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经历一个所谓的“认生期”,这是宝宝心智发展和社会经验积累的过程,是社会性发展的必经阶段。9个月的宝宝认生现象更为常见。即便到了2、3岁,宝宝仍然会对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感到恐惧,这是宝宝们发展的共性。遗传因素和家庭教养环境使得每个宝宝的认生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后天对宝宝认生的影响哦!

1、父母批评过多

专家称,如果孩子一做错事,父母任意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胆怯。

怎么办:年幼的孩子大多以大人的看法产生自我认识,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情感要保持稳定,避免忽冷忽热,也不要将你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小宝宝身上。尤其不能以“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给谁谁”之类的语言威吓孩子。宝宝有了安全感自然会更大胆地去接触陌生的人和环境。

2、父母包办太多

如果父母对孩子包办过多,孩子的自主性便难以得到发展。大部分父母都会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而事事代劳,家长的这种包办溺爱只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对一些事物形成胆怯心理。

怎么办: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放任自由,多鼓励孩子大胆一点去探索他感到有趣的事物,“妈妈看着你,不怕”多给他一些“强心剂”能够让宝宝克服胆怯的心理。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挑战与锻炼,在生活中让宝宝多帮忙参与,培养他的独立性。

3、宝宝自我保护

认生是宝宝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在他看到陌生人时,他意识到家人和陌生人是不同的个体(6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表现出敏感反应),孩子害怕这个陌生个体给他带来伤害,因此,就以敏感闪躲,甚至大声哭闹的激烈方式来向家人传递自己害怕的情绪,以此得到家人的保护。

怎么办:家长可以在孩子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有意识地带孩子多接触其他人。比如,让家里其他人员帮着给孩子喂奶、喝水、换尿布、逗着说话、抱着玩、做简单的游戏,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帮助孩子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人和陌生环境。

4、宝宝的天性使然

宝宝认生是社会性发展必经阶段,因而每个宝宝在0-3岁期间都会产生认生现象。但如果在宝宝3岁以后仍然非常认生,不愿与陌生人相处,那就要考虑孩子的个性因素了,毕竟有些孩子天生比较敏感。也有一些孩子连去幼儿园都表现出退缩和回避,这说明孩子不是故意挑剔和拒绝,而是天性使然。

怎么办:对于天性使然的宝宝,家长首先要坚持的原则就是不强迫。有些父母觉得强行把宝宝放到陌生人的怀里,就能够锻炼他,改掉他怕生的“坏毛病”。结果导致宝宝抗拒心理更严重,适得其反。

妈妈可以从宝宝比较熟悉的人开始入手,让孩子逐渐接触“熟悉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孩子一点点地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5、宝宝缺乏社交活动

有的家长很少带宝宝出去玩耍,与人接触少,缺乏锻炼。家长不要因为宝宝害怕就刻意避免他与陌生人接触,这样对缓解孩子认生的问题有害而无利。

怎么办:为宝宝创造更多与陌生人群接触的机会,比如带宝宝到公园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或者带宝宝走走亲戚,帮助他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

有时叔叔阿姨想要亲亲抱抱宝宝,但是怕生宝宝显然很惧怕这种亲密接触,也不喜欢被人盯着看,所以如果他不愿意就不要勉强他,也不要贴“害羞”的标签。你可以将宝宝抱在怀里,在保持一定的距离下先和朋友聊聊天,让宝宝有时间去适应眼前这个陌生的脸孔。宝宝放下戒备了,自然会主动示好“陌生人”——宝宝会盯着他看,或者指给他看一些东西。

延伸阅读

宝宝的认生期可以温柔度过


6~8月的宝宝会“认生”了

其实这是宝宝进入“认生期”的正常表现。一般来说,在宝宝6~8个月的时候,随着动作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情绪智能也开始了萌芽,于是天真无邪的宝宝们开始了人生第一个情感危机:“这个人为什么靠近我,我不认识他啊”“他是不是要带我走啊?不不不,我要跟妈妈在一起!”……当然宝宝们不会这么说,他们只能用“哭”来表示对陌生人的抗拒,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宝宝开始“认生”了。

认生是宝宝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认生的发生意味着宝宝开始区分周围世界的事物。不管宝宝表现得如何,都是宝宝对人与人关系认识的分化,妈妈都应该认真对待谨慎处理,帮助宝宝温柔地度过认生期!

