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如何被夸出来的。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好孩子是如何被夸出来的”,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夸孩子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夸孩子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某种心理需要,而是为了孩子良好的思想行为的发展。

有的家长因为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家务,在繁忙劳累的状况下,与孩子交流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嫌他们啰嗦,就随便回应孩子几句爱听的话,以便摆脱孩子的纠缠,这样,容易将错误的言行进行肯定,造成误导;也可能对应该充分肯定的好行为表现冷漠,影响了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夸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并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然后,再对应该肯定的言行进行充分的表扬。同时,也要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二.夸孩子要适时

1、事前夸:

孩子对自己未来的行为把握不好,办事要么不能自主,要么缺乏自信。此时,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处理问题。如有的孩子胆小,不够自信,我们可以在事前对孩子说些鼓励的话,肯定他们的进步,夸他们已取得的成绩,给孩子打气,使他们充满自信,高兴地去参与各类活动,并争取成功。自信和自主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经常采用这种事前夸的方法,可以使孩子养成在每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提出自我目标,并进行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提高自主行动的能力。

2、事中夸:

孩子兴趣广泛,但普遍缺乏耐心,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因此,给孩子交任务的时候,不能一交了事,要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用赏识的态度欣赏他们做出的每一点成绩,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地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直到最后的成功。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使事情获取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坚持运用事中夸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3、事后夸:

孩子好奇心重,经常会做出各种错事,很多时候是好心办了坏事。孩子的自尊心强,在挫败面前,往往不愿面对,易失去信心。我们不但应该夸孩子做的好事和取得的成绩,还应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帮助他们在做错了事以后,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充分肯定好的一面,并帮助其总结教训,使他们重新恢复自信,继续努力,把事情办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是不断获取成功的保证,巧妙地运用事后夸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我教育的心理素质。

三.夸孩子要适度

1、语言适度:

夸孩子要真诚。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注意用不同的语言语气进行表扬。对低幼的孩子和有自卑感的孩子,语言可以夸张些,以增强激励性。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用平和一些的语气进行实事求是的肯定,使他们从这些随和的情感反馈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感激家长的赞扬。对有自满情绪的孩子表扬,既要充分肯定,又不要过于夸张,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可帮助其抑制骄傲情绪的发展。真诚的交流,可以与孩子相处得更融洽。

2、语态适度:

夸孩子要表现出热情。特别是低幼年龄的孩子,在口头表扬的同时,可配合使用举举大拇指、摸摸头、拍拍肩、鼓鼓掌、抱一抱等身体语言强化夸的效果。而对高年级和性格腼腆的孩子就可以配合使用亲切的眼神,适当的手势交流,同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对他们的赞赏。夸孩子的热情态度,能使孩子受到鼓舞而不断进步。

四.夸与奖相结合

通过经常性的表扬,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鼓舞,从正面逐渐明白是非情理,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对培养情操,提高品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将表扬和奖励结合起来,就能使教育效果更佳。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但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必不可少。虽然,给予孩子的物质奖励从数量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需要,一种满足,甚至可以转化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五.“自夸”与“他夸”相结合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多是被大人宠着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只能让别人说自己好,听不得说人家好,也很少去看别人的优点。因此,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与同伴相处不好,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如果我们把“自夸”与“他夸”结合起来,让孩子夸夸自己的长处,可以增强自信,让孩子夸夸别人的优点,可以克服妒忌心理,养成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的良好品格。经常运用这种互夸互学的方式,能融洽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孩子健康个性的发展。

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态度,又能讲究夸孩子的艺术,好孩子就一定能夸出来。

精选阅读

孩子的哮喘病是被空调吹出来的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孩子的哮喘病是被空调吹出来的”,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引言: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不同地区和种族的患病率有很大的差别,发达国家通常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城市的夏天炎热,暑期孩子患有哮喘病的特别多。

据市妇保院急诊科平雯主任介绍,幼儿疾病,往年高温期间,来院就诊的小患儿会明显增加,其中尤以感冒、发热、咳嗽等“空调病”最为显著,占到儿内科的很大一部分。此外,因为使用空调不当等导致过敏、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小患儿数量也有所增加。

