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真的有用吗
2020-07-24 胎教真的有用吗 新生儿胎教 耳机胎教吗慈母真的会多败儿吗?。
“儿子比较淘气,吃饭的时候总不端正地坐着,而且老是有很多问题问个不停。通常我都会尽量满足他。亲戚看到了就说‘慈母多败儿’”。这话很是让人警醒。那么,如何看待“慈母”这个词语呢?
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母慈子孝”。想想看,两个“慈”到底有什么不同?找到了其中的不同,我们也就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做。
慈母在我们的心中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爱意的母亲的形象。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我认为永远都是没错的。只是我们的爱要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而且永远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目标。这话说起来简单,真要落实到每日每时的行动中,却也容易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困惑。
“慈母多败儿”中的“慈”,恐怕更多包含着我们通常所说的“惯”的意思。“惯”孩子,其实是孩子教会我们的。
孩子小的时候,只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用准确的行动快速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们对孩子了解的深入,我们的“反应”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这让我们体验到养育的成就感,却也容易养成一种习惯: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别让他哭。
这种在孩子小的时候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不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就会出麻烦:无意中会让孩子丧失很多长本事的机会。因此,在一些关键点上,我们必须不断调整:
放手
到孩子有一定能力的时候,慈爱开始意味着并不要什么都满足孩子,而是要给孩子更多的使用自己的能力、发展这些能力的机会。我们在孩子身边的支持、鼓励和指导,都是在给孩子的成长加油。
探究
孩子天生好奇,要以各种方式来了解周围的世界。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孩子的探究热情,也就是保护好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我们可以欣赏孩子的提问,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或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但父母不必是什么答案都有的百宝箱。让孩子习惯于寻找答案的过程,体验其中的快乐,比让他简单地记住一些答案更重要。
规则意识孩子迟早是要步入社会的。立规矩,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基本屏障。在不同的年龄,孩子所受到的限制会有所不同,但遵守规则的意识,是父母为孩子步入社会备下的一份好礼。当然,这里说的立规矩,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凶,而是清晰的准则,温和而坚定的执行。
好习惯
饮食习惯、卫生习惯、起居习惯、读书习惯、学习习惯……什么事情一旦形成习惯,就具有了反复被执行下去的可能。习惯帮我们节省了很多思考和控制的能量。我们现在对孩子的习惯培养,将铺就他未来生活品质的底蕴。
提要求
我们在帮孩子做很多事情,都是出于我们的爱。在这同时,我们也要要求孩子为我们做一些事情:递一张纸巾、倒一杯水、拉一拉被角、保持片刻安静……我们要感谢孩子为我们的付出。通过这些事情,孩子学会了怎样爱我们,怎样爱别人。如果孩子从来没实践过怎样爱别人,也同样不会理解和感受到我们的爱。有这样一句话曾经深深地震撼着我:“没有要求的父母是不可爱的。”
做一个慈母,不能是单纯去满足孩子当时提出的一些表面的要求,而是要更多地思考孩子成长的规律、发展的需要,和孩子形成亦母、亦师、亦友的关系。要减少行动中的困惑,我们可以把孩子健康成长的目标定得更具体一些: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而我们自己也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延伸阅读
幼儿园真的那么可怕吗?
各幼儿园的差别其实很大!