温柔的前提来自婴儿期的稳固安全感

“认生”表面上是对陌生人的焦虑反应,其实是对他人信任感的缺乏,而它更深层次的来源是婴儿期与妈妈的关系。要让宝宝温柔地度过认生期,前提在于从出生开始就与宝宝建立稳固的亲子关系,让宝宝建立稳固的安全感。

--在宝宝出生后的1~6个月之内,你应该给予宝宝尽量多的身体接触,拥抱、抚触,让宝宝充分享受妈妈的无限温柔;

--更重要的是,你要及时准确地回应宝宝的一切需求,在宝宝尿了、饿了、拉了、寂寞了的时候,你都要让宝宝知道,有一个人永远在她身边,关心她,爱护她。

只有拥有安全感的人,才有可能大胆地接纳周围的人,也才不会轻易地受他人控制,从而才有可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成为幸福的人。

分离初体验:捉迷藏游戏

到宝宝4个月,逐渐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你可以跟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从藏宝宝喜欢的玩具开始,也可以从藏妈妈开始,当然也可以藏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这个让所有宝宝都喜闻乐见的简单游戏不光能给你和宝宝带来许多欢声笑语,更重要的是,它让宝宝知道了,失去的东西还能再回来,有的时候妈妈也需要离开,这时宝宝可能不得不跟陌生人在一起,但妈妈也还会再回来,这样又能再看到妈妈了。

Tip:在游戏过程中,你要仔细观察宝宝的发展状况,要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同时也要让宝宝玩得开心,这样才能给分离赋予欢乐的意义。

温柔过度6关键

有了这么多的铺垫,宝宝们可能依然会认生,但至少程度会轻,也比较容易在你的帮助下平衡地度过认生期。如果宝宝依然认生,妈妈可以这样做:

关键一:毫无条件地接受宝宝的“认生”

知道这是成长的必经里程碑,是发展的表现,切不可因此责怪宝宝,或对宝宝生气,否则宝宝会认为妈妈的生气是陌生人带来的,更加不容易对陌生人有好感。

关键二:不要强迫宝宝与陌生人接触

宝宝一旦不喜欢,就要立刻安抚宝宝的情绪,轻轻地抚摸她,拥抱她,直到她平静,重回安全的环境。

关键三:可以试着让对方拿着宝宝喜欢的东西去接近宝宝,跟宝宝玩

因为宝宝对物品的好感,也许会爱屋及乌,慢慢地接受对方。

关键四:妈妈也可以分多次尝试让宝宝接近对方

如果第一次以宝宝哭而退场,那就等一会儿,再让对方跟宝宝接触;其实宝宝的视线虽然离开了那个陌生人,但相信她那个聪明的脑瓜依然在观察,如果妈妈对陌生人的态度是友好的,宝宝也会感受到,等第二次接触或者第三次第四次接触的时候就不是那么难。

关键五:平常还应该多带宝宝到出去走走

毕竟在公共场合能见到更多的人,而那个公共场合又是宝宝熟悉的环境,这样会有效地减轻宝宝见到陌生人的焦虑。

关键六:妈妈应该鼓励家人多跟宝宝玩

这样可以让宝宝有与不同的人快乐交往的经验。

通常,大部分宝宝最迟到3~4岁时能安全度过“认生期”。

宝宝过分认生的应对方法

教养不当引起:如果宝宝认生期的反应过于激烈,你可以从与宝宝的关系是否亲密、宝宝的抚养环境是否变化过于频繁、是否不正确地对待了宝宝的认生等方面排查影响因素,从而顺利帮助宝宝度过认生期。

心理创伤引起:另外,如果在宝宝的成长过程曾经遭受过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比如被吓着等也会导致宝宝异常地认生,如果随着时间的流逝仍没有减退的迹象,这时就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介入了。

区分和警惕“自闭症”

如果宝宝在此过程中,如果除了特别认生外,还同时伴有(缺一不可):不愿意跟妈妈交流、对视,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玩具,害怕身体接触,那可能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自闭症”的倾向了。