“空调病”主要指由于空调的低温、室内环境的污染引发的人体健康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鼻塞、鼻痒、伤风、流泪等,有的还伴有发烧、腹泻、咳嗽等症状。老人、小孩相对容易患,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最易患上“空调病”,原因在于儿童的温度感、体温调节功能差,抵抗力弱,因此长时间吹空调,儿童很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此外,密闭空调房间内空气污染,室内装修和家具释放的有害物质甲醛、苯和氨气等,直接刺激儿童的呼吸系统,成为诱发儿童患“空调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冷一热导致感冒反复发作

天气转热,人体抵抗力本来就会下降,再加上使用空调不当,容易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明显增加。特别是不少高热患儿,还都是病毒性感冒,高热容易反复发作。

专家提醒,孩子在户外或空调房外玩耍后出汗,进空调房后,家长不要立即把空调调至低温或超强制冷模式,此时幼儿的毛孔张开吸入寒气,很容易感冒发烧。

空调未清洗“吹”出哮喘来

入夏后,开启空调前未及时进行空调清洗,幼儿疾病,导致空调里的灰尘一起吹了出来,不仅使孩子咳嗽连连,还诱发了哮喘的老毛病。由于前期黄梅天潮湿闷热,尘螨、真菌等生长活跃,进入高温天后,不少家庭开空调降温。有的室内除了宠物毛发外,还有地毯、窗帘以及空调过滤网内都可能隐藏尘螨,这些都可能成为过敏症或哮喘发作的又一“杀手”。

专家提醒,虽然现在并不是春季花粉最易过敏和哮喘最易发作的时节,但如果患儿家庭不注意,长期处于充满宠物毛发、梅雨尘螨以及空间密封闭的小环境中,是相当危险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时常轻拍后背以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清除鼻垢和鼻腔内分泌物。注意口腔卫生,因发作时常张口呼吸,故每隔5—10分钟应喂些温开水,保持口腔粘膜湿润。

孩子好习惯是“打”出来的?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可以避免我们在开学报名时的手忙脚乱,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入学的准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孩子好习惯是“打”出来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不好好吃饭、睡觉该怎么办?”“孩子太黏人怎么办?”“孩子的好习惯到底该怎么培养?”“多大开始练他立规矩?不听话可不可以打?”……孩子出生后,各种养育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向家长传授经验:

孩子一出生就要立规矩

“爱孩子难,还是给孩子立规矩更难?”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说“立规矩更难!”为什么立规矩更难?因为父母首先要给自己立规矩。

爱和规矩应该是在一起的,不是分离的,很多父母往往是在爱的时候没了规矩,立规矩时没了爱。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他大了就会慢慢懂事了,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真正的爱应该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应该是带有爱的规矩。真正的爱和规矩需要有正确的父母观。

每一个规矩,第一次立时对父母都是一个重大考验

1岁多的约翰与爸爸妈妈分床睡的第一天晚上,超级保姆(在国外,超级保姆受到过许多育儿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妈妈:把约翰放到他的小卧室的小床上,然后侧过身坐在床边低头给约翰念故事书,只让约翰看到妈妈的半边脸,不让妈妈与其有目光交流。读完故事,妈妈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挪到房间门口,最后出来关上门。可当妈妈读完故事还未挪动脚步时,小约翰就意识到不对劲儿了,开始大哭,并从小床的围栏上翻越出来,跳在地上。妈妈在超级保姆的指导下,不动声色地又把小约翰放进小床里,重新坐在床边读故事,可小约翰又大哭,再次翻越出来,这样反复三次。小约翰声嘶力竭地大哭大闹,约翰的妈妈这时坚持不住了,低着头开始抹眼泪。超级保姆不得不出动,进屋与妈妈并排坐在床边,闭着眼静静地就这样坐着,小约翰又哭了一会儿倒头就睡了……

有了第一次的规矩,接下来就好办了。许多家长在第一次立规矩时因为坚持不了而放弃,或者因为孩子做不到而大声呵斥孩子,这都不足取。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

孩子长大后可不可以打?当然可以。王涛认为,这是有效的惩罚手段,也是让孩子承担做错事后果的一种方式。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做错事后认个错往往下次照犯,就是因为没有让他及时承担后果所致。当然,打孩子要等孩子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至少应在2岁半)之后。

孩子可以打,但不能瞎打、乱打,打孩子是要讲艺术的

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带有愤怒。否则孩子被打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愤怒,他这时要么是愤怒,要么是恐惧,而孩子在极度的情绪中是没有任何学习能力的。父母要学会“轻声轻气说重话”。

