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楼选择4要素

慎用闪光灯

1岁之前的婴儿,视网膜发育尚未成熟,所以尽量少用闪光灯,否则会影响视力发育。如果宝宝有6个月大,可以在3米外用闪光灯。

环境

陌生的环境可能让宝宝好奇,也可能会害怕,所以给小宝宝拍照时最好能创造一个安宁、舒适的环境,让他有亲切感和安全感,保证心情愉悦。

请选择专业儿童摄影店,店内空间要大,有专门让宝宝玩耍的地方。影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8℃左右,通风设备较好。

摄影器材

影楼内的拍照设施要专门为宝宝准备,拍照时所用的柔光箱的亮度要比成人拍照时所用的低一半,这样可以减少灯光对宝宝柔嫩肌肤和眼睛的损害。

卫生

专业儿童摄影店有很多服装和玩具,顾客也有很多,所以必须保证服装能定期清洗消毒。了解这些情况很重要:影楼安装了紫外线消毒灯吗?它能起到杀菌作用;地板和道具会定期用消毒水擦拭吗?这能给宝宝一个卫生、健康的摄影环境。

家长们只要懂得这几个拍照要素之后就可以开心无顾虑的带上宝宝去拍片片啦。

zj09.com小编推荐

如何轻松给孩子传授性知识?


提起性教育,很多家长几乎持避而不谈的态度。但是,随着孩子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育逐渐成熟,性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桌面上的“必修课”了。如何给宝宝传授关于性的知识?其实,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您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谈论性是重要的?

不管你是否想,孩子们会学习到有关性的知识。儿童和青少年通过对方和玩乐时学到性的事情不一定准确,或者父母让他们知道得也不一定准确。

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父母,要确保你的孩子获得了正确的信息。

该在什么时候开始?

最好在幼年就开始告诉孩子有关性和成长的事情。他们在很小的时候经常会问婴儿是从哪里来的。女生最早8岁就可能开始青春期,男生也会在很小的时候开始梦遗或勃起,因此让孩子做好准备是重要的。儿童需要在开始经历身体变化前知道这些知识。如果他们不知道,他们可能会担心或害怕。

你可能会感觉通过谈论性你会鼓励孩子开始性行为。但调查表明来自父母会坦诚谈论性的家庭的青少年会等到较大年龄才开始性行为。而且当他们确实第一次经性行为时,他们会更可能使用避孕工具。

如果不与孩子谈论性会怎样?

不谈论性可能会影响年轻人在以后生活中对于性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不对孩子说,他们可能会认为性是可怕的或尴尬的。不了解性,会导致青少年怀孕率升高,而且性传染病在年轻人中增加。给孩子支持、信息能帮助他们减少这两种风险的机会。

几种方法和小孩轻松谈性

1、早点开始。如果你在孩子很小时便介绍这个问题,你会感觉没那么别扭。简单而自然地回答问题。

2、利用日常情形来开展对话。电视节目通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谈论关系,或者在做别的事例如洗澡的时候谈论。这回让孩子觉得性指示家庭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而不是特殊的。

3、给一些书籍或小册子给孩子阅读,或者一起阅读。

4、准备好说辞应付困难的时刻,例如:“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不如到家的时候再谈。”而要确保你确实这样做。

5、询问孩子关于这些话题的想法。这会让你知道他们了解多少并帮助你给出他们理解的答案。

6、孩子会留意你的语气,就像他们留意内容一样。所以不要生气或让他们难堪。

7、如果你不知道答案,说出来,但迟些要找出答案。

8、努力做到真实,关于鹤或醋栗灌木的故事只会让他们困惑。

三大给力技能 轻松应对幼升小


对于大班宝贝的妈妈来说,这一年将过得无比激动与紧张,因为家中的小宝贝即将从幼儿园毕业,顺利进入小学。小学环境不比幼儿园,需要孩子学会更多的技能,对孩子和妈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为了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环境,妈妈应该给宝贝学会以下三大技能:

