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的爸爸来到园长办公室说:“我女儿刚刚转园上小班,对咱们幼儿园的生活很不适应。她总说幼儿园管得太严了。我女儿是比较淘气,在家从来不穿鞋,总爱光着小脚四处乱跑,在原来的幼儿园,老师总和我说菁菁是如何淘气,说她把老师这么多年来从没去过的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走到了……我这人一直挺矛盾:我希望孩子活泼开朗,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可有时孩子在家一闹起来,我也真起急!您说,幼儿园该不该把孩子都管得规规矩矩的?那么小的孩子又没有必要学得规规矩矩的?要是真有必要我们当家长的又该怎样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培养孩子呢?”

菁菁爸爸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很多家长都有着和菁菁爸爸同样的烦恼和矛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能力帮助家长朋友吗?

理解万岁:家、园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家庭和幼儿园是两个差距很大的生活背景。在家庭背景下,孩子生活在时刻准备为自己奉献一切的家长呵护中,很难有机会体会真正意义上的谦让、等待、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在家里孩子自由的空间很大,想做什么、想什么时间做,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满足。

而在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则会与家庭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这里孩子必须要学会真正意义上的谦让:当大家都要玩一个玩具时、都要领老师的手时、都想要做值日时……谦让几乎渗透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不懂得谦让就无法快乐地生活。在这里孩子要学会遵守规则:游戏时要遵守游戏的规则——自己喜欢的游戏组人数够了,就要选别的游戏、自己玩的玩具要自己收……学习时有学时的规则——回答问题时不能想说就说、自己做得快还要等等同伴……生活中有生活的规则——洗手不能挤、喝水、入厕的时间都是相对统一的……这些规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孩子要同时适应差距如此巨大的两种生活是非常困难的,而给孩子的适应无形中增加难度的往往是深爱着孩子们的父母和教师。

在家庭生活背景下,爸爸、妈妈的这些想法和做法都不过分,甚至时理所当然的,只是爸爸和妈妈忘记了在幼儿园、在学校、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里,孩子都会失去以上的自由,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的习惯很可能会影响孩子融入他必须要融入的社会交流中。

在集体生活的背景下老师的要求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一旦孩子发生了危险,家长首先饶不了的就是老师,老师首先责备的就是自己,尤其是有较长教龄的老师,她们也许就曾面对过孩子受伤,孩子的伤痛、自己的自责、一切不可逆转的损伤……这一切都是支持教师坚持自己要求的有力理由。

幼儿园:为孩子“量身定做”教育方法

老师、家长都是为孩子好,可这“好”又都给孩子带来了一些“伤害”,我们该怎样把对孩子的好相互协调起来呢?

在幼儿园,教师应该用孩子们更能接受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例如,用游戏的方式呈现规则:谁认真听老师讲话,可爱的小木偶就会去亲亲谁作为奖励、走路要学小花猫……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因材施教。

像我们的小菁菁,用上述方法可能会收效甚微,这就需要教师为她“量身定做”她能接受的教育方法。菁菁习惯自由自在的散步,全不管是游戏时间还是学习时间,而且每当教师要追上她,领她加入集体之中时,她都会更加快乐地奔跑,和老师玩追人。老师发现“被追”是菁菁的“乐趣”,于是改变了自己的做法:“菁菁,我们玩一个游戏,你在教室里随便走,只要老师一叫,你就跑到老师身边来!”“好!”小菁菁爽快地答应了,以后老师不必再追着菁菁跑,而变成了教师轻轻一叫:“菁菁!”“唉!”菁菁就会应声而到!

吃饭前菁菁就是不肯洗手,老师和她玩:“菁菁、菁菁真可爱,摸摸桌子走回来。”菁菁高兴地照办。“菁菁、菁菁真可爱,洗洗小手走回来。”菁菁走到一半突然明白了:“不!”

老师又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张废纸:“菁菁、菁菁真能干,帮老师扔掉废纸、洗洗小手走回来!”“唉!”菁菁接过废纸跑了,回来时小手已经干干净净了。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会对所有的孩子有效、甚至是对同一个孩子总是有效,这就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孩子的需要、不断地根据孩子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我们的培养目的。

家庭:积极配合才能使孩子尽快适应

但教师的努力并不能代替家长的培养,如果家长朋友能够配合教师的工作,孩子的成长将会更加顺利。

菁菁一到家就喜欢光着脚四处跑,在地上随便爬、坐,这在家里是可以的,因为不必担心不卫生。但爸爸、妈妈要想到在幼儿园这样是不可以的,因为幼儿园的地被全体小朋友踩,孩子们又不会进屋换鞋,菁菁在这样的地上爬是很不卫生的。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改变幼儿园的生活状况,就要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以便帮助孩子减少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难度:如进门孩子要换上小拖鞋(这样起码在要穿鞋这一点上保持于幼儿园一致),为孩子准备合适的桌椅,吸引孩子在桌子上玩玩具、画画……

在家培养孩子眼睛看着正在和自己说话的家长。爸爸、妈妈要先有意识地站到菁菁面前,拉着菁菁的小手,看着菁菁的眼睛说话,然后再过渡到爸爸、妈妈在自己的位置上说话,菁菁转过脸来看着爸爸妈妈,这对孩子学会倾听、耐心听完、认真听懂别人讲话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孩子今后学习的基础。

爸爸妈妈找到菁菁最喜欢做的事,从菁菁喜欢做的事入手可以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就可以从听故事入手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如先请孩子听故事磁带,孩子可以边玩边听;再给孩子讲故事书,和孩子一起边看书上的图画边听故事(比边玩边听更培养孩子的专注精神);还可以脱离开图画书讲故事,讲完故事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中有趣的问题(让孩子带着思考的任务倾听,进一步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辛苦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们,虽然你们并不是教师,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是为了我们可爱的孩子,我们要打起精神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zj09.com小编推荐

幼儿园入园难,难在哪?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入公办幼儿园难的问题尤其突出,一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幼儿园更是“一位难求”。面对不合理的幼儿园结构及学前教育现状,该如何破解入园难题?