打孩子不能直接用手,需要用杖(古时候所说的家法)。这样做有三点好处,第一,是给自己时间冷静;第二,说明规矩在施打者之上,意即“不是我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惩罚你”;第三,产生震慑力。打孩子前需要语言的交流。交流是爱的通道,是立规矩的手段,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

打孩子需要爱,父母要先学会爱孩子

曾有一个家长听了王博士的方法后,回家就做了一个“家法”挂在门上,并指着“家法”一板一眼地说:“以后如果你不守规矩,就要用这个‘家法’惩罚你,不是我要惩罚你,是规矩要惩罚你。”可谁知第二天,“家法”就不见影了,王博士告诉这位家长,给孩子立“家法”是要讲究氛围的,不能随便说说了事,应让孩子意识到“家法”的威严。

刘先生9岁的儿子经常惹是生非,一次儿子又犯错,他便质问儿子怎么办,谁知儿子嘟囔了一句:“打呗!”听了这话,刘先生吃了一惊,他进屋思索良久,然后叫来儿子,说:“爸爸爱你,但是爸爸爱你也不能把规矩拿掉,你做错事你有责任,爸爸也有责任,以前你做错事,都是爸爸打你,今天你又做错了事,我也有责任,因为我是教育的执行者,今天我受罚!”于是这位父亲平时打孩子多重,这次就打自己多重。儿子见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说:“爸爸,是我错了,请你打我,不要打自己。”事后,儿子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后来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王博士提醒说,对孩子要用情千万不要用计,要不然孩子会把你看得透透的,以后他也会对你用计。

心被驯服自然会做出正确选择

美国一个叫Monty的西部牛仔,从小看他的父亲驯马。一匹野马刚开始是不让人们给它套上马鞍的,如果想要驯服它,需要21天的时间,而且每天都要被吊起来驯,Monty不忍看到这种残酷的驯马方式,就想尝试一种比较温和的办法把野马驯服。

野马是喜欢群居生活的,Monty与几个牛仔骑着马,尝试着在一群野马奔腾的时候慢慢把一匹野马引开,离开大部队,这匹野马与大部队走失后不停地向前跑,而Monty就一直跟随它的左右,就这样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跑了一天一夜,野马的速度渐渐降了下来,Monty试着慢慢接近它,每当这匹马对Monty的接近有积极的表现时,Monty就会给它食物作为奖励,并不时拍拍它的头,抚摸一下它的身子,慢慢地,Monty和他的伙伴尝试给它戴马鞍,一点一点,轻轻地,马鞍戴上了,笼头套上了,但这匹马还是拒绝别人骑上它,几次尝试,几次安抚后,牛仔终于骑上马背,Monty成功了。

Monty说,按照马的意愿,以它能接受的方式与它交流,及时对它的进步给予奖励,它的心被驯服了,它会依照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威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后来,Monty把这种方法用于教育孩子身上,也屡获奇效。

王涛认为,理念是第一位的。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会有正确的方法。作为家长,先要理解、明白孩子的需要,然后用恰当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慢慢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优秀宝宝是教出来的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优秀宝宝是教出来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过十月艰难的孕育宝宝的过程,一个新生命就这样来到世上。看着宝宝一天天得长大,最为父母,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然而接踵而来的则是更多家与孩子的烦恼。

怎样教育孩子,确实是很头疼的一件事情,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宝贝,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把宝宝教育的更优秀成了父母的大事。最近读了一本书“你会教孩子吗”虽然只读了几十页,但是却深有感触,发现自己力高智商的父母差得太远了。

生活中,我们的语言传递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父母在不知不觉中,会把矛盾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孩子。尤其父母不能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州官身份向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严正要求,或者是与自己的言行完全相悖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孩子说话有礼貌、讲道理,另一方面对孩子说话总是采取命令的、不尊重孩子的甚至是没有礼貌的方式,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其实,很简单,想让孩子怎么样,你就要首先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

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这点也特别重要。现在“和谐”这个词很火,但是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和谐,生活中需要,工作中需要,小到一个家庭达到一个国家都需要。一个国家的和谐,正是由无数个和谐的小部分构成的。可能我们能力有限,对于为建设和谐的国家作突出的大贡献,但是,我们却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小家开始,给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

父母之间互敬互爱,互谅互让,遇到矛盾墨彩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以身作则,不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夫妻和睦,才能创造温馨的家,正所谓“家和万事兴”。父母树立威信是必须的,但是这种威信要建立在对孩子任何的尊重与信赖的基础之上,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以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就不尊重他,这样是不正确做法。