1.拼图技能

你也许会有所怀疑,难道要上小学的人必须要玩拼图吗?其实不然,拼图是锻炼幼儿智力的最好玩具之一。孩子能拼得越快,拼得越全,那么孩子的记忆力也就越好,特别是比较复杂的拼图,对孩子的记忆力锻炼是非常有益的。除此之外,进入小学课堂,孩子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吸取各种知识,因此这也是让孩子沉下心来进行学习探索的好途径。

2.握笔写字

也许孩子在幼儿园已学会了如何握笔鞋子,作画,但是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掌握的还不够好。为了不给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中添堵,你应该让他多多练习,除了要学习拿笔,你还可以让他学会如何使用剪刀,或者试试用小镊子来夹红豆,绿豆之类的游戏,这都是锻炼孩子精细动作的好方法。

3.扣扣子

也许在幼儿园,孩子的衣服都是老师帮忙脱或者穿的,但是到了小学,你就得让孩子学会独立起来,自己来扣扣子和系鞋带。即使孩子的衣服大部分没有扣子了,也要学会让他自己穿衣脱衣,这样能够让他得到很好地锻炼,学会照顾自我,日后到了小学,老师也会对他刮目相看。

育儿达人必备十要素


正确认识孩子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奇妙的东西。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因此,称职的父母必须始终不断地去研究孩子心灵深处的独特之处,去观察孩子身心发展的独特轨迹。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没有任何人对孩子更了解。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那是一种严重的失职。同事、邻居、亲友、老师都会对你的孩子说三道四、妄加评论。不要轻信,坚信自己从长期观察中获得的看法,将他们的评论权作参考。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她找到学校:“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老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的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著作。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试想,假如爱迪生母亲不了解儿子,轻信恩格尔先生的胡言乱语,将儿子痛骂一顿后送回学校,人类历史上不就会少了一位大发明家吗?

爱尔修有一句名言:“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每一位父母都有责任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去帮助他们确立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我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我有缺点和不足,但我这个人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很有前途,我还有很多长处,只要不断努力,我一定会取得成功。

细心观察发现宝宝的优点

案例:开学已有一段日子了,小班宝宝的情绪已趋向稳定。随着哭闹声的渐渐消失,每个孩子的优缺点渐渐显露。张羽凡是开学初哭闹也算厉害的一个,现在虽然情绪有所好转,但他的一连串坏习惯也明显的表露出来:上课总是不好好的坐在椅子上,不是将脚放在屁股下,就是别出心裁地将脚搁在前面小朋友的椅子上;吃饭很慢很慢;睡午觉还喜欢扯旁边小朋友的被子。老师每次提醒他,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改得快犯得也快。平时经常会有小朋友跑来告他的状。老师问他为何欺负小朋友,他撅着嘴说:“他们都不跟我玩!”原来是凡凡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在一次撕纸的手工活动中,老师无意中发现凡凡特别的安静,再一看他的作品,顿感欣喜:凡凡不仅撕得均匀,而且贴得特别平整。老师抓住机会把他的作品拿起来,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他。凡凡低着头,满脸羞涩,看上去是那么的可爱。

接下来几次纸工作业,老师都特别留意凡凡。他几乎每次都完成的都很认真。老师找机会跟他妈妈交流后,发现凡凡在家里也特别喜欢剪剪贴贴。老师就抓住时机,鼓励凡凡吃饭、睡觉、上课也能像做纸工一样,那样小红花每天都会找他做朋友的。老师还经常有意识地请凡凡给小朋友分饭、分点心,平时只要凡凡稍有进步,就及时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他。渐渐地,凡凡脸上开始有了自信,吃饭、睡觉、上课都乖了很多。

其实,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个性,只要用心去观察他们,就会发现每个宝宝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如:有的宝宝上课特别好动,吃饭爱挑食,但口语表达能力特别强,口齿特别清晰;有的宝宝平时上课爱多嘴,但却有颗体贴包容的心,特别喜欢帮助别人;有的宝宝性格内向,说话总带着哭腔,但做事却特别细心认真……老师眼中不应该有的“坏孩子”,要相信每个宝宝都是金子,每个宝宝都有机会发光!

如果把班级比作是一首歌,那么每个宝宝都是歌曲中跳动的音符。只有把握住每个音符的力度和速度,把它们连贯而正确地弹奏出来,这首歌才会无比的动听和悦耳!