北京现在有那么多私立幼儿园,收费很高,但有的名额还是很紧张,可见幼儿园之间是差别很大的。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在孩子入园前都为选幼儿园而伤脑筋。从我的经验看选幼儿园第一要离家近,方便接送;其次老师要好,善于把握幼儿心理,有爱心有耐心,让孩子有认同感;最后才是学什么知识。建议宝妈多多考察幼儿园,带上宝宝一起去参观,不管怎样,入托对孩子来说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xkd的回复:
一、在孩子的心目中,再好的幼儿园永远不如自己的家好,再好的老师都不如自己的爸爸妈妈亲,但这不可能成为我们不让孩子上幼儿园的理由。
二、更多的时候,幼儿园好与不好不是关键,关键还在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遗憾的是,这一点往往要试了才知道。但孩子进园之前不妨先跟可能进入的班级的老师有些交流,观察观察。
三、总的来说,现在的幼儿园跟我们那时候上的幼儿园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乐趣比我们那时丰富了很多。
父母也要学会多“听”孩子的话
“该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听话。”家长们常常说类似的话。想让孩子听话——
“歪歪是我给吃给穿养大的,当然什么都得听我的,不然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歪歪爸正叽里呱啦地抱怨着。原因?其实很简单,放了暑假的歪歪着实在过一个“快乐”的暑假——作业堆着不写,整天看电视;以学习名义买来的电脑,多半用来打游戏,有时甚至一打打到小半夜……要是跟他讲道理,他会跟歪歪爸讨价还价,“下午不打游戏?行啊,但晚上光看动画片不背单词……”让本来工作就忙的歪歪爸焦头烂额——
歪歪爸:无论我说什么,他的回答就三个字——“知道了”。结果呢,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唉,歪歪是越大越不听话了。
精豆妈:你把和歪歪说话当一种负担了吧?
乖乖妈:谁让你平时说话,习惯对歪歪用发号施令的口气,“这不许、那不行”的,对孩子采用高压政策。
歪歪爸:歪歪不听话,与我说话有什么关系?
乖乖妈:“为什么爸爸能熬夜看电视而我不能?为什么爸爸星期天可以睡懒觉,而我就必须早起上兴趣班?这不公平!”这就是歪歪心里所想的,歪歪爸肯定不知道。他本来就觉得不公平了,再加上你的语言刺激,肯定会“造反”。
精豆妈:所以,他认为他要得到补偿——你不让我打游戏,那我就要看电视。
歪歪爸:歪歪要补偿?那我不是还得废嘴皮子和他讨价还价。
精豆妈:歪歪比你更急!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他看电视、睡觉或者上课迟到被老师骂,别心软,让他自己承受后果,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对付精豆的。
乖乖妈:其实,问题不在于“说什么、怎么说”,聪明的家长不仅是一个高明的说者,还是一个高明的听者。
歪歪爸:听?他好像连话都不想和我多说!
精豆妈:他不说你说啊,问问他最近喜欢玩什么,遇到什么新鲜事儿……
乖乖妈:歪歪肯定有过这样的情景,兴致勃勃地回到家,给你讲着学校里的故事。其实,他不需要你说,他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来和他分享。可能你没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是浪费了家长做家务、看电视的时间。
精豆妈:是啊,孩子放学回了家,也正是我最忙的时候,忙着做饭,忙着收拾家,每次精豆和我讲话,我总是一边忙,一边敷衍几句。
乖乖妈:这种情景会让孩子不愿意和你们交流。他会想着我不耽误爸爸、妈妈的时间,快点把事情说完,越说越急,越急越说不来,成了结巴,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变得不爱和家长沟通。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可能就是因为曾经缺少好的听众。
歪歪爸:你的意思是说,我说话时歪歪漫不经心,原因在我,是我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
乖乖妈:对!听出孩子在想什么,才能对症下药、融洽感情。
精豆妈:我只知道跟孩子说话时,“知道了”、“别烦我”这些话千万不能说。
乖乖妈:别忘了眼睛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这也是在告诉他,“对于你要说的话,我很感兴趣。”保持微笑,可以加入夸张的吃惊的表情。
歪歪爸:我回家做“试验”去!
回家试试这些听孩子话的方法吧,说不定会有个惊喜等着你呢~
父母要多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要多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记得有一天我高高兴兴把女儿从幼儿园里接出来,这时有位家长怒气冲冲对我说:“看你们家女儿,把我们家孩子抓成什么样了!”
