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怎样发展孩子的个性”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发性顺利成长的孩子,到了三四岁时,其积极寻求朋友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出现这一现象有早有晚,但只要他非常需要朋友,就说明这是一个意欲发展顺利、情绪安定的孩子。父母可以对自己的育儿方法加以肯定并树立起信心。

如果孩子不怎么想找小朋友,即使有机会接触同龄的孩子,也不与其一道玩耍,这时父母就必须对自己以往的育儿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探讨了。

在探讨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有没有一直在压抑孩子的自发性的成长;其二,是否亲子间的情感纽带不够牢固。

就压制孩子自发性成长的育儿方法而言,父母们最容易落入两个陷阱,一个是对孩子施加不适当的管束,把其塞入“好孩子”的框框里;还有一个是运用过保护的培养方法。Zj09.com

在第一种情况中,父母为了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好孩子”,对孩子施加命令、压力,支配孩子的行动。如此一来,孩子慢慢地就变得老实听话、很好对付了。

父母这时可能会觉得由于自己育儿有方,才使其成了个“好孩子”,甚至还为此暗自得意呢。殊不知,自己的育儿方法已经压制了孩子的自发性,使之失去热情和活力了。

这里所说的过保护是这样一种育儿方法,即应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却动手代劳。也就是说,在孩子要求“自己来做”的时期里,父母出于“做不好”、“太费时间”等种种理由,而没有让孩子做。这样一来,孩子自发性的发育便受到了压抑。

其结果是,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点点小事就想要让父母帮自己做。如果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孩子会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就该为自己服务。再严重一点的话,孩子会变得用命令的语调来指使妈妈。当要求不被满足时,甚至会对父母施加暴力,即所谓的“家庭暴力”。

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在家里显得挺神气活现的,乍一看似乎很有活力,可是一到外面就变蔫掉了。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窝里横”。

这种孩子在幼儿园里无法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耍,总爱缠着老师不放。而老师又不可能只对付一个孩子,于是孩子便越发感到不安,渐渐地不想上幼儿园了。

如此下去,孩子的交友能力便成长不起来。这样的话,在从小学到青春期这一期间里便存在着出现种种问题的危险。

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应该促进孩子自发性的成长,丢弃那些把孩子塞入“好孩子”框框里的管束和命令,把自由还给孩子。因为自发性是在自由中发展起来的。

获得自由的孩子,在一开始时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干什么好。不过,孩子一旦不被数落、责骂,他的心就会逐渐地变得宽松、自由起来,开始尽情地欢闹,自发性便渐渐展现出来了。

对于前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即因过保护而不合群的孩子,我们应该立刻停止对其过保护,努力做到不再为孩子做这做那。

因为孩子在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帮着做事情,所以,开始实行这一措施时他还会说“帮我做”,这时绝对不要再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应该对他说:“自己试着做做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最初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过,自发性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天然素质,所以,孩子会渐渐地开始鼓起勇气自己试着做起来。这也可以说是孩子的自发性得到了复苏。

当以前由父母代劳的事情改为自己做了之后,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自信:我自己也会做。如此一来,孩子在外面也就不再消极、能够和朋友在一起玩耍了,交友的能力也将成长起来。

对于自发性发育迟缓的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法使其顺利发展呢?

这个方法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大人既不要动口,也不要动手,这一点至关重要。我把此称为“无声之行”。这个“行”字包含着这样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付出有如修行般艰苦的努力。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在这之前,对孩子的事情还是--数落、--动手的妈妈,现在要一下子停下来,不仅非常困难,而且会感觉很难受。

我曾向很多母亲建议运用“无声之行”。很少有母亲能坚持下去的,大都是5分钟热度便完事儿了。

但是那些能忍受住这种艰难的母亲,她们渐渐地会理解到其真正的意义,并且能够坚持实施下去。在这种时候,父亲的协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因为被父母突然“放手”,生活会一时发生混乱:不是迟到,就是忘了带东西,要不就是忘记做作业等等。但是,他自己会开始一点一点地解决这种混乱现象,并且逐渐知道自己的事情必须由自己来完成。这样,孩子的自发性便慢慢地成长起来了。

zj09.com小编推荐

父母言行对孩子个性的影响


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

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

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响者,同龄小伙伴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老师。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合群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强化。

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到同龄小朋友家里做客。也可以为孩子“请进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尝到当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让孩子少点任性,多些个性!


