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顽皮或者说父母是花钱培养他们顽皮。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纸

我们小时候背毛主席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后来,大家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认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花钱“培养”孩子顽皮

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顽皮或者说父母是花钱培养他们顽皮。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辈的聊天,孩子辈的玩耍),就是有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呆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英国的家庭教育

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原来,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美国家长的规矩


“我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现在都变成了岳父和继父!”留美海归哈里的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

“千万别误会!”哈里解释说,“我们都选择了回国工作或是创业,但妻儿却留在了美国,只好两头跑——一个月回去看望一次孩子的叫岳父(月父),一个季度回去一次的叫继父(季父)。”

尽管这种两国奔波的日子十分辛苦,他们却无意改变。据他们说,自己身边的不少华人朋友也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之所以不愿意举家回国,除了很多妻子不愿舍弃在美国舒适的生活环境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孩子从成人世界里学到了什么

严女士是一位生活在洛杉矶的华人。在她儿子5岁的时候,孩子的外祖父母决定将这个中文英文说得都不流利的小家伙带回北京接受一些中国教育。“我父母对我儿子在美国上的私立学校意见很多。他门说,5岁的孩子在国内的话,早就开始学习一加一了,可我儿子连数数都不利索。”

“8岁时,儿子回到美国,最初非常兴奋。他可以在蓝天下草地上随便疯,也可以出去骑自行车和滑板车,在国内我父母从不敢放他出去玩这些,生怕路上的车横冲直撞,伤到孩子。”

“没几天,我发现儿子一个非常不文明的表现。那就是在公共场所只要碰见公共汽车的自动门之类的入口,他就条件反射一样抢上前去,不但忘了排队,还把别人挤到一旁。”

严女士很严肃地和儿子谈了一回:“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女士优先?”他茫然地摇摇头。“在国内,你要从人群之间穿过去,要不要说‘劳驾,对不起’?”

孩子的姥姥则在一旁替他辩解:“这不能怨他,是我们大人教他的,每次坐公共汽车,如果不去抢就没有座位。别人都在抢,而且都是大人,他是个孩子,没有人给他让座位,他不去抢能怎么办?”

遵守规则是为了什么

严女士的忧虑让我想起一件难忘的往事。

阿列克斯,我的继子。4年前的夏天,他从美国西雅图来重庆度暑假。也许是看他太无聊了,他的父亲建议说:“阿列克斯,你要是没事干,就让阿姨教你学开车吧。”按照美国的规定,15岁半可以学开车,16岁就可以考到驾照了。

“不可以。”阿列克斯正色地说,“我还差1个月呢!”阿列克斯的生日是2月9日,当时是7月,他只有15岁零5个月。

“我还差1个月呢!”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在我心里却有如惊雷,教育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以我们的习惯思维来考量,阿列克斯未免太迂腐。一个月的差别对一个人来说,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何况当时阿列克斯身高已经1.75米,再加上他本来就是个性格平和沉稳的小伙子,就是说他有20岁了,恐怕也会有人相信。再说,就算美国法律严厉,可他毕竟是在中国学车,天高皇帝远,只要他回美国后自己不说,还能有谁知道?

即便没有惩罚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准则

在美国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明白,阿列克斯的做法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几乎所有孩子的行为都可以从成人世界那里找到根源。在美国,很多人都在自觉地遵循规则,即便没有惩罚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

无论超市、银行,还是汽车旅馆,所有停车场最好的位置都是留给残疾人的,我一次也没有看到有非残疾人把车停在这里。

美国的高速公路上下班高峰期也会堵车,但很少碰到堵得完全停下来走不了。旅美期间,印象中唯一一次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我们从距离西雅图100多公里外的雪山回西雅图的路上。那是个周末,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车速越来越慢,直至最后停了下来,但那天我没有听到任何一个司机焦躁地按喇叭。4条车道上停着4排车,后来4条车道变成3条,2条,1条,排队等候的车队也随之变成3条,2条,1条。自始至终没有一辆车驶上旁边的紧急停车道。

阿列克斯在听了我的感慨后,有些不太理解:“紧急停车道本来就是有紧急情况才能停的嘛,怎么能跑车呢?”

身教重于言传,如果身教就是错的呢

我们常常会说,身教重于言传。我们教孩子的时候,最爱要求孩子的就是“要乖,要听话。”可是,如果当父母自己都没有正确地遵守规则,又怎么可能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呢?