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每个父母都来学习。我想最重要的是作为父母,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言传身教。

家长必修:夸孩子是一门艺术


表扬好的行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表扬也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使表扬更有效呢?希望下面的观点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1.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没有几件事是值得表扬的。其实,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也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成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年龄愈小表扬愈多,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表扬的标准。

2.对应表扬的行为要及时表扬

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3.表扬要具体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4.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

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涮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它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并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看表扬孩子的三大原则和三大窍门:

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1.留心孩子的努力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夸孩子别嫌“罗唆”

仔细分析一下,家长们对待表扬的态度的确是随便了一些,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张嘴就来。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口罗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口罗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该不该夸孩子漂亮?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该不该夸孩子漂亮?”,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么到底夸孩子漂亮应该怎么夸?夸孩子漂亮对孩子有没有负面的影响呢?

如果您的孩子很漂亮

一位网友说,她从不保留对女儿的赞美,总是对漂亮女儿说一些溢美之词。女儿心里也美滋滋的,每天都对别人说自己是小美女,在自己营造的氛围中自得其乐。二周岁以后,基本上衣服鞋子的款式颜色都是女儿自己搞定的,每次都是带女儿去商场,让女儿自己选择,不然的话,妈妈挑的,基本上她会说难看。女儿现在拒绝没有花的衣服,还有黑色的裤子、袜子等,而且对裙子情有独钟。如果哪一天她自己认为穿得特别漂亮,她就会对妈妈说:“妈妈,出去的话人家就会说,‘哇,这么漂亮的小美女呢’,对吧?”然后到镜子前照来照去,扭来扭去。她开始对妈妈的化妆品感兴趣,眼影、口红、眉笔、面霜她都要用一用。经常像成年人那样描来画去,另外,她还喜欢戴妈妈的项链等首饰。

家长一味地盲目称赞自己的孩子,导致了孩子的爱美之心膨胀,在行为上也呈现一种“早熟”的倾向,像“小大人”一样。

如果您的孩子长相普通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着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如果这种赞美能够更早地出现在她的生活中,那么小女孩的生活则会比现在快乐更多。

别人夸你孩子漂亮怎么做

曾经有一个中国女子在文章中提到,她到一个外国朋友家作客,他家里有个小姑娘,这个中国阿姨就称赞她长得漂亮,还送了她礼物。第二天,这对父母要求她向孩子道歉,这个女子很纳闷:“为什么要道歉?”这对父母说:“你夸我女儿漂亮是不对的,漂亮是我们遗传给她的,而不是她自己努力得来的。你如果这样夸她,会让她以为她天生就比别人优越,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这个阿姨后来郑重向小姑娘道了歉。

首先,这对外国夫妇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长相是“不劳而获”的,没有理由以此为骄傲。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把别的事情做好呀,你应该为自己努力的事而骄傲的!”

其次,当别人夸奖宝宝时,要表示感谢。所以,宝宝的陪伴者要先自己对赞美的人表示谢意:“谢谢阿姨(叔叔)的夸奖!”为孩子做好示范;三次示范以后,就可以提示宝宝自己说“谢谢阿姨(叔叔)!”

再次,请不要在别人称赞孩子之后,跟孩子说:“你哪儿漂亮啊”或“你根本就不漂亮嘛”之类的话。跟孩子开这种“玩笑”,尤其是明明她很漂亮也听话,却无中生有或抱着好玩的心态来逗孩子,这样做可以,但最好是在6岁以后,否则会影响她对自我的评判标准,因为6岁以前是婴幼儿自我评价系统建立和完善期,而从“自信的丑远胜过不自信的美!”这句话中,就让我们能深刻地理解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有多重要了。

看来夸孩子漂亮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呢,以上文中提到的注意事项也要加强注意,不能因为夸孩子漂亮给孩子带来骄傲自负的情绪,又不能因为冷落忽视让孩子变得自卑起来。

孩子的分享精神是培养出来的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的分享精神是培养出来的”,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现实生活中,小气的孩子并不少见。“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学会分享是孩子成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孩子可以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将来形成健全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分享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孩子的分享行为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逐渐形成的。正因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孩子的分享品质。