那个孩子的脸上有一道明显的指甲划痕,我转身问女儿:“是你抓的吗?”女儿“哇”的一声,边哭边往家里跑。
我向人家道完歉,匆忙赶上女儿,强压怒火对女儿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主动承认。”
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她只顾低头走路,我厉声吼道:“你听到没有?”女儿抬起头,眼里噙着泪花把手往我面前一伸:“我手指甲都被我咬光了,怎么抓人?”我的头“嗡”的一声,这才想起女儿从小就爱咬指甲,十个手指头经常啃得光秃秃的,一般不会把别人抓出伤痕来。
我内疚地把女儿揽在怀里,轻声说:“对不起,爸爸错了。”
现在,我常常提醒自己,多给孩子一次辩解的机会。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使用家长的强权。
多给孩子一些辩解的机会,多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不要武断的给孩子下结论,这样会伤害孩子心理健康的。
父母要多给孩子学习爱的机会
女儿渐渐地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了。有一次,她问我:“妈妈,爱是什么?”“就是我们喜欢你,你也喜欢我们。”“哦!”女儿听了,若有所思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她说:“妈妈,我觉得爱也是你们帮助我,我也帮助你们。”我非常高兴,女儿懂得关心、体贴别人了。
是啊,爱是什么呢?曾经有人说,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我想,当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一定会感受到自己是“伟大”的。作为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机会,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
记得有一天,先生外出培训学习了,患了感冒的我带着刚上完古筝课的女儿走到楼下,想想回到家还要为孩子洗澡、准备点心、做家务……真有点受不了了。便对女儿说:“妈妈今天太累了,要是你爸爸在家帮忙就好了。”“妈妈,没关系,有我呢!”回到家,我坐在沙发上休息。
正在我使劲地揉着太阳穴的时候,女儿拿着清凉油跑过来说:“妈妈,擦擦吧。”说完,她爬上沙发,认真地帮我擦,还关心地问:“舒服点了吗?”过了一会儿,女儿说:“哦,对了,你还应该喝药!”说着,她打开药柜,翻出一包药,就直奔厨房了。虽然我有点担心,但我没有阻止她,算是给她一个“爱的机会”吧。
一会儿,女儿端出一杯橙色的冲剂。显然她是用冷开水冲的,杯底的橙色颗粒还清晰可见。我问:“你冲的是什么药啊?”“就是我生病时,你冲的那种。”“哦,是小儿感冒冲剂。”女儿关心地说:“妈妈,你喝完药休息吧,我自己洗澡。”于是,她自己找出换洗的衣服和干净的浴巾去洗澡了。看着她有板有眼地洗澡,我好欣慰。
女儿洗完澡,还从浴室里端出一盆水,说:“妈妈,你也洗洗脚吧。”那样子,十足像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看来广告对她的影响也是蛮大的哦。女儿知道爱妈妈了!我觉得,被女儿爱,被女儿关怀的感觉真好。
事后,孩子的爸爸说:“你还挺会享受的嘛。”是的,我在享受着女儿的爱!
对于父母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而在这其中,孩子能感悟到,自己去关心别人,比接受别人的爱更快乐。然而,有许多父母,却无情地剥夺了孩子爱的机会。
当孩子心中刚刚萌发的爱的火花一次又一次被父母熄灭后,就会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因为他们得到的老是:“去,去,去,大人的事你不懂。”“谁要你做这个?去玩你自己的。”“你做不好,让妈妈(爸爸)来吧!”
年轻的父母们,请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机会吧,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会爱,懂得爱。
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机会,让孩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懂得回报的人!
