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描述:

第一天上学,他刚踏进活动室时,被我们活动室的美丽环境所吸引,他觉得幼儿园很新鲜,也很好玩,幼儿园的新鲜感充满他身体的每个细胞。他开心,快乐。我感到很欣慰,心里嘀咕着,哎,到底是外地人,家里肯定是放养惯了,用我们平湖话说就是“这个孩子利郎来”。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吃好午饭吃水果了,孩子们一个个都等着我发葡萄,想不到他不声不响跑过来,小手就往我的水果篮伸,一手抓了一把葡萄。我急忙问:“你干嘛。”他一脸带笑的看着我,不说话。于是我就开始说教开始了,我说:“吃水果,应等老师分过来,而不是自己先拿来吃了,这样很不礼貌,知道吗?”他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脸上是一脸的傻笑。

开始吃葡萄了,我就有意识地注意他,不看不知道,一看我吓一跳,那有这样吃的孩子。只见他往嘴巴里塞葡萄,边吃边往地上吐葡萄皮和葡萄籽,一点卫生习惯都没有。我阻止他都来不及,地上已经是一地的葡萄水和葡萄皮,还有他的手臂都在滴葡萄汁,真是狼籍一片。

到了放学,我就与他的家长交流他们孩子今天在幼儿园的这种表现,家长说在家里知道垃圾网垃圾桶里丢的,怎么会在幼儿园这样呢,我听了就说有可能还不习惯吧。

评价分析:

外地的孩子都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所以他会在老师分发水果时,自己已走过了自己取了,他想老师是分给我们吃的,我也应给有。出现这个现象,我自己也有责任,对于一个新生,我应该在分水果之前就应先提示一下,让他有这个意识,小朋友一起吃东西,应要等老师分过来,如果都过来自己拿,人太多了,这个篮子会抢坏掉的。

外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孩子在老家都是由老人领着,大家都知道,隔代带孩子,老人怕孩子有什么事,对宝贝的父母交代不过去,就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就这样,长久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所思所悟:

其实我们知道,习惯伴着孩子的成长,俗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小时候的习惯也会伴着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我们中国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到了现在的新世纪第二代独生子女已诞生了,两家并为一家,从几年前的一家四口人围着“小皇帝”,变成六口人围着家里的宝贝转了。有的家里还出现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争着要带领那个含在嘴里怕化了,藏在口袋里怕疼了的小宝贝。两家老人为了攀比谁带孩子带得好,就在对孩子的吃上,穿着上比,还不让孩子做一点事,就连孩子应该自己做的穿衣服,吃饭等自理上都一手包办,孩子那还有什么卫生习惯要培养??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做家长的错,没有给孩子机会去做,孩子生下来本来就是一张白纸,白纸上需要我们家长去勾画那幅美丽的画,做家长的我们要引以为鉴。

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做,但孩子孩子还小,需要我们家长争取去引导,有的家长是让孩子自己去做,但孩子做错或做的慢就要去批评孩子,这样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出现不敢去做,变成胆小的现象。家长我们既要放手让孩子做,又要正面去引导孩子去做,好习惯就是这样培养的。

精选阅读

培养孩子正确的交往习惯


满足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情感需求,无论是对孩子社会性的培养,还是心理智力发展,性格品质教育都大有益处。温馨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培养孩子们友爱互助,热悄待人的优良品质,帮助孩子成为活泼开朗,天天向上的人。

同伴交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也有很多家长对此没有给以充分重视。孩子想找小伙伴玩,父母怕他们在一起闹纠纷,又怕自己的孩子受其他孩子的欺负:孩子们在一块打闹,父母又担心孩子会出事;还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会跟其他的孩子学坏。总之,出于各种各样的顾虑,都影响了家长对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鼓励。其实这些顾虑大多是不必要的,即使孩子在外面吃点亏也没关系,孩了迟早是要走向社会的,哪个大人也不可能永远守在孩子的身边,只有在相互交往中,孩子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也有利于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作父母的要帮助孩子多交朋友,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如让孩子邀请邻居的孩子到家里来玩。当孩子的朋友在家里时,让他们单独在一块玩,不要对他们的吵闹表露出厌烦的情绪:多带孩子去少年宫、游乐场或其他孩子较多的场合;大人们还应结合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实际,给孩子一定的指导,要让孩子明白一些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要理解并尊重别人,不要讥笑别人;在游戏玩耍时要互相谦让,爱护弱小,团结互助。