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

如今,孩子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但优越的生活条件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受它,就是接受成长。要想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开手脚,留给孩子一个生活自理的空间,让他在摔倒中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其能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形成执著的品性。

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父母可以从4方面着手。

1.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给予其克服困难的勇气。生活不是理想中的世界,生活中充满失败与挫折,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这一点,并培养他们在失败与挫折中奋进的勇气。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和永远地放弃。还要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耻,只要肯努力,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2.让孩子坦然面对挫折。父母要教育孩子坦然地面对挫折,把挫折看成前进道路上必经的关口。同时父母还要指导孩子调整努力的目标,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3.有意设置障碍,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任何人的成长都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如果孩子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旦遇到困难,他就会情绪紧张,束手无策。因此,父母在平时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挫折情境,为孩子打下勇于面对困难的“预防针”,让他获得应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做某件事,并从中设置障碍,当孩子完成这件事后,孩子会有一种征服困难的快乐,而其抗挫折的能力也会极大增强。

但要注意的是,障碍设置难度要适中,否则屡次失败容易导致孩子自卑。

4.及时疏导,正确应对挫折。当孩子真的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帮助孩子认真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战胜困难。同时还应让孩子认识到,困难本身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困难。

因此,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适时地扶他一把,给予鼓励,才能帮助孩子学会忍受暂时的焦虑与不安,加强对困境和压力的容忍力,并且有信心和方法去克服困难。

培养孩子合群性格

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宝宝不合群,那必然会给他将来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家长要行动起来,帮助宝宝融入群体生活。

如何培养宝宝的合群性格呢?培养和纠正必须双管齐下。

1、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果宝宝从小就看到家人和睦相处,父母关心孩子,子女照顾长辈,彼此互相关心,他自然而然就会学会和睦相处。在这种气氛中,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与人平等相处,对邻居和客人热情、谦虚、礼貌,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当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不随意训斥打骂,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成长。

2、让宝宝多参加集体活动。

宝宝多参加集体活动,就能增加他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他学习与人平等相处,客观上有助于克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来独往的缺点。家长不能因为怕宝宝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一味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他人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却使孩子丢掉了在群体生活中锻炼的机会。

3、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结交朋友。

凡是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对于性格特别孤僻的孩子,可以用行为疗法矫治,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行为疗法的具体运用应:

1、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偶尔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由接受邀请变为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时,要给予强化。这样做可使不合群的孩子逐渐向合群的方向转化。

2、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

家长应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他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的场所和感兴趣的玩具。家长一定要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别的孩子。这种邀请别人的行为,一定要反复强化才会巩固。

总之,要使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家长能注意以上几点,将会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善于与人合作,适应社会的人。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孩子一岁左右时,就可以进行独立自主性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孩子你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普遍具备的各种能力。

知道在什么年龄,孩子应该会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赖别人。

还要了解孩子的“特别性”。知道孩子有哪些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对这些特别之处,要相应地采取特别的教育。如有的能力是孩子的强项,那么可以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他;若孩子生性敏感、胆小,那么应该多鼓励他大胆尝试。

给予充分的活动自由。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因为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基础。只有当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外界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孩子活动时,家长应该陪伴在身边,给予鼓励。

循序渐进,不随便批评。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发展作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把握培养独立自主性的关键期---孩子两岁时。两岁左右,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做,拒绝别人的帮助。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个“执拗期”。家长正好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适时地提供给他适当的帮助、指导和赞美,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吧!