父母的慈爱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的慈爱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您有没有注意到宝宝这样或那样的创举?您当时是否在场?这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兴趣。父母的慈爱和关心对孩子智力发展很重要。
从婴儿出生几周起到孩子不能完全自己照顾自己这个年龄范围内,如果孩子得不到与父母皮肤接触的机会,不少孩子的独立活动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都很缓慢。
住进医院的孩子,常常见不到母亲,开始他们见到大人便哭闹不停,在离开妈妈的第2个月,便出现体重减轻,发育不良,到第3个月甚至完全停止发育。如果孩子又见到了妈妈,或在3-5个月之间有妈妈的精心爱护,上述不良现象便会以惊人的速度完全消失。
还有孩子和妈妈一起玩,总是兴高采烈,不爱打瞌睡,尤其愿意大人参加他们的游戏,比如活动身休的方法有挪挪位置,挥挥手臂、滚来滚去、蹦蹦跳跳。还有声音游戏:用嘴发出各种声音,模仿不同的音响。
溺爱的结果与希望相反,包办代替会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萌芽状态。事事抢在孩子的前面并不好。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应尽量避免把孩子要拿的东西都放到他的面前。有些东西娃娃一下子抓不到,他就开始动脑筋,发明取物的方法。试一试不成功,就换个办法,挪挪身体,伸手拿东西或者拿个间接物加长手竹,以求获取想要的东西。这样,孩子就有了工具的概念。成许在孩子想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同时学会了做另一件事。尝试,失败,再尝试,直至成功。孩子以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实践,增长知识,不断成长。如果大人替孩子干了这些事情,等于剥夺了孩子了解世界和获得教益的机会,使他们养成情性,自信心不足,缺乏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妈妈长时间不与孩子在一起,孩子的精力便被焦虑不安和渴求安慰的情绪所耗费掉。相反,有妈妈在身旁,孩子便显得安静坦然,也就有心思去注意周围的各种刺激及各种新事物。可见,父母的慈爱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来说具有多么大的重要性,我们作为父母还是要从自身作起多关心爱护孩子,经常陪伴在宝宝的身边,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爱。
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
孩子喜欢与别人竞争,老师在幼儿园举行吃饭比赛、穿衣比赛,父母也会借竞赛来激励孩子,使其做事快一些、更好一些。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竞赛却也有不少的学问。有不少孩子只爱赢,却输不起,一旦比不过别人,就很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我不干,我不干。”心软的父母就缴械投降:“好好好,算你赢!”或者重新玩过,再输给孩子以息事宁人。
经常故意输给孩子,孩子会以为他永远都应该是赢家,但现实生活并不是如此,他总要面对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总要学会怎样应付输的局面。
成人的责任当然并不是为了讨孩子的欢心,而是要他学会承担后果。
竞赛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制造气氛,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它本身不是目的。孩子赢了可以树立自信心,输了应当学会面对败局。孩子的态度来源于家长所示范的榜样,所以当家长“输”了的时候,别忘了总结一下教训:“我怎么会输呢?让我想想看,噢,是不太专心的缘故。”潜移默化的结果是,当孩子输了时也会考虑输的原因,无论是输是赢,成人都要示范乐观的态度:输赢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下一次要吸取教训。孩子形成此态度时,“输”了的你假装表现出“沮丧”的样子,孩子定会来安慰你:“妈妈,不要紧,下次专心吃饭,你一定会赢!”那时的你该有多开心。
另外,竞赛只能促进速度,却不能帮助孩子掌握技巧,当孩子在活动中需要充分的时间练习时,并不适合举行比赛。比如与4岁的孩子比赛扣纽扣,好胜的孩子会非常着急、无助,比赛的效果自然会适得其反:孩子会因此厌恶扣纽扣。那么成人应如何协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竞争?
孩子对于失败无法接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赢的机会太多了:成人应该控制输赢节奏,让孩子有输有赢。
(2)赞美得太多了:很多家长经常鼓励、赞美孩子,凡事应有度,过多的赞美会使孩子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甚至完美无缺,从而无法面对自己的瑕疵。
(3)自信心较低:有的孩子怕被别人取笑,不能接受失败的事实,甚至不敢参与竞争。成人可以协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增强竞赛信心。先找水平相仿的孩子一起玩,也可让孩子在准备充分、压力较小的环境中模拟竞赛,增强自信。要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多一些和外界接触的机会。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解释“失败是成功之母。”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中,曾失败过两万五千次,最后才获得成功。
(4)害怕让家人或老师失望:成人适当的期望可以激励孩子积极向上,使孩子勇于接受挑战。然而有些孩子却是成人不适当期望的牺牲品,孩子很希望让父母满意,常竭尽全力去争取成功,一旦输了,除了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无法获得心理平衡外,还很在意成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让家人或老师失望。这种压力之下,或许孩子可以获得许多成功,但因太在乎结果,而不能享受到内心的平静。
父母的说话语气 决定家教成败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一点,常常被忽略。与宝宝对话,你的语气用对了吗?
1、信任的语气
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2、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当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玩一会儿,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比较乐于接受了。
3、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4、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
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是最可贵的。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5、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
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你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他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小编总结:其实,只要在生活中多多注意自己与孩子交谈的语气,懂得把握孩子的心态,就能成功的教育处出色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