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能力并不强。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缺少分享的对象。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成为家庭中的“独占”主体。无论是玩具还是食物,孩子都习惯了一个人“享受”,父母和爷爷奶奶总是以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拒绝孩子分享的物品。由此造成孩子的独占心理,认为什么物品都是自己的,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另外,由于现在居住环境的变化,居住于楼房的居民与邻里间的交往越来越少,这无形中减少了孩子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从而剥夺了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机会,造成孩子自私的特点。

所以,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利用家庭本身这一重要资源,让孩子学会分享。家庭是孩子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场所,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重要场所。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便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交往,这是最初的社会交往行为。家庭成员与孩子的每一次分享行为都是孩子分享意识和行为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家长要多带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给他们创造在一起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孩子上学、放学与居住同一社区的孩子一起走,一起玩,一起做作业,放学后让孩子带小朋友到自己家来玩;又如,几个家庭带孩子一起去郊游等。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多了,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就会懂得了分享。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幼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并不能准确地解读分享本身的含义,他们对分享的理解是通过与家长及他人的分享行为慢慢深化的,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家长无意的一言一行可能都会使孩子对分享本身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案例中的这个家庭,虽然家长在强化孩子分享意识的过程中注意到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但这种分享却仅仅限于口头,流于形式。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幼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分享本身的含义,他们对分享的理解是通过与家长及他人的分享行为慢慢深化的,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家长无意的一言一行可能都会使孩子对分享本身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案例中的这个家庭,虽然家长在强化孩子分享意识的过程中注意到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但这种分享却仅仅限于口头,流于形式。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叫丁丁的孩子,从小就在家里受到尊老爱幼的训练。比如每次买回苹果来,家长都要让丁丁效仿孔融让梨的故事。丁丁可谓训练有素,他每次都要拣最大的苹果先给奶奶吃。奶奶照例笑着夸赞一番:“丁丁真孝顺,好孩子,奶奶的牙不好,你吃吧。”接下来是爸爸和妈妈,都有不吃大苹果的理由。最后,丁丁抱着那个最大的苹果独享去了。一个实在算不上什么的苹果,把一家逗得其乐融融。有一天,爸爸的上司来家里玩,懂事的丁丁立马去果篮里找来一个大苹果,送给客人吃。奶奶和爸爸妈妈见了,个个乐开了怀。那上司也说:“你们家的孩子真不错。”虽说这位上司最不喜欢吃苹果,但出于对丁丁礼貌的尊重,他还是接过了那只大苹果。不料,他刚咬一口就惹来了麻烦,但见愤怒的丁丁用手指着客人说:“你为什么吃这最大的苹果?你太嘴馋了!你太不要脸了!你太恶心了!”那位上司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不知所措,咬在嘴里的苹果咽不是,吐不是,一时间令他尴尬不已。

早期教育,故事中的丁丁可谓训练有素,他每次都要拣最大的苹果先给奶奶吃。奶奶每次都笑着夸赞丁丁一番。同样,爸爸和妈妈也都以各种理由拒绝吃最大的苹果。最后,丁丁“只好”抱着那个最大的苹果独享。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一次小小的分享过程,但这却给丁丁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错误信号,那就是大人不会吃的,只是走走过场,最大的那个苹果在成人之间转一圈后最终仍然会成为自己的。长此以往,丁丁就形成这样的一种认识,所谓的分享,就是虚晃一枪,最终最大的那个苹果会回到他的手上。可是,爸爸的上司并不了解这个家庭中的这种特殊“分享”行为,以至于在不喜欢吃苹果的情况下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咬了苹果,最后弄得尴尬万分。

另外,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时,还需要注意一点,即分享必须是孩子的自愿行为。一个孩子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真正具有分享能力。家长需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但这种分享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入手,即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从而学会理解,学会分享。比如,当孩子应家长的要求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长吃时,他是真心以为家长需要或者喜欢这个东西,并且会因为与亲爱的人一起分享而感到快乐。因此当孩子与家长分享物品时,家长在真正地接受孩子分享物品的同时,还要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快乐的情感,以便强化孩子分享过程带来的快乐体验。相反,如果家长像案例中的奶奶一样,以各种理由谢绝孩子的分享,那么就会使孩子觉得你在“玩耍”,分享不是真的,而是假的。如果孩子一直把分享仅仅当成换取报答或取悦他人的手段,那么这种分享便是一种“虚假”现象了。就如同丁丁仅仅把苹果当成取悦成人的工具一样,当成人真的吃一口这个最大的苹果时,他心里便难以接受。原因就是丁丁原来没有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相反,如果从丁丁第一次分享苹果时,奶奶和爸爸妈妈就真正地吃这个苹果,也许当时丁丁可能心里有点难受,有些不愉快,但如此往复,他的这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家长再予以语言上的表扬和鼓励,那么就会强化他的分享意识,增强其分享的快乐体验。等到他人来做客分苹果时,也不会出现案例中那如此尴尬的场面了。