今年5月底,北京市丰台区西马金润社区的家长们带着户外装备在布朗幼儿园门口排了5天5夜的队,只为孩子报名入园。此事引发不少关注,不少人问,孩子上幼儿园有那么难吗?这是否只是个案?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对北京、石家庄等地幼儿园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幼儿园选择网上报名的形式,现场报名排队现象有所缓解,但家长扎堆公办园报名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热门幼儿园仍“一位难求”。专家指出,入园难最大的原因是供需不平衡,只有从这个问题入手,同时政府予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入园难才会得到根本缓解。

拼名额,排长队

从今年3月份开始,家住北京市丰台区嘉园二里36号楼的肖琳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丰台区嘉园第一幼儿园的网站,查看今年9月份入园的报名通知挂出来没有。“一开始说是4月份报名,后来拖到6月初,到现在也没有个说法。”肖琳无奈地说,“还不如排队报名,5天5夜至少能知道自己孩子能按时入园,总比现在这样一直拖着强。”

记者致电北京市丰台区嘉园第一幼儿园,值班电话始终没有人接听。据了解,嘉园第一幼儿园是公办幼儿园,服务嘉园一里、二里、三里及周边十几万居民。一家公办幼儿园服务10余万居民,这一比例在大中型城市比较普遍。

肖琳担心孩子不能被公办幼儿园录取,无奈之下咨询了嘉园第一幼儿园百米之隔的嘉园实验艺术幼儿园。“幼儿园老师说,该园从元旦就开始报名了,现在报名已经晚了。真没想到想进民办幼儿园也这么难。”肖琳说。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西马金润社区的彭杰去年为女儿在布朗幼儿园的亲子班报了名。“开始幼儿园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后来有人觉得网上报名不透明,所以又开始排队。通宵报名虽然辛苦,但好在是遵循先到先得的规则,不必到处托人找关系。”彭杰说。

因为报名方式多样,再加上家长与园方信息沟通不畅,心急报名的队伍常常自己就发动了起来。“6月5日晚上听老妈说现在长椿街幼儿园门口排起长队,都是给孩子报名的,可是长椿街幼儿园还没有贴出通知,怎么就排队了?”网友kellyvip在“”社区里说。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公办幼儿园多数采取网上填写报名表,现场报名的方式。6月9日,记者咨询了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幼儿园,园方给出的通知是:“家长即日起至6月13日在幼儿园网站下载招生登记表,并于6月14日带齐所需材料来园进行验证。6月20日上午带幼儿来园与教师见面,小班招生75名。”

让肖琳头疼的还有公办幼儿园的招生标准、规模等问题。“即使报了名,也不知道孩子最终会不会被录取。幼儿园设定一些条件可以理解,但是缺乏透明度,只能让家长干着急。”肖琳说。

公办民办,资源优先

据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0%的家庭希望孩子进入公办园,他们认为,公办幼儿园享有大量政府补贴或者财政拨款,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得到优质的服务和教育。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仅在大城市入公办园难,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很多中小城市的家长。

家住石家庄市长安区华清家园的李贞在朋友圈里吐槽:“儿子3岁了,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最近几天跑了附近几家公立幼儿园,都被告知招生名额满了。条件好的民办幼儿园学费又贵,这可怎么办!”虽然她有点接受不了,但还是带着儿子去小区里的民办幼儿园办理了入园手续。

由于物美价廉,公办幼儿园一直是家长们的首选。不过公办幼儿园接收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孩子的入园问题。另外,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公办幼儿园的孩子一部分来自较远小区,这些孩子占用了一部分资源。

面对家长对公立幼儿园招生的种种抱怨,不少公办幼儿园也很委屈。石家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办幼儿园园长称,“现在各地公办园都紧缺,市民需求又不断上升,加上很多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上下倾注全部精力培养,使得一到招生季,幼儿园就要承受很大的社会压力。我们的师资、教学规模都是有限的,确实没法满足那么多的需求”。

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真就这么“不吃香”?事实上,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们选择民办幼儿园,优质的民办幼儿园同样受到追捧。石家庄新华区小太阳双语幼儿园负责人孙潇说,“我们的师资和硬件与公办园不相上下,甚至在硬件上更有优势。因为房租成本较高,加上有外教加盟,托费自然会比公办园要高。如今,家长对幼儿英语的培养意识不断增强,我们的入园门槛也在提升”。

记者调查了解到,公办园以及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民办园都成了家长眼中的“香饽饽”。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朱敏说,进优秀的幼儿园难不仅存在于我们国家,其实在国外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人都有一个选择的驱动力,在有条件的时候,永远选择最好的,所以入优质的幼儿园会难”。

入园难该如何破解

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化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学前教育明显资源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提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3年教育。显然,规划下发了,行动却没有跟上。

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高级顾问蔡景昆认为,公办园数量远远不够,政府投放资金不到位是造成社会供给落后于社会需求的主要原因。“民办园虽然收费高,但也提供了社会服务,但相关政策资金并没有向他们倾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学前教育资源捉襟见肘的原因之一是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幼教经费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3%左右,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支出达3%以上”。根据熊丙奇的观察,许多地方政府更乐于将公共财政投入到容易体现教育发展水平的初高中和高等教育领域,同时在学前教育的管理人员编制、办学标准制定等方面都存在缺位。

记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小区基础配套没有跟上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的速度,因而造成了想进幼儿园需要连夜排队报名的现象。

