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入学准备教育
2020-07-24 为什么要做入学准备教育 孩子入学需要做什么准备 妈妈胎教教育孩子,要做“狠心”妈妈!。
样本一:超市“小闹闹”
常常见到孩子在超市和爸妈闹,起因大多是见到中意的玩具,妈妈说“不买”,他便使出杀手锏:一哭、二闹,软磨硬泡,非逼着买不可;如果杀手锏还不见成效,个别孩子会躺在地上撒泼,甚至对着妈妈拳脚相加;最终,大人不得不屈服。
儿子也曾是个著名的超市“小闹闹”,他一当众哭起来,真是非常考验妈妈的神经呀!怎么办呢?
“狠心”妈妈的购物原则
原则一:反复和孩子讲道理
儿子3岁不到时,只要跟着去超市,就哭着闹着要吃糖,我认为吃糖多对牙齿不好,所以不给他买,每当这时,儿子就会哭闹不止。我没有买糖给他“止哭”,而是一遍遍讲吃糖的坏处,当然,孩子通常会照哭不误。
原则二:绝不妥协
孩子哭得厉害,边上总有“好心”的大妈出来说话:“你就给孩子买一个,不就是一块钱吗?”我只好说:“不是为了钱,是怕吃坏牙。”又有人说:“多吃一块坏不了。”我只好接着解释。孩子虽小,但听得懂这是有人替他说话,越哭越厉害。我马上抱起他就往外走,出门后,等他不哭了,我再给他解释吃糖的坏处。此后,儿子再也没怎么闹了。
原则三:每次只能选一样
儿子大些了,每次买东西都是东挑西拣一大堆,我跟他商量,每次去超市只允许他选一样东西,并且要经过妈妈认可。如果还想要第二件,只能把第一件放下。开始时,儿子会不自觉地多选。为了管住儿子,即使这件东西需要买,我也会狠狠心把它放回货架,等到下次我自己再去买。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习惯了。
样本二:胆小宝宝的成长故事
现在的男孩似乎都不够“勇敢”,做事情畏首畏尾的,习惯躲在大人身后,或由爸妈包办一切。其实,“勇敢”宝宝是需要经过训练的。
胆量训练的“狠心”法则
法则一:言语激将
我家楼下不远处有几家小吃店,站在阳台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一天,我对刚满4岁的儿子说:“去买包子给妈妈吃吧!”儿子摇摇头不肯去,说:“我害怕。”我对他说:“宝宝已经长大了,都中班了,不是特勇敢吗?”
法则二:苦肉计
儿子平时是“窝里狠”,言语激将对他作用不大,我接着“逼”他:“妈妈好想吃儿子买的包子,如果吃不上,妈妈就会肚子疼的。”儿子动心了,问我买几个包子,还问我爱吃什么馅的。我告诉他“爱吃韭菜的”,儿子马上说,“我爱吃茴香馅,那就买一个茴香的、一个韭菜的。”
法则三:狠心到底
苦肉计成功了,这会儿可不能心软,我给了儿子一块钱,嘱咐他走路一定要小心。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外出买东西,我心里真有些紧张、激动。我在楼上看着儿子跑到楼下,沿着路边去了包子铺,拿找零、接包子,提着包子往回跑。成功了!儿子气喘吁吁地跑回家,高兴地说:“妈妈快点吃吧,等明天我还给你去买。”小家伙可有成就感哩。
后来上学了,我总是让他自己背书包去上学,开始的时候是我小姨帮我照看,我一直不知道,有一次我下班早去接儿子,结果碰到小姨也去了,儿子一出校园我看到小姨习惯性的把书包接了过来,我也不动声色的把书包拿了过来,小姨以为我要自己拿,没想到我还给儿子让他自己背。小姨解释说觉得孩子还小,书包太沉了,只是偶尔给他背背。
其实我知道,孩子的书包我都背不动,只是不愿意让他依赖任何人。从他上学他是屋子我基本不管,让他自己收拾,很多时候屋里乱的很,不过我也不会给他动,都让他自己来。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如今儿子在外面学书法和国画,每次要自己拿自己的东西,用完以后下课要收拾好放起来,儿子每次都不会忘记,有时候甚至会把外面的水池刷干净。
如今,儿子的生活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上次我出去办事,走的时候告诉儿子如果我回家晚了让他自己下方便面吃,等我中午回家一看,儿子还真下了吃了。家里的微波炉,电磁炉他都会用,所以我现在是放心的,就是他一人我也不用担心。
从小对孩子狠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不要孩子幼小的肩膀担不起那些责任。
看来对孩子狠心也是有好处的,如果不狠心教育孩子的话,可能就真的变成对孩子的溺爱了。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为了孩子学做“狠心”父母
为了孩子学做狠心父母
教育孩子的关键期是从出生到3岁以内。这段时期也是孩子的性格及生活习惯成型期。如果过了这个最佳时期,纠正起来会很困难。
对孩子的哭闹说“不”
记得女儿1岁时因家人过分疼爱,使她养成了用哭做武器以达到目的的习惯。孩子变得很任性,惯坏的孩子将来很难管教。于是我与家人商量要让孩子懂得哭闹不能解决问题,遇事要讲道理。如果她吃饱、睡好,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只是无理取闹,就要对孩子的哭闹说“不”。虽然每当此时是父母最心疼最难熬的时候,但只有狠狠心坚持住才能让女儿改掉用哭闹做武器的坏毛病,才能为以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女儿“斗争”了几个星期,女儿终于懂得无理哭闹是没有用的,不再动辄就用哭闹做武器了。
每次对孩子说“不”时我注意三点。