孩子的控制力比较弱,情绪也不够稳定,所以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容易发生争执。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家长不必急于评判是非,而是首先要先观察一下,如果他们仅仅是争论,那么就让他们先争论一会儿,不要急于进行干预,因为孩子之间的争论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如果他们的争执发展为橄烈的争吵,则先想法平息他们的争吵,再心平气和地了解争吵的原因,给以适当的教育或指导。

要鼓励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小孩子与大孩子一起玩,小孩子可以从大孩子那里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促进小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大孩子带着小孩子一起玩,则可通过自己对小伙伴的关心和爱护,培养起自己的贵任感和自信心。

有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玩耍时,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或者怕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受欺负,因此就教孩子“谁要是敢碰你,你就狠狠地踢他、咬他!”还有的父母自己要强,要求孩子也要强。有一次我在坐班车时。看到车上几个四五岁的孩子玩的正欢,其中有一个小男孩,跟在其他几个孩子后面跑来跑去,但是那几个孩子却对他不太理睬。就在这时,小男孩的父亲一把拉过小男孩,啪的就是一把掌,并且边打边骂:“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人家不理你,你还那么贱。”其实这样做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做父母的首先要认识伙伴交往对自己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孩子与小伙伴们融洽相处。如果孩子在和小伙伴相处中出现问题时。家长需要认真地观察,找出问题的原因,想出对症解决的方法,化解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用成人化的方法去处理。上面说的小男孩所遇到的悄况,可能是他平时很少和那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他们对他不认同;或者由于小男孩自身过度的自我中心主义,成人化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不受同伴的欢迎:当然也不排除那几个孩子有意冷淡。对此做家长的一定要仔细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千万不能采取上面那位家长的作法。

家长对孩子正常的伙伴交往一定要持鼓励的态度,给以积极的评价;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不要充当纠纷仲裁者的角色,只是教给孩子一些是非观念,交往的正确方式等,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付孩子的伙伴不能太挑剔,要尊重孩子的伙伴。如果真的碰到不好的孩子,注意对他的教育和引导,若没有效果时,则大人可想法中止自己的孩子和他交往,但绝不是把自己的孩子孤立起来。

“隔代抚养”问题多? 隔代爱别酿成“隔代害”


对于如何养育“独二代”,“独一代”和其父母常有着不同的理解。祖辈们更看重经验和传统习惯。作为父母的“独一代”,更相信从书本、网络或者同龄人交流间学来的知识。由于两代人的教育理念存在分歧,不少原本和谐的家庭因为孩子的出生反而变得关系紧张。

目前,不少80后父母主动或被动选择了“由祖辈抚养第三代”。

隔代抚养,是现状,更是无奈

“谁都知道父母的教育不可替代,我也希望能自己带孩子,可是上班期间怎么办?公婆主动提出帮忙,我心里挺感激的。”家有2岁女儿的福州80后职场妈妈颜君说,“与保姆或外人相比,让老人带孩子更安全放心,也比较省钱。”

但颜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要求孩子自己吃饭、穿鞋,孩子还没动手,奶奶先代劳了。孩子耍赖倒地大哭,公公先责骂我们”。

“我的孩子,为何我无法做主?”80后妈妈张平也有一肚子牢骚。她让妈妈帮忙带孩子,可“每天为孩子该穿几件衣服都吵架。如果我不小心导致宝宝生病,就会被她骂得狗血淋头。妈妈太强势了,我根本拗不过她”。“你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是妈妈的口头禅。

“我知道妈妈非常爱宝宝,也很辛苦。但我们毕竟是孩子的父母,我们已经成人,能否把育儿的主导权还给我们?”张平感到郁闷。

张平的母亲也大倒苦水:“她自己还是个孩子,怎么能带好宝宝呢?看她那样带宝宝,我怎么能坐视不管呢?我辛苦,她又不理解,可我还是要管!”