一位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的人士向记者讲述了幼儿园建设中的“潜规则”,为何公办幼儿园没有跟上小区增建速度?“根据新建小区容积,政府要求新建小区在规划、施工中设计幼儿园等相关配套设施,完工后交由政府统筹管理。但事实上,因为资金、精力所限,地方政府会以‘面积不达标’、‘消防不过关’等理由拒绝接管,幼儿园由‘公’变‘私’,有的甚至另作他用”。

对此,熊丙奇认为,小区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应用作办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小区配套幼儿园的使用性质和用途,对已改变性质和用途的应由当地政府依法收回。

入园虽难,但还是有好消息从地方传来。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起至2017年,北京将实行二期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扶持奖励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年内增加入园名额15万个。

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缺位情况也引起地方政府重视。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湖南省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新建园要达到省规范化幼儿园标准要求,并要求严格用于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在增建公办园的同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日益受到重视。蔡景昆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补贴一些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办学管理有一定规模的民办幼儿园,形成民办公助的普惠性幼儿园。

选择一家好的幼儿园好难


选择幼儿园的烦恼(时间:宝宝3岁5个月)

生活片段:女儿就快三岁半了,该入园求学了。现在家里管孩子的人太多,孩子反而太娇气,养成一些坏习惯,要去幼儿园培养好习惯。我们正在考虑选 择幼儿园。去小区里的双语幼儿园吧,这是私立幼儿园,第一年每月托费是1180元,还有每年3000元的赞助费,以后每年每月托费是1480元。开车去了 航天一幼和二幼,这是公立幼儿园,一幼主要考虑接收航天部的内部子弟,名额早满,二幼还可以报名,每月四百元,每年3000-6000元的赞助费不等。后 来又去了21世纪实验幼儿园,硬件设施还可以,就是接送太麻烦了,他爸说要是每天都要走那么远,实在太累了,到底去哪里呢?我也很犹豫。

后来准备让女儿去上空军的蓝天幼儿园,但因为小班没有整托,我只好联系了另一家幼儿园,已经把学费都交完了,他爸又说离家里还是太远,接送不方 便,还是决定在小区里的双语幼儿园上吧。我在小区里组织了大概有十几个孩子准备集体入园,我挨家挨户征求了大家的意见,起草了一个与幼儿园谈判的意见函, 召开了2次会议,效果还不错,小区里的人大都知道我在做这件事情,带头解决大家需要解决的入园问题,就一些集体入园的优惠条件与园方达成了一致意见。

组织大家去幼儿园跟幼儿园长最后谈判后,我们办理了入园手续。幼儿园的宣传单上写的是保证“浸入式半日英文教学”。我和其他孩子家长觉得无法保 证,因为目前幼儿园有三个班,但只有一个外教,且宣传单上承诺的加拿大外籍教师也变成了澳大利亚的,现在只有一个。园长还承诺了一些事情。我们就确定入这 所双语私立幼儿园了。

妈妈心语:选择公立园还是私立园,一直是家长的矛盾。在北京,这几年公立幼儿园名额紧张,大家都千方百计往里挤。私立幼儿园有些收费高的离谱, 师资流动频繁,教学质量又无法保证,的确是家长们头痛的事情。在大城市生活,教育的难题、医疗的难题,就如一块块难啃的骨头,大家都要去啃这些骨头。

专家评说:选择一家好的幼儿园,孩子能与其他小朋友一起逐步学会自立是大好事,在孩子入园前让他们和家长暂时分离做好准备,向幼儿园咨询了解一些纪律规定,确保没有体罚和羞辱孩子的惩罚再送孩子去。

美国入园难与中国式入园难


美国入园难与中国式入园难

为北京幼儿园“入园难”专题忙了将近一个月,收尾工作是采访外国幼儿园入园情况。

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的王晓芸成了我的采访对象。这位妈妈兼作一些中国民生资料的收集工作,于是也不断问我问题。

美国孩子只有学前一年(6岁)方可向小学生一样享受免费教育,3到5岁时可以选择,也可以选择私立幼儿园。

王晓芸正遭遇美国式“入园难”,她不愿把儿子送到公立幼儿园去,而哈佛附近的6家私立幼儿园都颇负盛名,她还在怀孕时同事就提醒她去登记排队。眼看孩子就要3岁,幼儿园这边还没有回复。

王晓芸从网上看到了北京的父母排队9天8夜为了一个昌平区工业幼儿园入园名额,她询问这个幼儿园有多好,居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这是被王晓芸误解的典型中国式“入园难”:这所幼儿园受热捧不仅它条件好,更是因为许多父母没有别的选择。

北师大学前教育专家张燕教授最近为某区教委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市区幼儿园与实际需求差距不大。如此强烈的入园难另有原因。

工业幼儿园是一所公立园,师资和硬件均属上乘,且收费低廉,一个月只有不到500元。真正的物美价廉。周围条件相似的民办园最低收费也接近2000元,这对于低收入家庭是无力承担的。而最令低收入家庭烦恼的一点是,这样的公立幼儿园大部分名额都给了有关系“批条子”的家庭,能够留给低收入家庭的名额少之又少。

一位居住在西城区的白领家长曾向我抱怨,如果家附近有2000元收费的民办幼儿园就好了。她没关系送儿子上公办园,于是送到了3000元每月的民办园,家庭经济压力有点大。

一个白领家庭尚且承受如此大压力,低收入家庭的困难更是可想而知。

而在美国,王晓芸如果承担不起高额私立幼儿园费用,可以把孩子送到便宜的家庭幼儿园(这在中国属于黑幼儿园),还可以送到条件稍差的公立幼儿园。美国最近还实行了“提前开端”项目,为家庭困难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