一、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对孩子讲道理之前先要弄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后针对孩子的思想告诉她我们的想法,让她明白为什么不可以。
二、有些道理需要平时的潜移默化及点滴积累。这样,孩子才能理解一些规矩是必须遵守的,一些命令是必须服从的。
三、与女儿做朋友,经常与女儿交流,并把女儿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对女儿讲一讲。这样孩子对大人的一些想法和要求就更容易理解,避免或减轻孩子对管教的逆反心理。
纠正性格弱点越早越好
最难做到的是发现孩子的性格弱点如何纠正。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孩子越小,性格还没有定型,越好纠正。纠正不良性格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父母的狠心和耐心。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她很内向、胆小。不敢和小朋友玩,不敢叫人,即使是不熟悉的人和她说话也会被吓哭。因为胆小'女儿的依赖性也很强,不能离开家长半步。
具备一个好的性格对孩子将来成长很重要。如何让她变得开朗大方呢?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带她多接触人、接触社会。只要能够迈出第一步,孩子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经过仔细的考虑,我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送孩子去幼儿园。幼儿园就是个小社会,不但有众多的小朋友,还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既能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又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女儿才1岁半,既不会说话,生活也不能自理,虽然对孩子能否承受住这个考验我不无担心。但还是狠狠心送孩子上了幼儿园。我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的性格,我也能掌握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很快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适应得很快,并且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喜欢上了幼儿园。虽然还很胆怯,但慢慢来会有好结果的。
第二个方面是我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一些人多的地方,让孩子学会主动交朋友,学会与陌生人打交道。我最常带孩子去的地方是孩子们喜欢的快餐店这类地方,其次是公园。刚开始女儿不敢自己进游戏区玩,要妈妈陪着。有小朋友找她玩,她也不理人家。不敢参加快餐店组织的娱乐活动,只在边上看着。我知道,现在最需要父母的爱心和耐心,不能急躁,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改变的。
面对孩子的点滴进步,我都欣喜异常。我对女儿不停地鼓励。一直到女儿3岁所有的努力才显现些效果,女儿终于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可怕。现在女儿快5岁了,每周去快餐店都能主动结交几个新的小朋友,更对参与快餐店的游戏活动情有独钟,还敢自己找接待员姐姐提出换玩具等要求。在幼儿园也是班里的小能手、孩子头,表演节目时再也不会在舞台上掉眼泪了。
面对变得日益开朗活泼的女儿,我总有一种丑小鸭变白天鹅般的惊喜。我的努力终于有所回报。虽然女儿偶尔还会流露出胆怯的本性,但我相信辛勤浇灌的小树会勇敢地伸展枝叶拥抱阳光雨露的。
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和理性的思维习惯,是父母赠予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自古娇儿难成材。做个狠心的父母,才是真正爱孩子的父母。
有时候,为了爱,你必须做个“狠心”的爸妈!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有时候,为了爱,你必须做个“狠心”的爸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乍看这个题目挺吓人,当父母的爱孩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做个狠心的爸爸妈妈?其实,所谓狠心的父母一是面对孩子的不足及哭闹要坚持说“不”;二是父母针对孩子的性格弱点及时纠偏不能姑息。教育孩子的关键期是从出生到3岁以内。这段时期也是孩子的性格及生活习惯成型期。如果过了这个最佳时期,纠正起来会很困难。