对于如何养育“独二代”,“独一代”和其父母常有着不同的理解。祖辈们更看重经验和传统习惯。作为父母的“独一代”,更相信从书本、网络或者同龄人交流间学来的知识。“这样的矛盾,几乎在所有的‘隔代抚养’家庭都存在。”福州教育学院幼教教研员兰贯虹如是说。

隔代爱,别酿成为“隔代害”

“月子里,婆婆偷偷把我挤出来的初乳全倒掉了,我只能在卫生间痛哭。喂奶时,如果宝宝哭,公婆会立刻从我怀里抢走宝宝,一边喂奶粉,一边指责我狠心。”一位妈妈在“福建母乳妈妈联盟”QQ群里哭诉。

调查发现,包办、溺爱、追着喂饭、不理解孩子、过度保护已成为年轻的80后父母对“隔代抚养”的印象。

“老年人疼爱孩子毋庸置疑,但在家庭教育里,老年人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兰贯红认为,“一味溺爱和过度保护,将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决定了完全依赖他们育儿不可取。”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行为心理学博士的福州80后妈妈吴航说。

独一代有不少也是祖辈带大的,我们的父母有的并没有多少育儿经验。有些老人现在带着补偿的心理,发泄着自己的宠爱。他们希望自己有用、被需要,在育儿上想占一席之地,甚至占主导地位。吴航认为,“越界”是“隔代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父母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人。如果家里的老人太强势,势必会影响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兰贯虹认为,“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老人应该懂得在‘独二代’的教育中退居二线,做儿女的助手,而不是主角。”

互相沟通,达到“三代共赢”

“隔代抚养并非一无是处。不少老人有知识、通情理。他们有时间、有耐心、有生活经验、有童心、有爱心,愿意跟晚辈沟通。”吴航博士说。

“我婆婆很尊重我的育儿理念。我坚持母乳喂养,跟她解释了相关知识,她就非常理解我,还积极跟自己的老姐妹们宣传我的理念。她总是说‘我媳妇告诉我的,她是读书人,错不了’。这让我非常感动。”从事编辑工作的80后妈妈李秋说。

“我是老师,一直对自己的教育很自信。没想到,女儿经常因为教育理念分歧跟我产生激烈冲突。刚开始我也生气。后来,女儿默默地把一本《无条件养育》递给我。看了后,我非常震撼,意识到自己的育儿过失。”参加讲座的一位外公林先生表示,“书里说,真正伟大的家长,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愿意面对令人不安的问题,愿意质疑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当他们面对一个可以更好解决与孩子冲突的建议时,他们会抵抗住捍卫老观念的诱惑。”

“隔代帮忙”可以,但“隔代抚养”会毁掉孩子一生。


我曾以为,隔代抚养是一件很好的事:

既可以一解老人思孙之苦,避免晚年生活的孤单,也能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呵护与关爱。而我们,则可以腾出精力放在事业上,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抱着这样的想法,儿子小明上幼儿园后,我将退休的父母从老家接到了武汉。

父母每天接送孩子,把一日三餐妥妥地准备好,彻底解了我和老公的后顾之忧。

小明曾患过哮喘病,父亲为了给容易盗汗的小明换毛巾,常常睡不了一个整觉……

看着儿子一天天欢实、健康,我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俩干脆一直随我们住算了,小明和我们都离不开你们啊!”

父亲乐呵呵地说:“好哇,我这身子骨还行,能伺候小明到上大学娶媳妇!”