教孩子拥有感恩的心

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凝聚力的内核。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地球,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感恩的心缺失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的致命的性格弱点.要教会孩子学会感恩,用感恩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个世界。

某校为学生播放孕妇生子录像,再现当妈妈的辛苦,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有一颗感恩之心的道德品质,可赞。

再例,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每逢孩子生日那天,她没有给孩子买生日蛋糕,也没有为孩子大摆宴席,却不忘记带孩子去产科医院,去看望那位曾经给自己接生的白衣天使,告诉孩子是那位医生阿姨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让孩子给那位医生阿姨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送上全家一颗感恩之心。妈妈在孩子生日那天,虽然没有给孩子买生日礼物,却给了孩子无价之宝——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凝聚力的内核。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地球,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之心。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成员,在整个社会大家庭中,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类只有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帮助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个地球上。

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孩子幼小,这种感恩之心不是用说教可以教导、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自己首先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做丈夫的要感恩妻子,是她的付出和奉献,使家庭更加美好和温馨,使她成为自己生命的另一半。做妻子的要感恩丈夫,在茫茫的人海中,是他的“发现”才组成了一个美好的家庭,是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家庭。我们要对自然常怀感恩之心,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离不开自然的奉献。我们要对老师常怀感恩之心,每个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培育。对一切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为孩子立下必要的“规矩”

许多家长经常抱怨:“孩子是越来越不听话,越大越难管了。不仅父母的话不听,耍起脾气来,更是了得。”所以常常有家长苦恼的问笔者:“王老师,该怎么办?”有些家长也会提议:“咱们得强强联手,好好制制他这脾气,小小年纪就如此,长大还怎么管,简直要无法无天了!”

毫无疑问,孩子生来就是“无法无天”而且“得寸进尺”的-----他们吃了一个冰激凌就会要第二个,看完一个动画片还想看下一个,如果你和他们玩,他们想无止境地玩下去;如果你要求他们睡觉,他们却连躺下都不肯。因而,有些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下定决定心:该给宝宝们划定一些“无法无天”的界限了,得逐渐让孩子知道胡闹的最大限度是什么。

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通常在孩子已经超越了所有的界限时,才想起应该立一些规矩。在此之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们已经给了孩子太多的“宽容”,太多的出尔反尔,太多的“下不为例”。家长们总是想:等孩子再长大一点、再懂事一点、再…一点,再定规矩。

在幼儿教育中,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纵容过度,待到认识到真的需要划规距教育时,发现规距已经失效了---因为此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和父母如何周旋了。孩子也习惯了随心所欲,会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此时,即便你给他们来点严厉的,孩子不理会你这一招,依然我行我素,或油嘴滑舌。如果家长迫不得已实施“暴力”,那就只能带来灾难性后,教育已经变为格斗,家里成了斗牛场!

立规矩是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元素之一,也是最难、最容易让人误解的教育手段,许多父母害怕自己太宠爱孩子变为溺爱而害了孩子,同时又担心对孩子过度严厉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无规距不成方圆。事实证明,只有先给宝宝划下一些必要的“规距”,才有助于宝宝健康成长。

立规矩是非常复杂且繁琐的,且每个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孩子的个性也各不相同,因而在给孩子定规矩的过程中没有一定之规,请你们给自己的孩子量身定“规”。

小爸小妈们要牢记:立规矩并不是惩罚的同义词,但大人无原则的宽容和无原则的耐心,可能会使事情走入歧途!

多为孩子提供各种尝试机会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中是出了名的。据悉,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学语时便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干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常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其中值得总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父母普遍愿意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一、让孩子尽早地开始“第一次”

一个发育生长正常的儿童,到了2足岁后大多数会自然地出现摆脱母亲“控制”的倾向(在这些孩子们的眼里,他们总是将母亲的呵护视作是对自己的“控制”)。他们往往会大声嚷嚷:“妈妈,让我自己洗脸!”“妈妈,我不要你喂饭,我自己会吃饭!”

虽然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边洗脸边忘乎所以地玩起水来。但德国父母见此并不会沉起脸收起毛巾,或干脆代劳了事。大多数的妈妈会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真了不起!我们的宝贝会自己洗脸啦!”

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吃饭也许会弄脏了新衣服,或者搞得满桌狼藉,然而德国父母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满怀喜悦又诚心诚意地高声赞美道:“我们的宝宝真聪明,看他饭吃得多好,学得又多快!”

3岁的小奥妮第一次学习扣自己衣服上的那一排扣子。不是扣错了,便是笨手笨脚地老也扣不上。此时,在一边的母亲没有显出一丁点儿不耐烦,也没有上前取而代之,而是耐心地等候。孩子终于把最后一颗扣子扣好了,一看时间,足足花了一刻钟。但做妈妈的仍然感到这点时间花得值得,因为这毕竟是女儿第一次学扣扣子呀!