我第一次带儿子去美国的时候,他只有1岁半。凌晨5点就去赶国际航班,偏偏到了西雅图又是当地的凌晨。当天傍晚,我们和两个美国朋友一起去餐馆吃饭的时候,儿子突然大哭,怎么哄都不行。周遭并没有人抗议,但我们的朋友却皱起了眉头。他请求服务生把我们的食物全都打包带走。因为在他们看来,影响别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即便他只是一个婴儿。

相比我们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美国人对孩子的关注点似乎大相径庭。就拿吃饭来说,中国家庭常常挖空心思琢磨让孩子多吃点儿,但美国人认为孩子吃多少应该由他自己决定。他们更关注的是他在餐桌上的规矩,比如吃饭必须在餐桌上,不能端着碗到处乱跑,喝汤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即便不小心打了个嗝儿,也要赶紧道歉。

我们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常以“孩子还小”为由大打折扣,却被美国的很多家长身体力行实践着。当我们倾尽全力之后却发现孩子越大问题越多,与其责备孩子,不如从自己、从成人的世界里去找找原因。

学英国人培养孩子独立性格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纸

我们小时候背毛主席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后来,大家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认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花钱“培养”孩子顽皮

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顽皮或者说父母是花钱培养他们顽皮。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辈的聊天,孩子辈的玩耍),就是有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呆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英国的家庭教育

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原来,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美国家长如何帮孩子度过入园关


美国助幼儿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的办法措施分“开课前”和“开课后”两部分。

开课前,他们会经常与幼儿谈幼儿园的情况,让幼儿对新环境有初步了解;他们会让幼儿依时就寝,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他们还会与幼儿一同准备上幼儿园时所需的衣服和用品,强化幼儿入园的心理准备。同时,他们会告诫自己切勿过分紧张,以免影响到幼儿的心情。

开课后,美国家长会尽量亲自接孩子,如果没空,也会设法找一位幼儿熟悉并信任的人代劳。为了安定幼儿情绪,他们到幼儿园后会清楚告诉幼儿他们会暂时离去,但放学时会准时接他回家。若幼儿入园时不停地哭泣,他们不会责备幼儿,而是尽量安抚他,让他明白父母清楚知道他的感受,并告诉幼儿老师会像父母一样喜欢和爱护他。

在孩子初入园的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太急切问及幼儿在园内的活动,以免使幼儿感受压力及负担。他们明白,纵使自己有舍不得的感觉,也不要让幼儿知道,因为这会让幼儿多了不想上幼儿园的理由。

如果一切功夫都做足了,但幼儿仍害怕上幼儿园,哭闹不休,他们也不会过分担心,因为他们明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他们不会恐吓或贿赂幼儿,而是温言相慰,并信任教师们的处理。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呢


家长了解塑造孩子的性格要从小开始,还有就是要知道培养的重点,问题这样对于培养孩子的性格问题就算是事半功倍了。下面所介绍的就是关于培养孩子性格的方面来了解一下吧。

·快乐

快乐的经历有助于造就高尚而杰出的个性,使人热爱生命。对于幼儿来说,快乐的经历有助于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父母应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寻找乐趣,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尽情享受人生的一切,并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精神。早教

·爱心

爱心是最美丽的心灵之花。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是培养其它良好情操的基础。

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也会获得爱心。

·正直

正直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一个人拥有正直的品德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早期教育

父母教导孩子正直的可行方法,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言传身教。1岁多的孩子就是要靠最初的模仿来实践正直的品德。

·勇气

一个人要承受生活中的忧愁与失败,需要勇气。人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失败和挫折,有勇气战胜失败和挫折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

父母要从小为孩子设置一些“障碍”,使孩子有机会从小受挫,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和信心,学会想办法克服困难。

·信仰

信仰激励人们去奋斗。孩子有自己的计划和愿望(幼小的孩子还谈不上信仰),无论他们显得多么幼稚,父母都要慈爱而有礼貌地倾听并给予鼓励。早教网

本网站小编总结 : 不说培养孩子的性格要从娃娃抓起吗?现在我们就是针对于婴儿设置的培养的个性,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的效果,希望家长可以加上合理的时间再加上合理的内容让结果变的更加完美。

英国爸爸:孩子弄丢珍贵物品责or罚?