然而,这一切都在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戛然而止……

那天是教师节。我特意准备了购物卡,在下午放学后找到了小明的班主任赵老师。

一番推搡之后,赵老师红着脸收下了。我千恩万谢地说着“孩子若不听话,您多批评教育”之类的话后,便匆匆告退。

然而,我刚走到校门口,却被追上来的赵老师叫住了。

赵老师神色严峻地对我说:“你的孩子现在有点危险!”赵老师说时,眼睛并不看我,只是盯着远处的操场。

我惊慌地问:“什么危险?”

“他可能有自闭症的倾向。”赵老师的话如一记闷雷,在我耳畔炸响。

自闭症?我的孩子?我不敢把它和小明联系在一起。

小明从小就聪明、活泼,稍大些没那么调皮了,我以为孩子的成长都是这样,温雅内敛一点没什么不好。这怎么可能……

赵老师瞥了我一眼:“小明在班上落落寡欢,不爱和同学玩。上课看似盯着黑板,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却又不做声;更多的时候,他一个人在那出神,摆弄笔,就是不听讲,成绩也下降得很厉害。”

赵老师告诉我,小明内向得接近自闭的性格可能是在二年级时酿下的。

那是下学期开学后不久的一天,赵老师在下午的课外活动后又多上了一节课,当时别班的孩子已陆续放学,只有小明班上的家长们在校门外等待。

赵老师讲得兴致勃勃,小明的爷爷却等不急,冲进教室,大声嚷:“都放学了你还拖堂?像什么话!”

赵老师当时脸就气白了,教书十多年她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她没有回应我父亲,当即宣布放学。

小明爷爷径直走到小明的座位,牵住小明就往教室外走,一边走一边嘴里还在不停地嘟囔。

听到这里,我腿肚子直发抖:“后来呢?”

“后来班上的男生经常欺负小明,小明变得很孤立。”

我快哭出来,问:“您没有批评那些男生?”

“我批评了。我上课还可以控制那些小孩,上其他课时就管不住了,课间我更没法管了。就觉得这孩子越来越闷,和他说话的没几个了。”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可怜的儿子,他才只有八岁呀,就每天在学校面对这样的环境,这对他的身心是多大的伤害呀!

我泣声说:“我要救他!赵老师,求您帮帮我,还来得及吗?”

赵老师的眼里闪过一抹怜悯:“来得及。”

之后她简要了解了我的家庭情况后说:“小明和其他同学相比,身上有非常明显的隔代抚养的特征:内向、寡言少语、不合群、不自信、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现在要紧的是不要和老人住在一起。”

我说:“我和他爸工作都比较忙,有时需要老人帮着带一带。”

赵老师正色道:“无论如何,请老人回老家吧。我不便多说,你自己悟吧。你有再大的困难,也不抵孩子现在面临的困难!”

我凝视着赵老师,她的眼里竟有一丝愧意:“抱歉,这事我现在才告诉你……”

这一丝愧意瞬间打动了我,也让我读懂了她。

两年前,我的父亲冲进教室当众骂她的那一幕,可能成为她心头迈不过去的坎。

在小明渐变的过程中,她其实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次能直言相告,已需很大的勇气。

我含泪说:“赵老师,我不怪您。我要感谢您说出这一切。您的建议十分珍贵,我会好好考虑的!”

回到家面对父亲,我竟有了一种莫名的愠怒,却又不能发作,我被这种情绪折磨得一口饭也吃不下。

父亲不明就里,轻轻地说:“今天做的饭好像硬了点。不吃米饭了,喝点粥吧。”说着,就要起身帮我盛。

我心一颤,赶紧拦住他:“我自己来。”背向父亲的那一瞬,我告诉自己,父亲已年过六旬,为小明为这个家已经付出很多,他不会懂得自己两年前的一次冲动带来的严重后果。

千错万错是我们自己的错。

作为母亲,我是不及格的。仔细想想,儿子的家长会我参加过几回?我们的关心到位了吗?