所以,当家长们看见自己的孩子“小气”,不会分享时,是不是要反思一下,究竟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还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

本网站小编总结: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这样将来才能更好的立足社会。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给孩子的心灵插上爱心和分享的翅膀,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分享、会关心、会生活、会学习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吧!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幼小衔接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幼小衔接

小孩子的入小学衔接一直都是家长们所关心的问题,但是目前仍有许多的父母对于小儿衔接总体处于一个模糊现象,以下就由育儿专家为家长们详细的解答下小儿衔接中所不懂的一些问题,帮助孩子在小学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教育界人士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入学之初,不仅要准备孩子的学习用品,还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心理调适。

家长提问:要不要提前教孩子识字、写字?专家建议:可以引导孩子对汉字产生一定的兴趣。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多多少少已经认识一些字了,而家长也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认一些字。比如家长经常带孩子去的一些场所,像公园、超市等,这些地方写在门口的字,孩子肯定认识几个,这些都是无意识学习的结果。关键是要注意保持孩子这种无意识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对于写字,不提倡学前幼儿写字,因为幼儿的发育有一个过程,孩子的手劲还没达到,协调能力也有限,提早写字反而会欲速则不达。写字涉及握笔、对字结构的拆分等问题,所以写字是可以等上小学之后再来进行。如果学前幼儿使用了不恰当的学习用具,写字姿势及握笔姿势不正确,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小学期间花力气来调整。

支招:

1.纸条游戏。平时和孩子除了语言交流外,还可以和孩子玩纸条对话游戏。当你想和孩子交流或让他(她)做事就写在纸条上,将纸条上的字读给孩子听,慢慢孩子就认识这些字了。

2.儿歌法和兴趣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读汉字儿歌,既拓展孩子的思维又引导孩子学汉字。所谓兴趣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喜好,来强化其对字的认知。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欢恐龙,只要与恐龙有关的书,孩子都会仔细看,时间长了,对书上的字也慢慢熟悉了。

家长提问:读书、写字、做算术……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已经先人一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但也有家长担心,孩子提前学这些,会不会适得其反,让其对学习失去兴趣?

专家建议:在孩子升入小学之前,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性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比如,孩子是否开朗,愿意与人交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学会了倾听和表达等。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比如,能与其他孩子一同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起做游戏等。这都是学习,而不是仅仅学习知识才叫学习。

支招:

1.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可以从购物开始做起,带着孩子一起买书包、买文具等学习用品。

2.在孩子入学前,不妨带上孩子走进未来小学的校园,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走进课堂,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小学校园的氛围,加深对学校的概念,对学校生活产生向往之情。这样,孩子在进入小学时就会消除紧张心理。

家长提问:孩子爱玩爱动坐不住怎么办?

专家建议: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上了小学,班级授课制会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这就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有遵守纪律的意识。

对于一些爱玩爱动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首先要认清孩子的行为目的,在孩子“故意”引起老师或家长注意的时候,不让他“获得”注意;而当孩子表现良好,即使是微小的努力,甚至需要家长和老师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进步,要“给予”注意,及时鼓励。

提醒:

1.孩子上小学不宜过早,特别是六岁半以下的孩子。因为年龄偏小的孩子会过早地感受压力,有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2.幼儿上一年级的前几个月由于环境陌生、有学习任务、特别是学习拼音相对比较生疏,孩子可能会感到有压力、不适应,这就需要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并和老师及时沟通,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支招:

1.给孩子送个小闹钟,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10分钟、15分钟、20分钟……慢慢增加定时闹响的时间,让孩子懂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2.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家长应鼓励孩子找寻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孩子评估每一个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潜移默化中,达到让孩子养成规范意识的教育目的。

教育界人士认为,幼小衔接时期,家长更应关注的是孩子性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而不是一味“抢跑”,盲目追求知识的灌输。

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孩子幼小时期衔接不畅通,其中的原因多是由于父母们盲目的追求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看了以上的文章希望家长们都能有所明了,为孩子小学的衔接做好充分的准备!

好孩子小学入学早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