二、鼓励是很重要的

4岁的小费特十分喜爱爸爸给他买的那双有漂亮鞋带的运动鞋,可他到底还小,老学不会系鞋带,有好几次还系成了解不开的死结。妈妈有点心烦,主张去商店换一双不用系鞋带的“方便鞋”,但爸爸不同意。他鼓励小费特说:“系鞋带并不比吃饭难学,只要多练习几次,你肯定就能学会。”他还细心地将一条旧领带拴在椅背上以便孩子可以更多、更方便地练习打结。果然,不出3天,小费特不仅学会了系活结,而且还学会了好几种系鞋带的方法。

5岁的小赫娜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十分勤快。她已经学会了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自家衣服,甚至可以帮着妈妈洗菜了。不过以大人的目光来看,小赫娜做家务的“质量”自然还不够理想。但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尽量放开手脚让她多作尝试。在婉转地指出她的不足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她取得的进步的充分肯定,他们还不无幽默地宣称,“我们的小赫娜以后长大了一定是个巧媳妇!”

三、专家的分析和建议

德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舒马赫在对那些不愿为幼童提供尝试机会的父母的心理作分析时指出:首先,有些父母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殊不知这么一来反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长此下去孩子不仅可能手脚笨拙,而且还可能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丧失宝贵的自信心,对今后的生活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其次,不少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他们往往不现实地要求孩子“一蹴而就”,而在孩子出现挫折时便强迫孩子放弃努力。

此外,也有的父母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就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

舒马赫总结说:说到底,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原因很简单: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另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威茨格则提醒父母说:要让孩子的尝试取得成效,还必须注重循序渐进,注重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注重各个孩子的不同个性,并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各自的兴趣喜好以及心理需求。他主张一开始让孩子作一些难度较小的尝试,以便孩子取得成功后自信心上升。接着再渐渐增大尝试的难度,目的是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培养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他还特别强调,孩子的种种尝试必须出于自愿,勉强或强迫只会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图图向来喜欢争强好胜,赢了得意洋洋,输了大发脾气。上大班后,他更爱事事占上风,总爱跟同伴比,从球踢得多远,到家里有多少玩具,都要胜人一筹。昨天他竟然得意地说:“我换牙了,航航没有。”弄得爸爸妈妈哭笑不得。

让图图父母感到矛盾的是,处处争强好胜固然不好,但在充满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孩子将来必然要为进入好的学校、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而和同伴展开竞争,如果淡化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会不会影响他将来在这个竞争社会中生存?正是父母内心的这种矛盾,使他们也无法给孩子明确的教导。他们既想让儿子感觉轻松,体会到童年快乐,不必因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焦虑,又想让儿子在竞争中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图图的父母无法判断,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竞争意识。

专家分析: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于孩子来说,犯错误是他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体验。父母管教孩子,不等于竭尽全力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犯错误,不等于父母教养失误,更不等于孩子的成长有问题。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出差错,好的教育是把犯错看成是教育的良机,使孩子从犯错中获得成长。

小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孩子小的时候,像一盘录像带,需要预演、体验所有情绪与行为,例如3岁的孩子爱乱涂乱画,5岁的孩子喜欢撒谎、恶作剧,7岁的孩子贪玩、不学习……与年龄相当的错误,会给孩子留下适当的印痕,在成长的道路上,这些印痕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孩子小时候通过错误来确知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也可以获得对错误的部分免疫。小时候未曾体验的东西,长大后就仿佛欠了债,内心总感觉不踏实,到了不该犯错的时候,却用幼稚的行为去“补课”,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让孩子在错误中有所收获

孩子成长中,父母如能及时引导和帮助,孩子就可在错误中有所收获。例如砸烂东西、伤害小动物可以让孩子懂得怜悯、爱惜和承担责任;对人撒谎能让孩子知道诚实的重要,或运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句来应对困境;逃学,不听讲、不做作业,能让孩子体会到自由是有代价的,短时的放纵必定有长久的损失,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打架,偷拿别人的东西,恶性撒谎,侵害别人利益等等。这些错误的确很糟糕,但孩子还是可以从中获益: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承受处罚和压力,开始权衡自己的利害与得失。