记得女儿1岁时因家人过分疼爱,使她养成了用哭做武器以达到目的的习惯。孩子变得很任性,惯坏的孩子将来很难管教。于是我与家人商量要让孩子懂得哭闹不能解决问题,遇事要讲道理。如果她吃饱、睡好,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只是无理取闹,就要对孩子的哭闹说“不”。虽然每当此时是父母最心疼最难熬的时候,但只有狠狠心坚持住才能让女儿改掉用哭闹做武器的坏毛病,才能为以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女儿“斗争”了几个星期,女儿终于懂得无理哭闹是没有用的,不再动辄就用哭闹做武器了。
每次对孩子说“不”时我注意三点。一是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对孩子讲道理之前先要弄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后针对孩子的思想告诉她我们的想法,让她明白为什么不可以。二是有些道理需要平时的潜移默化及点滴积累。这样,孩子才能理解一些规矩是必须遵守的,一些命令是必须服从的。三是与女儿做朋友,经常与女儿交流,并把女儿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对女儿讲一讲。这样孩子对大人的一些想法和要求就更容易理解,避免或减轻孩子对管教的逆反心理。
最难做到的是发现孩子的性格弱点如何纠正。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孩子越小,性格还没有定型,越好纠正。纠正不良性格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父母的狠心和耐心。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她很内向、胆小。不敢和小朋友玩,不敢叫人,即使是不熟悉的人和她说话也会被吓哭。因为胆小,女儿的依赖性也很强,不能离开家长半步。
具备一个好的性格对孩子将来成长很重要。如何让她变得开朗大方呢?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带她多接触人、接触社会。只要能够迈出第一步,孩子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经过仔细的考虑,我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送孩子去幼儿园。幼儿园就是个小社会,不但有众多的小朋友,还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既能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又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女儿才1岁半,既不会说话,生活也不能自理,虽然对孩子能否承受住这个考验我不无担心。但还是狠狠心送孩子上了幼儿园。我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的性格,我也能掌握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很快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适应得很快,并且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喜欢上了幼儿园。虽然还很胆怯,但慢慢来会有好结果的。
第二个方面是我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一些人多的地方,让孩子学会主动交朋友,学会与陌生人打交道。我最常带孩子去的地方是孩子们喜欢的肯德基这类地方,其次是公园。刚开始女儿不敢自己进游戏区玩,要妈妈陪着。有小朋友找她玩,她也不理人家。不敢参加肯德基组织的娱乐活动,只在边上看着。我知道,现在最需要父母的爱心和耐心,不能急躁,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改变的。
面对孩子的点滴进步,我都欣喜异常。我对女儿不停地鼓励。一直到女儿3岁所有的努力才显现些效果,女儿终于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可怕。现在女儿快5岁了,每周去肯德基都能主动结交几个新的小朋友,更对参与肯德基的游戏活动情有独钟,还敢自己找接待员姐姐提出换玩具等要求。在幼儿园也是班里的小能手、孩子头,表演节目时再也不会在舞台上掉眼泪了。
面对变得日益开朗活泼的女儿,我总有一种丑小鸭变白天鹅般的惊喜。我的努力终于有所回报。虽然女儿偶尔还会流露出胆怯的本性,但我相信辛勤浇灌的小树会勇敢地伸展枝叶拥抱阳光雨露的。
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和理性的思维习惯,是父母赠予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自古娇儿难成材。做个狠心的父母,才是真正爱孩子的父母。
爱孩子就做“懒”妈妈
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父母皆祸害”。80后,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含在父母嘴里长大的一代,为什么竟然称父母为“祸害”?
