中,虽然每个活动都是几个孩子一起进行的,但由于活动简短且日常化,所以教师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容易为每个孩子安排不同的活动,也就是说,每个活动中参与的孩子是不同的,个别化也能体现得非常充分。

问:现在早期教育的宣传中,“蒙氏教学法”、“奥尔夫音乐”频繁出现,也有机构称自己专门训练孩子的感觉统合,您觉得孩子需要这样专门的教学吗?

答:我不太了解这些专门的教学具体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对婴幼儿来说,发展应当是全面的,没有必要过早就某一领域的发展进行专门训练。但如果在婴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早教活动中,运用了“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感觉统合”等思想和方法当然是可以的。而我认为,对于3岁前早教课程的分类维度倒是值得推敲的,分类组织的活动应当体现发展的整合。以音乐活动、美术活动这样方式分类的学科活动显然不合适,以认知、感官、情感、社会性这样的发展领域来分类组织活动也有割裂之感。

春季宝宝入园 如何让病菌远离他


宝宝每年的入园季,可能是许多妈妈的一块心病。一方面,宝宝对于陌生的环境可能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入园之后,接触的人群变得多而复杂,某些细菌的传播很有可能会给宝宝带来健康的威胁,特别是流感问题。那么,如何在宝宝的入园季帮助他抵御外来的病菌侵略,在宝宝的成长路上为他搭起健康的桥梁呢?

1、日常衣物的清洁

宝宝的身体不同于成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都没有完全地发育好,所以更加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侵犯。在这样一个入园季,且是各种疾病高发的时段,需要我们更加细心地做到彻底的清洁除菌。尤其是在日常衣物的清洗上,更需要多下功夫。许多妈妈都知道,宝宝的衣物需要经常换洗,那么你们知道宝宝的衣物也需要经常消毒吗?通常,宝宝衣物的清洗和消毒都是分开进行的,但是这样无形中加大了妈妈们的困扰。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清洁剂,能够做到洁净和除菌二合一呢?汰渍全效除菌系列产品会告诉你答案。它特有的舒肤佳成分能够清除衣物表面的各类细菌和病毒,而且它的成分中性,更能在清洗的同时呵护妈妈的双手,同时不伤害宝宝幼嫩的皮肤。

2、使用物品的清洁

其实,宝宝日常使用的物品也是流感病毒的一个传输通道。很多妈妈平常可能更加注意宝宝吃进嘴里的物品是否清洁,如喝水杯、碗筷、饮料壶等等。殊不知,宝宝日常能够接触到的物品,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病菌盲点。例如,幼儿园和家里里的玩具、家里的平板电脑、手机等等。为了消除这些病菌盲点,建议幼儿园和咱们妈妈群体定时定期给宝宝日常使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流感病毒的打扰。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季节里,从点滴做起,才能给宝贝十分的呵护。

3、适当注射流感防御疫苗

一些抵抗力较弱的宝宝,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给到一个多重的保护。流感疫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个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作用。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的症状。但是同时它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妈妈们根据宝宝的不同体质和不同情况,进行一个科学的选择。

宝宝入园防流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妈妈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宝宝在入园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和面临的病菌挑战。不放松,不懈怠,用心去消灭许多病菌盲点,才能够让宝贝成长的背影越来越矫健。各位妈妈,请加油哦!

生活化早教更益于孩子身心


已经有很多人在争议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的常青藤模式。比如说,中国传统的教育大多从背书开始,即使不提倡读经的家长,让孩子背诵“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等等也是家常便饭。但常青藤教育反对死记硬背。有的研究结果甚至表明:过早死记硬背的教育,虽然使孩子头几年学业上领先于人,但日后容易厌学,学习成绩常常会落后于那些晚开始的孩子。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孩子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记住大人告诉自己的事情,很少有讨论,更不用说提问了。常青藤的教育则正好相反,总要从孩子的问题开始、让孩子自己启动自己的大脑。孩子只要学会挑战大人,长大可能超过自己的上一辈,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种教育绝不仅仅限于课堂,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孩子啼哭时是否要抱,到出去购物怎么花钱,几乎无所不包。

生活式早教影响逐渐扩大

生活化早教已经影响到国内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女性。

家长可以从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五个方向,充分与孩子互动:一起做游戏、听音乐、读书、散步、收拾东西。细心的家长更可借机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家长还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比如,孩子首先用嘴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需要。

第一个该受教育的应是父母

儿童文学家樊发稼感叹:“中国的孩子太累了,没有时间玩耍,太早失去了淘气的机会和能力。”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曾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教育革命。研究快乐教育理论学说的钱玉博士推出东方版的《快乐教育》,讲述了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及方法,并将0至18岁的成长过程和教育重点用一幅手绘的“快乐教育循环链”生动地展示给读者。像这样早教图书正越来越多地涌现。提倡生活式早教的专家强调,父母的高素质是培养子女高素质的基础,家长的高素质与学历无关,没有学历有智慧的父母一样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其次,父母与子女亲密相处非常重要。另外,专家还特别提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强调及时发现、解决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的不同问题。身为成人,我们可以选择给孩子理解还是误解,是给以快乐还是压迫。早教,第一个该受教育的就是成人。

生活化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化早教特别强调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如何让老师更喜欢你家宝宝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和栽培,但我们的宝宝并非时刻都那么配合。如何让幼儿园老师爱上你家宝宝呢?下面就教给你几招!