记得有一次小明回家,莫明地哭泣起来。

我问父亲怎么回事,父亲便大着嗓门吼道:“还不是那个姓赵的班主任有问题,每次她送孩子出来,脸上都像我们欠她钱不还似的!”

每次我听到父亲这样说,只是哄哄小明,买些玩具或书抚慰他,并没有深究其中的原因。我真的是粗心啊……

想到这里,我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一心想着弥补小明严重缺失的母爱。

和老公商量后,我们决定送父母回老家,但永远不告诉他们真相。

当我以最近工作发生变化,不用出差为由,请父母回老家时,母亲一时无法接受,直抹眼泪。

父亲自然也是不舍,他在叠小明的换洗衣服时,轻轻抚摩着发呆。

老公见了,也有些不忍,和我商量:“要不,等小明再大一点再让俩老走吧?”

我含泪说:“必须走。我们不能让爸妈替我们带孩子太久,否则会害了小明一生的!”

送父母回老家的路上,老公开车,我婉转地提起前年父亲冲进教室的事。

父亲不无得意地说,“我那天吼了她一嗓子,后来她就再不敢了!”我苦笑,和父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多说他也难懂。

回到武汉,我把上班之外的几乎所有时间都给了儿子。

每天和老公轮换接送他上学放学,细心为他准备一天的餐食;空闲时候,还带儿童书籍让小明与小朋友们分享。

晚上陪他做作业,做游戏。临睡前陪他读经典,背英文,给他捏脊摩背,让他睡得更香甜。

很快,小明不再嚷嚷只要外公外婆了。一年过去,他对我有了从未有过的依恋,有时还对我撒撒娇。

一个周末的午后,我突然发觉书房窗台上有一支栀子花,插在盛着水的塑料杯里。

我以为是小明父亲难得的浪漫,小明父亲说不是他干的,再看小明,竟有点羞赧地挠头,嘻嘻一笑。

我明白了,欣喜不已。我的小明,阳光健康的小明回来了。

感谢上苍,让我用加倍的努力赢回了小明。而远在老家的父母没有了照顾外孙的羁绊,竟自在轻松了不少。

老两口每年都要旅行几次,他们寄来的在旅途中相携而行的照片,张张笑容灿烂。我越发觉得当初请他们回家的决定是正确的。

若我能活到成为祖母的那一天,必会拈花微笑,或云游四方,或沉浸书画,而不会追着小孙孙喂饭吃。我顶多是他的一个快乐玩伴。

因为几十年前那份锥心的痛告诉我,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祖辈的爱更是如此。

教育孩子:隔代人之间的争辩


什么是隔辈教育呢,随着时代发展,有一些年轻家长或者是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教育称之为隔辈教育。

儿童心理学家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这位心理学家还谈到争论的一些重要之处。

由于受千百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国人总觉得小孩子见识少、阅历浅、不成熟,又是自己生养的,于是形成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的定论。不少家长不允许孩子与大人争辩,他们奉行“父母之命”的教义。孩子只能对大人的话“言听计从”,是决不允许与父母拌嘴、争辩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其实,父母与孩子争辩是件有益的事。争辩是争论、辩论的意思,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达到形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有什么不好呢

孩子同父母争辩并非坏事

1、形成自己的意志

法斯说:“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

2、爱的表示

俗语说,相亲相爱,才会相互逗弄。斗嘴是向对方表示,你对我是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与世无“争”,他就是向周围的人表示,你们对我无所谓。

3、应付冲突的训练

安格拉想学骑马,但是她妈妈反对。妈妈说:“我要对你负责”。安格拉反驳说:“萨比内的父母也对她负责,但他们允许她骑马。”争论有学习的效果。孩子通过争论学到争论的艺术。考虑到日后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关系中会有争论,这种学习对儿童是重要的。