8岁的小男孩在杭州少儿图书馆丢了一台蓝色的数码相机,虽然相机本身并不名贵,但相机里珍贵的照片都没了,让他伤心地哭了好久。

孩子弄丢了珍贵的物品,或心爱的玩具,这样的经历不少家长都遇到过,这个时候家长该如何处理,责备还是处罚?小男孩的爸爸是英国人,孩子丢失相机后,这位英国爸爸的教育方式,有点与众不同。

丢的相机里,有很多珍贵的照片

小男孩叫王度,今年8岁,英文名叫christopher(克里斯托弗)。爸爸是英国人,妈妈是杭州人,一家人经常往返伦敦和杭州两地。

10月28日下午2点多,爸爸妈妈陪王度去少儿图书馆看书,而大人们去了隔壁的浙江图书馆。王度独自一人去了少儿图书馆一楼的动漫区,他把随身携带的蓝色富士数码相机,放在了书架上,便专心看书。

看完书后,王度就去浙江图书馆找爸爸妈妈,可刚到楼下,突然想起遗忘了相机,就赶紧跑回去找。

可惜,书架上的相机不见了。

弄丢了相机,王度伤心地哭了起来,因为再过一个多月,他就要回英国读书了。这段时间,他拍了很多西湖的风景,本想把这些珍贵的照片带到英国去的。

昨天,记者联系了杭州少儿图书馆少年部负责人程丽青老师,得知小男孩丢失相机后,工作人员也帮忙寻找并且查看监控,只可惜王度当时放相机的位置,恰好是监控盲区。

得知照片对孩子的意义,少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特地制作了一块温馨提示,希望能帮王度找回相机。

英国爸爸与儿子谈了半小时的心

王度弄丢了珍贵的相机,一个劲地哭。

是责怪他,还是赶紧哄着他止住眼泪,并承诺再买一个?王度的英国爸爸拉着孩子聊了半个小时。

“爸爸也曾丢失过心爱的自行车,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失去很多东西,对你来说,只是丢了一个相机。相机丢了不能只去怪别人,你自己也有责任的,如果对自己珍贵的东西不在意,就很容易失去。”

这一番话,让王度的哭声减小了不少,但却默不作声,爸爸继续说道,“别人拿走了你的东西,当然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去拿别人的东西,圣诞节就要到了,圣诞老人会不会送你礼物要看你的表现了,如果你表现得好,圣诞老人说不定会送你一个新相机呢。”

经过爸爸半个多小时的开导,王度的情绪释缓了许多。爸爸最懂他的心思了。

王女士告诉记者,王度一出生,爸爸就为他放弃了工作,当起了全职“奶爸”。相比较其他家长,督促着孩子去学这学那,英国爸爸总是耐心地跟在孩子后面,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照相机不算贵重,但它陪伴了孩子两年,相机内的照片更是珍贵。王女士说,如果相机没有找回,圣诞节时王度的爸爸会给他重新买一个相机,不过肯定不是现在,因为孩子得从这件事情中懂得如何学会珍惜,不仅仅是自己心爱的物品,还有家人、朋友……记者段罗君(感谢读者张先生报料)

怎么处理男孩的“顽皮捣蛋”


上房揭瓦、下河摸鱼、爬树、登高、从高处往下跳、溜冰、滑雪等,这些在父母看来都是很危险的行为,却是男孩最喜欢的运动。而且男孩好像总是那么精力充沛,一刻都不想停下来。因此,有些家长经常不由自主地叹气:养个男孩真麻烦,他好像时时刻刻都在设法让你提心吊胆。然而,很少有家长从源头上分析,我的儿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他总是做这些危险的运动?为什么他的精力总是用不完?

男孩的特性就是喜动不喜静,他们总有使不完的精力。其实,我们并不能完全责备这些精力充沛的男孩,他们总是做一些危险的游戏是有原因的。男孩体内的男性荷尔蒙—睾丸素,决定了男孩们天性中的“冒险情结”。

实际上,我们应该为男孩天性中的冒险因子而欢呼,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件可以完全确定或保证的事。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并不在于能力的高低,或意见的好坏,而是在于是否相信判断、具有适当冒险与采取行动的勇气。没有尝试者、冒险者,就没有成功者。冒险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冒险越大,成功越大。

冒险对男孩来说是一种证明自我的机会。而爬树是诸多冒险行为中最受男孩尊崇的一种。

这在父母看来是一种危险,而对男孩来说却是有价值的危险。首先,男孩可以看到树的整体,判断自己是否能爬上去。如果认为能爬,就会想到下一步的方法,确定从何处往上爬,那个树枝能否支撑自己的体重,需要确认的项目很多。这样,当男孩根据自己的印象判断能够爬到树顶时,便决定进行实际爬树,当然有时也会从树上掉下来受伤。但这是因为自己的判断不得法而产生的失败,这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爬树的反面经验。