教孩子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

小孩子如果犯了大错,如面临学校除名,伤人损物造成巨大的赔偿等,就成了孩子人格发展的危机,父母有时也不得不陷入其中,来帮助孩子承担部分责任。要让孩子不犯大错,必须让孩子从犯小错中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那么明知孩子的行为会失败,会犯错,家长是任其发展还是制止呢?这要看犯错的责任孩子是否能承受,如果不能,就要帮他预见后果的严重性,也就是说,不让他犯不该犯的错。父母要告诉孩子,任何行为不仅要满足自己的需要,还需要别人的认同;要得到认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规则。

过年回家,带宝宝轻松上路!


春节临近,父母们都在准备着如何度过春节长假。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外出旅游是最常见的方式。但如果孩子还小,带上孩子出远门就成为父母们的重大责任。

妈妈们反映,带孩子出门,只要一超出三小时车程,都是一次非常艰辛的旅程,所以,决定要带孩子出行的父母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经验分享

坐汽车 玩具一定不能少

宝宝两岁多

我们家乡距广州只有六小时车程,每年春节或长假,我们都带着孩子回家。在经历几次长途汽车之后,现在对带孩子坐车有些经验了。

孩子小时候,坐在汽车上看看风景,看一会,睡一会,只要不晕车,基本不算麻烦。现在孩子大一些,会走路了,会因为路途时间长,觉得无聊,而且坐汽车只能坐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对两三岁的小孩子来说,几小时不动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坐长途汽车反而是最麻烦的,如果可以有其他选择,我觉得不如坐火车或飞机。

出门前,一定要准备足够的东西,供孩子在车上用的、吃的、玩的、保暖的,一样都不能少。与其多准备些东西,都比临时忙乱好些。

基本上,除了孩子日常的用品之外,我一定会带上足够的水和饮料,带几件孩子喜欢的玩具,但不要带球之类会滚动的东西,带上有营养的食物,如饼干、切好的水果,当然,还要带点可以换的衣服,或暂时给孩子穿上纸尿裤,万一孩子拉在衣服上也可以换一下。另外,多准备些塑料袋也是有必要的。

路上可以和孩子玩一下小游戏,例如看着窗外的景色、车辆,做些简单的问答。

坐火车 多带几瓶纯净水

宝宝三岁

乘火车旅行如果时间较长,最好能坐卧铺车位,让孩子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我喜欢选择一些晚上开、早上到的车,这样孩子睡一觉就到了。

车厢内的被子不一定干净,所以带上家里的大毛巾或孩子的小被子,睡觉时给孩子先盖上。有可能的话,最好选择两个面对面的下铺,妈妈也可以照顾孩子。

车厢内只有热水,所以要多带几瓶纯净水,可以与热水调水温。

孩子会走路时,可以领着孩子在车厢里走走。但一定不能让孩子单独在车厢内跑动,在两节车厢之间的连接处时更要看紧孩子,防止被车门夹伤。

坐飞机 食品饮料不能少

宝宝孩子四岁

我一般提前到机场,换登机牌时有较多选择,告诉工作人员自己带着孩子,要求靠舱壁的座位,最好还是第一排,可以有较大的空间。

把飞机上孩子所有需要的东西放在轻型背包里,包括玩具、尿布、换洗的衣服,其他行李托运。孩子小时候,可以用婴儿背带把孩子挂在胸前,行动方便,时间较长也不会觉着手累。飞机起飞降落时,给孩子吃点小食品或饮料,可平衡耳内外的气压,减少不适感。准备些玩具,让孩子在机上玩。

还要说一点,不要喝热的饮料,以防飞机颠簸时烫到孩子。

轻松教宝宝快乐学习说话


第一招:为宝宝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在与他人交往、主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家长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宽松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机会,鼓励孩子去主动学习、建构语言。例如:妈妈拿着一个红色的汽车、一个蓝色的玩具熊问他:“今天我们玩红汽车,还是蓝毛熊?”从幼儿感兴趣的玩具引出话题,鼓励他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到语言交流的意义和快乐。