4、有助于找到界限

“等我们吃完了再去干”,妈妈劝儿子卢卡斯。9岁的卢卡斯生气地把椅子往后一推,顶了一句:“为什么?”我还有些事要做,比坐在这里要好。”法斯博士说,卢卡斯的这种挑衅是在试验他的能力的极限在何处。同这个倔头倔脑的阶段相似,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机会学会估量自己。争辩是摆脱儿童无方向状态的一个途径,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处。

帮助形成个人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辩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刺激智力的发展

能促成孩子和父母争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并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观点,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老人带孩子的利弊分析


那天妈妈群里有两个妈妈在为孩子爱打人犯愁,一个妈妈说孩子两岁半快该上幼儿园了,跟小朋友在一起,别人玩了他想玩的玩具他抬手打,别人没招他惹他,也是嘴里喊着“打”手就挥上去了。这让妈妈很犯愁。孩子从小是姥姥带的,姥姥对孩子感情好得没话说,但也把孩子惯得嚣张跋扈。

爸爸妈妈每次吵孩子,姥姥都会护着。

另一个妈妈说他们家孩子也是姥姥带,这个妈妈原本觉得孩子姥姥还比较注重育儿方法,譬如姥姥没事会看一些育儿书籍什么的。可是他家的孩子也会打人,但不是谁都敢打,而是只敢打姥姥。

群里的妈妈都说问题出在孩子不该由姥姥带,父母亲自带的孩子一般没有这种毛病。这里牵扯出一个问题,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这两年被叫得很热,针对隔代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到底隔代带孩子好,还是父母带孩子好?我们可以用妈妈们提供的案例说明一下:

隔代教养情境一:

要吃饭了,宝宝刚拿起勺子,姥姥赶紧夺过来:别弄洒了,姥姥喂你!孩子要喝水,他想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水。姥姥赶紧叫着:哎哟宝贝,小心烫着你的手,来让姥姥帮你倒。倒好了会接着说:水太热了,姥姥帮你吹吹,冷一下再喝!好了,现在可以喝了,来,姥姥端着你喝!

矫正情境: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孩子自己来吃,即使洒到桌子上流到衣服上也没关系!喝水的时候,孩子:妈妈,我渴了,要喝水。妈妈:你的小杯子在柜子里,喝水自己去倒吧。分清热水和凉水,不要被热水烫了!等热水凉一些再喝。唔,真棒!现在妈妈也渴了,宝宝能帮妈妈倒水喝吗?宝宝:可以哦!妈妈:哇,宝贝你真棒!

隔代教养情境二:

宝宝在看动画片,老人歪在沙发上假寐。宝宝:姥姥,你看大雄飞起来了啊!为什么他坐在那个上面就可以飞呢?姥姥:哦,他会开飞机吧!宝宝:不是啦,不是飞机啦!姥姥:快看吧,看完跟姥姥睡一会儿去!

矫正情境:宝宝:爸爸,那个一闪一闪的东西是什么?爸爸:是火箭在夜空中飞行吧,啊,不!这个是宇宙飞船呢!宝宝想知道什么是宇宙飞船吗?爸爸给你讲啊……

很明显,老人容易事事包办,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容易缺乏活力。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同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语言以及智力上的刺激。也会有耐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而现实中,父母却很难做到亲自带养孩子。因此在无法实现父母带的情形下,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养中,譬如下班后,譬如周末,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互动,称赞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不当的行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示范的话,孩子会较孝顺。早教专家冯德全有本书叫《谁说爷爷奶奶不会带孩子》,书里提到老人带不好孩子的关键词如:包办、代沟、纵容、过度忧虑、生活闭塞、文化缺失等。但他认为如果爷爷奶奶肯放手,懂得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爷爷奶奶也可以带好孩子。冯德全为此提醒老人:有些话,千万不能说——你爸爸小时候还不如你呢!/别怕,我去跟你爸说!/你妈不要你了!/你真笨!/看看邻居奶奶的孙子!/你和你爸一个德行!/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你可别像你爸似的,将来没出息!/当班干部太影响学习了!/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吗?