当然,让男孩面对爬树这种小危险并不代表要让男孩平白无故地去冒险,生活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培养男孩去克服一定程度危险的机会。

我们时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关在房间里的一些体弱、内向的幼儿活动时常会碰伤;而平时比较好动、顽皮、身体健壮的幼儿却难以碰伤,家长们总觉得侥幸。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体弱的幼儿就是因为平时没有活动,所以遇到危险时反应慢,灵活性差,动作不协调,容易受到伤害;而那些顽皮、健壮的男孩因为有了很好的锻炼,所以动作灵活,遇到危险时反应快,能采取自救办法,因而受伤害的概率就小。所以说,在舒适的环境中,男孩体内的某些机能正在逐步退化。因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几乎不用克服什么困难,不用付出,也就没有发展。男孩成长过程中用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

善于处理男孩的“顽皮捣蛋”

1.上房揭瓦、下河摸鱼、爬树、登高、从高处往下跳、溜冰、滑雪等,这些在父母看来都是很危险的行为却是男孩最喜欢的运动。他们做出这些危险的举动是有原因的:男孩体内的男性荷尔蒙——睾丸素决定了男孩们天性中就具有“冒险情结”。

2.实际上,我们应该为男孩的冒险精神而欢呼。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往往不在于能力的高低,而是在于是否具有适当冒险与采取行动的勇气。没有尝试者、冒险者,就没有成功者。要引导男孩的冒险行为,让他认识到可能带来的危险,学会在冒险中保护自己。

两大招引导孩子合理花钱


在长沙市太平街一家玩具店外,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正站在玩具店前哭泣,孩子的妈妈手里提着一包刚买的玩具一脸的不快,孩子还是要再买玩具,妈妈生气地转身准备离去,这下小男孩开始大哭大闹,甚至把妈妈的衣服都扯烂了。这一幕也是许多家有幼儿的家长经常碰到的情形,也是令他们头痛的事。4岁的小玲妈妈就是这样一位家长,平时小玲一到街上不是要买玩具,就是要买吃的,好像不花点钱出去就没有完成必修课一样,这让一心想培养孩子简朴美德的妈妈心里很着急。针对这些问题,对儿童心理学颇有研究的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的黄文广副主任医师则认为,家长在做决定之前还要看清楚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

1.延迟满足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黄文广副主任医师分析说,孩子每次提出要求,家长要衡量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比如说,有的孩子要买吃的,可能是孩子在幼儿园没吃饱,这时就应当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的正当要求还是要适当给予满足,父母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控制过严,对孩子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的东西,他会从别人那里拿,因为他并不知道别人的东西是不能拿的,久而久之,有的孩子会养成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有的孩子还没有学会与别人沟通的技巧,会直接抢别人的东西。

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的这类孩子从气质类型来说,属于性格急躁,自我控制力不强的孩子,这种孩子的行为如不加以适当的引导,长大以后极易成为问题孩子。这类孩子大多来自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度满足,因此只要父母稍有不从就会成为他脾气爆发的导火索。

此时,家长可以用延迟满足的办法来应对这样的小孩。比如,如果孩子要买一个本子,在孩子情绪还在可控制范围内时,与孩子商量,先让孩子干件别的事,干好之后可以给两个本子,这样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2.让孩子认识挣钱的辛苦

在现代社会,让孩子学会花钱、懂得珍惜金钱是教育的重点。节俭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教育。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钱,学会如何合理地使用钱,并不是不花钱就好。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聊天,巧妙地给一些提示,告诉他们如何理性地消费。同时,应该让他们认识到挣钱的辛苦,最好可以体验一下。这也是目前理财教育中最为缺乏的。

对此,有专家认为,父母在帮孩子选购商品时,应首先考虑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否能帮助提升他们的认知及思维能力。小孩对礼物的好坏和价格的高低并没有太多分辨,一件有意义的小礼物,就可以满足孩子的童心,过分的消费反而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也容易形成攀比心理。

中信银行的一位理财师表示,与其给孩子零花钱助长他们超前的消费意识,倒不如适度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他说:“不妨大胆地让孩子们拥有适量的金钱,进而引导他们学习储存,并教他们用有限的金钱创造更多的价值。”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给孩子零花钱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主要作用在于,可以通过让孩子有计划性地花钱,培养他们独立安排生活以及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能力。培养正确合理使用零花钱的习惯,从中他们可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自我控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