“虽然也有‘入园难’,但美国家长没有抱怨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幼儿园。”王晓芸说。

美国最难进的幼儿园是著名私立学校附属的贵族园,从这种幼儿园一直上到12年级,需要50万美元。每年争夺这些幼儿园的入园名额,父母们需要全力以赴。

著名民办幼儿教育连锁机构———红缨教育集团总裁王红兵说,这就是中国的悲哀。中国的住房制度中,保障性住房也有被权势阶层霸占的情况,中低收入家庭又买不起商品房。幼儿园更是如此,最优质高性价比的公办园均凭关系才能进,而民办园又收费高却未必有公办园的师资与质量。

“两头挤压下,中低收入的市民无法享受平等的权利。”王红兵说。“美国的公办教育是兜底保障式的,中国缺少这样的机制。”

事实上,北京民办园从最初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需要给教委缴纳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公有资产占有费,按照国家财政税收理论,这笔费用最终将用于教育,但只是用于公办教育投资。北京民办幼儿园不享受教委任何资助和补贴。

这笔费用,最终都摊在民办幼儿园家长们的头上。这就意味着,每一位孩子上民办幼儿园的家庭,都要为孩子上公办幼儿园的家庭提供“资助”。

听起来很不公平,但事实就是如此。

这就是中国式“入园难”的现状。

幼儿入园难(元宵节入园专题)


前言:新年已经过去了,一切都又恢复了正常,孩子们的入园问题依然是比较难的,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的孩子们入园都面临着那些的问题吧,希望现在的家长们都能够都能够提前做准备!

上个好幼儿园真难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省城许多家长都在焦急地为孩子的入园忙碌。省体育学院教师张晓蕊也是如此。

但现实却残酷地扼杀着母亲善良的心。对于月薪只有2000多元的她来说,公立幼儿园是首选,因为负担不起私立幼儿园昂贵的费用。

离家近、吃得好、优质教育是每个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家长的共同心愿。有经验的邻居告诉张晓蕊,选幼儿园一定要早动手,否则去好幼儿园的几率太小了。过年后她通过114查询到几所离家近、口碑好的幼儿园电话,打过去,甲答对不起,我们只招本小区生源,暂不考虑其他小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自己小区有小朋友现在就在该幼儿园就读。乙答我们是教委下属单位,只对内部和省里的机关单位招生,不对外招。她体会了几所较好的公立幼儿园,立刻就明白了传言的真实性,上好的幼儿园必须有门路。上幼儿园也成为人生第一坎。

孩子准备入园的王宏说:“孩子差点没能上成幼儿园。还好,比较幸运,有别的孩子退了,这样才报上名。我住的小区是新小区,随着入住的业主陆续增多,小朋友自然增加了不少,提前半年我就开始咨询送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可是真正到报名时,发现幼儿园都爆满了。”

公办园数量递减严重

目前省城共有804所幼儿园,其中,省、市、区三级政府财政出资的公办幼儿园只有27所,企事业单位举办的约100所,个人办幼儿园150多所,剩下的500多所均为村办幼儿园。并且,公办幼儿园数量正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递减,民办幼儿园以3%的速度递增。

据太原市计生委统计数字,省城每年新生儿出生约3万人,而有340多万人口的太原市,包括郊县在内,却只有27所公办幼儿园,每年招生总人数不过三四千人,这使很多家长让孩子上公办幼儿园的希望化为泡影。入园指导

“首先就是要孩子能离家近一些,远的话就需要坐接送车,我们比较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其次是能够找一家条件相对差不多,但是不要太贵的幼儿园。我们不奢求到公办幼儿园去,但是对私营的幼儿园还是有选择的,毕竟孩子的教育不能落下。”家住太原市晋源区的梁红霞说。

公办幼儿园每年有财政拨款,集教师好、设施齐、收费低、管理科学种种优势于一身,这自然成为家长们的首选。但公办幼儿园每年只能招5%的适龄儿童,学龄前儿童越来越多,正规幼儿园数量有限,导致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而民办幼儿园中,还有不少“山寨”幼儿园,虽说费用便宜,但这类幼儿园缺乏好的环境设施,要求高质量师资纯属奢望。

在山西大学北门毗邻的学府街,记者看到在一条狭窄的街道里有幼儿园招生信息,遂一探究竟,发现该幼儿园硬件设施比较差,管理费为每月400元左右。类似的幼儿园在省城并不少见,他们很难吸引专业的幼教老师,也得不到家长的信赖。幼儿家长米刚说:“小区附近有不少幼儿园,但是我们希望孩子能上一个正规点的,孩子的启蒙教育很重要,必须慎重考虑。”

农村幼儿入园方兴未艾

现在人们都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巨大的影响。因此,即使在我省最偏僻的农村,年轻父母也都想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但多数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幼儿教师凸显保姆化。

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接受采访时说,外村人送孩子到大寨,是因为大寨的幼儿园师资水平、学校设施相对较好,但也说明农村幼教资源不足,不少村里没有幼儿园,孩子无法接受学前教育,智力得不到及时开发,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今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上,省长王君强调,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之一,应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为抓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城市“入园难”“入园贵”和农村幼儿园少的问题,具体就是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城乡新建或改扩建1000所标准化幼儿园,基本满足群众入园需求。

高平市在幼儿教育方面走在了前面,明确提出“全面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向“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面延伸。该市对乡镇甚至行政村的幼儿园建设也作出安排部署,市里“从2008年开始连续4年从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1000万元设立幼儿教育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说,我省幼儿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大力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是当前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当纳入义务教育

“真贵啊,一年都将近两万元了,上不起。”“我们挣的这些钱哪够啊!”“一个月挣的钱除去生活费,给孩子交了入园费,就所剩无几了,哪怕我们大人受点罪,也不能苦孩子。”幼儿家长刘建抱怨说。入园须知