如果宝宝只是有以上症状的某一项而已,也许只是性格使然,你不必太担心,只要多鼓励宝宝与人交往,多给宝宝创造与人交往的环境就可以了,相信假以时日宝宝会日渐胆大开朗。

批评孩子时要做到“批评有方”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剪枝”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忌讳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剪枝”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讳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家长如何正确的表扬和批评宝宝


家长如何正确的表扬和批评宝宝

不要总是提高标准:

宝宝可以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这对妈妈来说是件高兴的事,但不少妈妈会不知不觉地想“要是再能做到……就好了”。如果设立了“能做到就表扬他”的基准,等宝宝达到这样的标准,就会变得看不到宝宝的逐渐成长。婴幼儿时期宝宝有很多想做的事情,由于能力不够还无法做到,这时,即使他失败了妈妈也应鼓励他:“你真的很努力了。”

共同的教育标准:

祖父母们面对可爱的孙辈总是很和蔼的,对于孩子来说,表扬自己的人越多越感到幸福。关于孩子教育,只要他们和父母的标准一致,至于具体的相处方式,即使稍有不同也是可以的。

事先商量好标准:

有的家庭常是爸爸宠爱孩子,妈妈充当批评角色。其实父母配合着充当批评和帮助批评的角色会更好。由于父母的个性不同,批评的方法有所不同。重要的是,父母要事先商量好统一标准。

四成父母成“孩奴”有些钱可省


本报3月8日讯奶粉几百元一罐、纸尿裤100多元一袋、早教课100元一节、幼儿园2000元一月……不管你愿不愿意,一旦孩子生下来,就成了一个花钱的“无底洞”。在兼做“房奴”、“车奴”的同时,不少70后、80后父母还成了“孩奴”。

孩子出生后经济捉襟见肘

长沙市民张女士的房子买在富基世纪公园,女儿一岁多了,从出生到现在已经花费了2万多元,夫妻俩月薪加起来只有8000多元,孩子出生后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张女士以前还经常去美容店做做美容,现在连买件衣服也要犹豫半天,生怕一不小心就预算超支。

而家住芙蓉区的刘女士从孩子一出生就辞掉了在广州的工作,一心一意做家庭主妇,现在女儿已经12岁,家里生计全靠丈夫每月几千元的工资维持。“也曾出去工作过一两个月,但是女儿的成绩看着降,只好又辞了。”刘女士说,她的人生,全寄托在家庭和孩子身上了。

一项1万多名80后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四成以上的80后正在做“孩奴”,并且同意“养孩子比供房还贵,养个孩子就是孩奴”的观点。很多家长把养孩子的投入称为“无底洞”,从0岁到6岁的学前阶段,奶粉、尿布、辅食、水果、早教、医疗、玩具、衣服、保姆、保险、旅游都是不小的开支,算下来,很多人都达到了五六万元。

专家五招教你摆脱“孩奴”

“‘孩奴’最常唠叨的几个问题就是奶粉钱、保姆费、营养费、教育费和置衣费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省的。”

长沙市心理协会秘书长、周南中学老师刘正华认为:一,可以尽量母乳喂养,省掉奶粉钱;二,不要请保姆,孩子由自己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三,以食代疗,自己做营养食物补充孩子营养;四,让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减少去医院的概率;五,网购孩子的衣服。

同时,兴业银行理财专家任先生建议,在要孩子之前就应有计划地专门做一些储蓄,不论数目多少,都要考虑生孩子的手术费用、孩子出生后的基本开支、休产假带来的家庭收入缩减等因素。

分析宝宝是否可趴睡


专家建议:

晚上睡觉时,最好让宝宝们躺着睡。白天午睡或有大人照顾时,再把睡姿调整成趴着睡的状态。宝宝的睡觉房间最好保持适当温度、湿度和光线,宝宝才会睡得又香又甜。

趴睡的好处

胎儿在母亲的子宫内就是腹部朝内,背部朝外的蜷曲姿势,这种姿势是最自然的自我保护姿势,所以宝宝趴睡时更有安全感,容易睡得熟,不易惊醒,有利于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趴睡还能使宝宝抬头挺胸,锻炼颈部、胸部、背部及四肢等大肌肉群,促进宝宝肌肉张力的发展。趴睡还能防止因胃部食物倒流到食道及口中引发的呕吐及窒息,消除胀气。