在这里,家庭的温馨和谐气氛是必不可少的。当宝宝说出的语句不太完整或词不达意,家长不要急于纠正,而要耐心引导,不要给孩子挫折感和心理压力。在玩耍和游戏中抓住时机,启发孩子主动积极地和你交谈。

第二招:丰富宝宝的生活内容与经验

幼儿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会有话可说,有乐于表达的内部动机。生活是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家长应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多带他们出去玩,观察大自然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欣赏昆虫飞鸟的美丽灵活,体验春夏秋冬景色变化……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不仅会丰富宝宝的生活内容,还能为他们增添无数新的词汇。

每一次外出,家长都要做个有心人,带着孩子边走边聊,谈论沿途的所见所闻,让景物、思维和语言三者建立联系,逐渐地增加孩子说话的内容。

第三招:抓住各种机会增加新词汇

幼儿有了表达的愿望,常常因词汇的缺乏而限制语言的表达。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中各种机会,陆续教给他新的词汇。比如:让孩子和你一起择菜、洗水果,告诉他各种蔬菜、水果的名字及其颜色外观的形容词,让他练习用这些词说一句完整的话。还有你到邮局寄信、到商场购物、观看街头的宣传橱窗,都可以带上孩子,给他讲解看到的所有新知识、新词汇的意思,满足他的好奇心,激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四招:利用故事、图画书多与宝宝互动交流

幼儿喜欢听故事、看画书,家长应充分利用幼儿的兴趣特点,在给孩子讲故事、和他一起看画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听,还要提出问题让他思考、回答,培养其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对3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要求他看图复述故事,锻炼他的记忆力和语言的流畅性。比如:看小熊维尼的画书,你可以和孩子讨论“画上的小熊和你在动物园看到的大狗熊长得像不像?”“你喜欢小熊维尼吗?你喜欢它什么呢?”在一问一答中,幼儿练习巩固了相同的词汇,语言和思维能力都会大大提高。

第五招:玩文字游戏灵活运用词汇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拍手游戏、词汇对子、词语接龙等都是四五岁幼儿喜欢的游戏。最开始,家长可以和孩子“比比谁聪明”,让孩子能迅速说出分类的简单词汇。比如:说水果词汇,苹果、橡胶、菠萝、梨、桃、杏……说服装词汇,衣服、裤子、衬衫、袜子、帽子……说动物词汇:四条腿的有……两条腿的有……

然后再和孩子玩带有名词、动词或者名词与形容词的词组,最好是对对子的形式。比如:你说:“兔子跳。”孩子说:“马儿跑。”以此类推:蝴蝶飞,青蛙叫。爸爸高。宝宝矮。大象大,老鼠小。苹果红,柿子黄……当这样的游戏宝宝玩得已经非常熟练,对不倒他的时候,还可加大难度,对完整的句子。并逐渐加快说的速度,看谁对得最快最准。

经验:轻松消除宝宝入园焦虑


幼儿园刚开学,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幼儿当他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刚刚还笑容满面一下便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不愿呆在幼儿园。有些当家长踏进教室门时幼儿便紧搂家长的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

这些幼儿在幼儿园表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甚至是拒绝进食。如此现象,一般至少要持续几周,有些甚至长达数月之久。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作“入园分离性焦虑”。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及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幼儿入园时,家长也同样产生焦虑,解决好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缓解家长的焦虑不安,便于家长安心工作。下面,我以十几年来工作经验谈谈消除新生入园焦虑的几点招数以供参考。

第一招:做好入园前家访。

第一次家访时,老师们衣着得体,语气和蔼,态度亲切,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生活习惯和脾气禀性的介绍,然后善意地提醒家长为幼儿做一些入园准备,如准备一些替换的衣服、准备一样心爱的玩具等等,家长感到了老师工作是非常细致周到的,从而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信任度,进而缓解心中的焦虑。