许多私营幼儿园的管理费都很高,导致不少年轻家长望而却步。在公办幼儿园,每年的费用大约几千块钱,而私立幼儿园达到1万元甚至2万元。这相当于一名普通大学生1年的费用,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坊间流传的“入园贵,贵过上大学”的传言。

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不仅能有效破解当下入幼儿园收费高、幼儿教师待遇低等问题,而且是提升国民基本素质,保障国民教育的延续性,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民生工程”。一位幼教人员这样说。

学前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的工程,具有公益性、公平性、非营利性等特征。许多发达国家往往把学前教育作为回报率最高的人力资源投入。据说在学前教育方面投入1美元,多年后在减少犯罪、增加就业率等方面,就能回报7倍以上。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却显得不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近6000万3岁到6岁的儿童,只有2179万人入园就读,入园率仅为36.3%,所以出现“有权的进公办幼儿园,有钱的进私立幼儿园,没钱的入园难”的不正常现象。

国内一家媒介调查显示,78.5%的人认为存在幼儿入园难,其中33.8%的人认为该情况“很普遍”。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应该纳入义务教育之列。调查显示,89.6%的人赞成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其中59.1%的人表示“非常赞成”。太原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顾埃荣表示,解决师资队伍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待遇问题,如果幼儿园不能纳入义务教育,也应该让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义务教育教师同等的待遇。

省城一幼儿园园长贺芳告诉记者,现在公办幼儿园少,社会力量兴办的园多,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以聘用为主,流动性大,不稳定,对于幼儿园教学和学前教育的发展都不利。只有政府给予幼儿园教师编制,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使幼儿教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才能确保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本网站小编总结:目前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依然是普遍的现象,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家能够更多的注重这一部分的问题,使所有的小孩子们都有幼儿园上,能够接受公平的教育!

幼儿园的怪规矩你怎么看


在的幼儿园出现了一些新的规矩对于孩子来说可以说是一种严重的束缚,家长对于这样的规定也是非常的不理解。一般的女孩子么都比较爱漂亮这竟然成了部分幼儿园闲着孩子的自由的依据。

凭啥不许孩子扎小辫子

茜茜今年上幼儿园中班,爱美的她总是喜欢让妈妈扎好看的小辫。最近,茜茜妈发现了一件怪事,女儿养成了趴着睡的坏习惯。仔细一问,原来在幼儿园午睡就是趴着的。“女儿性格好强,又敏感,幼儿园老师嫌梳头麻烦,对扎小辫的女孩颇有微词,有时候会边梳头边发几句牢骚。”茜茜妈说,一来二去,女儿怕老师说她,为了不弄乱发型,午觉便趴着睡。

“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的老师怕麻烦,怎么连梳头的耐心都没有?”茜茜妈很想不通,幼儿园从穿衣到穿鞋,都要求“一切从简”,女孩最好留童花头,不要扎小辫。鞋子尽量穿防滑的运动鞋,不要穿复杂的皮鞋。衣服还要穿拉链容易拉、扣子少的。“条条框框这么多,管头管脚,孩子的个性都被管没了!”

无独有偶,杨女士也对儿子幼儿园的“怪规矩”有些不满。“幼儿园让宝宝穿着毛衣睡午觉,难道老师不明白,穿着毛衣睡觉,起床后容易受凉感冒吗?”

黄女士女儿佑佑所在的某幼儿园小班要求所有的女孩不准穿裙子,理由是为了孩子活动方便。卢女士最近也在为女儿穿裙子问题纠结,上小班的女儿天天平时最爱穿裙子,有一天竟主动要求穿裤子上学。“老师说,班里的小朋友都会自己穿衣服,就我不会。人家都有小红花,就我没有。”天天委屈地说。

【老师苦衷】

一切都从孩子安全出发

对于家长的不满,老师们也觉得很委屈。“老师嫌麻烦是不对,耐心是幼儿园老师最起码的要求。”某幼儿园唐老师告诉记者,但毕竟一个班级二三十个小朋友,一位老师要面对那么多孩子,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弱的话,的确会给老师带来不便。

就拿梳小辫举例,“有的小朋友满头扎了四五个小辫子,还有的小朋友头发短但也夹了数不清的发卡,光夹这些发卡就能夹半天。在家里妈妈可以花半个小时帮孩子打扮,而我们有这么多孩子要照顾,都顾着梳头,教学活动还要开展吗?”唐老师无奈地说,有的小姑娘穿着白雪公主的蓬蓬裙来上课,“你说穿成这样怎么运动,人又小,万一踩到裙子摔伤了谁来负责?还有小朋友穿超短裙,一运动就走光,这样好吗?”

相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幼儿园每天会给孩子们安排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其中一个小时是体育类运动,穿着带跟的皮鞋很容易扭伤,太紧身的衣服裤子也不利于运动,夏天如果穿着三角裤和裙子可能没法参加滑滑梯活动,坐在地上容易感染影响健康。幼儿园对孩子的衣着要求应该是从有利于孩子活动、安全出发。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老师因为怕麻烦,向家长提出一些额外的要求,这就是工作态度问题了。

【专家告诫】

勿因安全问题因噎废食

专家表示,孩子在幼儿园不是整天进行体育活动,女孩只要不穿太长太累赘的裙子,就不会影响运动。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简单的性别意识,幼儿园课程中有一个内容是“男孩女孩不一样”,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发现女孩穿裙子、梳辫子,男孩就不会这样,如果全班统一“长裤”,一些性别特征就找不到了。

专家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许多保障性的制度要跟上,学生的保险等各项社会机制要完善,才能让老师无后顾之忧。幼儿园通过各种规矩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利。规矩纵然重要,却要人性化,否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活力,规矩太多也可能形成强迫意识。