原来,80后最痛恨的是父母过于包办自己的生活,总是替自己作选择,让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原本应该具有的色彩。结果,爱就成了一种祸害。
前不久,我带女儿格格坐动车去杭州玩,动车上的一切都让格格很新鲜,她用手去掰收起来的活动桌子。结果桌子掉下来时正好砸在格格的鼻子上。格格疼得哇地哭了起来。我问她:“是不是小桌子砸痛你了?”格格说:“是的。”我再问她:“是谁让小桌子掉下来的?”格格说:“是格格。”我说:“那你哭什么呀?”格格马上意识到是自己的责任,立刻止住了哭声。
我说:“你用小手揉揉鼻子。妈妈教你怎样把小桌子放下来,又不会砸到自己。”于是,我给格格示范,一手去打开小桌子,另一手在下面接着小桌子,然后慢慢放平。我又让格格演示了两遍。我问她:“现在还会砸到自己吗?”格格说:“不会了。”
好多妈妈都在感叹,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娇气?越来越依赖父母?越来越缺乏责任意识?事实上,让孩子缺乏独立能力和责任意识的正是父母自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因此,妈妈太勤快这只是一种情感之爱,是爱的低级表现。“懒”妈妈虽然看起来很残忍,但有智慧的懒其实是一种理智的爱,这是更高级的爱的表现。真正爱孩子,不如做一个“懒”妈妈。
与勤快妈妈相比,我所提倡的懒妈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懒惰,而是身懒心不懒,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要求妈妈树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的意识,给孩子提供自由探索、自主做事、自我负责、自主交往、自主学习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给孩子一些指导,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
,孩子入园——妈妈首先要过心理关
孩子入园——妈妈首先要过心理关
宝宝要上幼儿园了,妈妈的心也揪起来了:第一次过集体生活,要接受陌生的老师和同伴,要遵守幼儿园的制度,要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总担心宝宝的心理承受不了。
要提到宝宝的入园焦虑,妈妈们都能说出个一二来。可是,恰恰被妈妈们忽略的,却是她们自己的心理:妈妈们同样也要面临着入园的心理关,而且,这一关过得不好,把你的焦虑“泄露”给了宝宝,那可是“后患无穷”啊——
千叮咛万嘱咐——担心老师照顾不周
妈妈的表现:小宇刚上幼儿园,妈妈一百个不放心,每次送小宇到幼儿园,都反复嘱咐老师看好小宇,该给他吃什么,什么时候喝水,户外活动应该注意什么……面对小宇不舍的哭闹,小宇妈妈又一再向小宇保证,会很早来接小宇回家,会给小宇带礼物来。
潜台词:几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能照顾得像家里那么好吗?会不会不小心让他受伤了?如果老师忘记提醒他喝水,他不好好吃饭,渴了饿了怎么办?……
宝宝的反应:入园一段时间了,小宇仍然不愿意上幼儿园,每次妈妈送他到了园里,他都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愿意松开。每天下午妈妈来接时,他都表现得非常高兴,不和老师说再见就迫不及待地要走。
专家进言:小宇妈妈对老师不放心,所以才会左交待右嘱咐,小宇在旁边的感觉是妈妈迫不得已才把自己送到幼儿园,幼儿园老师肯定不如妈妈照顾自己照顾得好,所以,小宇也对老师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不愿意在幼儿园多呆一会儿。小宇妈妈需要表现出自身对于幼儿园的热爱和信任,多和孩子讨论幼儿园有趣的事情,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不安。
入园,妈妈先过心理关
宝宝要上幼儿园了,妈妈的心也揪起来了:第一次过集体生活,要接受陌生的老师和同伴,要遵守幼儿园的制度,要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总担心宝宝的心理承受不了。
要提到宝宝的入园焦虑,妈妈们都能说出个一二来。可是,恰恰被妈妈们忽略的,却是她们自己的心理:妈妈们同样也要面临着入园的心理关,而且,这一关过得不好,把你的焦虑“泄露”给了宝宝,那可是“后患无穷”啊——
千叮咛万嘱咐——担心老师照顾不周
妈妈的表现:小宇刚上幼儿园,妈妈一百个不放心,每次送小宇到幼儿园,都反复嘱咐老师看好小宇,该给他吃什么,什么时候喝水,户外活动应该注意什么……面对小宇不舍的哭闹,小宇妈妈又一再向小宇保证,会很早来接小宇回家,会给小宇带礼物来。
潜台词:几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能照顾得像家里那么好吗?会不会不小心让他受伤了?如果老师忘记提醒他喝水,他不好好吃饭,渴了饿了怎么办?……