第二招:亲子活动,减少陌生。

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幼儿园活动,体验幼儿园生活。在亲子活动里,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老师引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室内外活动,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如,老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拉起小手,去找自己的朋友,逐步体验到了交往的快乐。随后的亲子游戏则增进了亲子情感,也让家长知道了与幼儿游戏的方式方法,此外,宝宝聪明时间、宝宝音乐时间、宝宝生活时间、愉快的户外活动、美味加餐、自由活动时间等都有助于幼儿逐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逐渐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规律,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激发了幼儿的入园愿望,有效地减少了幼儿的分离焦虑,使他们愉快地开始了幼儿园生活,走出了自己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第三招:家园配合,同步一致。

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园,配合幼儿园开展一些工作,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用实例和浅显的故事给孩子讲道理、倾听幼儿说话以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和感受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孩子进入幼儿园,就要由家庭个体生活转而去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家长应主动配合幼儿园,改变幼儿家庭生活的随意性,制定与幼儿园相仿的作息时间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等,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使幼儿更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第四招:多种方法,稳定情绪。

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开学初的一周内采取更多样的方法,如用色彩鲜艳、新奇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帮助幼儿交朋友,采用正面鼓励和侧面引导的方法等,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快乐,满足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给幼儿创建安全、温暖的氛围,这些都有助于缓解和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

隔代教育有效沟通的六要素


隔代教育是中国当下国情催生的一大特色,说起这个相信很多宝爸宝妈都感慨颇多。“对孩子过度保护”、“什么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无限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相信每个妈妈都能有一堆不同于老人的育儿理念,最发愁的还是如何和老人沟通。不说吧,内心实在是觉得无法赞同;说吧,老人不一定能听进去,关键心理上肯定不舒服。这可如何是好?不妨试试以下的六大沟通技巧。

1.亲切地说

不论对父母还是公婆,年轻人都要心怀尊重与感恩。俗话说“老马识途”,老人的人生经验总有值得学习的,需要尊重;辛劳了一辈子,晚年还要来帮着带孩子,需要感激。

想给老人提建议,晚辈不妨先甜甜地叫声“爸”、“妈”,或者送他们一些小礼物,再轻描淡写地谈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儿和晚辈的孝顺比起来不算什么,很容易接受和改变。

2.有重点地说

朋友跟我抱怨说,女儿病了,请老妈来帮忙。早上跟老妈嘱咐得周到详细,几点吃药、几点喝果汁、几点吃午饭……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给孩子吃错了药,果汁还剩了半瓶。我告诉他,跟老人说话要有重点,否则老人会觉得繁琐、记不住,甚至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气。

叮嘱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说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药,这样老人就不会因为事杂而混乱了。

3.找“权威”说

老一辈人往往相信“权威”。

这个“权威”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书本或老人认为“权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儿女提意见,老人往往会反驳:“你小时候就是这么被我拉扯大的。”

此时,如果换成一个来家做客的护士朋友说句话,就可能让老人改变观点。再如,女儿的话老妈可能听不进去,可女婿来说,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小区里其他家长的育儿经往往也能成为老人的“权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异,还是看性格。

4.在适当场合说

想对老人提意见,最好别当着孩子、家人、邻居、医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当众一说,会觉得很下不来台,不但不会改,还会更加固执。老人特别高兴时也不适合说,否则让人扫兴。

散步、睡前看电视时,成功说服老人的几率会比较高。

5.让第三代说

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词,让子女无可辩驳。此时不妨先顺着他的意思,等“谋划”一番后,让孙辈来说。比如通常老人惯孩子,总带他们去吃垃圾食品,儿女可以给孩子多讲吃菜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萝卜所以跑得快,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气……不露声色地“策反”孩子,孩子也会主动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6.借自己的缺点说

和老人在育儿观念上有冲突,不妨反着说,即告诉老人如果不怎样做,孩子就会变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样。对公婆可以用自己当反面教材;对老妈可以“牺牲”老公。

比如告诉婆婆:“我妈惯着我吃糖,所以现在牙齿老疼。”

对老妈说:“你看孩子爸懒得啥也不干,都是婆婆小时候给惯的。”注意别反过来说,否则就如同指责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败。

假如上面几招你都用遍了,老人还是不听。此时试着想想,老人的观念或许并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在爱孩子这一点上,你们是完全一致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