哪些宝宝很适合趴睡

患胃食道逆流、阻塞性呼吸道异常、斜颈等的宝宝,可以尝试趴睡,以帮助缓解病情。下巴小、舌头大、呕吐情形严重的小孩,必须趴睡。另一种状况要特别注意,幼儿有痰时,常常会呕吐,一旦有呕吐,要让幼儿趴下,使食物流出,才可再躺下,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哪些宝宝不适合趴睡

患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喘鸣、肺炎、感冒咳嗽时痰多、脑性麻痹的宝宝,以及某些病态腹胀的宝宝,例如患先天肥大性幽门狭窄、十二指肠阻塞、先天性巨结肠症、胎便阻塞、坏死性肠炎、肠套叠和其它如腹水、血液肿瘤、肾脏疾病及腹部肿块等疾病的宝宝,不适合趴睡。

小提示:小儿趴着睡容易突然窒息。如果宝宝是趴着睡,家长一定要随时看到宝宝情况,以免发生意外。

别给“独二代”过多爱


第二代独生子女,简称“独二代”,如今3-10岁的孩子基本属于这个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一家人的心,也牵动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关注。

由于生长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点,尤其是6+1结构的家庭环境特点,他们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特殊性,如:定力差,独立性差,耐受挫折性差,自我中心特点显著等等。为此,瑞思学科英语CEO夏雨峰先生做客新浪,专门就70后80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成为聪明睿智的父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爱如潮水只会把孩子淹没

自理能力的问题跟当下的社会结构,整个家庭结构有关系。夏总表示:现在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搞不好都住在一块,老人隔代亲,又没有别的孩子,所有人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尤其对于10岁前的孩子,他们都认为宝宝还小,理应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孰不知这样一来,将严重打击孩子的独立性。

事实上,家长的“过度爱护”,超出孩子的需要、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造成孩子事事总得依赖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有个极端的例子:上次夏总在宣武门见了一个孩子4岁,在幼儿园生活不能自理,渴了不知道要喝的,饿了不知道要吃的,想上厕所不知道要去,结果拉在裤裆。夏总推断这个孩子在家里半小时肯定有人送吃的,他不需要索取,就能获得。孩子觉得自己离开了大人的照顾,就什么都不会做,无法生活,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能力低下。

聪敏的家长应对孩子更智慧些

一同接受专访的瑞思家长意大利语翻译Lily爸爸说:“之前在lily的生活上他也确实关心的太多了,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只要能够想到的就尽量放手。Lily爸爸每一次到瑞思上课,只要上电梯,电梯里面满满的都是家长,其实已经送到学校了,让孩子自己上去有那么难么?而且家长还造成了电梯的拥堵。”他则只送到电梯,让孩子自己上去。回到家,孩子自己洗袜子,内裤等,自己该干就干,这不是作为家长应该做的。

其实不难看出,家长和孩子是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做父母的溺爱孩子是想让孩子依赖父母,但实际上是父母同时也依赖着孩子。如果孩子自己在家什么都安排的很好,家长则会感觉孩子不需要你了,觉得很酸楚。但是夏总提示,家长应该更理性些,孩子总有一天要像雄鹰一样高飞的,而且他们的能力比家长想象的要高得多。

夏雨峰说,他的孩子现在也在期末考试,但是应该洗的碗还是得自己洗,因为10分钟的洗碗时间是不可能耽误学习的。这是面对带孩子,另外面对生长环境家长也应该有理性,例如:80后已经变成家长的主力,80后的独生子们其实不太愿意关注孩子,生下来以后交给60、50后的家长,把育儿的责任推给自己的上一代,这其实是遗害无穷的。老一辈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后面,让他们去承担教育下两个时代的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80后的家长教育孩子需要动脑筋,需要智慧,需要自治力去控制,需要理性。

“社会”看重的是人的能力

由于我们国家教育的传统方式和过去家长的不正确教育,让当下的许多孩子只有成绩没有能力,他们都面临着就业不被看好,出国不能适应等种种问题,若想培养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长还要在观念上更新一翻。