宝宝的反应:入园一段时间了,小宇仍然不愿意上幼儿园,每次妈妈送他到了园里,他都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愿意松开。每天下午妈妈来接时,他都表现得非常高兴,不和老师说再见就迫不及待地要走。
专家进言:小宇妈妈对老师不放心,所以才会左交待右嘱咐,小宇在旁边的感觉是妈妈迫不得已才把自己送到幼儿园,幼儿园老师肯定不如妈妈照顾自己照顾得好,所以,小宇也对老师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不愿意在幼儿园多呆一会儿。小宇妈妈需要表现出自身对于幼儿园的热爱和信任,多和孩子讨论幼儿园有趣的事情,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不安。
抢占玩具——怕孩子受委屈
妈妈的表现:轩轩进入幼儿园一个多月了,情绪逐渐变好。有一天,妈妈在幼儿园看到轩轩因为抢一个玩具轿车和另一个孩子发生了争吵,轩轩被推了一下。
妈妈在旁边心疼得要命,以后每次都帮孩子占好这个玩具。每天早上催轩轩入园都会说:早点走,我们就能玩到这个玩具了。
潜台词:我的孩子从来没有受过这种委屈,幼儿园这么多小朋友,玩具毕竟有限,如果他玩不上,该多失望啊!
宝宝的反应:轩轩每天到幼儿园都很积极,入园后也会占着这个玩具不撒手,其他小朋友想玩,轩轩不给,实在不行就开始哭,然后大声喊着找妈妈。
专家进言:因为妈妈的默许,轩轩霸占玩具的欲望得到了强化,无形中让轩轩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很正常的。而且妈妈以玩具为入园的诱饵,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长期下去,一旦这个玩具对轩轩失去了吸引力,他对幼儿园的兴趣就会下降。在幼儿园,孩子可以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和他人友好交往,所以妈妈应该和老师配合,鼓励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感受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乐趣。
园长建议
因为和妈妈或者其他抚养者产生了稳定的依恋情感,孩子在刚入园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焦虑”,作为妈妈,一定要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在孩子入园前后尽量做到:
入园前和孩子兴致勃勃地谈论幼儿园,告诉孩子幼儿园是一个有趣的地方。
入园时需详细咨询幼儿在园的各个细节,准备好一切入园材料,并和老师做好沟通。
充分配合幼儿园做好入园过渡,在每一个环节中观察孩子的情绪状况,决定下一步的过渡引导行为。
在孩子入园后要和孩子经常探讨他(她)在幼儿园的趣事,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和幼儿园的老师要经常沟通,互相配合,彼此信任。
狠一狠心孩子就长大了
说来好笑,这对家长竟然是来要求把自己已经入托在幼儿园寄宿的孩子接回家的,理由呢,更是让人哑然失笑。孩子的爸爸不好意思地说:“王老师,真是对不起了,今天我不把儿子接回家,他奶奶就要死要活了!”
经了解:要接回家的这个孩子名叫琪琪,今年4岁,是本期新入园的孩子。孩子的爸爸妈妈长期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孩子的爷爷奶奶照看,这个孩子是爷爷奶奶的一口气,含在嘴里怕化了,搂在怀里怕飞了……开学的时候,琪琪的爸妈特地请假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坚持放在幼儿园全托,这几天集体生活下来,在老师的精心照看下,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可是,孩子的奶奶在家却呆不住了,天天流泪,几天不吃不喝的。老是担心孙子在园吃不好,睡不好,而且怕他不习惯没有奶奶在身边照顾的日子,最后逼着孩子的爷爷给琪琪在外地打工的爸爸打电话,让他立即回来接琪琪回家,否则,就见不到孩子的奶奶了!于是呢,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当班主任张老师把琪琪带到她父母面前,介绍琪琪这两天在幼儿园的表现的时候,我注意到张老师对琪琪的表现并不怎么看好,她说:与同龄幼儿比较,琪琪的思维、语言、动手能力发展相对缓慢,表现在与小朋友交往的时候,语言表达比较迟钝,课间活动时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不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天真活泼、生龙活虎的,而且进餐的时候,特别慢,好像还不太会自己拿勺子吃饭……但是呢,这两天,孩子的进步特别明显…张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琪琪的妈妈就接着埋怨起来:还不是琪琪爷爷奶奶惯的,从小啊,这孩子就一直跟着他们,老人家对孩子过度地关爱,什么事都是爷爷奶奶包办,如此下去,怎么得了哦……!