怎么样,这些话是不是比较耳熟?但愿老人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在以后的育儿中多多克制。也希望爸爸妈妈们为孩子规避不良的语言环境,创造优良的探索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健全地成长。

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生,好的学习习惯则可以让女孩获得好成绩。女孩成绩不好,家长多归结于孩子天赋不高或者不够努力,其实除了这两个方面,那就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问题了。

一位母亲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谈起女孩的学习时她说:老师说这孩子挺聪明的,讲的东西都能学会,就是有点儿贪玩儿,还有就是做作业太马虎不够认真。她小学时成绩很稳定,到了初中就时好时坏。她每天回家作业做得都很快,我就告诉她老师说她有马虎的毛病,让老师督促她认真点做,做完至少要检查一遍。一开始她也能做到,但是三天后我发现她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作业草草做完,也没耐心检查了。我索性就天天盯着她检查,一直持续了两周,她才养成了认真的习惯。之后的一次小考,她放学回来后对我说,妈妈,我是最后一个交卷的,我居然检查出了4道因粗心而做错的题,以前我都是全班第一个交卷,现在我的目标不是最快,是100分!那一次,女儿果然考了100分。

高效率的学习不能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好的习惯不仅关系到女孩眼前的成绩,更关系到孩子长远的发展。即使女孩的成绩不错,父母也应对其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做到了解和关注,如有不合理的地方,或配合老师,或咨询教育专家,及时帮助孩子纠正。

带孩子不应犯的错误


教育孩子,父母们即不可过于的姑息娇惯,也不可过于的严厉,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有关带孩子不应犯的几点错误吧,我们做为父母会学会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心声是一个头生子,他的父母异常的疼爱他。他要这样就这样,他要那样就那样,他要打人,别人只好给他打,他要骂人,别人只好给他骂。一日他看见邻儿有一个小洋号就去抢了来。邻儿哭了跑来告诉他母亲,而他的母亲并不说他不好,反埋怨邻儿说:“借我们玩玩有什么要紧,你的气量为何这样小呢?”骂得那个邻儿莫名其妙。又有一日,在深夜的时候,他醒来要月饼吃,但家里没有月饼,他就乱吵乱闹,弄得一家不能安睡。

从此日积月累,心声就变成了一个很倔强很刚愎的小孩子。

小孩子哪里可以随便抢夺别人的东西呢,而心声的母亲不责罚心声反骂别人,这无非长心声之傲慢而已。早教网

又在深夜的时候,小孩子不应吃东西的,而心声的母亲不去责罚他,反而任其吵闹使人不得安眠,这也无非长其恶性而已。

这种“姑息养奸”的教育在家庭里是常看见的,会使孩子养成利己害人的坏思想。

知非家里的规矩是很严的,差不多事事要秉承他父母的意旨。他要去玩玩水,他母亲说:“衣服要弄湿的。”他要出去同邻家小朋友玩玩,他母亲说:“你要同他们造孽的。”吃饭的时候,他要讲讲话,发表发表意思,他父亲就禁止他说:“小孩子吃饭,不准饶舌。”他要在家游戏游戏,他父亲说:“不要顽皮。”他的父母待他好像待成人一样,所以他慢慢儿以他父母的意志为意志,以他父母的性情为性情,这样一个活泼的小孩子竟变成了一个萎靡不振、具体而微的小成人。

我们旧式家庭往往把小孩子当作“小成人”看待。既叫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子穿起长衫马褂来以限制他的动作,又叫小孩子一举一动要模仿成人的样子。无怪国中多“少年老成”的小孩子了。

总括起来,心声的父母待心声太姑息,知非的父母待知非太严厉,两者都失其平,不得谓之良教育。早期教育

我们教小孩子当折其衷: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教育若能如此折衷施去,小孩子未有不受其惠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将来是否优秀最主要的还要看父母们的教育是否合格,但愿看了以上的文章此类的家长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