培养孩子既有个性又不任性,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但不迁就孩子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而一味拒绝,会导致孩子因合理需要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满情绪,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

2、不敢提正当要求,一味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给予满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胡为。

与孩子平等对话

只有做到平等交流,父母才能了解孩子提要求的真正原因,才能判别孩子的要求合理与否,才能明确区分孩子的表现究竟是属于任性还是属于个性。

适当给予孩子选择权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要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戏等,都征求孩子的意见;

2、父母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应注意给他们一些限制,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学会理解和呵护孩子的个性


很多父母都为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担忧,看到孩子有一点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觉得难以接受,仿佛孩子一点也体会不到父母的一番苦心。孩子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的作用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看孩子的个性。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个性,强迫他们按照父母的意愿发展,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做,即使将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无害于社会,父母都应该支持。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感受事物的方式、玩耍的方式,思维的方式、学习的方式,等等,正是这些“不同的特性”定义了他作为一个人的自我,也就是他的个性。由于孩子还小,各方面都不成熟,其个性还处于潜在状态,有待开发和培养。他的个性就如同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需要父母精心的呵护。

孩子的个性是多样化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不妨拿艺术家的调色板来做个类比:调色板识别的“颜色”越多,画出的画作就越是趣味盎然、绚丽多彩。所以,父母要充分理解和呵护孩子的个性,不要觉得邻家孩子性格好就把自己的孩子也按照那样的性格来培养,这不仅会抹杀自己孩子的个性,还会阻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培养。在这个方面,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值得我们体味。

爱因斯坦上小学时,一次老师讲加法,老师拿出苹果问:“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几个苹果?”“两个。”同学们齐声回答。老师又用别的实物做类似的演示,最后,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11=2”。此时,小爱因斯坦眨着眼睛,充满了疑惑,举手站起来说:“老师,1加1也等于1。”老师被说愣了,问爱因斯坦为什么。只见爱因斯坦从口袋里取出两块软糖,把两块糖用力地捏在一起,举起来说:“老师,您看,这不是11=1吗?”同学们感到很有趣,开心地笑了。老师感到很不解,但还是态度和蔼地说:“两块软糖粘在一起,是变成了一块,但那是一大块。”

“一大块也是一块啊。”反应敏锐的爱因斯坦又作出这样的回答。

老师摊开双手,好像不知道如何向他解释,只是轻轻重复:“对,一大块也是一块,大1也是1……”

在小爱因斯坦的身上不正是有一种个性在跳跃、在闪烁吗?他的老师并没有认为他是在捣乱,而是对他的回答和蔼地加以肯定,这就是尊重孩子个性的具体表现。试想一下,如果爱因斯坦的小学老师粗暴地否认他的答案,也许小爱因斯坦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日后他也许不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就像爱因斯坦一样,孩子在生活中通常会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同一件事情上也许会出现和父母完全不同的看法,其实,这正是孩子成长中的个性的体现。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理解和呵护孩子的个性,对孩子的个性给予充分的尊重。

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其实,只要从呵护孩子的个性入手,这没有什么难的。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自由地发展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最好的方法,以下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个性的一点小技巧。

1.父母要理解孩子,尊重他的想法和选择。孩子的道德标准和各种观念还不成熟,做什么都随心而动,他不会考虑到这样那样的因素,他只会按自己的想法做,这样难免会做出父母不能理解的事情。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不同,就轻易去否定他,觉得孩子做错了。其实这是孩子最真实想法的体现,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个性,肯定孩子的个性,然后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而尊重孩子个性的做法,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人。父母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把孩子要跨越的路上的障碍全部清除掉,这种“过于保护”的做法危害甚大,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培养自己个性的机会,它会使孩子的个性永远得不到发展,做事畏首畏尾,没有主见。

3.不要总是指责孩子的缺点,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如同植物的生长,根扎得越深越广,结出的果实也就越大。父母不要只关注孩子身上的缺点,父母的表扬和对孩子优点的肯定可以使孩子心情愉快,自信及自尊心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4.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梦想、希望,不管多么微不足道,多么滑稽可笑,父母都要静心倾听孩子讲述他的梦想和希望。父母要抓住时机教育孩子人生的理想目标是在辛勤努力、不断失败的过程中达到的。父母要热切关注孩子的成长,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和坚强的后盾。

5.“拔苗助长”要不得。很多父母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超负荷地学习,等到上了小学、中学,不少孩子已感到疲惫不堪。这种做法减少了幼儿获得各种体验的机会,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父母要正确地看待孩子,充分认识到根据孩子的个性踏踏实实地培养孩子的重要性。

总之,父母只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个性,耐心的培养孩子各种能力,就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发展。

帮助孩子发展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对于孩子喜不喜欢上学、喜不喜爱学习以及对于孩子的升学志向与未来生命轨道,真的很重要。学习动机甚至在孩子将来为他们自己的子女做决定时,都会产生影响。学习动机要么导致孩子就学时光顺利、回顾时充满喜乐,要么导致就学时光充满横阻,恨不得学生时代快结束。

何谓“学习动机”?