话虽这样说,琪琪还是被带回家了,从此,由全托转为了半托,每天由爷爷奶奶负责接送上学。
望着他们逐渐远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目前,隔代教育几乎成了农村幼儿园的主力军。数据显示,我园100多名入园幼儿,隔代教育竟然占百分之六十五左右,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阵营!虽然这种情况与我们乡镇特殊的经济结构——“打工经济”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天长日久,隔代教育的弊端已日渐明显:
一是祖辈对孩子包办代替,过度溺爱。曾有专家做过一个研究,将从小在托儿所、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在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好,社交圈子宽,胆子大,能吃苦,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则不然,有的已经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事事不愿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都要别人代做。稍不如意撒娇哭闹,甚至和同龄孩子都难以相处。
二是祖辈为孩子“护短”,不讲原则。一些老人带孩子往往溺爱无度,任何规矩都不放在眼里,孩子自然变得任性顽劣。当父辈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祖辈老人却反过来袒护孩子,当着孩子的面责怪他们的父母:“对孩子那么凶干吗?你忘了你小时候啦?尿床、打架、逃学,还不如你儿子听话呢!”
三是老一辈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教育理念方法跟不上时代要求,
四是容易导致亲子隔阂。时间久了,与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亲,再者,父辈的严格管教与祖辈的过分宠爱已发展为隔代教育矛盾的焦点。
我无权评判这对家长做法的对错,但是很是替他们担心,更是为琪琪的未来担忧,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不能坐视不管,几经思索,我断然决定下星期的幼儿家长会——家教知识培训主题定位为:隔代教育扬长避短好处多!希望对所有的爷爷奶奶有所帮助……
在这里,我想对所有的爷爷奶奶说:狠一狠心,孩子就长大了!
做个身懒而心不懒的妈妈
做个“懒”妈妈的道理
实际上,根据我个人的感受,“懒”妈妈比“勤”妈妈更加费心劳神,更加辛苦受累。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因为孩子往往“帮倒忙”。孩子与大人分床,夜里就要多次起来给她盖被;孩子自己吃饭,撒得到处都是,就得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的袜子、手绢不干净,就得重洗一遍。孩子自己洗澡,搞得“水漫金山”,就得“大禹治水”抢险救灾。处置这些事情,当然没有自己直接包办更为快捷方便,省心省力。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做个“懒”妈妈,因为我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身懒而心不懒
怎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懒”妈妈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身懒心不懒”。
首先,要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自觉性。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让孩子懂得劳动是光荣的,依赖大人是没有出息的。
其次,要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创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帮大人扫地,到邻居家借东西,下楼买日用品等。抓住儿童节、生日等契机,鼓励孩子闯过难关,使其独立性迈上一层新台阶。
第三,要有信心和耐心。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少埋怨、少指责,循循善诱,促其进步。
最后,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自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切忌操之过急。家长对孩子应有坚定不移的引导和始终如一的要求,并且做到长期坚持。
案例说明
我做“懒”妈妈绝不是为了享轻闲、图自在。孩子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开创,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小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母亲在我家小住,最后被“气”走了。临走丢下一句话:“没见过你这样的懒妈妈,你这样对待孩子?我看不下去!”我母亲秉承了传统的育儿观念:吃,宁多勿少;穿,越厚越好;家务活,自己再累也决不让孩子帮忙。
而我和先生坚信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的育子之道,“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也许用传统的眼光看,我的确不是一个勤劳的母亲。孩子一出生我就让她单独在小床上睡。1岁4个月时,我就让她自己吃饭,不再喂她。2岁时,我就把她送进幼儿园,中午不接回家。2岁半时,我就让她自己刷牙、洗脸、洗脚。3岁时,我就让她自己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手绢。4岁时,我就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早上自己叠被整床。孩子跌倒了,我从来不扶她,而是让她自己站起来。玩具散乱了,我从来不帮她收拾,而是让她自己整理好……