“家长和老师之间要形成合力,家长要体谅老师的难处。”专家也希望家长给老师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同时,幼儿园和教师也不能因安全问题因噎废食,多给孩子创造轻松和尽情玩耍的环境。

幼儿园这样的规矩是非常的不仁义的,由于现在的幼儿园真出于长身体的关键的时刻,不正确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的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希望有关部门可以换种角度来考虑这件事情,却掉一些看似不尽人意的规矩。

“家”“园”沟通技巧父母手册


宝宝入园后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不适应幼儿园严格的作息时间而被老师当做“捣蛋鬼”揪来批评;孩子带去幼儿园的球和小自行车屡被其他孩子抢用;孩子好不容易被选上文艺汇演的舞台,却在最后一刻遭淘汰,而老师忙于最后的彩排,对“落选宝宝”并无一句安抚;幼儿园屡屡遗失公用玩具后,老师提出来,所有的孩子在离园前都要把裤兜翻过来检查……遭遇这些“事件”,身为父母,我们的情绪可能是气恼、愤懑,又特别地怜恤受委屈的宝宝……

妈妈经验:哪些情况需要父母介入沟通

一、当幼儿园严格的作息时间已经成为孩子对幼儿园抵触情绪的源泉时

丁丁妈:丁丁去了幼儿园,别的还好,就是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午睡成了丁丁的梦魇。他是那种白天睡得很少的孩子,晚上8:00上床,早上7:00醒,睡得很足,非常不适应幼儿园里漫长的午睡。丁丁躺在小床上煎鱼,只要老师一转身,他就撩拨附近床铺的其他小朋友,做鬼脸,翻筋斗,发怪声,受到老师的多次批评。我也很急,求救于其他小朋友的妈妈,她们对我“秘授机宜”说,应该尽量缩短丁丁晚上的睡觉时间,比如,让他熬到10点钟再睡。这个法子我试了,行不通,一到晚上8:30,丁丁已经困得不行,好像用火柴棒去把他的眼皮撑起来,都撑不住。丁丁老受批评,越来越不喜欢幼儿园,每天吃午饭的时候就紧张,生怕睡不着。丁丁越紧张,就越睡不着,等孩子们三点钟起床去玩桌面游戏时,丁丁反而哈欠连天,直想睡觉。老师更生气了,更认为丁丁是有意在捣蛋。

我是怎样解决的:

因为丁丁委屈得不得了,我只有背着他去跟老师做了一次沟通。我说了我们全家延迟丁丁睡眠的努力,老师的态度马上和缓下来,她反而安慰我说:“丁丁的作息时间也是不错的,将来去了小学是没有机会午睡的,丁丁会很习惯,其他小朋友反而要重新适应。”我提出可不可以让丁丁不午睡,老师很为难,说这样做可能会引发其他小朋友的攀比——比如有的孩子纯粹是为着贪玩不午睡,他也许会说“为什么丁丁可以不睡觉我不行,这不公平!”老师认为这会引发管理上的混乱。最后,我与老师商议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与丁丁约定先睡半小时,如果半小时后还睡不着,老师就带他去活动室玩一些折纸类的游戏(此时,别的孩子都睡着了,不会发现丁丁的“特殊待遇”)。一个人玩纸艺是很容易发困的,一般玩了半个多小时,丁丁的眼皮就耷拉下来,老师会带他去睡觉。现在,丁丁对上幼儿园要午睡这件事,已经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了。

二、当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权益老是受到其他孩子抢占时

媛媛妈:我家媛媛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有着体育传统的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孩子们都要学习滑旱冰、骑小自行车和打少儿排球。旱冰鞋、小自行车和排球都是自备,原则上都是自用。我们都给媛媛买了最好的装备,生怕孩子的运动安全有个差错。结果呢,全班小朋友的装备都放在一起,老师一说“开始”,媛媛的好东西都被别人抢走了,轮到她拿时,球是瘪的,小自行车是没有辅助轮的。媛媛回家哭得梨花带雨,奶奶心疼地说:“你可以告老师呀!”媛媛哭道:“老师不管这事,让我自己找小朋友解决!可是我不敢……”

我是这样解决的:

我很快意识到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看着媛媛无助而伤心的眼神,我知道这件事给她造成的阴影可能一时半会儿难以消除,长此以往,她会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欺负人的,就是恃强欺弱的,这不好。我去找老师沟通,老师听了媛媛的情绪反应也很吃惊,她说,把所有的装备放在一起混着玩是她的主意,目的是不想让四五岁的小孩过早地觉察到“贫富差距”,她却没有料到孩子之间,却由此有了“强弱差距”。经过反复思量,我们一起想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办法,将全班36个孩子分成四组,每组轮着有一次选装备的优先权,这就使得买了普通装备的孩子,与我家媛媛一样瘦弱胆怯的小朋友,一样有着选择较好装备的机会,同时又不让他们觉得老师在帮他们,不伤及他们的自尊。

这两天,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媛媛很高兴地回来告诉我说,孩子们已经打破了一个人独玩的局面,三三两两组合起来玩。因为,谁都想玩好球,骑好车,如果你这次不想到别人,下次别人也不带你玩了!