一、调教出热情、有礼貌的宝宝

现在的孩子们也都很聪明,如果你的宝贝又很有礼貌,那一定会很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每天早上送宝贝到幼儿园的时候要记得提醒宝贝和老师打个招呼,当然放学也别忘了和老师再见,如果妈妈不吃醋的话可以让小家伙亲亲老师哦。

二、尽量减少老师的负担,别做“事多”的妈妈

幼儿园的生活是集体生活,孩子又多,不要要求老师对孩子的照顾面面具到,尽量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不要太特殊。在此提醒一下几点:

1、很多宝宝在家里有午睡前喝配方奶的习惯,准备入园前要尽量要做好调整,如果宝宝较小(不足2岁)或入园初期对新环境缺乏安全感,需要籍此进行安抚,则应在适应幼儿园生活后,配合老师调整习惯。

2、宝贝的衣物整理好,不要等宝贝尿湿了、汗湿了衣服,老师打开书包里面一团糟,最好准备一个塑料袋,方便老师将弄脏的衣服和干净衣物分开装。

3、尽量使用幼儿园统一提供的物品,比如杯子、餐具、毛巾等,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建议不要自己给孩子准备太多东西去幼儿园,现在的所有比较正规的幼儿园的卫生状况还是不错的,如果孩子生病不能上学损失的肯定是幼儿园。同时正规的幼儿园在幼儿入园前必须到指定医院进行入学体检,已经把一些危险的传染源杜绝了。如果你的孩子是自备餐具,那么,老师要每餐后要单独为你的孩子清洗餐具,如果可以请尽量不要在这方面增加老师的负担。

三、对老师宽容一点,出现问题少责备一点

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尚不足以保护好自己,而且老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孩子都拉在身边不给他们自由,那么在幼儿园出现一些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如果不是特别严重请不要去质问或责备老师,孩子受伤家长当然心疼,但老师心里也很难受,如果这个时候你更够宽容的说一句:“没事,老师也不要太放在心上。”老师会很感谢你的理解,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给你的孩子一些特别的照顾。如果孩子受伤次数过于频繁,则应该有技巧的和老师沟通,比如:“老师,我们家小宝总是太淘气,最近总是受伤,还得麻烦您多提醒他一下。”老师自然明白你的意思啦。

四、要看到并感谢老师为宝贝所付出的

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很繁杂也很辛苦的。所以,当老师们辛苦的忙完一次活动时,请你对老师说一句:“活动太棒了,老师辛苦了!”这表示老师们的辛苦得到了认可,老师们即使辛苦也会觉得欣慰的。

五、要不要给幼儿园老师送礼

一般正规的幼儿园是不允许老师收红包的,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不需要红包,老师就会很爱你的宝宝了。如果你真的很想感谢老师,或者某次外出带点适合老师的小东西,老师也会很高兴。但如果平时对老师过于苛刻,即使送礼给老师,她也不见得就会忘记你平时的苛刻,而对宝宝更加关爱了。

六、准时接宝宝离园

工作了一天,老师也想按时下班。当然有很多家长下班很晚,不能按时接孩子,那么请记得跟老师说声:“谢谢!”

七、不要和幼儿园领导过于亲近

如果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最好直接和委婉的和老师进行沟通,如果你是通过园长和老师沟通的,那么很可能老师就要丢掉她这个月的奖金了。而且即使你和幼儿园领导关系再好,要知道,每天陪在你宝贝身边她班级里的老师们。

照顾不细心,孩子反而更健康(幼儿健康专题)


引言:如今的爸爸妈妈都小心翼翼的照顾、照看的孩子,生怕孩子生病。但是曾经的我们,80后的我们,那那妈妈也没这样的太小心的照顾着我们,我们不是依然身体棒棒的吗?