其实,做个“懒”妈妈是为孩子着想,对孩子的成长负责,让孩子从小独立处理事情。
男孩的性教育妈妈轻松教育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新的开学季即将到来,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入学准备可以避免我们在开学报名时的手忙脚乱,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男孩的性教育妈妈轻松教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妈妈要通过非语言行为向男孩传递正面的信息,如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忠诚、共同承担家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文明礼貌、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等为人、做事的原则,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建议一:建帮男孩建立正确的性别观
虽然人的性别在受精的一剎那就决定了,但是在心理层面上,性别的心理发展是从3岁至成年的这段期间,在青春期达到高峰。
3岁左右的孩子,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男生或是女生,可是也会好奇地询问,为什么女生要穿裙子留长发、玩扮家家酒,而男生穿裤子、留短发、玩骑马打仗的游戏,这是儿童的性别心理发展的开始。在此阶段,妈妈要注意两大原则,一是让男孩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二是要男孩对身体的各部位有正面的意象。
满满今年6岁,还有一个小妹妹。满满上幼儿园的时候,妹妹出生了,妈妈告诉他,“女孩子以后要生宝宝的,男孩子就不一样了。”毛毛问:“女孩子是怎么生宝宝的呢?”妈妈指着自己的肚子回答:“从肚子里呀!”因为看着妈妈的肚子大起来又小下去,满满似乎明白了妈妈说的话。
自从家里有了妹妹,满满更加懂事了。他知道自己是男子汉,有责任保护妈妈和妹妹,他说:“所有的女人都爱哭,因为电视里的女人都爱哭!”男人坚强、不爱哭,女人软弱、爱哭,需要被男人保护,这是满满最初的性别观。
研究表明,作为独生子女的男孩,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户外运动少,喜欢在家里看卡通片、玩电脑,习惯了跳跃式、非逻辑思维方式,不懂感受周围的人、事,容易变得自私冷漠。一些男孩到了婚龄,心智仍然像个孩子,根本没有“肩膀”的意识,担当不了重担。因此,妈妈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应该越早越好。
建议二:自然地告诉男孩性知识
妈妈让男孩认识自己的身体,不必像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严肃正统,在生活里有很多自然的方式。比如给男孩洗澡时,可以告诉他身体每个部位的名称以及功能,把洗澡变成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在公共场所需要换衣服时,告诉他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换,应找一个有遮蔽的地方,因为身体中有些部位是隐私的。这样自然地让男孩了解到自己的性别,并认识到男女的区别。
棒棒今年3岁半,是个非常聪明的男孩,特别喜欢观察事物并提出问题。对于“性”,他还没有具体的认识,但是偶尔会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他问妈妈为什么自己要坐着上厕所,妈妈告诉他,男人和女人身体不同,妈妈没有“小鸡鸡”,所以不能站着小便。
对于孩子提出的性的问题,妈妈总是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这些都是自然的东西,让孩子对身体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妈妈会大方地提到“乳房”、“阴茎”等字眼,就像告诉他这是苹果,那是香蕉一样自然。当然必须同时告诉孩子,人的身体有些部位是隐私,隐私是不能裸露在外的,否则将会很难为情。
妈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给男孩正确的引导。其实,男孩关于性的提问,就和“今天晚上吃什么”一样,是非常单纯的。妈妈只需要一个很直观的回答,太多太深入的解答,反而会让男孩思路混乱。
建议三:对男孩进行性道德教育
早期性教育,关系到男孩身心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性教育包括性生理、心理、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其中性道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性道德是人类调整两性性行为的社会规范的总和。它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通常可以把性道德的内容概括为:性道德规范;正确的爱情观、贞操观和生育观。它的核心是爱与尊重。
妈妈要教育男孩尊重自己和别人的隐私。隐私的概念应该从开始进行性教育时起就灌输给男孩。妈妈要告诉男孩,生殖器是人的隐私部位,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其他人无权看或摸这个部位。
妈妈要通过非语言行为向男孩传递正面的信息,如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忠诚、共同承担家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文明礼貌、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等为人、做事的原则,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