同样做为一位即将上市的公司老总,夏雨峰这样解释道:其实分数在人生当中只有18岁之前有用,18岁以后,是不是能够得到荣誉,有社会地位,完全不取决于分数,但是进入社会没有任何一个规律能证明,成就跟分数成正比。再如瑞思用人来谈,就算是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只比别人多一个面试机会而且。并不会因为你是北大、清华就录取你,企业用人看重的仍然是孩子的人格、素质、能力等等,而这才是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的。而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小着手。因此,被众多家长忽略的少儿教育期事实上恰恰是孩子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另外,夏总还谈到了留学的问题,“中国的孩子到国外留学,有的吸毒,有的加入到了一些乱七八遭的帮会,能回来的像方鸿渐这样的已经算是好的了。他仅仅是考试拿了分数,出去之后听不懂课,国外的大学很宽松,所有的课堂都是讨论为主,你背的单词在讨论里面用不上,写论文也用不上,你很孤僻,融入不了,必然会在边缘待着。”作为一个学生,课堂就是主力社会,没有真正的能力就参与不了课堂参与不进去的讨论,这意味着他们进入不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而家长应该认识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应该选择一所真正关注孩子成长的学校,因为它必然是将孩子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而能力也是培养国际精英基础之基础,所以,少儿教育这一关键时期家长必须把握好。

对孩子约束过多造成孩子懈怠


对孩子约束过多造成孩子懈怠

一年级的小野,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在学校,他像一只顽皮的猴子,机灵、快捷。他喜欢和同学们玩,尤其喜欢在操场上追逐,玩得热火朝天。老师也老是让他帮助做事情,他都会又快又好地完成,让老师满意。

一次小野给老师送作业本,不小心滑了一跤,摔伤了腿,老师要向妈妈说明情况,小野就是不让,说自己可以处理。在放学的时候,妈妈还是出现在学校里。小野明显地像变了一个人,磨磨蹭蹭地收拾完书包,慢慢腾腾地排队,很不情愿地走到妈妈跟前。他抬头看了一下妈妈的眼睛,一下子,那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就变成了乖乖兔,不情愿地跟在妈妈后面回家去了。

孩子为什么这样

说孩子是“两面派”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是,确实有很多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不一样,在老师面前和在妈妈面前的表现也不一样。更多的孩子是因为适应能力强,分得清楚每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希望被批评而希望得到夸奖,于是就见什么人做什么事情。

孩子在2~4岁时,就能很好地区分什么人可以在自己走路时抱自己而什么人不会抱自己。于是,在爷爷奶奶面前,孩子就会闹着让抱;而跟着爸爸就不会要求抱自己了——这就是孩子的分辨能力。当妈妈不理解的时候就会觉得孩子是“两面派”。孩子在外面活蹦乱跳,在家里、在妈妈面前却拖拖拉拉,这也和孩子的情绪以及对妈妈的看法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会在开明、讲道理、宽容的妈妈面前更加真实,而严厉、唠叨、挑剔、打人的妈妈是不受孩子欢迎的,在这样的妈妈面前,孩子永远没有精神,快不起来。

请家长注意:约束过多,造成孩子懈怠

孩子在家里受到的约束过多,就会在不受约束的地方发疯地玩,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等到了家,知道妈妈不让玩,玩了会挨批评,甚至挨打,或者要听妈妈大喊大叫,就会老实很多。孩子本性贪玩好动,在妈妈面前不能放纵地跑跳,也就会像没有了气的皮球,做什么都没有精神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真理

很多妈妈看到孩子淘气、上蹿下跳的时候,都会恶狠狠地打孩子,还边打边说:“与其让你摔断了胳膊腿,不如我打断了它,我还能够解解气……”很多妈妈就是用这种爱,让孩子在她们面前带上了一个面具。

孩子也会烦家长

孩子见到妈妈就知道又会有没完没了的学习任务、没完没了的唠叨、数不清的责备,自然见到妈妈就烦,不愿意见到妈妈,更不愿意回家,行动也就磨磨蹭蹭了。

强化训练:纸条对话

让孩子把不如意的事件用纸条写出来,每天一张,放在妈妈的床头或者一个固定的盒子里面。妈妈每天在孩子不在的时候打开看,然后想办法解决纸条上写的问题。如果孩子对妈妈不满,妈妈要及时调整;如果是学校老师或小伙伴的问题,就要帮助孩子解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