我们通常比较容易指认学习动机,而比较不容易解释学习动机是什么。我们可能可以看出A有很好的学习动机,而B的学习动机则会因学科和老师而异。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很认真念书,好好写作业,还是他们没有做到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学习和课业的态度良好,或是态度欠佳。或者孩子会根据自己的成绩表现,有时候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我的看法是,学习动机是一种用来学习,做有效率的努力,获得好成绩的活力与动力;学习动机也是一种反映这种活力与动力的思考与行为。后者很重要,首先,这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大脑的产物———它是孩子对学校、课业、老师,以及对自己的一种思考、信念、期待与假定。其次,这也同时表明,学习动机也是孩子的行为表现,像是计划、管理、坚持、决定事物的优先顺序等。所以为了鼓励孩子,我们必须同时看待孩子的所思与所行。

然而,告诉孩子要有学习动机,或者甚至告诉他们要改善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并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学习动机是如此广泛而不具体的概念。孩子可能会疑惑:到底什么是学习动机,该如何做才能改善我的学习动机?因此,给孩子非常具体的讯息、建议、鼓励、指导和支援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把动机分成三种广义的类型:动力型、泄气型、自暴自弃型。

动力型增加学习动机———这是学习动机中的优质部分。我们希望孩子在增进学习动机上面,能有优异的表现。

泄气型阻碍学习动机———泄气型令孩子裹足不前。我们不希望泄气型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

自暴自弃型降低学习动机———我们当然不希望这会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

如果孩子缺乏学习动机,家长的目标应该是增加学习动机,然后减少让孩子泄气及自暴自弃的情况。如果孩子的表现还不错,那么家长的目标就是要让学习动机的动能保持高水准,让泄气和自暴自弃的情况保持低点。

孩子命运发展的关键的因素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这8个关键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往往会在紧要关口成为孩子前进和幸福的羁绊。现在让我们赶紧来看看吧!

第—大关键问题 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早期教育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第二大关键问题 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早期教育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第三大关键问题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第四大关键问题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早教网

3.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第五大关键问题 让孩子敢于梦想

1.有梦想才有创造

2.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兴趣

6.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第六大关键问题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幼儿早教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第七大关键问题 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4.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5.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幼儿教育

第八大关键问题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弓l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本网站小编总结 :了解了这些内容以后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的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信对于孩子以后的教育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帮助吧,希望家长注意了这些重要的内容以后对于孩子的成才起到一定的作用。

父母风格决定孩子发展


因为父母的养育风格,直接决定了亲子交往的质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神奇“开关”,对于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影响深远。

要培养孩子有爱心、懂得照顾别人、善于与人交往,什么方法最有效?

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分为4种类型:

◎权威型

父母的特点:

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

家庭的气氛:

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发展:

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专制型

父母的特点:

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

与权威型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孩子的发展: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纵容型

父母的特点:

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大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孩子的发展:

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

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忽略型

父母的特点:

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

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

孩子的发展:

产生很多行为问题,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

小贴士

判断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父母是否关爱孩子,二是父母对孩子是否提出要求。

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是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父母;

对孩子缺乏关爱,但严格要求的是专制型父母;

关爱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的是纵容型父母;

对孩子既无关爱,也无要求的是忽略型父母。

养育风格理论得到了很有力的证实,但是,人们也发现,当它走进东方文化时,却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国家庭强调孩子孝敬父母、父母严格管教孩子,很容易被划分到专制型中。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孝”的另一面是“父慈”:父母既要教给孩子适当的行为规范,也要给孩子温暖和关爱,保持家庭和睦。这更接近权威型的养育风格,而不同于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苛求和支配。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利于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中,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和关怀。

看看你是哪种养育风格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及时做出一些调整吧。

怎样教育最小的孩子


在一个子女比较多的家庭里,最小的孩子往往最得父母的宠爱,也最受哥哥姐姐们的嫉妒,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最强,而父母也总是担心他受累,因此,老么的事大都由哥哥姐姐代办。

曾经看过一部获奖的纪录片《姐姐》,讲述的是一个刑警队长的家庭故事。他有一对龙凤胎子女,孩子出生时因为一时混乱没有分清大和小。大人们说,女孩子会疼人,就让女儿做姐姐吧!就这样一句话定终生,女儿从此担任了小大人的职责。几年以后,两个孩子都长大了,姐姐非常懂事,凡事都让着弟弟,而弟弟却变得骄横霸道,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而且依赖性比较强。试想,如果当初家长把男孩子定为大哥,是否他的独立性要强许多呢?看来,不一样的要求,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因此,家长从小就要以一个正确的标准要求孩子,不能因为小就特殊对待。

在一家庭里,如果对某一个孩子娇宠过度,对他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他会失去与人为善、为人着想等美德,变得自私自利。因此,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从现在起,放手让他自己去锻炼生活能力,让他体会独立的快乐吧。

相关推荐