三、当孩子成为委屈的“陪练”,而老师又没有及时安抚时

玲玲妈:到文艺汇演前一刻,老师才通知我家玲玲说,16个打小鼓的宝宝,最后只需要12个上台表演,她和另外三个小朋友被淘汰了。这事儿前一天没有预兆,孩子还在兴高采烈练习打鼓,结果,老师说,“你不用准备演出服了”,玲玲整个人都焉了。文艺汇演那天,她闹肚疼,死活不肯去幼儿园。看着她灰心丧气的模样儿,我心疼极了。

我是这样解决的:

我去找她们老师讲了自己的看法:“幼儿园的选拔和竞争,要避免最终只淘汰四分之一的小朋友的这种情况,16人当中选12人,与24人或32人中选12人,对被淘汰的孩子的打击是不一样的。少数几个小孩子被淘汰,他会认为自己是这个群体中表现最差、最笨拙,或者是老师最不喜欢的小朋友。”老师听了我的分析,道歉说,她们忙昏了,真的没想过这么深;当时只想着舞台的纵深度不够,不能容纳四排孩子打小鼓,换作三排孩子上场,可能效果更好。“事已至此,可怎么弥补呢?”我和老师商议了半天,一致认为该给这4个淘汰的孩子组织一场“复活演出”,让她们给来开家长会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表演一场“花样小鼓”,为此,老师和正式参演的小朋友,都纷纷为她们的重新排练出主意、想办法,开心的笑脸终于又回到玲玲的脸上。

四、当孩子被评价为“问题小孩”,而流露出对未来小学学习的惧怕情绪时

彬彬妈:一上大班,一学习拼音和算术,彬彬就仿佛成了一个问题小孩,他屡屡把p成q,d写成p,u写成n,又把2和5写反,好像成了“2”和“5”镜子里的影像。这种错误讲了多遍不改,老师就有点着急上火,有一次老师开玩笑说:“你这种情况还择什么校呀!白花钱。”我儿子回来一脸愁容,说,妈妈我怎么这么笨,没有小学老师会喜欢笨小孩的,我怕从幼儿园毕业,怕去上小学。我的心像被揪了一下。也许幼儿园老师是无意的,但一句无心的玩笑话很可能被孩子都放大成对自己根深蒂固的评价。长此下去,孩子自然对学习越来越畏惧,对就要到来的小学生活越来越畏惧。

我是这样解决的:

我把我的看法委婉地跟老师提了,建议她多增加对孩子的鼓励,也增加对小学老师的“正面宣传”,不要一味强调小学老师要求严、惩罚多,要多对孩子说:“小学的学习也很有意思,老师组织小朋友做游戏,上体育课还玩‘老鹰抓小鸡’呢。”“小学里的很多内容老师都教给大家了,大家还小嘛,所以学起来会有一点困难,不要紧,大家都是聪明孩子,慢慢来!”老师有点惭愧地说:“彬彬妈你真的很有办法。”又说:“看来教彬彬这样敏感的小朋友,咱还真得多讲究方法,多付出观察和耐心。”

其他有赖于与老师沟通的情况:

1.当孩子有不舒服但又必须拜托幼儿园看护时

虽然有晨检,但有些孩子的健康状况不佳,却未必能引发老师的关注。此时父母必须将孩子的病况告知老师,说明没有传染问题,以便于老师安排食堂做一份清淡的病号饭,并提醒孩子增减衣物,减少活动量并安排休息。

2.当孩子昨日受伤而老师未及时发现时

即使你不想追究谁的责任,遇到这种情况也要告诉老师,提醒老师对全体小朋友进行安全教育,如有“肇事者”,应找他特别认真地谈一次话,以杜绝“事故”苗头的再次发生。这也是对幼儿园的关注与负责。

3.当孩子没有听清回家后的功课时

发生这种情况,要么是自家宝宝注意力不够集中,而老师没有发现;要么是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和任务没有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孩子和家长都会有遗忘。提醒老师改进“布置功课”的方式,可以方便父母和孩子共同执行。

专家指路:想取得更好的沟通成效,要注意三原则

原则一换位思考

毕竟两三个老师要照管三四十个孩子的生活起居、活动安排,留心到他们每个人的情绪变化,是非常累的一件事,所以平时要求孩子们步调一致也是为了方便管理,带着某种不得已的成分。父母跟老师去做沟通,多数是希望老师给予自家孩子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照应到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而这些要求可能会给老师带来额外的压力和不便,对此,千万不要以指责、对峙的态度去参与沟通,不要说“您有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或者说,“我家宝宝受了这么大委屈您都没有注意到,您太疏忽了。”要对老师的辛苦抱以感激之情。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应该换位思考,对老师的些微疏忽予以充分谅解。

原则二找准沟通的时机

如果在早上入园时找老师沟通,一般来说,老师只能给你两三分钟来谈问题。因为这个时候老师很忙,要观察每个小孩的情绪,检查必带的东西是否带齐,因此除非孩子带病带伤入园,要拜托老师照应,此时不是深谈的良机。下午四点到五点之间,是家长接孩子的高峰期,老师也是应接不暇的。过了下午五点,大部分孩子都被接走了,老师的情绪完全放松下来,此时的沟通才有利于双方谈得深入,谈得心平气和。

原则三最好避开孩子这个“当事人”

很多沟通话题不可避免地将议论到孩子的性格缺陷、生活能力缺陷,以及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缺陷。因此避开孩子的在场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会强化孩子在这方面的自卑与不安。怎样避免孩子在场呢?很简单,谈话当天可由父母双方一起去,其中一方带孩子去玩幼儿园的大型器械,另一方留下来与老师交流即可。

如何迈过“入园难”这道坎?