最近美国有研究发现,“脏一点的孩子”更健康。研究发现在皮肤表面有一种叫葡萄球菌的细菌,让孩子适当接触这些细菌,可以增强免疫力。由此可见,农村的孩子,整天在外面滚爬摸打的,看上去脏兮兮的,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生病。相反,在城市里,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在公园、小区里,妈妈带着孩子在玩,手里还拿着一包消毒湿巾,只要孩子碰一下他们认为脏的东西,就随时擦一下孩子的手;家有婴儿的父母,更是把消毒做为头等大事,把各项消毒措施做得滴水不漏。幼儿健康

专家介绍,都说“病从口入”,这对于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儿童来说,是有科学依据的;但也不能洁净过度。因为科学证明,如果婴儿首次接触细菌的时间太晚,患病几率反而会增大;同时,在婴幼儿时期的成环境如果过于洁净,将影响其免疫系统发育。

孩子感冒了,家长如何处理?在我们记忆中,小时候感冒了,就喝一大碗热的姜葱水,睡上一觉,过几天也就好了。而现在,儿童感冒药品种多样,美林、泰诺林、金克诺……很多家庭里都常备这些药品,退烧的、镇咳的……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咳嗽,就紧张得不行,赶紧给孩子喂药,殊不知,这样更容易损伤孩子的免疫力。

专家介绍,孩子感冒发热并不全是坏事,因为它可以刺激孩子的免疫力,免疫力从而得到增强。而且,80%的上呼吸道感染都属病毒性感冒,病毒感冒本身就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在3-7天之内就可以自愈。而如果家长盲目给孩子用药,尤其是用抗生素,反倒会损伤孩子的免疫力。现在很多家长一来医院,就要求医生马上给孩子输液退烧。这样的结果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孩子感冒必须得服药,不然很难靠自身的免疫力消灭病毒;服了药,免疫力随之也变差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如今的孩子被呵护的太过分了,这样对孩子到底是好是坏呢?通过我们上面的介绍,您怎么认为呢?

四种刺激让宝宝更聪明


自然刺激———让孩子提高感知能力

刚出生的孩子,我们要选择一些有声音、颜色鲜艳、有动感的玩具,这时候,对感官的刺激训练就开始了。另外父母亲的笑容、陪伴和言语刺激等等是不可缺少的刺激。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父母亲的抚触也非常重要。抚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年人也需要握手、拥抱,对婴幼儿来说更为必要。不仅能开发孩子的触觉能力,促进他们成长,还传递着父母的爱心,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心态,是亲子交流的绝佳手段。父母亲对孩子的抚触应在孩子清醒时进行,父母一定要洗净手,除去戒指、手链、腕表之类的饰物,以免划伤孩子。抚触时用力要轻柔,时间不宜过长,每天五六次,每次三四分钟即可。

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可以带孩子多接触自然环境,观赏花草、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逛公园、旅游等等,在这些接触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锻炼孩子各种感官的敏锐性,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提高他的感知能力。

活动刺激———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的任何能力都是在活动中得到体现,也是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所以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机会,比如鼓励他和同伴去游戏、交往,参加竞赛、演讲、辩论、公益活动等等,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且提高生活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并且引导孩子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脚,发挥其功能,促进右脑的发育。

很多父母会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性而忽视了孩子的活动需求,会对孩子提很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会牢牢地捆住孩子的手脚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比较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一边鼓励孩子参与活动,一边用加强监护和安全教育来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做法。

兴趣刺激———让孩子拥有艺术气息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去发现或者培养孩子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比如可以让孩子参加集邮、摄影、下棋、收藏、插花、剪报、饲养小动物等等兴趣活动,这些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可以磨炼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

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中,往往隐藏着孩子的潜能,因为一个孩子在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他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出来,也容易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在孩子三岁以前,家长可以把世界名曲作为家庭的背景音乐让孩子熏陶其中,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期。您的孩子三岁前可以不学乐理,但不可错过听音乐的最佳时机。他还建议在孩子三岁前,让他看遍世界名画、世界著名风景和建筑物的画片,让这些美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未来,这些音乐和画面将会成为一个孩子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在他的生命中慢慢散发出艺术的气息来。

专业刺激———轻松发现孩子的特长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特长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接受进一步专业训练的机会,比如舞蹈、声乐、吟诗、作画、主持、书法、雕刻、泥塑、演奏乐器、练武术、踢足球、搞小发明、航模制作等等,这些专业的训练既可以深入地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而且会让孩子在专业训练中获得一技之长。或许这些专业训练将会让孩子从此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很容易把专业训练和兴趣爱好混淆起来。有兴趣爱好不等于为了专业训练,而专业训练也不一定是为了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而专业训练需要请教有关的专业老师,协助判断孩子是否具有某方面的专业天赋或者素质。另外在教孩子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也要选择合适的老师,使用合适的方法。任何一种对孩子有伤害的方法都是不足取的。

如果有些父母为了某个专业在社会上很吃香,而强迫自己的孩子去接受专业训练,那么非但起不到培养孩子的作用,甚至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因材施教,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这一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