距离9月开学还有数月,与以往人们将目光集中在小学、中学、大学、不同的是,今年幼儿园的入园更为吸引人们的目光。家长在为孩子的入园奔走着、忙碌着,幼儿园的入园难已悄然由公办幼儿园蔓延到民办幼儿园,各地频现有家长通宵排队为求一入园名额。“入园难”问题愈演愈烈,该怎样应对“生育潮”、“入园难”?近日网友们争先恐后纷纷支招。

一些地方上幼儿园比考大学还难

近期,各地“入托难”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入托难”已成为困扰群众的热点问题。眼下深圳也出现了家长通宵排队争抢入园名额的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今年深圳幼儿园学位告急。

“天当房顶地当床,面包饼干当干粮,一家老少齐上阵,一切只因入托难。”近日流传在网上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其中的艰辛。为了让孩子上一个满意的幼儿园,家长们恨不能使出浑身解数,有的挖空心思找关系,有的几天几夜排长队。论坛上众多家长网友纷纷发帖倾诉在申请学位过程中遭遇的种种苦恼。

网友“香香栗子”早在女儿1岁时就和妻子商量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他坦言公办幼儿园的“直升式”入学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为了获得一个入学名额,他们千方百计托关系、想办法,最后缴纳了4万元的入园费。在女儿进入幼儿园后,又将原本买的房子出租,改为在幼儿园附近的小区租了一套房子。说到底,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网友“清雨红枫”称,想给年满两周岁的孩子寻找一个托儿班,结果发现,原来由政府、单位和街道等开办的托儿所大部分都销声匿迹,不再招收3岁以下的孩子入托。找了一个星期,价格便宜的幼儿园没有托儿班,民办幼儿园有托儿班,但是,高价的收费又让家人觉得很吃力。

“上幼儿园怎么比考大学还难!”众多家长网友如此感叹。

网友把脉问诊入托难

入托何其难,究竟难在哪儿?众多网友纷纷跟帖,把脉问诊。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十分重要,应该放在政府的国民教育体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公办幼儿园少,民办幼儿园虽然多,但收费高,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是幼儿入托难的关键!”网友“中华有神舟”快人快语道。

网友“强扭西瓜”则认为,目前学前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少地方居民区幼儿园规划建设数量严重不足;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产权不明晰,出现少建、不建、挪作他用等现象;受企事业单位分离社会职能的影响,原有社会办园的规模严重萎缩等。

对此,网友“晓凌”也坦言,以前幼儿园是由各个单位办理,作为单位员工福利的一部分,对多数人来说,确实不存在上幼儿园难的问题,而且其价格由于是福利性质的,很便宜。但随着幼儿教育走向社会,各单位自办的幼儿园越来越少了,为此出现了入园难的问题,不仅是难而且很贵。

“幼儿园的招生信息不公开,可为什么教育主管部门也不及时站出来公布信息?由此不难看出,除了幼儿园‘卖方市场’的牛气之外,更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冷漠。”“网友“一针就灵”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此外,有网友还认为不少家长热衷追逐名优幼儿园,对加剧“入托难”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据专家分析指出,近年来出现的生育高峰,也是目前“入托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中国老百姓都喜欢选择在吉利年月、重大节日、喜庆节点生孩子,认为这是吉祥、平安的象征;这种文化心理和“从众”心态,引导不少年轻人扎堆办喜事、生宝宝。于是,“千禧宝宝”、“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等接踵而至。这些可爱名字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接一个、热热闹闹的“生育潮”。

建议让托幼事业回归公益

在城市接受学前教育比上大学还难,学费比大学还贵,这样的现象很不正常,亟待解决。唯有如此,“入园难”这个家长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焦虑才能早一天消除。这是众多网友一致的声音。

不少网友认为,首先应让托幼事业回归民生,回归公益。对此网友“射手7克拉”表示,让托幼事业尽早回归公益性,对于大部分地方政府而言,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财政支出、师资调配、区域布点,也不是不可解决的难题。信心比黄金还要金贵。对于托幼事业回归民生,回归公益,当前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决断与信心。

一些网友还提出,应对幼儿园合理定价,公布成本。网友“益言九顶”指出,一些民办幼儿园的收费让很多家长都难以承受。幼儿园收费不该成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盲点。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链条,不能任由市场调节。政府应针对幼儿园的办学成本展开调查,为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对此,网友“湘遥闻鹤唳”也表示,要把托幼收费与区域内群众的收入水平结合起来,合理定价,严格控制收费水平。不能任由主办方巧立名目乱收费,也不能允许相互攀比,以高档化和奢侈化不断推高成本,加重家长负担。

此外,网上还频频出现幼儿学前教育要尽快立法的呼声。有网友表示,一些发达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法制化管理十分重视,近几十年相继出台了学前教育法或相应的教育法规,如美国的《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早期学习机会法》,英国的《儿童保育法》、《保育标准法》,瑞典的《学前教育法》,日本的《儿童福利法》等等,从法律层面保证了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做法和经验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网友纷纷表示,解决“入园难”,政府归位是关键。有网友认为,即使在生源低谷到来、入园孩子大幅减少时,也决不能像过去那样,轻易将闲置的教育资源改作他用,而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合理利用,保持相当规模的学前教育资源。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满足社会对教育的迫切需求,长期而有效地解决“入托难”、“上学难”。

有此一招

孩子入园难,在家设“私塾”

面对紧缺的学位、高昂的赞助费,不少工薪阶层也在另寻出路。据介绍,现在网上兴起了许多“自教族”的家长群落。这些家长都不让孩子上幼儿园,而是专门由自己或者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家里教,类似古时的私塾,自己买书籍、玩具和用品,制定详细的计划教导孩子成长。

对于这样的家庭式幼儿教育,有家长坦承有如下好处,因为幼儿园一年到头有很多假期,实际上学天数并不多,但是交钱却不少。另外,幼儿园人多,容易有传染病,有什么感冒发烧的大家都不敢去上学了,算起来就更亏了。

至于小孩子的集体活动,他们介绍,一般通过网上的家长群,相约带孩子出来聚会,大家互相接触交流,也解决了孩子过集体生活的问题。

“与其给几万元赞助费,还不如把这笔钱给太太在家全职照顾孩子。”一些家长如此表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